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方案】雁门太守行示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力;(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悟忠诚、勇敢、正义等传统美德;(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3)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2)朗读《雁门太守行》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查找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
3. 文本分析:(1)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韵律、情感等方面;(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拓展延伸:(1)介绍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诗歌或历史故事;(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忠诚、勇敢、正义等美德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同学对古代诗歌的态度,总结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赏析文章和调查报告的完成质量;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享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场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第26课《雁门太守行》教案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积极,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深入了解唐代边塞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寓意,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课堂任务,提升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忠诚和担当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4.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夸张等,体会其艺术效果。
5.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通过对《雁门太守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分析和品味,培养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雁门太守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家国情怀,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诗文,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抄写诗文,加强记忆。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发言积极性,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诗文的准确性和背诵情况,以及对作业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作文,评价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表达,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体会诗中表现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节奏和韵律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诗文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学生教材《雁门太守行》。
3. 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朗读训练(1)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6.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背诵《雁门太守行》。
(2)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日记中。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意境:雁门太守的英勇形象主题:忠诚担当、英雄气概、民族精神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忠诚、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背景和作者思想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诗文,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的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自身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解答。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讲解。
(2)重点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典故、背景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文描绘的场景中,感受诗文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师生互动,共同体验诗文的情感。
6.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诗文填空、默写等练习。
(2)教师点评、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7.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诗文,感受家庭亲情。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雁门太守行》。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忠诚、正直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中寓意和哲理的领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雁门太守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雁门太守行》,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战争场景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或背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抄写《雁门太守行》并背诵。
6. 课后作业(1)抄写《雁门太守行》。
(2)背诵《雁门太守行》。
(3)思考诗中的战争场景对自己的人生启示。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雁门太守行》与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如《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分析其异同。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边塞诗,表达对边疆壮丽风光和英勇守卫的赞美。
七、评价反馈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其进行评价。
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关注其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雁门太守行》。
2.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王之涣的介绍。
3. 教学设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复习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的作者王之涣。
2. 新课教学:(1)让学生朗读《雁门太守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讲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1)向学生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5. 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将《雁门太守行》与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如《凉州词》、《塞下曲》等,分析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和边塞诗的主题。
(2)讨论边塞诗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2. 创意写作:(1)让学生以雁门太守的视角,写一封信给朝廷,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希望。
雁门太守行教案(通用11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和句意;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2、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联想想像法3.探究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给字注音城欲摧()金鳞()燕()脂()临易水()提携()凝夜紫()()2、检查课文背诵二、出示目标三、复习检测1、理解词义和句意(1)《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唐代诗人。
(2)雁门:(3)摧:(4)、甲光:(5)金鳞:(6)角:(7)声不起:(8)玉龙:2、划分朗读节奏3、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4、欣赏词语和句子(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
“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 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通用10篇)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欢迎大家分享。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行”的文体特点。
2.探究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领悟诗歌主题,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古诗中颜色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1.学习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二、初读解题。
1.朗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解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
比较:《长歌行》、《钱塘湖春行》三、再读探究。
1.小组合作。
找出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体会他们的表达作用。
2.交流反馈。
先朗读、疏通诗句,再解释词语,最后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3.教师小结。
点明时间、点明地点、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传达感情……四、学以致用。
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1、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要充分运用颜色词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可以适当抒情。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五、作业布置。
请挑选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三句诗句,体会色彩词的表达作用。
附板书:雁门太守行李贺白天:敌军攻城我军严守傍晚:气氛悲壮战斗激烈深夜:夜袭敌营风疾霜重忠君报国浴血奋战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篇2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句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句、译文、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雁门太守行》,感受战争的气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战争场面的描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讲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欣赏诗句,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背诵《雁门太守行》。
(2)写一篇关于战争的诗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中关于战争诗篇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古诗词进行朗诵和表演。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并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主题及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用词造句的巧妙。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背诵、主题理解、艺术特色分析。
2.难点:诗歌的情感体会。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雁门关吗?它在哪里?有什么历史地位?(2)简介雁门关: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古代军事要塞,历史上多次战争发生于此。
2.诗歌背景介绍(1)简介诗人: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以奇诡、险怪著称,有“诗鬼”之称。
(2)诗歌背景:本诗描写的是唐朝时期,雁门太守率领守军抵御外敌入侵的英勇事迹。
3.诗歌解析(1)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如“甲光”、“燕脂”、“秋石”等。
(2)分析诗歌主题:歌颂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展现守军英勇抗敌的壮丽场面。
(3)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诗中描绘的战争氛围。
4.诗歌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情感体会(1)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英勇、悲壮、自豪等情感。
(2)讨论:诗歌中的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情感?6.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描写战争、英雄的诗歌,如《滕王阁序》、《赤壁怀古》等。
(2)让学生谈谈对战争、和平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李贺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
2.搜集李贺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解析、背诵、情感体会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情感体会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战争、和平的认识还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了以下的内容,雁门太守行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一
复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复习重点: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把握诗词主题及感情?
复习难点: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复习方法:导学互动
复习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激情导入:
1、导入: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
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二)出示导纲:
1、说说作者简介。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并赏析这两句话。
(出示复习目标,然后先让学生根据复习目标自主设纲,然后老师点拨充实导纲)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复习本首诗,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并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
导纲,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接受个别学生质疑问难。
二、合作互动:
(一)、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自学难以解决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要求学生站立交流)
(二)、展示评价:
1、展示评价分工:
题号展示评价1 2 3 4 5 2、展示(主要书面展示)
在学生小组讨论即将结束时将展示分工列在黑板上,展示时,几名学生同时登台书面展示。
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要求:
(1).书面展示要字迹规范、整洁,书写迅速。
(2).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3).非展示同学要结合展示来点评,迅速记录,认真的纠错和补充。
(评分标准:扣住要点,表述简洁4分、书写认真,干净清晰1分)
3、评价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他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代表作品:《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
自主学习:
翻译句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李贺勤奋写诗,带诗拜谒韩愈的故事导入,引出《雁门太守行》(二)、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三)、朗读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