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通信网中的网络4个常用命令
17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七章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第十七周教案
(3)在查看“网上邻居”时出现“无法浏览网络。网络不可访问。想得到更多信息请查看‘帮助索引’中的‘网络疑难解答’专题”的错误提示
(4)在“网上邻居”中只能看到本机的计算机名
(5)可以访问服务器,也可以访问Internet,但无法访问其他工作站
(6)可以Ping通IP地址,但Ping不通域名
5.IPSec技术
IPSec(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是一种网络通信的加密算法,采用了网络通信加密技术。IPSec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可以对所有IP级的通信进行加密和认证,正是这一点才使IPSec可以确保包括远程登录、客户/服务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及Web访问在内的多种应用程序的安全。
(2)服务访问策略
典型的服务访问策略是:允许通过增强认证的用户在必要的情况下从Internet访问某些内部主机和服务;允许内部用户访问指定的Internet主机和服务。
(3)防火墙设计策略
通常有两种基本的设计策略:允许任何服务除非被明确禁止;禁止任何服务除非被明确允许。
(4)增强的认证
增强的认证机制包含智能卡,认证令牌,生理特征(指纹)以及基于软件(RSA)等技术,来克服传统口令的弱点。目前许多流行的增强机制使用一次有效的口令和密钥(如SmartCard和认证令牌)。
(7)网络上其他的计算机无法与我的计算机连接
(8)安装网卡后计算机启动的速度慢了很多
(9)在“网上邻居”中看不到任何计算机
(10)别人能看到我的计算机,但不能读取我计算机上的数据
(11)在安装网卡后,通过“控制面板|系统|设备管理器”查看时,报告“可能没有该设备,也可能此设备未正常运行,或没有安装此设备的所有驱动程序”的错误信息
实验四、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tcp协议分析及应用层命令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TCP协议分析及应用层命令实验指导教师:韩家伟孙玉钰实验4TCP报文段分析及应用层命令实验1.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IRIS工具对TCP与UDP协议进行抓包分析的方法。
2.掌握TCP协议的报文格式及其优缺点。
3.熟悉应用层命令。
2.实验设备与环境1.Iris网络分析软件2.网络数据包捕获3.捕获TCP报文段并分析(一)实验内容1.启动网络嗅探工具,设置好过滤条件,捕获UDP用户数据报和TCP报文段。
2.分析UDP与TCP协议。
(二)TCP协议实验指导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送协议。
它在传送数据时是分段进行的,主机之间交换数据必须建立一个会话。
它用比特流通信,即数据被作为无结构的字节流。
通过每个TCP传输的字段指定顺序号,以获得可靠性。
它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4层,TCP是使用IP的网际间互联功能而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IP不停地把报文放到网络上,而TCP负责确信报文到达。
在协同IP的操作中TCP负责握手过程、报文管理、流量控制、错误检测和处理(控制),并根据一定的编号顺序对非正常顺序的报文给予重新排列顺序。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
在面向连接的环境中,开始传输数据之前,在两个终端之间必须先建立一个连接。
对于一个要建立的连接,通信双方必须用彼此的初始化序列号seq和来自对方成功传输确认的应答号ack(指明希望收到的下一个八位组的编号)来同步,习惯上将同步信号写为SYN,应答信号写为ACK。
整个同步的过程称为三次握手,如图4-1所示。
图4-1 TCP连接的建立对于一个已经建立的连接,TCP使用四次握手来结束通话(使用一个带有FIN附加标记的报文段)。
如图4-2所示。
图4-2 TCP连接的释放TCP每发送一个报文段,就对这个报文段设置一次计时器。
只要计时器设置的重传时间到期,但还没有收到确认,就要重传这一报文段。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概述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1)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2)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完成了对计算机网络定义、分类与子课题研究内容的描述,提出了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两级网络结构的概念,研究了报文分组交换的数据交换方法,采用了层次结构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与协议体系,促进了TCP/IP协议的发展(3)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一些大学和研究所为实现实验室或校园内多台计算机共同完成科学计算与资源共享的目的,开始了局域计算机网络的研究。
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将彼此独立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起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化问题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起。
这个阶段最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是Internet与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技术。
3: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观点可分为三类:广义的观点、资源共享的观点和对用户透明的观点4:计算机网络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5: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系统、终端、通信处理机、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
6:软件部分主要指计算机系统和通信处理机上的网络运行控制软件7:逻辑功能上又可分为资源子网与通信子网两大部分,分别完成数据处理与数据通信两大基本功能8: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角度:(1)传输技术:广播式网络和点-点式网络(2)覆盖范围: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MAN)(3)服务范围:客户机/服务器网络、对等网9:局域网典型的网络:以太网、令牌总线、令牌环网10:广域网典型的网络:X.25、帧中继、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11:计算机网络功能:资源共享、快速信息传递、处理间通信、提供可靠新、负载均衡与分布式处理、集中处理数据通信数据通信的概念:1:数据通信是指不同计算机之间传送表示字母、数字、符号的二进制代码0、1比特序列的模拟或数字信号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实验一_网络命令使用和网络服务配置)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实验一:网络命令、工具使用和效劳器配置FTP主要命令的作用●写出几个你所熟悉的网络测试命令●简要说明效劳器远程登录的开启和登录账户的建立步骤1.开场→控制面板〔小图标〕→程序和功能→翻开或关闭Windows功能→选择Telnet效劳器、客户端所有选项→确定,稍微等几分钟。
2.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本地用户和组→用户→添加用户→组→RemoteDesktop user右键→添加到组,添加新建立的用户。
3.计算机右键→属性→远程设置→选择〞仅允许运行使用网络级别身份验证的远程桌面的计算机连接〞→确定。
4.开场→远程桌面连接→输入远程主机IP地址→连接→输入用户名、密码→确定。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的?〔10分〕得分:问题1:无法成功远程桌面连接。
解决过程:检查自己的 telnet 配置,检查无误;检查目标计算机的配置,remote desktop service 效劳被禁用。
配置目标计算机:将目标计算机remote desktop service 效劳启动类型更改为手动,并启用该效劳。
问题2:无法启动ftp站点。
解决过程:错误提示“可能有其他进程占用了设置的端口〞,但使用netstat命令并没有发现这一现象,重新设置端口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最终使用netsh winsock reset重置了网络设置,重启后问题解决。
open 连接到制定 IP。
quit 退出 telnet。
容二:〔20分〕得分:说明利用Telnet进展应用层协议〔HTTP或SMTP或POP3〕实验过程。
1.翻开 DOS 命令界面2.输入 telnet .mircosoft. 803.ctrl+] 进入命令模式4.键入 set localecho 并回车5.键入 GET /HTTP/1.16.Host: .mircosoft. 并回车 2 次容三:〔20分〕得分:简要说明FTP Server的配置过程和FTP主要命令的作用,实验过程截图1.开场→控制面板〔小图标〕→程序和功能→翻开或关闭 Windows 功能→选择Internet信息效劳所有选项→确定,稍微等几分钟。
常用网络命令
常用网络命令3.1 Ping命令3.1.1 工作原理Ping是测试网络连接及信息包发送和接收状况非常有用的工具,是网络测试最常用的命令。
作为一个网络管理员来说,Ping命令是第1个必须掌握的DOS命令。
其工作原理为网络上的计算机都有惟一确定的IP地址,Ping向目标主机(地址)发送一个回送请求数据包。
要求目标主机收到请求后给予答复,从而判断网络的响应时间和本机是否与目标主机(地址)连通。
如果执行Ping命令不成功,则可以分析故障为网线故障、网络适配器配置不正确,以及IP地址不正确等;如果执行Ping成功而网络仍无法使用,那么问题很可能出在网络系统的软件配置方面,这是因为Ping成功只能保证本机与目标主机间存在一条连通的物理路径。
3.1.2 参数说明Ping命令格式如下:示Ping命令的语法格式及其参数说明,如图3-1所示。
常用的Ping命令参数如下。
(1)-t:不间断地向目标IP发送数据包,直到用户强制其停止为止。
(2)-l:定义发送数据包的大小,默认为32个字节,最大为65 500个字节。
(3)-a:以IP地址格式来显示目标主机的网络地址。
(4)-n:定义向目标IP发送数据包的次数,具体次数由Count来指定,默认为3次。
注意如果-t和-n参数一起使用,Ping命令以放在后面的参数为准。
如“Ping IP -t -n 3”,虽然使用了-t参数,但是仅执行3次。
3.1.3 使用方法Ping命令有助于验证IP级的连通性,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以使用该命令向目标主机名或IP例如执行Ping 192.168.10.1命令,如果目标主机正常收到请求,就会返回响应信息,执行结果如图3-2所示。
如果由于计算机系统或网络原因导致目标主机不能正常收到请求或响应请求,则返回相应的错误信息。
此外,Ping命令利用其参数可以完成许多有用的功能。
1.解析计算机NetBios名利用Ping 命令解析计算机NetBios名使用-a参数,方法如下:如查询网络中IP地址为192.168.10.1的计算机的NetBios名的方法如下:即IP为192.168.10.的计算机NetBIOS名为NIC-SERVER。
常用的网络命令详解
常用的网络命令详解一、Ping相信玩过网络的人都会对;Ping;这个命令有所了解或耳闻。
Ping命令是MS-DOS中集成的一个专用于TCP/IP协议的测试工具,在目前所有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中都有内置。
ping命令是用于查看网络上的主机是否在工作,它是通过向该主机发送ICMP ECHO_REQUEST包进行测试而达到目的的。
一般凡是应用TCP/IP协议的局域或广域网络,不管你是内部只有几台电脑的家庭、办公室局域网,还是校园网、企业网甚至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当客户端与客户端之间无法正常进行访问或者网络工作出现各种不稳定的情况时,大家一定要先试试用 Ping这个命令来测试一下网络的通信是否正常。
(在命令提示符下键入ping回车可获得ping的使用帮助。
)主要功能:用来测试一帧数据从一台主机传输到另一台主机所需的时间,从而判断主响应时间。
1、Ping命令的语法格式ping [-t] [-a] [-n count] [-l length]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Host list] | [-k Host-list> [-w timeout] destination-list(从这个命令格式中就可以看出它的复杂程度了吧,这好象已经完全不是我们所熟悉的ping命令了哦!)参数介绍:-t让用户所在的主机不断向目标主机发送数据,直到你按下Control-C。
-a以IP地址格式来显示目标主机的网络地址,也就是解析主机的NETBIOS主机名。
如果你想知道你所ping的计算机在网络中的计算机名就要用上这个参数了。
-n count定义用来测试所发出的测试包的个数,缺省值为4,具体次数由后面的count来指定。
通过这个命令可以自己定义发送的个数,对衡量网络速度很有帮助,比如我想测试发送20个数据包的返回的平均时间为多少,最快时间为多少,最慢时间为多少就可以通过执行带有这个参数的命令获知。
计算机网络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5=30分)1.在下列功能中,哪一个最好地描述了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A)A、保证数据正确的顺序、无错和完整B、处理信号通过介质的传输C、提供用户与网络的接口D、控制报文通过网络的路由选择2.在TCP/IP参考模型中,TCP协议工作在(B )。
A、应用层B、传输层C、互联网层D、网络接口层3.下列( A )是合法的E-mail地址。
A、mnetwork@B、online.jx。
cn@mnetworkC、mnetwork.ecjtu。
jx@onlineD、mnetwork.ecjtu。
sh。
cn4.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计算机资源主要指( C )。
A、软件与数据库B、服务器、工作站与软件C、硬件、软件与数据D、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5.对于IP地址为202。
101.208。
17的主机来说,其网络号为(D)。
A、255.255。
0.0B、255.255.255。
0C、202.101。
0.0D、202.101。
208.06.目前交换机中使用最广泛的局域网交换技术是(D).A、A TM交换B、信元交换C、端口交换D、帧交换7。
以下路由协议中,基于L—S算法的是(D )。
A、RIPB、IGRPC、EGPD、OSPF8。
纯ALOHA信道的最好的利用率是(A)。
A、18。
4%B、36。
8%C、49。
9%D、26.0%9。
Ping用户命令是利用(B)报文来测试目的端主机的可达性.A、ICMP源抑制B、ICMP请求/应答C、ICMP重定向D、ICMP差错10.802.3网络中MAC地址长度为(C)。
A、64位B32位C、48 位D、128位11.在Internet域名体系中,域的下面可以划分子域,各级域名用圆点分开,按照( A)。
A、从右到左越来越小的方式分多层排列B、从右到左越来越小的方式分4层排列C、从左到右越来越小的方式分多层排列D、从左到右越来越小的方式分4层排列12。
计算机网络 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网络时延●传输时延数据从设备传输到通信链路的时间,受制于网络带宽R(单位为bps)●传播时延数据在通信链路上传播的时间,即RTT/2●节点处理时延设备接收数据到发送数据之间处理数据所用的时间间隔●排队时延分组在通信端口排队队列里等待发送的时间●网络构成●网络边缘●端系统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因为位于因特网的边缘,所以被称为端系统,其沟通方式是端对端的●通信方式●C/S模式●P2P模式●网络核心●通信链路接入网的实现(连接端系统和边缘路由器的网络)●数字用户线(DSL)●以太网(双绞线)●Wi-Fi●广域无线接入(蜂窝移动网络)●分组交换机网络核心,即互联因特网端系统的分组交换机和链路构成的网状网络●提供的服务●存储转发传输交换机开始转发之前,必须接收到整个分组●排队时延和分组丢失●排队时延由网络拥塞程度决定●当输出队列满时会导致分组丢失●转发表与路由选择协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特点●数据交换前需建立起一条从发端到收端的物理通路●在数据交换的全部时间内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信道(在这个时间内,信道只能给它用)●交换双方可实时进行数据交换而不会存在任何延迟●分类●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做法●先进行连接建立●开始传送●传送完成后释放链接●分组交换●特点●将要发送的报文分解层若干个小部分,称为分组●存储转发●路线不固定●冗余路由●动态分配带宽●分类●数据报●虚电路●建立虚电路链路●在建立连接时决定链路的路由,在整个连接过程中保持不变●在链路通过的每个节点,预留一定的资源●做法●要传输的数据分成小段●加上首部,生成分组●发送数据●接收方接受数据并还原●分类●网络层:路由器●链路层:交换只因●通信链路●点到点链路●广播链路●分层协议体系●应用层报文(massage)●运输层报文段(segment)●网络层数据报(packet)●链路层帧(frame)●物理层●应用层●应用层协议原理●体系结构●客户-服务器(C/S)体系结构有一个总是打开的主机称为服务器,响应其他客户机的请求,如Web应用程序●P2P(对等)体系结构应用程序在间断连接的主机对之间直接通信,这些主机被称为对等方●混合体系结构●进程通信这里仅讨论不同主机上进程间的通信,这通过交换报文(message)实现相互通信●客户与服务器进程在一对进程之间的通信对话场景中,发起通信的进程被标识为客户,在会话开始时等待联系的进程是服务器。
常用的网络测试命令
常用的网络测试命令在进行各类网络实验和网络故障排除时,经常需要用到相应的测试工具。
网络测试工具基本上分为两类:专用测试工具和系统集成的测试命令,其中,专用测试工具虽然功能强大,但价格较为昂贵,主要用于对网络的专业测试。
对于网络实验和平时的网络维护来说,通过熟练掌握由系统(操作系统和网络设备)集成的一些测试命令,就可以判断网络的工作状态和常见的网络故障。
我们以Windows XP为例,介绍一些常见命令的使用方法。
1 Ping网络连通测试命令1.1 Ping命令的功能Ping是网络连通测试命令,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工具。
用这种工具可以测试端到端的连通性,即检查源端到目的端网络是否通畅。
该命令主要是用来检查路由是否能够到达,Ping 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向计算机发送Internet控制信息协议(ICMP)从源端向目的端发出一定数量的网络包,然后从目的端返回这些包的响应,以校验与远程计算机或本地计算机的连接情况。
对于每个发送网络包,Ping最多等待1秒并显示发送和接收网络包的数量,比较每个接收网络包和发送网络包,以校验其有效性。
默认情况下,发送四个回应网络包。
由于该命令的包长非常小,所以在网上传递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快速的检测要去的站点是否可达,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收到响应,则程序返回从包发出到收到的时间间隔,这样根据时间间隔就可以统计网络的延迟。
如果网络包的响应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则程序认为包丢失,返回请求超时的结果。
这样如果让Ping一次发一定数量的包,然后检查收到相应的包的数量,则可统计出端到端网络的丢包率,而丢包率是检验网络质量的重要参数。
一般在去某一站点是可以先运行一下该命令看看该站点是否可达。
如果执行Ping不成功,则可以预测故障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线是否连通网络适配器配置是否正确IP地址是否可用如果执行Ping成功而网络仍无法使用,那么问题很可能出在网络系统的软件配置方面,Ping成功只能保证当前主机与目的主机间存在一条连通的物理路径。
计算机网络基础要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要点一、基本概念1.计算机网络:由若干计算机互连而成,通过通信线路和交换设备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通信协议:计算机网络中,不同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时所遵循的一些规则和约定。
3.OSI七层模型: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完成特定的功能和任务。
4.IP地址:互联网上为每一台计算机或其他网络设备分配的唯一标识符。
5.域名系统(DNS):将域名转换为相应IP地址的服务。
6.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中设备之间的物理或逻辑连接方式,常见的有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网状型等。
二、协议和标准1.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负责数据的分组、传输和路由。
2.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传输超文本和相关资源的应用层协议。
3.SMTP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于电子邮件的发送。
4.POP3协议:邮局协议版本3,用于电子邮件的接收。
5.FT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文件传输。
6.IEEE802.11标准:无线局域网标准,也称为Wi-Fi,规定了无线局域网的实现细节和通信协议。
三、网络拓扑结构1.总线型拓扑:所有设备共用一根总线,数据通过总线发送和接收。
2.环型拓扑:所有设备连接成一个环,数据按照环的方向传输。
3.星型拓扑:所有设备都连接到一个中心设备(如集线器或交换机)。
4.树型拓扑:通过连接器将多个星型网络连接成一个树状结构。
5.网状型拓扑:所有设备之间都有直接的连接,数据可以通过多个路径传输。
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1.网络安全问题:包括入侵、数据泄露和病毒传播等,可以通过防火墙、加密和访问控制等技术来解决。
2.网络性能问题:包括延迟、吞吐量和带宽等,可以通过优化网络拓扑、增加带宽和使用传输协议来提高性能。
3.网络扩展问题:当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增加时,需要考虑网络扩展性和负载均衡的问题,可以使用路由器、交换机和负载均衡器等设备来解决。
计算机的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的网络基础知识(一)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
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
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
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
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
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
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
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2. OSI七层网络模型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第四版)复习要点与练习题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在物理上互连,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为目标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介质访问控制方式: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星型拓扑结构:优点:①非中心节点出现故障时影响小。
②网络扩展容易③控制和诊断方便④访问协议简单。
缺点:过分依赖中心节点。
星型拓扑结构中,中心节点是整个网络的瓶颈,一旦出现故障会使整个网络瘫痪。
总线型拓扑结构:优点:①硬件的角度看可靠性高(结构简单,无源元件)②易于扩充,增加新的站点容易③使用电缆较少,安装容易④使用的设备相对简单,可靠性高缺点:①故障诊断困难②故障隔离困难环形拓扑结构:优点:①路由选择控制简单②电缆长度短③适用于光纤缺点:①节点故障引起整个网络瘫痪②诊断故障困难时延:指一个数据包从一个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主要由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等待时延组成。
发送时延:指在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节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比特)/信道宽带(比特/秒)传播时延:指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米)/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系统”是指计算机、终端、外部设备、信息传输设备、操作员及相应的集合;“开放”指按照OSI参考模型建立的任意两系统之间的连接或操作。
OSI将整个网络的通信功能划分成七个层次由低到高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优点: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②灵活性好③结构上可分割开④易于实现和维护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一、物理层(比特):作用是尽可能的屏蔽这些差异,对数据链路层提供统一的服务。
主要关心的是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的比特流。
二、数据链路层(帧):作用通过数据链路层协议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2009-12-14 18:04:43)转载▼标签:课程-计算机教育第一章概述1-0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 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实验指导书】实验一:网络常用命令的使用
实验一:网络常用命令的使用一、实验目的:1. 了解或掌握一些网络常用命令;2. 掌握Ping、IPconfig、arp等命令的功能及一般用法;3. 能应用上述命令进行网络连通、网络状态、网络配置等。
二、实验环境:1. 运行Windows 2000 / 2003 Server / XP操作系统的PC一台;2. 每台PC具有一块以太网卡,通过双绞线与局域网相连。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1. 进入DOS模式:(1)“开始”-> “所有程序”->“附件”-> “命令提示符”;或者:“开始”-> “运行”-> 输入“cmd”;(2)在DOS环境中输入“cd\”,回车;(3)继续输入“md 学号+姓名”,回车;(4)继续输入“cd 学号+姓名”,示例如下图所示。
本实验后续内容,需在此目录下完成。
2. 参照附件一:IP地址的查看与配置,完成其中实验要求,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使用“ipconfig”命令,查看本机的IP地址是什么?并记录下来。
(2)使用“ipconfig”命令,怎样查看本机的物理地址?截屏记录,并根据截屏回答物理地址具体是多少?3. 参照附件二:网络连通性的测试,完成其中实验要求,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时,本机通常向被测试计算机发几次请求?(2)执行“ping ”,是否可以获取对应的IP 地址?截屏记录其IP地址。
(3)执行“ping ”和“ping ”,记录两者执行后的参数“平均往返时延”各为多少?并截屏记录。
(4)执行ping命令,要求向香港科技大学t.hk一次性发送10个报文请求。
截屏记录操作结果。
(5)执行ping命令,要求向香港科技大学t.hk发送报文请求的长度分别为500B 和2000B。
截屏记录操作结果。
4. 参照附件三:理解ARP协议,练习并熟悉“arp”命令中各命令属性,完成其中实验要求,并截屏记录下面的过程:(1)使用“arp -a”查看本机ARP选路表中的内容;(2)使用“arp -d”删除ARP选路表的内容;(3)使用“ping <IP地址>”命令ping局域网中另一台主机(且确保该主机IP未出现在ARP选路表中);(4)然后再执行“arp -a”;由此体会主机间通过通信生成和更新ARP选路表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全)
Ch1 计算机网络概述1、Internet的前身:ARPAnet2、电路交换的特点:面向连接,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释放)3、分组交换:原理:首先发送方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网络内的分组交换机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各个分组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接收方剥掉各分组的首部,将数据按照正确的顺序组合起来,恢复原始的数据报文。
优点:1)高效。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2)灵活。
每个分组都是独立处理,单独查找路由。
3)迅速。
没有连接建立和连接释放。
4)可靠。
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4、网络的分类:PAN、LAN、MAN、WAN及其距离尺度5、发送时延、传播时延的计算6、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7、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网络的层次、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每一层使用的协议,但不包括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8、协议的概念:对等层关于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规则约定,是对该层功能如何实现的一种定义。
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和同步。
9、协议和服务的区别与联系10、OSI参考模型:自底向上,每一层的名称及其主要功能11、TCP/IP 参考模型,常用协议所处的层次例题:1.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CA.应用层 B. 表示层 C. 传输层 D. 网际层2.在TCP/IP体系结构中,负责将数据从一个主机送到另外一台主机的是 BA.网络接口层 B.网际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3.下列选项中,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BD (不定项选择)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4.一座大楼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属于 B 。
A.PANNC.MAND.WAN5.数据交换技术可分为 DA. 空分交换、时分交换、分组交换B. 电路交换、空分交换、时分交换C.线路交换、空分交换、分组交换D.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6.在网络体系结构中,__数据链路层_____层的主要任务是在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__网络_____层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路由,___应用____层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各种应用进行标准化。
常用网络命令实践总结(实用9篇)
常用网络命令实践总结第1篇route命令用于显示和操作IP路由表。
要实现两个不同的子网之间的通信,需要一台连接两个网络的路由器,或者同时位于两个网络的网关来实现。
1、单击开始按钮,输入cmd 并按回车键,进入windows DOS环境。
2、输入route/?回车,了解route命令的基本用法。
结果:3、依次输入以下命令并查看分析结果。
(1)输入route print回车查看分析结果。
结果:输入route print 125* 并回车查看分析结果。
结果:4、使用不同的参数测试route 命令。
常用网络命令实践总结第2篇是路由跟踪实用程序,用于确定 IP 数据包访问目标所采取的路径。
1、单击开始按钮,输入cmd 并按回车键,进入windows DOS环境。
2、输入tracert/? 回车,了解tracert命令的基本用法。
结果如下:3、依次输入以下命令并查看分析结果。
(1)输入tracert 并回车查看分析结果。
结果:输入tracert -d 并回车查看分析结果。
结果:分析:(2)输入 tracert 并回车查看分析结果。
结果:(3)输入 tracert -h 5 并回车查看分析结果。
结果:4、使用不同的参数测试tracert 命令。
结果:常用网络命令实践总结第3篇命令 nslookup 的功能是查询任何一台机器的 IP地址和其对应的域名。
它通常需要一台域名服务器来提供域名。
如果用户已经设置好域名服务器,就可以用这个命令查看不同主机的 IP 地址对应的域名。
(1)在本地机上使用 nslookup 命令查看本机的 IP 及域名服务器地址。
直接键入命令,系统返回本机的服务器名称(带域名的全称)和 IP 地址,并进入以“>” 为提示符的操作命令行状态;键入 “?” 可查询详细命令参数;若要退出,需键入exit。
(2)查看 http://www. 的 IP。
在提示符后输入要查询的 IP 地址或域名并回车即可。
计算机网络习题有答案
计算机网络习题有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一、填空题1.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为一个互连的自主的计算机集合。
3.计算机网络按规模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4.按带宽分为窄带网和宽带网。
5.局域网的英文缩写为 LAN ,城域网的英文缩写为 MAN ,广域网的英文缩写为 WAN 。
6.在某层上进行通信所使用的规则的集合称为该层的协议。
网络各层协议按层次顺序排列而成的协议称为网络的协议栈。
7.对一个网络进行层次结构的划分时应做到:各层功能明确、相互独立;层间接口清晰、穿越接口的信息量尽可能少。
8.两个最重要的网络参考模型是__OSI/RM______模型和_TCP/IP_______。
9.OSI参考模型分为__7___层,从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10.ISO的全称是___国际标准化组织 ______,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一个称为__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___。
该模型包含七个层次。
11.计算机网络采用___分层结构 _____。
每层完成一定的___功能 _____,每层都向它的上层提供一定的____服务 ____,而将如何实现服务的细节对上层屏蔽,即低层协议对高层而言是透明的。
相邻两层之间为___层间接口 _____。
对等层用户通话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称为___对等层协议_____。
12.协议由_语义,语法,时序等三部分组成。
13.TCP/IP协议分为___4__层,从低到高依次是___网络接口层_______,___网间网层_____________, __传输层________,___应用层________________。
14.数据通信的几个主要指标有___信号传输速率、数据传输速率、信道容量、误码率。
15.RS-232C机械特性规定了使用一个__25_____芯或__9_____芯接头。
计算机网络填空题大全(附答案)
1、从通信双方信息交互的方式来看,有三种基本方式,即单工、全双工和半双工。
2、802.3局域网的MAC帧的最小长度是64 字节,MAC地址长度为48 位。
3、标准化的DTE/DCE接口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物理特性、机械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4、以太网是局域网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它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采用的协议是CSMA/CD 。
6、CDMA系统中使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是码分多址。
7、100BASE-T标准规定的信号是基带,网络速率是100Mb/s 。
8、设理想低通道信道带宽为3000Hz,根据奈奎斯特(Nyquist)定理,最高码元传输速率为6000波特。
10、IP地址21.12.240.17的网络类别是A 类,主机号是12.240.17 。
1、计算机网络按作用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
2、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三种有线传输媒体是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3、数据交换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三种主要交换技术。
4、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两个性能指标是带宽和时延。
5、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语法、语义、同步。
6、数据传输系统分为模拟传输系统和数字传输系统两种。
7、现在的数字传输系统都采用脉码调制PCM体制,它有两个互不兼容的国际标准,分别是北美的24路PCM 和欧洲的30路PCM 。
8、信息传输速率的单位是比特/秒,码元传输速率的单位是波特。
9、数据通信可分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两大类。
10、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中的一个站检测到信道处于忙态,或者是由于物理层的载波监听检测到信道忙,或者是由于MAC层的虚拟载波监听机制指出了信道忙。
11、CIDR将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IP地址组成“CIDR”地址块,路由表就利用CIDR地址块来查找目的网络,这种地址的聚合常称为路由聚合,也称为构成超网。
12、IPV6与IPV4相比,地址增大到128bit,为便于阅读和操纵这些地址,IPV6使用冒号十六进制计法。
13、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逻辑通信,网络层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
计算机网络
6 路:f1=0~1.5MHZ f2=1.6~3.1MHZ f3=3.2~4.7MHZ f4=4.8~6.3MHZ f5=6.4~7.9MHZ f6=8.0~9.5MHZ
流量,差错,顺序控制: 滑动窗口协议,链路层,相邻节点不在是固定窗口尺 寸
近/很远 动态滑动窗口 双向 通告自己缓冲区大小 发送数据 选择重发 重发:(1)反馈重发(2)超时重发,近远 自适应超时时间 信用证方案 tcp 协议 发送方上次成功时间 tx1.5=超时时间
第三章 1.广域网:公用数据通信网。 广域网与局域网的差别:1)技术:相对 WAN<LAN, 主干网 WAN>LAN,接入网 WAN<LAN.2)应用:WAN: 数据传输;LAN:资源共享。3)构造:WAN 实现用 户接入,实现用户数据传输业务;LAN 应用要求。 2.帧中继好处:(1)降低网络互联费用。(2)简化网 络功能,提高网络性能。(3)采用国际标准,多厂商 产品相互兼容。
头部,问题,应答,权限,其他 , 主域域名, IP 地址
b)域名查询过程
i)分派方式 多次查询。应用程序→解析器→
本地 DNS 服务器→上级 DNS 服务器 IP 地址_主机___
→解析器
ii)递归方式
一次查询。应用程序→解析器→本
地 DNS 服务器→代理→上级
SMTP:发送邮件协议 POP:接收邮件协议
第四章 1.局域网 LAN 层次结构。 高层,逻辑链路层,MAC 子层,PH,信道,介质访 问控制方法(MAC) 2.CSMA/CD 特点:任何站点发出,其他站点可直接接 收到。 以太网特点:①轻负载是延迟较小②重负载是冲突次 数多,信道有效利用率低,信道无法使用③传送延迟 不确定④无优先级传送⑤访问不公平。 3.令牌环网:特点:①轻负载是延迟较大②重负载, 稳定,效率高③延迟确定,可测算,上限 T0+nT④优 先级传送⑤访问公平(同一优先级) 4.网络互连及设备:中继器 网桥 路由器 互连目的:更大范围 资源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数据传输 互连形式:LAN-LAN,WAN-WAN,LAN-WAN,
大学期末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章网络基础知识1网络是允许在不同主机上的应用程序协调工作的通信系统2 internet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Internet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3融合网络:将声音、视频和数据网络融合4 HTTP是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协议5 kbps ----Mbps ----Gbps ----Tbps(1000倍)。
小数点左边1-3位,不能以0开始2,300 Mbps ------2.3 Gbps 0.5 Mbps ------500 kbps .0021 Gbps -----2.1 Mbps6速率指理论速度,流量(吞吐量)指实际速度,吞吐量一般小于速率7表示网络服务质量的技术指标:速率、吞吐量、可用性、出错率(分为数据包出错率和位出错率)延迟(对实时的网络应用影响大)、抖动(衡量相邻数据包之间的延迟变化)8网络标准:网络标准管理着不同计算机上的硬件和软件之间相互交换信息,包括消息的语序、语义、语法、可靠性和连接。
也称为协议9 HTTP是开放标准,不受任何供应商控制(专有标准),可降低产品成本10混合TCP/IP-OSI标准体系结构(主流):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第二章物理层1双绞线(水晶头):屏蔽双绞线(STP)+无屏蔽双绞线(UTP)UTP特点:RJ-45标准连接头,购买和安装成本低、是计算机和交换机之间用的最多的连接线、具有鲁棒性2双绞线限制:UTP存在电磁干扰(EMI),需两两相绞末端干扰是双绞线最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末端不两两相绞的长度≤1.25cm双绞线长度不超过100米,保证信噪比(SNR)高,使衰减和噪音问题可忽略3 5e类双绞线的最大速率1 Gbps,6A类双绞线的最大速率10 Gbps4 光纤的纤芯只有8.3, 50, or 62.5微米的直径。
外面有125微米的玻璃保护层。
纤芯中的光全反射,信号几乎无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