《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5a60dd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d.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认识的过程,需要一个认识的发生者,即主体,以及一个认识的接受者,即客体,而我们认识客体需要借助感官,感官为智力(知性悟性)提供素材,智力将其在大脑中呈为表象,所以说“世界是我的表象”。
何为“作为意志的世界”?也就是说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志,而物质却是意志的客体化,是表象的承载者,永恒不变。
我并不完全认可叔本华的思想。
叔本华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虚无的、窒息的、濒临死亡的世界,我们不需要因为世界本身的困苦而否定生命的意志,相反,永远不要跳脱轮回,体验、经历、感知,这是抵御痛苦与无聊的利器。
诞生以及死亡是存在的标识,意志走过了无穷的时间才客体化为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后又复归于无物,按照叔本华的说法,这是必然的。
痛苦永远存在,那么痛苦也就不是什么令人恐惧的事情了;个体终会湮灭,那么也就不用在意起始和终结。
正如加缪所想,生命本身就是在无意义中充实自我,苦乐不足所想,虚无不用顾忌。
马克思曾言“哲学家只是解释这个世界,关键在于改变这个世界。
”所以不要再为明天所悲哀,奋起反抗吧,反抗这荒诞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d2456f403d8ce2f016623a6.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叔本华所著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是世界哲学史上最先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第一人,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代表,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动的力量。
叔本华对人世间的苦难感受敏锐,同样,他的一生中都充满悲观的人生色彩。
叔本华在哲学研究中致力于对柏拉图、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他对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充满蔑视的态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从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对表象、意志、理性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叔本华的哲学深刻的影响了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初读这一著作,那句开篇名言“世界是我的表象”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书中论述的内容是表象、意志和理性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世界的联系。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而且是世界上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或者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明白这一道理的人会确切的知道:“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他认为世界的存在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对个体完全只是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
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叔本华认为在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有感知外界的能力,但只有人类能对外界的感知进行哲学的思考,因此,人类可以统治世界,这里承认了意志的存在,就是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他认为从表象出发认识世界是不全面的,是片面的,但是这种不全面是必须的,意志会补充这种片面性。
书中提到,客体主体分立是这样一个形式:任何一个表象,不论是哪一种,抽象的或直观的,纯粹的或经验的,都只有在这一共同形式下,根本才有可能,才可想象。
因此,再没有一个比这更确切,更不依赖其他真理,更不需要一个证明的真理了;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
叔本华《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笔记
![叔本华《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f86951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3.png)
叔本华《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笔记1.“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虽然只有人类才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识中思考这个真理,然而,却适用于一切有生命和有认识能力的人。
2.凡是在知识上存在的东西,包括整个世界,也只是与主体相关的客体,只是知觉者所具有的知觉:总而言之,只是表象。
3.过去、未来或遥远、目前等的区别,只有在时空中才成立。
凡是属于或可能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必然都以通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
因此,世界即表象。
4.世界一方面完全是“表象”,另一方面也完全是“意志”。
5.能认识一切事物,而本身不被任何东西所认识的,是主体。
因此,主体是世界的支持者,是一切现象、一切对象的条件。
6.每个人都发现自己是主体,不过,只有在从事认识活动的时候,他才真的是主体;如果成为知识的对象,就不是主体了。
7.身体也存在于知识的普遍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之中;空间和时间,是构成杂多现象的两个条件。
8.主体既无杂多,也不统一。
9.表象世界,具有根本的、必然的和无法分开的两半。
一半是客体,客体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以及通过空间和时间而产生的杂多现象。
另一半是主体,主体不在空间和时间中,在所有知觉者中,主体是当下的、完全的和未曾分化的。
10.任何一个知觉者都与对象共同构成整个表象世界。
11.一切客体对象的主要的普遍形式,如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即使我们对客体对象没有认识,也可从主体的角度来发现并完全认识。
12.概念,世上所有动物只有人类才具有抽象概念。
13.人类和其他动物有所不同的概念活动能力,通常叫理性。
14.知觉表象包括整个可见世界或经验总体及其种种可能的条件。
15.物质的真正本质就是它的活动,我们无法想象它还有其他意义。
16.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而在心理上表现出来。
17.因果法则所决定的,不仅是时间中事物的相续,而且是某一确定空间的同一相续;不仅是同一时刻某一特定空间中事物的存在,而且是不同时刻同一空间中事物的存在。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b55afb1de87101f69e31953c.png)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叔本华的哲学可分为两部分作理解,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将世界划分为客体的世界与意志世界。
作为客体而存在的世界,实际上是其对充足根据律的解释,叔本华认为根据律分为四个部分,即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和行为动机。
这一部分是传统认识论的核心问题。
而作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则是叔本华哲学观点的最重要部分,他对后世哲学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促使哲学从理性转向非理性;(2)叔本华是哲学史少有的悲观主义者;伦理学在古希腊是就已是哲学研究的分支之一,不过在叔本华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把伦理学问题看得如此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并试图发现叔本华哲学对现代的启示。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实际上是“实体”哲学。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存在着一个意志,而且这一意志是促使万物产生的原因。
表象和意志共同构成了整个世界,但叔本华认为,由于表象实际上是意志的表象化,因而世界的本质实际上全部都由意志所构成。
其次,意志总是无法被满足,而人生则是痛苦的。
意志总是伴随着欲求,当某一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随即出现,这一个过程在逻辑上永远无法完结。
无论乐观与否,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痛苦的状态,乐观的人生也只是对痛苦现实的回避。
理解叔本华所说的意志要分成两部分讨论,动物的意志最容易观察,而植物和无机物的意志则相对困难。
欲求是意志的表现形式,而欲求则表现为行为的目的性,因而要说动物存在意志不难理解。
植物的意志表现的较为隐晦,但也有迹可循。
举例来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表现为欲求行为的有:(1)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总是朝着阳光照射的方向生长;(2)有一些植物对动物的接触有所反应。
不难发现,凡是具有行为能力,且行为不存在一致性的物体都可视为具有意志。
但对无机物而言则不同,大部分无机物不具有自主行为能力,而具有行为能力的无机物又似乎总存在着固定的规律。
叔本华的哲学对社会学科很多学科有启发意义,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意志性相较植物、动物和无机物明显得多。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_吴迪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_吴迪](https://img.taocdn.com/s3/m/867a9f765fbfc77da369b143.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吴迪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我过年期间在家中仔细读的一本书,当时还有一本江味农的《金刚经讲义》作为参考阅读。
叔本华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思想借鉴了古印度佛教的智慧,尤其是佛教的强调因果、缘起性空的世界观,对欲望的驾驭与控制的人生态度,对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将叔本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了一个完整的表述。
他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其余的一切都是意志引起的表象。
二是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
欲望不能实现会痛苦,欲望实现了会空虚,人生就是在痛苦与空虚之间不断轮回,欲望越大,痛苦就会越深刻。
而摆脱这一轮回的一个途径是艺术,艺术是超脱欲望的法门,它能够让意志进入到纯粹认识的领域,停留在认识的领域自由翱翔。
下面我将分别就这两个观点提出我的看法和感想。
首先第一点,意志论的世界观。
意志是一个不可证明,只能感受的东西,是超越于因果律的表象世界的本源的东西。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形而上的论断。
艾耶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表示要拒斥形而上学,提倡哲学的逻辑与分析性质,而不是对于所谓“第一原理” 的追逐,这是哲学从罗素那里进入当代发展后的新形势,暂且按下不提。
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放弃了对“第一原理”的追逐,那么世界将变得索然无味。
因此,我在个人情感上是认同叔本华对于世界第一原理的追逐的。
那么叔本华的意志论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经不经得起推敲的?我个人认为在类比上有一定的道理,在逻辑上则是不完备的。
意志论类比了印度的佛教思想、柏拉图的彼岸思想、康德的物自体思想。
就像叔本华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他的思想根源不仅来自印度的佛教,还来自于柏拉图和康德,可以说是东西合璧的思想。
柏拉图的洞穴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一帮野人生活在山洞里,每天只能看到太阳照进墙壁上的影子,而他们以为这就是全部的、真实的世界,直到有一天,他们走出了洞穴才知道太阳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是故事中的野人生活的洞穴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只是太阳照进洞穴形成的影子,真正的理智的世界在彼岸,只有通过最纯粹的智慧训练才能达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21eca8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9.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重要著作,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本书让我对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书中的核心思想是关于意志和表象的二元对立。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两个相互对立,不可调和的要素所构成的。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所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而表象则是意志的表现形式,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质就是想要逃离意志的痛苦,并通过对艺术、道德和宗教的追求来达到这一目的。
在书中,叔本华深入探讨了意志的本质和表象的局限性。
他将意志比作深渊,是无法被完全理解的存在;而表象则是一种误导和虚假的表象,它使我们误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与外部世界相隔离。
他认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一种幻觉,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只是基于我们的感觉和理性的限制。
这种对世界的误解和虚假引发了诸多痛苦和苦闷,只有通过超越个体的表象,才能够逃离这种命运的困扰。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将艺术、道德和宗教视为逃离意志痛苦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能够使我们逃离现实世界的表现形式,通过艺术我们可以超越个体的表象,感受到纯粹意志的存在。
道德则是通过施行利他主义和放弃个人欲望来逃离意志痛苦,从而达到超越个体的目的。
宗教则是通过与上帝的合一来逃离意志痛苦。
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们提醒着我们要超越个人欲望和自私,在关爱他人和崇拜高于自己的事物中寻求幸福。
阅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让我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叔本华的思想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而是来自对自我的超越和追求意义的努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金钱、权力和社会地位,但这些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使我们陷入了痛苦和苦闷之中。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施展利他主义,在关爱他人和服务他人中寻求幸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03fe57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1.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通过对书中内容的阅读,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对书中对意志的探讨印象深刻。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它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类自身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同时,书中对意志的起源和发展的探讨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其次,我对书中对表象的探讨产生了共鸣。
叔本华认为,表象是世界的表现形式,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类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主观臆想,而是有着客观的基础和来源。
同时,书中对表象的探讨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此外,我也对书中对自由意志的探讨产生了兴趣。
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它能够让人类超越自然规律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自由意志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也让我更加关注自由意志的建设和发展。
总的来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意志、表象、自由意志等方面的思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思考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问。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7c5737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17.png)
第三篇范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主题与个人感受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部探讨世界本质和人生意义的哲学著作。作品的主题深入人心,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主题深度方面,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探讨了世界本质、人生意义、痛苦与解脱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主题深度不仅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也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启示。例如,叔本华对世界本质的探讨,使我意识到世界的无常和变化,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他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使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是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寻求内心的宁静。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巨著。叔本华在其中提出了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意志主义,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在书中首先对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康德的这一区分是不彻底的,因为现象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意志。叔本华认为,世界本质上是意志的表象,而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只是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
叔本华在书中提出的世界是意志的表象的观点,让我对世界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一观点使我意识到,世界并非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使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时,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智地去思考和解决。
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根源的探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认为,人类的痛苦源于生存意志的无法满足。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并非源自外界,而是源自我们内心的欲望。这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并努力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作为意志与表相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与表相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4c81afc770bf78a652954f6.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书的基本内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
这本书不光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他的哲学主旨是宇宙唯一的真正的本体是意志,那些可见的、可触摸的现象只是真实存在的意志的表象。
他的体系不可避免地走向悲观主义。
书的主要观点可以有如下两个。
其一“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但在表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意志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
意志是万物的基础。
整个世界就是意志,意志是唯一的,不可分的实体,人的认识和理性就是意志客观化发展到一定级别后的产物。
其二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即世界的精神内核是“生存意志”(此处我强调“生存意志”是为与尼采的“权力意志”区别),也许初学者会不理解意志的确切意思,在此我解释一下:生存意志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生存下去的欲望,生存包含两个意思:“饮食”是个体的生存,“男女”是种族的生存。
权力意志是指万物并不满足生存,还有主宰一切的欲望。
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
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
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
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
”“让我走进里面去。
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书中对世界做了定义.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
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
是依赖于主体的。
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
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志的奴仆。
一般来说,智力或由于危险,如狐狸,或由于需要,如罪犯,而发展起来。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4e74d3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5.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一、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世界是什么,这是一个从古至今哲学家们都不能绕开不可避免是话题。
世界作为表象这个观点由叔本华所论证,但其命题并不是由他所提出。
早在之前贝克莱他已经涉及到这个观点,所以这种提法并不新颖。
当然,叔本华对这个观点离不开康德自在之物、先验主义,柏拉图理念,印度哲学的贡献。
世界作为表象从属于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认为从表象出发认识世界,始终是片面的,不过这种片面性也是必须的,会得到意志的补充。
叔本华把世界分为两面,一面是表象,另外一面则是意志。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从表象来认识世界——世界是我的表象。
既然要认识世界,就必须明确主体和客体,叔本华认为主体就是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即使客体也是主体,人的身体属于客体。
在他看来,世界有两个不可分的半面构成,一个半面是主体,另一个半面是客体,二者共存共亡。
客体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主体却不在其中,这种空间和时间形式是先验的,根据律就是客体形式的表述,反映的是因果关系。
在一切表象中,我们要注意直观表象与抽象表象的区别,抽象表象只为人所独有,通常叫做概念,具有了概念的能力叫做理性,直观表象就是直观可见的、经验的以及在此附属的诸多条件。
根据律有两大构成形态,一是时间,二是支配时间和空间的内容,即因果律。
时间的本质是前后继起,因果律支配着物质,物质通过作用而发生变化,人们通过变化而感知物质的存在,我们可对时间和空间本身进行直接的感知形成表象,时间和空间在因果关系中统一起来,从而使物质得到统一,与此同时,我们经常误用了根据律,把它用于客体之间,从而形成了独断论和怀疑论。
我们认识直观世界有两个条件,一是物体互相作用的可能或知性,二是动物性的感性。
一切动物的身体都是直观世界的出发点,都具有知性,就连盲人也能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
但是知性在敏锐的程度上是存在明显区别的,知性也区别于理性,知性在于理解,而理性作用是接收、固定、联系那些被理解的东西,知性正确认识的是实在,直观专属于知性。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665177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e.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今年读的第一本书是德国作家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与书相遇需要机缘与一本书相遇,就像与一个朋友相遇一样,是需要缘分的。
这本书出版于1859年,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发行,我得知有这样一本书,是近期在仇老师分享的一篇微信文章“要么庸俗,要么孤独”里边。
仇老师是我师范的班主任,刚毕业的时候曾经让他推荐一些书给我看,他推荐了《南方周末》,我每年都会订阅,每期都会阅读。
这本书算是他间接地推荐吧。
看了简单的介绍后,我就决定买这本书来读。
这本书如果早几年我遇到,不一定会选择读。
就如人在不同的阶段,会选择不同的朋友一样,当你的人生阅历和心智达到一定层次后,才能遇到那个你认为合适的朋友。
和书相遇,也是一样。
2.一句话概括一本书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扉页上只写了一句话“大自然到底能否究诘呢?——歌德”“究诘”是什么意思呢?通过查阅才知道,是“深究追问”的意思。
扉页里只有这一句话,有什么内涵呢?这里的“大自然”包括了哪些范围呢?比如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吗?“深究追问”是引导我们通过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去深思背后的原因吗?文字越多,似乎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
简单的一句话,反而更耐人寻味了。
3.读者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在第一版的序言中,作者提出了阅读这本书的三个条件:一是需要耐性,这是从一种信心中汲取的耐性,即深信在读第二遍时,对于许多东西,甚至所有一切的东西,都会有完全不同于前此的眼光来了解。
作者的要求,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对于一本题材很深的书,要想掌握其中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足够的耐心,是无法完成的。
二是在阅读本书之前,请先读本书的序论。
这篇序论并不在这本书的篇幅中,而是在五年前以《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一篇哲学论文》为题就已出版了的一本书。
不先熟悉这个序论,不先有一段预习功夫,要正确理解本书是根本不可能的。
关于序论这本书,我没有去找,先这样试着去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a72d2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f.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概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菲尔的重要著作,全书共分三卷共二十七章,探讨了意志和表象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读书笔记主要总结了该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对其中几个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分析。
意志和表象的关系叔本菲尔认为,意志和表象是两个相互依存且相互作用的概念。
他将意志理解为人类内在的驱动力和动力,而表象则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意志和表象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菲尔提出了意志和表象相互作用的理论。
他认为,意志通过表象来表达和实现自己。
换言之,我们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是我们内在意志的表现,而我们的意志则通过这些表象来实现自己。
这种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行为的本质。
意志和表象的关系可以类比于音乐家和乐器的关系,音乐家即为意志,乐器则为表象,音乐家通过乐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志的解放与苦难叔本菲尔进一步探讨了意志的解放与苦难的关系。
他认为,意志的解放是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基础,而苦难则是人类无法脱离的现实。
意志的解放可以通过思考和认识表象的本质来实现,而苦难则是因为人类常常被表象所迷惑,无法理解真实的本质。
在第十三章《关于自由的否定与胜利》中,叔本菲尔通过剖析人类意志的困境和困扰,说明了意志解放的必要性。
他认为,人类常常被欲望所束缚,无法从表象中解脱出来,从而导致苦难的产生。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表象的虚幻性,通过超越表象来认识真实的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意志的伦理观叔本菲尔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伦理观。
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超越个人的意志,达到普世意志的境界。
在第二十七章《普世意志与道德》中,叔本菲尔详细描述了普世意志的概念和价值。
普世意志是一种超越个体意志的境界,它是一种对于世界本质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只有当人们能够将个体意志融入普世意志中,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利,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和伦理境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a83038d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0.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 书)》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第一版序
目录
02 第二版序
03 第三版序
05
第二篇 世界作为意志 初论
04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 初论
06
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象 再论
目录
07 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 再论
09
叔本华生平及大事年 表
§ 18
03
§ 19
04
§ 20
06
§ 22
05
§ 21
§ 23 § 24
§ 25 § 26
§ 28
§ 27
§ 29
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01
§ 30
02
§ 31
03
§ 32
04
§ 33
06
§ 35
05
§ 34
01
§ 36
02
§ 37
03
§ 38
04
§ 39
06
§ 41
05
§ 40
01
§ 42
02
§ 43
§ 44
04
§ 45
06
§ 47
05
§ 46
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01
§ 53
02
§ 54
03
§ 55
04
§ 56
06
§ 58
05
§ 57
01
§ 59
02
§ 60
03
§ 61
04
§ 62
关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关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c650e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0.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关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
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他非常敏感地感觉到人间的苦难,因而他的人生观了充满悲观色彩。
叔本华一生致力于柏拉图、康德哲学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分为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
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
意志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无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
艺术仅仅具有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
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通过尼采,影响了活力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开篇第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
他认为,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感触着地球,那么围绕着人的世界只作为表象存在着。
我认为,主体的悟性至关重要,不同的主体将对事物获得不同的表象,每个主体所表象的内容应是有差别的。
读完了本书的第一章节,我并没弄清作者真正所表达的思想,却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思考。
既然身外的世界只是自己的一个表象,我感知的事物,究竟是否真是事物的本身,我不能确定。
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不具备深刻的思想。
这样,我的悟性极可能平乏或是愚钝,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是不够真实的,也相信我的周围也存在不少与我相近之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b69d67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f.png)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大一时候上《谈谈方法》,犹记第一篇作业(小论文)的题目是“情感与理智”,这篇作业最终被我写成了“意志与情感、理智的关系”,因而面批作业的时候助教对我说:“你以后想不想考哲学系的研?去看看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吧。
”两年过去,话犹在耳,但《作》总是书架上庋藏的新书,每次翻开都缺少读下去的。
况且课完人散,这大概是大学课程最大的特点。
这也正是本身,在某一情境下相遇的人们很快各奔前程。
也正因如此,有回过马路,那位当年的助教迎面走来,跟我打招呼,这时竟然有种散去的一切中又回来了那么一部分的错觉。
于是张老师说这学期美学课上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到,如果现在再不看《作》,那大概是这辈子都看不完它了。
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啃完了它的正文部分,这时我想写点了。
在儿时的“新闻理想”尚未破灭之前,我想成为一名记者,然而就像许多有过同样梦想而未去实现的人们一样,终究缺少改变现状的勇气,又不甘沉沦于为虎作伥。
这一转变实际上打开了另外一扇不一样的门;它不通向广场,而通向隧道。
大一时的大物课上,当那位陈教授口若悬河地说着自己和某某诺奖得主吃过饭的时候,我想到的是米兰·昆德拉引过的一句胡塞尔的话,大意是说,科学使人的目光不再着眼于“生活世界”,而是孤军突进地在某个狭小的领域里奋战,从而使人陷入真正的孤独。
这句话固然是对科学的批判,现在想来,还有另外一层被忽略的形象:孤军奋战的科学之人,犹如从这土地上找了一个点,然后挖下去;他无意建造宏伟华丽的建筑,却专注于前行本身,随着土壤和岩石指示的方向挖出一条独处的隧道,并且真正的研究,将使他无所谓隧道的开口终将在哪里。
当广场和人群不能支撑生活时,隧道和独处或许能够将引人向暂时的安宁。
隧道本身也不能提供安宁。
照叔本华的说法,科学所代表的以根据律为方式的认识并不能提供这种安宁;能在人间暂时提供这种安宁的,必须是艺术的那种无意志的认识,我感觉有点像康德的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功利的快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
今年读的第一本书是德国作家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与书相遇需要机缘
与一本书相遇,就像与一个朋友相遇一样,是需要缘分的。
这本书出版于1859年,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发行,我得知有这样一本书,是近期在仇老师分享的一篇微信文章“要么庸俗,要么孤独”里边。
仇老师是我师范的班主任,刚毕业的时候曾经让他推荐一些书给我看,他推荐了《南方周末》,我每年都会订阅,每期都会阅读。
这本书算是他间接地推荐吧。
看了简单的介绍后,我就决定买这本书来读。
这本书如果早几年我遇到,不一定会选择读。
就如人在不同的阶段,会选择不同的朋友一样,当你的人生阅历和心智达到一定层次后,才能遇到那个你认为合适的朋友。
和书相遇,也是一样。
2.一句话概括一本书
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扉页上只写了一句话“大自然到底能否究诘呢?——歌德”
“究诘”是什么意思呢?通过查阅才知道,是“深究追问”的意思。
扉页里只有这一句话,有什么内涵呢?这里的“大自然”包括了哪些范围呢?比如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吗?“深究追
问”是引导我们通过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去深思背后的原因吗?
文字越多,似乎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
简单的一句话,反而更耐人寻味了。
3.读者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在第一版的序言中,作者提出了阅读这本书的三个条件:
一是需要耐性,这是从一种信心中汲取的耐性,即深信在读第二遍时,对于许多东西,甚至所有一切的东西,都会有完全不同于前此的眼光来了解。
作者的要求,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对于一本题材很深的书,要想掌握其中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足够的耐心,是无法完成的。
二是在阅读本书之前,请先读本书的序论。
这篇序论并不在这本书的篇幅中,而是在五年前以《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一篇哲学论文》为题就已出版了的一本书。
不先熟悉这个序论,不先有一段预习功夫,要正确理解本书是根本不可能的。
关于序论这本书,我没有去找,先这样试着去读。
果然在第一章里边就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根据律”的内容。
因为对“根据律”的概念不理解,在阅读相关内容的时候,就看不懂了。
看来,学习新的事物是需要一定基础的,缺乏了这些基础,学习就会受阻。
想起了平时的数学教学,为了让学生对于新授的知识能够比较好的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思考这个内容需要哪些基础,学生是否具备,如果不具备,就需要指导学生先去准备好,
再学习新的知识。
但就是这样的常识,却被很多教师忽略了,我们经常在埋怨学生听了还不会的同时,是否需要去反思,是教师“教”的的活动脱节了呢?
三是需要读者熟悉两千年来出现于哲学上最重要的和我们又如此相近的一个现象:康德的主要著作。
如果读者已接受了远古印度智慧的洗礼,并已消化了这种智慧,那么就有了最最好的准备来倾听我要对他讲述的东西了。
哲学的著作我没有读过,更谈不上古印度的智慧了。
虽然如此,我还是决定读下去。
读者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中,我只有第一个条件“耐性”勉强具备,为什么还要读下去呢?
4.为什么会对读者提要求呢?
作者在书中说到“我怎么敢于在向公众提供一本书时提出这许多要求和条件呢?其中前面的两个要求又是那么僭妄(超越本分),那么跋扈?”
他的解释有以下几点:一是希望读者为了他及时警告了他们不要在这本书上浪费一个小时,能够对我多少有点儿谢意。
因为不满足我所提出的要求,即令读完这本书也不能有什么收获,所以根本就可丢开不读。
二是当某些人在本书中一点也找不到他们以为正是要在这儿寻求的那些东西时,他们将是如何不快地失望啊!三是只有少数人,用不平凡的思维方式或能消受这本书,作者愿意宁静地、谦逊地等待这些少数人。
叔本华对他的读者提出近似苛刻的要求,在现在看来更是一种对读者极其负责任的态度。
在序言里边,他没有说这本书里边的思想有多么伟大,没有说读者读完后,会对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反而警告读者不要轻易去读。
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很多的书籍都会极力宣传这本书的功效,他们在乎的更多的是这本书能够为他带来的名和利,而忽视了写书最初的目的。
5.叔本华的目的是什么呢?
正如他在第二版序中说的“长期以来,哲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贯被当做手段,一面为私人目的服务。
这两种情况下,给他们指示方向的北斗星,不是真理、不是明澈、不是柏拉图、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雇佣他们来服务的那些目的。
”
而他呢?“三十余年来,紧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不为所乱。
这正是,也仅是因为之必须这样做而不能另有所作为,是由于一种本能的冲动使然。
[读书笔记]不过,也许还有一种信心支持着这一冲动,我相信一个人既想出了真实的东西,照亮了隐蔽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总有一天会被另外一个思维者的精神所掌握,会要和这精神攀谈,使他愉悦、安慰他。
我们就是对这样的人说话,如同类似我们的人们曾对我们说过话而成为我们在这生命的荒野上的安慰一样。
在这样的时候,人们从事于他们的事情是为了事情本身的,也是为了他们本人的。
”
很多写公号的人,不希望在公号里植入广告。
如果植入了广告,就会受制于某种目的,限制了自己的想法。
写公号,纯粹的
目的就是写的本身,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分享出去,被另外一个思维者所掌握,会要和你攀谈,在攀谈中,彼此愉悦。
6.为了真理
我很庆幸遇上了这本书,虽然我不能指望从书中能掌握多少思想,但我相信我选择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正确的,是值得花时间去啃的。
今天分享的是扉页和第一版序和第二版序的内容,还没有涉及到书本的内容。
从序当中可以初步了解叔本华思想的出发点,为了事情本身,为了真理,为了自己的追求去坚持。
人生是短促的,而真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生命是悠久的。
让我们谈真理吧!——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