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课件)

合集下载

道德经(课件)

道德经(课件)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 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 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 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 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 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构成 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 《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 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道”的本体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2章) 这里出现了“阴”、“阳”、“气”的 概念——客观世界的物质属性。全句隐 含了《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万物)”的原理。
“道”的规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40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 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77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1子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 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也叫《老子》或《五千文》,是老子用 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 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 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 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的‚天命观‛和‚天道观‛ 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 老子形而上学的‚道‛以 自然认识史为依据,否决了‚天命观‛、‚天道观‛, 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道德经PPT课件

道德经PPT课件


《道德经》分说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那么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们都喜欢想高处走,待在高处。但那个 位置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待在那 里的。这句话跟一句俗语很接近:忍一时, 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道德经》分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个人的理解是,居住在善地,肚 量大一点,与他人相处要仁慈,言语上要 有诚信,善于治理政事,做事要有能力, 行动的时候呢那善于抓住时机。对一个人 来说,不与人争,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忧虑。
道的定义

《道德经》里面有段话,指出了道的定义。 这段话,在我看的这个版本里面的原文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跟万物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是怎么来的
德是什么

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善者,吾善之;不善 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 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
《道德经》分说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可道”的,但不是“常道”; “名”是“可名”的,但不是“常名”。
《道德经》的注释

《老子》不仅版本众多,注释者更是历代 不断。我们现代人读它总觉得有障碍,这 种障碍首先是思想上的。解决这样的障碍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看前人跟他人的注释。 另一方面大概可以说是文字那个方面的障 碍。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 对古人那个时 期的事情知道的并不多。我们根本不知道, 过去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多少东 西是他人添加进去的。

《道德经》讲座 ppt课件

《道德经》讲座  ppt课件
《陶渊明〈形影神〉的生存论意蕴》,《九江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
ppt课件
2
几个基本问题
与老子《道德经》的因缘 老子其人与自我定位 《道德经》哲学意义(本体概念的营构) 《道德经》价值意义(批判颠覆的立场) 《道德经》言说方式(反常规的思维)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ppt课件
4
老子人格的自我定位
与屈原形成强烈对比:
屈原的“露才扬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 世皆浊我独清。”
老子的“自我贬抑”:众人皆精明,我独愚蠢; 众人皆有为,我独无用。
力争上流与甘居下流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在竞争社会、功利化驰逐中,如何自我定位? 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活?
《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
大小之辨与物性平等
《列子》的《力命篇》与《杨朱篇》
万物自化与自私的合理性
与其高调“无私奉献”,不如在合理范围内 满足各自的“私”。成就众“私”,才能满足一 己之“私”。从“大公无私”到“大私即公”。 真正的“公”不过是协调、控制各自的“私”, 让“众私”皆有所就,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各 乐其业。
ppt课件
8
《道德经》哲学意义
本体概念的营构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真理观与人生观
ppt课件
9
《道德经》价值意义
文明批判的立场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

38
二 十
自古及今,
一 章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壮哉?
以此。
精选完整ppt课件
39
二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十 二
则盈,蔽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
有功;不自矜故长。
精选完整ppt课件
40
二 十 二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经 》
老 子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一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精选完整ppt课件
3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章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精选完整ppt课件
8
四 章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帝之先。
精选完整ppt课件
9
五 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精选完整ppt课件
10
五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精选完整ppt课件
11
六 谷神不死, 章 是谓玄牝。
当其无有器之用;
精选完整ppt课件
20
十 一 章

《道德经》PPT课件

《道德经》PPT课件
老子,“道本管理”的首倡者! 《道德经》,东方管理学的“圣经”!
一、《道德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 1、万经之王——“道德经” • “老子天下第一”。
“帝王统御之道”
•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鼎盛时期:
“文景之治”,“盛唐气象”。用“黄老 哲学”治国,采取“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的治国理念。
• 2、“道德经”在世界的传播 • 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反者道之动”。
• 3、在价值论方面
• 主张 :“尊道(贵德)”,“尚静”,
“无为”, “守柔(贵弱)”,“不争”, “谦下”,“知足”,“慈爱”,“戒 惧”。
• 主旨:尊道贵德、敬天爱人;虚怀若谷、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深根固
柢、厚积薄发。开掘生命的厚度,养成深 沉持重的品格。
• 4、在认识论方面 • 主张“至虚极,守静笃”; • 因虚静而体道!
大道无疆
——《道德经》的当代价值解读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序:《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 唐玄宗:“《道德经》之要在理身、理
国。”
• 魏源:“《老子》一书上之可以明道,中
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1、健康管理
• 虚其心(心神虚静,内心放空); • 实其腹(气沉丹田,腹式呼吸); • 弱其志(心无旁骛,精神内守); • 强其骨(以意行气,收敛入骨)。
• “团气致柔,能婴儿乎? ” • (聚合精气,归于柔顺); •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 (洗心涤虑,用心如镜)。
2、财富管理
• (1)知足: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甚爱必大费,多
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

道德经ppt课件

道德经ppt课件

可持续发展
道德经强调持续发展,认为人类 应当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活
道德经提倡绿色生活,反对奢侈 浪费,鼓励人们过上简单、环保
的生活方式。
对社会和谐的贡献
和谐共处
道德经提倡和谐共处,反对冲突和战争。这种思 想有助于促进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
公正与平等
道德经强调公正与平等,鼓励人们相互尊重、关 爱和包容,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详细描述
自知之明意味着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 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并改进自己的 不足。同时,自知之明也意味着了解自己的 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能够更好地规划自 己的人生道路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04 道德经中的道德 观念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人格
每个人都应被平等对待, 无论他们的地位、财富或 权力如何。
知足常乐
总结词
道德经中认为,知足是一种重要的智慧,能够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
详细描述
知足的人能够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从而能够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同时,知足的人也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在世界和精神追求,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自知之明
总结词
道德经中强调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性,认为只 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 避免错误。
详细描述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柔中带刚的处世之道。这种思想主张在处理问题时,不 要过于强硬,而应当采取柔和的方式,既能包容万物,又能应对挑战。
03 道德经中的智慧
谦虚使人进步
总结词
道德经中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认为只 有谦虚的人才能不断进步,避免骄傲自 满。
VS
详细描述
谦虚的人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 和接受新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 力和素质。同时,谦虚的人也能够避免骄 傲自满,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

老子《道德经》讲义 ppt课件

老子《道德经》讲义 ppt课件

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老子的故事
❖ 一、关于老子的记载 ❖ 老子的本人,就极其赋有传奇的色彩,传说他生活于前600年左右—— 前470 年左右,
时值春秋时期。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 东太清宫镇)人。 ❖ 《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内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人 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 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意思是,老子 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容貌极似老年人,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 无论传说中的老子是怎样的,他确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春秋时期 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道教 所尊崇的三清之一。 ❖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友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 官西去。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 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即《老子》(又名《老子道 德经》、《道德五千文》、《道德经》等),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 ❖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也有一说是: 老子归纳了庄周的学说,总结得以成书《老子》。但据可考史料,老子的学说渊源于 三大古神书夏《连山》、殷《归藏》、周《周易》中的《归藏》,扼腕于现世只存下 《周易》一书,前两大古神失传,呜呜,长歌当哭!由此可推,确系庄周发展老子的 学说。) ❖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

道德经PPT课件

道德经PPT课件

《道德经》分说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 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说的这些很容易做,也很容易看明白。但天下 却并不认为这些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做。言有宗, 事有君。人只有让自己变得什么也不知道,才会 使他人产生一种没有什么我不知道的错觉。知道 我的人很少,理解我的人才能看出我的珍贵之处。 因此,圣人常常被别人认为他有秘诀,有宝藏。
《道德经》分说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 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一章我从中看到了柔弱胜刚强,体会到 “无为”“不言”的好处,以及天下很少 有人涉及这一点等内容。其它的东西,我 就不清楚了。
《道德经》分说
第六十四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 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 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 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 之,故终无难矣。
这段话里面的意思,我不是很理解。最主要的是, 我不知道这句话中的“反者”跟“弱者”该怎样 去理解。“反者”说的是造反之人还是逆天改命 之人?“弱者”说的是受到欺压的人,还是顺应 自然的凡人?虽然说,不是很理解,但我倾向于 后面的说法。“反者”指的是逆天改命之人, “弱者”指的是顺应自然的凡人。
无中生有,有生万物。这句话,对我的感触很大, 只能用心去体会,而不能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
篇外话
《道德经》这篇文章,在我看来,讲述的 内容大部分是心的修养,属于精神层面的。 还有一部分,讲的是“行为标准”,也就 是人们常说的“德经”。
除了上面提到的东西之外,我并没有在里 面找到“身”的修行,也没有找到“气” 的修行,更没有找到“丹”、“术”之类 的东西。如果你想学这类的东西,还是找 对这些方面了解的人吧。

道德经PPT讲课课件

道德经PPT讲课课件
【 注释 】 宠辱:荣宠和侮辱 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宗:祖宗,祖先
【 译文 】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的和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惶不安。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受到惊恐。什么叫重视大患就像 重视自己生命一样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惜自己的身体是为 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
文段赏析
(第十三章)











若 可 托 天 下
若 可 寄 天 下
爱 以 身 为
有 何 患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吾 有 身
及 吾 无 身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之 若 惊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为 下 得 之 若 惊
谓 宠 辱 若 惊
辱 若 惊
贵 大 患 若 身
文段注解
感悟与启示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由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事物的对立两面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在中国我们经常 提到一个词叫中庸,庸不是平庸的庸,而是用的意思,以中为用。而中就是阴阳两面相互融合、同舟共济,实 现双赢!竞争中并非要势不两立,一定要打败对方,寻求共赢反而更好
做人要领悟“和光同尘”的奥妙,学会外圆内方。能不能够接受委曲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比如在公司和 领导同事相处,要学会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共事,听到不爱听的话,不要立马甩脸色,要学会人受委屈,这也是 在扩大自己的格局,也是在帮助我们成长。

《道德经》(老子)PPT课件

《道德经》(老子)PPT课件
诵 国

塑学
道经
德典 人


1
道经
2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13
第四章
道……,而……或……。 ……兮,似……之……; 挫其……,解其……; ……其光,……其尘; ……兮,……或……。 吾不知……,……之先。
14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20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21
第八章
……若水。 ……善利……而不争,处……之 所……,故……道。 居……,……善渊,与……,…… 善信,……善治,事善……,……善时。 夫唯……,故……。
15
第五章
天地……,以……为……。 ……不仁,以……为……。 ……之间,其犹……乎? 虚而……,动而……。 ……数穷,不如……。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PPT课件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PPT课件
刚强
刚强是指强势、有力的态度。柔弱胜刚强的哲学认为,柔弱的态度更能适应变化 ,更具有生命力,而刚强往往会导致失败和毁灭。
03
道德经的智慧与实践
个人修身养性的智慧
总结词
道德经提倡个人修身养性,通过自我反省和内在修养,达 到心灵的平静和智慧的升华。
详细描述
道德经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 内心的平静和清净。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 己,理解世界,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加从容和坚定。
总结词
道德经提倡谦虚谨慎,认为这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详细描述
道德经认为,只有保持谦虚谨慎,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同时,谦虚谨慎还能够避免 自满和骄傲,使个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心态。
总结词
道德经提倡宽容和包容,认为这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道德经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应该学会宽 容和包容。通过宽容和包容,人们可以更好地与人相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和困难。
02 03
详细描述
道德经认为和谐是社会的基石,社会治理应该注重公平、正义、诚信等 方面。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应该注 重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平等和进步。
总结词
道德经提倡节俭和环保,认为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治理中的启示
• 详细描述:道德经认为节俭和环保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政 府应该加强环保和资源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倡导 节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节俭和环保,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道德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 shì ) 曰聃(dān),楚国苦县(今鹿邑县) 人。约生活于前 571 年至 471 年之间,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我国古代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
2.学习经历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博学多才。 静思好学的他,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 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 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 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 受老聃一家敬重。三年后商容举荐入周向博 士学习。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 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 《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 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子河 故南 里鹿 塑邑 像老
老子骑青牛出关
主 要 内 容
一、老子生平介绍…………………………1 二、老子的《道德经》……………………15 三、老子的哲学思想………………………23 四、道在人事的表现………………………34 五、老子哲学的辩证思维…………………44 六、老子的历史观…………………………46 七、两位先哲的世纪对话…………………50 八、《道德经》节选赏析…………………61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1章)
1、“道”与治国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 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 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 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 而不宰。是为玄德。 (10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 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 稽式,是谓玄德。 (65章)
二、老子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 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也叫《老子》或《五千文》,是老子用 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 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 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 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的‚天命观‛和‚天道观‛ 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 老子形而上学的‚道‛以 自然认识史为依据,否决了‚天命观‛、‚天道观‛, 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2、道之“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 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 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玄德。” (51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功 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 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 成其大。” (34章)
“道”由于其具有“生”、“蓄”之德而 被喻为“母”——“有名万物之母”,“有物
混成,先天地 生。……可以为天地母 ”。并把“道”创生天地 万物 的功能直接具体化为“玄牝”(女性生殖器),所 谓 “谷神不死,天地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老子哲学具有 “贵柔守雌”的思想特征,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母性 生 殖崇拜,是原始生殖文化观念在后世的折射,并且 构成了道家思想中的母性崇拜意象。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 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 无所不有。 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如雄鹰展翅蓝 天。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 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 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子学问渊博,虽说也办教育,但由于他生 于乱世,242年中列国混战有483次之多,因此 他“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守“静”——保持事物的常态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 (37章)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61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16 章) 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 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 就叫常态(永恒),认识了常态就叫明白,不认识常 态而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 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 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 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 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 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 以死惧之?‛。
四、道在人类的表现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只要遵循道的要求,君王、圣人就能在治 理天下、教化民众的过程中,体现道的 “玄德”,去泽被群生,同时也成就个人 的“玄德”,即实现人生价值的超越。 相反,与道的精神相背离的就是“争”, 它也是导致“战争”的根源。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 言最多的中国书籍。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 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在 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 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 国家被一版再版。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 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 著之首。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 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1章)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 悟解 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 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 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 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沿传至今世称 楼观台。为国家首 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国家AAAA级旅 游景区,内存历代 文人骚客墨迹碑石 三百余座。史称道 教发源地。 老子羽化后葬 于距此八公里的西 楼观,现存老子墓。
4.老子的最终结局的两种观点:
(1)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 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
(2)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 讲学,得道后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 于扶风(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 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 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 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 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 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构成 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 《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 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 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 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 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 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晚年贡献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 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的《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 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点化 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 (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 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 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5章)
无为——成就万物的根本态度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7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38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 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 之益,天下希及之。” (43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 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48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 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 已,则无不治。 (3章)
反对战争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30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 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31章)
“德”如何作用于万物
处“弱”——把握事物变化的特点
“弱者道之用。”
“柔弱胜刚强。” (36章)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 上。” (7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7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8章)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并非一般的 “道”; “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 常从 “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 来源 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 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 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 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了解这两种方式也就是一个法则。永远了解这个法 则,就是深远的德。这深远的德是如此的深和远, 与物质复归到真朴,然后归于自然。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 下。” (48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 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7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