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https://img.taocdn.com/s3/m/9f46464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c.png)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刘渡舟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论》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刘渡舟对于伤寒这种常见疾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关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的观点,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针对《伤寒论》的研究逐渐兴起,刘渡舟伤寒论校注成为了研究者们的重要工作。
校注是对经典文献进行注释和校正的工作,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思想。
在对刘渡舟伤寒论进行校注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不仅要对原文进行解读,还需要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校注工作,可以更好地揭示刘渡舟伤寒论的思想内涵,提高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的工作主要包括对于原文的文字校正和注释。
首先,研究者们需要对刘渡舟伤寒论的原文进行考证和整理,确定正确的文字版本。
在确定文字版本的基础上,研究者们还需要对于原文中的一些模糊或错误之处进行校正,保证校注后的文本准确无误。
除了文字校正,刘渡舟伤寒论校注还需要对原文的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注释。
注释的内容包括对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的解释和分析。
通过对原文的注释,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刘渡舟伤寒论的思想,掌握其中的理论和实践要点。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的工作还需要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
由于《伤寒论》的创作时间较早,存在一些概念和术语的模糊和不明确之处。
通过参考其他文献和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可以对这些模糊和不明确之处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和解释,为读者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理解。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的工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校注工作,可以进一步梳理和整理刘渡舟伤寒论的思想脉络,加深对其学术贡献的理解。
其次,校注工作可以为中医学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和权威的参考依据。
最后,通过校注工作,可以推动刘渡舟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总之,刘渡舟伤寒论校注是对于这一经典著作的重要工作,通过文字校正和注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刘渡舟伤寒论的思想和方法。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aee5840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0.png)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刘渡舟是明代医学家,在传统中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极为深入,总结了许多方剂,并将其编成了一首歌诀,以便于医生和学生记忆和应用。
以下是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的内容及其拓展:一、桂枝汤汤以桂枝为君,人参辅助调和。
麻黄散外,甘草调味去毒。
芍药厚土,生姜发表散寒。
加上大枣,四君合力定风。
桂枝汤是伤寒治疗中最基本的方剂之一。
它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
人参能助桂枝温补阳气,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麻黄则能散寒解表,甘草则具有调味作用,并能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芍药具有厚土作用,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而生姜和大枣则有助于散寒祛湿。
二、葛根汤葛根解表去风寒,麻黄辣草散寒邪。
桂枝生姜温阳气,甘草调和降毒要。
芍药厚土养脾胃,大枣和枳壳治疗结。
葛根汤是一种温和的解表方剂,适用于阳气虚寒的伤寒病。
葛根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发热、寒战等症状。
麻黄和辣草具有散寒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体温。
桂枝和生姜能够温阳散寒,甘草则具有调和作用。
芍药能够养护脾胃,大枣和枳壳则有助于治疗肠胃问题。
三、四逆汤四逆汤治寒痰干,麻黄杏仁金银花。
苦杏桔梗解痰瘀,炙甘草降逆邪。
薄荷生姜解表散,大枣附子救命奇。
四逆汤适用于寒痰干咳嗽的伤寒患者。
麻黄和杏仁能够散寒化痰,金银花则有清热解毒作用。
苦杏和桔梗能够解痰瘀,炙甘草则能够降逆邪。
薄荷和生姜能够解表散寒,大枣和附子则是救命奇药。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了几种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歌诀的形式,方剂的应用和药物组合更容易被记忆和应用。
这一歌诀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渡舟教授伤寒三论
![刘渡舟教授伤寒三论](https://img.taocdn.com/s3/m/2ef40343482fb4daa48d4b0a.png)
• 腰腿疼痛而麻、舌红苔黄腻而脉弦细、 或小便黄而不利者,用当归拈痛汤。
• 方剂组成:当归、党参、炙甘草、茵陈 、茯苓、猪苓、白术、苍术、泽泻、羌 活、防风、升麻、黄芩、苦参、知母、 葛根。
• 头晕、胸满、脉弦,证属少阳 为病;汗出不恶寒、大便不爽, 又兼有阳明肺热之象。此病得 于惊恐之际,而时发癫痫,又 与肝胆之气失和有关。
• 处方:柴胡10克,龙骨10克,牡犡10克, 生姜10克,黄芩10克,桂枝6克,半夏10克 ,生大黄6克,铅丹4克(布包),茯苓10克, 大枣6枚。服一剂,谵语不发,胸胁满去, 精神好转。
• 心脏病,胸闷、心悸、少气,或心 下满、或胸痛、或头眩、或小便不 利,脉弦紧而苔水滑者,用苓桂术 甘汤。
• 方剂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 甘草。
• 胸闷胁痛、口苦心烦、纳差便溏,或 喜呕、或头眩、或渴者,用柴胡姜桂 汤。
• 方剂组成:柴胡、黄芩、桂枝、干姜、 炙甘草、牡蛎、天花粉。
• 咳嗽、胸闷,舌苔厚腻或水滑者,用 甘露消毒丹。若患者发热困倦,胸闷 腹胀,肢酸,舌上白苔满布,则更加 确切。
• 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 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 似有似无。
• 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 拟排脓汤 (甘草,桔梗,生姜,大 枣) 、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 惬意;
• 复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 妥;
• 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
• 继因雨阻,宿于李家,然沉思不得 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 曰:始终无汗。
• 辨证:为厥阴寒证。厥阴寒邪 则多动水,是以头目眩晕而吐 涎沫也。《伤寒论》于378条有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 茱萸汤主之”是矣。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葛根汤证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葛根汤证](https://img.taocdn.com/s3/m/a1fd717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f.png)
【精讲伤寒】刘渡⾈⽼先⽣: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解肌祛风,加葛根疏经通络。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本有头项强痛的太阳经输不利之证。
若太阳中风,经输不利严重时,不仅颈项强急不舒⽽且连及背部,以致顾盼俯仰受限,这就是
《伤寒论》中所说的“项背强⼏⼏”。
医案举例
刘渡⾈医案:张××,⼥,26岁。
在乘长途汽车回家途中,靠窗倚睡⽽受风,回家后,突然感到左侧⾯部肌⾁拘紧,⼝眼向左侧
歪斜。
脉浮,⾆苔⽩润。
辨证属风邪客于阳明经络
治疗当以祛风通络为主。
桂枝9克⽩芍9克
⽣姜9克⼤枣12枚
炙⽢草6克葛根15克
⽩附⼦6克全蝎6克
服药⼆剂,汗出邪去⽽愈。
按语
阳明经脉⾏于⾯部,经脉受邪,所以,⾯肌拘紧,⼝眼歪斜。
歪斜见于左侧,是风邪客于右侧,⽽被左侧正⽓所引。
如《⾦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所指出的: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反缓。
正⽓即急,正⽓引邪,歪僻不遂。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可以解肌祛风,另⼀⽅⾯疏经通络。
解除经脉⽓⾎的凝滞。
同时,葛根还能升达阳明津液,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
临床上还常⽤本⽅来治疗冠⼼病的腰背疼痛,以及⾼⾎压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后脑部疼痛等证。
桂枝加葛根汤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不舒者。
伤寒论 刘渡舟 教学片(1-29集34讲视频目录)
![伤寒论 刘渡舟 教学片(1-29集34讲视频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f15e65a3dd3383c4bb4cd24f.png)
刘渡舟《伤寒论.》教学片(1-29集34讲) 劉渡舟_伤寒论01
劉渡舟_伤寒论02-01
劉渡舟_伤寒论02-02
劉渡舟_伤寒论03
劉渡舟_伤寒论04
劉渡舟_伤寒论05
劉渡舟_伤寒论06
劉渡舟_伤寒论07
劉渡舟_伤寒论08
劉渡舟_伤寒论09
劉渡舟_伤寒论10
劉渡舟_伤寒论11
劉渡舟_伤寒论12
劉渡舟_伤寒论13
劉渡舟_伤寒论14-1
劉渡舟_伤寒论14-2
劉渡舟_伤寒论15
劉渡舟_伤寒论16-1
劉渡舟_伤寒论16-2
劉渡舟_伤寒论17
劉渡舟_伤寒论18
劉渡舟_伤寒论19
劉渡舟_伤寒论20
劉渡舟_伤寒论21-1 劉渡舟_伤寒论21-2 劉渡舟_伤寒论22-1 劉渡舟_伤寒论22-2 劉渡舟_伤寒论23 劉渡舟_伤寒论24 劉渡舟_伤寒论25 劉渡舟_伤寒论26 劉渡舟_伤寒论27 劉渡舟_伤寒论28 劉渡舟_伤寒论29。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5deba7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3.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渡舟
![刘渡舟](https://img.taocdn.com/s3/m/42c6fd0ef78a6529647d5347.png)
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被誉为:当代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
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
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
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
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
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
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
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
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
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
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
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
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
水气病,是中医特有的病证概念。
他刻意对水气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水气上冲证治》、《谈谈人体的津液链》、《谈谈“水证”的证治》等专题学术论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ba68c9d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e.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
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应学好;三阴篇,应该将少阴篇学好。
”太阳和少阴,一个阳经一个阴经,在六经辨证中很重要,很有代表性。
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
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
中医讲先天与后天,先天讲阴阳,后天讲气血。
先天秉自于父母,后天秉自于水谷。
如果邪气客于少阴,肾气受伤,就会出现阴阳不平衡,产生阳虚的寒证或者阴虚的热证。
一旦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因此少阴病有预后不良的死证。
少阴病也有原发与继发的两类病,原发的多见于老年人,或者阳虚弱者,感寒之后可以直中少阴,或者由于误治误下用凉药,伤了少阴阳气。
古人云:”老怕伤寒少怕痨”。
为什么说老怕伤寒?因为老人阳虚,寒邪伤阳,易直中少阴。
这是原发的少阴病。
继发的少阴病,一个由太阴传变而来,譬如太阴病下利,到一定程度后就传到少阴。
中焦的腹泻可变成下焦的虚寒。
太阴为三阴的屏障。
脾胃之气若强,感邪后就不会发生阴证。
只有突破此屏障,如下利、呕吐,脾胃虚寒后就会出现少阴病、厥阴病。
一个是由于误治,用苦寒泻下之药、发汗之药伤了少阴之阴阳,尤其是少阴的阳气,就会出现少阴病。
还有的少阴病是由太阳传入的,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膀胱和肾互相联系,所以膀胱之邪可以直接传于少阴,这是表里传。
当然,这第三种情况也是少阴本身阳气虚寒的缘故。
由于太阳与少阴为阴阳表里关系,往往会出现邪在太阳已内连少阴;也有寒中少阴,外连太阳的情况。
少阴病阳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症状;若是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就会出现心肾不交,心火为病,心烦不寐的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水证、火证?这和少阴主水火分不开。
从六经辨证看少阴病,说了阴阳两个方面,但其重点在阳虚阴寒证。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ed7984580216fc710afd2e.png)
伤寒论113 首方歌(刘渡舟整理)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 介绍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 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f8a7b2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e.png)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介绍刘渡舟《伤寒论》注解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它对于三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进行了系统解读和注释。
刘渡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伤寒论》的注解被誉为“刘氏伤寒”,为中医学界所广泛认可和推崇。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是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一,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被誉为中医药领域的“圣经”。
而刘渡舟针对《伤寒论》作出的注解,对其中的病理分析、辨证论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作出了针对性的补充和举例说明,使得《伤寒论》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后人的学习与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渡舟的《伤寒论》注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他对《伤寒论》的注解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刘渡舟以敏锐的医学眼光和扎实的医学知识,对《伤寒论》中的名词解释、疾病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伤寒论》的内容。
他的注解不仅解释了原文的含义,还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得读者能够从中获益匪浅。
他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刘渡舟是一位医术精湛的中医临床医生,他的注解中融入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经验总结,这些案例有力地印证了《伤寒论》中的理论观点,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
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读者可以更容易地将《伤寒论》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他将古代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注解广泛涵盖了对《伤寒论》中理论的现代诠释和应用。
刘渡舟在注解中结合了当代医学的发展现状和新的医学理论,使得古代医学理论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时代的价值。
他将古代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开阔了医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中医学及传统医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他对《伤寒论》的注解注重于全面、系统的阐释。
刘渡舟的注解不仅涉及了《伤寒论》中的各个章节和篇目,还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读和注释,形成了具有严密逻辑和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
![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https://img.taocdn.com/s3/m/f98d6f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7.png)
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的全面解读《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圭臬之作。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是对这一经典的深入解读和研究,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解。
刘渡舟作为资深中医学者,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可谓是深入透彻。
他不仅对经文进行了全面的校注,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了精细的解读和分析。
他深入研究了《伤寒论》的历史渊源、作者思想、脉象辨析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和学习《伤寒论》的窗口。
在《伤寒论校注》中,刘渡舟通过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每一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他重点解析了文章中的难解之处,提供了多个解读的角度和思路,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的精髓。
此外,刘渡舟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伤寒论》中的经方进行了点评和说明。
他详细解释了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并指导读者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些经方,以及遇到疑难病症时的处理方法。
这使得《伤寒论校注》不仅是一本理论性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实用性的临床指南。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在内容上不仅注重理论解析,更注重实践运用。
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提供了多种不同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这为广大中医学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和参考书籍。
此外,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还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
他通过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解读,对于理解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为中医学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总而言之,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是一本全面解读《伤寒论》的重要著作。
他通过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每一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提供了临床实践的指导和经验;他通过独到的学术见解,为中医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使得《伤寒论校注》成为中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本重要著作,值得广大中医学爱好者和从业者深入学习和借鉴。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d38ae6770bf78a64295410.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https://img.taocdn.com/s3/m/ef8bf0f665ce050877321336.png)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
[回阳救逆类方]:一、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
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
-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
清当便排拉讲。
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
……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
(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
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
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
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
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
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气不足脉气无力;细者小也,阴血不足,脉气无力。
少阴病:阴阳虚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者,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表现。
刘渡舟讲《伤寒论》:六经为病提纲证和气化学说
![刘渡舟讲《伤寒论》:六经为病提纲证和气化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f77e3d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9.png)
刘渡舟讲《伤寒论》:六经为病提纲证和气化学说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
六经为病,各有一条纲领,古人以之比如大将建旗鼓,便士卒望之而知趋,方能压住阵脚,而能指挥若定。
观张仲景于复杂的疾病中,择出六经至当的证候,即所以建旗鼓。
用以反映疾病的规律,使人知所趋。
由是观之,六经的提纲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六经的提纲证,首先必须弄清六经辨证的对象和范围。
我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是以邪气伤人而立论的,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柯氏把六经辨证,视为百病而立,实能先获张仲景之心,因而也就扫清了只治伤寒一病的俗见,扩大了六经辨证的范围。
简而言之,这部书包括了两类疾患:一类是急性热病的伤寒,二类则是慢性疾患的杂病。
两者发病虽异,而医理则通,都不能离开六经之制节。
所以本书的内容是以六经辨证为宗旨。
六经本身是由脏腑经络所组成的六个系统,它们属于物质范畴,故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以反映生理和病理的变化。
辫证的方法,就是按照六经的客观规律去分析疾病,去认识疾病,务使主客观统一起来,就达到辨证之目的。
然而,辨证一定要言之有物,丝毫不能离开物质的存在,六经绝非空洞的名词游戏,它既有受邪之体,又有所病之因。
有能有所,以见证由体生,证由体定之理。
因为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故每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
这就为辨证时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也应该看到,六经所反映的证候,又有共同规律可循,这是因为证侯的产生,决定于六经的阴阳对立变化的规律。
所以,阳与阴对立,有阳证也就必有阴证,表与里对立,如有表证也就必有里证,寒与热对立,若有寒证也就必有热证.虚与实对立,故有虚证也就必有实证。
这种相对而生的八个证候,它们既是疾病中的阴阳矛盾产物,又是疾病对立的统一。
因为它们不超出相对而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古人就叫做“八纲”辨证。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刘渡舟)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刘渡舟)](https://img.taocdn.com/s3/m/d222f43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f.png)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刘渡舟)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
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
有的学者,目之为“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
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
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
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
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
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
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六微旨大论》指出了六气标本中见的气化组成,以及它的规律与程序,所以它是“气化”学说的核心与理论根据。
首先它指出了三阴三阳,是由六气所化而为之主。
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
由六气所化,建立了三阴三阳。
所以六气为气之本,而三阴三阳则为气之标。
六气之本,乃是气化学说的第一手材料。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bf47900b1c59eef9c7b483.png)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18ec3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6.png)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真武汤证是少阴病寒化证的一个证型,其证是阳虚水泛。
真武汤是《伤寒论》重点方剂之一,经历代医家临床验证,疗效确切而被厂泛应用。
真武汤证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4)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主治:阳虚水泛证。
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加减化裁: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以助温胃止呕。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附子汤与真武汤组成药物仅一味之差,均主治肾阳虚衰兼水湿泛溢之证。
不同之处:附子汤重用附、术,并伍以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真武汤附、术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
胡希恕医案:陈某,男性,41岁,1966年2月8曰初诊。
头晕、左肩背痛3个月余,经X 线摄片提示第6颈椎增生。
近症见:头晕,心悸,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夜尿较频,舌苔白根腻,脉沉滑。
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表证。
脉沉滑、舌苔白根腻,头晕,心悸,夜尿频,里虚夹饮。
综合分析:此属少阴太阴合病,寒湿痹阻,阳虚水气上犯,爲真武汤方证。
处方:茯苓12g 白芍10g生姜l0g 白术10g炮附子(先煎)6g结果:上药服3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
前方加桂枝l0g,炙甘草10g,增炮附子爲10g。
服1周,肩背痛减。
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g,服2个月诸症皆消。
有一年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丰台区体育馆的一个武术教练、30多岁的一个女同志,得了美尼尔氏综合证。
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的9个问题
![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的9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ddca9b227916888486d782.png)
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的9个问题导读:刘老“解惑”之文章对于小编这样的诠才末学真是十分珍贵。
若无解惑者,则“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伤寒论》中方名的意义;怎样掌握五泻心汤证治要领;“烦躁”和“躁烦”有何不同等问题,大家知道答案么?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有关问题问:《伤寒论》中方名的意义?答:《伤寒论》中方名有四种由来:(一)以主药命名。
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
(二)以治疗作用或治疗病证命名。
如泻心汤、大陷胸汤(丸)、小陷胸汤、四逆汤、四逆散、承气汤等。
(三)以主药及作用两种意义命名。
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茯苓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桂枝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等。
(四)以剂型命名。
如汤、丸、散、粉、蜜煎导等。
(五)亦有的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方位之神来命名。
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其意义也近于以作用命名。
如白虎汤,白虎,喻为西方金神,为秋金清肃之气,秋凉至,炎暑去,是方乃清热退火之剂。
又如真武汤,真武又名玄武,北方水神,以之名汤,赖以镇水之意。
按:有些方名解释不一,如“抵当汤”,“抵当”二字,有的解释为“直抵当攻之处”,则为以作用命名;有的按《名医别录》解释为“水蛭亦名至掌,渐后讹‘抵当’,方用水蛭为君,故名为‘抵当汤’”,则以主药命名。
问:怎样掌握五泻心汤证治要领?答:五泻心汤皆治疗心下痞,但其痞证各异,用方亦别。
半夏泻心汤治痰气痞:除痞满外,呕吐症状突出,其病机乃寒热阻塞,痰气上逆。
生姜泻心汤治水气痞:其证不呕吐,但噫食臭气;胁下有水气,肠鸣腹响如雷鸣;大便溏泻。
临床观察,此证还可有胁下微痛,小便不利,下肢轻度浮肿,脉沉舌苔水滑等证。
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多以心下痞与腹泻同见,利愈甚而痞愈重,且兼干呕心烦不得安。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热痞:证见心下痞,心烦,舌红,苔黄,脉浮数,溺黄,大便虽利不爽。
附子泻心汤治寒热痞:既有热痞之证状,又出现恶寒汗出。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打印版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5eff7d7ca8114431b80dd85f.png)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第一讲《伤寒论》导言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
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
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激发了他著书活人的志愿。
为了著书济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
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
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
在这个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
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第32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一、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二、1、这是伤寒表实、经输不利之证。
2、要与太阳中风、经输不利相区分:即第15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权加葛根汤主之”。
三、关于葛根1、葛根性凉,味甘、辛;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消渴,麻疹不透。
2、本方中葛根既能升阳解肌发表,又能生津液、濡筋脉。
三、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既是伤寒表实,应可用麻黄汤发汗。
但由于下原因,不可用之:1、本证既要发汗散寒,又要滋濡经脉。
2、麻黄汤与葛根均能发汗,但麻黄汤发汗力强。
如用麻黄汤加葛根,巩怕汗出太多。
3、如汗出太多,则达不到滋濡经脉、缓和筋脉拘挛的目的。
4、用葛根汤(其实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麻黄、葛根),既可以发汗散寒,又不致大汗伤津,且能缓和筋脉之急。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第34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第37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因为重在太阳经证,故用麻黄汤。
一、此三条为太阳经表证与阳明经表证的合证。
1、太阳经表证即太阳病的特证,前已述,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
2、阳明经表证的特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3、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不解,有两种情况:重在阳明和重在太阳。
(1)重在阳明:第33条、第34条两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不能内顾于里,造成里气不和,升降失常,会出现三种情况:或下利;或呕吐;或吐利并见。
由于阳明之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胃肠之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故而出现自发的下利或呕吐等证候。
呕利系表里不和所致,治疗上应以解外为首要:外邪得解,里气自和;升降复常,吐利亦止。
注:有的人一感外邪就吐利不止,现在称之为“胃肠型感冒”。
(2)重在太阳:第37条喘:太阳邪盛,表气闭郁,肺失宣降,故见喘。
胸满: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见胸满。
也可见大便不下,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则影响大便的排泄。
便不能用下法,因只见胸满而非腹满,并非里实。
二、此三条同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但病变重心不同,遣方用药不同,不可混淆:1、重在太阳经表,以喘为主,用麻黄汤。
如第37条:本证主要病机是太阳之气被郁,由肺失宣降而喘致胸满,喘是主要原因。
因此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启闭则可取效。
2、重在阳明经表,以呕利为主,用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
如第33、34条:(1)第33条:既要解表,又要治泄利。
葛根汤为阳明经证的正治之方,不仅能解肌发表,且能入脾胃,升发清阳,鼓舞胃气,善治泄利;同明葛根汤可解太阳表邪。
(2)第34条:既要解表,又要止呕。
呕吐是胃气不降,可加半夏和胃降逆以上呕。
三、1、关于半夏:性温,味辛,有毒;燥湿,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痰多,支气管炎;外用鲜品治痈疮疖肿,无名肿毒,毒虫咬伤。
2、关于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第35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一、本证为里热夹表邪下利之病。
脉促者,不是促脉,而是数而脉促,即数脉(登平)1、表邪:从脉数可知。
数为热,说明人体阳气盛,有抗邪外达之势(同时说明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所以说有表邪。
2、里热:脉数为里有热。
3、下利:利遂不止。
应有大便粘秽、暴注下迫、下利肛热等证。
4、喘:表邪束肺,里热迫肺,故喘。
5、汗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二、本证表邪少而里热多三、葛根黄连黄芩汤方:葛根半斤黄芩二两甘草二两黄连三两小结第32、33、34、35、49条:1、此三条均以葛根为主药。
2、葛根汤既可用于风寒在表、太阳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之证,也可用于太阳、阳明合病,出现呕利或“面色缘缘正赤者”的症状时(见刘氏伤寒P65)。
葛根黄连黄芩汤则用于青里皆热的协热下利之证。
第36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一、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1、伤寒八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
2、本条要与第三条合参: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脉阴阳俱紧,要寸关尺三部俱紧,才能说是伤寒;否则为它证。
2、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肉,可仁七十个。
麻黄、桂枝、甘草的比例为3:2:1.二、伤寒八证原因:1、诸痛:寒性凝滞、收引;寒邪袭表,营血运行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诸痛。
2、恶风: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故见恶寒。
3、无汗:寒主收引闭敛,可闭塞全身毛窍腠理,故无汗。
4、发热:卫阳之气被寒邪闭郁,不得宣泄,故见发热。
5、气喘:寒邪袭表,表闭则无汗;而肺合皮毛主表,表闭则影响肺气的宣发,故喘。
三、关于无汗而喘与肺热“汗出而喘”1、无汗而喘:无汗而喘是因果关系,因表闭无汗出,影响肺气的宣发,才气喘。
一旦汗出表解,肺气恢复宣降功能,喘自然就好。
2、表闭无汗而喘要与肺热的“汗出而喘”相区分。
第38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总论:1、本条论述太阳伤寒日久的三种转变症:外邪已解可自好转者;有转为胸满胁痛少阳经证者;有伤寒表邪仍在者。
2、太阳伤寒日久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要凭脉辨证。
一、外邪已解可自好转者: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1、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已无,仅见乏力而“嗜卧”;脉由太阳伤寒的浮紧转为浮细。
2、预后:外邪已解,虽略有不适,但不需服药,安心静养即可。
二、转为胸满胁痛少阳经证者: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1、证状:胸满胁痛,反映少阳枢机不利,说明邪气已由表传入少阳之经。
2、治法: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利枢机。
三、伤寒表邪仍在者:脉但浮者,与麻黄汤1、表现:表证即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仍在,脉仍为浮紧。
2、治法:仍与小柴胡汤,但需谨慎。
第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一、本条论述如何治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证。
不能将“中风”误为太阳中风证,在这里它是“恶寒”的互辞。
二、判为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理由:1、伤寒表实(即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
2、内热烦躁:“不汗出而烦躁者”。
烦躁的原因:即不汗出。
不汗出是烦躁的原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
因为汗出不来,寒邪在表不解,阳气闭郁不伸,进而化热,内热扰心,故生烦躁。
注意:这里只是不汗出而烦躁,是邪在于表而兼有阳郁化热的证。
如果见口渴引饮等症,则是阳明里证。
三、治法:用大青龙汤1、歌诀: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2、理由:因邪在表而兼有阳郁化里热,故用大青龙发在表之邪以宣泄阳郁之热,则表可解而烦躁得去(不汗出是烦躁的原因,汗出则烦躁无)。
四、注意:1、不宜用麻黄汤:因麻黄汤只有散寒开闭之力,而不能清里解热。
2、要特别留心服药后控制发汗的多少。
3、脉浮弱又汗出恶风者,禁用。
因为脉浮弱而汗出恶风,是荣弱卫强或荣卫俱虚,不是荣卫俱实;如用大青龙汤则会导致过汗亡阳,阳气不能充达四肢,最终四肢厥逆,筋惕肉瞤。
第40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本条在第39条的基础上,仍然论述伤寒表实内热烦躁的治疗,只不过已有变化(此前三句,登平按):表寒部分化热,趋向于里,但未见烦渴引饮的白虎汤证。
而第39条是表寒郁闭较为突出,偏于外。
一、1、仍然有烦躁发热的表现。
2、由脉浮紧转为浮缓,由身痛转为身重且偶有减轻:是因为在表的寒邪随郁闭不伸的阳气化热、进退在表里之间所致。
要注意的是,虽化热,但并未入里,仍在表,只是一种趋势;因进退于表里之间,故见身重乍有轻时。
3、要跟少阴证区分:少阴证同样有身重烦躁,但还有脉微细、四肢厥逆、精神不振等之症。
二、1、第39条和第40条都是大青龙汤证,判断大青龙汤证的主要依据,是“烦躁”。
2、大青龙汤区别于它方,主要在于加石膏,而加石膏是针对烦躁的:石膏辛寒,既可配麻黄解肌以开阳郁,又可清热以除烦躁。
第41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一、本条论述外寒兼内饮的证治。
也可用于仅有寒饮内停而证见咳喘者。
根据下一条,“干呕发热而咳”是主症,后边是或然症(登平按)二、症状辨析:伤寒表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病机的概括。
1、表不解:“发热”症代表了“表不解”,应该还有恶寒、无汗、身疼痛等伤寒表实的见证。
2、心下有水气:心下胃脘部原有寒饮之邪内停。
3、干呕:寒饮扰胃,胃气上逆,故干呕。
4、咳嗽: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嗽。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因此有众多或见之证:5、渴:水饮不化,津液不滋,故渴(但不欲饮水)。
6、下利:水走大肠,清浊不分,故利。
7、噎:水寒滞气,气机失畅,故噎。
8、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甚或少腹胀满。
9、喘:寒饮迫肺,肺气上逆,故喘。
从第5至第9,证候虽多,均是“水气”所致。
10、常伴有短气、憋闷、窒息之感,重者则咳逆倚息不得卧,更重者则咳喘时涕泪俱出,极重者甚至会因水气上冲而突然昏厥。
11、因属寒饮为病,故天气暖和时则病情缓解,天气寒冷时则发作加重。
三、治法:1、治以小青龙汤:外散表寒,内消寒饮,表里两治。
2、桂麻芍姜草辛三,夏味半升要记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3、仲景治寒饮规律:张仲景在治疗肺胃寒饮时,常把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合用,对于寒饮咳喘有很好的效果。
干姜。
细辛可直接入肺,散水寒之邪;五味子也可入肺,收敛肺气之逆。
一收一散,散中有收,正邪兼顾,对消散寒饮,止咳定喘则十分得力。
四、内有寒饮而咳喘的临床表现,也是使用小青龙汤时的望诊依据:水色、水斑、水气。
1、水色:水寒郁遏阳气,则面色多见青色或黧黑之色,或下眼睑处出现青黯之色,谓之水色。
2、水斑:寒饮阻滞,营卫气血运行不利,则面部可出现对称性的色素沉着,谓之水斑。
3、水气:水气停留于皮下,则见面部虚浮,眼睑轻肿,谓之水气。
五、要注意小青龙汤证的痰的特点:小青龙汤证的咳喘系寒饮射肺所致,往往咳而多痰。
痰的特点有二。
1、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痰,落地成水。
2、咳吐冷痰,痰色似蛋清样半透明,而且连续不断注意:这种痰不是燥痰或热痰胶粘难吐。
六、服药注意事项:1、因是辛散峻烈之剂,要求水煎分三次服。
2、年高体弱、婴幼儿童、特别是心肾功能虚衰的患者,慎服(恐拔肾气,伤阴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