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1.在课堂一开始,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情景《阿福的新衣》引入问题:“衣服为什么做小了?”“怎样避免师傅和徒弟在测量当中出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探知欲望,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积极思考衣服做小的原因,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厘米表象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孙老师借助1厘米长的小棒,直观上感受使孩子对1厘米长度初步建立表象,通过各项活动使孩子们在比——想——比划——找等过程中深刻丰富了表象。
)
3.新课改提倡我们,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在认识尺子的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尺子上的秘密:cm、数字、刻度线;注重学生通过观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
在测量物体长度前先想策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桌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取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4.在小结中,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
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建议:在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时,要注意语言的严密性。
比如:小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一、说教材《厘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7-90页的内容。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长短”,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认识长单位厘米。
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铺垫。
教材分两部分安排。
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建立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
接着,通过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体会统一度量标准的探究过程。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用厘米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情境设疑法、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巩固练习法。
学法:交流归纳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讨论总结法、猜测论证法、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用时1分钟)阿福要做新衣服了,他在一家衣服店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播放ppt: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
师傅说:“欢迎,欢迎,我来给你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量完之后,师傅有事要出门,就让徒弟来做。
徒弟边做边量:身长三拃,一拃、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设疑引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厘米》。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_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厘米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片、1厘米长的物体、直尺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想不想听啊?生:想。
师:请小朋友们一边听一边想,动画片中都有谁?它们都在干什么?(讲故事:阿福的新衣)(这一环节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让学生思考衣服做小的原因,为学习新知设置了悬念,吸引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情趣)(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长度单位的统一师:阿福的新衣为什么做小了?谁来告诉大家你的想法?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观察的真仔细,师傅的柞大,徒弟柞小,结果衣服做小了。
帮他们想想用什么方法测量能比较准确的把阿福的衣服做好呢?生1:师傅的手量,师傅做,生2:徒弟的手量,徒弟做。
(评价:你的想法真独特,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生3:用尺子量。
(真聪明)师:为了便于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生活中我们测量物体长度通常用尺子。
2、检查学生对尺子的认识情况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朋友—尺子。
谁来说一说,从这个新朋友身上,你知道了有关尺子的哪些知识?(出示课件:尺子)生1:有数字0—20它们是用来表示几刻度地的生2:有长短不同的线段叫刻度线生3: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生4:还有拼音CM师:知道的真不少。
《认识厘米》评课修改
《认识厘米》评课《认识厘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刘敏老师的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具体有以下几点:1、注重了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认识。
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刘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介绍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让学生仿说,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 1 厘米的?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答案多种多样,加深了对1厘米的认识。
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到尺子上去比一比,最后闭上眼睛想象1厘米,用手势表示1厘米。
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
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刘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4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再通过电脑验证,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了解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明白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厘米尺测量物品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1.了解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明白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厘米尺测量物品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地使用厘米尺测量物品的长度。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厘米的认识与应用。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示教-自学-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法。
•示教:教师通过PPT、黑板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厘米的认识、使用和注意事项。
•自学:学生独立操作,用厘米尺测量小组内指定的物品长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小组探究:学生分组,互相测量每组的指定物品长度,记录表格并与其它小组比较。
•合作交流:学生分享测量结果,互相交流、提出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教师的提问,带领学生们了解长度单位以及常见的长度单位,为后面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 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讲解厘米的使用方法,解决学生们在测量物品长度时常见的错误和疑惑。
包括:•用厘米尺测量物品时,需要将厘米尺端部与物品的一端对齐,并读出其长度;•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是指1米平均分成100份以内的长度单位;•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
3. 积累经验教师让学生自行测量几个指定的物品的长度,并将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上,加深学生对于测量长度的应用技能。
4.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组,每组找一个物品进行测量,并记录在表格上,然后将每组的物品长度进行比较,找出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互相解决。
5. 合作交流让学生分享测量结果,从中学习借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加强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明白了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能正确的使用厘米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学会了借鉴经验、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8最新】厘米的认识评课稿-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厘米的认识评课稿篇一:认识厘米评课稿《认识厘米》评课稿08080216 王妍芝《认识厘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从“一小段童话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扶手”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
接着,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
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
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蓝纸条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一直围绕童话故事展开教学,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过程中,教师通过和学生讨论,解决了尺子量物体的过程中可能出项的诸多问题。
《厘米的认识》评课
存在
不足
1、教师的评价方法还有待于改进提高。课上,教师的评价语言缺乏指导性,甚至缺少评价语,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某一小组同学进行评价,既激励了学生,又是学生明确了努力方向。
2、没有充分利用好电教器材,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及教师展示大约1厘米的物体时,都没有用展示台,如果用上,效果会更好。
学科
数学
课题
厘米的认识
主要
优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从看动画入手,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而且是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体会到同意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设计了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从直尺上找1厘米,从生活中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测量一拃的长度等活动有助于自主构建1厘米的长度观念,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不仅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利用,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厘米的认识等评课
《厘米的认识》优点:1.马老师的课自然流畅,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步步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开始,通过比、找、量等活动,让孩子非常明确的找到了心中的“小尺子”“标准”1厘米,活动深入,效果明显。
2.在教学测量时,马老师更没教给学生怎么量,而是让学生去量,用自己心中的“小尺子”去量,这样既加深了对厘米的认识,也让学生対原有的认知经验进行了升华,使接下来的测量水到渠成。
3.特别是马老师让孩子想办法怎样用1厘米长的学具去量橡皮和书签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
从量时遇到的困难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困难,也就是慢慢让学生体会尺子的制作过程,为接下来认识尺子、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建议:1.个人感觉,在引导学生测量物体时,应该多让学生展示,并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特别是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教师处理的较仓促,如果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效果会更好些。
2.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个人心中的小尺子”和直尺上的刻度充分结合,让学生通过量“个人心中的小尺子”,不断巩固自己的标准,这样对厘米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组合》优点:1.张老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和学生交流简洁明确,语言干净利落,虽然年龄有些偏大,但是上课的激情值得我学习。
2.在探究问题时,张老师能够从现实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想办法,用字的方式去探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方法,逐步使学生领会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建议:1.在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组合方案时,特别是用画图法来表示时,教师在展示前就暗示学生用线段的方式表示,这样就限制学生的思维,以至于一说画图学生就只想到这一种方法,以至于在以后环节中教师展示其他画图法时,还需要从头再解释。
2.孩子在自主探究后,展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想法非常好,而教师显得有点着急,没有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去表达。
个人觉得,让孩子展示交流自己的方法应该更充分,只有让孩子在充分的展示交流中,才能水到渠成的完成思想方法的渗透。
《认识厘米》评课记录真实分享
《认识厘米》评课记录真实分享刘老师:袁老师这节课令我受教良多,首先是教学环节清晰完整,充分体现了学校倡导的思维课堂模式:创境启思、问题导思、探究析思、建构反思、迁移拓思。
这节课亮点很多,每个环节都很精彩,让人印象深刻。
袁老师的说课也很精彩。
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表达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是导课环节,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小裁缝做衣服做小了这一情景,提出同样是三拃为什么衣服做小了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度单位。
其次,在问题导思环节,老师提出问题:观察你和同桌的尺子,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数字、刻度线和字母。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刘海老师:教学五个环节清晰,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切。
最主要的一点是注意细节,注重了尺子上面0的含义,关注学生课上表现,能及时组织课堂。
另外对教材比较熟悉,认识大约几厘米,本来是练习中的内容,在课上也有所体现。
陈平老师:1.一年级孩子刚接触长度单位,理解比较抽象,袁老师让学生感知1cm,接着比划1cm有多长,形成表象认识,然后从生活中找,哪些物品长大约1cm,厘米认识具体化,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2.袁老师引导学生从几到几都是1cm,一般学生都是顺着数说,经引导能够反向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3.袁老师注意注重知识的迁移,拓展学生思维,例:用断尺如何测线段长度,先从0开始到5是5cm,那从几到几还可以表示5cm,学生从1——、从2——、从——3...从1开始,学生在1的基础上数了5个1cm得6,1+5、2+5、3+5、接着要是知道起点数和终点数,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也培养学生顺思维与逆思维的发展,学生结合尺子和数据,通过数形结合得出数学模型公式,使得断尺量线段更简便。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1、能熟练的运用我们学校的几何图形的教学模式。
生活引入-观察操作-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从整节课可以看出本课以生动的Flash动画课件创设了“阿福的新衣”这一情境,一下子吸引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
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为了测量得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用统一的工具——尺来量。
使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时产生了要学习尺的迫切需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初步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应用。
这种设计,将导入和新授融为一体,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对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组织学生活动,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借助1厘米的小棒感知1厘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米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估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如在估测铅笔的长度时,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计一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不足:1、环节设计的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2、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应用自如,特别是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太好,组内不太会评价。
《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
《认识厘米》评课稿《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认识厘米》评课稿1纵观薛老师今天展示的这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整堂课条理清晰,结构清楚。
尺上的数字叫刻度一条一条的线是刻度线,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叫“1厘米”,教师娓娓道来,细致的引领学生掌握知识。
接着通过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眼验证一下、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接着再学习几厘米,最后学习测量厘米的方法并让学生量一量。
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练习,都是紧扣课堂内容而设置,且都非常好有一定思考的价值。
可以说,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应该说教师的素质很好。
《认识厘米》评课稿2一磨:听了刘老师的课,感觉刘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和语言,和孩子的距离很近,课堂气氛很融洽,整堂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孩子掌握知识牢固,下面谈谈自己听课之后对于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1)我们教授任何知识,都是由于所求,并不是单纯的讲解、传授。
就像这节课的知识,孩子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表示长度的单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毫米、分米乃至千米这样的单位,是因为生活中有的物体的一些量的表示需要用到这样的计量单位,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
所以,在这节课上,刘老师没有中这样的知识冲突,也就是使得学生没有这样的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欲望,这点需要考虑。
(2)记得以前在看一位老师授课《米和厘米的认识》时,把这个感知的过程和身体联系起来,知道米是同学伸开胳膊时两臂的长度,但是厘米就是食指的一个小骨节,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分米的感知,就是食指和拇指张开的开度,而毫米的感知更是要通过厘米以及不足一厘米的感知。
认识厘米评课
认识厘米评课(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画出一厘米长的线段。
进而利用直尺认识几厘米。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课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了比较铅笔的长短的游戏情境,在比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开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一系列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整个课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比较高效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1、创设情境,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比较铅笔长短的游戏引入课堂,当问到:“第3枝占6格,第5枝铅笔占7格,为什么第3枝最长呢?”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
“第2枝和第4枝都占3格,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对厘米的学习。
2、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始终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首先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不断用手势表示1厘米。
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
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
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放手让学生交流对尺子的认识,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发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厘米的认识】评课
【厘米的认识】评课
厘米的认识-数学-小学----评课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
吴老师在学生认识尺子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紧接着,吴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师生共同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方块,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接着吴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
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
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
吴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身边或身上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
尤为值得我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
另外,教师课堂语言要准确,如“画10厘米的线段”不能说成“画10厘米的线”。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说课一、说教材《认识厘米》这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
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认识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和一年级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通过以下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孩子学习。
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本节课作为“空间与图形”模块学生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和进行测量的重要开端,我通过操作演示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导观察法认识直尺、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
进而通过指导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导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
指导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己认为表达的清晰,别人认为听得清楚,达到高效的沟通目的。
三、说学法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多且抽象这一特点,课堂上更多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倾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在导入环节,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个问题时,通过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建立对“厘米”这个单位本质的认识。
一年级下册 数学 教案 《厘米的认识 》 青岛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厘米的认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厘米的认识》。
课程将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习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厘米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应用,并能够准确地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准确测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厘米的应用,提高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厘米的长度概念及其与生活的联系。
2. 学会正确使用尺子,包括尺子的摆放、对齐和读数。
3. 能够将厘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初步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各种长度不同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子等。
2. 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
3. 教学课件,包括厘米的定义、使用方法等。
4. 练习题和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长度的初步认识。
- 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引导学生用肉眼比较它们的长度。
第二阶段:新知学习- 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并通过课件展示厘米的定义和标准。
- 演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品长度,并指导学生亲自操作。
-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测量并记录结果。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 选取生活用品,让学生现场测量并记录数据,体验厘米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 回顾课程内容,总结厘米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测量经验。
-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板书设计板书将包括以下要点:1. 长度单位“厘米”的定义。
2. 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测量长度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常见物品的长度测量示例。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三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2. 思考题:讨论厘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3. 扩展活动:收集生活中使用厘米的例子,并分享给同学。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观课议课活动中,我们组观摩了李宝霞老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团队老师进行了分工观课,形成了各自的观课报告。
陈明娟老师从有效的提问这一维度出发纵观整节课,老师的提问合理、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本节课: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目标达成度高。
李钦召老师从当堂达标这一维度出发纵观整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1、一开始让学生复习旧知识,通过旧知识激发学生疑问,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生动手量一量等方法,解决疑问,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李荣阔老师从板书流程板书设计这一维度出发观整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李宝霞老师的板书,有以下优点:1. 书写规范、准确,示范性强;2. 词语准确,有启发性,内容表达用词恰当,线条清晰;3. 层次分明,有条理性,枝蔓有序,主次清晰:4. 突出重点,详略得当:5. 布局合理,有计划:6. 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刘炳习老师从学生活动这一维度出发观整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经历。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张炳俊老师从课堂导入课堂这一维度出发观整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这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先创设情境:通过观看故事,引出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课从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导入新课,以学生感兴趣的flash动画情境直观展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张炳英老师从课堂评价这一维度出发观整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李老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课堂评价。
除了对学生一些口头肯定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分,以及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课题探究中的表现评分。
李老师的课堂评价语丰富,课堂评价语重激励,课堂评价语扬个性,课堂评价语求开放,激励性评价为主。
《厘米的认识》评课
教学目的的确定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 教材的组织、处理精心
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
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一开始的学习, 从做衣服导入,老师启发说:怎样量才能合适?这样的一个 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1厘米时,老师问: 5到数字几是1厘米?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 1 厘米的? 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 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 (4)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民主 师生平等 课堂气氛融洽和谐 培养创造新能力 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
力因素培养。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
跃 (3)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
整个教学过程,由老师敢于“放”,把
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 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 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 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 者、探索者、创造者。
欢迎大家指正
谢谢!
《厘米的认识》 评课
评课的目的: 一 是要体会授课教师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二 是学习授课者处理教材的方法 三 是学习授课者如何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
四 是学习授课者提高课堂实效的方法 。
评教学思想
评
评教材处理
课 的
评教法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本课是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旨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的一节课。
本课教师采用讲述阿福做新衣的故事,由此展开测量,通过学生对同一物体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的测量,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展开了量一量、说一说、估一估、测一测等多种活动,整个课堂呈现出丰富的操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低年级教学的优质课。
在这节课中课堂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优化学习方式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用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融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师生的积极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这一情境贯穿始终使整节课环节过度自然,练习呈现丰富。
在优化学习方式上
首先: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在开课情境中教师让学生在对同一物体“扶手”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产生的不同结果中,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
“到底
是哪个人说的长度是正确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的相关知识,再动手量1厘米,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多样的想法和智慧。
其次:教师一直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探索,扶着学生一路前行,课中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了量手指的正确方法,这一教学环节让我们可以很好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一直旁观,而是在引导整个课堂向本课的重点知识迈进,在学生模糊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知识。
课件演示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都有哪些的教学环节,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是不着痕迹的渗透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
第三: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于厘米和用厘米量,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材料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在本课中,教师在教学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再用课件显示,接着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1厘米,再是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最后在脑子里想1厘米的长度,在手、脑、眼、耳多种感官的配合下吧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再上升到数学的层面,体现了从生活——数学——应用的整体思路。
2、与实践生活联系紧密,让数学学以致用
让学生量教师准备的实物
让学生量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练习都能让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零距离,体现了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3、练习设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
练习出现在情境里,学生练得有兴趣,具有趣味性
练习不仅有实测也有判断形式多样
练习不仅有整厘米也有非整厘米的估测和非0起点的测量,让学生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下去运用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课堂中呈现的不足
1、建立厘米概念还不过,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1厘米,来丰富学
生的感性认识
2、度量1厘米的方法缺乏教师完整的归纳小结这里如果教师能
小结方法可能对学困生回有所帮助。
3、在学生面对非0起点测量时的第二位学生说得很好,但教师没
有及时抓住这一课堂生成的闪光点战士车辆的多样性,不利于学生大智慧的发展。
4、教师的评价比较的单一
总之:全课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本课中学有所获,建立起了1厘米的概念也学会了度量1厘米的方法,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