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

合集下载

淤泥处理方案

淤泥处理方案

淤泥处理方案淤泥处理方案淤泥是河流、湖泊、港口、水库等水体中由于水流不畅、沉积物堆积等原因而造成的泥沙颗粒集聚的物质。

淤泥的堆积不仅影响水体的水质和水流畅通性,还可能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淤泥成为了保护水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

在淤泥处理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 淤泥疏浚淤泥疏浚是最常见的淤泥处理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挖掘机、疏浚船等设备对淤泥进行清理和清除,将淤泥从水体中取出并运至指定地点进行填埋或利用。

淤泥疏浚可以有效地清除淤泥,解决水流不畅的问题,提高水体的水质和水环境。

2. 生物法处理淤泥生物法是一种环保的淤泥处理方法。

通过引入适宜的微生物或植物,利用其对淤泥中有机物的降解能力,加速淤泥的分解和降解过程。

常见的生物法处理淤泥的方法有:利用水生植物修复,将积累的淤泥作为水生植物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并加速淤泥的降解;利用微生物降解淤泥,通过添加合适的微生物剂,利用微生物对淤泥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实现淤泥的减量和稳定。

3. 物理-化学法处理淤泥物理-化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淤泥处理方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手段,对淤泥进行处理。

常见的物理-化学法处理淤泥的方法有:化学固化,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淤泥发生凝结和固化反应,使其变为不可再分散的固体物质,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渗透脱水,通过在淤泥中加入注水剂,使其逐渐脱水并形成可堆培的固体物质,方便后续的处理和利用。

4. 热解处理淤泥热解处理是一种高温热解淤泥的方法。

通过将淤泥置于高温反应炉中进行热解,将淤泥的有机物质分解为油气和固体物质,减少淤泥的体积和重量。

热解处理淤泥不仅可以减少淤泥的处理量,还可以回收和利用淤泥中的有价值物质。

综上所述,淤泥的处理方案有多种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综合考虑采取合适的方法。

无论是淤泥疏浚、生物法、物理-化学法还是热解处理,都应该在保护水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下进行,确保淤泥的有效处理和合理利用。

浅谈城市河道疏浚淤泥的修复和资源化利用

浅谈城市河道疏浚淤泥的修复和资源化利用

浅谈城市河道疏浚淤泥的修复和资源化利用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正以每年百分之六的速度迅速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城市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尤其是城市中的河流,部分区域承载周边地区生活和建筑垃圾堆放,一方面造成河道过水断面减小,形成排洪隐患,另一方面淤泥长期在河底堆积凝结,形成密闭板状结构,隔断水体与河道生态循环。

本文就河道产生的大量疏浚淤泥合理化利用问题进行简要论述,旨在帮助开展废弃淤泥合理化的利用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技术利用;淤泥;城市河道;疏浚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大量普及,其中港口,航道,以及河口都会因为疏浚工程产生大量的淤泥,使得水体遭受严重的污染,影响整个河流水环境。

尤其是在流经城市中的河道最容易发生淤泥堵塞现象。

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淤泥,则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仅仅依靠人工处理耗时耗力,且往往治标不治本,清理完成后,过一段时间又会二次复发。

因此,围绕河道淤泥的疏浚及合理化利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疏浚淤泥的工程特性淤泥是分子引力以及静力共同作用下的细小的颗粒物质,淤泥的形成是由于流体流经低洼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而行成的产物,主要特点是压缩性大、强度较小、渗透性差。

在具体的河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淤泥对于整体工程质量影响很大,主要原因在于吸附水的粘性比较大,能动性比较小,若要淤泥迅速脱离水分,必须在高温环境下才能蒸发水分。

除此以外,淤泥往往还存在有机物以及重度金属,这些有害有毒物质往往吸附在淤泥表面,若要进行清理及分离非常困难,因此在实际处理淤泥的过程中要及时考虑二次污染的问题。

对于一般疏浚工程产生的大量淤泥,比较常见的传统处理方式是进行抛弃,但是容易产生有两方面的危害,一方面是这样不管不顾地抛弃会占用很大的空间和资源;另一方面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及有害有毒物,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对于淤泥的处理,应尽量选择对人和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的绿色环保方式进行处理。

另外,河道中的淤泥若不能及时清理,对于后期的防汛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须多方面考虑该问题。

河道淤泥无害化处置方案

河道淤泥无害化处置方案

河道淤泥无害化处置方案
1.淤泥脱水:淤泥脱水是将淤泥中的水分去除的过程,可以使用离
心机、带式压滤机、压榨机等设备进行脱水。

这些设备通过施加压力或利用离心力,将淤泥中的水分分离出来,从而减少淤泥的体积和重量。

2.淤泥干化:淤泥干化是将脱水后的淤泥进行干燥处理的过程。


见的干化设备包括回转干燥机、滚筒干燥机、热风炉等。

这些设备通过提供热源和适当的干燥条件,将淤泥中的水分进一步蒸发,使其达到干燥的状态。

3.淤泥固化:淤泥固化是将淤泥中的有害成分固化成稳定固体的过
程。

固化剂可以是水泥、石灰、聚合物等。

淤泥和固化剂混合后,使用混合设备如搅拌机、搅拌车等进行充分混合和固化,以使淤泥成为固态块状物,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4.淤泥焚烧工艺:对于无法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淤泥,
焚烧是一种处理方法。

淤泥焚烧设备如焚烧炉、回转窑等可以将淤泥进行高温燃烧,将有机物质燃尽,同时通过气体处理设备对燃烧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以减少对大气和环境的污染。

5.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他生物过程分解和转
化淤泥中的有机物质的方法。

例如,厌氧消化是通过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中分解淤泥中的有机物,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料。

生物滤池和湿地处理等技术也可用于淤泥中的有机物降解和去除。

河道淤泥处理方案

河道淤泥处理方案

河道淤泥处理方案河道淤泥是指在河道底部积聚的含有颗粒物质的沉积物。

这些淤泥会对河道的水流和水质产生重大影响,对保护河道生态环境、预防洪水和改善水流条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效的河道淤泥处理方案,旨在达到淤泥清理、水域净化和生态修复的目标。

一、淤泥清理技术淤泥清理是首要步骤,可以采用以下技术:1. 机械疏浚:使用挖掘机、抽泥船等工程机械,将淤泥进行清理。

这种方法适用于淤泥较多,沉积较深的情况。

2. 水工疏浚:通过水流冲刷的方式清理淤泥。

可以使用水泵将水流导入淤泥区域,加速淤泥的冲刷和排除。

3. 生物疏浚:引入天敌,如螺蛳、生物鱼等,通过食物链作用,逐步降解淤泥。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水生态环境的损害。

二、淤泥处理技术清理淤泥后,需要对淤泥进行处理,以达到净化水质和生态修复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淤泥处理技术:1. 干燥处理:将淤泥暴露在阳光下,借助自然风力和太阳能将淤泥中的水分蒸发,使淤泥干燥成固体物质,然后进行安全处置。

2. 堆肥处理:将淤泥与其他有机废弃物混合,通过混合堆肥的方式进行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解淤泥中的有机质,产生高品质的土壤改良剂。

3. 生物处理:利用特定微生物对淤泥进行生物降解。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淤泥中的有机物质,从而降低淤泥的有害成分,并净化水质。

三、淤泥处置与回收利用淤泥的处置是处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以下是一些淤泥处置与回收利用的方法:1. 流转利用:通过处理和筛选,将淤泥中的有用成分分离出来,例如矿物质、燃料等,可用于再利用或销售。

2. 填埋利用:将经过处理的淤泥填埋在合适的场地中,建设污染防护设施,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3. 农田利用:通过淤泥的有机物质和养分,可将淤泥用作农田改良剂,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

四、环境监测与管理在进行河道淤泥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环境监测和管理,以确保处理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1. 持续监测: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对淤泥处理后的水质、生态环境等进行跟踪监测,及时调整处理方案。

河道淤泥处理方案

河道淤泥处理方案

河道淤泥处理方案一、问题分析河道淤泥是指由于水流的冲刷和沉积作用,河底积聚的泥沙、污泥等物质。

淤泥的存在会影响水体环境质量,阻碍水流通畅,甚至导致洪涝灾害等问题。

因此,对于河道淤泥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处理方案1. 淤泥清淤淤泥清淤是目前最常见的处理方式。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机械设备将淤泥从河底抽取出来,然后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理或填埋。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等优点。

2. 生物法处理生物法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的一种方法。

通过添加特定菌种或者调节环境条件,使得微生物能够有效地分解河道中存在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化学法处理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对污染物进行破坏和转化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采用不同类型和浓度的化学药剂,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但是,该方法存在着药剂成本高、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4. 物理法处理物理法处理是指利用物理原理对污染物进行分离和去除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物理法处理方式包括沉淀、过滤、浮选等。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污染物效果不明显。

三、具体实施方案1. 淤泥清淤(1)确定清淤范围和清淤量,制定清淤计划。

(2)选用适当的机械设备进行清淤作业,如挖掘机、抽泥船等。

(3)将清淤出来的淤泥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填埋或者处理。

(1)通过采集水样和沉积物样品分析河道中存在的污染物质种类和含量。

(2)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种,并调节环境条件以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

(3)进行微生物培养和投放,并监测水体中污染物质量变化情况。

3. 化学法处理(1)根据河道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确定合适的化学药剂种类和浓度。

(2)进行化学药剂投放,并监测水体中污染物质量变化情况。

4. 物理法处理(1)根据河道中存在的污染物类型选择合适的物理法处理方式。

(2)进行相应的物理处理操作,并监测水体中污染物质量变化情况。

四、注意事项1. 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环境,避免二次污染。

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主流方法

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主流方法

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主流方法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它含有大量有机物质、无机盐、有害物质和微生物,具有不稳定性、高含水率和难以处理的特点。

为了有效处理污泥并实现资源化利用,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主流方法。

1.原污泥进一步处理:原污泥经过浓缩、稳定化处理,减少含水率和体积,提高处理效率和节约运输成本。

常用的方法有压滤、离心、压滤等。

此外,通过添加固化剂、消毒剂和添加剂等进行稳定化处理,有效消除污泥中的有害物质和臭味,减少环境污染。

2.热解技术:采用高温热解技术可以将污泥分解为油、气和固体残渣等可再利用的物质。

常见的热解技术有干燥热解、流化床热解和微波热解等。

热解过程中,可以收集燃料气体和油脂,用于能源生产和工业原料,同时产生的固体残渣可作为肥料或建筑材料。

3.生物处理技术:运用生物菌群,如厌氧菌、好氧菌和微生物等,对污泥进行分解和转化,将有机物质转变为可稳定利用的产物。

常见的生物处理技术有厌氧消化和好氧堆肥等。

厌氧消化将污泥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分解,产生甲烷气体用于能源生产,同时也可得到稳定的有机肥。

好氧堆肥则是在有氧环境下,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通气等条件,促进污泥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生产稳定的有机肥。

4.燃烧技术:将污泥进一步干燥后,以高温(800-1000℃)进行燃烧,产生热能和灰渣。

燃烧过程中,可收集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二恶英等。

燃烧生成的热能可用于能源回收,灰渣则用作建筑材料或填埋场覆盖物。

5.肥料化利用:将污泥进行物理处理和消毒后,再添加适量的配方肥料进行混合,制成特殊肥料。

通过调控污泥中的氮、磷、钾等养分,使其成为一种营养丰富的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同时还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

综上所述,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的主流方法包括物理处理、热解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燃烧技术和肥料化利用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污泥处理的难题,并将污泥转化为可再利用的产物,实现资源化利用,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

河道淤泥快速脱水及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法(2)

河道淤泥快速脱水及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法(2)

河道淤泥快速脱水及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法河道淤泥快速脱水及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法一、前言河道淤泥是由于自然河流的长期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积累的沉积物,对水生态环境和河道交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解决河道淤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难题,河道淤泥快速脱水及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法应运而生。

二、工法特点河道淤泥快速脱水及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快速:通过采用先进的淤泥脱水设备和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淤泥的快速脱水,大大缩短处理时间。

2.资源化利用:通过对脱水后的淤泥进行综合利用,如制砖、土壤改良等,使淤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3.节约成本:工法利用了淤泥作为资源的潜力,节约了原材料的成本。

同时,通过快速脱水也减少了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和人工成本。

4.环境友好:工法采用了低能耗、低污染的脱水设备,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三、适应范围河道淤泥快速脱水及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法适用于各类河道淤泥处理工程,特别是在淤泥量较大、建设工期紧张以及需要资源化利用的情况下更具优势。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的施工工艺原理主要基于淤泥脱水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结合。

基于脱水技术的原理,通过加入脱水剂和机械压榨的方式,可以将淤泥中的水分快速抽出。

然后,对脱水后的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根据需要制作砖块或者进行土壤改良。

整个工艺通过合理的组织和控制,实现了淤泥的高效脱水和资源化利用。

五、施工工艺河道淤泥快速脱水及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淤泥准备:对待处理的淤泥进行初步处理,如除杂、破碎等。

2.脱水处理:将经过初步处理的淤泥送入脱水设备,并加入脱水剂,通过机械压榨等方式进行脱水处理,将淤泥中的大部分水分脱除。

3.资源化利用:对脱水后的淤泥进行综合利用,例如制作砖块或者进行土壤改良,使淤泥得到二次利用。

4.施工结束后,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和还原,确保施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淤泥处置措施方案

淤泥处置措施方案

淤泥处置措施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地城市河流、湖泊等水体淤泥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淤泥含有大量富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水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淤泥处置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状目前,淤泥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和固化两种,但均存在不足,填埋会对土地造成一定的污染,而固化处理成本高、处理效果有限。

淤泥处置措施为解决淤泥污染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淤泥处置措施方案:方案一:水生态修复技术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淤泥与水生植物配合利用,使淤泥逐渐分解和还原,同时通过水生植物吸收养分净化水质。

优点:•对生态环境影响小,能够恢复水体原有生态系统。

•处理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处理面积较大的淤泥。

缺点:•处理时间较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需要大量投入水生植物,存在成本压力。

方案二:生物固化技术利用生物固化技术,经过培养后的细菌可以吸附淤泥中的沉积物,将淤泥凝固成坚硬的生物沉积物,逐步形成固体,达到清理目的。

优点:•处理效果显著,固化后的淤泥更易于处置。

•处理成本相对低,可以较好地减少成本。

缺点:•需要大量投入细菌,存在一定成本压力。

•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影响,会影响一定的生态环境。

方案三:热干法处理技术利用热干法处理技术,通过热解与烘干淤泥,将湿淤泥里固体分离出来,固体可作为燃料物质进行利用再生。

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淤泥资源,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浪费。

•处理效率高,适合处理大量淤泥。

缺点:•处理过程需要大量能源,存在一定能源压力。

•处理成本较高,不适合处理小量淤泥。

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淤泥处理方案各有其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处理。

同时,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也将是提高淤泥处置效率的关键。

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

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

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河流、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 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

湖泊不仅具有调蓄洪涝、引水灌溉、饮用水源地、交通运输、发电、水产养殖和景观旅游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 其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湖泊大面积的萎缩乃至消失, 贮水量相应骤减,湖泊水质不断恶化,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主要表现在:(1)湖泊萎缩与干涸, 水面积锐减以处于新疆北部的艾比湖为例:在20 世纪40 年代, 湖面面积为1200km2 , 贮水量30.0x108m3。

到1950年,湖泊面积尚有1070km2 ,到了20世纪80年代面积急剧缩小到500km2 ,贮水量也相应减少到7.0x108m3。

(2)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I〜III类、W〜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七大水系的121个省界断面中,1〜I类、W〜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3%、33.9%和29.8%。

污染较重的为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界断面。

我国131个主要湖泊和39个大中型水库湖库的富营养化状况十分严重,131个主要湖泊中,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湖泊有67个,占调查湖泊总数的51.3%;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水库有12座,占调查水库总数的30%(见表1)。

表1 中国主要湖泊和水库营养状况分类结果统计指标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湖泊数量(个)95567占调查湖泊数(%) 6.9041.9051.20湖泊面积(km2)5477.8016525.7011029.90占湖泊的总面积(%)16.6050.033.4水库数量(个)101712占调查水库数(%)25.6043.6030.80水库容积(X105m3)37.36546.1073.94占设置库容(%) 5.7083.1011.20根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2000 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全国九大流域片的700多条河流的11.4万km河长中,1类水占4.9%,11类水占24.0%,m类水占29.8%,W类水占16.1%,V类水占8.1%,劣V类水占17.1%。

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与研究

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与研究

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与研究◎ 张小婧 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摘 要:河湖清淤工程是改善水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如何对河湖清淤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分析探讨了近年河湖清淤底泥的利用场景及其利用关键技术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关解决方案,旨在为河湖清淤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建筑材料1.引言清淤是指对河湖内淤积的泥沙、杂物进行疏浚清理,以恢复河湖的自净能力和自然水位,减轻洪涝灾害的危害。

传统的河湖清淤底泥处置方式一般是填埋堆放和海洋倾倒,然而填埋堆放会占用土地资源、且可能导致二次污染和土壤污染,海洋倾倒成本高且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采用更科学和可持续的底泥处理方式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探讨了近年河湖清淤底泥的应用场景及其利用关键技术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关解决方案,旨在为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的有效利用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2.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因地区和水体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它们主要由有机物质、矿物质、水和其他物质组成。

2.1有机物质河湖清淤底泥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骸、粪便等。

这些有机物质在水体中长时间存在,逐渐降解成更小的分子,变成可溶性的有机物和微生物。

此外,底泥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有机物质,如酚类、松香、石油类化合物等。

这些有机物质是河湖底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为细菌提供营养,也可以成为氧化的原料,从而消耗过剩的氧气,也为底泥在农业领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能。

2.2矿物质底泥中的矿物质主要包括泥土、石块、沙子、泥炭等,它们通常来自周围环境的沉积物或者是沉淀物,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铝、三氧化二铁等,这些成分与黏土、陶粒等建筑原材料化学成分相近,因此清淤底泥在建筑材料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塘口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塘口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塘口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塘口底泥是指湖泊、河流等水体底部的沉积物,主要由有机物、无机物以及微生物组成。

由于塘口底泥中富含养分和有机质,若能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不仅可以保护水环境,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本文将探讨塘口底泥的处理方法和资源化利用途径。

一、塘口底泥的处理方法处理塘口底泥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物理处理、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

1. 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利用物理手段对底泥进行分离和去除。

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有沉淀、筛选和压滤等。

沉淀是指将底泥和水分离,通过自然沉降或添加沉淀剂加快沉降速度;筛选则是利用筛网或滤网将底泥中的杂质拦截;压滤则是通过应用过滤机械将底泥中的水分去除。

这些物理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底泥中的固体颗粒和水分含量,提高处理效果。

2. 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对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

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有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

好氧处理是在氧气存在的环境中通过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对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厌氧处理则是在无氧环境下进行,产生沼气等可再利用的资源。

生物处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还能够减少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物质对底泥进行处理。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有氧化法和固化法。

氧化法是通过添加氧化剂使有机物氧化降解,常用的氧化剂有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固化法则是利用固化剂将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固化成无毒、无害的物质。

化学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底泥中的污染物含量,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二、塘口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塘口底泥除了可以通过处理方法进行清理外,还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塘口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

1. 有机肥料生产底泥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有机肥料的生产。

将底泥与适量的有机废弃物混合发酵,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和腐熟,可以得到高品质的有机肥料。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塘口底泥的有机质和养分,还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土壤的养分流失。

淤泥科学处置方案

淤泥科学处置方案

淤泥科学处置方案背景淤泥是一种造成环境污染的淤积物,常见于江河和湖泊中的底泥。

淤泥主要由有机质、微生物、无机盐等因素组成,其排放会严重威胁河流及湖泊的生态环境。

因此,淤泥的科学处置变得越来越重要。

方案淤泥处理技术淤泥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三种方法。

1.物理处理法物理处理法主要采用机械力、水力或挖掘机械等手段对淤泥进行清淤和处理。

这种方法适用于淤泥堆积较浅的区域。

2.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和其他化学物质来改变淤泥中有机质和无机物等的化学性质,从而实现淤泥的处理。

这种方法对淤泥的清除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化学药剂使用量较大,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

3.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主要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加速淤泥有机质的降解和分解,从而实现淤泥的消化和转化。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且最终产生的有机肥料可以还土于民。

淤泥处置流程淤泥处理的一般流程如下:1.调查勘察:确定淤泥现状,包括淤泥的成分、厚度、形态等。

2.淤泥评估:评估淤泥的危害程度及处理的优先级。

3.处理技术方案设计:根据淤泥特性及治理要求,选择适当的淤泥处理技术和处理工艺路线,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

4.实际调查:根据淤泥处理方案,现场进行调查,查看实际状况,确定具体操作流程。

5.处理施工:根据淤泥处理的具体施工方案,依照流程进行施工建设,并对处理效果进行监测、评估。

结论在淤泥处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淤泥的成分、环境要求、处理成本等,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淤泥处理技术,最终实现淤泥的科学处置。

河道淤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

河道淤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

河道淤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河道淤泥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包括其作为建筑材料、土壤改良剂和植物生长促进剂的可能性。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河道淤泥资源化利用方法,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引言河道淤泥是河流、湖泊和水道中沉积的有机和无机物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道淤泥的总量和复杂度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这些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潜在资源,如有机质、矿物质和胶体物质。

因此,对河道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为环保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资源化利用方法1. 建筑材料: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无机成分,如粘土、砂石和矿物质,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使用。

通过适当的处理和加工,淤泥可以制成砖块、水泥等建筑材料,既环保又经济。

2. 土壤改良剂:淤泥中的有机质和营养成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在农业领域,淤泥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植物生长促进剂:淤泥中的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在园艺和绿化领域,淤泥可以作为植物生长促进剂使用,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1. 在建筑材料方面,经过适当处理的淤泥制成的砖块和水泥具有良好的抗压、抗折和耐久性。

2. 在土壤改良方面,淤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3. 在植物生长促进方面,淤泥的施用提高了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改善了植物的品质。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河道淤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潜在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淤泥的合理处理和加工,可以实现其作为建筑材料、土壤改良剂和植物生长促进剂的有效利用。

这种资源化利用方法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为环保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这一技术,并确定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性。

五、建议与展望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淤泥处理工艺,提高其作为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对淤泥施用的反应;进一步探索淤泥作为植物生长促进剂的机制;评估淤泥资源化利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河湖淤泥固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河湖淤泥固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河湖淤泥固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说起河湖的淤泥,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臭气熏天、黑乎乎的一堆废物。

这些看似令人头疼的淤泥,恰恰隐藏着一片宝藏。

你想啊,河流、湖泊的淤泥,平时往那里一堆,常常让人觉得眼前一片灰蒙蒙,心里不禁嘀咕:这东西该怎么办呢?如果不管它,慢慢的,河水不再流畅,湖面不再清澈,生活质量那是大打折扣的。

但如果我们能聪明点,做点儿文章,这些“废物”其实能变成很有用的资源呢。

咱先聊聊这玩意儿的形成。

淤泥就是河湖水中携带的各种泥沙和有机物积聚在一起的产物。

你看,这不就是我们眼里看到的“脏东西”吗?但你别小看这些淤泥,表面上看它就是一堆烂泥巴,但里头藏着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像是有机物、矿物质,这些一旦经过处理,不但能变得无害,还能派上大用场。

嘿,想想看,咱们平时打扫卫生,弄掉的垃圾不也是有分类、有价值的吗?同样的道理。

只是淤泥处理起来比扫个地要复杂些,但这技术正在逐步成熟,已经能把这些“垃圾”变得“有用”了。

那怎么把这些淤泥变废为宝呢?你瞧,现在有一种技术叫“固化技术”。

这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其实就是把淤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材料固化起来,变得更加稳定,减少它的流动性。

就像是把一堆流沙捏成一个实心的球,不容易散开了,稳定了。

这样一来,淤泥里那些可能有害的物质也不容易溢出来,污染环境的风险就降到最低了。

这么做了之后,淤泥的体积也能减小,运输、处理都方便多了。

至于资源化利用呢,这一块儿的潜力就更大了。

想象一下,这些被固化过的淤泥,通过一些化学或者生物的方法,能够提取出其中有用的元素和物质。

比如其中的有机成分可以用来做肥料,富含矿物质的部分可以用来制作建筑材料或者填充土,甚至连水泥、砖块都能做出来。

你看,这可不就是将“废物”当成了“财富”吗?这种利用方式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少了垃圾填埋场的负担,甚至还避免了大量的污染物进入环境。

听起来,真是相当给力对吧?固化与资源化的结合,简直是天作之合!想想那些地方,河道被淤泥堵塞,湖泊干涸,水质变差,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淤泥资源化建筑处理方案

淤泥资源化建筑处理方案

淤泥资源化建筑处理方案淤泥是指水中悬浮固体颗粒在长时间停滞后沉积下来形成的一种泥状物质,主要是由沉积于江河湖泊底部的粘性颗粒组成。

由于淤泥对于水环境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处理淤泥成为了当前环境保护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课题。

建筑废弃物处理是一个对淤泥资源化的潜力巨大的领域。

下面将介绍一个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案,将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

首先,将淤泥进行分类。

建筑废弃物包括混凝土、砖瓦、沥青、木材等,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将淤泥与其他废弃物进行分离。

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如筛分、磁选等将淤泥与其他废弃物进行分离,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其次,进行淤泥的固化处理。

淤泥的固化处理可以将其转化为新型建筑材料,如淤泥砖。

淤泥砖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和抗压性能,可以用于建筑工程中的墙体、地面和路面等部分。

通过固化处理,可以使淤泥得到有效利用,减少其对水环境的污染。

再次,进行淤泥的资源化利用。

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可以用于土壤改良和植物种植。

将淤泥与土壤进行混合,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

此外,淤泥还可以通过生物发酵等方法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和园林绿化。

最后,进行淤泥的能源化利用。

淤泥中蕴含的有机物质可以通过生物发酵转化为沼气,用于生活和工业用途。

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高效和低碳的特点,对于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淤泥资源化建筑处理方案包括淤泥的分类、固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

通过这些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淤泥对水环境的污染,同时实现淤泥的资源化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这一方案在建筑废弃物处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淤泥原位资源化利用为种植土

淤泥原位资源化利用为种植土

淤泥原位资源化利用为种植土淤泥是指河流、湖泊、沼泽等地表水体中悬浮的、由于内含固液或胶体物质而使水体浑浊的物质。

在水体中,淤泥起着沉降悬浮物的作用,帮助水体净化。

然而,淤泥本身也是一种有机质和矿质组成的资源。

传统上,淤泥一般被看作是废弃物,需要进行处理和处理。

由于淤泥具有较高的湿度和厚度,传统的处理方法通常涉及疏浚和填埋。

疏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设备,并且填埋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此外,淤泥中可能存在潜在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需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置,以防止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

然而,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的重视,淤泥的原位资源化利用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领域。

淤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可以作为一种优质的种植土来利用。

将淤泥原位资源化利用为种植土,不仅可以解决淤泥处理和处置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土地和其他资源的需求。

淤泥原位资源化利用为种植土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淤泥的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包括淤泥的固液分离和有害物质的去除。

通过固液分离,可以将淤泥中的水分去除,降低淤泥的湿度。

去除有害物质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来实现。

物理方法可以利用淤泥的颗粒大小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化学方法可以利用吸附剂或沉淀剂来去除有害物质,而生物方法可以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来分解有害物质。

预处理完成后,淤泥可以进行配比和改良,以满足种植土的要求。

配比可以根据植物的需求和土壤的性质来确定,以确保种植土的营养和通气性。

改良可以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固结性。

有机物质可以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肥能力,矿物质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根据需求,可以适当调整配比和改良方法,以确保种植土的质量。

淤泥原位资源化利用为种植土不仅可以解决淤泥处理和处置的问题,还可以提供一种可持续的土壤资源。

淤泥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和生长环境,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种植土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园艺和城市绿化等领域,为农作物生产和城市环境改善提供支持。

河中的淤泥如何利用

河中的淤泥如何利用

河中的淤泥如何利用
河中的淤泥使用方法:
1、有机淤泥肥料化处理返田回林
对河道清理出的杂质较少、富营养化、污染程度较低、达国家农用土壤标准的淤泥,通过厌氧堆肥等措施,消灭淤污泥中的各种有害病原菌,生成有机质含量高的肥料,被当做生产肥料使用。

2、可净化淤泥生态化修复综合利用
在风干后的淤泥里投放蚯蚓等动物分解、吸收土壤里超标的重金属,让土壤恢复“健康”。

路桥区蚯蚓净化重金属试验田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

主要有针对高浓度区域采用的生物堆置修复法和中低浓度区域采用的原位生物修复法,就是往土壤里加特殊微生物,再控制好温度、湿度,让它们在土壤里繁殖,以达到改善土质的目的。

3、重污染淤泥无害化加工回笼利用
针对工业污染严重的河道清理出的淤泥,成分复杂,净化再利用成本高。

晾干去水。

利用固定场所,对淤泥进行晾干,以方便下一步无害化处理。

在晾干的过程中通过拉帆布、围堰等方式做好防护工作,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疏浚淤泥资源化处置方法

疏浚淤泥资源化处置方法

疏浚淤泥资源化处置方法1疏浚淤泥直接处置1.1抛泥法抛泥法分为海洋抛泥和陆地抛泥。

海洋抛泥是将疏浚泥运送到指定的海洋抛泥区内,倾倒于海中,这一方法曾被沿海港口常用。

如我国的黄骅港、连云港、深圳港、天津新港等港口的建设和维护中产生的大量疏浚泥,大多采用在近海岸设置抛泥区进行海洋抛泥。

陆地抛泥就是将疏浚出来的河湖底泥简单抛弃于沿河、沿湖的低洼地区(如鱼塘、荒地等区域),进行永久堆放或临时堆放后复耕。

内陆河湖产生的疏浚淤泥多采用此方法。

这种淤泥处理方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如无锡五里湖的水环境整治一期工程中,疏浚泥量达60万m3,设置了3个堆场进行堆放,共占用土地达500亩,并涉及拆迁和农业、渔业赔偿等问题,给工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堆场贮淤除占用大量土地外,也可能引起二次污染的问题。

随着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近海倾倒区的饱和,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4)的出台和对环境的日益重视,使外海抛淤变得很艰难,从而使外海抛淤受到很大的限制。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尤其是在平原地区(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征地的成本很高,为此内陆河道征地贮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问题。

1.2吹(堆)填法吹(堆)填法是通过泥泵作用,从吸泥管吸取淤泥和水的混合物(泥浆),经过排泥管输送吹填陆域泥塘的一种施工方法。

疏浚底泥作为填土材料使用,在许多少地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应用。

如日本、新加坡众多海上人工岛和机场的建设中都大量使用了疏浚底泥进行吹填,再对地基进行加固的办法填海造地。

在我国香港地区,仅1995年就填海造地6200hm2,占香港总面积的5.7%,其填海的材料除了使用山石填土外,也大量采用疏浚泥作为填料。

在深圳的填海工程中,也大量使用吹填淤泥作为造地材料。

由于淤泥含水率很高,要想开发利用吹填法形成的土地,仍需要花一定的代价对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河道清淤资源处置方案

河道清淤资源处置方案

河道清淤资源处置方案引言河道清淤是维护河道畅通和水环境健康的重要环节之一。

清淤过程产生大量的淤泥和废弃物,如何有效地处置这些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河道清淤资源处置方案,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保护。

1. 资源概述河道清淤过程中产生的资源主要包括淤泥、废石、废木等。

这些资源具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例如淤泥可以用于土壤改良,废石可以用于路面建设,废木可以用于能源生产等。

因此,通过合理的处置方案,可以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再生的能源和材料,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资源处置流程资源处置流程包括收集、分拣、处理和利用四个主要步骤。

2.1 收集收集是资源处置的第一步,主要是将河道清淤过程中产生的淤泥、废石和废木进行集中。

收集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例如使用挖掘机将淤泥和废石装入运输车辆,使用人工劳动将废木堆放在一起。

2.2 分拣分拣是将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分类和分离的过程。

根据资源的种类和用途,可以将淤泥、废石和废木进行分别分拣。

目的是为了方便后续的处理和利用。

2.3 处理处理是将分拣好的资源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

具体的处理方法根据资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对于淤泥,可以进行固液分离,通过离心机等设备将淤泥中的固体颗粒和水分分离。

对于废石,可以进行破碎、筛分和洗涤等处理,以得到符合要求的骨料。

对于废木,可以进行研磨和切割等处理,以得到适合燃烧或其他利用方式的木材。

2.4 利用利用是将处理好的资源进行再利用的过程。

具体的利用方式可以根据资源的性质和市场需求来选择。

对于淤泥,可以将其用于土壤改良、造林、园艺等方面,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对于废石,可以将其用于路面建设、建筑材料生产等方面,减少对天然骨料的需求。

对于废木,可以将其用于能源生产,例如燃木炉、生物质发电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3. 环境效益这种河道清淤资源处置方案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通过资源的合理处置和利用,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河流、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 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

湖泊不仅具有调蓄洪涝、引水灌溉、饮用水源地、交通运输、发电、水产养殖和景观旅游的功能, 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我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 其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湖泊大面积的萎缩乃至消失, 贮水量相应骤减, 湖泊水质不断恶化, 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主要表现在:(1) 湖泊萎缩与干涸, 水面积锐减以处于新疆北部的艾比湖为例:在20 世纪40 年代, 湖面面积为1200km2, 贮水量30.0×108m3。

到1950 年, 湖泊面积尚有1070km2,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面积急剧缩小到500km2 , 贮水量也相应减少到7.0×108m3。

(2) 污染严重, 湖泊富营养化加剧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七大水系的121个省界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3%、33.9%和29.8%。

污染较重的为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界断面。

我国131个主要湖泊和39个大中型水库湖库的富营养化状况十分严重,131个主要湖泊中,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湖泊有67个,占调查湖泊总数的51.3%;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水库有12座,占调查水库总数的30%(见表1)。

表1 中国主要湖泊和水库营养状况分类结果统计指标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湖泊数量(个)9 55 67 占调查湖泊数(%) 6.90 41.90 51.20湖泊面积(km2)5477.80 16525.70 11029.90 占湖泊的总面积(%)16.60 50.0 33.4 水库数量(个)10 17 12 占调查水库数(%)25.60 43.60 30.80水库容积(×105m3)37.36 546.10 73.94占设置库容(%) 5.70 83.10 11.20 根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200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全国九大流域片的700多条河流的11.4万km河长中,Ⅰ类水占4.9%,Ⅱ类水占24.0%,Ⅲ类水占29.8%,Ⅳ类水占16.1%,Ⅴ类水占8.1%,劣Ⅴ类水占17.1%。

枯、丰水期水质变化不大。

(3) 湖泊围网养殖过度, 生态系统受损随着湖泊围网养殖泛滥, 面积不断扩大, 许多湖泊的围网养殖已远远超出湖泊本身所能容纳的能力, 湖泊水生态系统被破坏, 人工大量投放饵料又加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

(4) 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湖泊淤塞严重我国东部平原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的淡水湖泊普遍存在着泥沙淤积的问题, 其中以长江中游地区湖泊的泥沙淤积问题较为突出。

如洞庭湖据多年平均入出湖沙量平衡资料计算,年入湖沙量达1.2895×108m3, 年出湖沙量仅为0.3374×108m3, 湖盆年淤积量0.9521 ×108m3, 年淤积速率达3.7cm/a。

目前洞庭湖湖盆因泥沙淤积已高出江汉平原地面5.0~7.0m。

(5) 湖泊水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多样性受损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数湖泊的湖湾区和沿岸的浅水湖区, 都生长有数量较多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形成结构较为稳定的水生植被群落。

湖体内其他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繁多, 生物量亦大,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湖泊水体中溶解氧十分丰富, 水色明亮, 水质清澈, 呈现出良性循环的相对稳定的生态体系。

进入80年代以后, 由于湖区工业发展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大量耗氧物质、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湖体, 使水体富营养化, 湖水的自净能力下降, 导致湖体内溶解氧不断下降, 透明度降低, 水色发暗, 原有的水生植被群落因缺氧和得不到光照而成片死亡, 水体中其他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也随之减少, 生物量降低, 取而代之的是浮游植物( 藻类) , 最终形成以藻类为主体的富营养型的生态体系。

河流、湖泊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湖泊营养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也是水土界面物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积极交替带。

各种来源的营养物质,经一系列河流、湖泊物理、化学及生化作用沉积于湖底,形成疏松、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盐的灰黑色淤泥。

在河流、湖泊各种水动力学生态动力学作用下或湖泊环境变化时,特别是目前,随着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无处理污水的排放使得湖泊接纳了大量的工业生活和农业废水。

沉积物中营养盐溶出或再悬浮形成湖泊富营养化的内负荷。

湖泊底泥既是湖体水土界面各类物质的特殊缓冲载体,也是各类营养物质的聚集库。

另一方面,随着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大量泥沙冲入河流、湖泊中,造成底泥量迅速增加,在影响航运的同时,也加剧了河流、湖泊水体的污染。

同时底泥对环境作用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

这使得河流、湖泊淤泥成为引起以上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疏浚、处置河流、湖泊淤泥迫在眉睫。

目前底泥的处理方法大致有四种:卫生填埋、焚烧、投海、综合利用。

大部分的疏浚污泥疏挖出来时有令人不快的臭味。

工业上的疏浚污泥的有毒有害物的成分比普通的疏浚污泥高出1~2个数量级,危害性很大,必须将其固化处理或用封泥层将其表面封闭。

一般的途径是使用水泥、石灰、石膏等胶泥材料与疏浚污泥混合、固化、阻止毒害物渗透,然后卫生填埋。

卫生填埋所需建筑造价及维护费用较高,而且很难找到适合的地点。

焚烧的设备昂贵,操作条件苛刻,适用范围窄,而且容易造成大气污染。

往大海倾弃是利用海洋的巨大稀释和容纳能力来处理疏浚污泥,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只适宜于疏浚场所离海岸较近地区。

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沿海国家越来越关注污泥投海后对海洋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

伦敦倾废公约及我国有关环境评价标准明确规定,倾倒废物必须进行各项检验,以评价其倾倒废物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在我国长江口的调查[13]表明:倾倒区的水质虽未有重金属污染现象,但比倾倒前有较大升高,升高程度与倾倒区的水动力条件关系密切。

营养盐是水域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各区水质均达到富营养或超富营养状态。

倾倒区沉积物的有机质和重金属浓度大多超标,其超标程度与沉积物粒度成反比因此,这三种做法都不能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目前,我们处理底泥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其处理后加以利用。

而污泥作为资源综合利用是一种广为人们重视和研究的方法。

它可以作为路基的填料加以利用;也可作为工艺品的原材料,将小部分底泥处理后渗入其他原料,加工成砖瓦、陶瓷工艺品等,变废为宝;亦可在淤泥堆放处植树造林,一方面长树,一方面让污染物质自然分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可持续利用,一举两得。

⑴土地化疏浚污泥在堆场风干后除含高残留性有害物(如重金属、难分解的有机物)外,一般可直接作农业、林业、景观、市政绿化用地。

土壤中的微生物能有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最终将其无害化。

根据土壤颗粒内部屏蔽理论:土壤颗粒的内部物质(如有机质、腐殖酸)与有机污染物之间存在非可逆的结合(吸附)现象,结果是一部分有机污染物被土壤层屏蔽固定于固相,从而失去其化学、生物特性,毒性和渗透性均大为下降。

疏浚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将疏浚污泥作为基肥给植物施用,不进行追肥,既减少了施肥环节,又节省了化肥的施用,降低了施肥成本。

但是对于重金属含量高的污泥,为防其随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应限制农用。

为避免其负面效应,可用于林业、园林、市政绿化,促进树木、花卉、草坪的生长,提高其观赏品质,并且不易构成食物链污染。

⑵制作建筑材料制砖瓦制造砖瓦是最常见的疏浚污泥处理方法,其工艺流程为:分拣杂物—物料揉捏—成型—干燥—焙烧。

利用泥中的粘土质成分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与重金属反应形成硅酸盐,使其无害化。

常见的方法为:50%左右的疏浚污泥、40%的粘土,以及为了防止污染环境而回收的砖瓦碎屑粉尘,但其添加量不可大于10% 、且碎屑粒径不得大于3mm以防引起砖瓦在焙烧时产生裂缝而影响强度。

干燥后在1000℃~1350℃温度下焙烧。

另一种制陶瓷状建筑砖方法与前一种的主要区别在于添加少量疏浚污泥熔融灰(其中含有5%~20%的花岗岩微晶体),另外在焙烧前先在低温下预热。

此种方法生产的建筑砖表面光滑且耐磨,但成本较高。

制水泥利用疏浚污泥制造水泥有2种方式:第一,熔融后添加到水泥中制火山灰质水泥。

将风干后的疏浚污泥放到水泥窑中(1650℃)熔融,然后快速冷却并添加少量的微米级纤维研磨成粉末,按20%~50%的重量比添加到波特兰水泥中形成火山灰质水泥。

此法生产出的水泥具有抗渗、抗硫酸盐侵蚀等特点,且其抗淡水侵蚀能力优于普通水泥。

第二,直接代替粘土制普通水泥。

疏浚污泥的主要化学成分波动范围较大,与粘土相比,因其有机质含量较高因而烧失量偏大,SiO2与Al2O3含量较低,但其主要成分可作粘土质原料。

直接全部替代粘土进行的工业化生产,其产品的各项指标均达到525号水泥的标准,试用后浸出液中的几种有害元素含量(如砷、铅、镉、铬)远小于国家标准。

⑶作为菌种,进行污水生物处理河流、湖泊水体生态系统复杂,这就使得其底部淤泥微生物种类丰富,微生物群落适应性强,将其作为废水生物处理菌种,则适用范围广,来源丰富,能够做到以废治废。

a)气动生物转盘处理工艺生物转盘工艺是生物膜法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一种,是污水灌溉和土地处理的人工强化。

这种处理法使细菌和菌类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在生物转盘境料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性污泥——生物膜。

污水经沉淀池初级处理后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使污水得到净化。

在气动生物转盘中,微生物代谢所需的溶解氧通过设在生物转盘下侧的曝气管供给。

转盘表面覆有空气罩,从曝气管中释放出的压缩空气驱动空气罩使转盘转动,当转盘离开污水时,转盘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水层,水层也从空气中吸收溶解氧。

气动生物转盘由接触反应槽、填料、转轴、空气罩等组成。

一般填料为蜂窝状塑料,由钢结构支撑,中心贯以转轴。

填料四周的空气罩由环氧玻璃钢构成。

转轴两端安放在半圆形接触反应槽(即氧化槽)的支座上。

转盘的40%~50%浸没在槽内污水中,转轴高出水面10~25cm。

一般情况下,三到四只转盘串联成一个系列,多个系列转盘之间并联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