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具有二、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区域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乡村地域地域范围产业活动以为主城市地域地域范围产业活动以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状城市和工业状;城市群和工业区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2.产业结构的差异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产业分布特点产业结构特点对外经济联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区域发展阶段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1常用指标:、、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区域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产业比重经济发展水平区内经济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区内发展状态五、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依据:、、、西部:川、渝、黔、滇、藏、陕、宁、甘、青、新等10个。

中部: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个。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自然因素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科技、教育和文化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因素发展基础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状况(三)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南方与北方通常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_为分界线。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对外开放(4)西部大开发目的:西部地区:西部经济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和东部地带的。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篇一: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重难点第一章课文目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知识疏理】一、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地域乡村地域城镇地域区别地域范围大小大小产业活动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 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目形状结论农业面状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南方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3、西部大开发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调水量较大较小大水质差较好最好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3)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

3.区域的划分:(1)划分的指标既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说出下列区域划分的指标:1.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

是按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2.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是按综合指标、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3.综合地形、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是按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4.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把一个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是按单一指标、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5.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区。

是按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2)划分的目的: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均质区是指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举例: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域,如根据地形划分出的高原区、平原区等,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出的湿润区、干旱区等;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等。

2.功能区: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性的区域。

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贸易区等都属于功能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梳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梳理

地理必修Ⅲ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识记】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其主要特征有: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等政治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经济区、语言区等自然、文化区域);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而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同一区域内的各地都相近似,不同的区域之间差别很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如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区域的空间结构·理解】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从总体来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以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的范围要比城镇地域大,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为面状,交通运输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为岛状,就此而言,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从经济活动角度来看,区域的空间结构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区域核心多表现为中心城市,或者较大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以及著名旅游地等,空间网络系统是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信息网络等组成,外围空间是相对于区域核心而言的其他空间部分。

(教材P4活动1答案:区域发展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分布较稀疏,城市区域狭小,农业用地面积大;区域发展中期,出现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线路比较密集,城市区域扩大;区域发展晚期,交通运输线路形成网络,线路四通八达,深入到区域的各部分,城市区域进一步扩大。

)【区域的产业结构·简单应用】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推荐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e.层次性(国家—省—市—区)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区域要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地域——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城市、工厂——点状,城市群、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2.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3.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区域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较小(比重小产值不一定小,例如美国)4.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a:一> 三> 二 b. 一> 二> 三 c. 二> 一> 三 d 二> 三> 一 e. 三>二> 一(一、二、三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人均GN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将区域划分为发展中地区(亚非拉美)和发达地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二、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获得区域在短时间内高速发展。

会考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会考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会考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涉及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地理湘教版作为中国湖南地区的地理教材,总结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湖南的地理特点和人文风貌。

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其自转和公转运动决定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和地球上的气候差异。

2. 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外面的电离层,大气圈的厚度和气候特点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水循环将地球上的水源不断地进行交换和转移,保持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4. 地球的岩石圈地球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构造和地形地貌决定了地球上的山脉、平原、丘陵和盆地的分布。

5. 地球的生物圈地球的生物圈是各种生物在地球环境中的分布和演变,包括动植物的分布、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 湖南省的自然地理特点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形地貌复杂,有湘江流域、洞庭湖流域、西南山区和岭南地区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的功能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的分布和结构。

2. 农业与农村农业与农村是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土地利用、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田的水利设施对农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农村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

3. 工业与工业城市工业与工业城市是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对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工业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

4. 交通与交通枢纽交通与交通枢纽是地理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对地区间的联系和资源的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枢纽的位置和功能决定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便利程度。

高一地理必修三会考复习提纲(湘教版)新课标

高一地理必修三会考复习提纲(湘教版)新课标

高一地理必修三会考复习提纲(湘教版)新课标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了解大陆——以亚洲为例一、亚洲的地理位置主要位于北部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半球、东半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白令海峡球北冰洋、北亚、太平洋、太平洋、太平洋、太平洋和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印度洋和大洋洲三大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跨纬度最广,跨南北半球,跨热带、中南半北温带、北寒带岛1、范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东西距离最长,跨纬度最广;2、位置(1)半球位置:主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2)纬度位置: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最宽的跨纬度和跨南北半球);(3)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临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等;(4)相邻位置方位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相邻大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红海白令海峡(隔海相望)3、分区:中国位于北亚和中亚的哪个亚区域?东亚还有哪些国家?东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二、亚洲自然环境(一)地形1.了解亚洲主要高原、山地和平原的分布情况,以及亚洲地形的特点?【解答提要】亚洲的主要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向西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向南有德干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

亚洲有许多高山,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兴都库什山、高加索山等。

亚洲的主要平原: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亚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中亚的图兰平原,北亚的西西伯利亚平原。

亚洲的地形有三个特点:第一,地形以高原和山脉为主,平均海拔高。

第二,地面起伏很大,变化很大。

第三,地形高、中、低。

(2)河2.找出亚洲主要大河,观察其发源地、流程和流向,从中可以得出亚洲的河流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这条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巴音喀拉山和蒙古高原。

流入湄公河(青藏高原的沧江)。

青藏高原南印度河流量大,季节性向南流入印度洋的亚洲恒河。

(完整word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完整word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湘教版必修三提纲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基本含义: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3、区域空间结构的划分:从整体上可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4.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5.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旅游业、服务业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二、区域发展阶段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三、区域发展差异1、四大地区:东部13 个省级行政区(沿海:京津冀鲁苏、浙沪粤闽琼、港澳台)中部6个省级行政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级行政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桂内蒙古)东北地区3个省级行政区(黑吉辽)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四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南轻北重,东轻西重”,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东北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中西部则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

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和东北。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2、城市化水平:指一个地区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界、异同、特色、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有虚有);2)区域内部表出明的相似性和性,区域之具有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是相互系的,一个区域的展化会影响到周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位置关系和空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活、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外系等。

4)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地域范大小,村大于城市;活,村以活主,城市非活主;② 系:村地域是城地域展的依托, 城会村生广泛的持的作用。

5)地域空分布形式:通常表面状;交通运路表状和网状;城市和工表点状;城市群和工区表状。

3.区域构1)概念:三次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展水平、源配置状况、力素等。

3)的划分:①第一:②第二:工和建筑③第三:除第一、二以外的其他各4.构的差异1)表:比重、就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展水平低;第二比重大:工化程度高;第三比重大:展水平高。

地区工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人口占第二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人口比重大分布特点占相当大的比重工比重上升第三增速超第二构特点第一所占比重比大第二所占比重大第三、第二所占比重大外系外系少外系加外系密切生境的影响主要是生破坏主要是境染主要是境染5. 区域展段1)衡量区域展水平的常用指:人均国内生、人均国民收入、三次比重等。

合指:人文展指数(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

2)体展:平衡-不平衡-平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水平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以资源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产业结构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三产业加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增强程度自给自足特征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6.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 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 9 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 10 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1.重塑地球表面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外力对其构造形成的,主要由外力如火山、地震、河流、海洋等共同作用而重塑地球。

2.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是造山运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它由来自地下的岩浆抬升到
地表,然后冷却凝固而形成火山。

它可以形成山脉、火山口等形态,并释
放大量气体与火山灰,影响到地理环境。

3.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是由地壳应力的变化引起的震动,它可以造成地表的剥蚀、
塌陷、折断等地质运动,从而影响地表构造地貌。

4.河流活动
河流活动是河流侵蚀与冲刷地表形成的活动,它可以在地表形成河谷、悬崖、滩涂等地貌。

5.海洋活动
海洋活动是指海洋的流动、潮汐等活动,它可以形成海岸线、沉积构造、海床变形等地貌地质现象。

6.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突发状况,它可以造成灾害性影响,如
洪水、龙卷风、地震、暴雪、滑坡等,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
影响。

7.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通过改变地表构造、地貌、水文、地表覆盖物等环境,从而满足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的需要,造成的地质运动,可以形成河道改造、坝址建设、开采挖掘等地质现象。

高中地理学科 湘教版 必修三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学科 湘教版 必修三知识总结
完成问题。
建设方案实施前 丘陵为主,红壤广布,土地贫瘠
水稻、红薯种植为主 砍伐林木严重,水土流失 文化生活贫乏,通讯靠吼,治安靠狗
外出打工者众多 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
建设方案实施后 修建大坝,引水入乡,丘陵变岛屿
淡水养殖及加工为主 周边山区及岛屿草木繁茂 “渔村一日”旅游项目火爆吸引外宾 七家乡镇企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
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改善生 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治理环
方向 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 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
2019/2/2北0 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2019/2/20 好人地关系
17
2010级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
某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方案。根据下表信息,
3
2010级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
例如:在我国划分三大自然地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三大自然地区 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多大风。多内流河, 雨水、冰雪融水补给。以荒漠为主,有部分草原。 绿洲农业和畜牧业主要分布地区
高原、高山为主,气候寒凉, 太阳辐射强。是许多大江河
的源头,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交织, 生态2脆019弱/2/。20 高寒牧业与河谷 农业
2019/2/20
以平原为主。夏季风 影响显著,降水量大。 多外流河,雨水补给 为主。森林植被。人 类影响深刻,主要的 农耕区
4
2010级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 高寒区 东部 季风区
地形 气候
2019/2/20
2019/2/20
5
2010级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
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

高中地理学科 湘教版 必修三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学科 湘教版 必修三知识总结

的需求拉动;⑷有利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改变生态环境;为
全国20特19/2别/20是东部经济发展提供良201好9/2的/20 生态屏障
20
2010级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
高原 盆地为主 气候干旱多大风 多内流河;雨 水 冰雪融水补给 以荒漠为主;有部分草原 绿 洲农业和畜牧业主要分布地区
高原 高山为主;气候寒凉;太阳
A 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B 发展高产 优质 高效农业
C 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D2019大/2/2力0 发展乡镇企业
2019/2/20
19
2010级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
三 西部大开发
目的:为了缩小 地区差异 ;加速 西部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范围:12+2+3
西部的优势:
空间范围广大; 自然资源 丰富;政府 政策 扶植;社会环境
3
2010级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
例如:在我国划分三大自然地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三大自然地区各 有哪些主要特征
高原 盆地为主 气候干旱多大风 多内流河;雨水 冰 雪融水补给 以荒漠为主;有部分草原 绿洲农业和畜 牧业主要分布地区
高原 高山为主;气候寒凉;太阳 辐射强 是许多大江河的源头; 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荒漠 草原
方向 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 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好
2019/2/2老0 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2019/2/20 人地关系
17
2010级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
某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方案 根据下表信息; 完成问题
建设方案实施前 丘陵为主;红壤广布;土地贫瘠
水稻 红薯种植为主 砍伐林木严重;水土流失 文化生活贫乏;通讯靠吼;治安靠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部)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e.层次性(国家—省—市—区)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生物多样性缺失,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 400mm 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 3000m 海拔,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 -祁连山 -阿尔金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 --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脉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B 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C 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 -- 阴山 --贺兰山 --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脉D 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二、区域的空间结构: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区域要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地域: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地域: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地域——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城市、工厂——点状,城市群、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部的比例关系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2.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三次产业的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3.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区域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较小(比重小产值不一定小,例如美国)4.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 5 个阶段:a :一> 三> 二 b. 一 > 二 > 三 c. 二 > 一 > 三 d 二 > 三 > 一 e. 三 >二 > 一(一、二、三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 GDP、人均 GN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将区域划分为发展中地区(亚非拉美)和发达地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 )——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生产总值二、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围破坏为代价获得区域在短时间高速发展。

集约型——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得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发展的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四、区域发展阶段:1.传统农业阶段: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工业起步(主要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交通线路少;对外开放程度低。

——区域发展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典型的自给自足)。

2.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并且产值增长的较快,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出现大中心城市核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区域发展处于不平衡的加速阶段。

工业化阶段后期由于资源、环境、人口的矛盾导致区域逐渐衰落3.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二、三产业占相当大比重;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和产值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交通运输网和信息商务网络;对外开放水平很高。

——区域发展处于高水平均衡状态。

五、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简介:(以辽中南重工业区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区)东北地区围:、、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矿:鸡西、鹤岗、双鸭山、铁矿:、、河流:、松花江、乌里江、辽河边境邻国:俄罗斯、朝鲜,隔海相望日本、国著名工厂:哈飞(汽车、飞机)、一汽(汽车)、鞍钢(钢材)、耀华玻璃厂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1.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差异、对外开放程度2.围:(不包括港澳台)(1)东部低地区( 12 省市):辽、冀、京(不沿海)、津、鲁、、沪、浙、闽、粤、琼、桂( 2)中部地区(9 省):黑、吉、、晋、豫、皖、鄂、湘、赣( 3)西部地区(10 省市):新、甘(陇)、宁、陕()、渝、川(蜀)、贵(黔)、云(滇)藏、青3.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东部地区地形平原、丘陵气候季风气候(多雨)自然资源相对较少城市化水平高科教文卫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发展基础较好产业结构二、三产业比重较大,工业以重工业为主交通运输发达信息通讯发达中西部地区部高原、盆地地温带大陆、高山气候(干旱)区资源丰富表低现低出低一较差定一、二产业比重较大,工业以轻工的业为主过不发达渡比发达性二、南方和北方1.分界线:岭——淮河一线(33° N)岭——淮河还是以下地理事物的分界线:气温: 1 月份 0℃等温线温度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降水:年降水量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干湿地区: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农作物: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地形上: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

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熟制: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地形平原、山地、高原平原、山地、丘陵、气候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林、亚寒带针叶林叶林土壤黑土红壤农业生产旱田为主,玉米,大豆、甜水田为主,水稻,油菜、甘菜、温带水果(苹果)蔗、茶树,亚热带和热带水果(香蕉、橘子、菠萝)工业生产重工业轻工业产业结构一、二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大交通运输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对外开放水平低水平高三、西部大开发( 1999 年国家宣布实施)1.围: 10+2+3 新、甘(陇)、宁、陕()、渝、川(蜀)、贵(黔)、云(滇)、藏、青自治区、广西(桂)以及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开发前提(原因):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是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3.注意问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注意保护生态。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

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

扩大国市场需求。

为东部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为西部地区创造效益。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合作是区一、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域经济联系的重要表现)1.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围大规模活动。

——对世界各国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

2001 年 12 月 11 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3.区域经济一体化: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与协定在区域逐步消除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使商品资本劳务技术自由流通)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4.主要区域经济组织:APEC 、 EU 、 OPEC 、 NAFTA 、 AFTA 、 EEA 、 EFTA 、 EEA 、 CUSFTA5.会区分区域经济组织与自然科学组织、文化组织以及军事组织二、西部大开发实施后,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加快的表现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3.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人才联系日益密切4.东西部地区实线相互发展三、资源的跨区调配原因: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能源优势突出。

水资源南多北少。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才多、资金足、技术发达、管理水平高但是资源短缺。

1.南水北调工程:四横三纵———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加上三条输水线路(a)东线工程:线路:长江下游—京杭运河—(另外一路到、威海)特点: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

但是需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

(b)中线工程:线路:丹江口水库—沿唐白河流域西侧—黄淮海平原西侧—以西穿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特点:可实现自流,但是工程量大需要开凿输水线路,移民量大。

(c)西线工程:线路: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特点:需要穿越巴颜喀拉山,水量最大,水质最好进展情况:未动工2.意义 :(a)对调入区:缓解水资源短缺,为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提供用水,加快经济发展,有利于回补地下水,若灌溉不科学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b )对调出区:蓄水影响小气候。

2.西气东输:主线(长线):线路:塔里木盆地轮南——沿线经过省区9 个:新、甘、宁、陕、晋、豫、皖、、沪沿线经过的地形区:复杂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次跨黄河一次跨长江)特点: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站场最多、地形区复杂、工程量大短线:(川渝)—(湘鄂)意义:改善沿线和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铁路运煤的压力。

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

3.西电东送:(a)北线:线路:——京津唐类型:火电、水电(b)中线:三峡、洲坝——沪宁杭类型:水电为主(c)南线:、广西、——珠江三角洲类型:水电为主意义 :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西部地区创造经济收入。

缓解运煤给铁路带来的压力。

4.晋煤外运:运煤铁路线:大线(——)朔黄线(朔州——黄骅)焦柳线(扩展到——)侯月线(侯马——月山)石太线( --)丰沙线(丰台--沙城 --(京包线的一部分))焦日线(—日照)影响:为运入地提供能源,但是带来废渣处理问题为运出地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导致产业结构偏低。

地面沉降四、产业转移路线:沿海企业向地、向大陆、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原因:原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的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影响:促进迁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迁入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转移的主要工业为:劳动密集性、高耗能高污染型、资源密集型的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