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效应

合集下载

第三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资料重点

第三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资料重点

三、功能效应
1. 污染对初级生产量的影响(森林、农田)
表3—5 UV—B 辐射对不同田间春小麦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三、功能效应
2. 污染对食物链的影响 物种间营养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能量流动等过程的运转 环境污染往往会引起食物网简单化、食物链缩短
或不完整,导致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力降低、物质 循环速度下降或中断、能量流动不畅或效率下降 ,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例如,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A和B同时作用于机体,若A引 起10%的动物死亡,B引起40%动物死亡,那么,根据相加 作用,在100只动物中将死亡50只,只存活50只
如甲拌磷与乙酰甲胺磷;谷硫磷与苯硫磷(敌百虫),丙烯
腈和氰氢酸
Hale Waihona Puke 8(3)独立作用效应——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 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效应程度
不明显 相对没有影响
如果污染持续作用,生态系统内 植物的光和作用水平降低,敏感 物种对昆虫、真菌侵袭的抵抗能 力降低 抗性种类代替了敏感种类。由于 对传粉生物的影响,很多异花授 粉植物难以完成授粉作用 大型植物基本全部死亡,有毒物 质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
除了细菌、藻类等高抗污染的种 类,极少有其它生物可以生存
两种化合物中一个可以激活另一化合物的代谢酶,使其毒性 降低。
如小鼠先给予苯巴比妥后,再经口给以久效磷,使后者的 LD50增加一倍以上,即久效磷的毒性降低。
10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 影响
1.概述: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
一是污染直接影响了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 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二是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级生产,从而使依托强大 初级生产量才能建立起的各级消费种群失去了足 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趋于 简单化,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重金属的原理

重金属的原理

重金属的原理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5克/立方厘米的金属元素或金属化合物。

常见的重金属包括铅、汞、镉、铬、镍、锌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金属污染成为近年来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一环。

而重金属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下面将从重金属的来源、迁移和生态效应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重金属污染的原理。

1. 重金属的来源重金属可以通过自然过程释放到环境中,如火山喷发、岩石风化等。

但目前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来源是人类的工业活动,如燃煤、冶炼、化工等过程中的废气和废水中会排放出大量的重金属。

2. 重金属的迁移重金属在环境中可以通过空气、水和土壤等介质的迁移传播。

其中,空气中的重金属主要以颗粒物的形式存在,并随着大气污染物一起沉降到地面。

水中的重金属则可以通过溶解、悬浮和吸附等方式进入水体,然后通过水流迁移到其他地方。

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直接投放或废水浇灌等途径进入,然后通过土壤颗粒的迁移和地下水的流动等方式,进一步传播到地下水、地表水和植物等生物体内。

3. 重金属的生态效应重金属的污染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首先,重金属会累积在生物体内,从而导致食物链中的生物越来越高浓度的重金属。

这不仅会使底层生物受到污染,还会影响到高层食物链的生物,最终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较大,会引起鱼类、藻类等水生生物的死亡和生长受阻。

此外,重金属还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土壤肥力,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重金属污染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减少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人们需要从源头控制和治理措施入手,加强工业废气和废水的净化处理;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减少工农业废水排放;加强土壤治理和修复,改变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方式。

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治理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只有在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下,我们才能减少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Ke y wor : Ur a ol ds b n s i;H e v t l o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o a y meas p l i n; Ec — n io me tlefc u o e v r n n a fe t
城市 土壤不 是一个 分类 学上 的术语 , 而是 出 现 在城 市和城 郊地 区 , 人 为 活动 强 烈 影 响 , 有继 受 原
Z HANG Ha o ,W ANG j ・ ,Z NG Xi a ,B ig y i n E . i b AIL n . u
( . colfG o r hc n ni n etl c ne,G i o om l n e i ,G i n , 1 Sh o o ega i a dE v o m na S i c p r e s u h uN r a i r t z U v sy u a g y G i o 5 0 ,C i ; .ntueo ni n et n uti b ee p etnA r utr, u h u5 0 0 z 1 hn 2 Istt f E v o m n dS s n l D vl m n i gi l e a i r a a a e o c u C ie cdm r utrl c ne, ei 0 , hn ) hns A a e yo A i l a i cs B rn 10 8 C ia e f g c u Se g 0 1
第 2 2卷
第 2期
环 境 监 测 管理 与技 术
2l 0 O年 4月

专论与综述 ・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张 浩 ‘王 济 , , “ 曾希 柏 白玲 玉 ,
( . 州师 范大学地 理与 环境科 学 学院 , 贵 阳 5 0 0 ; 1贵 贵州 50 1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物效应环境效应是指在环境要素作用下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及其后果。

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态效应。

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海,对生态系统产生毒性作用,使鱼类受害而减少甚至绝灭;任意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产生干旱、风沙灾害,同时使鸟类减少,害虫增多;致畸、致癌、致突变物质的污染引起畸形和癌症患者增多。

这些都是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的表现。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放大及生物迁移的过程是导致环境生物效应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资料来源王焕校,2000)一、有关生物对污染物吸收、迁移的几个基本概念1.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症状的污染物浓度称为安全浓度。

2.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的影响的最高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3.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毒物时间越长,受害越重。

这种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

EC50、EC70、EC90 分别代表在该浓度下有50%、70%、90%的个体出现特殊效应。

4.致死浓度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

LC50、LC70、LC90、LC100 分别代表毒害致死50%、70%、90%、100%的个体的阀门。

二、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1.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植物能粘附和吸收气态污染物。

植物粘附污染物数量,主要取决于植物表面积和粗糙程度。

污染物能通过叶面气孔或径部皮孔进入植物体内。

2.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植物吸收水溶态污染物的器官是根,但叶片也能吸收水溶性污染物。

水溶性污染物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达到根表面:(1)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2)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作用而到达根部。

环境中铬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防治

环境中铬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防治

环境中铬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防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环境中铬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防治策略。

铬,作为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但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农业活动的增加,铬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铬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了解铬污染的生态效应,并探索有效的防治策略,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铬污染的来源和分布,以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

随后,将详细探讨铬污染对水生生物、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群体的具体影响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现有的铬污染防治技术和方法,包括源头控制、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

本文还将提出未来铬污染防治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未来铬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铬污染的生态效应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元素,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农业活动,其含量往往超出自然背景值,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

铬污染的生态效应表现在多个层面,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铬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显著。

土壤中的铬可以被植物吸收,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高浓度的铬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迟缓,叶片黄化,甚至死亡。

铬在土壤中的积累还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影响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铬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水体中的铬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水生生物,对其造成直接和间接的毒性效应。

一些研究表明,铬可以导致水生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障碍,降低其存活率。

同时,铬还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进而对高级消费者构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再者,铬污染对大气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样重要。

铬可以通过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等方式进入大气,进而通过干湿沉降作用进入土壤和水体,对生态系统造成二次污染。

大气中的铬还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及其控制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及其控制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及其控制环境污染物是现代工业化社会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它们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

除了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外,环境污染物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重大的生态效应。

本文将介绍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以及其控制方法。

一、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1.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物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污染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都会危及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有些污染物还会引发生物突变,影响生物基因的表达,加重生物遗传失调现象。

2.食物链扰动污染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它们会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造成食物链的扰动。

比如大气中的有害气体进入植物体内,在动物摄入这些植物时,污染物质也会随之进入动物体内。

这些动物再被高等动物捕食而吸收更多有害物质,从而导致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不断积累并扩散。

3.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影响生态平衡的保持。

地球上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

如果污染物质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将直接损害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

二、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方法1.源头控制源头控制就是在工业和生活生产过程中,从源头上减少排放有害物质,实现减少污染物抵达环境的数量和程度。

为了实现源头控制,需要采取措施,如优化生产过程,实施闭路生产等。

2.治理技术控制治理技术控制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物理治理、化学治理、生物治理等。

物理治理主要包括过滤、吸附、沉淀、蒸汽顶等;化学治理主要采用化学反应来降解或变化有害物质;生物治理则是利用生物排放出来的代谢产物来降解有害物质。

3.生态治理生态修复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生态治理方式,它通过生态工程、旋转耕作等方式来修复受到污染的环境,使环境逐步恢复正常环境状态。

另外,适当的植被恢复和树木种植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气体和减少土地侵蚀也是非常有效的。

结论: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挑战,在治理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科学高效的手段应对。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生态响应机制研究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生态响应机制研究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生态响应机制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重金属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植物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生物体,对重金属的胁迫也是非常敏感的。

本文将从植物对重金属的响应机制以及生态效应两方面进行介绍。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机制植物在重金属胁迫下的生理和生化响应是多样的。

这些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累积和排放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物累积和排放是其应对重金属胁迫的首要反应。

一些植物具有生物富集重金属的性质,这是植物能够在重金属污染地区生长的原因之一。

同时,还有一些植物通过根系排泄重金属来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2. 调节生长与分化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区域的根系会出现生长受抑制现象,同时也会对叶片的生长和形态造成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重金属胁迫会导致植物叶片的面积减小、叶面积比例增大。

此外,植物因为需要适应环境变化,其在重金属胁迫下会对生理和生化过程进行调整。

例如,处理重金属后,植物可能会增加铁、锰和锌等元素的含量,以增强自己的抗氧化能力。

3. 活性氧和抗氧化能力重金属胁迫会促使植物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这种物质具有毒害性。

植物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抗活性氧的毒害,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因此,植物一方面会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另一方面会降低其代谢水平,以减少氧气的使用。

生态效应植物对重金属的响应机制不仅会对植物自身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生态效应。

1. 土壤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并且排放一些有机物和营养素。

由于重金属的富集,土壤中的酸碱度、氧化还原能力和微生物群落等都将发生变化。

如果情况严重,就会导致土壤的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和环境生态的稳定性。

2. 植被的生长和种族变化重金属的污染会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植物的适应机制会导致土壤的结构和营养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植被的生长和类型上发生变化。

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效应

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效应
直接毒性作用
重金属对人体具有直接毒性作用,如汞 、铅、镉等能够引起神经系统、肾脏等
器官的损伤。
通过食物链富集
重金属能够通过食物链富集,在人体 内积累到较高浓度,对健康造成潜在
威胁。
致癌作用
部分重金属如镍、铬等具有致癌性, 长期接触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影响免疫系统
重金属可能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降低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疾病的 风险。
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效应
contents
目录
• 重金属污染概述 •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效应 • 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 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 重金属污染的未来展望
01
重金属污染概述
重金属的种类和来源
重金属种类
常见的重金属包括铅、汞、镉、铬、 砷等,这些重金属元素在工业、农业 、交通等人类活动中被广泛使用。
03
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

制定和完善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法 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 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 度。
推行环保政策
实施排污收费、生态补偿等政策 ,激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减少 重金属排放。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重金属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平 台,加强政府、企业、社会之间 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土壤污染
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影响土壤 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导致土 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
水体污染
重金属进入水体后,不易被降解, 会积累在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体 内,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和其 他生物造成危害。
大气污染
重金属可以通过大气颗粒物等形式 传播,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重金属因其具有毒性、持久性和积累性,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污染物。

它们会被大气、水体、土壤等载体传播,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其中生态毒理效应尤其引人关注。

本文主要讨论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生物生长和生殖能力、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一、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重金属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研究表明,重金属可以抑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减少植物数量和物种多样性。

例如,铅和镉等重金属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氮代谢,导致植物生长缓慢、矮化、叶面积减小等生长异常。

同时,重金属也会影响植物的营养吸收和分配,使得植物体内营养失衡,引起疾病的发生和扩散。

这些因素导致植物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

此外,重金属污染还会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产生影响。

微生物是土壤中最小的生物之一,它们在碳、氮、磷等元素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会导致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减少,增强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抵抗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微生物对其他有机污染物的腐解能力,从而给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二、对生物生长和生殖能力的影响重金属的毒性特性使其可以通过口、鳃、皮肤等途径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对生物的生长和生殖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镉在水中的存在会阻碍鱼类的生长和发育,导致身体形态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

铅和汞等重金属也会影响鱼类的生殖能力,使其繁殖的数量、质量和孵化率下降。

类似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在陆地生物中。

重金属污染会阻碍动物的生长发育,导致生物体内代谢功能紊乱和生理结构损伤。

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量的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积聚,必定会引起范围更广泛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对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影响生物体内的一些代谢过程是受到内源性蛋白如酶和其他分子的调节。

重金属污染通过干扰内源性酶和其他分子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代谢,并导致細胞壁破裂或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从而给生物体带来危害。

如,镉可以干扰Ca2+的生理代谢,降低细胞免疫力;铅会干扰DNA的合成,引发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铜等重金属剂量增加会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失衡,对生物体产生毒性影响等等。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重金属污染是环境中一种较为严重的污染类型,往往伴随着生态风险。

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十分必要。

什么是生态风险评估?生态风险评估是指对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的自然或人工因素导致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决策的过程。

生态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制定和实施控制和管理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重金属污染产生的生态风险重金属污染主要是指人工活动排放的金属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重金属包括铅、汞、铬、镉、铜、锌等,它们有机会通过空气、水、土壤进入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重金属污染产生的主要生态风险包括:1. 生物毒性:重金属污染物会在土壤、植物和水体中积累,生物体吸收后,会影响它们的新陈代谢,抑制植物生长和发育,影响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代谢过程,产生毒性效应。

2. 生态系统破坏: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中,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显著。

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后,会导致土壤酸化、微生物减少、土壤结构破坏等问题,影响作物品质和数量。

同时,重金属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进一步加剧。

3. 级联效应: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不仅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还会引发一连串的级联效应。

比如,重金属中毒的植物和动物会影响食物链的生态平衡,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加剧了环境和生态的恶化程度。

生态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 风险识别: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群进行识别和评价,确定潜在的生态风险环境。

2. 风险评价:对潜在的生态风险进行定量分析、预测和评估,确定生态效应和严重性。

3. 风险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实施和监控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控制和纠正生态风险。

4. 风险沟通:使用适当的手段和方式,对政府、企业、公众等各利益相关方进行风险传递、信息反馈,提高风险管理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重金属生态效应

重金属生态效应

5.9月,福建上杭华强电池生产过程中排放含铅的烟尘和 废水导致逾百名儿童血铅超标; 6.10月,河南济源因铅冶炼企业造成1000余名儿童血铅超 标; 7.12月,山东临沂境内含砷污水再次下排,致使整个南涑 河流域及其下游的江苏邳州水体砷超标; 广东清远44名儿童被检出血铅超标; 据环境保护部统计,2009年环保部接报的12起重金属、类 金属污染事件,致使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
许多矿区重金属污染严重
重金属污染触目惊心
几个真实的案例
1.2008年,相继发生了贵州独山县、湖南辰溪县、广 西河池、云南阳宗海、河南大沙河等5起砷污染事件 2.2009年6月,湖南娄底双峰县发生违法转移含铬废渣 引起铬污染事件; 3.7月,浏阳爆发某化工厂引起的恶性镉污染事件; 4.8月,陕西凤翔县发生铅排放导致大量儿童血铅含量 严重超标; 昆明东川区发生200余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 湖南武冈精炼锰加工厂超标排铅,造成附近1300多名 儿童中铅毒;
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对土壤和 水体念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 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 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 为土壤重金属污染. 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 (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 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 (Zn)、铜(Cu)、镍(Ni)等元素.
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日本公害病--水俣病和痛痛病,就 是分别由含汞废水和含镉废水污染水体造成的.
水俣病 痛痛病
近10多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的不断加速,涉 及重金属排放的行业越来越多,包括矿山开采、金 属冶炼、化工、印染、皮革、农药、饲料等,再加 上一些污染企业的违法开采、超标排污等问题突出 ,使重金属污染事件出现高发态势. 在我国重金属污染中,最严重的是镉污染 、汞污染、血铅污染和砷污染.

污染生态学第三章

污染生态学第三章
• 2、光照条件 • 光照强度影响气孔开闭,影响污染物进入量。 • 光质,光量子吸收多,受害大。
第三节 受害条件
• 二、外界条件
• 3、大气湿度 • 大气湿度能直接影响植物的受害程度,即大气相对湿 度与植物受害程度成正比,与植物的抗性成反比。这 是因为高的相对湿度使有害气体和烟尘能吸附在叶表 面,并使这些污染物溶解,慢慢从气孔、表皮渗透到 叶片内,特别是碱性污染物,溶解在表面后,能直接 伤害叶片。
• (七)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3、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 4、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 5、对生长素的影响
• 6、对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 污染物的毒害作用
• 二、污染物对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 (一) 对动物的影响
• 1、重金属元素能严重影响和破坏鱼类的呼吸器官,导致呼 吸功能减弱。
• 如:W-Mo,Cd-Ca,V-Mn,Ni-Cu,Mn-Mg等。 • 表3—29说明每对拮抗元素生成络合物的配位数、离子半径 、离子体积以及半径比率等值都非常接近,这就构成了它 们之间相互取代的基本条件,所不同的只是它们的晶格能 和电离势差别较大,而正是这两个常数的差别,决定了元 素间牛物拮抗能力的大小。
第一节 污染物的毒害作用
• 一、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
• (二)对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植物在受到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在出现可见症状之前, 生理生化和亚细胞显微结构等微观方面的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 镉、铅影响为例: • 1、对根、叶细胞核的影响
• 伤害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加重:
• Cd:10mg/kg、25mg/kg • Pd: 100、500 、1000mg/kg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5克/立方厘米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铬等。

这些重金属在自然界中存在,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如工业废水排放、农药使用和矿山开采等,导致重金属污染的程度不断加剧。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不仅对生物个体造成直接损害,还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首先,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造成了直接威胁。

重金属可以通过水体进入生物体内,富集在生物体的组织中,干扰生物体的正常代谢过程。

例如,铅和汞可以干扰鱼类的生长和发育,导致鱼体形态异常、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镉和铬对水生生物的繁殖能力也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暴露在镉和铬中的水生生物的繁殖率明显下降,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其次,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物化学过程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重金属可以与生物体内的酶和蛋白质结合,干扰酶的活性和蛋白质的正常功能。

例如,铅可以与鱼类体内的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影响鱼类的能量代谢和免疫功能。

汞可以干扰鱼类体内的蛋白质合成,导致蛋白质结构异常,影响鱼类的正常生理功能。

这些干扰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紊乱,增加其对其他环境胁迫的敏感性,降低其生存能力。

此外,重金属污染还对水生生物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暴露在重金属中的水生生物会出现行为异常,如活动减少、食欲减退等。

这些行为异常可能是由于重金属干扰了水生生物的神经系统功能。

例如,铅和汞可以干扰鱼类的神经传导,导致鱼类运动能力下降,影响其觅食和逃避捕食者的能力。

这些行为异常不仅会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还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水生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食物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重金属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和种群数量减少,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的稳定性。

如果食物链中的某个环节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将会引发级联效应,进一步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毒害效应及解决方案

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毒害效应及解决方案

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毒害效应及解决方案植物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中重金属的含量逐渐增多,给植物生长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毒害效应、重金属来源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毒害效应不容忽视。

重金属如铅、汞、镉等具有强毒性,在植物体内难以分解,并通过植物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对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重金属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植物生长:(1)抑制植物光合作用:重金属能够堵塞叶片中的气孔,降低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

(2)干扰植物的酶活性:重金属通过与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干扰植物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3)破坏植物的细胞结构:重金属能够引起细胞膜的损伤,促使细胞内的离子渗漏,破坏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

重金属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指地壳中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界循环过程中释放到环境中,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人为因素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重金属污染,如冶炼、电镀、废水排放等。

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更加严重。

针对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毒害效应,现有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金属污染的防治:通过减少重金属的排放,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对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重金属进入环境的量。

(2)土壤修复技术: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如土壤剥离、化学材料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

(3)植物修复技术:一些植物具有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可以通过植物修复的方式减少重金属的污染。

这些植物称为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如拟南芥、大豆等。

(4)健康饮食和环境教育: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选择优质的农产品,减少重金属摄入。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污染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课后作业

污染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课后作业

.第三章p104 思考题3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1无机有毒物:主要有非重金属的氰化物,砷化物与重金属中的汞,镉,铬,铅等.氰化物(CN)是剧毒物质,对人的口服致死量每毫升0.05-0.12毫克,低浓度的氰化物会引起人的慢性中毒.砷是累积性中毒的毒物,当饮用水中砷含量每毫升大于0.05毫克时,就会导致累积.重金属在水体中只要有微量的浓度即可产生毒性效应,某些重金属还可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重金属不但不能被生物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大量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化工等工业生产排出的污染物中大量为无机污染物,其中硫、氮、碳的氧化物和金属粉尘是主要的大气无机污染物。

各种酸、碱和盐类的排放,会引起水体污染,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如铅、镉、汞、铜会在沉积物或土壤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与生物。

无机元素不同价态或以不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时其环境化学行为和生物效应大不相同,这是当今无机污染物研究中的前沿领域。

无机污染物有的是随着地壳变迁、火山爆发、岩石风化等天然过程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生态系统的。

有的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而进入的。

各种无机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和转化,参预并干扰各种环境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造成了无机污染物的污染。

锡、镉、砷、铅、锑等的矿物开采量甚至大大超过它们的自然循环量。

现代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化工等生产部门,每天都排放大量的无机污染物,包括有害的元素氧化物、酸、碱和盐类等。

其中硫、氮、碳的氧化物和一些金属粉尘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可以直接危害人体和生态系统(见大气污染)。

它们有的会和烃类污染物进一步发生气相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有的会发生液相反应,引起酸雨等,从而伤害动植物,腐蚀建筑材料和使土壤肥力下降。

各种酸、碱和盐类的任意排放,往往引起水质恶化等后果,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铜等可在土壤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的营养级上逐级富集,造成更大的危害。

重金属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机制

重金属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机制

重金属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机制重金属是人类社会活动和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化学元素,然而,由于其毒性和残留性,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重金属与植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复杂,重金属污染下植物的生长和代谢受到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重金属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机制,讨论并总结了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环境保护和植物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一、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一) 重金属离子的吸收和转运植物根系是吸收水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同时也是吸收重金属的途径。

在受到重金属毒性的影响下,植物根系的吸收、传输和分布等方面都可能发生异常。

日本学者赤崎信夫提出了重金属吸收的一种模型,即“目标位置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植物体内,重金属不仅是随机分布的,更是被吸收和转运到特定的目标位置,并在那里产生毒性效应。

此外,重金属的离子状态对于植物的吸收也有关键影响,重金属离子最多可被吸收到根系表皮细胞内。

重金属离子对植物体内不同类型的细胞结构、膜蛋白和酶生理机制均存在毒性影响。

(二) 重金属对植物代谢的影响不同于化学肥料中的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并没有明显的代谢途径。

重金属作为一种毒性元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植物代谢,影响植物的自身生长和营养需要。

1、氧化还原平衡重金属暴露下,植物体细胞膜的氧化还原平衡受到干扰,可能导致膜的损伤、病原微生物进攻、抗氧化物的消耗等种种不利影响。

大量的H+离子会导致改变植物体细胞质内的酸碱平衡,影响NADP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导致代谢过程降解。

2、细胞壁的结构及其功能重金属的毒性作用不仅仅局限在细胞膜上,它们还会对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

重金属可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和多糖物质结合成为交联结构,降低细胞壁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同时也抑制了细胞壁的酶分解和细胞壁酸性物质的释放。

3、叶绿素的合成和病理发生重金属暴露还可影响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合成,而叶绿素在细胞色素的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代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效应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效应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效应重金属污染是指在水体中存在过多的铅、铬、汞、镉、铜等金属元素,超过了水体负荷容量的范围。

这种污染对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生态链、生物富集、生殖与发育、生理功能和行为等方面探讨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效应。

一、生态链效应重金属污染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态链平衡。

以溪流为例,铅、铬等重金属进入水体后,首先对浮游生物产生直接影响,导致其数量减少或完全消失,造成浮游生物食物链断裂。

由于浮游生物是底栖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的减少也会导致底栖生物数量下降。

这进一步影响到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造成整个生态链的破坏。

二、生物富集效应重金属污染使一些水生生物对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增强。

例如,镉在水中进入浮游生物体内后会富集到鱼类等大型水生动物体内。

长期以来,重金属的积累和富集会导致水生生物中重金属超标,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内脏器官的损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三、生殖与发育效应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殖与发育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鱼类卵子和精子暴露在含有重金属的水体中会发生变异,导致繁殖能力下降。

此外,重金属还对幼鱼的孵化和发育过程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影响其生存率和生长速度。

长期下来,这将对水生生物种群数量和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生理功能效应重金属污染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

重金属进入生物体后会阻碍酶的活性,干扰细胞代谢和呼吸过程,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受到抑制。

这会导致鱼类行为异常,如摄食减少、活动能力下降等,进而影响到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而一旦生态系统中存在这些异常,将进一步削弱水生生物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从而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了多方面的生态效应。

尽管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重金属的排放和污染,但保护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系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加强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以及推动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稳定。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效应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效应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效应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些重金属元素不可避免地被排放到了环境中,导致了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的破坏。

本文将会探讨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效应。

首先,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可能会导致土壤的质量下降,从而使得土壤的肥力变得低下,甚至无法种植任何作物。

此外,重金属的积累会导致土壤的污染程度逐渐加剧,使得土壤变得难以生存。

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农业生产的困难。

其次,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当重金属元素进入水体,它们将积累在沉淀物中,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

重金属的积累也会导致水中生物的死亡,影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此外,重金属的污染还会影响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运行。

此外,重金属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略。

重金属元素在空气中的存在会导致空气污染程度的加剧,使得空气变得更加浑浊。

这将影响人类的呼吸系统,影响身体健康。

重金属的积累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了吸收和转化的能力,对环境有害。

最后,重金属污染还会对野生动物和鸟类造成伤害。

当重金属元素自然流入环境时,它们很可能被动物和鸟类所吸收。

这些元素在动物体内积聚,从而使得动物变得脆弱,甚至死亡。

随着食物链的逐渐升高,重金属元素的积累会在动物体内累积到更高的水平,这将导致极端的环境损坏。

结论综上所述,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它对土壤、水生生态系统、大气环境、野生动物和鸟类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和治理是我们所有人面临的重大任务。

只有通过科技和政策的力量,加强治理,才能建立一种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美好的未来。

典型化学污染物环境过程机制及生态效应

典型化学污染物环境过程机制及生态效应

典型化学污染物环境过程机制及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为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不当的活动而逐渐严重,
其中化学污染是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的典型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挥发有机化合物、灰尘和氮磷类物质等,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甚至更为严重。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化学污染物可以进行分解、转化和交联,像臭氧、氮氧化合物、X烃类和贵金属
催化剂等,最终形成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可能和原物质不同,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对于挥发性有机物来说,它们可以释放大量的有毒气体,例如二氧化硫、
氟等。

当太阳照射到这些有毒气体时,可以产生强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现象,严重破坏气候稳定性,破坏土壤坡度,破坏空气质量,使臭氧层变薄,引发环境恶化。

其次,对大气环境影响较为严重的细颗粒污染物,可以在空气中充斥比如火药
烟雾、火药假想烟雾等,进而引起重金属元素的延伸,进而污染风土、抑制农作物的生长,破坏气候系统,并且阻挡阳光辐射,影响臭氧层的结构。

环境中存在的氮磷类物质,以及水污染物的抑制力巨大,它们可以限制水体中
有益物种的生长,此外,这类物质向空气中释放,可以形成复合气态物,大量消耗臭氧层,从而反过来影响气温变化。

归根结底,化学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甚至比人们要严重的多,影响范围更
加广泛,严重破坏气候稳定性,因此而损害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人们应该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这一问题,坚定走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路线,以便一鼓作气的实现绿色环保的伟大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移转化:
进入土壤的Pb2+容易被有机质和黏土矿物所吸附。 不同土壤对铅的吸附能力如下:黑土(771.6 μg/g) >褐土(770.9 μg/g)>红壤(425.0 μg/g);腐殖质 对铅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黏土矿物。铅也和配位 体形成稳定的金属配合物和螯合物。土壤中铅主 要以Pb(OH)2、PbCO3、PbSO4固体形式存在。 而在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铅的含量很低,故土壤中 铅的迁移能力较弱,生物有效性较低。当土壤pH 降低时,部分被吸附的铅可以释放出来,使铅的 迁移能力提高,生物有效性增加。在酸性土壤中, 植物对铅的吸收累积大于在碱性土壤中。

土壤吸附和pH影响:三价铬进入土壤后,90%以上迅速 被土壤吸附固定,以铬和铁氢氧化物的混合物或被封闭在 铁的氧化物中,故土壤中三价铬难以迁移。六价铬进入土 壤后大部分游离在土壤溶液中,仅有8.5%~36.2%被土壤 胶体吸附固定。土壤溶液中,三价铬的溶解度取决于pH。 当pH大于4时,三价铬溶解度降低;当pH 5.5时,全部沉 淀;在碱性溶液中形成铬的多羟基化合物。此外,在pH 较低时,铬能形成有机配合物,迁移能力增强。
小白菜中Cu的含量与施泥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且
不同部位对Cu的吸收有所差异。Cu在小白菜中 的富集为根部大于茎叶,这可能与根系和Cu离子 直接接触有关。由此可见,在利用污泥堆肥时最 好避开利用根部的植物。
(1)通过短期及中期淋溶后发现,污泥土地利用
会增加土壤中的Cu含量,但主要集中在上层土壤 中;而长期淋溶后,各层土壤中的相对Cu含量有 了明显的增加,如长期施用污泥,则Cu在土壤中 的积累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a)通过挥发作用进入大气 (b)受水特别是酸雨的淋溶或地表径流作用,重金属进入地 表水和地下水,影响水生生物 。 (c)植物吸收并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影响土壤中重金属活性(或生态效应)的因素:
存在形态 土壤胶体的吸附:有机、无机配合物 土壤酸碱度 微生物作用:形成金属有机化合物
2.重金属形态
定义:重金属形态是指重金属的价态、化合态、结合态和结 构态4个方面。即某一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以某种离子或分 子存在的实际形式。 元素活动性、迁移路径、生物有效性及毒性等主要取决于其 形态而不是总量。 形态分析:化学形态分析、物理形态分析
化学形态分析法-顺序提取法: 采用适当的化学浸提剂有选择性地将与土壤固相结合的不同 形态的重金属浸提出来 。
(4)通过淋溶可以发现,污泥中Cu的释放分为
两个阶段:前期稳定性较差的酸溶/可交换态易随 淋溶液进入土壤中,后期可还原态、可氧化态甚 至残渣态Cu开始缓慢的释放出来,并在土壤中进 行迁移转化的过程。
(5)通过长期的淋溶实验可以看出,只有很小部
分的Cu随淋溶液淋出,且随淋溶时间的延长,淋 出液中Cu的含量有逐渐降低且趋于平缓的趋势。 淋出液中Cu的含量<0.08mg/l,远低于地下水Ⅲ 类标准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Cu的限制指标 (1.0mg/l),因此污泥农用后Cu对地下水的污染 风险较小。
酸溶/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可还原态(铁 锰氧化物结合态)、可氧化态(有机物和硫化物结 合态)、(残渣态)
目前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土壤中重金属的
生物有效性研究,即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 存在形态,或测定在此土壤上生长的植物 中的金属含量,并寻找这两者之间的相关 性。 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同时由于胶 体对重金属离子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等,使 其不易迁移。因此,土壤一旦遭受重金属 污染,就很难予以彻底消除。土壤是重金 属污染的"汇",故应积极防治土壤的重金 属污染。
三、五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其生物 效应
1.镉 来源:土壤中镉污染主要来自矿山、冶炼、污灌
及污泥的施用。镉还可伴随磷矿渣和过磷酸钙的 使用而进入土壤。在风力作用下,工业废气中镉 扩散并沉降至土壤中。交通繁忙的路边土壤常发 现有镉污染。
迁移转化:土壤中的镉可被胶体吸层累积,15 cm以下 含量显著减少。大多数土壤对镉的吸附率在80%~ 90%。土壤对镉的吸附同pH值呈正相关;被吸附的 镉可被水所溶出而迁移,pH越低,镉的溶出率越 大。如pH 4时,镉的溶出率超过50%;pH 7.5时, 镉很难溶出。 水稻田在淹水条件下,形成了还原性环境,镉主 要以CdS形式存在,抑制了Cd2+的迁移,难以被植 物所吸收。当排水时造成氧化淋溶环境,S2-氧化 或SO42-,引起pH降低,镉溶解在土壤中,易被植 物吸收。土壤中PO43-等离子均能影响镉的迁移转 化;如Cd2+和PO43-形成难溶Cd3(PO4)2,不易被植 物所吸收。因此,土壤的镉污染,可施用石灰和 磷肥,调节土壤pH至5.0以上,以抑制镉害。
土壤有机质影响:在土壤常见的pH和pE范围内,Cr(Ⅵ)
可被有机质等迅速还原为Cr(Ⅲ)。 当含铬废水进入农田 时,其中的Cr(Ⅲ)被土壤胶体吸附固定;Cr(Ⅵ)迅速被 有机质还原成Cr(Ⅲ),再被土壤胶体吸附;导致铬的迁移 能力及生物有效性降低,同时使铬在土壤中积累起来。然 而,在一定条件下,Cr(Ⅲ)可转化为Cr(Ⅵ);如pH 6.5~8.5时,土壤中的Cr(Ⅲ)能被氧化为Cr(Ⅵ), 土壤中有机质越多,负电性越强,对六价铬阴离子的吸附 力就越弱。
生物效应:镉是危害植物生长的有毒元素。植物对镉的
吸收与累积取决于土壤中镉的含量和形态、镉在土壤中的 活性及植物的种类。
例如,水稻对三种无机镉化合物吸收累积的顺序为: CdCl2>CdSO4>CdS。 吸收量依次是玉米>小麦>水稻>大豆 同一作物,其含量一般为:根>茎>叶>籽实。 镉对作物的危害,在较低浓度时,虽在外观上无明 显的症状,但通过食物链可危及人类健康。
生物效应:
微量元素铬是植物所必需的。植物缺少铬就会影响 其正常发育,低浓度的铬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 但植物体内累积过量铬又会引起毒害作用,直接 或间接地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Cr(Ⅲ)也是人 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Cr(Ⅵ)具有强毒性,致 癌物,毒性比 Cr(Ⅲ)大100倍。 总的说来,铬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弱,其原因 是铬在植物体内迁移性很低。铬是金属元素中最 难被吸收的元素之一。 铬容易从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与其他毒性强的重金 属相比,危害性相对小一些。
(2)添加堆肥污泥后耕作层土壤中Cu的形态百分
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以残渣态为主,占50% 以上;易被植物利用的酸溶/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 Cu有了明显的增加,且越靠近污泥的土层增幅越 大。
(3)与去离子水相比,酸雨作用会促使污泥中
Cu离子淋溶强度的增加,并能促使土壤中易迁移态 Cu的百分含量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Cu 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风险。因此在进行堆肥污泥 对土地利用后Cu的迁移性风险评价时,不仅要考虑 土壤的性质,还应充分考虑外界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土壤中Cu性质的改变。
生物效应:
铅不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铅进入植物的过 程主要是非代谢性的被动进入植物根内。 一般情况下,土壤含铅量增高会引起作物产量下降; 在严重污染地区,能使植物的覆盖面大大减少; 在另一些情况下,生长在严重污染地区的植物, 往往具有耐高浓度铅的能力。 摄取5mg/kg体重的铅即可引起人的急性中毒。摄入 的铅经消化道吸收后,可在人体内蓄积。90%的铅 以不溶性的磷酸三铅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少量蓄 积在肝、脑、肾和血液中,铅可以对造血系统造成 危害,引起贫血和溶血。长期摄入铅后,可引起慢 性铅中毒肾病。儿童对铅有其特殊的易感性
4. 砷 土壤中砷以三价或五价状态存在,其存在形 态可分为可溶性砷,吸附、交换态砷及难 溶态砷。可溶性砷主要为AsO43- 、 AsO33等阴离子,一般只占总砷量的5%~10%。 来源:来自采矿、冶金、化工、化学制药、 农药生产、玻璃、制革等。
迁移转化:土壤中砷的迁移转化与其中铁、
铝、钙、镁及磷的含量有关,还和土壤pH、 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的作用有关。 土壤胶体对AsO43-和AsO33-有吸附作用。 如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铁、氢氧化铝和铝硅 酸盐黏土矿物表面的铝离子都可吸附含砷 的阴离子,但有机胶体对砷无明显的吸附 作用。
单独提取法 :单一形态。适用于当重金属含量大大超 过地球背景值时的污染调查。 连续分级提取法 :多种形态 。
有代表性的连续分级提取法: Tessier法:将沉积物或土壤中金属元素的形态分
为可酸溶/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 结合态、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态5种形态。
BCR法(欧盟提出) :3种形态,弱酸提取态(可
砷可以和铁、铝、钙、镁等离子形成难溶
的砷化合物,还可以和无定形的铁、铝等 氢氧化物产生共沉淀,故砷可被土壤中的 铁、铝、钙及镁等所固定,使之难以迁移。 土壤中吸附态砷可转化为溶解态的砷化物, 这个过程与土壤pH和氧化还原条件有关。 如土壤pE降低,pH值升高,砷溶解度显著 增加。 由于AsO43-比AsO33-容易被土壤吸附固定, 如果土壤中砷以AsO33-状态存在,砷的溶解 度相对增加。
(2)生物富集
来源:天然、人为(大气沉降、污灌、 采矿和冶炼、农药和化肥)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植物生长。 (2)影响土壤生物群的变化及物质的转化。 重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的毒性顺序为:Hg>Cd >Cr>Pb>Co>Cu,其中Hg2+、Ag+对微 生物的毒性最强。 (3)影响人体健康
论文举例:污泥土地利用中重金属的环境效应研究
耕作层(0~30cm)土壤中残渣态的Cu明显多于
其他形态的Cu,约占总量的80%,各形态的Cu 含量大小顺序为残渣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酸 溶/可交换态。 实验所用堆肥污泥呈酸性,有机质含量是土壤的 40多倍,且其中的Cu含量低于农用污泥中Cu的 限制标准(500 mg/kg),适合农用。污泥中Cu 的形态以残渣态及可氧化态为主,两者之和占总 量的92.8%,可酸溶/可交换态及可还原态Cu所占 比例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