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改 体验新教法 语文教学论文
对语文新课改教学一点认识论文
对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点认识在课程改革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学习和领会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积极参与和探索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
本文就自己在语文教学实验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谈我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活动。
新课改的一个最明显的指向,可以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衡量新课改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在新课改中,我们老师也意识到,学生应该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并且努力落实到教学当中。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存在着偏差。
究其根源,主要是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没有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还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更没有落实“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的意识。
因此,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必须走好三步:第一步,在认识层面上,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是在观念指导下的活动,只有心中装着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有行动上的投入和冲刺。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的“会学”,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第二步,在环境营造上,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对学生主体的一种尊重,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
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从过去的那种“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多元互动的教学境界。
第三步,在实际操作上,要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走进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文
走进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实施多年。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层出不穷,这既丰富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又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亲历着新课改的发展过程,体会着它为教学工作带来的可喜的变化。
我深切地感到,与新课改同行,既是我学习反思的过程,更是我成长发展的过程。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新课改带给我的思考。
一、在阅读教学中陶冶性情,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
教学中我的做法是:1.变换读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自读,课堂上形式多样地反复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接力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
课后开展朗诵比赛,从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创设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配乐配景朗读不失为好方法。
在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第12段里,我用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为背景音乐进行朗读,在急促的音乐中营造紧张气氛,学生就能很快体会到主人公在暴风雨来临时那孤独无依,极其恐惧的心理状态,效果颇佳。
3.拓宽阅读空间,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必读书目录,每学期,我给学生列出必读书目录,指导学生订好读书计划,每学期读不少于2万字的课外书,读后写出故事梗概、人物分析、片断摘录、心得体会等,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了改变了,思想感情升华了,良好语感形成了。
二、在读书中交流信息,启迪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尤其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常规性评价向鼓励性转变。
教学中我坚持“学生无错”原则,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荒谬的。
从而营造敢想、敢说的氛围。
2.由具体提问向适当点拨转变。
教学文言文《论语六则》时,我组织学生对孔子语录的现实意义进行讨论。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体验性学习论文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体验性学习初探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新课标中就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由此可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已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使体验更有效呢?一、创设情境,诱发体验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摒弃了传统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让学生身处具体场境;以真切的情意,去感召学生;以深刻的内涵和蕴意去启迪学生,变抽象的语言教学为妙趣横生的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艾滋病小斗士》中有一句话:“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文中患艾滋病却不断抗争的男孩)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理解新词“轩然大波”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字典的解释直接告诉学生,该词语的意思在学生的脑海中就是短暂一现,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运用。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个艾滋病患者要入学,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你们会议论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个孩子的确可怜,但不要到我的班级里来,否则我们班家长肯定会有意见的,我可承担不起啊!”有的学生说:“是啊是啊,我也这么想,如果到了我身边,我家里人肯定不同意我来上班的。
”那么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呢?你会说些什么?我接着与学生对话。
有的学生说:“那不行,我家就养了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如果感染了我可怎么办呀!”还有学生说:“这可不行,恩科西的确值得同情,我可以捐助一些,但到学校来了,万一让我们的孩子感染了怎么办?学校可要负责的。
语文新课改论文(5篇)
语文新课改论文(5篇)语文新课改论文(5篇)语文新课改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学校语文语文新课改1 提高熟悉,更新观念首先,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学校和老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制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我们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同学,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学问的载体,而是老师和同学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老师和同学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加者和开发者。
其次,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从“讲学”走向“导学”。
我们现在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乐观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改“讲学”为“导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使同学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使老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同学的“学”,成为同学学习过程中的参加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看法者。
2 改造课堂,转变方式首先,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
“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知同学“这种草好吃,应当这样吃,必需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依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老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当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进展同学共性。
其次,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
以往同学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进展力量。
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同学的主动参加,强调探究学习。
以同学为主体,给同学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争论沟通时间和读书时间,让同学自己操作、思索、想象、观看、实践,增加课堂上同学参加分组争论、全班沟通、充分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同学,促进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的进展。
小学语文论文-走进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走进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人教版新课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犹如三月的春风,为教育教学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语文课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新气象。
一、语文课堂——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听教师说教,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自己多年的调子教着时时变化的学生,这样的课堂以知识为本,只见知识,不见人,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课堂更是缺乏生命的精彩。
生命的精彩在于创新获得的超越,在于思考获得的智慧。
今天的课堂再也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激发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由此享受生命的乐趣,体验成长的快乐。
今天的课堂,教师也不再做一个知识的“传声筒”,而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自身也要获得发展,创造出闪光的生命历程。
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他们的第一要义是生气、生机。
因此没有理由让他们被那些毫无生机的知识束缚,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成为知识的奴隶,而应成为知识的主宰。
每一堂课都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成为生命历程中美好的回忆。
学生和教师都要在课堂中成长、进步,在每一堂课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作为教师更应带领好学生走好这生命中的每一步。
课堂中的自主思考、质疑问难、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都成了生命中跳动的音符。
新课程引起了我们对课堂生命的深入思考,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把自己生命的一段与几十名学生纯真的童年紧紧联系在一起,交融成一体,共同度过,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学生的生命因教师的生命而丰满,教师的生命因学生的生命而年轻,这又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啊!语文课更是焕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在语文课中,我们喜怒哀乐、忧苦伤愁……这些都成了生命跃动的足迹,也就在这些足迹中,创造了生命的精彩。
二、语文课堂——思维碰撞、灵性流动的场所语文学科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的。
语文是人类心灵的产物,透着人类的情思。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五篇范文)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五篇范文)第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浅谈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内容摘要:为了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师生双方要努力转变观念,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法,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让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植根于课堂教学,让语文的教与学绽放出新的亮点!关键词语文新课改转变观念自主创新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根据自己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实际,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教师付出行动。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
新型教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
过去,教师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
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精选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
第1篇:关于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思考实施小学语文新课改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目标,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提高,应当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启发学生积极学习和自主学习,实现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是,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时候,常常存在一些困惑。
下面,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师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新课改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师体现自身的教学主导性以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以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这门学科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借助自身的语文实践。
并且,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个性化,不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学习实践。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充足的看书、写字、交流、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以及注重班级所有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具备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充当引导者、组织者。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在学生具备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法后,可以有效地贯彻实施自主学习。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体现自身的主导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和沟通交流;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组织全班沟通,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得以发展和提升,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最根本的是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放弃教师的引导。
这是因为教师的引导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引导,一方面要应当具备清楚的和真正能够实施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自主学习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针对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较为重要的知识,教师需要加以引导。
二、在灵活应用教材文本的同时适当地引用其他教学资源在之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视教材为经典,仅仅是照本宣科,不能调整教材内容和增删教材知识。
[新课改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新课改和新课程
[新课改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新课改和新课程新课改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单调呆板、枯燥无味,如同一潭死水,无法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主动意识,这样的教学处于低效状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枯燥的教学局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如我们可以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语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学生营造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等等。
只有符合学生的学情,贴近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我们都要大胆尝试。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活动中来,主动探究,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构建者。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实现师生角色的彻底转换,要改变以往教师的控制地位,构建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由事无巨细的管理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思考预留空间,为学生的积极探究创设平台。
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围绕问题对文本展开充分的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学生思维受阻,或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于肤浅,或是学生思路出现问题等情况时,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必要的指导与修正。
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的发展论文(共5篇)
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的发展论文(共5篇)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的发展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更加深入。
但是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因此小学作文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条件下,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必须紧紧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不断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要求。
针对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更好的促进我国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作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学作文也是一项我们要引起重视的环节。
新课标的改革提出以来,给我过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学作文的教学也开始不断收到重视。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我们不仅要加强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我国整体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带动我国小学语文作文的发展和进步。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改革的主要途径1.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领悟自从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来,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就不断的在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也不再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1]。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积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全面的提升语文成绩。
虽然新课改的要求中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仍然要发挥自身的角色,通过引导和教学,帮助学生寻找更适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学习到的知识来加强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积累,通过在课堂中对知识的学习,加强对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2.加强对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自新课改提出和深入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开始向多样化的趋势进行发展,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深入,多媒体设备也开始逐渐被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人教版新课标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一、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法论文
探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法对于新课改,我们高中语文教师作为它的实施者,应紧跟新课改的改革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探寻对话教学的实施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以平等为前提,实现以人为本的对话教学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
而且建立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也符合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平等的对话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架子。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课堂是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的互动舞台,对话教学的核心观念是平等与民主,我们只有构建了和谐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有效的开展对话教学。
在对话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并循循善诱加以启发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去体验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在对话实践中理解生活、世界及其自我。
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可能会觉得课文里面的祥林嫂的所作所为很可笑很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想法随便加以批判,而是要引导学生们学会换位思考,走进祥林嫂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他是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祥林嫂,那他又会选择如何去做?课下,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鲁迅的其他小说,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进一步去感受鲁迅文中的“残酷社会的封建主义”。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话愿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本身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高中语文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对话愿望,使学生产生浓烈求知欲望,主动积极的去探索、去学习,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对话互动都是在一定情境中生发出来的。
如在学习《离骚》这一课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们观看屈原的记录片及电影,在观看后,教师有意提出几个问题:屈原为何要抱石沉江?他到底遭遇了什么忧虑?并要求学生从电影和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对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几点体会论文
对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摘要】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如何进行?笔者根据从教数十年的经验深刻认识到可以在导课、阅读、感悟上下功夫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式和着新课改的春风,各门课程都尽情的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同样语文课程也尽情的挥洒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感熏陶。
一、导入为先、创设情境、用导入艺术创设氛围导入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的奇葩,同其他艺术一样,它关乎教师的气质、修养,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
所以,当一位面带微笑,服装整洁大方的老师,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自信且亲善的目光扫视每个学生时,一种油然而生的美感就会种植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深入,创造首个有利条件。
然而导入艺术又是客观的一门语文教学科学,有着其内在规律。
规律的掌握、得心应手的应用又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比如讲读导入,即用讲述故事、诗词名句等进行导入来创设文学艺术感染力极强的课堂氛围。
举例说《三峡》一文的导课。
或者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上新课《三峡》,“三峡”指哪三峡?说明之后又以“三峡有哪些特点呢”引学生阅读,然后导引出译文等教学。
也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浏览过祖国的名山大河吗?那水漫连天,奔腾咆啸,有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清荣峻茂、雄伟壮丽的三山五岳,无不显示着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一想到它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蓦然涌上心头!二、读字当头、抓住特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文章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
”可见,阅读对于语文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新课改论文模板(10篇)
语文新课改论文模板(10篇)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大,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单指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词江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等等。
创新教育是以探究性为核心,以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兴趣学习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注重亲自动手实践,鼓励实践和创新的教育。
二、加大提高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力度教师首先要在教育过程中,率先垂范,克服思维的定势,拒绝平庸,大胆想像,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以研究型的学者风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具备丰富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
结合本校实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探索适合实际的教育教学理论,培养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型的创新人才。
三、利用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是当前教学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语文课堂教学入手。
首先,要改变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相互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间人际关系交流的过程。
融洽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才有可能畅所欲言,真实地表现自己所思所想,学生才能走出自己的领域,打破陈旧的模式,大胆地想象与创新。
其次,陈旧的教学方法。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学生的差异,以及课堂上要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有关活动,往往是少数优秀生得以活动锻练,而大多数学生只是陪衬。
这显然有悖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启发诱导,设置背景、环境、情景,诱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思考、活跃思维。
第二,质疑引导,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生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疑难问题,提出易难适度,而又富于启发性,能够拓展创新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第三是延伸指导,即通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向纵向、横向指出研究方向,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论走进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13摘要: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
“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此时的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
关键词:转变角色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一、在角色转变中放飞学生的个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是知识进入接受器的手段,教师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学生必须服从。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
“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能学”,让学生尽量自己去学。
而此时的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新教材大大增加了识字量,在教学中,我就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然后再听听他们的发现,你就会觉得他们的思维是那么令人惊讶,是那么令人兴奋。
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中的生字时,我说这一课的生字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孩子们立刻举手如林,说“闷”“伸”“阵”都是前鼻音;“伸”和“阵”还是翘舌音,翘舌音的还有“潮”“湿”“虫”;又说“伸”“消”“搬”“哗”都是形声字;在识记字形时,有学生说搬东西要用手,所以“搬”有一提手旁;还有学生给“闷”编了个字谜———门把心给关住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孩子们敢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给说出来,同时又与他人分享了快乐,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对主动识字的愿望更高了,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走进新课程
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走进新课程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一种新的课程文化,一种新的教育生活,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展现在我们面前。
语文课怎么啦!一个字:变,在变中求新,在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首先是教育理念要变。
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以被动式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
教育理念的变化,必将带来教学重心的转移,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
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
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
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共性,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教师要求的规范性、划一性之间的矛盾。
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
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其二,师生关系要变。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新型的师生关系必将导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产生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了通常所谓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提法,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些提法表明,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是焕发师生生命激情、激发师生生命潜能的过程。
鉴于课文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被动的状态。
当前特别要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发学生的创新开赋,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
浅谈体验语文新课堂尝试语文课程改革
浅谈体验语文新课堂尝试语文课程改革内容摘要: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合作探究论文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引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对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本文从认识断课程、尝试断课程教学及实施课程改革的角度,谈谈在初中语文课改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
新世纪的到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堂走进厂学校2002的秋季,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我区荃础教育率先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采用r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作为教学第线的教师。
也成为了课改第一线的教师,走进初走进新课堂,在这段时间的课改尝试中笔者如同品尝物怪味豆,初尝课改中的滋味一、认识新课标、新教材、走进课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rt质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荃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搞)对“语文”作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表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但又不仅仅是载体。
更需要强调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语文的人文胜义明Ii优十原教学大纲的‘思想性”,它比“思想性”内涵更为丰富.更有光彩。
同时,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祥文化”,“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依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编写的新教材,一改以往教材中繁、难‘偏、旧的问题,新课的比例占了近四分之三。
课文之前不再是冷冰冰的“阅读提示”,而是优美的文字导入,课后的练习也删减了数V注重思考、研讨与探究。
这不仅给刚步人初中大门的学生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新课改体验新教法我是一名新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四年。
在这四年的教学中我认识到了新课标就是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所以就要求我们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
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
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一、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新课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万紫千红的人,要看到学生的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比在体力上的差异低,教师的责任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心中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我相信在我们的眼中,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以往我们衡量学生的标准总是离不开考试和分数。
陶行知曾呼吁:教鞭之下可能有瓦特,冷眼之下可能有爱迪生。
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
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
比如我在讲授《桂花雨》这一课时是这样安排阅读的: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组织与同学交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2、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
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3、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篇课文的讲授我用了“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爱好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
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
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
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考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
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
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
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练习。
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练习中感受快乐,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
并在练习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层层深入的问题中能最有效的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把情感能真正的“读”出来。
二、合作探究,互帮互助课内外相互联系,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
比如在这学期我们课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时代,其中第二大板块就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已经在构思这个课该怎么上,怎样上既能让学生学好简单研究报告的写法又能从中获得分享的乐趣。
于是我翻了翻《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
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
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所以这堂课我决定全部交由学生去做,我做的就是激起他们的兴趣,确定好研究的题目,然后就交由各个小组去分工,去搜集信息。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都非常的强,而且每个小组的合作都那么的协调组长安排的井井有条。
一共四个小组,做的报分别为:《关于柳絮漫天飞的研究报告》、《本班近视眼的研究报告》、《最近菜价上涨的调查报告》、《小学生吃肯德基的调查报告》。
这四份报告没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针对问题搜集的信息也非常到位,我看了以后非常的欣慰,这就是课改给了老师和学生的机会。
书本与生活相联系。
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
没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
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我适时地结合书本生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进行专题研究阅读。
三、教学方法要更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优美,如果仅仅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和积累来看,优秀课文的朗读和背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而且保证了教学质量。
从课文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会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除此之外,优秀课文还会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以及作者对社会、人生等方面深刻的认识与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指导,对于即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师范生来说,他们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才能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采取如下教学方法:1.自学指导。
改变传统的本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进行“导”学生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进行“学”。
具体操作是:自学指导是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提出学习目标,制定自学提纲。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自学思考,指导的方式可以由教师来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学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下快速阅读本节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以丰富本节的内容。
根据个体差异允许理解的深浅有别。
2.交流研讨。
在学生通过读书、独立思考,对本节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师生的交流研讨,深入探讨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
对理论的研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可以采用以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成立研讨小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
也可以确定教学内容分板块、分专题的形式讨论,比如在习作教学中探讨如下问题,“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淡化知识的教学?”“怎样让学生爱上写作?”等作为专题进行研讨。
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与思考,为专业能力的形成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思想基础。
还有助于他们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朗读和背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词语学习和积累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
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班内学生普遍反应喜欢上语文课。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课改的旗帜号召下,我们的教学会更加有效,学生也将会在越来愉悦的环境中学的更加轻松,全面提高自身素养!但作为教师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深刻感受到了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用自身的行为来激活课堂。
让课堂真正的“动了起来”,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了学生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在我的课堂上是这样践行的:一、把微笑带进课堂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
”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
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
这样,我们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课堂上学生就会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的语文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在伊始就打好了“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