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5176f162cfc789eb172dc8ba.png)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西方人非常重视个性和自治。
个人的目标和动机比集体的目标和动机更为重要。
人们认为这种文化可以鼓励个人更加雄心勃勃,并以此来驱动个人成功。
他们还着重于与众不同和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决定基于周围人的看法。
他们将首先考虑他们的决定将如何影响他们的家人,同事和朋友。
根据西方国际教育基金会(AIEF)的说法,中国人是集体考虑自己的。
通常,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决定。
2 –沟通方式中国人可能认为西方人的言行举止很高。
这可能经常会引起很多误解,有时甚至会伤害某些中国人的感情,特别是如果他们非常敏感。
鼓励西方人民捍卫自己的思想,甚至可能导致对抗或辩论,目的是使对方同意他们的思维方式。
即使有些中国人与您所说的完全不同,他们也会简单地点头。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过于直接可能会被视为侮辱,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觉得粗鲁。
直截了当的交流使中国人不舒服,因此他们更喜欢用微妙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自我促进与谦虚在中国,人们期望彼此善待彼此,并在讨论成功时表现出谦卑。
有时,为了避免羞辱第二个人,他们宁愿根本不讨论他们。
自我推销通常被中国人民所抵制。
与西方相反,吹牛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常态。
西方人乐于公开讨论成功。
有些人甚至认为谦卑是一种弱点,而不是一种美德。
4 –关系与经济学在中国,他们非常重视建立社交网络。
如果直接翻译,他们将其称为中文中的“关系”或“关系”。
他们将其用于开展业务;通过在与客户签订交易之前进行社交并了解他们的客户。
关系是第一位的,然后信任和业务将最终跟随。
此过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这与西方人的经营方式背道而驰。
西方人非常重视速度和效率。
但是,在西方国家,社交互动更为随意和随和。
5 –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在西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不应相互重叠。
同事有时可能会出外参加办公室赞助的活动或参加办公室聚会,以打破僵局或在个人层面认识他们的同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b57ec6af9b89680202d8252a.png)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中外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外文化差异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c322a7d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b.png)
中外文化差异的例子
1、饮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中国人则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2、人际关系方面:西方人与人关系分明,习惯AA制;中国人讲仁义,喜欢请客买单。
3、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服饰方面: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通常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虽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也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西方认为不合礼仪的服饰。
5、教育方面:中国教育,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87888608a1284ac8504394.png)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吃穿住行”向来是国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和民众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国家在这四个方面都有着本国的特色,中西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本文主要从饮食与建筑这两面来论述中西之间的差异。
(一) 饮食文化的差异首先是饮食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讲究排场,西方人提倡简单、随意。
中国人无论是举行酒店宴会还是家庭宴会都十分重视菜式,讲究排场,酒菜要丰盛,一般的正式宴请至少要上七八道菜,这还不包括在主菜之前的冷盘,开胃菜,中间上的甜点以及最后的点心、主食和水果。
食材越珍贵,菜肴越丰富,就越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也方可显示主人的身份。
如果一桌菜全部被吃光,主人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所以一般准备的菜的量远远超过客人所能消耗的量,这大概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持家要检,待客要丰。
”正是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得他们在请客吃饭时注重排场,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
它是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而在西方,盛大的西餐宴席也只不过是六道菜,并且只有其中两道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菜,其余的不过是陪衬。
若是普通的请客吃饭,饭菜则更为简单普通。
例如,在美国,朋友聚餐会采用一种称之为“potluck”的方法,即每个人带一两样食物到主人家,然后大家一起分享。
西方人将吃饭看作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结交朋友的机会,这一观念使得他们更加关心宴会的自由化与多样化,也使得他们开动脑筋,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就餐氛围,因此,西方人请客吃饭并不在意菜式是否丰盛,宴会的规模是否能彰显他们的身份。
其次是饮食内容上的差异——中国人追求美感,西方人则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为止已产生了诸多菜系与流派,每一种菜系都毫无例外地体现出了一个“精”字。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47c3eb20a300a6c30c229fed.png)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人际关系-西方人注重团队合作,中国人则喜欢抱团撒网。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
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
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
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
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2、生活方式-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外国人不管周围的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
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
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
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
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外国人说的12点就是12点,中国人说的12点很可能是11点55到12点10的一段时间。
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
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
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
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表达个人观点时:外国人喜欢一针见血直接表达;中国人喜欢旁征博引,委婉意会。
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a73631e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e.png)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5. 教育价值观:中国文化中,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 度较高。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被看作是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发 展和创造力更受重视,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只是一些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实际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方 面,如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 和行为习惯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3. 饮食习惯:中国文化中,饮食被看作是社交和团聚的重要方式,人们通常会共享一些菜 肴和饭菜。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更为重要,人们更倾向于独立点餐并注 重个人偏好。
4. 个人空间和隐私: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更接近并愿意共享个人空间,例如在公共场 所排队时,可能会比较靠近其他人。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空间和隐私更受重视,人们更倾 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私密性。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以下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实例:
1. 礼仪和礼节: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人们通常会行礼、 称呼长辈或上级的称谓,并注重面子和礼貌。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更为重要 ,人们更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流方式。
2. 时间观念: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会议和约 会可能会有一定的延迟,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建立更重要。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更为 注重准时和效率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例子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c9e8d3b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d.png)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例子文化,如同一个民族的灵魂,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中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自发展,形成了诸多显著的差异。
以下通过几个方面的例子来探讨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饮食文化方面,差异显而易见。
中国人讲究“色香味俱全”,注重菜肴的口感、色泽和香气的完美结合。
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和社交的方式。
例如,中国的八大菜系,每一种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巧,且用餐时通常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共同分享各种菜肴。
而西方的饮食文化更注重营养的均衡和搭配,他们的菜肴相对较为简单和直接。
西餐中的主菜、配菜和甜点区分明确,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每人一份餐食。
在家庭观念上,中西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中国文化强调家族的重要性,重视亲情和孝道。
几代人同堂居住是常见的现象,长辈在家庭中拥有较高的权威,子女需要尊重和照顾长辈。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更为重要,子女成年后往往会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庭关系相对较为松散。
教育理念的差异也颇为明显。
中国的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学生们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发展。
而西方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表达个人观点。
社交礼仪方面,中西方也有不同的规范。
中国人见面时常常会握手或者点头示意,并且在交流中较为注重谦逊和委婉。
而西方人在社交中更倾向于直接和坦诚的表达,见面时可能会拥抱、亲吻脸颊等。
节日文化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
中国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大多与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等有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走亲访友互道祝福。
而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节日,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或独特的庆祝方式。
圣诞节时,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感恩节则以家庭聚餐和感恩为主题。
艺术表现形式上,中西方同样各具特色。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212004e527d3240c8447efd3.png)
中西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多,主要体现在人文、思想、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
以下进行举例:宗教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在世界各国,均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大多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将耶稣视为上帝;而中国人更多地信仰佛教,将释迦摩尼视为人神。
隐私方面在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保护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别人来干预。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这些问题涉及他们的隐私,因此往往拒绝回答。
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中,尤其是在酒桌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酒敬烟。
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习惯性的讲几句客套话,例如多多包涵之类的客套话,甚至还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方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日常交际更讲究尊重个人意愿。
比如,吃饭的时候,他们绝不会硬往客人碗里夹菜,客人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他们不会用各种方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客人喝醉为止。
认知文化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崇拜之意,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西方则有一个“打龙节”,在他们眼里,龙被视为恶兽。
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黑、白两种颜色被看作“不吉利”的颜色。
因此,在重大节日或婚礼上都会穿红色的衣服、挂红灯、贴红色的“喜”字。
在丧礼上,人们会穿黑色或是白色的衣服,代表了对过世的人的哀悼。
而在西方,他们就非常喜欢黑白颜色的衣服,西方的新娘在婚礼上一般都穿白色婚纱,白色代表圣洁;在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是紫色的衣服,代表高贵。
而西方的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代表典雅。
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现在有一些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例子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d59b7081a417866fb94a8eaf.png)
【1】见面问候我们中国人原来最好的问候就是:“您吃了吗?”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咱们过去温饱没有解决。
以后咱们再见面就说:“撑着了吗?打嗝了吗?”,我觉得咱中国人应该向英国人学学,英国人见面打招呼都是“Hello!”Hello完了之后就问天气怎么样?“你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我觉得今天天气不错啊!这真是难得一个晴天。
”【2】尊老爱幼尊老,要按咱们来讲,你要看见马路上一个老奶奶,颤颤悠悠地拿八十多个包袱在那儿正过马路呢,你不过去帮帮忙的话,你还是人吗?所以你一定要过去帮忙,过去后说:“老大娘,您要过马路吗?来,把包给我,我替您扛过去。
”给老大娘搀过去以后,老大娘一定非常高兴:“谢谢你小伙子,谢谢你。
你叫什么名字?”“不要问我的名字了,如果您想知道我的名字,我叫雷锋。
”一般都这样。
可要是外国人就不是这样了,你看到一个外国老太太过马路,你过去了说:“Hello,天气不错,我替你搬。
”那不行,老太太一定不高兴,倒不是因为她担心你抢她东西,关键是她不服老,如果你这样做就等于说她给人感觉她是一个老人。
我记得我在加拿大住的时候有一邻居91岁了,走路直晃悠。
那天刮四级大风,他拿了两包,我心说我一定得帮帮忙去,咱也让加拿大人知道,除了白求恩红遍我们中国之外,我们雷锋也能红遍加拿大。
我就去了,说:“Heloo”他说:“NO,不用帮,不用帮。
”我说这老大爷怎么这样啊?不让帮忙。
其实,他们外国人就是这个习惯。
【3】救死扶伤如果我们看见有人掉到河里了,“噗通”一下,你得赶紧下去救人,可是在外国这样就不行。
西方人就是这样,你甭救我,你千万别来救我,你救我还是给我添麻烦?你说这人怎么想的呀?他的思维是什么逻辑?他这种思维逻辑就是:你是想来救我,可你受过专业训练吗?你会游泳吗?你不会游泳你来救我,最后你也搭进去了赖谁呀?必须得要专业人士,你要想救我打110啊,打119啊。
我这么一想,可能也对,过去我看有个报纸说,有个人根本不会游泳就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最后两个人同时牺牲了。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7a733b26a45177232f60a2a2.png)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一、中国人信奉儒教, 讲顺从孝顺。
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们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
二、中国人民与外国人的吃饭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常常围着一大桌,同吃一盘菜,虽然热闹,但一点儿也不卫生。
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这就是自助餐,既卫生又方便;三、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国人教育学生,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四、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五、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六、电影文化:美国人喜欢调侃总统,英国人喜欢调侃一些暴力机构,比如监狱。
中国人最喜欢调侃老百姓。
七、伦理型与法理型。
从文化性质来看,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
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自觉克服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八、内向型与外向型。
从文化性格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
九、整体性思维型和个体性思维型。
从思维方式来看,人的思维通常可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
一般而言,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不发达,西方人则逻辑思维较强。
笔者认为,中国人整体性思维较强,而西方人个体性思维较强。
十、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
从文化取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
中西文化差异案例
![中西文化差异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7a3825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a.png)
中西文化差异案例一、饮食文化差异。
1. 案例一:早餐的较量。
我有个中国朋友小明和一个美国朋友杰克住在一起。
一天早上,小明拿出油条、豆浆和茶叶蛋,热情地招呼杰克一起吃。
杰克一脸疑惑地看着这些食物。
他拿起油条咬了一口,皱着眉头说:“这东西怎么这么油啊,感觉像在吃油炸面团。
”然后他又喝了一口豆浆,嘟囔着:“这是什么味道,有点像没加糖的奶昔,但是又很奇怪。
”而小明呢,看着杰克的反应觉得很有趣。
杰克接着拿出他的早餐,是一大杯冰牛奶、几片全麦面包和一块黄油。
小明尝了一口面包,觉得干巴巴的,没有什么味道,冰牛奶也让他的胃有点不舒服,他说:“这面包怎么像在嚼纸一样,冰牛奶早上喝也太凉了。
”这个案例就很明显地体现了中美饮食文化在早餐上的差异。
在中国,早餐讲究热乎、有滋有味,油条豆浆是经典搭配。
而在美国,冷的牛奶、简单的面包黄油是常见的早餐选择,注重方便快捷和营养搭配。
2. 案例二:吃动物内脏。
我和一群外国朋友去吃火锅。
当我点了毛肚、鸭肠、猪肝等内脏类食物时,他们都露出了惊恐的表情。
其中一个英国朋友说:“你们怎么能吃这些东西呢?这在我们那里是不被接受的。
”我笑着说:“这些可都是美味啊,尤其是毛肚,在火锅里七上八下涮一涮,又脆又嫩。
”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我们中国人对内脏类食物的喜爱。
在西方文化中,很多人认为动物内脏是不干净或者不适合食用的,而在中国,经过精心烹饪的内脏可以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像卤煮、九转大肠等都是很有名的菜肴。
二、社交文化差异。
1. 案例一:见面打招呼。
我在国外旅行的时候,遇到一个法国姑娘。
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很热情地问她:“你吃了吗?”她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回答说:“还没有,怎么了?”我才意识到这个招呼方式让她很困惑。
在法国,人们见面通常会亲吻脸颊或者简单地说“Bonjour(你好)”。
而在中国,“吃了吗”是一种很常见的打招呼用语,这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以及这种问候背后的一种亲切和关怀的态度,但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被误解为真的在询问吃饭与否的问题。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d49d746dcfc789eb172dc8e0.png)
中西文化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
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饮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2d79abb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4.png)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中西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分别代表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这两种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包括价值观、礼仪、饮食习惯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具体举例中西文化的差异。
首先是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在价值观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通常以家庭为中心,强调家庭的和谐和责任。
尊重长辈和关心家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
西方人更倾向于尊重和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他们更独立,更强调个人的成就和成功。
其次是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礼仪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异。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尊重和礼仪,有着丰富的礼仪规范。
比如,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人通常会先行问候长辈和上级,然后才会自己介绍。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平等和自然的交流方式,不会过多地强调礼仪。
他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再次是饮食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并且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包括饮食礼仪和烹饪技艺。
中餐通常有多道菜,以米饭为主食,注重均衡和健康。
相比之下,西餐通常以面包、肉类和蔬菜为主食,味道相对简单。
西方人在用餐时,更强调快捷和简便,注重个人口味的满足。
此外,中西方在审美观念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非常注重和谐、庄重和内在美。
在中国传统绘画、建筑和音乐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具有诗意和哲理的审美体验。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外部美和视觉冲击,他们更倾向于在艺术作品中追求刺激和享受。
此外,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人通常更注重过去和现在的情感认同,他们强调历史的渊源和传统的延续。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未来和现在的关系,他们追求科技和创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仅在表面上体现为语言、饮食和礼仪的差异,更深层次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传统的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中西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文化差异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8a02126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d.png)
中西文化差异例子
1. 中国以及大部分东亚国家讲普通话,而西方国家则有几百种语言;
2. 语言文字也有很大不同,中国大多数地区使用汉字,而西方则包括英语、法语、德语等拉丁语;
3. 中文通常是三言二拍的,几句话就可以把一个句子写完,而英语等拉丁语就往往没有明显的节拍;
4. 中文通常采用大量的成语和谚语,还有各种字面意义上的辨异,而这在英语中是少得多的;
1. 中国有悠久的古代文化历史,而西方国家大多较贫乏;
2. 中国有很多的成语,但是西方只有少数谚语;
3. 中国的历史习俗非常古老古特,而西方国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4. 中国文化强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精神,而西方文化则强调“说话要立竿见影”的思想;
三、习俗
1. 中国人结婚时有各种文艺表演和活动,而西方国家婚礼则更多地以圣礼形式举行;
2. 中国人有一套行事规矩,严格执行礼仪礼节,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这么严格的规矩;
3. 中国人有仪式感比较重,一些场合有专门的遵法仪式;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这么大的仪式感,几乎省去了礼节;
4. 中国传统礼仪中非诚勿扰深受人们尊重,而西方的礼仪则比较平等,没有这么多的限制。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cf38f52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5.png)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e6367df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0f.png)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饮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在中国的文化习俗中,红色通常是吉利顺利的象征,新年的时候用红色的物品营造喜庆的氛围,但是在西方,红色的含义并不吉利,“陷入红色”代表着赤字和损失。
西方国家的人通常会更直接的表达他们的情感,当他们见面时,会选择亲吻脸颊或者拥抱,在中国,表达情感更为委婉,见面时通常用握手表示友谊,很少会拥抱。
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地区的人们存在文化差异,是因为生活的社会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749280f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7.png)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西方人非常重视个性和自治。
个人的目标和动机比集体的目标和动机更为重要。
人们认为这种文化可以鼓励个人更加雄心勃勃,并以此来驱动个人成功。
他们还着重于与众不同和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决定基于周围人的看法。
他们将首先考虑他们的决定将如何影响他们的家人,同事和朋友。
根据西方国际教育基金会(AIEF)的说法,中国人是集体考虑自己的。
通常,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决定。
2 –沟通方式中国人可能认为西方人的言行举止很高。
这可能经常会引起很多误解,有时甚至会伤害某些中国人的感情,特别是如果他们非常敏感。
鼓励西方人民捍卫自己的思想,甚至可能导致对抗或辩论,目的是使对方同意他们的思维方式。
即使有些中国人与您所说的完全不同,他们也会简单地点头。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过于直接可能会被视为侮辱,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觉得粗鲁。
直截了当的交流使中国人不舒服,因此他们更喜欢用微妙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自我促进与谦虚在中国,人们期望彼此善待彼此,并在讨论成功时表现出谦卑。
有时,为了避免羞辱第二个人,他们宁愿根本不讨论他们。
自我推销通常被中国人民所抵制。
与西方相反,吹牛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常态。
西方人乐于公开讨论成功。
有些人甚至认为谦卑是一种弱点,而不是一种美德。
4 –关系与经济学在中国,他们非常重视建立社交网络。
如果直接翻译,他们将其称为中文中的“关系”或“关系”。
他们将其用于开展业务;通过在与客户签订交易之前进行社交并了解他们的客户。
关系是第一位的,然后信任和业务将最终跟随。
此过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这与西方人的经营方式背道而驰。
西方人非常重视速度和效率。
但是,在西方国家,社交互动更为随意和随和。
5 –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在西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不应相互重叠。
同事有时可能会出外参加办公室赞助的活动或参加办公室聚会,以打破僵局或在个人层面认识他们的同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ae301c78941ea76e59fa044c.png)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华传统文化和西学是不同层面的学说。
以中华道家为例,道家是求真的,修真人。
所谓返本归真,证实的是真理大道。
道家的阴阳学说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特性物质类型,是构成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的元素,这和现代科学证实的一致,现代科学发现的那些化学元素表,如果分门别类就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字就全包括了,这是道家五行的表面意思。
金、木、水、火、土五种特性的物质构成了我们这个物质世界,而阴与阳这两种更深层次的微观物质又造成了我们这各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的两样性,如:男女、雌雄等。
更为重要的是阴与阳两种物质演化的佛性与魔性的内涵、正与邪、善与恶构成了人这种生命的精神内涵,形成了中华邪不胜正、一正压百邪、有道伐无道、正义灭邪恶等等道义基础学说之仁心与义理,一整套的中华仁义道德观念和辩证理念。
西方近代和现代哲学,是着眼我们物质世界最表面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推导,形成近代的逻辑学说和唯物主义,形成眼见为实,看不见就不承认的逻辑观念。
以西方这种唯物主义而论,看不到构成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特性和相生相克的变化就不承认这种宇宙运行法则的存在,看不到和证实不了宇宙的阴阳两性就视为封建迷信,造成的结果就是否认道德的实质存在和人善恶两性的虚无,形成了以追求物质和权与利为基础的现代文明,其普世价值追求的公平公正,是建立在利益分配基础之上的,只是早期的基督教文化给其注入了少许正邪与善恶的道义理念而已。
免责声明:本文非原创,获取自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
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
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
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
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
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
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
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
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
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
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
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四、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法的观念上。
传统中国的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因此,在传统上,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刑、律、法等同起来,以为法即是刑法。
这种观念源于中国古代法的特殊形成,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加强。
刑与暴力相联系,而且最初主要是针对异族的,后逐渐转化和扩大到在性质上类于异族的所有违犯礼教的人。
刑归根到底是一种血缘集团性的压迫法,并长期局限在血缘范围内。
西方法的观念主要以权利为轴心,这是因为古希腊、古罗马国家与法肇始于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社会妥协的结果。
所以,尽管这种法不能不因社会集团力量的消长而偏于一方,也不能不因为它是国家的强制力而具有镇压的职能,但它毕竟是用以确定和保护社会各阶层权利的重要手段,并因此获得一体遵行的效力。
中西法律文化的另一个差异是法的本位,也即法以什么作为其权利义务的基本单位。
在最早的时期,中西法律都是以氏族或扩大了的氏族(部族、部落联盟等)为本位,但在古代世界的转换过程中,却走了两条日益分离的道路。
中国法律走上了一条从氏族/部族到宗族/家族再到国家/社会的集团本位道路,这可以图示为氏族/部族→宗族/家族→国家/社会,其特点是日益集团化。
西方的法律本位则经历了一条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神到个人的道路,图示为氏族→个人→上帝/神→个人,其特点是日益非集团(个人)化。
不过,本世纪以来,中西法律的本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中国,个人在法律中的地位愈益提高,而连带主义、民族主义则对西方法律本位一度产生了非个人化的影响。
从法律文化所体现的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公法文化,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上是一种私法文化。
所谓公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刑事性(刑法化或国家化)的法律体系;私法文化则是一种民事性(民法化或私人化)的法律体系。
中国传统法律中确有关于民事、婚姻、家庭、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在性质上都被刑法化了,也即以刑法的规定和方式来理解和处理非刑事问题。
西方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私法文化,其主要标志是民法和商法的发达。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西方法律在近代以前的刑事民法化和近代以来公法的发展及其私法化现象。
伦理化与宗教性可以说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上最具对极性的差异。
传统中国的法律在西汉以后逐渐为儒家伦理所控制,儒家伦理的精神和原则日益规范着法律的变化和发展,至隋唐终使中国法律完全伦理化,这一情形延及清末而毫无变化。
儒家伦理使传统中国的法律成为一种道德化的法律,法律成为道德的工具,道德成了法律的灵魂。
这不仅使传统中国法律丧失了独立的品格,也从根本上阻碍了它向现代的转变。
西方法律文化从罗马开始就受基督教的影响,到中世纪时,基督教逐渐控制了世俗的法律,虽然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使政教分离,法律在整体上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与控制,但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并且深入到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和制度深处。
中西法律文化在体系和学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中华法系”母法的传统中国法律文化是一个带有封闭性的体系,而代表西方法律文化的大陆和英美两大法系是开放性的。
这种不同的结构形态是由它们所属的社会机制所决定的,并随着社会本身而变化。
传统中国的法律学术主要表现为对法律进行注解的律学,缺乏西方那种围绕正义而展开的具有批判功能的法学。
“律学”与“法学”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它是两种形态的法律文化的反映。
应该承认,同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中西法律文化存在差异与冲突的同时,也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
从根本上说,每一文明都有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不同文明的理想自有差异,但都是人类心性的表现,都是人类对生活秩序化和正义性的追求。
这提示我们,既不应忽视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要关注它们基于人类共性的相通性,并努力在人类文化的差异中寻求各种可能的互补,最终经由理解和化解而达于会通出生在80年前后的老伙伴,无论你是不是体育迷,你都会认识一个同龄老伙伴姚明吧。
在他身上发生故事其实能很好诠释中西或则叫中美文化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