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士地位 - 副本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高门大族出身的人领导着文学的时代潮流,诗赋文笔等的风 格和内容也都一定是适应着他们的生活需求。
▪ 他们清谈老庄,文学上便 盛行玄言诗;
▪ 他们崇尚隐遁,文学上便流行希慕归隐的招隐诗;
▪ 他们迷恋山水,山水诗就大量出现。
▪ 他们崇尚形式之美,绮靡、缛丽之风盛行;
▪ 他们注视事义,文章殆同书抄。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寒士只能学习摹仿当时一般的作风和表现内容,而不能创造一种新 的风气和潮流。
▪ 《南史·颜延之传》云:“延之每薄汤惠休诗,谓曰:‘惠休制作, 委巷中歌谣耳,方当误后生。’”
▪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侧艳之辞,起源自昔。晋、宋乐府,如 《桃叶歌》、《碧玉歌》、《白纻词》、《白铜鞮歌》,均以淫艳 哀音,被于江左。迄于萧齐,流风益盛。其以此体施于五言诗者, 亦始晋、宋之章,后有鲍照、前则惠体。”
▪ 汝南应氏,安平崔氏累世有文章,荥阳郑氏,颍川庾氏则以经学著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南史·刘系宗传》:“齐武帝常云:‘学士辈不堪经国,唯 大读书耳。经国,一刘系宗足矣。沈约、王融数百人,于事何 用。’”
▪ 典籍文义,正是贵门子弟高贵的招牌,和寒士进仕的手段。文 人学士的社会地位,只决定于他的门第和官爵,并不一定在于 他的诗文的高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如何则秘书。” ▪ 黄庭坚《戏呈孔毅父》 ▪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东晋——南朝 皇权的变化
▪ 东晋之时,门阀当权。士庶之际,实 自天隔。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魏武帝“雅好诗书文籍。” ▪ 曹丕“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 ▪ 曹植“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 ▪ 《典论·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 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 ▪ 《晋书·张华传》:“荀勖自以为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间
隙,欲出华外镇。” ▪ 又言“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
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庶族地位成为统治者内部斗 争的润滑剂) ▪ “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戝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 称咏,为之延誉。”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三、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使豪族能操纵整个社会的仕途和文人命运
▪ 《魏书·夏侯玄传》云:“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 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
▪ 纪僧真:“士大夫故非天子命。”
▪ 名门世族的身分势力,并不一定依靠政治的爵位,他们依其 门第出身,即自居于社会的上层,握有各种的特权。朝廷畏 惮,寒士趋附。而且父死子继,谱牒井然,俨然是一种世袭 的封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到了东晋,兼并土地之风更盛了。 ▪ 王氏宗族多“广劳田业”,谢氏但谢混一枝即有“田业十余
处,余资称是。”吴郡刁氏“于永兴立墅,周围三十里,水 陆地二百六十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 ▪ 《南史·张孝秀传》:“去职归山,居于东林寺,有田数十 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尽供山众。远近归慕,赴之如 市。”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魏晋时期,占公田——荫客制。 ▪ 《晋书·食货志》:“平吴之后……国王公侯,京城得有一
宅之处。近郊田,大国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 ▪ “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
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 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 第九品十顷。”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金谷诗序》:载石崇“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 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 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 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 谢灵运:“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宋书·谢灵运传》
▪ “以品取人,或非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 若状得其实,犹品状则饰其短。徒结白论,以为虚誉,则品 不料能,百揆何以得理,万机何以复修?”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晋书·段灼传》:“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 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这种制度成变相的世袭制度。最初还以乡论为凭借依据,后 来遂以高门谱谍为品题人才及诠选公卿的唯一依据。
汉魏六朝诗文专题
第二讲: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士地位
第二讲 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士地位
▪ 一、政治上的特权 ▪ 1、士人集团的产生 ▪ 魏晋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一方面结束了汉帝国的统一,一方面开启
了南北朝更长久的分裂。 ▪ 《后汉书·张让传》:“张角之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
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 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 “一个部门首脑无权而下属有权,首脑为士族,下必为寒人,首脑 为传统的旧的政治力量,下属为皇帝的亲信。这种格局,便在加强 君主的专制。”
▪ 南朝广泛存在着寒门地主与富有商人。为了取得财富的保障,他们 力求开辟和扩大自己的政治道路。 唐长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的、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 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 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如果 以上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赵翼《廿二十二史札记》:“及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 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 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 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 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膂。”
▪ 侨姓:琅邪王氏 、颍川庾氏、
▪
谯郡桓氏、陈郡谢氏
▪ 吴姓:吴郡朱、张、顾、陆
▪ “门阀政治”专指“门阀与皇权的共 治”,是相对于皇权政治而言,只存 于东晋一朝。
南朝之时,皇权得以强化。具体表现: 武人执兵柄 寒人掌机要 皇子镇要藩
“士族政治”指门阀的政治社会特权, 是相对于官僚政治而言,存在于南朝 到隋唐。
▪ 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 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 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包 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尽集 兹国矣。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晋书·裴宪传》:“初,裴、王二族盛于魏、晋之世,时 人以为八裴方八王。”
▪
——《东晋门阀政治》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二、经济上的特权 ▪ 东汉后期,豪族——坞壁——部曲——佃户 ▪ 《晋书·食货志》:“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
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 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 ▪ 投靠豪族的人,往往举家相从。李典有部曲三千余家,万三 千余口。《李典传》。朱桓“有部曲万人,妻子尽识之。”
▪ 社会学术思想:两汉累世经学的家法——“人人有集”的高门 风范的转变。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单选题 1分
哪一个不是门阀士族能够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原因:
A 拥有政治特权 B 经济实力雄厚 C 文化地位超然 D 清谈影响深远
中国提古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颜氏家训·涉务篇》:“梁世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 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 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乃到 尚书郊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 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贲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 ‘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建安十五年令:“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 建安二十二年令:“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行,卒
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 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 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 陈郡谢氏一门,谢混以下,灵运、瞻、晦、曜、惠连、希逸 等,无不能文。
▪ 《隋书·经籍志》著录琅琊王氏的有二十人,陈郡谢氏的十 二人。梁时彭城刘孝绰兄弟群从诸子侄,一时七十余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寒门之士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非常困难 ▪ 《晋书·张华传》:“华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乡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唐代柳芳《氏族论》:“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 寒士,权归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 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才、晋宋有之。”
▪ 曹初二年,“初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 异,无拘户口。”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晋书·刘毅传》:“虽职之高,还附卑品,无绩于官,而 获高叙,是为抑功实而隆虚名也。上夺天朝考绩之分,下长 浮华朋党之士。”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四、高门家族享有独特的承继文化传统的特权
▪ 文化上要文才相继,以积世文儒为贵。否则不仅为士族所轻视, 也难以保持门第的清贵。
▪ 颜之推说: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 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 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 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汉代文人入仕的途径:地方察举和公府征辟两途。“以德取人”、 “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
▪ 察举每岁皆行,初由三公以下各官吏进举茂材,后来刺史守相纷纷 滥举,岁以百数。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且成为定额。
▪ 察举制须循序见进,所以高才重名者,都愿意征召出身。汉二千石 以上,皆可自辟曹掾,公卿等也以辟士相尚。
▪
——《颜氏家训·勉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南史·王筠传》:载其“与诸儿书论家门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 氏并累叶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 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者也。沈少傅约常语人云: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 王氏之盛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势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3、九品中正制
▪ 中正九品 ▪ ▪ ▪ ▪ 上上 一品 ▪ 上中 二品 ▪ 上下 三品 ▪ 中上 四品 ▪ 中中 五品 ▪ 中下 六品 ▪ 下上 七品 ▪ 下中 八品 ▪ 下下 九品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官品九品
曹魏创。中 正由朝官兼 任,负责品 评士人,依 才行国而定 为九品,作 为吏部任命 根据。按士 人表现变化, 品有升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2、曹操“唯才是举” ▪ 魏武《述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 经济上,屯田制。《魏书》:“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
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 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曰:‘夫定国之术, 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 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 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 崔实政论言征辟云:“三府掾属,位卑职重,及其取官,又多超卓, 或期月而长州郡,或数年而至公卿。”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全后汉文》卷八十九仲长统《昌言》:“天下士有三俗, 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交游趋富贵之门,二俗。畏服不 接于贵尊,三俗。”
▪ 王符《潜夫论·交际篇》:“虚谈则知以德义为贤,贡荐则 必阀阅为前。”
▪ 高门大族出身的人领导着文学的时代潮流,诗赋文笔等的风 格和内容也都一定是适应着他们的生活需求。
▪ 他们清谈老庄,文学上便 盛行玄言诗;
▪ 他们崇尚隐遁,文学上便流行希慕归隐的招隐诗;
▪ 他们迷恋山水,山水诗就大量出现。
▪ 他们崇尚形式之美,绮靡、缛丽之风盛行;
▪ 他们注视事义,文章殆同书抄。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寒士只能学习摹仿当时一般的作风和表现内容,而不能创造一种新 的风气和潮流。
▪ 《南史·颜延之传》云:“延之每薄汤惠休诗,谓曰:‘惠休制作, 委巷中歌谣耳,方当误后生。’”
▪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侧艳之辞,起源自昔。晋、宋乐府,如 《桃叶歌》、《碧玉歌》、《白纻词》、《白铜鞮歌》,均以淫艳 哀音,被于江左。迄于萧齐,流风益盛。其以此体施于五言诗者, 亦始晋、宋之章,后有鲍照、前则惠体。”
▪ 汝南应氏,安平崔氏累世有文章,荥阳郑氏,颍川庾氏则以经学著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南史·刘系宗传》:“齐武帝常云:‘学士辈不堪经国,唯 大读书耳。经国,一刘系宗足矣。沈约、王融数百人,于事何 用。’”
▪ 典籍文义,正是贵门子弟高贵的招牌,和寒士进仕的手段。文 人学士的社会地位,只决定于他的门第和官爵,并不一定在于 他的诗文的高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如何则秘书。” ▪ 黄庭坚《戏呈孔毅父》 ▪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东晋——南朝 皇权的变化
▪ 东晋之时,门阀当权。士庶之际,实 自天隔。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魏武帝“雅好诗书文籍。” ▪ 曹丕“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 ▪ 曹植“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 ▪ 《典论·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 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 ▪ 《晋书·张华传》:“荀勖自以为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间
隙,欲出华外镇。” ▪ 又言“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
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庶族地位成为统治者内部斗 争的润滑剂) ▪ “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戝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 称咏,为之延誉。”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三、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使豪族能操纵整个社会的仕途和文人命运
▪ 《魏书·夏侯玄传》云:“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 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
▪ 纪僧真:“士大夫故非天子命。”
▪ 名门世族的身分势力,并不一定依靠政治的爵位,他们依其 门第出身,即自居于社会的上层,握有各种的特权。朝廷畏 惮,寒士趋附。而且父死子继,谱牒井然,俨然是一种世袭 的封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到了东晋,兼并土地之风更盛了。 ▪ 王氏宗族多“广劳田业”,谢氏但谢混一枝即有“田业十余
处,余资称是。”吴郡刁氏“于永兴立墅,周围三十里,水 陆地二百六十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 ▪ 《南史·张孝秀传》:“去职归山,居于东林寺,有田数十 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尽供山众。远近归慕,赴之如 市。”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魏晋时期,占公田——荫客制。 ▪ 《晋书·食货志》:“平吴之后……国王公侯,京城得有一
宅之处。近郊田,大国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 ▪ “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
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 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 第九品十顷。”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金谷诗序》:载石崇“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 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 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 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 谢灵运:“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宋书·谢灵运传》
▪ “以品取人,或非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 若状得其实,犹品状则饰其短。徒结白论,以为虚誉,则品 不料能,百揆何以得理,万机何以复修?”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晋书·段灼传》:“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 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这种制度成变相的世袭制度。最初还以乡论为凭借依据,后 来遂以高门谱谍为品题人才及诠选公卿的唯一依据。
汉魏六朝诗文专题
第二讲: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士地位
第二讲 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士地位
▪ 一、政治上的特权 ▪ 1、士人集团的产生 ▪ 魏晋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一方面结束了汉帝国的统一,一方面开启
了南北朝更长久的分裂。 ▪ 《后汉书·张让传》:“张角之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
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 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 “一个部门首脑无权而下属有权,首脑为士族,下必为寒人,首脑 为传统的旧的政治力量,下属为皇帝的亲信。这种格局,便在加强 君主的专制。”
▪ 南朝广泛存在着寒门地主与富有商人。为了取得财富的保障,他们 力求开辟和扩大自己的政治道路。 唐长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的、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 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 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如果 以上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赵翼《廿二十二史札记》:“及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 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 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 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 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膂。”
▪ 侨姓:琅邪王氏 、颍川庾氏、
▪
谯郡桓氏、陈郡谢氏
▪ 吴姓:吴郡朱、张、顾、陆
▪ “门阀政治”专指“门阀与皇权的共 治”,是相对于皇权政治而言,只存 于东晋一朝。
南朝之时,皇权得以强化。具体表现: 武人执兵柄 寒人掌机要 皇子镇要藩
“士族政治”指门阀的政治社会特权, 是相对于官僚政治而言,存在于南朝 到隋唐。
▪ 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 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 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包 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尽集 兹国矣。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晋书·裴宪传》:“初,裴、王二族盛于魏、晋之世,时 人以为八裴方八王。”
▪
——《东晋门阀政治》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二、经济上的特权 ▪ 东汉后期,豪族——坞壁——部曲——佃户 ▪ 《晋书·食货志》:“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
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 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 ▪ 投靠豪族的人,往往举家相从。李典有部曲三千余家,万三 千余口。《李典传》。朱桓“有部曲万人,妻子尽识之。”
▪ 社会学术思想:两汉累世经学的家法——“人人有集”的高门 风范的转变。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单选题 1分
哪一个不是门阀士族能够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原因:
A 拥有政治特权 B 经济实力雄厚 C 文化地位超然 D 清谈影响深远
中国提古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颜氏家训·涉务篇》:“梁世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 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 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乃到 尚书郊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 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贲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 ‘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建安十五年令:“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 建安二十二年令:“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行,卒
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 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 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 陈郡谢氏一门,谢混以下,灵运、瞻、晦、曜、惠连、希逸 等,无不能文。
▪ 《隋书·经籍志》著录琅琊王氏的有二十人,陈郡谢氏的十 二人。梁时彭城刘孝绰兄弟群从诸子侄,一时七十余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寒门之士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非常困难 ▪ 《晋书·张华传》:“华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乡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唐代柳芳《氏族论》:“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 寒士,权归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 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才、晋宋有之。”
▪ 曹初二年,“初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 异,无拘户口。”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晋书·刘毅传》:“虽职之高,还附卑品,无绩于官,而 获高叙,是为抑功实而隆虚名也。上夺天朝考绩之分,下长 浮华朋党之士。”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四、高门家族享有独特的承继文化传统的特权
▪ 文化上要文才相继,以积世文儒为贵。否则不仅为士族所轻视, 也难以保持门第的清贵。
▪ 颜之推说: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 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 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 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汉代文人入仕的途径:地方察举和公府征辟两途。“以德取人”、 “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
▪ 察举每岁皆行,初由三公以下各官吏进举茂材,后来刺史守相纷纷 滥举,岁以百数。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且成为定额。
▪ 察举制须循序见进,所以高才重名者,都愿意征召出身。汉二千石 以上,皆可自辟曹掾,公卿等也以辟士相尚。
▪
——《颜氏家训·勉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南史·王筠传》:载其“与诸儿书论家门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 氏并累叶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 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者也。沈少傅约常语人云: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 王氏之盛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势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3、九品中正制
▪ 中正九品 ▪ ▪ ▪ ▪ 上上 一品 ▪ 上中 二品 ▪ 上下 三品 ▪ 中上 四品 ▪ 中中 五品 ▪ 中下 六品 ▪ 下上 七品 ▪ 下中 八品 ▪ 下下 九品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官品九品
曹魏创。中 正由朝官兼 任,负责品 评士人,依 才行国而定 为九品,作 为吏部任命 根据。按士 人表现变化, 品有升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2、曹操“唯才是举” ▪ 魏武《述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 经济上,屯田制。《魏书》:“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
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 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曰:‘夫定国之术, 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 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 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 崔实政论言征辟云:“三府掾属,位卑职重,及其取官,又多超卓, 或期月而长州郡,或数年而至公卿。”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 《全后汉文》卷八十九仲长统《昌言》:“天下士有三俗, 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交游趋富贵之门,二俗。畏服不 接于贵尊,三俗。”
▪ 王符《潜夫论·交际篇》:“虚谈则知以德义为贤,贡荐则 必阀阅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