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教案03

合集下载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理解其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人生观。

1.2 教学目标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有无相生》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的例子,如:水与波、日与月、阴与阳等。

第二章:理论阐述2.1 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理解其哲学内涵。

2.2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理论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例子,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

2.4 教学内容讲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理论等,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三章:实例分析3.1 课程背景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更深入地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3.2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3.4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实例,如:企业的兴衰、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等,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课程背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2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4.4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问题,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有无相生》的原理?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5.1 课程背景5.2 教学目标5.3 教学方法5.4 教学内容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课程背景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深化学生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2021年整理〗《有无相生》优秀教案3

〖2021年整理〗《有无相生》优秀教案3

《有无相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校正字音(1)斯恶(è)已(2)音声相和(hè)(3)共一毂(gǔ)(4)埏埴(hán hí)以为器(5)凿(áo)户牖(ǒu)以为室(6)自见(iàn)者不明,自矜(īn)者不长(hǎng)(7)曰余食赘(huì)形,物或恶(wù)之(8)其脆易泮(àn)(9)起于累(éi)土二、归纳文言现象: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现)死而不亡者寿(妄)其脆易泮(判)起于累土(蔂)2、词类活用(找出并解释)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3、古今异义(写出古义)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4、文言句式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千里之行(宾语前置)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三、研读文本:(1)诵读。

(2)梳理,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的意思。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 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

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

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目标:1. 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并应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应用文中的辩证法思想。

2. 分析和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2. 提问学生对于“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有无相生》这篇文章。

2.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认同程度。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论证方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15分钟)1. 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论证方法分析、修辞手法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讲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文本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有无相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的含义。

3.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无相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无相生》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有无相生”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师举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6.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感悟。

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内容:《有无相生》【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提升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3.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论、对立统一等哲学概念,并掌握其在文章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有无相生》的核心概念及哲学意义。

2.分析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抽象的哲学概念及其相互关联。

2.运用哲学概念解读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教学准备】1.课文《有无相生》2.幻灯片或黑板笔记3.学生阅读材料4.讨论问题和小组讨论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有无相生》的背景,并提问:你们对有无相生这个概念有什么理解吗?或者你们对哲学中有关对立统一的概念有什么了解吗?二、阅读(15分钟)学生阅读《有无相生》,注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三、概念解析(20分钟)教师解释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哲学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并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在文章中的应用。

四、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探讨文章中提出的概念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有何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五、问题解答(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强调文章中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延伸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或者与其他哲学作品进行对比与联想。

【课堂总结】(5分钟)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强调《有无相生》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核心哲学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哲学概念。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有无相生》文章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哲学概念,并在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中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延伸拓展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哲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观察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理解并运用“有无相生”的原理。

【教学难点】1. 发现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发现。

【教学步骤】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二章:理论阐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有无相生”的原理。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有无相生”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进行分析。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第三章: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发现生活中的实例。

2.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发现。

【教学步骤】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分析过程。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小组合作学习。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相生相依”、“相互转化”等概念。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型的讲解。

3.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 课文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不理解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型,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原理。

5. 实践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课文原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素材。

4. 课后作业评价标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朗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什么是‘有无相生’?”,“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等。

3. 教师通过案例或举例,进一步解释和阐述《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4.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 教师总结和强调《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是什么?”,“这些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等。

3. 教师通过案例或举例,进一步解释和阐述《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4. 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5. 教师总结和强调《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 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

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

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有无相生》教案03

《有无相生》教案03

《有无相生》教案0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见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启发式、交流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先秦诸子这个偌大的客厅里,落座的个个都是大师。

前面我们相继拜访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大师,刚才大家温习了《论语》,《论语》是启发我们正确做人合理做事的。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拜访另一位大师――老子,而《道德经》又会给我们何种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也许我们在这段视频里会发现答案。

(播放视频:孔子见老子)提问:孔子为何去见老子?(孔子思想遇到了困惑)由此看来,《道德经》的确是一个药店,当我们的思想出现状况的时候,这部经典会给我们提供医治的良方。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拨动自己的心弦--感知课文的内容1、通读全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校正字音斯恶已wù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léi 音声相和hè3、答疑解惑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疑惑,同桌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启发点拨。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思想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培养学生倾听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拓宽知识视野。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 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哲理思想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先秦诸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背景和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有无相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并勾画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以及文章的哲理思想。

5. 实践运用:教师提出一些与文章哲理思想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哲理思想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整理并抄写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文章的哲理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写成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对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有清晰的理解。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引导学生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无相生》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4. 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5. 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有无相生》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2)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无相生》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经历过有无相生的情景。

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有无相生》教案3

《有无相生》教案3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选文第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有无相生》。

二:介绍老子及《老子》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明白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道家思想的认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及内涵。

2. 分析“有无相生”在生活中的实例。

3. 探讨“有无相生”的哲学意义。

4. 介绍道家思想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内涵和哲学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无相生”。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有无相生”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应用。

4. 互动提问法: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有无相生”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有无相生”:详细讲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和哲学意义。

3. 分析实例: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现象。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无相生”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应用。

5.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部分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应用。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有无相生”的概念、实例和哲学意义。

2.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参考书籍:提供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方便学生课后深入阅读。

4.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和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和哲学意义,掌握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哲学内涵,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有无相生”的概念和内涵。

有无相生 (3) 教案

有无相生 (3) 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二)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三)情感目标:辩证地看待《老子》的思想,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对策:(一)重点:解读第1、2、7节,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疏通文意;(二)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三)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三、教学方法及活动方法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设疑、提问、赏析、讨论、总结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由教材中本文“引入话题”板块老子与恩师关于“舌头和牙齿”的对话,引出老子思想——优势化为劣势,劣势化为优势《有无相生》板书(二)老子简介: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身份和生活时代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他的生平作了介绍:“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他的“终”,《史记》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去。

……出关,守关令尹喜强为之著书,做《道德经》五千言,化胡而去,莫知所终”。

观点:老子是个迷设疑:老子为何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明确:1.引出有关老子的三则传说,说明其形象老态;2.有学者认为:称“老子”说明老子哲学的深邃,思想的老道;称“老子”也是我们这个早熟的民族深刻的隐喻性的象征。

(三)师生共赏1.赏读节选第7节学生齐读,注意字音:明确:枯槁(gǎo)(2)学生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明确: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3)探讨:这一节蕴含着老子的什么思想?明确:持守柔弱,反对逞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4)话题延伸:老子还发现了世间最柔弱的东西——水“上善若水”(板书)“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2.师生共赏第2节;(1)学生齐读,注意字音:毂(gǔ)、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学生翻译,注意重点字词:当、埏埴(3)探讨:这一节蕴含着老子的什么思想?明确:“无用之用”,是为大用(4)话题延伸:道家“有用无用”之辩话题:支离疏与孔子明确: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看似“有用”,实则无用。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走近老子教师补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三)阅读文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本,思考问题:1.本节文选涉及到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

2.本节文选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四)分析文本,深入挖掘1.第一则:认识世界《老子》将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认为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思考:1.第一则涉及到哪些相反相对的概念?2.怎样理解“难易相成”?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2.第二则:认识世界思考:如何理解本则选文中的有和无的关系?明确:老子常常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

老子认为,正是相反的“无”、“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难”的价值,成就了大事。

所以它们都不应该被漠视。

3.第三则:认识自己思考: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你同意老子的观点吗?明确: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相生》教案0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见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启发式、交流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
在先秦诸子这个偌大的客厅里,落座的个个都是大师。

前面我们相继
拜访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大师,刚才大家温习了《论语》,《论语》是启发我们正确做人合理做事的。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拜访另一位大师――老子,而《道德经》又会给我们何种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也许我们在这段视频里会发现答案。

(播放视频:孔子见老子)提问:孔子为何去见老子?(孔子思想遇到了困惑)由此看来,《道德经》的确是一个药店,当我们的思想出现状况的时候,这部经典会给我们提供医治的良方。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拨动自己的心弦--感知课文的内容
1、通读全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校正字音
斯恶已wù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léi 音声相和hè
3、答疑解惑
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疑惑,同桌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启发点拨。

(教师预设:“和、长”读音和意思的多种解释;翻译的通顺性等。


4、文言基础知识梳理归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
作名)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注:教师侧重解决“见、和、长”三个多音字,“为、事、味”三个意动用法,“柔弱、坚强”两个古今异义词等。

三、彰显自己的口才--交流对课文的感悟
如果我们把一章一章的课文比喻为一剂一剂的药方,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些药方可以医治哪些病痛?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

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道理。

教师引入矛盾转化治疗绝望的例子如“枫桥夜泊”――不朽的失眠;普希金的诗歌。

要放下的例子,如谢逊皈依佛门。

戒贪的例子,如《史记范冰冰传》;明珠等。

贵柔弱的例子,如中美贸易战。

重过程的例子,如《劝学》名句。

教师适时引入下列明段: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四十四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四十六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
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四十四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十二章
四、造句练习抒写自己的心声--给大师写几句感谢的话
通过大家的尝试与努力,被我们翻腾的十分凌乱的药店的秩序重归于整齐,我们获取了很多宝贵的药方,可是我们不能转身就走,现在请大家写出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大师的谢意。

写一写:
展开联想,结合课堂收获,以“老子”为本体造出三个比喻句,表达对老子的敬意。

学生交流后,教师播放ppt展示自己的示例。

老子啊,您是一只大雁,雁过留声,您留下的声声鸣叫都令我们醍醐灌顶,“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不敢为天下先”……哪一句不令我们浮躁的灵魂归与宁静?您是一条河流,流水淙淙,仿佛总在飘荡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回声;您是一位抽象派的画家,在为我们不停地描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抽象画,虽然我们一直未能看清这幅画,但您的画笔却深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结束语:走近大师提升境界,阅读经典改变人生。

板书设计:将多种人生感悟的概括词语组成一个直立的人,寓意:《老
子》指导人生的非凡意义
作业挑战自己的心智--完成受欢迎的译文
同学们读懂了课文,也翻译了课文,可是我们发现大家的译文都是不押韵的,而《道德经》是押韵的,请大家挑战一下自己,找一章自己喜欢的课文,改造一下自己的译文,将课文译成诗歌。

教学反思作为一节公开课,我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给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但又注重满足高中学生的学习欲望,突出了拔高延伸,充分挖掘经典魅力。

以熟读课文、发现药方、治疗精神疾病为学习主线,扎实落实三维目标。

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处理较为成功:1、这篇课文节选自经典《老子》,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大,答疑解惑是主要环节,所以在时间分配上我给了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并将启发诱导工作开展的较有耐心,答疑解惑环节占时20分钟左右,并且留给学生的自由较充分,这一环节大约有20人提出或回答了问题。

2、交流感悟是提升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精髓,我除了引入了数则《老子》原文中有别于课文的名段来印证,还结合当下引入了中美贸易战、《史记范冰冰列传》、《永恒的失眠》、《劝学》等材料,加大了课堂容量。

交流感悟这一环节学生表现较为积极,大约有30多人举手要交流,有15人实现了交流。

3、在知识延伸环节,我独出机杼设计了造句练习,学生的激情被彻底点燃了,一直到下课,课堂上举手的人仍然是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4、整节课注重了朗读课文,个人读与齐读交替适时进行。

不足之处:课堂开始阶段学生较为拘谨,质疑不够大胆,气氛热的较慢了一点。

以后尚需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多下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