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和对偶两种修辞的区别
修辞手法“互文”和“对偶”的区别
修辞手法“互文”和“对偶”的区别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这类句子又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对偶。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
比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反对。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用一个工整的反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国古代诗文里很早就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格。
例如:(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精品]修辞方法辨析(四)(互文、顶真、回环、层递)
修辞方法辨析(四)(互文、顶真、回环、层递)修辞方法辨析(四)(互文、顶真、回环、层递)陛下的天堂互文【要点】两个或更多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拼合、共同地表达着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上文里省了在下文出现的词,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互文。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能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示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乐府诗集·木兰辞》)越女侍前,齐姬奉后。
(枚乘《七发》)天不可在虑兮,道不可预谋。
(贾谊《鹏鸟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说明】例的意思是:(木兰)对着窗户和镜子梳理头发,修饰面容。
例的意思是:齐越女姬,侍奉在前后。
例的意思是:天道不可顾虑和预谋。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修筑长城以御匈奴,起于秦汉,故谓明月照临关塞的景象在秦汉时已是如此。
秦、汉虽在字面上分属月和关,而意义上是合指的。
例的意思是:千村万户都是薜荔人遗矢、萧疏鬼唱歌。
【辨析】互文与对偶的区别是:互文主要是在意义方面(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对偶着重于语句结构形式方面(两个相对称的结构整齐的语句)。
大多数互文不是对偶;大多数对偶也不是互文;如果又是互文,又是对偶,便是两种辞格的兼用。
顶真【要点】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作用】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还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示例】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鲁迅《祝福》)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古代汉语常用修辞手法及例句
古代汉语常用修辞手法及例句一、比喻1. 比喻就是打比方啦,用一种事物去比另一种事物。
就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里把那些贪婪的剥削者比作大老鼠,超级形象呢。
那些剥削者就像老鼠一样,偷偷摸摸地抢夺百姓的粮食,这个比喻一下就把剥削者那种令人厌恶的形象给描绘出来了。
2. 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雪花比作梨花。
你想啊,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早上起来一看,那树上白白的一片,就跟梨花盛开一样美,这比喻真的是绝了,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雪后的美景。
二、夸张1. 夸张就是把事物的特征无限放大或者缩小。
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真的有三千尺吗?肯定没有啦,但是这样一夸张,就把瀑布那种磅礴的气势给表现出来了。
感觉那瀑布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银河一样,特别震撼。
2.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头发怎么可能有三千丈呢,这就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忧愁,他的忧愁就像那三千丈的白发一样长,无尽头,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愁苦。
三、对偶1. 对偶呢,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者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者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画面感特别强。
2. 还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也是对偶句。
白天和夜晚,新年和旧年相对,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交替,很有哲理呢。
四、互文1. 互文就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像“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其实不是说只在窗前理头发,只对着镜子贴花黄,而是说在窗前对着镜子又理头发又贴花黄,这样写很简洁又很巧妙。
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不是说将军都战死了,壮士都回来了,而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多年的征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归来了。
五、顶真1. 顶真就是用上一句的结尾做下一句的开头。
比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这个词就顶真了。
浅谈互文修辞
浅谈互文修辞互文,也叫互辞或者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互”就是“互相”,“文”就是“文字”和“文义”。
互文,通俗地讲就是相关文字可以互相省略也可以互相换交换,文义又互相补充,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一种修辞。
对于互文,不妨这样理解:如果文句“甲A乙B”中的相关文字可以互换为“甲B乙A”,那么其意思就是“甲AB乙AB”,即“甲乙皆AB”。
也就是说甲和乙是可以互相交换的,或者说A和B也是可以互相交换的。
这样就能看出,互文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文句的上下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这样就使文句更加整齐、更加和谐、更加有韵律、更加精炼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的文句可以是单句、双句,也可以是多句。
只要文句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管是成语、单句、双句或者多句,都属于互文修辞。
互文通常出现于单句或者双句中,有的成语、多句中也出现互文。
一、同句互文即单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例如: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和“汉”可以互换,即“汉时明月秦时关”。
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如果“甲A乙B”可以互换为“甲B乙A”,那么“甲AB,乙AB,即甲乙皆AB”。
以下相同。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主”和“客”可以互换,即“客人下马主在船”。
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都上了船。
3、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可以互换,即“月笼寒水烟笼沙”。
烟和月笼罩着寒水和沙。
4、主人忘归客不发——“主”和“客”可以互换,即“客人忘归主不发”。
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忘记(主人)要回去,都忘记(客人)要出发(忘记出发就是不发)。
5、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可以互换,即“征夫白发将军泪”。
意思是将军和征夫(将士们)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6、旦视而暮抚——“日”和“暮”可以互换,即“暮视而旦抚”。
意思是旦暮而视,旦暮而抚。
早晚看,早晚抚摸。
7、栗深林兮惊层巅——“栗”和“惊”可以互换,即“惊深林兮栗层巅”。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一、比喻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答题模式: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突出了洞庭山之青翠和小巧之特点;将洞庭水比做白银盘,突出了洞庭水之清澈宁静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并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修辞方法不只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作文这一重要的知识,所以绝不能忽视;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象征、寄寓寄托,呼告等;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一、比喻:1、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2、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3、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4、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1、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2、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3、拟人的作用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4、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三、夸张:1、什么是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2、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3、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4、例句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四、排比:1、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2、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3、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4、例句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五、对偶:1、什么是对偶又叫对仗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2、判断要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3、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4、例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六、借代:1、什么是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2、判断要点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3、典型句子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七、反问:1、什么是反问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反问是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2、反问的作用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3、例句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八、设问:1、什么是设问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2、判断要点明知故问,自问自答;3、设问的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4、例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九、对比:1、什么是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2、判断要点: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3、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十、反复:1、什么是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2、反复的种类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十一、双关:1、什么是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2、例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就是双关的手法;十二、引用:1、什么是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明引和暗引两种;2、引用的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3、例如: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十三、反语:1、什么是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直白将就是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3、例如: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十四、联想:1、什么是联想也就是想象;2、联想的作用使事物生动化;3、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十五、通感:1、什么是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2、通感的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3、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十六、顶真:1、什么是顶真也做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2、顶真的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3、例如: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十七、互文1、什么是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2、互文的作用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3、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十八、回环1、什么是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2、回环的作用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3、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星岛港迎港岛星;。
中学语文不可忽视的修辞手法 互文.
中学语文不可忽视的修辞手法——互文近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碰到“互文”这种修辞手法,这是一种古老的修辞现象。
如果不弄清互文的内涵和特点,以及互文与对偶的区别,就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互文。
为此笔者从三方面对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作一些简要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互文”,它有何特点?“互文”是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手法,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所谓“互文”,指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将它拆开,分别放在两句中(多数情况是这样,有时也放在一句中,在理解时应前后拼合,才能正确理解语意。
其特点是上下文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互文的语言形式多为两句式,也有其他句式,但极为少见。
在具体的使用中,互文能使文字简洁、含蓄、生动并加强语气;也能使语言表达具备形式美和音乐美,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二、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互文修辞现象?互文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古诗文中的运用;二是在成语中的运用;三是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在援例时主要以中学阶段学习的篇目为主,并辅之以少量课外的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文。
1、互文在古诗中的运用。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辞》(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4“旦视而暮抚。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7“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杜牧(《阿房宫赋》(9“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其中(1(2(3句为初中所学篇目,此三例的互文理解依次是:(1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好而喜,也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坏而悲。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8种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引用、双关、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呼告、通感、反语、互文、寄寓。
具体作用如下: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是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4、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5、通感: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16、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17、互文:互文,也叫互辞,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8、寄寓: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集中表现。
有托物(事/人)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人)抒情等多种方式。
“互文”“对偶”之关系辨正
“互文”“对偶”之关系辨正
周建成;冯汝汉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1996(000)010
【摘要】《语文知识》1995年12期刊登了徐桂才先生《莫把“互文”作“对偶”》一文,文章旨在区别两种辞格,但其中的许多说法都很成问题。
首先,徐文认为“互文和对偶,就其外部说有相同的表现形式”,这是不严密的。
这一不严密的判断又是基于对“互文”的形式作了以偏概全的认定:“古人为文,讲究词工句丽的形式,往往把一句话分两句来说,上下两句互相对应,互相补充,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
【总页数】1页(P26-26)
【作者】周建成;冯汝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浅谈古诗词中的互文与对偶 [J], 韩玮
2.互文性视角下之互文关系的生成及显现——以钱钟书文学批评为例 [J], 朱志伟
3.莫把“互文”作“对偶” [J], 徐桂才
4.是互文,也是对偶——与晏雪先生商榷 [J], 刘宇魁
5.解读性新闻中的互文关系——兼论互文概念的语言学化 [J], 邓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辨析
2.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概念: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容,加重感情。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7.设问:概念: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概念: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作用: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概念: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古诗文中互文的修辞作用
古诗文中互文的修辞作用“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连贯的语言里使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
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互文”修辞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常见运用,例如白居易《琵琶行》的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前面两句好理解,点明了地点、时间,并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问题在于“主人下马客在船”,照字面来讲,“主人下马”就是白居易送客到江边下了马;“客在船”即被送的客人上了船。
那么呈现出的画面当是客人在船上,主人在岸上,而接下来的“举酒欲饮无管弦”就不好理解了,怎能一个在船上,另一个在岸上相对而饮呢?何况后来的一系列行为显然都是在船上发生的。
所以,“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应解释为“主人、客人下了马,上了船”,这样,画面就应该改为主人、客人都是骑了马来,到浔阳江边,大家都下马上船,在船上举杯对饮,行将分手时,听到水上琵琶声,引出了后来的故事。
这种方法,能收到“诗句精炼,意蕴仍在”的表达效果。
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论及王昌龄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时说:“边防筑城,起于秦汉。
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就是说这句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要互相补充,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又如《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如果不从“互文见义”的角度去解释,是很难讲通的。
既然雄兔雌兔的特征已明显地区别清楚了,为何下文还有“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呢?雄兔雌兔的脚都扑朔,眼都迷离,正因为这样,所以两兔并排跑时,就分不出雌雄来了。
这首诗中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也应作同样的理解。
杜甫的《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也是用的“互文”,如果不是为了依七言诗的格律,可改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客扫;蓬门不曾缘君开,今始为君开”。
表达出主人对客人到来的热烈欢迎之情,用现代口语说,就是“为了欢迎你来,我打扫了院子,开了篱笆门”。
修辞手法的运用方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的运用方法有哪些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1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第一种】说明本体的可能性。
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
例如: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第二种】阐明本体的情况。
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第三种】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
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
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
例如: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第四种】肯定本体的情况。
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
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
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像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像飞蛾扑火那样。
初中诗词中的互文归纳翻译
古文诗词中的“互文”归纳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简而言之,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跟语文中常用的“拟人”,“比喻”“设问”“反问”“排比”类似。
互文和对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互文词之间可以转换合并。
(互文建立在对偶之上)。
初高中诗句中的互文列举:1.《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译: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
2.《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译: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雄兔雌兔脚扑朔眼迷离。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译: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译:(这么久没回家,不禁欣喜)于是每间房门都要打开了,进去看看。
6.“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梳理美丽的云鬓,然后贴上漂亮的花黄。
7.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在东西南北叫扰乱,在南北东西骚扰呼叫。
8.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不因为所处环境或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为所处环境或个人遭遇而悲。
9.去国怀乡。
译:“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身居江湖,都为百姓为国君担忧。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1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晖”意“阳光灿烂”;“阴”意“天色阴沉”。
“朝晖夕阴”实际上应理解为“朝晖夕阴,朝阴夕晖”,即“(有时)早晨阳光灿烂,傍晚暮霭沉沉;(有时)早晨天色阴晦,傍晚云霞灿烂”。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
二者竟有何区别呢?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要真正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不妨为例为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入对偶。
再看下面的句子(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
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及作用
排比·作用
作用 加强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强调论证观点,增加语言气势。 说理: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抒情: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修辞手法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排比
修辞手法
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 太贵了。
修辞手法·通感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 ,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修辞手法·通感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 春秋·本味》) 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修辞手法·双关
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 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 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 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修辞手法
反问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如此亲切、 舒服、呢?
修辞手法·夸张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修辞手法·夸张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修辞手法·夸张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何区分互文和对偶
如何区分互文和对偶互文和对偶同为修辞手法,但是并不属于同一个类别。
对偶指的是形式上的相对,互文指的是内容上的相融。
它们的判断标准不同。
对偶(互文)的句子可以互文(对偶)。
如“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是一个对偶句,因为它内部了平仄和结构都相对应。
但是它不是互文句,因为你就不能把它解释为“不论生死天下都歌,不论生死天下都哭”,不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个互文句,因为可解释为“不因为外物或自己而喜,也不因为外物或自己而悲”。
一般来说,互文的句子都同时是对偶句。
对偶和互文的区别:一、定义不同。
1、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2、互文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二、特征不同。
1、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
互文的种类: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壮士”组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和壮士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
三、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
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排句互文。
对偶和互文的区别
对偶和互文的区别上一篇文章,小编给大家讲解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在诗歌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另外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在古代骈散文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对偶和互文有什么区别呢?今天,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对偶和互文的区别,希望看完之后你能有所收获。
对偶和互文的区别对偶是语文中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例:(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互文和对偶同为修辞手法,但是并不属于同一个类别。
对偶指的是形式上的相对,互文指的是内容上的相融。
它们的判断标准不同。
对偶(互文)的句子可以互文(对偶)。
就像一个人,从性别来看他是男性,从职业来看他是一个公务员。
他可以既是男性又是公务员。
但是另一个人可能也是公务员,但是她是女生。
如“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是一个对偶句,因为它内部了平仄和结构都相对应。
但是它不是互文句,因为你就不能把它解释为“不论生死天下都歌,不论生死天下都哭”,不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个互文句,因为可解释为“不因为外物或自己而喜,也不因为外物或自己而悲”。
用词手法介绍 比喻 对比 互文 顶针 双关 通感 反语 借代 对偶 反复 排比 夸张
比喻1、定义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⑶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5、构成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6、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7、举例恩重如山冷若冰霜胸有成竹呆若木鸡风烛残年挥汗如雨浩如烟海门庭若市虚怀若谷轻如鸿毛震耳欲聋声名狼藉易如反掌切肤之痛亲如手足人面兽心如虎添翼如胶似漆丧家之犬对答如流刀山火海a.明喻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饥似渴味同嚼蜡寿比南山归心似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冷若冰霜b.暗喻车水马龙有口皆碑唇枪舌战草木皆兵冰清玉洁明珠暗投人老珠黄犬牙交错血海深仇犬马之劳c.借喻望穿秋水破镜重圆风平浪静班门弄斧铜墙铁壁豺狼当道掌上明珠画龙点睛柳暗花明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木兰诗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xx诗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木兰诗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有: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4、“当窗理xx,对镜帖xx.”【互文修辞手法简介】一、什么是互文,它有何特点?互文是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手法,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所谓互文,指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将它拆开,分别放在两句中(多数情况是这样,有时也放在一句中),在理解时应前后拼合,才能正确理解语意。
其特点是上下文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互文的语言形式多为两句式,也有其他句式,但极为少见。
在具体的使用中,互文能使文字简洁、含蓄、生动并加强语气;也能使语言表达具备形式美和音乐美,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二、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互文修辞现象?互文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古诗文中的运用;二是在成语中的运用;三是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在援例时主要以中学阶段学习的篇目为主,并辅之以少量课外的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文。
1、互文在古诗中的运用。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辞》)(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4)旦视而暮抚。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7)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杜牧(《阿房宫赋》)(9)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其中(1)(2)(3)句为初中所学篇目,此三例的互文理解依次是:(1)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好而喜,也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坏而悲。
(2)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和对偶两种修辞的区别
未
2009-02-16 0953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上述句子又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这叫对偶。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
比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反对。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用一个工整的反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国古代诗文里很早就运用了对偶(对仗)这种修辞格。
例如:(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
青来。
这些对偶非常严格,不仅字数相等,结构相对,而且同一句中词与词之间平仄变化相应,上下句之间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
现代文章对对偶的要求就比较宽了。
例如:(1)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2)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第一句中上下分句有重复的字词,第二句中上下分句词性也不是完全相同,但这两句都是对偶,只是要求得没那么严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