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精)
浅析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浅析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关于浅析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数学建模是针对现实世界某一特定研究对象的数量相依关系和主要特点,采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偏低,难以运用数学知识建立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境的数学模型,尤其对背景复杂,文字较多的数学应用题更是无从下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优选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有效构建数学模型,发展学生思维创造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建模热情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的问题情境,往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燃起学生对知识追求的热情,使其以饱满的激情快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因此,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模型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精心设计难易适中、趣味新颖、富有启发价值、探究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触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诱发学生的建模热情.二、丰富生活背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数学建模问题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它是从生活实际原型或背景出发,涉及多方面的生活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实际,积累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为正确建立数学模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设置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背景,捕捉社会热点问题,或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改编例题背景,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分析、推理、概括、验证等一系列的思维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建模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解“一次函数y = 5x + 10”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活背景,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实现知识的构建. 生活背景1: 公园里有一个长为5m,宽为2m 的长方形花坛. 现把花坛加宽xm,以扩大花坛面积,则花坛面积y 与x 的函数关系为y = 5x + 10. 生活背景2: 弹簧原长10cm,每挂1kg 的物体弹簧伸长5cm,则弹簧长度y( cm) 与挂物重xkg 的函数关系为y = 5x + 10. 生活背景3: 某城市出租车起步价为10 元,超过规定的公里数外,每公里再加5 元,则出租车费用y 与超出规定公里数x的函数关系为y = 5x + 10.三、注重多向思维,拓宽学生建模思路受某些固定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单向思维的状态,并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数学建模问题有着一定的假设条件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数学建模需要将假设条件与目标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并不是固定唯一的',而是综合多向的. 因此,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构建数学模型,拓宽学生的数学建模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以及广阔性.池塘AB例如,在讲“三角形”后,笔者设计以下问题: 如图1,有一个池塘,要测量池塘的两端A、B 间的距离,直接测量有障碍,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出A、B 的距离.建模1: 构造三角形及其中位线,利用中位线的性质求出AB.建模2: 构造两个三角形,利用全等或相似性质来求出AB.建模3: 构造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求出AB.建模4: 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求出AB.四、重视模型归类,增强学生建模能力在初中阶段,方程( 组) 和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统计模型等模型类型是较为常见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这些数学模型的归类,引导学生能够根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数学关系,并正确运用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方程( 组) 建模是通过给出的实际问题,设立合适的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并注意验证结果是否与实际问题相符合.总之,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素质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建模,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情,精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建模热情,注意丰富生活背景,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注重多向思维,拓宽学生的建模思路,重视模型归类,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及教学策略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及教学策略汇报人:日期:•引言•数学建模能力概述•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内部影响因素分析•教学策略制定与实施•实证研究及效果评估•结论与展望01引言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影响因素数学建模教育现状研究背景分析影响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内部因素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影响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依据。
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高中生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研究目的文献研究法设计问卷,对高中生进行数学建模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研究方法02数学建模能力概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定义03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01提高数学素养02增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重要性模型构建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模型的求解和分析能力创新性和实用性数学建模能力评价标准03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逻辑思维能力建模意识和兴趣030201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建模教学能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教学因素学校数学建模活动开展情况学校数学建模教学资源学校数学建模课程设置学校环境因素04教学策略制定与实施1 2 3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针对学生自身因素的教学策略针对教师教学因素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0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02加强学生评价和反馈机制03针对学校环境因素的教学策略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加强数学建模竞赛和活动的组织和宣传05实证研究及效果评估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法和测试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研究对象选取某高中数学建模兴趣小组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人。
实施过程在研究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然后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介绍通过对比研究前后学生的各项指标,发现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所改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数学建模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数学建模是一种能力,它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应用,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意义、培养对策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对策。
一、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意义数学建模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觉得数学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数学建模,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是如何应用在实际问题中的。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建模是一种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有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许多职业都需要具备数学建模能力,比如工程师、研究人员、数据分析师等。
通过初中阶段的数学建模训练,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较弱的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对策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1. 优化课程设置,创设数学建模情境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数学建模相关的内容,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设计一些数学建模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可以选取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够培养其数学建模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建模实践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数学建模的情境创设外,还应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建模实践。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关键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关键策略数学建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现实问题解决中的必备工具,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许多学生在数学建模方面存在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一些关键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策略一:培养数学基础数学建模需要深厚的数学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因此,学生在培养数学建模能力之前,首先需要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机会。
在学校方面,可以安排专门的数学基础课程,教授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家庭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数学俱乐部或者参加家庭数学学习活动,如解决数学难题、玩数学游戏等。
策略二:注重实践操作数学建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紧密。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际问题的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数学建模竞赛,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切磋和交流,提升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
策略三:跨学科融合数学建模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学生在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数学与物理学的结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课堂学习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策略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数学建模通常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分享思路、共同探讨。
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或者开展团队项目研究等。
策略五:鼓励创新思维数学建模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数学建模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的思路。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学建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生正处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活跃,探究欲强,正是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黄金时期。
研究意义数学建模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建立数学建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加强跨学科合作等对策,以期能够为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数学建模是一种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数学建模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
研究如何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更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将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研究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应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套科学有效的培养对策,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我们还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数学教育内容的更新与优化,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数学建模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呢?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建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实例分析和解决方案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数学建模竞赛,让学生参与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数学建模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答,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
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调查社会现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建模的实际运用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数学建模通常需要学生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还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协调和沟通,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数学建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还可以组织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发明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优化课程设置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学校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将数学建模相关知识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也能接触到数学建模相关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作为重要的一门学科,数学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数学建模方面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数学建模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学建模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手段之一。
而在初中数学教育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展开讨论。
一、培养数学思维方式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都会呈现出数学模型的形式,而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良好素材。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可以通过新闻报道、专业杂志等途径,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让他们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数学建模是一门有趣且复杂的学科,必须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必须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在数学建模中,学生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例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通过跨领域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也可以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知识面。
四、强调实践操作能力数学建模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研究方法,更是一种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必须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和实践。
通过真实的案例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应用。
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通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只有培养出具备优秀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影响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主要因素
宋 娜 侯 扬 扬
( 黄 淮学院数 学科 学 系 4 6 3 0 0 0 )
【 摘 要】 数 学建模活动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数 学建模 就是
3认 知 过 程 : 建 模 的 关 键
中学数 学 的一条 主线 , 在 教 学 中引入 适 当建模 思想 . 适 当开展 数 学 建模 的 活动 , 对学 生的 能力培 养 能发 挥 重要 作 用, 也 是 数 学教 学改 革推 进 素 质教 育 的一 个切入 口, 本 文 主要 阐述 影 响 中 学 生数 学建 模 能 力 的 主要
太难 而 自己做不好 的想法 , 就没 有信 心去解决 实 际问题 . 反 之, 如果 学 生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表 现出很强 的 自信心 和毅力, 沉 着冷静 、 理 性 思考 、 积极合作 讨论 、 反 复查 阅资料 , 最后 总能将 问题解 决. 因此 , 积 极的动机和态度对 于 学生 的数学 建模具 有 明显 的推动作 用. 要 使学生对数学建 模具有 积极 的动机 和态度, 就要 培养 学生数 学建
因素 。
数学建模 的能力来 自于基本 的认 知过程 , 每个 人都 具 有数 学 建模 的潜能. 日常生活 中, 人 们在使 用语 言和形式 概念 的过 程 中就 表现 出一定的建模能力 . 例 如: 人们 每天 到农 贸市 场 或超市 购买 各 种各样 的物 品, 物 品的种类 、 数量和价格都不一样 ' f 旦最终每个 人都
能 买 到 自己所 需 要 的物 品 .
【 关 键词 】 数 学建模 ; 动机 ; 知 识 经验 ; 认 知过 程 ; 元认知 1 动机、 态度 : 建 模 的 动 力 动机是唤醒和推 动学生 进行 数学 建模 的原 动力 . 数学 建模 的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数学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门学科。
数学建模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在数学建模方面的训练较少,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加强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问题意义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抽象能力,让他们具备找出问题本质并给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数学建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通过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还可以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合作,共同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完成模型,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培养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性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有效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建模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是初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数学思维是指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认知、理解、分析、推理、综合和应用的心智过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初中数学建模涉及到现实问题的抽象、建模和求解,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灵活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
小议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缺失的因素与培养对策
教育纵横2017年9月小议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缺失的因素与培养对策!!苏淮阴中学开明校区韩建2017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随着课程标准的制定循序渐进走来,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教育部提出了教育要从态度、情感、价值观向学生的素养转变这一理念,其中这种亟待培养的素养称为核心素养.对于不同的学科,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科核心素养,数学科的核心素养由六大部分组成,其中数学建模素养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数学建模能力一直是数学科教学的重点,以往对数学建模的认知主要是用学生能否解决应用题作为判别标记,这种方式对于建模的认知尚不够全面.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说,解决应用题仅仅是建模素养的一个方面,在更多实际问题中能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才是学生是否具备建模素养的判断依据.用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的话来说:在看不到数学的地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才是真正具备数学建模的能力.本文简要分析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缺失的因素,并结合案例提出一些培养对策,供参考.一、缺失因素分析从大量的调查研究来看,造成学生建模素养缺乏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心理障碍、思维定式、分析不清数量关系、无法挖掘隐含条件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不足.笔者简要作出分析:(1) 心理障碍是建模能力的首要阻碍.学生从小学 到初中,对于应用题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心理障碍,其普遍认为应用题是数学问题的较难类型,缺乏足够的信心,导致其对于应用问题产生特殊的抗拒心理.(2) 思维定式的障碍.我们知道,小学数学应用问题 更多是直接思维的结果,而中学数学需要在更为复杂的背景中找到相对应的数量关系,这是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因此直接思维定式下的问题处理方式大大削弱了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造成了缺失.(3) 分析不清数量关系.中学生的数量关系处理能力较弱,这与其自身数学形式化处理能力不足有关,如倍数关系、快、慢、迟、早等,影响学生对数学建模问题的处理.(4) 无法合理挖掘隐含条件.数学建模是对实际问 题的数学化处理,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具备符合实际情况的数学关系,有些问题还得从实际意义中挖掘隐含关系,如钢铁厂加工钢管数目必须是整数、种树必须是整数等.二、培养策略探索要提升学生建模的能力,需要从学生学情的视角积极人手思考,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结合案例进行简要说明,与大家交流.1.降低人手难度,提升建模意识.首先需要将学生从应用问题的困难认识中拯救出来,这与学生遇到的建模问题没有按照层次性给出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建模问题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并不足够重视的地方,因此建模教学往往是忽难忽易,学生学习也把握不准,更造成了学生对建模问题的惧怕,因此教学之初需要教师遵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降低人手难度,提升学生建模的意识.问题1:已知一个容器体积为50升,现将其装满纯酒精.在第一次倒出部分酒精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再倒出同样多的酒精溶液后用水加满,此时容器中纯酒精为32升,问:每次倒出多少升溶液?分析:本题有关于酒精浓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上手,笔者建议给学生做好建模问题的“脚手架”,让学生从解题的最近发展区层层深人.铺垫1:若一个容器内装有质量百分比浓度为70"的酒精溶液50升,求该溶液中纯酒精的体积.铺垫2:若一个容器内装有纯酒精50升,倒出5升后用水加满,求该溶液中酒精的体积百分比.2017年9月铺垫3 !若一个容器内装有纯酒精50升,倒出5升后 用水加满,再倒出5升后用水加满,求该溶液中剩余的酒 精体积百分比.学生层面:这三个分析相对而言较为容易,从设计 上来说,都是正向思考,大部分学生对于铺垫1、2都能非 常清晰地解决,对于铺垫3,学生不难发现第二次要关注 的是那倒出的5升溶液中含有多少酒精,因为这个浓度 已经知晓,所以比较容易求解.接下来回头解决教材问 题1.为了进一步为所有学生做好铺垫,在问题1的情境 下,笔者又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铺垫4!若每次倒出的溶液设为"升,则第一次倒出酒精________升,容器内剩余纯酒精_________升;当用水加满后,容器内酒精体积百分比是________%铺垫5!第二次倒出的溶液"升中,含有纯酒精_________升,容器内还剩余_________升纯酒精.(用含有字母的表达式表东)教师反思: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难解决问题1.这个问题的设计体现出学生对于较难模型的准确处理 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这种设计是为了大多数学生有合理 的人手梯度,提升其逐步完善的建模意识.这里的铺垫 1、2、3是比较基础的,铺垫4、5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问题1所设计的,起到了不错的启发效果.2.培养多元角度,开拓建模思路.建模是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也可以是从更 多元的视角思考生活化问题的统一性,即从数学的角度 反思模型.这样的好处在于开拓了学生广阔的思路,认 知了情境化问题的本质是对数学知识的追求和理解.问题2!请以函数模型&'5"+10编制不同的实际问题.生1:某城市打的费计算方式如下,起步价为10元,每增加1公里计费5元,不足1公里按照1公里计算,请列 出相关费用&与公里数"的函数关系式.生2:在某大学大型书画会展中,每个院系选送5幅 作品,教师共选送10幅作品,求选送的作品总数&和选送 院系数目"的关系式.生3:在一次弹簧测量重量实验中,每挂1千克的重 量弹簧伸长5厘米,记弹簧原长为10厘米,求弹簧拉伸长 度&和所挂重量"之间的关系式.生4:小区有一块长为5米、宽为2米的空地,现准备 建造小花园,考虑到面积较小,进行恰当拓展,现因为长 度无法拓展,只能加宽"米,求花园面积&与增加宽度"之 间的关系式.说明:学生根据函数模型创编问题情境的能力远远超乎教师的想象,这说明教师平时教学过于胆小,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这种利用数学模型反向思考模型利用的可能性,使学生大大认知了数学模型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提供了全面的渗透和认识.3.加强重点模型,深度解析建模.回归建模问题的核心,自然是重点解决重要模型,对于中学生而言,最为重要的模型是二次函数模型.这一模型的学习是否深刻对于学生深度学习建模有重要帮助.问题3!某人对着球门练习射门,图1显示足球运行的轨迹是抛物线,其飞行高度记为&(+),且&是关于时间 "(,)的函数,已知足球飞行1,时,足球高度为2.44+,足球从飞出到落地共用3,.请写出高度&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图1分析:从飞行轨迹思路,显然是从二次函数建模问题的角度切人.笔者建议,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引导学生从抛物线实际问题切人,将问题逐步化归到二次函数模型.由题意,将问题转化为坐标系中的抛物线问题,令&*a*2+,",依题可知:当"*1 时,&*2.44;当"*3 时,&*0.则!贝U!故&*-1.22"2+3.66".(9a+3,=0,1,=3.66,本文从三个角度简单分析了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缺失的因素,以及可以从教学角度实施的三个层面,加强信心、总结模型的实际运用价值及在重点函数模型上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方面,期待后续教学能继续通过更多的角度加强学生的建模素养.参考文献:1.朱振荣.数学建模在课标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福 建中学数学,2013(9).2. 武瑞雪.对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探讨[j].教学月 刊,2011 (12).初中版十•?农69。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数学建模已经成为了数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一、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数学建模是指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科学和技术知识,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建模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以及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际问题。
1. 强化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建模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的。
首先要培养初中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函数与方程、概率与统计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建模的学习和实践。
2. 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数学建模是以实际问题为依托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建模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际问题解决的比赛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4. 促进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数学建模强调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数学建模任务,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和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开放性的数学建模题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5. 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数学建模需要实践,因此需要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数学建模实践课程、建立数学建模实验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缺失的因素与培养对策
教学篇•经验交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由六大部分组成,其中,数学建模素养就是六大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重点,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注重知识和应用的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的理解上,更好地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实现新课改的培养要求.本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缺失的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了一些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对策.一、数学建模能力缺失的因素1.畏难情绪导致心理障碍小学阶段,数学主要是学习加减乘除的运算,只要细心,学生单科的得分率一般保持在90%及以上.在四年级以后由于理解能力较弱,导致应用题的得分不高,数学成绩下滑.由于应用题的得分率较低,经过多次尝试失败后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以后只要看到应用题就当做难题,对解题没有信心.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长期积累定会影响初中生建模能力的提高.2.没有养成好的思维习惯,产生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就是人思维的惯性,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活动或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情境下,思维定势能帮助学生快速解决一些问题,但条件发生改变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初中的应用题解题背景会更加复杂,一般需要梳理解题思路,很难直接套用某种公式直接得到答案,需要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合理设元,然后建立方程或方程组解题。
小学数学的解题思维已经不适用于初中了,小学养成的思维定势阻碍建模思想的发展.3.难以发现隐含信息,无法找到等量关系应用题的解题背景比较复杂,一些关键信息隐含在条件里,学生很难找到关键的等量信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处理是数学建模的内涵,学生缺乏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符合实际情况的等量关系,有些题目还要考虑实际意义,如轮胎的数量必须为正整数,衣服的数量必须为正整数等.4.不能灵活设未知数初中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型期,对设未知数的理解不深刻,习惯于求什么就设什么,即直接设元.简单的问题可以解决,但对复杂一点的问题,很难通过直接设元来表达关系式,要么就是找到的关系式很复杂,导致很难用建模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5.生活经验缺乏,限制理解能力初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对数学问题中的名词不能正确理解,甚至出现读不懂题,导致解题失误.如翻两番、单循环赛、利润率、毛利润、采光影响、方向角等,由于对这些概念不是很清楚,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建模问题的处理.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对策1.从教材出发,构建系统知识,培养建模思想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数学知识、理论和思想.日常教学中涉及的大量概念、公式、定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来的,对建模能力的培养起基础作用.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使学生能站在较高的学习层面,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忽视数学思想贯穿的数学教学只能是破题解题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也违背了现代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基础的培养,应该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数学建模思想,进而提高建模能力.教师需要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对知识的全面把握,最终熟练应用.在初中阶段学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数学模型,如方程模型、几何模型、函数模型、不等式(组)模型等.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原则,将学生从应用题的困难中拯救出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题(2)就是行程模型中的追及问题:A、B两地相距60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骑自行车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比乙多行2千米,经过2小时相遇.问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老师可以结合图形,分析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条件,指导学生抓住等量关系就是甲、乙的行程之和等于60,然后利用这个数量关系进行转化,进而抽象出方程模型,并通过学习过的解方程的方法进行具体运算.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道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如:A、B两地相距60千米,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骑自行车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乙每小时行驶路程的3倍多2千米,经过2小时甲追上乙.问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该题变式.通过这种变式训练,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陷于茫茫题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探究和实例素材,这都是老师可以借助的教学材料.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对素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进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精选核心模型、例题,在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初中阶段的建模应用一般保持在简单应用和一般复杂应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缺失的因素与培养对策马丽霞(浙江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建模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影响初中生建模能力的因素入手,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一些对策。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摘要】初中数学建模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通过设置数学建模课程,让学生有系统性地学习建模方法和技能。
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引入跨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提供案例分析培训,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鼓励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该继续深化研究,不断完善培养体系,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对策,引言,正文,结论,重要性,研究目的,数学建模课程,实践环节,跨学科知识,案例分析培训,数学建模竞赛,价值,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性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性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日益凸显。
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过程。
而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取决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需要学生具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数学建模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具备数学建模能力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数学领域中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展现出更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
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未来职业道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策,旨在针对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1. 引言1.1 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性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越发凸显出来。
数学建模是一种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丰富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数学建模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方法,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建模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数学知识面,学习更多新颖、实用的数学方法。
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生还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1.2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必要性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必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愈发凸显。
数学建模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数学建模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行各业对数学建模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无论是科研领域、工程领域还是金融领域,都需要具备数学建模能力的人才来解决各种实际难题。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数学建模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建模和解决过程,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抽象问题解决能力。
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如拓展数学知识面、引入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利用数学建模竞赛进行实践等,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研究
关于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学事业中的逐渐深入,提高学生们的个人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目标。
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而数学建模教学正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与个人的核心素养。
基于此本文就关于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建模;数学教学;引言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关键性数学能力之一。
本文以此为研究主题,首先详细解读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而后提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具体策略,希望为教师开展此部分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1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的有关知识数学模型是以真实世界中部分事物的特点与数量关系为基础来进行一定的化简与假设,并通过合适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结构。
数学模型方法就是通过对真实问题进行抽象与化简而形成数学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数学建模指的是设立数学模型的实际过程,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化简而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最终验证的完整过程。
数学建模不但是使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来处理真实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是数学思维的体现,是数学知识内容与生活的良好结合,其对于提高学生们的个人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2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建模思想意义重大,是架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桥梁,学习数学建模思想是学生将数学知识向生活的搬运和渗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首先,能够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海洋过程中建立起足够强的数学思维形态;其次,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主动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解决问题时首先想到应用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理论和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学习价值;最后,数学建模思想能够多方面综合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精)
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但琦朱德全宋宝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数学建模的过程和能力界说(一)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原理、方法、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数学建模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1)问题分析: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材料,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本质.2)假设化简:确定影响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以便简化问题进行数学描述和抓住问题的本质。
3)建模求解:根据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方法或计算机程序(软件包)对模型进行求解。
4)验证修改:检验模型是否符合实际,并对它做1来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数学建模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它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生活知识.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多学科的合作过程,它促使学生把从各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促使学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围绕问题收集信息,深化对问题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
数学建模还可以培养学生推演、探索、猜想、计算以及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等的能力。
(二)数学建模能力的界说吴长江指出:数学建模能力系指对问题做相应的数学化,构建恰当的数学模型,并将该模型求解回译到原问题中进行检验,最终将问题解决或做出解释的能力。
阅数学建模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化能力、计算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要通过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学习数学所需要的较广泛的能力、较强的数学观念或数学意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建立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境和非数学学科中间题的数学模型(即问题数学化),具备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加工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学会设问、提问、探索、合作、交流等科学的研究方法.Iq二影响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主要因素(一)动机、态度:建模的动力动机是唤醒和推动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原动力。
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探究
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探究数学建模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对于中学生而言,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确立模型的方法和数学建模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来探究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1.多实践实践是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学生应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建模技巧。
例如,可以根据实际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设计数学建模作业,让学生进行模型的建立和推导,以此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同时,老师也应该多带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必要条件。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较多样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建模问题,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建模的历史和实际应用价值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3.注重团队协作数学建模不仅需要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还需要团队协作能力。
因此,在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完成建模任务。
二、确立模型的方法1.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建模的核心步骤。
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该准确地描述问题,确定变量并确定可能对其影响的因素。
然后,可以选择一种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如线性方程组或微积分等。
2.调整模型建立模型后,应该对其进行检验和调整,以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对于过于抽象而不能直接应用的数学模型,应该加入实际因素进行调整。
三、数学建模中应注意的问题1.项目的选择在选择项目时,需要选择符合学生自身实际能力和水平的项目。
如果选择过难或过简单的项目,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
2.信息收集在进行数学建模时,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和整理,了解问题的背景以及影响因素,为建立数学模型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
3.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也是数学建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措施分析
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措施分析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推行,初中数学教学也从传统的理论式教学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数学建模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所提出的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六大模块之一,将数学教学中进行建模思想的渗透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通过建立数学建模情境来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并形成数学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内涵,并结合实际来提出一些初中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措施建议。
关键词: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措施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建模是指充分发挥数学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作用,利用数学的抽象性进行知识的简化并实现数学实际问题解决效果的一种数学素养。
其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有着极高的效果。
所以,在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当中,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快速掌握,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一、初中数学学科数学建模的含义和重要作用概述(一)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含义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建模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去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寻,并在一定的前提下实现多个数学模型的构建,进而利用数学计算来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
对于概念中的数学实际问题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情境内容和环节以及前提条件的开放性问题,其具有多种解题方法,但每一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都需要进行假设条件的预设,这无形中增加了一些解题的难度[1]。
(二)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师布置大量的数学习题让学生进行解题练习,进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熟练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极为沉闷,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但琦朱德全宋宝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数学建模的过程和能力界说(一)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原理、方法、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数学建模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1)问题分析: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材料,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本质。
2)假设化简:确定影响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以便简化问题进行数学描述和抓住问题的本质。
3)建模求解:根据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方法或计算机程序(软件包)对模型进行求解。
4)验证修改:检验模型是否符合实际,并对它做出解释,最后将它应用于实际1来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数学建模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它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生活知识。
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多学科的合作过程,它促使学生把从各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促使学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围绕问题收集信息,深化对问题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
数学建模还可以培养学生推演、探索、猜想、计算以及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等的能力。
(二)数学建模能力的界说吴长江指出:数学建模能力系指对问题做相应的数学化,构建恰当的数学模型,并将该模型求解回译到原问题中进行检验,最终将问题解决或做出解释的能力。
阅数学建模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化能力、计算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要通过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学习数学所需要的较广泛的能力、较强的数学观念或数学意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建立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境和非数学学科中间题的数学模型(即问题数学化),具备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加工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学会设问、提问、探索、合作、交流等科学的研究方法。
Iq二影响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主要因素(一)动机、态度:建模的动力动机是唤醒和推动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原动力。
数学建模的问题不同于一般的数学问题,它是现实的、情境的、开放性的问题。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到提出假设、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解模型以及解释结果,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动机和态度,就会产生数学建模太难而自己做不好的想法,就没有信心去解决实际问题。
反之,如果学生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毅力,沉着冷静、理性思考、积极合作讨论、反复查阅资料,最后总能将问题解决。
因此,积极的动机和态度,对于学生的数学建模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要使学生对数学建摸具有积极的动机和态度,就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知识经验:建模的前提数学建模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与知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知识影响数学建模;另一方面,数学建模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但后者往往被忽视。
凹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数学建模的基础。
离开了基础知识,数学建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数学建模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因而数学建模需要跨学科的知识。
已储存的知识经验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有关的信息,引导人们提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与其具有的相关知识的数量、性质及组织结构存在极大的正相关。
[‘巾但是,强调知识经验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有了知识经验就一定有数学建模能力。
知识经验是数学建模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知识经验一方面是我们进行数学建模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可能束缚我们的建模思路,因为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去处理新问题,而较少考虑新问题与过去经验的不同之处。
研究表明:数学建模能力强的学生并不全是数学基础知识成绩最好的学生。
具有一定数量的正确知识是形成良好表征的前提,良好的知识结构则是良好表征形成的保证。
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结构也是影响数学建模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助于数学建模。
反过来,数学建模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虽然具备了数学建模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但仍然是苦苦思索而不能建立数学模型,一经指点便豁然开朗。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组织结构性差,运用时不能恰当表征。
问题表征是对问题的理解过程,导致问题表征错误或不完整的因素是题意不完全理解、理解错误、解题思路被已有的知识干扰、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等。
举一个例子:两个火车站相距160km。
某个星期六下午2:00,有两列火车分别从两个火车站出发相向而行。
当火车驶出车站时,有一只鸟从第一列火车出发飞向第二列火车,到达第二列火车后,5Z.q~回第一列,如此反复,直到两车相遇。
如果两列火车的速度都为40km/h,小鸟的飞行速度为50km/h,那么,在两车相遇之时,小鸟飞行了多少km?如果把这个问题表征为一个距离问题,即依次求出小鸟在两列火车之间来回飞行的距离,再求出这些距离的总和,就显得麻烦。
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表征为时间问题,即不理会每次小鸟来回飞行的距离,只关注小鸟在空中飞行了多长时间,那么,由小鸟的飞行速度就很容易确定小鸟的飞行距离,即50x[160÷(40+40)]=lOOkm。
[q虽然涉及行程问题的知识学生都已学过,但由于这个问题需要将行程问题转化为时间问题,学生如果不能将这些知识的结构组织好,缺乏良好的认知结构,就不能恰当地运用表征。
(三)认知过程:建模的关键数学建模的能力来自于基本的认知过程,每个人都具有数学建模的潜能。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使用语言和形式概念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一定的建模能力。
例如:人们每天到农贸市场或超市购买各种各样的物品,物品的种类、数量和价格都不一样,但最终每个人都能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数学建模能力具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载体上。
海斯(Hayes)在1989年提出问题解决是“辨明问题、表征问题、计划解答过程、执行计划、评价计划、评价解题过程”的系列过程。
对问题做怎样的表征,·这种表征是否得当,对问题解决有很大的直接影响作用。
[517042不同的认知过程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也导致不同的效果,一个人的建模能力就体现在问题表征上。
举一个人、狗、鸡、米渡河问题的例子:人带着狗、鸡、米过河。
船除了需要人划之外,至多能载狗、鸡、米三者之一。
当人不在场时,狗要吃鸡,鸡要吃米。
试设计一个安全过河的方案,并使渡河次数尽量少。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不同,其认知过程和选择的认知策略也就不同。
这个问题可以用四维向量表征,利用向量的转移来得到结果;也可以用立方体图表征,观察立方体顶点到顶点哪些路径是合理的;还可以用集合的状态转移来表征;最简单的、不需要很深的数学知识的方法就是直接逻辑推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小学生也可以推出结果。
(四)元认知:建模的监控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的认识,以及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数学建模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元认知是它的基础并对它起影响作用。
海斯(Hayes)在1989年提出了问题解决的系列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元认知活动。
15171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元认知过程与认知过程并存。
元认知在确定目标、选择认知策略、监控和评价过程以及对认知策略进行必要的修正等方面发挥着“监督”作用,对问题解决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分析模型、选择模型和建立模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问题的模型与理论模型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
要缩短这种差距,使理论模型能够完全反映实际问题,就需要通过元认知不断地修正理论模型,使之不断地接近实际问题的结果。
再举一例:小明的家离学校1000米,小华的家离学校800米。
请问:小明的家距小华的家有多远?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会回答200米或1800米。
问题就这么简单吗?如果利用元认知再仔细审题,对目标进行反思和监控,我们就会发现:200米或1800米是小明、小华的家与学校的地理位置处在一条直线上的结果。
如果小明、小华的家与学校的位置不在一条直线上,两家的距离又是多少?这时就可以把小明、小华的家与学校看成是二维的平面关系,用余弦定理可得小明与小华家的距离。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可不可以推广到三维空间上?结果又如何呢?三培养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一)拓展“最近发展区”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对于学习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动机是影响学习策略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的选择又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太难的问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太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挖掘出具有典型意义且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问题,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建模活动的成败,使之建立起积极的期望和自信心,也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数学建模不像解常规的数学题,它是开放性的,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学生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不敢挑战,没有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毅力,就很难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积极性,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经验、性格等来设计数学建模的问题和教学活动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情况,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兴趣,使之主动地参与数学建模活动,最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强化“问题意识”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具备相应领域的知识,数学基础知识对于数学建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建模需要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知识。
要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进行数学建模,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习,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猜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帮助学生理清、掌握知识以及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层次结构,让学生学会概括和组织知识,使新旧知识实现结构化、系统化;关注具体实际问题与抽象模式之间的灵活转换,学会数学建模的有效思维策略,形成一种在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的叠加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反复交流、相互作用而使知识重新组合的过程。
数学建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互动合作的过程,它真正体现了“做中学”。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而是整个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