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岩土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载力

合集下载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Foundation of Highway Bridges and Culverts2019-12-17发布2020-04-01实施目次1总则 (1)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主要符号 (3)3基本规定 (9)4地基岩土的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载力 (11)4.1地基岩土分类 (11)4.2工程特性 (15)4.3地基承载力 (15)5浅基础 (20)5.1埋置深度 (20)5.2地基承载力及基底偏心距验算 (22)5.3沉降验算 (25)5.4稳定性验算 (28)6桩基础 (31)6.1一般规定 (31)6.2构造 (32)6.3计算 (36)7沉井基础 (46)7.1一般规定 (46)7.2构造 (46)7.3计算 (48)8地下连续墙 (51)8.1一般规定 (51)8.2支护结构 (51)8.3基础 (55)9特殊地基和基础 (58)9.1软弱地基 (58)9.2湿陷性黄土地基 (62)9.3陡坡地基与基础 (65)9.4岩溶地基与基础 (67)9.5挤扩支盘桩基础 (68)附录A桥涵地基岩土的分级 (71)附录B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73)附录C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74)附录D岩基载荷试验要点 (75)附录E冻土标准冻深线及冻土特性分类 (76)附录F台背路基填土对桥台基底或桩端平面处的附加竖向压应力的计算 (78)附录G岩石地基矩形截面双向偏心受压及圆形截面偏心受压的应力重分布计算 (80)附录H冻土地基抗冻拔稳定性验算 (82)附录J桥涵基底附加压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压应力系数α (85)附录K桩基后压浆技术参数 (88)附录L按m法计算弹性桩水平位移及作用效应 (89)附录M刚性桩位移及作用效应计算方法 (104)附录N群桩作为整体基础的计算 (107)附录P沉井下沉过程中井壁的计算 (109)附录Q沉井下沉过程中刃脚的计算 (113)附录R按支护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原理的水平土压力计算 (118)附录S直线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计算 (119)附录T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计算 (120)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123)1总则1.0.1为规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保障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 总则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

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

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007)

(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007)

作用效应组合值应小于或等于相应的抗力——地基承载力容许值或单桩承载力容许值。
1 当采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时,其中可变作用的频遇值系数均取为 1.0,且汽车荷载应计
入冲击系数。
填料厚度(包括路面厚度)等于或大于 0.5m 的拱桥、涵洞,以及重力式墩台,其地基计
算可不计汽车冲击系数。
2 当采用作用效应的偶然组合时,其组合表达式按本规范第 1.0.5 条采用,但不考虑结构
-7-
总则
k ——冻胀力修正系数; αi、αp ——振动沉桩时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承载力的影响系数; ζ s ——在覆盖层中各层土桩侧摩阻力的发挥系数; βp、βsi ——采用后压浆技术的灌注桩各层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承载力的增强系数; ϕ ——内摩擦角; c ——粘聚力。
-8-
3 地基岩土的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载力
级。 2.1.4 作用短期效应组合 combination for short-term action effects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标准值与可变作用频遇值效应的组合。其中可变作 用频遇值为可变作用标准值与频遇值系数的乘积。 2.1.5 作用长期效应组合 combination for long-term action effects
ψ2j ——其它第 j 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第 4.1.7 条第 2 款的规定采用;稳定验算时取 ψ2j =1.0;
γ Gi 、 γ a ——上面表达式中相应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均取值为 1.0。 2 当基础结构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作用短期效应组合和长期效应组合表达
值计算;
Sbk ——使基础结构稳定的作用标准值效应的组合值,按基本组合和偶然组合最小组合 值计算;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正式版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正式版

9.1 软弱地基............................................................................................................................... 58 9.2 湿陷性黄土地基.................................................................................................................. 62 9.3 陡坡地基与基础.................................................................................................................. 65 9.4 岩溶地基与基础................................................................................................................... 67 9.5 挤扩支盘桩基础.................................................................................................................. 68 附录 A 桥涵地基岩土的分级........................................................................................................ 71 附录 B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73 附录 C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74 附录 D 岩基载荷试验要点............................................................................................................ 75 附录 E 冻土标准冻深线及冻土特性分类.................................................................................... 76 附录 F 台背路基填土对桥台基底或桩端平面处的附加竖向压应力的计算............................ 78 附录 G 岩石地基矩形截面双向偏心受压及圆形截面偏心受压的应力重分布计算............... 80 附录 H 冻土地基抗冻拔稳定性验算............................................................................................82

岩土工程的分类

岩土工程的分类

岩土工程的分类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土体和岩石在工程中的力学性质和行为。

根据岩土工程的不同特点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岩土工程分为不同的分类。

岩土工程可以根据工程用途分为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地下工程。

地基与基础工程主要研究土壤和岩石的承载力、沉降性和稳定性等问题,以设计和施工合理的地基和基础结构,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

地下工程则是指在地下进行的各种工程,如隧道、地下室和地下管线等。

地下工程需要研究土壤和岩石的力学性质和水文特征,以确保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岩土工程还可以根据土体和岩石的性质分为土工和岩石工程。

土工工程主要研究土壤的力学特性和行为,包括土壤的压缩性、剪切性和渗透性等。

土工工程的典型应用包括土坡、挡土墙和土石坝等。

岩石工程则是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和行为,包括岩石的强度、变形性和断裂性等。

岩石工程的典型应用包括岩石坡、岩石隧道和岩石基础等。

岩土工程还可以根据工程规模和复杂程度分为小型岩土工程和大型岩土工程。

小型岩土工程主要涉及工程规模较小、复杂程度较低的项目,如房屋地基和小型土建工程等。

大型岩土工程则是指规模较大、复杂程度较高的项目,如大坝、高速公路和地铁等。

大型岩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土体和岩石的力学性质、水文特征以及工程环境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制定。

岩土工程还可以根据工程施工阶段分为前期工程和施工阶段。

前期工程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力学试验和工程设计等,旨在对工程所处地质环境和土体岩石性质进行全面了解,为后续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施工阶段则是指根据前期工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和措施,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完成。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根据其特点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地下工程、土工与岩石工程、小型岩土工程和大型岩土工程以及前期工程和施工阶段等不同的分类。

不同分类的岩土工程研究内容和应用目标各有不同,但都旨在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和经济高效。

CFG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分析及承载力计算

CFG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分析及承载力计算

CFG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分析及承载力计算摘要:CFG桩复合地基加固高等级公路软基就是一种新引入的软基处理方法,具有施工周期短、工后沉降小、无噪音、无振动、不排污、节约钢材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致使群桩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承载力的计算一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文章对CFG桩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了复合地基各个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试验进行了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推演。

关键词: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软基处理、工程特性、计算参数、承载力计算0 引言CFG桩即为水泥、粉煤灰、碎石等混合料加水拌合在土中灌注形成的竖向增强体。

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后承载力提高系数一般在1.2~1.6之间。

而在同样的地质条件下,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提高系数可以高达2倍以上。

CFG桩具有刚性桩特点,可全桩长发挥侧阻力,桩落在好的土层上还具有明显的端承作用。

这样就可以通过增加桩长或改变桩端持力层的方式,使桩进入较坚硬的土层来提高复合地基整体的承载力,以满足不同的设计要求。

同其他刚性桩一样,CFG桩体的刚度及变形量远大于桩间土。

在通常情况下,在桩顶和基底间设置褥垫层有效调节了桩与桩间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从而确保了桩与桩间土的共同工作,这充分显示出CFG桩复合地基的柔性桩特征。

CFG桩的沉降远小于桩间土的沉降,桩体上部形成负摩擦区,致使CFG桩的实际受力与基桩有着很大的区别,其计算方法和取值也就区别于传统的基桩。

1 CFG桩复合地基结构分析1.1 褥垫层褥垫层技术是复合地基的核心技术,CFG桩只有通过褥垫层才能够构成桩土复合地基。

褥垫层厚度如果过小,桩顶时将产生非常明显的应力集中,桩间土的承载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图1 褥垫层结构褥垫层厚度如果过大,桩土的应力比值会接近1,这样桩基就失去了在CFG复合地基中存在的意义。

所以,褥垫层厚度一般设计为10~30cm,特殊情况为50cm。

工程施工岩土分类

工程施工岩土分类

工程施工岩土分类一、岩土的性质岩土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固体材料,常见的有砂土、黏土、粉土、砂质土、粉砂土、淤泥等。

岩土的性质受到原材料的成分、粒度分布、压实度和水分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1. 粒度分布:岩土中的颗粒大小以及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对其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通常,岩土可以通过粒径大小将其分为砾石、砂、泥、壤四种。

其中,砾石颗粒大于2mm,砂颗粒在0.05-2mm之间,泥颗粒小于0.002mm,壤在砂与泥之间。

不同颗粒的含量比例不同,会对岩土的工程性质产生影响。

2. 压实度:岩土的压实度是指岩土颗粒之间的紧密程度,影响了岩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压实度越高,岩土的强度也越大。

3. 液塑性指数:岩土的液塑性指数反映了其在水分作用下的变形性能,是评价岩土水泥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液性降低,代表岩土在吸水过程中产生变形的能力减弱,而塑性增加,代表岩土在被水湿润后可塑性增加。

4. 岩土含水量:岩土的含水量会影响其强度和变形性能。

过多的水分使得岩土变得疏松,导致容易发生流失和液化等现象;而过少的水分,则使得岩土变得干硬,容易发生开裂等问题。

二、岩土的分类根据岩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可以将岩土分为不同的分类,为施工提供依据。

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 按颗粒大小分类:(1)粗颗粒土:包括砂、砾石等,颗粒较大,不透水性能好。

(2)细颗粒土:包括粉土、黏土等,颗粒较小,透水性能差。

2. 按松实度分类:(1)密实土:颗粒间排列整齐,密度大,强度高。

(2)疏松土:颗粒间排列松散,密度小,强度低。

3. 按液塑性指数分类:(1)非塑土:液塑性指数小于0.075,可塑性较差。

(2)塑土:液塑性指数大于0.075,可塑性较好。

4. 按原材料分类:(1)天然土:岩土的组成主要来自于自然形成的土壤或矿石。

(2)填土:岩土的组成主要来自于人工填充的土壤或砂石料。

每种类型的岩土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在工程施工中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处理,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稳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目录1 总则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主要符号3 基本规定4 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4.1岩土的分类4.2工程特性指标5 地基计算5.1 基础埋置深度5.2承载力计算5.3 变形计算5.4稳定性计算6 山区地基6.1 一般规定6.2 土岩组合地基6.3压实填土地基6.4滑坡防治6.5岩溶与土洞6.6 土质边坡与重力式挡墙6.7 岩石边坡与岩石锚杆挡墙7 软弱地基7.1一般规定7.2利用与处理7.3 建筑措施7.4结构措施7.5大面积地面荷载8基础8.1无筋扩展基础8.2扩展基础8.3柱下条形基础8.4高层建筑筏形基础8.5桩基础8.6岩石锚杆基础9基坑工程9.1一般规定9.2设计计算9.3地下连续墙与逆作法10检验与监测10.1检验10.2监测附录A岩石坚硬程度及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附录B碎石土野外鉴别附录C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附录D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附录E抗剪强度指标c、φ标准值附录F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附录G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及建筑基底允许残留冻土层最大厚度附录H岩基载荷试验要点附录J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附录K附加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附录L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ka附录M岩石锚杆抗拔试验要点附录N大面积地面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沉降量计算附录P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及极惯性矩计算公式附录Q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附录R桩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附录S阶梯形承台及锥形承台斜截面受剪的截面宽度附录T桩式、墙式悬臂支护结构计算要点附录U桩式、墙式锚撑支护结构计算要点附录V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附录W基坑底抗渗流稳定性验算附录X土层锚杆试验要点用词和用语说明。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为提高地基强度,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2.1.10 复合地基 Composite subgrade,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 基。 2.1.11 扩展基础 Spread foundation
为扩散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 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 2.1.12 无筋扩展基础 Non-rei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
设计 等级
甲级
乙级 丙级
表 3.0.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建筑和地基类型
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30 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 10 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 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 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 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 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 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开挖深度大于 15m 的基坑工程 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基坑工程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基坑工程 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 建筑;次要的轻型建筑物 非软土地区且场地地质条件简单、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单、环境保护要求不 高且开挖深度小于 5.0m 的基坑工程
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 1.0;
4 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
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

与地基有关的几个承载力指标

与地基有关的几个承载力指标
3.用于划分岩石坚硬程度
《勘规》表3.2.2-1
对软岩及极软岩,可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式(3.4.1)确定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
3.2.2
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3.4.1
7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用于验算基础底面的压力
5.2.1.1~5.2.1.2
6
岩石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
1.用于确定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fa=ψr.frk
可按《地规》附录J确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5.2.6
2.用于确定嵌岩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GJ 94-94)
5.2.11
由当地静载荷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算得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8.5.5.3
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用于验算轴力作用下的单桩承载力
Qk≤Ra
由计算确定,见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8.5.4.1
(Qk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力作用下任一单桩的竖向力)
3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
用于计算单桩竖向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uk
桩径>800时为:
钢管桩时为:
嵌岩桩时为:
查《桩规》表5.2.8-2或5.2.9-1确定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GJ 94-94)
5.2.8~5.2.11
4
单桩竖向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uk
用于计算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桩数小于3且非试验时:

关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的比较

关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的比较

1收稿日期2 2003-08-08关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的比较薛兴度凌兵建(江苏省江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摘要结合工作经验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GB50007-2002)与标准值(GBJ7-89)两个关键性指标的概念和确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关键词特征值标准值设计值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6(GB50007-2002) (文献112)中引进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概念,地基基础设计中有关荷载效应的最不利组合与相关抗力限值与GBJ7-89规范(文献[2])也有不同的规定。

目前大部分勘察单位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特征值(f ak)与文献122中的标准值(f k)基本没有区别,但按文献112第3.0.4规定,在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时传至基础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而GBJ7-89规范在确定基础面积时传至基础底面的荷载按基本组合,相应的抗力采用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f经f k修正确定,f\ 1.1f k),当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基本组合设计值S,采用简化规则,S=1.35S k(S k: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值),从上得知,按新规范,若特征值与标准值无大的差异,基础面积可明显减少。

对此不少结构设计人员提出疑问,而部分勘察人员由于对结构设计方面知识了解不多,也难以给予明确的解答。

下面分两个方面,从容许承载力(74规范)至89规范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与标准值,再到目前应用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GB50007-2002规范)的变化和联系及其数值的具体确定予以论述。

1概念上的区别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对基础及上部结构荷载的承受能力,其大小取决于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两个方面。

有关承载力的几个基本概念(文献[4]):极限承载力:使地基发生剪切破坏,失去整体稳定时的基础底面最小压力,亦即地基能承受的最大荷载强度。

容许承载力1R2:确定地基不产生剪切破坏或失稳,同时又保证建筑物的沉降不超过允许值的最大荷载。

岩土分类与承载力

岩土分类与承载力

沉积岩
沉积岩是原始的岩石 ,被各种地质作用破坏 为颗粒大小不同的的破 碎物质,再经流水、风 力等各种营力搬运到地 表低洼地带,经过胶结 、压密、硬结等成岩过 程沉积形成的。沉积岩 经过地壳运动后,大多 形成倾斜岩层,其岩层 产状要素为 走向、倾向 和倾角。
沉积岩的形成
1、压固脱水作用
——在上覆沉积物形成的静压力作用下,使 松散沉积物紧密结合失去水分的作用。
1
岩土分类
岩土是指岩石和土,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自然产 物。岩土分类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把不 同的岩土分别安排到具有相近性质的组合中去,使人们 有可能依据同类岩土的已知性质去评价其性能或为岩土 工程师提供一个比较确切的描述方法。 岩石:自然界中在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 岩屑组成的集合体。简单的讲即矿物的天然集合体称为 岩石。 土:岩石风化的颗粒在原地残留或经过不同的搬运方 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堆积物。土的含义.doc
结核——指在成分、颜色、结构等方面与周围沉积岩 具有明显区别的矿物集合体。有球形、椭球形、透明状 以及不规则状等。
沉积岩中的波痕
砂岩中的波痕
化石——是在自然作用下,保存在沉积岩中的古代 生物遗体、遗骸及遗迹、遗物的总称。
沉积岩的产状
走向及走向线:倾斜岩 层的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 直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 的方位角称为走向。 倾向:在层面上沿着岩 层倾斜的方向向下引出垂 直走向线的一条直线的方 向。 倾角:岩层层面与任一 水平面相交所夹的最大锐 角,称为倾斜岩层的倾角 。
1.碎石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根据颗粒 级配和颗粒形状碎石土又可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 砾和角砾。
名称 漂石 颗粒形状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组含量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 50%

6 土的工程地质分类及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6 土的工程地质分类及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13
(2) 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 l 高孔隙比,饱水,天然含水率大于液限。 l 透水性极弱。 l 高压缩性,且随天然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 l 抗剪强度低,且与加何速度和排水固结条件有关。 l 有较显著的触变性和蠕变性,强震下易震陷。 淤泥:孔隙比大于1.5的淤泥类土,压缩性很高、强度低、灵敏度 较大; 淤泥质土:孔隙比为1.0~1.5的淤泥类土; 影响淤泥类土性质的因素: 成分:有机质含量和粘粒含量 结构:孔隙比
17

6.3.4 黄土类土
(1) 分布和标志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第四纪大陆松散堆积物;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 区; 按地层时代及其基本特征,可分为三类: l 老黄土:一般没有湿陷性,土的承载力较高。 l 新黄土:广泛分布在老黄土之上,在北方各地分布较广,与工程建 筑关系密切,一般都具有湿陷性。
l
新近堆积黄土:分布在局部地区,是第四纪最新沉积物,土质松软,
压缩性高,湿陷性不一,土的承载力较低。 l 黄土类土:颜色主要呈黄色或褐黄色,以粉粒为主,富含碳酸钙,有 肉眼可见的大孔,垂直解理发育,侵湿后土体显著沉降。 l 黄土状土:与黄土类土相类似,但有的特征不明显的土。 (2) 成分和结构特征 黄土的成分和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以石英和长石组成的粉粒为主,矿 物亲水性较弱,粒度细而均一,连结虽较强但不抗水;未经很好压实,结构
量极少,以砂粒为主的土。 特点:塑性极低或无塑性,粘粒含量很少,呈单粒结构,透水性强,压
缩性低,且压缩过程快,内摩擦角也较大承载力也较大。是一般建
筑物的良好地基,也是良好的混凝土骨料。

6.2.3 细粒土(粘性土) 定义:指粗粒(>0.075mm )含量不到50%的土。粘粒含量较
多,含较多亲水性的粘土矿物,具结合水连接和团聚结构,有时有 胶结连接,孔隙较细而多,随着含水率的不同,土表现出固态,塑 态,流态等不同稠度状态。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附 件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070 063—2007〉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条 文 说 明
1总则
1.0.
1本规范是对原规范《公路
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开】024—85八简称原规 范)进行修订而成。在修订期间通过总结设 计和实践经验以及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原 规范作出了多项修改和补充,使其更趋于符合本 条提出的要求。 首先,引入公路桥涵设计的极限状态原则。根据地基的变形性质,明确将地基设计定 位 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相应的作用采用短期效应组合或长期效应组合。地基承载力计 算时,承 载力的选取以不使地基中出现长期塑性变形,同时考虑相应于承载力的地基变形 与结构构件 的变形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不采用构件变形计算的短期效应频遇值组合,而 取用短期效应标准 值组合(令频遇值系数等于:0。基础沉降计算时,则考虑不仅结构自 重对沉降有影响,而且 在桥涵使用期内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持续时间很长,也有很大的影 响,作用取用了其长期效应 组合,摒弃了原规范按结构自重计算的规定。基础结构与结构 构件一样也应进行两类极限状 态设计:基础结构承载力和稳定性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 计;裂缝宽度等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设计。 其次,在规范的主要内容上也作了一些必要的改进。例如有关地基承载力方面,修改 了地 基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的有关规定;地基承载力的容许值及其他相关参数,强调首先 应由载荷 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确定,并给出若干有关试验方法,但规范仍部分保留经局部 修正的原规范 各项表列数据,并规定仅供测试确有困难且跨径不大的中小桥和涵洞设计 应用;又例如有关计 算或计算公式方面,修改了在季节性冻胀土中基底最小埋置深度的计 算,分别以土的冻胀性、 土的类别和环境等对冻深的影响,代替原规范单一取值1。15的冻 深影响系数,上述诸多影响系 数是根据近年来冻土试验场试验分析及有关调研资料综合 研究得到的;增加了双向偏心受荷时 基底土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同时给出岩石地基上当基 础部分受压时应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简 化了原规范基础沉降计算的分层总和法,釆用平 均附加应力系数:并制成表格,使原繁琐的计 算工作简单化; 修改了地基土冻胀性分类; 修改了季节性冻土地基和多年冻土地基基础抗冻拔稳 定性计算,其中季节性冻土单位面 积切向冻胀力标准值和多年冻土与基础表面单位面积冻结力 标准值,以及用于计算设计 冻深时影响标准冻深的多项影响系数,都是新的研究成果。在基桩 计算方面有:根据多年 来的施工实践经验, 新增了采用后压浆技术的灌注粧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在嵌岩桩承载力 计算中考虑了覆盖层土的侧阻力的作用;在粧内力计算的III法中,粧基计算宽 度及地基 比例系数当量肌值的换算方法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简化和改善。此外,已在公路桥梁上 应 用 的 地 下 连 续 墙 也 被 列 为 规 范 内 容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作者:————————————————————————————————日期:1总则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

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4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 Gravitydensity, Unit weight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structuralplane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

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frost 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subsoil deformation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002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002

目次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主要符号3基本规定4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4.1岩土的分类4.2工程特性指标5地基计算5.1基础埋置深度5.2承载力计算5.3变形计算5.4稳定性计算6山区地基6.1一般规定6.2土岩组合地基6.3压实填土地基6.4滑坡防治6.5岩溶与土洞6.6土质边坡与重力式挡墙6.7岩石边坡与岩石锚杆挡墙7软弱地基7.1一般规定7.2利用与处理7.3建筑措施7.4结构措施7.5大面积地面荷载8基础8.1无筋扩展基础8.2扩展基础8.3柱下条形基础8.4高层建筑筏形基础8.5桩基础8.6岩石锚杆基础9基坑工程9.1一般规定9.2设计计算9.3地下连续墙与逆作法10检验与监测10.1检验10.2监测附录A岩石坚硬程度及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附录B碎石土野外鉴别附录C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附录D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附录E抗剪强度指标c、φ标准值附录F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附录G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及建筑基底允许残留冻土层最大厚度附录H岩基载荷试验要点附录J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附录K附加应力系数a、平均附加应力系数a附录L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ka附录M岩石锚杆抗拔试验要点附录N大面积地面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沉降量计算附录P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及极惯性矩计算公式附录Q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附录R桩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附录S阶梯形承台及锥形承台斜截面受剪的截面宽度附录T桩式、墙式悬臂支护结构计算要点附录U桩式、墙式锚撑支护结构计算要点附录V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附录W基坑底抗渗流稳定性验算附录X土层锚杆试验要点用词和用语说明1总则1.0.1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地基容许承载力与承载力特征值

地基容许承载力与承载力特征值

地基容许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地基的容许承载力是单位面积上容许的最大压力。

容许承载的基本要素是:地基土性质;地基土生成条件;建筑物的结构特征。

极限承载力是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将极限承载力除以一定的安全系数,才能作为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浆砌片石挡墙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将基础改为砼基础是为了增加挡墙的整体性.这也只能是相差不大时才行.一般来说要深挖直至达到要求.如果深挖不行只有扩大基础,降低压强•或者改为其它方案从现场施工的角度来讲地基,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

地基就是基础下面承压的岩土持力层。

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其节约工程造价。

人工地基:经过人工处理或改良的地基。

当土层的地质状况较好,承载力较强时可以采用天然地基;而在地质状况不佳的条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质,或虽然土层质地较好,但上部荷载过大时,为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则要采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地基容许承载力与承载力特征值所有建筑物和土工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时,均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路堤和挡土墙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尚应验算地基稳定性。

通常地基计算时,首先应限制基底压力小于等于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设计值),以便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和底面尺寸, 然后验算地基变形,必要时验算地基稳定性。

地基容许承载力是指地基稳定有足够安全度的承载能力,也即地基极限承载力除以一安全系数,此即定值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同时必须验算地基变形不超过允许变形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指地基稳定有保证可靠度的承载能力,它作为随机变量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同时也要验算地基变形不超过允许变形值。

因此,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定义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基础沉降的计算值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

地基容许承载力:定值设计方法承载力特征值:极限状态设计法按定值设计方法计算时,基底压力P不得超过修正后的地基容许承载力按极限状态设计法计算时,基底压力P不得超过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的分类可以分为地质分类和工程分类。地质分类主要根据其地质成因、 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可以用地质名称(即岩石学名称)加风化 程度表达,如强风化花岗岩、微风化砂岩等。这对于工程的勘察设计确是 十分必要的。工程分类主要根据岩体的工程性状,使工程师建立起明确的 工程特性概念。地质分类是一种基本分类,工程分类应在地质分类的基础 上进行,目的是为了较好地概括其工程性质,便于进行工程评价。
3 地基岩土分类、工程特性与地基承载力
列专题开展针对性的专题研究:
1 对国内外岩土分类规范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2 对国标、建筑、铁路、港工、水利等规范与公路土建 相近行业的地基岩土分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3 提出修订建议; 4 征求各方意见; 5 由部主管部门审定。
岩土工程标准的历史演变 1 50年代,主要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相关标准 2 1958年开始,编制自己的标准
碎石土的分类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漂石 块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棱角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的颗 粒含量超过全重50%
卵石 碎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棱角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 含量超过全重50%
圆砾 角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棱角形为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 含量超过全重50%
程度
节理不发育 节理发育 节理很发育
节理间距(mm) >400
200~400
20~200
3.1.6 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 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 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 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BJG20-66 《地基土试验暂行规程》--1958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暂行规范及规程》--1959 《铁路工程地质勘测细则》 3 1970年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
标准现状: 1 建筑:130多册,其中有国标18本、地方标准60册。 2 电力(火电)工程:28册,有2本国标; 3 冶金、有色工程:45册,有国标3册; 4 水利水电工程:40册,有国标8册; 5 铁道工程:33册,有国标1册; 6 公路工程:18册; 7 水运工程:11册。
完整程度等级 完 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 碎 极破碎
完整性指数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3.1.5 岩体节理发育程度根据节理间距按表3.1.5分为节理很发育、节理发育、节 理不发育3类。
表3.1.5 岩体节理发育程度的分类(原规范称岩石破碎程度)
a.岩石的分类(5类、3.1.3)
颗粒间牢固粘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隙的岩体称为岩石, 坚硬程度可根据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rk分类
坚硬程度类别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饱和单轴抗压 强度frk(Mpa) frk>60 30<frk≤60 15<frk≤30 5<frk≤15 frk≤5
3.1.1 公路桥涵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 黏性土和特殊性岩土。 (大致雷同,局部有区别)
3.1.2 岩石为颗粒间连接牢固、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地质 体。作为公路桥涵地基,除应确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外,尚应 按本规范第3.1.3条、第3.1.4条、第3.1.5条规定划分其坚硬 程度、完整程度和节理发育程度。
d.粉土的分类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土的名称
塑性指数
50%,塑性指数IP≤10的土称为粉土
e.粘性土的分类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 50%,塑性指数IP>10的土称为粘性土,粘性 土根据塑性指数细分
粘土
IP>17
粉质粘土 10<IP≤17
注: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圆 锥体沉入土样中深度为10mm 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 f.人工填土的分类:根据物质组成和堆填 方式,可分为四类。
a.素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粉土和粘性 土等一种或几种材料组成,不含杂物或含杂 物很少;
b.杂填土: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 或生活垃圾等杂物;
b.碎石土的分类(6类,3.1.7)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称为碎石土。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1.4 岩体完整程度根据完整性指数按表3.1.4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 极破碎5个等级。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本规范附录表A.0.1-3划分。
表3.1.4 岩体完整程度划分
85版规范中岩土的主要分类
粘性土(细粒土):
老粘性土、一般性粘性土、新近沉积粘性土、残积粘性土
砂土 碎石土 岩石 黄土: 新近堆积黄土、一般新黄土、老黄土 多年冻土 软土
2007版规范中岩土的主要分类
地基土(岩)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 特殊性岩土
3.1.16 特殊性岩土是具有一些特殊成分、结构和性质的区域性地基土,包括软土、 膨胀土、湿陷性土、红黏土、冻土、盐渍土和填土等。
锤击数N63.5 N63.5 5
密实度 松散
锤击数N63.5 10<N63.5 20
密实度 中密
5<N63.5 10
稍密
N 63.5>20
密实
c 砂土的分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且粒径大于
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称为砂土。
砂土的分类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砾砂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25%~50%
粗砂
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中砂
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细砂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85%
粉砂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3.1.8 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根据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按表3.1.8分为松散、 稍密、中密、密实4级。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碎石土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 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土,按本规范附录表A.0.2鉴别其密实度。
表3.1.8 碎石土的密实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