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内容为本节课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教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四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此它在本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顺利地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出丰富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②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材通过生活中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最终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进而得出结论。
从而使同学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观察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3、重难点的处理1、重点及施教策略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施教策略:采用边实验边记录边总结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得出规律,进而加深学生的认识。
2、难点及施教策略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施教策略:让两个同学上前进行试验,教师在旁边进行恰当引导,从而将像的倒正,虚实,大小的判别方法各个击破,又通过对蜡烛的像的性质改变过程引导分析,猜想出可能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并分析条件和动手实验突破实验过程中物距的划分,仪器的调节并引导学生设计表格,从而确定观察对象,和记录数据二、学情分析学生们在第三章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掌握了基本的作图方法,以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本章又学习了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1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透镜的有关知识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特别是在照像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生产和使用中更是必备的重要知识,具有综合基础教育价值。
本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能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探究、分析归纳、交流反思等物理学习过程,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透镜以及其它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的过程,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以及善于用物理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①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物理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光的折射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学习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光学知识,还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和理解。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和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没有系统的了解。
在这个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有两大特点:概念性强、综合性强,因此学习相对比较困难。
对应试题多在物距、像距、焦距和成像规律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学生在概念形成阶段充分理解这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本节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也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通过探究过程,更能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但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变化。
4.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一下教学目标:1.利用F型光源,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利用excel整理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比较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对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描述像的位置和像的大小,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3.通过flash动画,移动蜡烛的位置,改变物距,观察像距和像大小的变化,论证像与物距的关系,能解释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的不同。
二、教法学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采用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性教法和学法,并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
首先通过将课堂重点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其带着任务去学习,娱乐与学习相结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我的说课题目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见PPT),首先我们进入到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第三节。
本节是几何光学中的基础知识,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准备,在该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该章教学的重点。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分析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基础:我分别从知识、技能基础,学习兴趣,能力基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强,动手心情很迫切,对新生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渴望探究新知识,但他们的理性思维较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欠缺。
利用本节实验探究课创设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自身体验,直观的实验现象解决问题,找出规律,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锻炼能力。
三、教学目标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对新一代人才的需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四、重难点同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接下来是五、说教法学法。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上述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景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等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法归一于学法,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六、教学过程接下来是我说课的重点部分,说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 3 节凸面镜成像的规律共2课时第一课时凸面镜成像的实验【知识与技术】1.认识并掌握研究凸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2.知道凸面镜成放大、减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能在研究活动中,初步获取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过研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经过对凸面镜成像现象的察看剖析,总结出凸面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概括出凸面镜成放大或减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锻炼从物理现象中概括科学规律的能力.【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研究凸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剖析存心识地浸透辩证唯物主义看法.2.经过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研究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育学生参加察看、实验、制作的兴趣.【要点】对凸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成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知识点研究凸面镜成像的规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P97-98,达成以下问题:1.物体成倒立减小实像的条件是:物距在 2 倍焦距之外的范围,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的范围.2.取一支蜡烛,一个焦距为10 cm 的凸面镜,一个光屏,一个光具座.从左至右挨次放好蜡烛、凸面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3.分别让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18 cm、 15 cm、 13 cm、 11 cm,并分别调理光屏的地点,使它们每次都出现清楚的像.在这几次实验中,像相关于原物体都是放大( 选填“放大”或“减小” ) 、倒立 ( 选填“正立”或“倒立”) 的实像.物距的共同点是在 f 与2f 之间,像距的共同点是大于2f,说明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是:物体在凸面镜的一倍焦距与 2 倍焦距之间 .4.物体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是:物距在一倍焦距之内的范围.【合作研究】研究凸面镜成像的规律1.所需实验器械有哪些?答:光具座 ( 带刻度尺 ) 、蜡烛、火柴、凸面镜、光屏.2.实验器械的安装规则是什么?答:摆放次序能够从左到右挨次为蜡烛、凸面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挨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使蜡烛、凸面镜、光屏放在同向来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面镜、光屏的中心大概在同一高度.3.固定凸面镜,挪动蜡烛和光屏进行察看实验,或固定蜡烛,挪动凸面镜、光屏进行察看实验.依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色?答:需要记录物距、像距及像的性质( 放大、减小,倒立、正立,虚、实)4.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是什么?答: (1) 将凸面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面镜的双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 将蜡烛放在离凸面镜的距离尽量远的地点,点燃蜡烛.(3)挪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楚的烛焰的像为止.(4) 记录下蜡烛到凸面镜的距离、像到凸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5) 将蜡烛向凸面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可以在屏上获取烛焰的像.(6) 持续把蜡烛向凸面镜凑近,试着用眼睛察看像在哪处以及像的特色.【教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由有:(1)烛焰、凸面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当物体在焦点外侧处于凑近焦点处时,物体成像很远,超出了光具座的范围,光屏接收不到像.(3)烛焰正幸亏焦点上,凸面镜不可以成像.(4)当烛焰在焦点之内时,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到.【跟进训练】小明用凸面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械研究凸面镜成像规律.(1)如下图,为了测出凸面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面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面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就能够测出该凸面镜的焦距为 10.0 cm.(2)小明将烛焰、凸面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在水平桌面上不论如何挪动光屏,都不可以承接到烛焰的像,原由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旧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当将光屏向上挪动.1.知道物体成减小实像的条件.2.知道物体成放大实像的条件.3.知道物体成放大虚像的条件.达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凸面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术】理解凸面镜的成像规律.【过程与方法】凸面镜成放大、减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照相机的教课,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景色,培育学生的审美情味.【要点】对凸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指导学生在研究、概括过程中,成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定联系.知识点凸面镜成像规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P98,达成以下问题:1.物体经凸面镜成倒立、减小实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照相机.2.物体经凸面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投影仪.3.物体经凸面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放大镜.【合作研究】研究凸面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减小实像的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面镜成像的初步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减小的实像,此时, f < v<2f .应用有照相机.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此点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应用有复印机.3.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应用有幻灯机和投影仪.4.当 u= f 时,不可像.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5.当 u< 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有放大镜.6.剖析论证:依据成像的状况,对数据进行分类.(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之外成实像,焦点之内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减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成减小像,在二倍焦距之内成放大像.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4)u>v,像是减小的, u< v,像是放大的.(5)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且大,物远像近且小.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即成虚像时,物近像小,物远像大.物体越凑近焦点像越大.(6)实像是实质光芒的交点,能够在光屏上体现,虚像是光芒的反向延伸线的交点,不可以在光屏上体现.实像能够是减小的,也能够是放大的,虚像必定是放大的.【教师点拨】1.凸面镜成像规律物距像的特色物与像像距 v光屏能应用u正倒大小虚实的地点 否承接u →∞缩成一个极小的亮点 异侧v = f能 测急躁u >2 倒立减小实像异侧< <2能照相机 ff v fu =像减小、放倒立等大实像异侧v = 2 f能 大的分界 2f点f < <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 v = 2 f能投影仪 uu = f 不可像, 光从焦点发出成一束平行光, 在光屏上能够看到一个与凸 实像、虚像 透镜等大的圆形光斑的分界点u <f 正立放大虚像 同侧 | v |> u 不可以 放大镜2. 使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变化的调理方法:(1) 要使照相机成的像变大,则物体凑近透镜,伸长暗箱.(2) 要使投影仪成的像变大,则投电影凑近镜头,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增大.(3) 要使放大镜成的像变大,则放大镜应距物体远一些.1.凸面镜成像的规律.2.利用凸面镜成像的规律认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其调理方法.达成本课对应训练.。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八班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以下是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盼望对大家有关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八班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第一节透镜、其次节生活中透镜学问的延长,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试验和平面镜成像试验、以及生活中的透镜的学习,同学已经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能区分实像和虚像,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预备。
八班级的同学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剧烈的奇怪心和求知欲,从他们的身边事物入手,引起同学爱好。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方面目标: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目标: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体会如何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学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物理学问和生活亲密相关,通过观看、试验体会到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三、重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在科学探究中收集数据,以及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说教法:观看和试验是同学熟悉物理世界、猎取物理学问的重要途径,是进展同学智力的前提条件。
所以,在凸透镜成像规律讨论的教学中,为了培育同学的操作力量、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力量,采纳探究性教学法。
说学法:教同学观看、分析、归纳试验的方法。
教学活动中启发同学思索。
教具预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发猜想老师手持一张精致的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同学用凸透镜观看图片,思索并回答:"你观看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状况下观看到的?'接下来让同学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看图片。
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结论的总结及应用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看来,凸透镜真是一个神秘,而又本事很大的东西,现在,同学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认识凸透镜。
板书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学生设疑: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你想知道什么,请大胆提出来。
问题举例:(1)什么是物距和像距?用什么符号表示?(2)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什么像?有什么应用?(3)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什么像?有什么应用?(4)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成什么像?有什么应用?(5)凸透镜成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条件是什么?(6)凸透镜成正立的像和倒立的像的条件是什么?(7)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和虚像有哪些区别?3、学生自学教材,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圈画标注。
二、解疑合探活动形式:组内交流、合作、实验操作展示、评价、教师点拨。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1)凸透镜焦距f=10cm。
(2)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3)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4)注意: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设计实验:(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2)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3)将蜡烛继续移近凸透镜,使物距f<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4)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焦点处,即u=f,在光屏上还能观察到像吗?(5)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光屏上还能观察到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像?是实像还是虚像?3.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f=10cmf>u>f4.分析与论证:(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3)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三、质疑再探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说教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掌握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教学重点】探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不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在教法上,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猜想—探究—创新,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论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在学法上,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将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平时拍照的情景,并且让学生看书上老式照相机的成像情况。
活动一: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字被放大,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适当调整凸透镜和字之间的距离,并观察。
有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透过透镜能观察到缩小的像,这样就引发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索,为什么透过同一凸透镜却看到不同的情景?使学生在疑问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知识的延伸,又是第二节、第四节和第五节的理论基础和升华,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它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对教材的编排做了一些调整,上完了第一节跳过第二节先上第三节。
这样处理先探究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再学习生活中透镜,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整节课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水平。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4.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实验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总结归纳成像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复习引入-----引导猜想------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归纳结论第一环节:复习引入因为上节课学习了凸透镜知识,所以我以对如何辨别凸透镜的三种方法人手复习引入,既复习了与本节相关的知识又抛出了本节课的问题。
第二环节: 引导猜想带领学生对导致同一凸透镜成像性质不同的原因实行猜想,并通过引导使学生排除凸透镜的大小、焦距等是原因的错误猜想。
第三环节: 实验探究在这个环节带领学生实行小组实验,探究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性质与蜡烛和凸透镜间距离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年级物理说课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养成严谨认真的品质,认识科学的本质;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意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乐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入】设置情境,提出疑问
课前学习任务: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像呢?用放大镜观察最远的桌子,发现此时会出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观察近一些的光源,会出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离刻度很近时却会出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这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五】通过讲解u>2f时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请学生根据示例绘制出u=2f、f<u<2f、u=f、u<f情况下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学习任务六】解决疑问,理解原理
在拍班级集体照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完全入镜,要怎么调整才能拍到所有人呢?
根据物远像近像会变小的规律,我们可以拿着照相机远离班级集体,这样就能拍到所有人。
(3)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步,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光源、凸透镜和光屏;
第二步,为了使像能够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还需要调节使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学习任务二】如何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2)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学习任务三】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思维】
1、会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证,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绘制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创新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创新说课稿标出像高;改进后的光屏:光屏中间画有刻度尺;优点:既可以承接像,又便于测量像的高度。
2.记录物、像位置和像高(三)数据记录方式的创新点:四、实验设计思路:1. 根据生活现象,做出科学猜想:凸透镜成像性质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凸透镜的焦距有关;2.安装与调节仪器:3.练习找到实像,认识物距和像距,并学会在纸条刻度尺上标记物点、像点和像高;4.分配任务,分组实验:安排持有不同颜色笔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和5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标出各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每个小组都各找两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并标记此时物体所在位置;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收集不同小组记录实验数据的纸条刻度尺,放在一起观察纸条刻度尺上所记录的成不同性质像时物体所在位置,分别找到实、虚像的分界点以及倒立缩小实像和倒立放大实像的分界点:(2)通过分析讨论和演示实验分别得出当物距u=f时不成像和物距u=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的结论;(3)根据两个分界点分别归纳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和正立放大虚像时物距和像距所在范围:(4)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的小组的纸条刻度尺的数据进一步检验所得出的物距和像距所在范围是否符合表格中归纳的物距、像距规律,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凸透镜成像的物理规律;(5)进一步观察物点和像点的排列顺序,以及像高的变化,还能发现什么规律?6. 原理解释:利用特殊光线作图法,解释凸透镜成像规律。
五、实验教学目标:课标依据:2.3.5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六、实验教学内容:七、实验教学过程:分配任务:(1)拿有黑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和蓝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5cm)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大小不同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描点标出每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并用不同的字母区分。
(2)拿有紫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和红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5cm)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大小不同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描点标出每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并用不同的字母区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范文而教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
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2)向老师、家长、亲友以及社会寻求帮助;要自己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例如听音乐、打球、写信、聊天等。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
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教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第一节透镜、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以及生活中的透镜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能区分实像和虚像,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他们的身边事物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确立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了解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及突破:1.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由于凸透镜成像是光学知识的升华和应用。
所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2.教学突破:通过情景导入,明确探究的几个环节和每个环节的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待问题往往只停留在感情认识上还缺乏理性认识的培养。
他们虽然学了光的折射规律,但还不能把它迁移到凸透镜成像上来。
再说,对于凸透镜可能学生只知道它是放大镜,只能把物体放大,对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就知道很少了。
教学过程:为了讲清重点、难点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现状与教材特点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利用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说课稿——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江西省余江县实验初中:邓德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它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时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实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透镜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材通过生活中的透镜所成像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进而得出结论。
使学生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问题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分析(一)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实像和虚像,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可是它们所成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又有所不同。
这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4、课时安排的确定用两课时完成本节教学。
第一课时用于观察有关现象及收集证据;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探究过程及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应用。
二、学情分析(说学生)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
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
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1、知识储备《光的直线传播》课后习题第2题,要求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焰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使学生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
《平面镜》这一节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学习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
《透镜》这一节学习了平行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通过作图学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这些都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说教学、学法)1、教法分析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全过程探究,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
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学法分析本节在设计意图上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从实验与观察,分析与讨论等,都由学生完成,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将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1、学生体验:让学生通过照相机模型观察窗外的景物,同时图片展示一架老式的照相机,从它的胶片上能看到物体倒立、缩小的像。
2、教师介绍:我们正在使用的是一台投影仪,可将投影片上的图像放大到屏幕上,使全班的同学都能观看。
3、学生活动一:让学生在窗边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同学们都能看到放大的字,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当他们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课本上居然出现了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引发他们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索,为什么透过同一凸透镜却看到不同的情景?进而引入新课,使学生在一步步的疑问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此时引入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4、学生活动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并排放置,同时观察课本文字,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1、制定实验方案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提问学生如何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再示范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此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因为学生很容易把烛焰模糊的光斑误认为是实像,而使实验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教师这里需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可观察到虚像,与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要求学生实验时将光屏置于像的位置,观察直接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确定像的性质。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给焦距为10cm和15cm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实验过程从“整体”到“局部”,先观察随着物距变化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的变化情况,然后再分不同情况进行探究。
调整物距,观察成缩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不妥之处,辅导学生实验,并提醒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数据,交流评估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两个学生一组实验器材,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及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从学生实验的情况来看,学生探究热情高,各小组配合默契,实验数据记录详实。
在实验总结归纳时,我让其中几组阐述实验探究情况,其他小组作出评价,通过合作交流最终确定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我让基础弱的同学说出实验现象,基础中等的学生公布测量的数据,同时将实验数据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引导学生发现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让基础好的学生总结规律,这样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能让所有的学生进一步动起来,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而且很好的贯彻了新课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在不同层次所有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突破了教学难点。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学生进行实验加以验证,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探究不都是事实归纳,还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预测和验证。
物体在一倍焦距处成什么像,让学生直接实验,在光屏及透镜一侧均找不到像,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作出光路图,说明物体放在焦点处不能成像的原因,是物体发出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正反两个方向都不会相交,即既无实像也无虚像,此位置不能成像。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经历了所有的实验,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评估,反思猜想的正确性,探究中有哪些感悟和体会,有哪些成功和失误,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帮助学生树立评价意识,学会评估和反思。
4、加深理解用凸透镜成像动画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形成深刻的印象。
总结当物距连续变化,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利用动画让学生观察出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较多,可用图表法、编故事法和编顺口溜发帮助学生记忆。
编故事法:当物体由无限远处经过A5B5 A4B4 A3B3 A2B2 位置时,它所成的像依次经过A5B5 A4B4 A3B3及无限远处,可以这么理解,在物体追赶自己的像的过程中,始终沿同一方向追赶,所谓是“月亮走我也走”,并且实像和虚像都遵循这一原则。
当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在追赶自己的像时发现自己离像越来越近因而非常高兴,当追到二倍焦距时,物体在A4B4位置时离像A4B4最近而“欣喜若狂”。
但是物体继续追赶时,像却突然加速离自己而去,并且物体追赶的再快,而像总是跑得比自己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