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海气界面多平台探测关键技术及装备

合集下载

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甘丰录)

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甘丰录)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分类
钻井平台
钻井平台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 的主要装备之一,用于钻探和 开采海底油气资源。根据不同 类型,钻井平台可分为固定式 、自升式和半潜式等。
采油平台
采油平台主要用于海底油气的 收集和初步处理,通常与钻井 平台配合使用。采油平台可分 为张力腿平台、重力支撑平台 和Spar平台等。
进行钻井作业。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的应用前景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海洋 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的应用前景广阔。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 提高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的效率和 安全性,降低生产成本。
未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将更加 注重环保、安全和智能化,以适应更 加严格的国际标准和法规要求。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海洋油气资源 开发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力度,推动我 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
市场拓展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品牌 影响力和竞争力。
05 未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 备的发展趋势
未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的技术发展方向
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技术
随着深海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对深海油气资源 开发装备技术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包括深海钻井 平台、深海采油设备、深海管道等。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技术
海洋工程装备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 重要支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 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发展历程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目前已经具备了自主研 发和制造各类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的能力。
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国际化的方向发 展,重点发展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等领域。

超大吨位深海油气开采平台井口智能成套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项目简介

超大吨位深海油气开采平台井口智能成套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 超大吨位深海油气开采平台井口智能成套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项目简介:深海油气是能源结构和“蓝色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我国是贫油国家,深海开发刻不容缓,国家已将深海能源开发提高到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目前深海资源开发装备和能力,但与之相关的配套设备存在平台适应性低、承载力小、可操作性差、一体化服务能力和智能化程度弱等问题,导致我国油气开发仍主要集中在水深500米以内的近海海域,深海油气开发能力尚未获得有效突破。

项目围绕深海油气开采平台井口智能成套装备进行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发,主要科技内容与创新点:1.发明了阶梯卸载结构、接触式机械锁扣和自调整旋转结构,突破传统结构承载力低和安全性低的瓶颈;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化吊卡、卡瓦、卡盘、动力钳、铁钻工、动力运管和小修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和装置,替代了进口配套设备和辅助装置;融合视觉实时监测、液压智能化控制,健康监控技术,实现了与钻井平台主系统的无缝集成和井口装备的智能化无人作业;自主开发出液压动力钳疲劳试验系统、吊环极限拉伸试验和井口装备组合试验系统,为井口装备提供安全保障。

2.采用超纯冶炼、微合金化和热处理为核心的复合调控技术获得了硬质相弥散分布于贝氏体基体的复相精细组织,开发了抗拉强度达930MPa的高强韧海洋装备用钢,满足了耐低温、耐腐蚀、高韧性和抗交变载荷的性能要求,在卡瓦体、吊卡和内衬件上推广应用。

3.针对井口装备关键部件的摩擦和密封特性,进行了表面形貌优化设计;发明了首台激光表面宏/微织构主动设计制造方法和装备,实现了模具表面织构形貌的可控制造和强化;在泥浆阀密封环端面实现了零泄露密封。

授权发明专利44件,实用新型专利29件,发表论文20篇,制订企业标准项15项。

研究成果03年以来在加拿大、里海、美国及中东国家等第五代、第六代钻井平台上的井口成套装备中应用,并成功应用于我国981深海钻井平台,也在陆地(中原、川庆等油田)和近海油气平台上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油气开采配套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和自动化水平,标志着我国深海油气开采成套装备设计制造水平的重大突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含定向)公示清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含定向)公示清单

14
2018YFC1407000
于福江
1325
3.5
15
2018YFC1407100
李晓明
1463
3.5
16Biblioteka 2018YFC1407200
王其茂
1417
3.5
17
2018YFC1407300
胡红桥
960
3.5
18
2018YFC1407400
张安民
1916
3.5
19
2018YFC1407500
商少凌
1872
3.5
20
2018YFC1407600
郭皓
2690
3.5
附件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 2018 年度指 南拟立项项目(含定向)公示清单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南海及邻近海域海气 界面参数快速机动组 网观测 基于云 -洋计算的深 海海底观测网无线拓 展观测系统研发 极地海冰区声学特性 研究与信息传输技术 极地气垫破冰/运输平 台关键技术研究 格陵兰冰盖监测、模 拟及气候影响研究 海洋数值预报云计算 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东海典型海区生物资 源与环境效应评价及 生态修复 黄渤海近海生物资源 与环境效应评价及生 态修复 南海重要岛礁及邻近 海域生物资源评价与 生态修复 近海海域微型生物颗 粒及水环境参数复合 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极地微生物资源、生 命特征与环境生态效 应及应用潜力评价 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 制与资源高效利用关 键技术 综合基因、地质和空 间信息技术的南极企 鹅物种演化和栖息地 项目牵头 承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 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船舶重工 集团公司第七 二二研究所 哈尔滨工程大 学 哈尔滨工程大 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厦门大学 项目 负责人 王东晓 中央财政经费 (万元) 1404 项目实施 周期(年) 3.5

219467650_国家海底观测网十米浮标平台系统研究与应用

219467650_国家海底观测网十米浮标平台系统研究与应用

国家海底观测网十米浮标平台系统研究与应用①李 清1,陆 海2,韩 睿1,王建军2(1.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1306;2.同济大学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办公室,上海 201306)摘要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旨在全方位㊁多领域㊁立体观测海洋㊂与业务化运行的浮标网不同,海底科学观测网对浮标平台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㊁水声通信㊁系统的防护和国产仪器实验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㊂针对这些科学目标的工程实现,探讨对现有浮标的改进和功能增删以满足整个海底观测网的需求㊂关键词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海洋资料浮标;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水声通信中图分类号:P 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297(2023)011907d o i :10.12087/oe e t .2095-7297.2023.02.19D e s i g n o f C h i n a N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t i f i c S e a f l o o r O b s e r v a t o r y B u o y Pl a t f o r m L I Q i n g 1,L U H a i 2,H A N R u i 1,WA N G J i a n ju n 2(1.S h a n g h a i W a i g a o q i a o S h i p b u i l d i n g &O f f s h o r e C o .,L t d .,S h a n gh a i 201306,C h i n a ;2.P r o j e c t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f i c e o f C h i n a N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t i f i c S e a fl o o r O b s e r v a t o r y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h a i 20130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 N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t i f i c S e a f l o o r O b s e r v a t o r y (C N S S O )i s a m a j o r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p r o j e c t a p p r o v e d b y t h e N a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m e n t a n d R e f o r m C o m m i s s i o n (N D R C ),w h i c h a i m s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o c e a n f r o m v a r i o u s a s p e c t s a n d f i e l d s .U n l i k e t h e b u o y n e t w o r k o p e r a t e d b y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C N S S O r e qu i r e s s m a r t d a t a a c q u i s i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u n d e r w a t e r a c o u s t i c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ys t e m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d o m e s t i c i n s t r u m e n t e x p e r i m e n t p l a t f o r m.I n r e s p o n s e t o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s e s c i e n t i f i c g o a l s ,i m pr o v e m e n t s n e e d s t o b e m a d e f o r t h e b u o y p l a t f o r m t o m e e t t h e r e qu i r e m e n t o f C N S S O .K e y wo r d s C N S S O ;b u o y ;d a t a a c q u i s i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u n d e r w a t e r a c o u s t i c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0 引 言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海洋观测的认识局限于岸边和表层,对于海洋内部的认识比较少㊂而随着科学研究的需要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众多国家开始建立第三代海洋观测平台海底科学观测网㊂相比于调查船测量和卫星遥感,海底科学观测网可以深入海洋内部,提供定点㊁长期㊁连续的观测数据,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海洋随时间的变化[1]㊂在海底科学观测网中,浮标观测平台能够获取海气界面的科学数据,包括大气数据和近海面水体参数,是观测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本文将从浮标平台的发展现状㊁海底观测网的功能需求分析㊁平台设计探讨㊁柴发太阳能混合能源系统4个部分来阐述㊂1 浮标观测平台的发展现状根据功能的不同,浮标观测平台可以包括浮标①基金项目:同济大学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系统㊂作者简介:李清(1980 ),男,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生产管理方面的研究㊂E -m a i l:l i q i n g@c h i n a s w s .c o m ㊂第10卷 第2期2023年6月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O C E A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E Q U I P M E N T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V o l .10,N o .2J u n .,2023㊃120㊃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第10卷体㊁锚系㊁传感器系统㊁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㊁能源管理系统和通信系统㊂1.1浮标体浮标体是整个平台的载体,可以为系统提供足够的浮力,与锚系共同确保整个平台在海洋环境中的稳定工作㊂按照结构类型划分,浮标体可以分为圆盘型㊁船型和柱型等结构㊂其中,应用最广泛的㊁历史最悠久的是圆盘型浮标㊂圆盘型浮标通常按照直径分为大型㊁中型和小型3种类型㊂国外的浮标平台使用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多采用12m 直径和10m直径的大型浮标[2]㊂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美国的国家数据浮标中心(N a t i o n a l D a t a B u o y C e n t e r,N D B C)逐渐发展出了直径3m的标准浮标,成为美国浮标观测网的主力浮标[3]㊂我国的海洋浮标研制起步较晚,现在也进入了业务化运行阶段㊂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含约130个浮标的近海浮标观测网,包括10m大型浮标㊁6m中型浮标和3m小型浮标,主要型号是10m大型浮标[4]㊂究其原因,我国近海渔业活动频繁,采用大型浮标可以降低丢失和损坏的风险,能够提高浮标系统的稳定性㊂而国外的海况比较良好,渔业活动较国内稀少,因此,采用易于运输和维护的3m小型浮标,只有在比较恶劣的海况才使用大型浮标㊂1.2锚系锚系通常由锚和系缆组成,能够为整个浮标系统提供足够的系泊力,与浮标体共同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㊂根据系留方式的不同,锚系可以分为单点系留和多点系留㊂其中,单点系留又可以分为全锚链式系留㊁拉紧式系留㊁半拉紧式系留㊁倒S型系留和弹性系留系统[5]㊂锚的类型有有杆锚㊁无杆锚㊁大抓力锚和特种锚㊂系缆的材料类型有锚链㊁钢丝绳㊁化纤缆绳和弹性系缆原件㊂弹性系留是比较新的系留方式,可以降低海流导致的系缆运动,改善浮标的随波状态,提高浮标的数据质量[6]㊂1.3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是整个浮标系统的控制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能够完成对传感器的数据采集㊁远程控制和电源管理㊂数据采集系统结构可以分为采集电路㊁控制芯片㊁存储设备和相应软件等㊂当前,我国浮标平台普遍采用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主要支持海洋气象㊁物理海洋和少量海洋传感器的采集和控制,满足国家海洋局㊁气象局等单位的业务化运行需要㊂对于这些业务化运行的浮标平台,增减传感器数量和种类都需要重新设计,增加了工作量㊂国外的发展趋势是,研制可以应用浮标㊁潜标和水下滑翔机等多种平台的低功耗的智能型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7],其关键是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设计㊂国内的各个机构,包括中国海洋大学㊁山仪所㊁中船重工七一五所等都设计了自身的基于C A N总线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8㊁9],具有较好的扩展性㊂1.4电源管理系统电源管理系统是数据采集控制系统㊁通信系统和传感器系统的能量来源,能够实现电源的补充和管理㊂通常,浮标平台采用太阳能和蓄电池结合的方式实现能量的采集和存储㊂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光能转化成电能,除了供应传感器消耗之外,将多余的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㊂在没有阳光的时候,蓄电池中的能量可以满足整个系统的运行㊂其中,电源管理模块可以监测并显示电池的电压㊁电流和温度等要素,防止蓄电池过充㊁过放和过热等[10],最终,实现系统的长期平稳运行㊂1.5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浮标平台和岸基站之间的联系通道,可以实现数据和控制指令的双向传输㊂浮标上常用的通信方式有V H F㊁C D M A㊁G P R S㊁北斗卫星和海事卫星等多种方式㊂在近海和湖泊中,手机信号比较强,采用C D M A或者G P R S信号通信具有速度快㊁费用低和稳定的特点㊂在离岸较远的区域,通信基站较少,卫星通信成为唯一的方式㊂为了避免数据的泄露和高昂的流量费,国内的浮标平台普遍采用北斗卫星通信,其在寻址方式㊁信道畅通率㊁用户容量㊁通信实时性和价格方面都优于国际海事卫星通信,但是一次只能传递78个字节,每次通信需要分成多个数据包才能完成[11]㊂1.6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是整个浮标系统的工作部分,可以实现对多种海洋环境参数的测量㊂根据观测的科学目标的不同,搭载的传感器包括气象传感器㊁物理海洋传感器㊁海洋化学传感器和海洋生物传感器等㊂目前,国内浮标观测网搭载的传感器一般采用国外的产品,价格昂贵,维护比较麻烦㊂而国产传第2期李清,等:国家海底观测网十米浮标平台系统研究与应用㊃121㊃感器的问题在于,没有相应的产品,产品精度不能达到使用要求,或者没有在浮标上的使用经验㊂这些问题限制了国产传感器的研发和使用,导致与国外传感器产品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国内传感器产业萎缩甚至消失㊂2海底科学观测网浮标平台功能性分析在东海海域,海底科学观测网需要从海面到海底,全方位立体协同观测,从而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长江口东海的物质交换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东海低氧区的形成机制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索长江冲淡水与西太平洋边界海流的相互作用㊂因此,海底观测网的浮标平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㊂2.1搭载的传感器数量多㊁学科全㊁控制要求高业务化运行的浮标平台一般搭载海洋气象传感器㊁海洋物理传感器和少量海洋化学传感器,主要测量指定海域的气象特征㊁温度盐度深度和流速等水文特征㊂而海底科学观测网的目标在于对东海的全方位观测,不局限于气象和水文特征㊂因此,海底观测网的浮标平台除了搭载常见的海洋气象传感器(风速㊁风向㊁气压㊁气温㊁湿度等)㊁物理海洋传感器(流速㊁流向㊁水温㊁波浪等)外,还要搭载众多的海洋化学传感器,比如用于测量p H值㊁溶解氧㊁水气C O2㊁硝酸盐㊁甲烷等的传感器㊂另外,浮标平台还要搭载激光粒度仪㊁光合辐射仪㊁三波长荧光计㊁光量子效率仪和浮游生物成像和分类系统,来观察水体中的浊度㊁光合作用㊁叶绿素㊁有机质和生物丰富度㊂如此多的传感器,对浮标系统的测量项目㊁传输方式及接口㊁防护等级㊁供电及功耗㊁体积与安装㊁连续工作时间与维护周期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㊂浮标平台上传感器的稳定协调工作是海底观测网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㊂2.2观测网防护要求除了需要搭载传感器实现海气界面的观测之外,浮标平台还要承担守护海底缆系的作用㊂东海地区繁忙的渔业活动对于海底的缆系具有较大的威胁,需要浮标平台提供一定的示警和防护作用,来提醒渔民注意指定海域底部的缆系,从而提高整个海底科学观测网的稳定性㊂2.3水声通信要求为了实现海底科学观测网的全方位观测,除了浮标平台,还需要潜标㊁四脚架㊁观测塔等平台同时工作㊂而这些平台的能量和数据是通过海底的光电复合缆传输的㊂浮标和部分无缆的潜标必须使用无线通信,才能接入海底科学观测网㊂无线电波和激光等信息载体在水下衰减剧烈,无法实现水下信息的传输,因此声波成为水下通信的唯一载体㊂在海底观测网中,水声通信系统共有3个主要作用:将无缆区域的浮标和潜标纳入实时海底观测网,将有缆区域的无缆浮标纳入海底观测网㊁海底电缆通信故障时的数据出水应急通道㊂借助水声通信,将浮标㊁潜标㊁四脚架等平台真正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更好地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㊂2.4仪器国产化要求和国外传感器相比,国产的传感器优势在于价格便宜㊁维护方便以及可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㊂缺点在于测量精度不够㊁稳定性不够和没有使用经验不足等㊂另外,某些保密性的数据也只能通过国产的仪器采集和处理㊂在海底科学观测网中,为了降低后期的运行维护成本,保证声学数据的保密性,需要传感器的国产化㊂3浮标平台设计探讨3.1智能型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设计针对当前浮标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主要支持海洋气象㊁物理海洋和少量海洋化学传感器的现状,研制模块化程度高㊁扩展能力强㊁人机交互良好㊁具备辅助预警决策功能的智能型控制系统㊂该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包括主控芯片㊁C A N总线控制模块㊁分布式数据采集预处理模块和预警辅助决策模块等㊂图1所示为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结构框图㊂为了保证传感器数量的迅速扩展,采用C A N总线和分布式预处理模块结合的方法㊂分布式预处理模块包括数据采集电路㊁数据处理和控制芯片以及相应的硬件模块化设计㊂当需要增加或者改变传感器时,只需要将传感器装在预处理模块上,再将预处理模块与C A N总线相连,从而实现传感器的迅速扩展㊂另一方面,还要开发易于操作的人机界面,使得科学家在岸上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的健康状况,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发出预警,并通㊃122㊃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第10卷图1浮标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F i g.1B u o y d a t a a c q u i s i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过交互式远程控制系统对设备进行控制,从而保障海底观测网的稳定工作㊂3.2水声通信数据链为了实现潜标和浮标平台之间的水声通信,需要在浮标和海床基上加装水声通信机㊂浮标上的水声通信机基阵采用柔性线阵列,在柔性保护管内部安装发射换能器和接受水听器,外部安装透声保护罩㊂基阵主要由8个接受水听器和1个发射换能器组成,阵元间距为200m m,整体长度为2m左右㊂基阵下端配重,保证基阵在一定流速范围内可以保持基阵垂直㊂在浮标系统中,金属锚链的振动声㊁连接头旋转的声音㊁海浪冲击标体的声音等都会影响水声通信的效果㊂为了减弱这些噪声的影响,通信机基阵需要伸出浮标底部一定距离,其下端应伸出浮标地面5m左右㊂3.3浮标平台防护措施为了保证浮标平台的安全和整个海底观测网的长期运行,需要在浮标上增加安全防护装置㊂首先是报警系统,具体包括人员闯入报警㊁事故报警和故障报警等㊂这些报警系统需要加装相应的传感器,例如舱开门㊁舱进水㊁浮标移位㊁浮标倾斜等传感器㊂其次,在浮标上要加装A I S防撞系统,实时监测浮标周围12海里海域内的过往船只,对驶入2k m范围内的船只进行识别跟踪,并利用海事和渔政系统对其发出警告㊂为了避免某些没有加装A I S 系统或者A I S系统关闭的船只,可以采用V H F电台对其广播,使其远离浮标㊂最后,为了激发渔民的主动保护意识,除了每年对渔民进行宣传之外,还可以借助观测数据开发相应的数据产品以服务渔民,保障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㊂例如,可以在渔船靠近时,向渔民的手机发送该海域的天气状况及预测,帮助渔民了解海上天气状况,减少损失㊂3.4仪器实验平台建设为了提高仪器的国产化水平,促进海洋传感器的发展,需要在浮标平台上搭建传感器的实验平台㊂在海底科学观测网中,每一个锚定点附近会有一个实验标和两个警戒标,在观测海底的同时,起到保护海底电缆的作用㊂而在每个浮标上会开6~ 8个仪器安装井,在保证海底观测网的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可以将部分安装井作为国产传感器的实验平台,以验证㊁完善其使用性能㊂还可以同时搭载国外同种传感器产品,提供数据比对,以明确改进方向和验证数据的准确性㊂4柴发太阳能混合能源系统传统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与太阳能板的数量成正比,通常仅能支持低频率的数据采集㊂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受天气影响较大,无法满足浮标平台在连续阴雨天㊁台风等极端天气的用电需求㊂为了实现多种传感器全天候的高频连续观测㊁高带宽数据的实时传输,浮标平台采用柴油发电机和太第2期李清,等:国家海底观测网十米浮标平台系统研究与应用㊃123 ㊃阳能板混合发电,经蓄电池存储转换后供所有仪器设备用电㊂4.1 柴油发电机的布置柴油发电机在各类大小船舶中应用非常成熟,工作期间的振动㊁噪声和散热大,通常布置在独立的机舱中㊂在浮标平台上,柴油发电机布置在能源室深处远离浮标中心的方向,能够降低对浮标小平台仪器㊁仪器室数采设备的影响㊂油柜布置在发电机外侧,配置油位计,如图2所示㊂柴油发电机周围应预留设备维护空间,满足定期保养和检修需求㊂图2 柴油发电机的布置F i g .2 A r r a n g e m e n t o f d i e s e l ge n e r a t o r s 4.2 柴油发电机的冷却系统船用柴油发电机通常采用海水直接冷却的方式㊂海水经过滤后进入发电机冷却水管,具有冷却效率高的优点;缺点是冷却水管内部易发生腐蚀或堵塞㊂浮标平台以无人值守的方式长期工作在东海近岸含沙量高的海水中,需要采用间接海水冷却的方式㊂在冷却水管路中充满淡水,以内循环的方式冷却发电机㊂一部分冷却水管穿过舱壁后进入冷却水舱,由海水对冷却水管进行降温冷却㊂经验证,间接海水冷却的方式完全能够满足发电机的使用工况㊂4.3 柴油发电机的通风系统柴油发电机工作期间消耗新鲜空气,因此需要配置通风系统㊂新风从桅筒侧面的烟雾处理器进入结构风道㊁风机,一路直接送至能源室柴油发电机进风口附近,另外一路经电动风闸送至仪器室㊂发电机产生的废气经排烟管从桅筒背面一侧排至舱外,不影响舱内设备运行和人员工作㊂当人员需要进舱作业时,开启风机和仪器室的电动风闸,能够为仪器室快速注入新鲜空气,减少海上作业等待时间㊂4.4 柴油发电机油箱设计柴油发电机(以下简称柴发)选用K O H L E R13.5E F K O Z D ,可输出110~220V /50H z 共计7种电压,输出功率13.5k W ㊂油柜采用独立箱柜设计,按照系统的设备及柴发的设计工况,即75%负荷每日工作一小时,油耗为2.92L /h ,1500L 容积,可为柴发提供超过250天的续航,见表1㊂由于浮标平台为无人值守设计,需要设计远程读取液位数据,因此,在油柜顶部设计有浮球式磁性液位计;在侧面设计有翻转式磁性液位计,用物理显示的方式显示液位,保证了柴油液位监控的准确可靠,如图3所示㊂表1 柴油发电机油耗说明T a b .1 D i e s e l g e n e r a t o r f u e l c o n s u m p t i o n d e s c r i pt i o n 油耗60H z 50H z柴油,L /h (g ph ),%(载量)100%4.57(1.21)3.90(1.03)75%3.55(0.94)2.92(0.77)50%2.50(0.66)2.02(0.53)25%1.57(0.42)1.19(0.31)注:60H z 模式下16E K O Z D 油耗,50H z 模式下13.5E F K O Z D 油耗㊂㊃124㊃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第10卷图3 柴油发电机示意图F i g .3 S c h e m a t i c d i a g r a m o f d i e s e l ge n e r a t o r s 4.5 水循环改进及设计柴油发电机原设计采用船用柴油机,其冷却水系统为开式二级循环冷却系统,即通过泵和管路抽取外部环境水,用环境水和发电机内部的缸套水进行热交换,是为一级循环;缸套水通过闭式循环管路再冷却柴油机气缸等部件,从而带走发电机运行产生的热量,是为二级循环㊂使用后的环境水通过排气管和高温气体一起排出㊂但是,该冷却水方式适合低盐水环境的内河环境使用,对于无人值守的海上浮标平台显然不适用㊂因此,需要将原有的开式二级循环系统改造为闭式三级循环冷却系统㊂在标体外围的浮力舱内单独划分出一个海水冷却水舱,使舱内有和吃水高度一致的海水,舱底布置耐腐蚀材质制成的热交换盘管,用来实现低温淡水与海水的热交换,是为一级循环;低温淡水部分设置有除气水箱,用于去除系统循环中产生的气体,气体通过水箱顶部的管路进入位于高位的膨胀水箱,再通过膨胀水箱上的透气管排出系统㊂膨胀水箱有两个功能:二级循环系统补水;承担系统运行时冷却水热膨胀释放㊂二级循环冷却水通过发电机内部的泵及热交换器和发电机内的三级循环系统进行热交换㊂通过改造,冷却水循环系统可大大提高冷却水系统的可靠性,从而满足浮标平台无人值守的要求,如图4所示㊂图4 水循环系统示意图F i g .4 D i a g r a m o f t h e w a t e r c i r c u l a t i o n s ys t e m 4.6 通风及排烟设计为满足浮标舱内设备散热及发电机运行对于新鲜空气的需求,浮标系统内还设计布置了通风系统㊂通风系统分为两路:日常设备运行通风及发电机送风㊂两路通风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风闸,考虑到海上环境对于设备的影响,进风口设计有盐雾过滤器㊂当日常设备运行时,风闸间歇性打开,通风第2期李清,等:国家海底观测网十米浮标平台系统研究与应用㊃125㊃系统可以带走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为系统可靠性提供保障㊂当柴发启动运行时,设备运行的风管分闸关闭,所有空气全部用于柴发送风㊂根据柴油机的运行需求,此时柴发的需求风量需要达到10000L/h㊂5结语本文首先介绍了浮标平台的结构组成以及国内外的进展;然后,提出了海底科学观测网对于浮标平台的功能性需求,包括对浮标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的要求㊁对水声通信的要求,和对海底电缆的防护要求和仪器国产化的要求;最后,针对海底观测网的这些需求,提出了一些建设的意见㊂总之,浮标平台未来将向智能化㊁系统化㊁网络化发展,这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㊂参考文献[1]汪品先.从海洋内部研究海洋[J].地球科学进展,2013,28(5):517520.[2]M c c a l l J,K e r u t E,H a a s G,e t a l.E v o l u t i o n o f B u o yE l e c t r o n i c s a n d T e l e m e t r y[C].O c e a n s.I E E E,1978:19.[3]T a f t B,B u r d e t t e M,R i l e y R,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n N D B CS t a n d a r d B u o y[C].I E E E,2010:110.[4]王波,李民,刘世萱,等.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仪器仪表学报,2014,(11):24012414. [5]王军成.海洋资料浮标原理与工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3.[6]王亚洲,杨永春,李忠君,等.一种波浪浮标弹性系留系统[J].山东科学,2011,24(4):7881.[7]T o m a D M,D e l R i o J,J i r k a S,e t a l.N e X O S S m a r tE l e c t r o n i c I n t e r f a c e f o r S e n s o r I n t e r o p e r a b i l i t y[C].O c e a n s.I E E E,2015:15.[8]王晓燕,裴亮,付晓.基于C A N总线的浮标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14):2021.[9]刘晓.基于C A N总线的海洋维权执法浮标的信息采集系统[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10]谈作伟,李延涛,王腾,等.一种海气界面太阳能浮标电源的设计[J].电源技术,2014,38(8):15281530.[11]李文庆,付晓,王文彦,等.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资料浮标监控与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科学,2012,25(6):2126.。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岛礁可持续发展”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岛礁可持续发展”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㠱⸲㜵吠൭〼ㄱ뼰2021 ㈠뼰㌮㤵㈠ㄱ㠮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岛礁可持续发展”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围绕提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岛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一是重点发展海洋自主传感器研制能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南海观测示范体系,发展先进的自主同化与预报技术,实现重点海区观测水平、预报产品和预警能力的超越;二是持续突破岛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巩固和保持岛礁开发利用方面的整体技术优势,并解决岛礁及海域安全监测的“卡脖子”难题;三是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支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本专项执行期为2021年至2025年,2021年拟针对上述方面首批部署7项指南任务,共约7个项目。

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7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9—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专项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指南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为3~5年。

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用户作用,加强军民协同,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指南各方向拟支持项目原则为1项,若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

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

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除特殊要求外,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

1.海洋立体监测探测1.1易布放式移动观测平台研发研究内容:研发基于机载、船舶等多种投放方式的海洋移动观测平台,包括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基于海洋环境能源(风能、波浪能、太阳能等)的小型海面无人平台、低成本海面小浮子、可空投的剖面浮标等,提供海量、详实、可靠、准确且具时效性的现场信息。

海洋技术专项申报指南

海洋技术专项申报指南

海洋技术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立足宁波海洋渔业和港口产业优势,注重海洋生态坏境建设,重点提升海洋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水平,形成海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技术、港航渔业信息技术、涉海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与配套设备、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等各类海洋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创新海洋产业绿色发展模式上形成示范,加快培育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

(一)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海洋新材料长期原位立体测试与评价系统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内容:针对新型海洋材料在海洋中的应变与腐蚀状态,开展海洋新材料在海洋立体环境中的原位测试与评价系统研究,研制长时间序列海洋剖面立体原位海洋新材料实验室试验平台和海上试验平台,建立海洋新材料性能评价体系;在复杂多场耦合的海洋腐蚀环境下,建立海洋功能新材料浮标海床基测试系统,在海气交换界面、海水梯度剖面、海底底质扩散界面等原位点在线测量典型海洋环境影响因子参数,同步采集海洋新材料耐久性指标信号;建立海洋材料水下不同梯度条件下数据解析模型及快速评价方法,揭示力学-电化学耦合环境多因素交互作用机制和损伤机理,实现长时序海洋原位背景条件下的新材料应变与腐蚀实时测试和有效评价。

考核指标:系统负载能力≥200W,原位测试新材料种类≥6种;建立2-3种海洋材料和涂层的腐蚀损伤数据库,数据量≥5000条;抗风浪等级≥8级,最大设计工作水深≥200米,无光照运行时间≥30天,连续原位测试时间不小于90天;建立海洋材料力学-电化学耦合损伤评价规范1项,项目执行期内测试系统形成的相关产品产业化累计销售收入1500万元以上。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申报。

财政补助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且不超过项目研发总投入的20%。

2. 高性能船舶LNG潜液泵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内容:探明LNG潜液泵过流部件的匹配耦合关系及能量损失机理,提出高效LNG潜液泵关键参数设计与能量损失控制方法;明确潜液泵低温气蚀机理及热效应对汽蚀性能的影响,突破LNG潜液泵高抗气蚀部件设计技术;研究潜液泵水力振动与噪音等稳定性,建立LNG潜液泵高稳定性结构优化方法;研发LNG潜液泵超低温材料变形控制与密封技术,揭示高低压气体流动对密封的影响规律,提高其密封特性与警报性能。

6.“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2018

6.“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2018

附件6“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紧紧围绕提升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的需求,(1)重点发展海洋监测高新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仪器装备自给能力提升到50%以上;(2)重点发展全球10千米分辨率(海上丝绸之路海域4千米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模式,提供多用户预报产品并实现业务化运行;(3)重点构建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平台技术体系,实现平台业务试运行,支撑风暴潮、浒苔、溢油等重大海洋灾害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2017年重点围绕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的新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及核心装备国产化、海洋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技术、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研发与应用—1—示范四个重点任务启动了44个项目。

2018年拟支持21个项目,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国拨经费概算约3.7亿元,其中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所用经费不超过30%。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

对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2006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前言“十一五”期间,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本着深化浅海、开拓深远海的原则,重点围绕提高近海资源利用水平和深海战略性资源的储备,开发近海边际油田、深水油气田、天然气水合物和大洋海底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具备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及西太平洋立体综合监测与监控的技术能力;研制50个海洋创新药物与海洋生物制品等高值产品;建立10个海洋高技术平台,发展一批海洋前沿高技术;实现从浅海向深海的战略性转移。

根据以上总体考虑,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将在项目和专题两个层次进行部署,设置“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四个专题,将分年度公开发布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以下为本领域2006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专题一、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一、指南说明海洋监测技术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减灾防灾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技术和信息获取手段。

本专题将重点探索海洋监测的前沿技术,进行前沿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海洋监测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技术基础。

本专题鼓励发展新的探测原理和研制新的传感器,探索海洋环境要素的现场快速分析技术与实验室高精度检测技术,突破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并进行若干前沿技术的集成,实现对海岸带与海岛环境、近海海洋环境、深远海海洋过程、极区海洋环境的监测能力,提高海洋监测数据的应用水平。

此次发布的是本专题2006年度课题申请指南,年度经费预算为5000万元。

拟支持的课题分两类,一类是探索导向类课题,每个课题的支持强度为100万元以下,支持年限为2-3年;一类是目标导向类课题,每个课题的支持强度为500万元以下,课题支持年限原则不超过3年。

二、指南内容(一)探索导向类课题1.海洋监测高性能传感器技术本方向主要针对我国海洋监测传感器的薄弱环节,为发展先进的海洋环境探测新技术,重点发展一批新型高性能传感器,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海洋监测技术基础。

国内外海洋试验场现状分析

国内外海洋试验场现状分析

国内外海洋试验场现状分析海上试验场是海洋观测、监测和调查仪器设备研发、海洋科学研究、实现科技兴海,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及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要试验平台。

国际海洋科技发达国家在国防工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对海上试验场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研究和建设。

目前,国外海上试验场多数是海军装备研发测试、船舶与海洋装备试验、海洋科学基础问题研究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试验场,而国内海上试验场建设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国外试验场(一)挪威特隆赫姆峡湾试脸场挪威特隆赫姆峡湾试验场由挪威科技大学自主海洋运行科技中心和挪威政府合作建立,于2016年底正式开放,主要用于海上机器人测试(图3-2),由于峡湾试验海域开阔且交通量相对较少,可以减少测试事故。

该试验场为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4km,宽约Iknb水深近400m,设有静态试验场、航行试验场、陆上试验站三部分。

岸态试验场主要用于对处于系泊状态的海上机器人进行单机设备的测试任务;航行试验场的功能较为丰富,用于对以各种速度和深度航行的海上机器人(USV/AUV/UUV)进行相应的测试工作;陆上试验站配有雷达、通信设施及各种分析设备,负贲对测试任务的指挥、实施及处理等工作。

使用该试验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包括KongsbergSeatex.SINTEFOcean.MaritimeRobotics和Ro11s-RoyceMaritime等,测试从海上机器人(USV/AUV/UUV)的导航和防碰系统到运行安全和风险管理项目的所有内容。

图2T挪威特隆赫姆峡湾试验场(二)芬兰杰克蒙瑞智能船测试区芬兰杰克玻瑞(Jaakonmeri)智能船是全球首个与无人驾驶航运项目相关的测试区域,目前已正式运营。

该测试区是全球首个国际性测试区,为全球测试无人驾驶的海上运输、船舶或者相关的技术提供服务,服务的测试对象包括:载人智能船、无人船(USV)、无人潜航器(AUV/UUV)等。

海洋科学装备

海洋科学装备

海洋科学装备一、海气界面观测装备海水与大气的交界面即为海气界面,海洋与大气在此区域发生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海气界面观测为基础研究提供支撑,如海气多尺度相互作用、跨圈层气–流–固耦合机制等。

(一)海洋遥感卫星美国1978年发射了世界首颗专用海洋卫星,搭载主动式和被动式微波传感器、雷达高度仪、微波测风散度计、合成孔径雷达等探测设备,波高测量精度约为2~20cm;后续发射了海洋水色专用监测卫星、海面风速测量卫星、海面风场测量卫星,建成了第三代“白云”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系统。

欧洲重点发展综合观测卫星系统,由多颗海洋遥感卫星构成;2010年发射的“冷卫星–2”观测卫星携带合成孔径干涉雷达高度计,测量对极地冰盖的表面高度变化率、海洋浮冰厚度和面积等。

1967—1989年,苏联发射了32颗实用型海洋监测卫星,建成了“宇宙”卫星系统,由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核动力雷达海洋监视卫星构成。

日本2012年发射的“水珠”号卫星配备了微波辐射计,空间分辨率较高,可对全球降水量、水蒸气量、海洋风速、温度等参数进行测量;后续发射了多颗海洋监测专用卫星,构建了全球海洋24h监测体制。

(二)海洋科考船美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设备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队,含全球级科考船16艘、大洋级科考船23艘、地区级科考船6艘、当地级科考船6艘;例如,“斯库里奥克号”极地科考船配备了艏侧推器,静水最大航速为26.3km/h,破冰等级为PC5,自持力为45d。

欧洲拥有数量庞大、设备先进的科考船队,如英国拥有大洋级科考船3艘,法国拥有大洋级科考船4艘,德国拥有全球级新型综合科考船。

英国“RSS大卫·阿滕伯勒爵士号”极地科考船,破冰等级为PC4,静水最大航速为31.9km/h,自持力为60d;配置专业科考仪器和设备,对大气、海洋、海底圈层进行科考研究。

此外,日本“Kaimei 号”海洋科考船续航能力为 1.67×104km,航速约为22.22km/h,配备动力定位系统、3000m长4缆三维地震测量系统、12000m长温盐深剖面仪装置,3000米级无人缆控深潜器(ROV)海底资源取样装置等,可执行海底资源分布、生成环境调查,大气及海洋环境变化调查等科考研究。

热点01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I期项目海上平台建造完工-2024年中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

热点01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I期项目海上平台建造完工-2024年中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

2023年8月时政热点专题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I期项目海上平台建造完工2023年8月9日,随着3座井口平台通过验收,中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I期开发项目的海上开采平台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建造完工,为年内顺利投产提供了关键装备保障。

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项目负责人万文涛表示,为有效提高气田采收效率,I期开发项目采用高压循环注气开发方案,注气压力达53兆帕,创国内海上平台之最,并搭载多个天然气及凝析油处理工艺装置,其中包含两套由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天然气深度脱水装置。

据I期开发项目的总包项目经理鞠文杰介绍,团队通过联合技术攻关,在国内首次自主完成了海上循环注气开发方案系统设计和最高压力海上注气压缩机设计、制造及调试,还自主开发焊接工艺并成功实现多型号焊材国产化应用。

渤中196凝析气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是中国东部第一个大型、整装、高产、特高含凝析油的千亿级立方米凝析气田。

目前,该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2000亿立方米、凝析油地质储量超2亿立方米。

I期开发项目于2022年3月在天津和青岛同步开工建设,计划于今年年内投产,投产后将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

可结合中国的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考察。

中国的海洋资源1、中国海域自北向南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2、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的四大渔场,其中舟山渔场最大。

3、长芦盐场、布袋盐场、淮北盐场、莺歌海盐场是我国的四大盐场。

我国海盐总产量的85%集中在北方地区,长芦盐场是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

莺歌海盐场是我国纬度最低的盐场。

4、海洋资源的保护包括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两方面。

我国海洋污染物主要来自陆地工业和城市排放,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弃物和受到污染的河流。

海洋生态破坏主要有围海造陆、港口建设、过度捕捞、旅游开发。

海洋平台控制系统概况及应用

海洋平台控制系统概况及应用

海洋平台控制系统概况及应用石长印(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1)摘要DCS为分散控制系统的英文(TOTAL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简称。

指的是控制危险分散、管理和显示集中。

集散型控制系统是当前过程控制系统的核心。

从早期的PLC控制到传统的DCS系统,再到现在的结合现场总线技术的新型DCS,过程控制系统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集散型控制系统也经过了从低级到逐步完善,再到技术成熟的过程。

本论文针对控制系统发展做了概略性描述,结合已做平台和目前部分控制系统厂家控制系统特色和功能做一下比较和论述。

关键字:集散型控制系统(DCS)、PLC、现场总线、过程控制系统、FPSO、FCS。

一、前言海上平台油气生产设施的控制系统包括过程控制系统(PCS),紧急关断系统(ESD)和火气系统(F&G)。

正常情况下,这三部分的控制系统相对独立,采用独立冗余的控制器、冗余控制网络和冗余卡件完成各自相应功能,对于ESD系统至少满足SIL3的等级要求。

系统间通过以太网(Ethernet)集中显示报警,实现整个生产设施的生产控制和安全保护功能。

可以说控制系统是海上油气生产系统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基础,是油气生产系统的大脑,是油气生产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

控制系统合理选型也是自动化领域的重点、难点,选用的控制系统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海上设施生产安全和人的生命安全。

二、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在海上油气生产的项目中,自动化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代新型的大中型综合平台中生产连续性强、生产过程控制相对复杂,只有通过具有高性能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况,才能有效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转。

在九十年代以前,海油总的项目中控制系统多采用继电器逻辑控制和现场气动调节回路的控制方式。

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PLC技术开始应用在平台的控制系统中。

此时,PLC主要用于逻辑控制和关断控制,过程控制回路依然以气动回路为主。

2019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9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附件2019 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表一、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 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1 LCD19E090001 海洋岩土介质多场耦合作用及海床设施灾变的超重力试验研究朱斌浙江大学2 LD19A010001 面向网络分析与演化研究的数学理论张昭浙江师范大学3 LD19A010002 张量数据深度学习/ 统计学习的优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喻高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4 LD19A040001 新型拓扑量子材料的物性调控和概念器件研究郑毅浙江大学5 LD19B030001 气体环境下纳米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显微学研究王勇浙江大学6 LD19C030001 片段化景观中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于明坚浙江大学7 LD19C070001 肺癌外泌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和早期诊断与化学干预中的机制研究张龙浙江大学8 LD19C130001 水稻新型高光效基因提高产量的分子机理解析马伯军浙江师范大学9 LD19C190001 罗非鱼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的演化与应用周琦浙江大学10 LD19C200001 基于肠道微生物组评估中链脂肪酸甘油酯类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冯凤琴浙江大学11 LD19D060001 杭州湾海陆交错带微生物组及其生态功能研究马斌浙江大学12 LD19E010001 磁性纳米颗粒自组装过程的原位观测和性能表征杜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13 LD19E020001 超低功耗忆阻型类脑器件微观机理研究诸葛飞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14 LD19E020002 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缺陷物理与生长机理之电子显微研究金传洪浙江大学15 LD19E030001 双连续高分子纳米合金的形成机制、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李勇进杭州师范大学16 LD19F050001 超大容量光通信技术与光子集成器件研究高士明浙江大学17 LD19G03000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运行机制的研究郁建兴浙江大学18 LD19H090001 5- 羟甲基胞嘧啶修饰和TET2/3 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祝建洪温州医科大学19 LD19H090002 自闭症情感障碍与行为障碍交互影响的环路机制罗建红浙江大学20 LD19H150001 肠上皮细胞Tlr 5 通路参与急性胰腺炎致肠道细菌移位的机制研究张匀浙江大学21 LD19H160001 有丝分裂期DNA修复导致肿瘤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及潜在干预靶点研究应颂敏浙江大学22 LD19H160002 未折叠蛋白响应通路调控肿瘤细胞“上皮- 间质”转化及肿瘤干细胞的机制研究冯宇雄浙江大学23 LD19H180001 乳腺癌细胞内X 连锁肿瘤抑制基因编辑治疗及机制的研究王立忠温州医科大学24 LD19H300001 血脑屏障调控与脑部肿瘤靶向治疗胡富强浙江大学-1 -二、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5 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1 LR19A010001 流形上的非凸优化模型与稀疏信号恢复沈益浙江理工大学2 LR19A020001 复杂颗粒材料的流动本构关系和微观机理研究郭宇浙江大学3 LR19A040001 类硒化锡材料热电输运机制与其对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陈粤香港大学浙江科学技术研究院4 LR19A040002 界面拓扑磁结构关键参量Dzyaloshinskii-Moriya 相互作用及垂直磁各向异性的理论研究杨洪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5 LR19B010001 高核稀土- 过渡金属簇合物的磁构规律研究庄桂林浙江工业大学6 LR19B010002 高掺杂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发光调控及其能量传递机制研究邓人仁浙江大学7 LR19B020001 廉价过渡金属催化烯烃的不对称反应研究陆展浙江大学8 LR19B030001 新型可极化分子力场MPID的开发与应用黄晶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9 LR19B050001 开发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探究功能材料的表界面现象孔学谦浙江大学10 LR19B060001 腈水解酶催化混乱性的分子机制及反应专一性调控研究郑仁朝浙江工业大学11 LR19B060002 光电催化降解化工废水中杂环类有机污染物的耦合机制研究侯阳浙江大学12 LR19C010001 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机器的解析与重塑杜艺岭浙江大学13 LR19C030001 基于微生态理论解析对虾肝胰腺坏死症病因学机理熊金波宁波大学14 LR19C050001 探索使用新一代蛋白质组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改进结肠癌的分子分型和预后判断郭天南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15 LR19C050002 锌离子转运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郭江涛浙江大学16 LR19C050003 非编码RNA分子的化学生物学与结构生物学研究任艾明浙江大学17 LR19C060001 癌症表观基因组生物标志物识别研究苏建忠温州医科大学18 LR19C080001 线粒体动力学控制成熟T 细胞分化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机制研究靳津浙江大学19 LR19C090001 外侧缰核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互作在神经元活性调节及抑郁症中作用机制研究崔一卉浙江大学20 LR19C090002 探讨对已注意信息的主动抑制:现象、机制及其神经基础陈辉浙江大学21 LR19C120001 多能干细胞代谢调控与表观遗传学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张进浙江大学22 LR19C130001 DGS1调控水稻粒型的分子机制研究胡江中国水稻研究所23 LR19C140001 褐飞虱对共生真菌和病原真菌差异性免疫响应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王正亮中国计量大学24 LR19C140002 昆虫特异性5- 羟色胺受体的功能研究黄佳浙江大学25 LR19C150001 植物新型肽类激素PSK调控番茄生长- 防御的分子机制师恺浙江大学26 LR19C160001 木材气凝胶异质界面构效关系及其放射性离子捕捉机制孙庆丰浙江农林大学27 LR19C180001 禽特异沙门氏菌菌毛定植因子的致病作用机制乐敏浙江大学-2 -28 LR19C190001 龟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葛楚天浙江万里学院29 LR19C200001 水产品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微生物关联代谢组学调控机制傅玲琳浙江工商大学30 LR19D010001 领域自适应的高光谱遥感智能分类与滨海湿地应用孙伟伟宁波大学31 LR19D010002 基于潜流带耦合分析的农业流域氮污染滞后效应研究陈丁江浙江大学32 LR19D010003 土壤有机碳矿化形成及微生物机制罗煜浙江大学33 LR19D050001 基于三波长偏振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及微物理特性探测研究刘东浙江大学34 LR19D060001 太平洋热带气旋对厄尔尼诺- 南方涛动的影响研究连涛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35 LR19E010001 多尺度/ 维度复杂微纳结构阵列的模板法构筑及在多功能器件中的应用杨士宽浙江大学36 LR19E020001 电荷选择性硅异质结及非掺杂太阳电池高平奇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37 LR19E020002 纳米多孔序构磁性氧化物的可控构筑及电磁波吸收机制研究胡军浙江工业大学38 LR19E020003 二维材料可控组装结构的构筑及储能机制研究曹澥宏浙江工业大学39 LR19E020004 基于微流控系统的多功能生物传感器刘爱萍浙江理工大学40 LR19E030001 肿瘤诊断与治疗用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沈折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41 LR19E030002 高强度水凝胶合成制备、成型加工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吴子良浙江大学42 LR19E050001 智能机器人的全柔性多模态触觉感知系统设计及共融交互研究汪延成浙江大学43 LR19E050002 多级离心泵全流道三维流动特性研究及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童哲铭浙江大学44 LR19E060001 多尺度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的细观分形理论和模型研究徐鹏中国计量大学45 LR19E060002 二氧化碳捕集中的多相输运与热质传递耦合研究王涛浙江大学46 LR19E080001 新型生物催化材料强化烟气中CO2捕集的作用机理张士汉浙江工业大学47 LR19E080002 考虑动力耦合效应的地铁盾构隧道结构长期服役行为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叶肖伟浙江大学48 LR19E080003 城镇污水管网客水入侵实时辨识与定位理论及技术研究郑飞飞浙江大学49 LR19E080004 氯代芳香化合物非均相催化反应与毒副产物控制翁小乐浙江大学50 LR19E090001 THMC多场耦合作用下岩石裂隙的剪切特性研究李博绍兴文理学院51 LR19E090002 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杭州湾和舟山海域水沙运动与综合治理胡鹏浙江大学52 LR19F010001 基于新型驻极材料和柔性发电器件的自驱动环境传感朱光宁波诺丁汉大学53 LR19F010002 毫米波MIMO系统中高效混合收发机优化算法研究蔡云龙浙江大学54 LR19F020001 物联网低功耗无线传输关键技术研究董玮浙江大学55 LR19F020002 复杂视觉场景智能感知与内容生成研究肖俊浙江大学56 LR19F020003 机器学习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纪守领浙江大学-3 -57 LR19F020004 类人智能驱动的视觉场景感知和理解理论研究李玺浙江大学58 LR19F020005 基于轻量级蜜蜂脑机接口的智能行为控制方法研究郑能干浙江大学59 LR19F030001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层时效网络数据分析关键技术研究宣琦浙江工业大学60 LR19F030002 人工智能驱动的城市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马东方浙江大学61 LR19F050001 高功率密度蓝光激光激发下发光材料和激光照明光源的光色调控研究王乐中国计量大学62 LR19F050002 面向脑科学应用的活体三维动态微血管光学相干运动造影技术李鹏浙江大学63 LR19G020001 欲速则不达?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前因后果机制研究:浙江企业的经验分析程聪浙江工业大学64 LR19G030001 “2030 双重目标”下的我国碳排放权动态分级分配研究方恺浙江大学65 LR19H080001 利用表观遗传学基因修饰手段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新型策略钱鹏旭浙江大学66 LR19H090001 自闭症社交行为障碍的环路机制及其干预研究许均瑜浙江大学67 LR19H100001 DADA2的临床遗传诊断与致病机制研究周青浙江大学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 介导肝脏枯否细胞免疫重68 LR19H150001塑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脓毒症中的作用及机侯金超浙江大学制研究69 LR19H160001 L nc-DANCR-Akt/mTOR-Lin28 轴促进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及干细胞特性的机制研究倪超杭州医学院70 LR19H160002 肝癌精准靶向的纳米药物及应用研究王杭祥浙江大学71 LR19H160003 去乙酰化酶Sirt1 抑制p62/SQSTM1泛素化降解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冯利锋浙江大学72 LR19H180001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高灵敏高分辨生物分析和成像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王毅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基于生物等效性的“绿色富集- 精准定性- 活性73 LR19H280001成分组筛选”一体化策略研究丹参红花药效物李畅浙江中医药大学质基础74 LR19H310001 G蛋白偶联受体动态构象的调控机制及其分子药理学研究张岩浙江大学75 LR19H310002 基于转录因子调控的抗肿瘤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朱虹浙江大学三、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4 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1 LCZ19E050001 重载高频电液伺服振动台频宽拓展与信号保真谢海波浙江大学2 LCZ19E070001 超重力环境下高可靠性多相电机系统多物理场耦合分析与高性能控制策略杨家强浙江大学3 LCZ19E080001 土- 有机改性膨润土- 膨润土隔离墙的防污机理及离心模型试验研究邱战洪台州学院4 LCZ19E080002 超重力试验中砂土渗流和管涌相似律研究黄博浙江大学5 LJ19F020001 面向肺部感染性疾病预诊及诊断的智能决策研究汪鹏君温州大学6 LJ19H180001 基于多粒度深度影像组学的乳腺癌基因表达特征预测模型研究范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4 -7 LZ19A010001 怪波的解析理论及其应用贺劲松宁波大学8 LZ19A010002 生物序列和模型聚类与可靠性分析的几何造型相关问题研究李重浙江理工大学9 LZ19A020001 柔性多铁异质薄膜及其在可调谐射频/ 微波器件应用中的基础研究周浩淼中国计量大学10 LZ19A020002 细胞微管多尺度微纳结构及其机械力学性能研究张留洋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11 LZ19A040001 基于X 射线谱学技术的新型强关联电子液晶体研究何睿华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12 LZ19A050001 关于量子热机的研究——旨在理解非平衡量子热力学G entaroWatanabe浙江大学13 LZ19B070001 水稻OsAAT1基因调控砷积累和耐受性的作用研究刘庆坡浙江农林大学14 LZ19C020001 OsPRAF1调控水稻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齐艳华浙江大学15 LZ19C060001 通过线粒体拯救修复母系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细胞功能的研究严庆丰浙江大学16 LZ19C070001 Sgo1 调控着丝粒组装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汪方炜浙江大学17 LZ19C090001 抑制成体神经干细胞影响老年痴呆症小鼠突触和认知功能的机制研究孙秉贵浙江大学18 LZ19C110001 小胶质细通过调控自主神经功能活性参与高血压发病进程的机制研究史鹏浙江大学19 LZ19C140001 细胞自噬的类泛素蛋白连接系统调控球孢白僵菌二形转化的分子机制应盛华浙江大学20 LZ19C140002 水稻白叶枯病菌前噬菌体高效诱导释放的机制研究李斌浙江大学21 LZ19C160001 毛竹MLE(mariner-like element )转座酶催化机理研究周明兵浙江农林大学22 LZ19C170001 以AI-2 为切入点研究群体感应调控仔猪肠道乳酸杆菌生物膜的分子机制汪海峰浙江大学23 LZ19C180001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YjbH 介导的抗应激和感染生物学机制研究宋厚辉浙江农林大学24 LZ19C190001 刺参细菌性疾病爆发的分子基础及其免疫防控研究李成华宁波大学25 LZ19D010001 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对养分有效性影响章海波浙江农林大学26 LZ19D030001 沉积物黑碳的电子转移能力对纳米零价铁还原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影响楼莉萍浙江大学27 LZ19D050001 环杭州湾区域灰霾细颗粒来源特征及其老化机制李卫军浙江大学28 LZ19E020001 单色红光发射的稀土上转换纳米复合材料在阿尔兹海默症治疗中的应用探索李春霞浙江师范大学29 LZ19E050001 大型海上风力机“全自由度载荷”物理/ 数字复现方法研究林勇刚浙江大学30 LZ19E050002 多模态可控MEMS谐振器及其在多级敏感谐振式传感器的应用谢金浙江大学31 LZ19E060001 工作流体关键热物性参数及其耦合对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及烧干特性的影响韩晓红浙江大学32 LZ19E060002 探究控制分子动态运动的机理以强化光电与热电的应用O ngWeeLiat浙江大学33 LZ19E090001 波浪渗流作用对浪冲带水沙运动过程的影响研究刘海江浙江大学34 LZ19F010001 脑血管手术导航系统中的多模态影像分析方法赵一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5 -基础研究技术与工程研究所35 LZ19F010002 微波光子宽带信号产生和数字化接收一体化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池灏浙江大学36 LZ19F010003 基于环境信号时空稀疏特性的物联网监测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王智浙江大学37 LZ19F020001 定位领域的新高度——毫米级超高精度无线定位理论研究王东林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38 LZ19F020002 多模态数据驱动的音乐积极情感反馈与生成模型研究张克俊浙江大学39 LZ19F030001 海洋平台系统的模糊建模及其主动控制方法研究张宝琳中国计量大学40 LZ19F030002 面向海洋监测的异构多AUV系统协同控制研究郑荣濠浙江大学41 LZ19F040001 S i 基Ge/InGaAs 高性能CMOS器件集成技术及器件可靠性研究赵毅浙江大学42 LZ19G030001 碳交易背景下林业碳汇项目风险测度、影响机理与管理对策研究吴伟光浙江农林大学43 LZ19G030002 财税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廖中举浙江理工大学44 LZ19H020001 利拉鲁肽通过动员骨髓内皮祖细胞归巢至下肢缺血部位改善血供及机制研究郑超温州医科大学45 LZ19H040001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和产前筛查新标志物的研究施红军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46 LZ19H090001 生物钟蛋白CLOCK缺失引发癫痫的机制及其治疗初探PEIJUNLI 温州医科大学47 LZ19H090002 C AAX缺失型Ras 样蛋白 2 对胞内α- 突触核蛋白水平的调控作用及其对帕金森病发病的影响张雄温州医科大学48 LZ19H090003 自噬障碍介导的炎症小体激活在七氟烷引起的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陈钢浙江大学49 LZ19H100001 E3 泛素连接酶FBXW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王青青浙江大学50 LZ19H120001 人工调控室内光环境对豚鼠近视化的影响及机制童剑萍浙江大学51 LZ19H160001 核受体基因COUP-TFII 在大肠癌中的功能研究谢昕浙江大学52 LZ19H180001 多级靶向响应肿瘤微环境的小干扰RNA载体构建及抗三阴性乳腺癌活性研究沈建良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53 LZ19H260001 RCC2蛋白新功能的鉴定及分子机制研究杨军杭州师范大学54 LZ19H300001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药物毒性预测研究及毒性预测系统的开发侯廷军浙江大学四、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813 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1 LH19E010001 各向异性NdFeB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微结构与磁性调控机理研究陶姗中国计量大学2 LH19G030001 “一带一路”框架下浙江产业集群创导的机理与模式研究王卫东中国计量大学3 LH19H050001 抑制NO信号通路在TMPRSS2:ERG阳性前列腺癌生长中作用的研究周峰浙江大学4 LH19H160001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调控HIF-1 α介导卵巢癌铂类耐药的机制研究周玮浙江大学-6 -基于HDAC3介导组蛋白去乙酰化修饰的白术黄5 LH19H290001 酮苷AMFG-5改善PCOS卵巢颗粒细胞功能障碍周珏浙江工商大学的作用机制研究6 LH19H300001 海洋“未培养”微生物抗疟疾天然产物发现S lavaSEpstein宁波大学7 LY19A010001 共形代数的范畴化研究孙钦秀浙江科技学院8 LY19A010002 共享制造驱动的排序问题的算法设计与协调机制研究吴用宁波大红鹰学院9 LY19A010003 分片代数曲线和分片半代数集若干研究吴金明浙江工商大学10 LY19A010004 混合模型及改进EM算法的理论与应用王伟刚浙江工商大学11 LY19A010005 无线传感器数据采集网络驱动的数据可压缩通讯排序问题研究罗文昌宁波大学12 LY19A010006 基于动态协方差模型的纵向数据稳健估计方法研究许林浙江财经大学13 LY19A010007 面向供应链的多工厂单元化制造模型及优化算法研究王居凤中国计量大学14 LY19A010008 弱Galerkin 最小二乘有限元方法及其若干应用研究祝鹏嘉兴学院15 LY19A010009 B anach 空间反问题多参数正则化方法的理论及计算王薇嘉兴学院16 LY19A010010 时滞耦合系统的高余维分支、同步及相关动力学宋永利杭州师范大学17 LY19A010011 不变子代数的奇点表示和Poisson 整序何济位杭州师范大学18 LY19A010012 复双曲(非)算术群与曲面群的形变理论赵铁洪杭州师范大学19 LY19A010013 K urzweil 广义常微分方程适定性及周期性的研究夏治南浙江工业大学20 LY19A010014 基于机器学习的新统计模型方法王友干温州大学21 LY19A010015 图的非正常染色和限制列表染色的研究陈敏浙江师范大学22 LY19A010016 流体力学- 动理学耦合方程组的渐近行为姜在红浙江师范大学23 LY19A010017 近复流形与广义复流形的多重亏格及Kodaira维数研究陈豪杰浙江师范大学24 LY19A010018 边染色图中彩虹匹配的研究金泽民浙江师范大学25 LY19A010019 高阶张量方程和相关优化问题的解集性质分析与算法设计凌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6 LY19A010020 中心构型以及N体问题周期解的稳定性周青龙浙江大学27 LY19A010021 芬斯勒流形上的整体分析与拓扑夏巧玲浙江大学28 LY19A010022 统计与经济模型中的变点分析庞天晓浙江大学29 LY19A010023 丛代数理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研究李方浙江大学30 LY19A010024 基于最大值原则和唯一延拓性的偏微分方程最优控制问题的有限元逼近刘康生浙江大学31 LY19A010025 大规模非负矩阵分解的DC算法及其在高光谱图像解混中的应用郑芳英浙江理工大学32 LY19A010026 几类时滞空间反常扩散系统的高精度守恒算法研究张启峰浙江理工大学33 LY19A010027 单调动力系统的渐近扩展速度研究马满军浙江理工大学34 LY19A010028 大规模非光滑优化问题研究及在特征选择中的应用唐培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35 LY19A020001 非线性水波模型的Peregrine 呼吸子及Peregrine 类型畸形波研究黄文华湖州师范学院-7 -36 LY19A020002 柔性银纳米线导电膜的应力控制与弯曲特性研究许炜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37 LY19A020003 周期性减振降噪结构的设计及其振动研究袁丽莉宁波大学38 LY19A020004 适合于稠油油藏Pickering 乳液体系的构筑及渗流理论研究龙运前浙江海洋大学39 LY19A020005 基于有限变形的超弹性轴向运动梁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王元斌绍兴文理学院40 LY19A020006 碳纳米管- 聚合物复合材料EHD打印机理及其微观力学特性研究曹倩倩嘉兴学院41 LY19A020007 复杂微通道内多相流体热质传输机理的格子Boltzmann 方法研究梁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42 LY19A040001 环境气氛调控的飞秒激光诱导微纳结构特征及其宏观表面性能研究骆芳芳湖州师范学院43 LY19A040002 三元低维碲化物超导体的合成和物性研究焦文鹤浙江科技学院44 LY19A040003 第二类狄拉克费米子系统中的磁性杂质电子性质研究孙金华宁波大学45 LY19A040004 集成多种电磁波功能的超薄特异介质表面的研究汤世伟宁波大学46 LY19A040005 面向新型光源的高气压飞秒成丝优化调控研究高晓辉绍兴文理学院47 LY19A040006 钙钛矿结钩金属卤化物太阳能电池中光管理研究王建峰中国计量大学48 LY19A040007 基于surface hopping 方法探索有机半导体中激子解体机制孙震浙江师范大学49 LY19A040008 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面内异质结接触特性与量子调控的理论研究管兆永浙江师范大学50 LY19A040009 膜蛋白对细胞膜的微观结构和形态的影响梁清浙江师范大学51 LY19A040010 图像转换光学加密系统研究陈林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2 LY19A040011 具有自导向效应的矢量部分相干光束的传输及其应用毛海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3 LY19A050001 NICA 能区重离子碰撞中集体行为的理论研究朱祥荣湖州师范学院54 LY19A050002 重核区形状共存及其相关信号的研究穆成富湖州师范学院55 LY19A050003 非局域可积系统的非线性波解及动力学性质研究杨云青浙江海洋大学56 LY19A050004 量子博弈在重复博弈和序贯博弈中的应用陈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7 LY19A050005 不稳定原子核中核子对关联的理论研究鲁定辉浙江大学58 LY19B010001 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铁基一氧化碳释放剂及动物模型应用研究刘小明嘉兴学院59 LY19B010002 超薄二维金属- 有机框架纳米片的合成、结构及其薄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严政嘉兴学院60 LY19B010003 钛氧簇等多金属氧簇接枝噻吩类共轭聚合物的可控合成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吕耀康浙江工业大学61 LY19B010004 多孔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的功能化及甲烷存储的研究温慧敏浙江工业大学62 LY19B010005 “介孔氧化物限域纳米贵金属”杂化结构的合成及其光催化选择性有机反应李本侠浙江理工大学63 LY19B020001 可见光促进硫自由基参与及催化串联反应研究郭圣荣丽水学院64 LY19B020002 含廉价金属镍铁的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光诱导催化产氢体系中的功能研究刘旭锋宁波工程学院65 LY19B020003 含有手性催化位点的新型多孔芳香骨架材料的构筑及其在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应用陈鹏宁波大学-8 -66 LY19B020004 活性硫鎓促进的极性逆转反应研究周宏伟嘉兴学院67 LY19B020005 新型手性铑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黄银华杭州师范大学68 LY19B020006 导向基作用下烯烃alpha 位C-H 键的官能化反应研究张坚杭州师范大学69 LY19B020007 新型硅基路易斯碱对的合成及其在小分子活化中的应用李志芳杭州师范大学70 LY19B020008 新型SMYD2靶向抑制剂的动态优化设计、合成及机制研究饶国武浙江工业大学71 LY19B020009 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含氮芳杂环类空穴传输材料的设计合成韩亮浙江工业大学72 LY19B020010 含手性胺结构药物先导的不对称合成策略探索及其化学生物学研究毛斌浙江工业大学73 LY19B020011 过渡金属催化硝基芳烃的脱硝基交叉偶联反应研究吴戈温州医科大学74 LY19B020012 新型双抗氧化机制的IKKβ变构抑制剂的设计、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何文斐温州医科大学75 LY19B020013 开发快速可逆性操控探针分子探究TRPM2通道介导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机制余沛霖浙江大学76 LY19B020014 脂肪酶催化的基础科学问题:三联体的可变性,催化反应性质及其机理吴起浙江大学77 LY19B020015 基团空间异构的机械力刺激响应性荧光变色分子体系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夏敏浙江理工大学78 LY19B020016 高效合成三氟甲基取代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陈铮凯浙江理工大学79 LY19B020017 基于环丙烷开环反应合成稠环呋喃化合物的研究缪茂众浙江理工大学80 LY19B030001 纳米PDMS润滑涂层开发及抗海洋生物污损性能研究高鹏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研究院81 LY19B030002 肠道内外源两亲分子协同组装对脂质的酶解效率影响及机制陈忠秀浙江工商大学82 LY19B030003 外场调控5- 羟甲基糠醛催化氧化制备2,5- 呋喃二甲酸谌春林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83 LY19B030004 具有可逆热自保护功能的锂离子电池用温度敏感性电解液夏兰宁波诺丁汉大学84 LY19B030005 多孔二维单层TiO2 基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及其热电流增强机理李雷嘉兴学院85 LY19B030006 纳米金属材料形变与失效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赵健伟嘉兴学院86 LY19B030007 C u-CeO2相互作用在乙醇催化升级制丁醇反应中的影响机制及调控规律研究江大好浙江工业大学87 LY19B030008 镁合金表面离子液体转化膜的制备及耐蚀性能谷长栋浙江大学88 LY19B040001 动态化学聚合物网络的黏弹性质与分子扩散赵传壮宁波大学89 LY19B040002 基于氧化还原控制的聚合策略实现稀土配合物对苯乙烯聚合的结构调控罗云杰宁波大学90 LY19B040003 C aSR受体与内源性CSE/H2S交叉调控作用介导姜黄素/PEG-b-PBLG 抗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仝飞嘉兴学院91 LY19B040004 P AGE-b-PEO-b-PCL功能化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在信使RNA递送中的应用燕云峰浙江工业大学92 LY19B040005 基于分子机器的荧光超分子聚合物研究杜光焰浙江工业大学93 LY19B040006 高分子纳米复合体系界面行为、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何林李温州大学-9 -。

“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

“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

附件四“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项目之一。

项目总体目标:针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海洋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以可持续利用的海洋生物多糖及蛋白质资源为对象,利用现代生物工程、酶工程、生物化工及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通过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的集成,实现新一代海洋工业生物技术的创新。

重点突破生物酶制剂、生物材料及生物农药等生物制品的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建立我国海洋生物制品的创新体系,形成具有引领我国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作用的研发基地,提升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

项目重点任务:本项目以海洋生物资源为原料,结合现代生物工程及生物化工等技术,研制开发海洋酶制剂、生物材料、生物农药、功能性添加剂等生物制品。

说明:根据863计划有关管理办法和规定,本重点项目参照重大项目任务落实方式,对项目全部内容公开发布课题申请指南,拟支持的863专项经费控制额为2000万元。

要求按照课题进行申请,课题支持年限为4年。

二、指南内容1. 海洋生物酶制剂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目标:建立新型海洋生物酶制剂研究与应用的新技术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生物酶制剂的研发技术水平,获得2~3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性能独特的酶制剂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建立我国海洋生物酶制剂研发基地。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2~3种新型海洋生物酶的制剂技术,研究产业化的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大容积发酵罐工艺放大与高效分离工艺技术,建立酶制剂的应用工程技术。

主要考核指标:开发2~3种对酸、碱、氧化剂、有机溶剂等物化因子具有耐受性的新型海洋生物酶,完成10吨发酵罐以上规模工业化生产试验,发酵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酶制剂年产量达到千吨以上;获得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或兽药等2个相关生产证书及3~4个产品批准文号。

深水海洋天然气开发技术的关键装备与材料研发

深水海洋天然气开发技术的关键装备与材料研发

深水海洋天然气开发技术的关键装备与材料研发深水海洋天然气是一种富含天然气的海底沉积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资源。

然而,深水海底环境的恶劣条件和较高的技术门槛,使得深水海洋天然气的开发变得极具挑战性。

为了有效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关键装备和材料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深水海洋天然气开发所需关键装备包括海底生产系统、钻井设备、沉积物采样设备、海底管道和连接器等。

这些装备需要在深水环境下具备较高的耐压、耐腐蚀、耐磨损和可靠性等特点。

因此,研发高性能耐候钢、耐蚀合金、高强度材料和先进的密封技术是十分关键的。

首先,高性能耐候钢是深水海洋天然气开发的重要材料之一。

海底冷却剂和高盐度水会导致设备腐蚀,因此研发出能够在海洋环境中长期抵御腐蚀的材料十分必要。

高性能耐候钢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能和机械强度,能够满足深水环境下的要求。

其次,耐蚀合金也是深水开发装备研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合金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和高温强度,能够在酸性、高温等恶劣环境下保持稳定。

在深水海洋天然气开发中,耐蚀合金可以用于制造管道、阀门和海底生产系统等关键设备,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减少维护成本。

此外,高强度材料的研发对于深水海洋天然气开发技术的成功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海底环境中水压较高,深水装备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应对复杂的海洋动力环境。

因此,研发出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钢、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等,能够提升装备的承载能力和抗疲劳性能,确保深水海洋天然气开发的安全和稳定。

除了关键装备的研发外,先进的密封技术也对深水海洋天然气开发至关重要。

在深水海洋天然气开发中,各种密封件和连接器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

研发出高可靠性的密封技术,如金属密封、防渗漏涂层和高压阀门等,可以减少失效率和泄漏风险,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总之,深水海洋天然气开发技术的关键装备和材料研发对于有效开发利用深水天然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高性能耐候钢、耐蚀合金、高强度材料和先进的密封技术等的研发,能够满足深水环境下的特殊需求,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和长期稳定运行。

海上多波勘探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

海上多波勘探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

海上多波勘探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
韩晓泉;何国信
【期刊名称】《石油机械》
【年(卷),期】2000(028)C00
【摘要】海上多波勘探仪器能称涨底电缆采集系统,是利用置于海底的四分量检波器接收的地震信号,经过数字包转换成高精度的24位数字信号,通过海底数传电缆传输到海面仪器船记录。

综述了海上地震数据采集单元、海底数传电缆及海底卤分量检波器的功能原理和特性及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展示了国产海上多波勘探器具有优势及推广前景。

【总页数】3页(P112-113,142)
【作者】韩晓泉;何国信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6
【相关文献】
1.海上多波勘探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 [J], 韩晓泉;何国信
2.北部湾盆地海上勘探井钻井提效关键技术 [J], 林四元;陈浩东;郑浩鹏;徐一龙;吴江;徐超
3.方位电磁波在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应用及展望 [J], 苑仁国;林昕;刘卓;陈玉山;陈波;谭伟雄
4.海上石油地震勘探采集装备研制获重大突破 [J],
5.洋山深水港区工程海上勘探关键技术实施 [J], 胡建平;冯蓓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名称:海气界面多平台探测关键技术及装备二、项目简介海气界面层内海洋、气象要素变化极为复杂,海气界面的温度、盐度影响着海洋牧场渔业活动,恶劣海况、低能见度等危险天气严重影响着战略通道航行安全,海洋表面大气波导制约着岛礁安全预警平台的效能发挥,海气界面环境的探测直接关系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战略利益拓展和国防安全。

项目针对海气界面环境立体观测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天基全域探测、船基走航探测、岸基定点探测技术难题,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系列装备,技术创新为:1、星载直接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海面全域探测技术。

针对国内星载海面盐度探测装备空白,L波段盐度探测天线尺寸大,难以星载工程化应用,发明了L波段综合孔径辐射测量技术。

发明了星载高精度直接全极化微波辐射接收方法。

实现了海面风场全极化弱亮温信息的高灵敏度接收,亮温接收灵敏度优于0.25K;发明了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定标技术,全极化微波辐射计相位定标精度优于0.5°,幅度定标精度优于0.5dB。

2、船基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航线剖面探测技术。

针对基于微波回波信号测波定标困难、波浪参数反演精度低的难题,发明了毫米波干涉模式下的浪高直接测量技术和浪向反演技术,发明了Ka频段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云雾探测和能见度反演技术。

实现了能见度单点静态探测向水平、垂直和斜视全方位动态监测的转变,信号检测能力提高10dB以上。

3、岸基连续波和亚毫米波定点廓线连续探测技术。

针对常规探空气球获取海气界面温湿风廓线存在低空盲区大、时间不连续等问题,发明了调频连续波相控阵超低空风廓线探测技术,将低空风廓线最低有效探测高度由100m降低到10m;针对风廓线回波信号弱、不易提取、易受有源电磁干扰等问题,发明了风廓线弱回波信号提取和抗有源干扰方法,干扰抑制30dB以上,有用信号功率增加13dB以上,研制了岸基亚毫米波大气温湿廓线探测装备,海气界面温湿廓线连续探测时间分辨率达毫秒级。

发明点居国内领先水平。

已授权国家(防)发明专利35项,公开或实审发明专利11项。

近三年,新增销售额4.67亿元;为国庆阅兵、北京奥运、南海岛礁建设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获2011 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客观评价本项目获国家(防)发明专利授权35 项,公开或实审发明专利11 项,实用新型专利3 项。

1.专利分析报告“…,海气界面多平台探测关键技术及系列装备项目组在星载高精度直接全极化微波辐射计研究、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云雾和能见度探测领域申请专利数量均为全球第一,是星载高精度直接全极化微波辐射计和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云雾和能见度探测技术的引领者…。

“…项目组在国际上最早发明了星载直接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最早发明了超低空连续波风廓线雷达,…”2.项目评审意见2014 年3 月18 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固态毫米波测云雷达”验收会,认为,雷达采用全固态发射机,模块化设计、双通道接收机,具有完备的在线自动标校、故障监测功能,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及可维护性,可实现对云和弱降水的长时间连续稳定自动观测。

雷达采用单发双收线极化、脉冲多普勒体制,运用多模式联合探测、基于功率谱的信号处理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强度、速度和双偏振参量的精确探测。

2017 年3 月13 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低空风切变和尾涡雷达预警探测系统研制”进行了验收,形成验收评审意见如下:课题采用多种新型气象探测装备组网技术和多元气象数据融合技术构建航空危险天气预警系统,对提升我国民航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推广应用情况研究成果的系列探测装备能够通过天基、船基、岸基等多平台方式全方位获取海面温度、盐度、风场、海浪、能见度等海洋环境数据,已应用于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温度计和海洋二号卫星微波辐射计中,为系统的型号研制和在轨稳定业务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风云三号卫星B星、C星、D星(分别于2010年11月、2013年9月以及2017年11月成功发射,国内首次在轨应用。

2010年起,微波温度计获取的数据在欧洲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中得到长期应用,获得好评,是我国首个正式应用于欧洲天气预报系统中的遥感仪器。

微波温度计是国内目前完全自主研制的工作频率最高的微波遥感器。

2010年11月起,研制的岸基探测装备成功应用于大连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宁波北仑港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百余个单位,并出口至韩国、巴基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CFL-03型风廓线雷达被国家气象局和民航机场在业务运行中首次采用。

HMB-KSM型雷达是第一部出口的国产毫米波气象雷达。

出口至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为重要岛礁和海外战略支点提供了重要等作战环境参数。

完2013年成了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进行的航空校飞试验,首次获取了我国第一部机载Ka频段主动式降水观测数据,通过与地面测雨系统的数据比对,验证了雷达测雨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应用于国庆65周年阅兵、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

本成果近三年累计装备应用军民用户102套。

五、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1.姓名:陈希排名:1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完成单位:上海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总计技术组长,项目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成果应用推广;提出了船基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航线剖面探测技术,发明了毫米波干涉模式下的浪高直接测量技术和浪向反演技术;共同提出了星载直接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海面全域探测技术和岸基连续波和亚毫米波定点廓线连续探测技术。

2.姓名:魏艳强排名:2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完成单位:上海大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技术开发负责人,在Ka频段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海气界面剖面探测、调频连续波相控阵低空风廓线探测、风廓线雷达信号探测抗有源干扰和微弱信号提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姓名:陈雪排名3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上海大学完成单位:上海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软件技术开发负责人,在调频连续波相控阵低空风廓线探测、风廓线雷达信号探测抗有源干扰和微弱信号提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4.姓名:毛科峰排名:4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讲师工作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完成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设备开发骨干,负责设备试验、测试和推广应用。

在走航波浪观测技术研发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5.姓名:李浩排名:5行政职务:副所长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完成单位: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天基探测技术开发负责人,总体组织研发了星载全极化微波辐射计、L波段全极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大气温湿度探测仪。

6.姓名:张丰排名:6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技术开发骨干,参与技术路线设计、关键技术研发。

对海洋环境要素反演算法设计等具有创造性贡献。

7.姓名:张云海排名:7行政职务: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上海大学完成单位:上海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探测设备研发、产学研合作团队建设和产业化推广应用。

对走航探测装备研制等具有创造性贡献。

8.姓名:杨毅排名:8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上海大学完成单位:上海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算法开发的主要成员,参与技术路线设计和设备推广应用。

对岸基探测设备研制等具有创造性贡献。

9.姓名:任迎新排名:9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完成单位: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调频连续波相控阵低空风廓线探测、风廓线雷达信号探测抗有源干扰和微弱信号提取技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10.姓名:刘媛媛排名:10行政职务: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上海大学完成单位:上海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技术开发成员,参与技术路线设计、装备研发与调试。

对信号处理方法研究和装备应用等有贡献。

七、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上海大学:为项目的主持单位,负责整体项目组织实施,在技术思路、技术方案、关键技术突破、设备开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国防科技大学:为项目主要技术创新单位,在技术方案设计、海洋波浪观测、海洋风场观测关键技术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为项目主要技术创新单位,在研发星载微波辐射计、大气温湿度探测仪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为项目主要技术创新单位,在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海气界面剖面探测、调频连续波相控阵低空风廓线探测设备研制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浙江大学:为项目工程技术开发验证和试验、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一0研究所:在设备试制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八、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第一完成人与其他完成人分别有承担国家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北京市、上海市、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共同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和成果推广应用。

项目组依据客观事实,对所有参加人按投入入和贡献人小进行评估排序,所有课题组人员均对此予以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