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复习资料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命之源第1节:水生命之源第2节:水的净化与污染2. 第二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与测量第2节:摩擦力与简单机械3. 第三章:电的世界第1节:电流与电路第2节:电的作用与安全用电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必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摩擦力与简单机械的应用。

3. 使学生掌握电流与电路的基本知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净化方法及污染途径力的计算与简单机械的原理电路的组成及安全用电知识2. 教学重点:水资源的保护与污染治理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安全用电的方法与技巧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质检测仪器、过滤器材力计、滑轮组、斜面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2. 学具:水样、实验报告册力计、简单机械模型电学实验箱、安全用电手册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现状,引发学生对保护水资源的思考。

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及简单机械的运用。

通过触电事故案例,提高学生对安全用电的认识。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水的净化实验、力的计算题、电路图分析,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与生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生命之源水的重要性、水的净化与污染2. 第二章:力的世界力的概念、测量、摩擦力与简单机械3. 第三章:电的世界电流与电路、电的作用与安全用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水的净化实验报告力的计算与应用题电路图分析及安全用电注意事项2. 答案:水的净化实验报告:实验步骤、结果与分析力的计算与应用题:解答步骤、答案与解析电路图分析及安全用电注意事项:正确电路图、安全用电原则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1节地球上的水【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介绍的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水。

教材通过分析地球上水的存在,围绕水为中心,介绍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分布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水的互相转化和循环,以及揭示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从而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学情分析】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八年级的学生已熟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通过七年级的学习训练,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十五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认识分类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分布和名称,并能描述水体间联系的途径。

2.概述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学会利用图表来获得信息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水体的分类,认识到分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2.通过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二、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2分钟)【提问】小溪中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打一物体。

【学生活动】猜出谜底是——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地球上的水。

(板书标题)二、新课教学(35分钟)1.水的分布(10分钟)【提问】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应当叫水球,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因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有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那大家想知道地球上水的分布到底是怎样的吗?请看大屏幕。

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运动和力1.1 速度1.2 力1.3 重力1.4 摩擦力1.5 框架结构2.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2 声音的特性2.3 噪声及其控制2.4 声音与信息3. 第三章光的传播3.1 光的直线传播3.2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3.3 凸透镜与凹透镜3.4 眼睛与视觉4. 第四章电路与能源4.1 电路4.2 电流4.3 电压4.4 电能4.5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声音与环境的关系、光的传播规律以及电路与能源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增强节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声音与噪声的控制、光的反射与折射、电路的串并联。

2. 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关系、声音与环境的关系、光的传播规律、电路与能源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运动和力实验装置、声音实验装置、光学实验装置、电路实验装置。

2. 学具:刻度尺、计时器、弹簧测力计、音叉、镜子、透镜、电路元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章节2. 重点知识点3. 难点解析4. 实验步骤及结果5.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给定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噪声污染,并提出防治措施。

(3)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举例说明。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第一章 水的组成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第一章  水的组成

第一讲——地球上的水水的组成一、考点梳理(我都会!)1、水的分布(1)水的存在形式:水以不同的形式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体内。

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

(2)地球上水的含量分布:海洋水是地球上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_______%,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约75%.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陆地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______%,在陆地的淡水水体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地下水,剩余的0.94%是陆地咸水。

2、水的循环(1)形成水循环的因素: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即不同温度下,水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因为使水在循环过程中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是___ ___和____ ______。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按照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水体运动(海陆间循环);二是发生在______-________之间的水体运动(陆上内循环);三是发生在_______-_______(海上内循环)之间的水体运动。

(3)水循环的意义:使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

通过水循环,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各水体都处于水循环的一定阶段。

世界上的淡水资源就是由水循环产生的,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

3、水资源的分布(1)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和。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可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

从全球范围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________和_________,水资源则比较贫乏。

(2)我国水资源情况,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___位,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_____,是全球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_______,大量的淡水资源集中在________,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第一章 浮力、物质的溶解专题复习(教师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第一章 浮力、物质的溶解专题复习(教师版)

第四讲——浮力、物质的溶解专题复习学校班级姓名 .一、考点梳理(我都会!)1.浮力(1)浮力的产生①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产生的_向上__的力.②方向:___竖直向上___.③施力物体:___液体(或气体)__.④产生原因:_____上下表面压力差________。

(2)浮力的测量(二次称量法)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把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则浮力F浮=____G-F__________.(3)阿基米德原理①将物体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叫做物体所_排开_的水.②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___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_________。

③公式:F浮=__G排_______=__ρ液gV排__________________.④适用范围:适用于__液体___和___气体___.⑤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__液体密度__和__排开液体的体积____有关.(4)物体的沉浮条件:当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

当浮力等于重力——物体悬浮可停在液体内部任意一位置。

当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

2.物质的溶解(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1)氢氧化钙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减小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②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 硝酸铵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氯化钠 (2)溶解度①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 饱和 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 一定温度 ②标准: 100克溶剂 ③状态: 饱和 ④溶解度的单位: 克②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1)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2)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 氢氧化钙 (3)溶解度曲线①t3℃时A 的溶解度为 80克②P 点的的含义 t2℃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都是P 克③t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C >B>A④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 冷却热饱和溶液 的方法获取晶体。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领域的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3节:生物的进化与适应3.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与结构第2节:地球的运动与季节第3节:宇宙的探索4.第四章:技术与工程第1节:技术的基本概念第2节:技术的发明与创新第3节:工程设计与实践三、教学过程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运动形式、能量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物的适应性、生态平衡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第一章 1.6 1.7 物质的分离,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第一章 1.6 1.7 物质的分离,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第五讲——物质的分离,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学校班级姓名 .一、考点梳理(我都会!)1.物质的分离(1)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2)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受热会变成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同时有水生成。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

(3)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实验中利用的结晶方法是。

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4)水的净化①沉淀法:1)自然沉淀法2)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②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1)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2)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二低:,三靠:;;③蒸馏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5)粗盐提纯为精盐的主要步骤有溶解、过滤、蒸发,最后所得的精盐是混合物。

2.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1)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有、、(2)保护和节约用水的三种主要方法是、、。

同时,保护水资源还要防止二、随堂快练(我能行!)1.析出晶体后的母液在温度不变时一定是()A.饱和溶液B.稀溶液C.浓溶液D.不饱和溶液2. 一定温度下,向右图所示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

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正确的是()A.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C.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D.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3.天热时,将半杯糖水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杯底出现部分晶体。

下列对于这一现象的,不正确的是()A.未放入冰箱前糖水一定是饱和的B.降低温度可以从糖水中获取晶体C.放入冰箱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D.温度降低后,蔗糖的溶解度减小4.在较高温度下,某溶液所含硝酸钾和氯化钠都已经接近饱和,当其冷却至室温时,析出的晶体经检验几乎不含氯化钠,这是因为()A. 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小B. 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大C.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小D. 氯化钠的溶解度在室温时更大5.若要将一杯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定能实现的方法是()A.增加溶剂B.降低温度C.增加溶质D.倒出部分溶液6.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无水晶体前后,保持不变的是()A.溶液质量B.溶质质量C.溶剂质量D.溶解度7.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C.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一定有结晶水D.把溶液的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8.在进行过滤操作时,除了使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以外,还需要的仪器是()A. 酒精灯B. 托盘天平C. 蒸发皿D. 漏斗9.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

新浙教版 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 复习提纲

新浙教版 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 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水 和水的溶液复习提纲第1节 地球上的水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4.水的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水循环的5个环节: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下渗 (地下径流)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太阳。

5、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的分配上很不均匀。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季丰富,冬季欠缺,北方更明显。

6、含水量最高的生物:水母第二节 水的组成1. 水的电解【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2、水的电解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不能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在水电解的反应过程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水分子,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微粒是氧原子和氢原子。

第3节.水的浮力1.、一切浸入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上表面距水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水面的深度,故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压强。

(并不是物体浸在液体中就会受到浮力,如桥墩不受浮力)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 浮=G 排液=m 排g =ρ液g v 排 公式变形:同样,阿基米德原理可以推广到气体的浮力上: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即F 浮=G 排气=m 排g =ρ气g v 排注意:(1)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物体的密度(2)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即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等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在液体中运动等无关。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实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举出一些物体受到浮力现象的例子。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效教学。

对浮力概念的认识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此,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来建构浮力的概念,层层递进,逐步完善对浮力的认识以及如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让他们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培养他们多留心身边事物。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活动形式。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感受浮力的存在、方向及测量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一段动画:有一天,有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皮球,当他们玩得十分高兴时,不料皮球踢到院子中的大树旁,落进了树洞。

树洞很深,你们想什么方法帮助小朋友把球取出来呢?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引出课题——水的浮力。

活动2【活动】(二)展开探究,感受浮力的存在、方向和测量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机械的原理都和浮力有关。

同学们,你们能举些生活中浮力的例子吗?生:在大江中行驶的轮船、水面上漂着的木头、水中游动的鱼儿等等。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有关浮力的例子,那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浮力吧!学生分组实验: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把它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章至第四章全册知识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章至第四章全册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水和水溶液一、地球上的水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 冰川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1、 海洋水(96.53%):咸水,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 陆地咸水(0.94%)水圈 陆地淡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 淡水(2.53%) 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大气水2、大部分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寒冷的基地和高山上:固态,空气:气态,在空气冲,水是气态 水循环途径:海洋—陆地、海洋—海洋、陆地—陆地,水循环类型包括 海陆间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 水的三态变化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是 地球引力 和太阳辐射。

3、水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4、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某一区域,一段时间内降水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提供地 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

5、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就越丰富:赤道附近及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 贫乏6、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空间分布不均匀: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

时间分布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北方更为明显 7、最早的生命出现在海洋,水是生命的摇篮。

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8、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9、水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一般动物体水含量:70%-80%,水母含量最高:98%,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需水量:2.5升二、水的组成 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10、水的电解实验:氧气:接正极,检验方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氢气:接负极,检验方法:点燃后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 体积比:氧气:氢气=1:2水中加少许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烧碱):增加水的导电性 11、水分子的构成:①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 一个氧原子构成的②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③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比 原来分子更小的原子,原子再重新组 合成新的分子;.水的重要性质水 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⑤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科学第一单元八年级上科学(浙教版)复习提纲

科学第一单元八年级上科学(浙教版)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阳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阴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103千克/米3,合1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1水在哪里教案3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1水在哪里教案3

水在哪里一、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1节《水在哪里》,浙江教育出版社,朱清时主编。

二、设计思想1.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真正走进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积极导向,是课堂教学走向开放进程的重要一步,对于深化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我始终认为我们的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使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合作者、管理者等多种角色,使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只有让学生真正用心去体验,才能让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润物细无声地在他们心中慢慢沉淀。

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能让学生探究的尽量让学生探究,能让学生讨论的、合作学习的尽量让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尽可能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

2.教材分析《水在哪里》选自初中科学8年级上册第1章第一节内容,本节知识从学生熟悉的“水的存在”着手展开,逐步深化到生物体内的水,引申到水循环,着重突出水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本节课中新的知识点不多,难度也不大,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对水的兴趣以及关注水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教育,意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正确的水观念。

在教学上尽量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通过探究、讨论、讲解、分析等,提升获取认识。

但本节课的容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在教学时间上还要注意把握,又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了解水的重要性;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水的重要性和水循环的过程五、教学难点:水循环的成因六、教学准备1、各种水体的图片;2、学生分组实验(苹果、黄瓜、田螺、桃子、盐、烧杯、培养皿、纸巾、小刀);3、学习任务单;4、多媒体课件。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1)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1)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探讨以及浮力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其解释物体浮沉现象。

2. 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探讨。

难点:浮力的计算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仪、物体浮沉实验器材、计算器等。

学具:直尺、弹簧测力计、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浮力演示仪,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基本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3. 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并解释物体浮沉现象。

5. 浮力计算:讲解浮力计算公式,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浮力计算方法。

6. 实践应用:设计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2. 阿基米德原理。

3. 物体浮沉条件。

4. 浮力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已知物体的质量、体积和液体密度。

答案:浮力 = 物体质量× 重力加速度液体密度× 物体体积× 重力加速度2. 作业题目:判断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已知物体的密度和体积。

答案:物体密度≤ 水的密度,物体浮;物体密度 > 水的密度,物体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浮沉条件掌握较好,但在浮力计算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讨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装备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知。

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1 物质的物理性质1.2 物质的变化1.3 物质的分类2. 第二章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常见力的种类2.3 动力学原理3. 第三章声音与光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 声音的特性3.3 光的传播与反射3.4 光的折射4. 第四章电磁现象4.1 简单电路4.2 电流的作用4.3 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分类,掌握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2.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及动力学原理,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使学生了解声音与光的传播原理,掌握声音与光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简单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动力学原理的应用声音与光的传播特性电磁感应现象2.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分类力与运动的关系声音与光的传播原理简单电路的组成及电流的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天平、弹簧测力计、声音发生器、光具、电磁铁等投影仪、PPT、教学视频等2. 学具:课本、实验报告册、练习本、画图工具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结合实际生活,讲解力的测量、声音与光的传播、简单电路等知识。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图2. 重点、难点内容3.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报告等,涵盖教材重点、难点知识。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章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章

1.1水在哪里课题 1.1 水在哪里课题 1.2 水的组成课题 1.3 水的密度课题 1.4 水的压强课题 1.5 水的浮力课题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课题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课题 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课题 1.9 水的利用和保护1.1水在哪里课题 1.1 水在哪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河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教、学预设调控对策一、引入: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让学生谈谈对水的认识。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海洋水 96.53%冰川冰 68.69%1、水陆地淡水 2.53% 其他水体………… P2地下淡水 30.06%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94%2、多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三、水的重要性: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见P4表实验:黄瓜放糖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举例: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C.蒸腾调温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举例:气根、叶刺、骆驼)四、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2、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2024年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包括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物质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第一章:生物的分类2.第二章:生物与环境3.第三章:人类的起源与发展4.第四章:地球与宇宙5.第五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6.第六章:能量的转换与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地球与宇宙、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利用等知识点。

2.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证据、地球与宇宙的关系、物质变化的规律、能量转换的原理等。

第一章:生物的分类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生物特征的能力。

2.教学内容(1)生物的分类方法。

(2)生物的五大类群。

3.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征。

(2)讲解: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和五大类群。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的分类。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内容(1)生物与环境因素。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讲解:介绍生物与环境因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的起源与发展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2)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认识。

2.教学内容(1)人类的起源。

(2)人类的发展。

3.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展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历史。

(2)讲解:介绍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3)案例分析:分析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证据。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020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1-5节复习学案(2) 浙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1-5节复习学案(2) 浙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1-5节复习学案(2)浙教版学习目标1.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进行有关固体压强的计算,了解水和液体压强的特点。

2.理解浮力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进行计算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沉条件的应用。

3.能用密度、压强、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学习设计[知识要点]一、水的压强1.压力。

(1)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2)压力的特点:①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②作用点:在被压物体上;③大小:可能与重力无关。

2.压强。

(1)压强是衡量压力作用效果的科学量,大小与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2)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称压强,公式为,单位为牛/米2,该单位的专门名称为。

3.有关压强的计算。

(1)分析压力和受力面积分别是哪个、多大?(2)注意单位的统一。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液体(水)的压强。

(1)液体对支撑它的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大小与液体深度有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压强都相等。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用压强计测量。

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计算公式为p=ρ液gh。

二、水的浮力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作用力——浮力的作用。

2.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F浮=ρ液gV排液=G排液(1)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出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无直接关系;(2)计算浮力时ρ液的单位是,V排液的单位是;(3)浮力的计算公式也适用于气体。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对浸没在水中的物体:(1)当F浮>G物时,物体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浮=G物,V排液<V物;(2)当F浮=G物时,物体悬浮,V排液=V物;(3)当F浮<G物时,物体下沉,V排液=V物。

对于实心物体:(1)漂浮时ρ液>ρ物;(2)悬浮时ρ液=ρ物;(3)下沉时ρ液<ρ物。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复习资料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复习资料教案

第一章:基础知识测试一、基本概念和原理1、叫做化学变化,叫物理变化。

2、叫密度,符号。

3、叫压强,符号。

4、阿基米德定理内容:。

字母表达式。

5、叫溶质,溶剂,叫溶液。

6、、的溶剂里称为、的饱和溶液,称为不饱和溶液。

7、是浓溶液,是稀溶液。

8、溶解度的定义:。

符号。

9、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符号。

10、叫混合物,叫纯净物。

二、基本知识点1、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___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________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__________存在。

水的主体是水。

淡水的主是水,人类目前利用较多的是、、。

2、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约需水。

3、地球上各处的水处于不停息的运动和转化中,即水在循环。

水循环的动力是和。

按空间区域分为、。

4、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试举三例:。

5、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中的氧和氢气中的氢是从水中来的, 所以水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6、试说出水的一些性质(三条):。

7、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不同物质密度,同种物质密度。

密度一般不变,但并非绝对不变:试举两例:。

8、压强是用来表示的物理量,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是和。

9、增大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10、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关和。

11、影响物体受到时浮力大小的因素:和物体浮沉的条件:.力的角度:。

密度的角度:。

12、物体浮沉的原理:说出下列实例实现浮沉的方法。

轮船:潜水艇热气球13、密度计工作的前提:工作原理:密度计刻度的特点:、。

14、物质在水中会分散的根本原因是,分散后形成具有、特点的溶液和、三种。

15、溶液中,若是固、气分散到液体中时,是溶质是溶剂。

若是液液分散,是溶质是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基础知识测试一、基本概念和原理1、叫做化学变化,叫物理变化。

2、叫密度,符号。

3、叫压强,符号。

4、阿基米德定理内容:。

字母表达式。

5、叫溶质,溶剂,叫溶液。

6、、的溶剂里称为、的饱和溶液,称为不饱和溶液。

7、是浓溶液,是稀溶液。

8、溶解度的定义:。

符号。

9、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符号。

10、叫混合物,叫纯净物。

二、基本知识点1、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___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________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__________存在。

水的主体是水。

淡水的主是水,人类目前利用较多的是、、。

2、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约需水。

3、地球上各处的水处于不停息的运动和转化中,即水在循环。

水循环的动力是和。

按空间区域分为、。

4、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试举三例:。

5、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中的氧和氢气中的氢是从水中来的, 所以水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6、试说出水的一些性质(三条):。

7、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不同物质密度,同种物质密度。

密度一般不变,但并非绝对不变:试举两例:。

8、压强是用来表示的物理量,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是和。

9、增大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10、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关和。

11、影响物体受到时浮力大小的因素:和物体浮沉的条件:.力的角度:。

密度的角度:。

12、物体浮沉的原理:说出下列实例实现浮沉的方法。

轮船:潜水艇热气球13、密度计工作的前提:工作原理:密度计刻度的特点:、。

14、物质在水中会分散的根本原因是,分散后形成具有、特点的溶液和、三种。

15、溶液中,若是固、气分散到液体中时,是溶质是溶剂。

若是液液分散,是溶质是溶剂。

若有水则。

若溶液中没有指明溶剂则是溶剂。

16、是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是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液饱和的一定比不饱和的质量分数要。

17、根据下的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划分为四种等级,请用数轴图表示:1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19、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用、来表示。

20、溶解度曲线图中:(1)曲线上的点表示:(2)两曲线的交点表示:(3)陡升型曲线表示:例:。

(4)平缓型曲线表示:例:。

(5)下降型曲线表示:例:。

2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有:、。

22、物质结晶的方法有(它主要适用于的物质)和(它主要适用于的物质)。

2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时空特点:。

24、水的净化方法:、、。

25、物质的分离方法:适用分离。

适用分离。

适用分离。

三、基本实验及其现象1、水的电解实验(1)水中通电,仔细观察会发现,极上气体比极上多,两极上气体体积比为。

产生的气体为和,实验的结论是:。

(2)氧气能,氢气能。

(3)该变化为变化,文字表达式。

2、物质密度测量实验(1)测定物质的密度要先用测出,再用测出。

然后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测量液体的密度可用直接测量。

(3)测量血液的密度可利用来测量。

3、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实验步骤:、、4、精盐的精制(1)实验步骤:、、。

三步中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操作分别是、、。

(2)过滤操作的要求是:、、。

四、计算公式及其变形1、密度公式:,密度公式的变形式:2、压强公式:,压强公式的变形式:3、液体压强公式:,公式的变形式:4、浮力四种求法公式:称重法:压力差法:浮体法:原理法:5、溶解度计算公式:或6、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质量分数计算式的变形:、7、饱和时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式:8、溶液的稀释和浓缩公式:五、物理量及其单位和单位换算1、物理量及其单位符号。

2、单位换算1米3= 分米3= 升= 厘米3= 毫升;1毫升= 厘米3= 升= 分米3= 米3。

1克= 千克= 吨= 毫克1毫克= 克= 千克= 吨1秒= 分= 时 1时= 分= 秒1米/秒= 千米/时 1千米/时= 米/秒1克/厘米3= 千克/米3 1千克/米3= 克/厘米3六、基本知识的应用1、铁的密度为7.9×103千克/米3,读作,表示的意义是,合克/厘米3。

2、有一质量为900千克的冰块,它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这块冰的体积是米3;如果将冰全部熔化成水,水的质量是千克,水的体积是米3。

3、一杯水和一桶水哪个密度大?4、某实心的长方体的质量是1.08×103千克,体积是0.4米3,将它截去一半,剩余部分的质量为,体积为,密度为。

5、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填空:(1)图中各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①②③④⑥⑦(2)图中环节使陆地上水得到不断的补充。

6、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____________, 如果你的体重为60千克, 则你体内约含水_____________千克.7、两种不同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实心球A和B,在天平右盘中放两个A球,在左盘上放三个B球,天平刚好平衡,则A、B球的密度之比为 _______.8、一块砖重24N,三边长分别为20cm,10cm,5cm.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最大压强是______Pa.若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后,则剩余半块砖对地面压强是______Pa.9、一个图钉帽的面积为1厘米2,图钉尖的面积为0.1毫米2,若用4牛顿的力把图钉按入墙内,则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力为_________牛顿,压强为__________帕斯卡.10、实验表明,液体压强随着_________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_______;液体压强还跟液体的__________有关,________越大,压强越大。

11、一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是4.7牛,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是2.7牛,该石块所受水的浮力是______牛;如把它全部浸在酒精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是3.1牛,该石块所受酒精的浮力是______牛;石块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不等,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有关。

12、一艘轮船的排水量为3×105千克,它满载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___牛。

(g=10N/Kg)13、密度计是测量__________的仪器。

把它放在密度较大的液体中,它排开的液体体积__________ (填“较大”或“较小”)。

14、在河边有一打在水中的木桩,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10分米3,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为2分米3,木桩受到的浮力是牛。

15、木块的密度为0.6×103kg/m3,冰块的密度为0.9×103kg/m3,若它们等重,且都漂浮在水面上,则木块受到的浮力______冰块所受到的浮力,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______冰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6、作用在图钉帽上的压力是20牛,压强是2×105帕,则图钉尖作用在墙上的压力______20牛, 图钉尖对墙的压强______2×105帕.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研究表明, 阳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会产生压强,其值约为9×10—6帕。

科学家制造出“太阳帆”,在太空中利用太阳光的压力来推动航天器的航行。

上海市宇航学会曾设计出边长为110米的正方形“太阳帆”,该“太阳帆”在太空中所受阳光的压力约为_____________牛.18、用重20牛的铁桶从井中打水,在桶未露出水面时,匀速提起这桶水所用的力_____________20牛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9、农民常用盐水浸泡法来选种。

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饱满的种子沉到底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干瘪、虫蛀的种子浮在液面上是因为__________.20、2001年6月3日,CCTV在云南扶仙湖第一次现场直播了水下考古的过程,这次水下考古使用了我国科学家自行设计制造的现代化“鱼鹰一号”深潜器(原理与潜水艇相同),它的下潜和上浮是靠_________来实现的, 深潜器在水面下下潜的过程中,受到水的浮力_______, 水对它的压强______(填”增大, 不变或减少” ).21、将木块的一半浸入水中时, 木块排开水的重力是0.6牛, 则木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___牛. 若将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 其浮力大小是___________牛.22、测金属块的密度有很多方法. 某同学用一大弹簧秤和一大盆水进行实验, 测定某金属块的密度的具体方法是: 先将弹簧秤调零, 再将金属块自由悬挂在弹簧秤挂钩上,称得金属块重为49.6牛; 然后将金属块全部浸没在水中, 称得读数为30牛.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 金属块受到水的浮力是_____________牛, 金属块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23、碘酒是由__________分散到________中制成的混合物,其中_______是溶质,________是溶剂。

打开可乐瓶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可乐中溶解了________。

泉水中因溶入__________,饮用对人类有利。

干洗店用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把油性污渍洗掉,而不用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室温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它表示:。

25、在盛有相同质量水的3支试管甲、乙、丙中,分别加入3种不同的物质,充分振荡后观察到:甲试管的液体中有分散的小液滴,乙试管的液体中分散有固体的小颗粒,只有丙试管中看不到所加入的物质,但试管中的液体呈蓝色透明。

试判断:(1)甲试管中是__________液,乙试管中是_________液,丙试管中是_______液。

(2)若其他条件不变,3支试管静置片刻后,看到的现象是:甲中______________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3种液体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

26、为了解宇宙空间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某中学科技活动小组利用在太空飞行两周后(搭载我国返回式卫星)返回地面的油菜和美国芦笋种子,进行萌发实验。

实验分两类:空间类(S类),即选用遨游太空后的种子;地面类(G类),即选用自然条件下保存的同种22请回答:(1)从实验结果看空间类的发芽率比地面类__________。

(2)获得这个结论,在上述四组实验中,应比较哪两组实验数据才能得出?__ 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