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新理念
《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
教育理论自然不能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归根结底它是要走向“大众”的,因此一部分教育理论图书必须要讲“老百姓的话”,教育理论不能被专家和学者垄断我们需要能讲到教师心里的理念张树伟陈为友《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是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
这是一本具有“平民”品质的教育理论图书。
这里我们说的平民品质,是说教育理论图书跳出学术图书通常具有的那种艰深和晦涩,以一种平易近人的风格向我们阐释了关于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
在逻辑上,《国际教育新理念》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一一阐述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和学的教育理念。
可以说,这本书以谨严的逻辑、完备恰当的内容和平易近人的文风,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师以及在校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教育的图书,是一本成就名师的奠基性图书。
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还背负着过于功利的目的时候,教育者往往有些手足无措的恐慌。
教育行为自身并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延续自己,在教育行为背后必须有着支撑它的力量。
但显然,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已,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这种机械的劳动自然会让许多教育者丧失信心,丧失对教育本身以及自己的信心。
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已经完全职业化,也就是教育庸俗化,教育不再承担什么,而只是被动地传达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所谓的合格人才。
自然,这种合格的人才是相当可疑的,毕竟丧失活力的教育行为所塑造的人才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推动性作用很可能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相反的。
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当你站在讲台上,除了你要教会学生的那些知识外,你是否有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有一个大的理论背景支撑着你,你是否还有更自信的东西让你胸中充溢着激情,让你觉出你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让自己在繁琐的近乎原始遗传式的知识传递中迷失自己?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着一个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站在讲台上,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不是在迷惑和混沌中进行,简单地说,每个教师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教育理念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力量的源泉。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激烈的变化,促使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发展,以适应这一持续变化的现代社会。
教育也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21世纪,全球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种重大的变革和演变,也就是国际教育的发展。
国际教育的概念,它拥有自身特殊的理念,它不仅关注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还涉及到学习者的心理和道德发展,以及涉及到文化、社会,以及其他人有效结合的思想和行动。
自强不息,唯有不断创新和发展国际教育,才能让学习者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康成长,发展出积极乐观的态度,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社会的繁荣昌盛。
刚刚看完了《国际教育新理念》,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具体的例子,生动的描述了国际教育的新理念,作者表达了国际教育新理念的真实内涵,即提升学习者的思维技能,形成“学习成长”的理念,他还认为,要想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实现自我调整的能力,就必须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到极致,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此外,国际教育新理念还强调了国际教育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促使学习者去积极进取,激发他们探究问题、思考问题、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而且也可以对学习者的生活实践能力有所帮助,例如提倡自主学习,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以及主动担当责任的能力,让学习者更能适应未来世界的挑战。
综上所述,国际教育新理念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可以更自由、更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实现自我发展,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需求。
国际教育的发展,让学习者从知识习得的角度,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探索未知的问题,从技能学习的角度,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使得国际教育新理念的内涵日益深入,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方式,让学习者拥有更加灵活的学习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为未来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6.1建构主义理论简介建构主义的由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是近20年来的事情,但建构主义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
1668~1744)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
1724~1804)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
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其后,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的探索,维果茨基创立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都对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建构主义的派别及其基本主张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
有人甚至说,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建构主义理论。
关于建构主义的分类,由于方法和标准各异,所以分类也是多种多样。
马修斯把建构主义大致分为3大类,即教育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
对教育,特别是与科学教育关系密切的教育学建构主义而言,又可分为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性建构主义。
此外,在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理论观点,还产生了各种不同色彩的建构主义,如情境建构主义、批判性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等等。
为了叙述方便起见,这里按马修斯的分类法介绍与教育有关的建构主义。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第一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读《国际教育新理念》邹元妹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国际教育新理念》(作者顾明远,海南出版社),有一点切身体会。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
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
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
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
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
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6.1建构主义理论简介建构主义的由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 也可译为结构主义。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是近20年来的事情,但建构主义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
在近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1668〜1744 )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 )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因其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其后,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的探索,维果茨基创立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都对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建构主义的派别及其基本主张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
有人甚至说,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建构主义理论。
关于建构主义的分类,由于方法和标准各异,所以分类也是多种多样。
马修斯把建构主义大致分为3大类,即教育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
对教育,特别是与科学教育关系密切的教育学建构主义而言,又可分为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性建构主义。
此外,在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理论观点,还产生了各种不同色彩的建构主义,如情境建构主义、批判性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等等。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五:认知学习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五:认知学习5.1 背景与内容任何一位学习理论研究者回顾20 世纪的学习理论的时候,都无法忽视认知学习理论的巨大影响。
它产生于联邦德国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继而受到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早期认知理论的韦特海墨、考夫卡、苛勒、勒温和托尔曼,以及现代认知学习学派的布鲁纳、奥苏伯、加涅尔等。
正是因为如此众多富有创造力的认知学习家们的成果,才使得认知学习理论取代以往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认知学习理论兴起的背景一般认为,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
但是,认知学习理论的真正形成却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
从认知学习理论兴起的社会背景来看,它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二次大战之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的研究都局限于实验室,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霸占了学习领域。
当时对于学习的研究,仅仅涉及到动物和人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到人的内部心理历程。
然而,二次大战中涌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对之提出了挑战,战争对人的认知与决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次大战之后,信息时代,以及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加强调对于人们的信息选择、接受,以及信息编码、存贮、提取与使用过程的研究。
这些实际的社会需要,直接刺激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兴起。
从认知学习理论的科学技术背景来看,它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取向。
很多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观点,都与这些学科有不解之缘。
如,加涅的累积学习的一般理论模式,就直接借鉴了控制论与计算机科学的某些重要的思想。
又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57 年对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的《言语学习》一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强调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人的语言的先天性与生成性,他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很多学习研究者开始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主义。
当然,认知学习理论也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七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与成人的合作中发展顾明远7.1背景与内容“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背景维果茨基认为以往的发展观,存在种种不足,并不能够真正揭示人类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我们人类所特有的,被当作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第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可以看出,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体系中,突出了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制约性。
他认为,由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从而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进一步地,从物质到精神,人类也发展出了语言、文字、符号等精神生产的工具。
由此出发,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原因作出了回答。
他认为,促使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受到社会规律制约的;儿童是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才学会语言的,并且最终通过语言这一重要的中介环节,掌握新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心理结构不断内化的结果。
正是基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茨基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可以说,如果希望深入地了解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我们首先必须明白,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正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原理上的深刻洞察,才使得他的理论得以独树一帜。
“最近发展区”的基本内容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如果说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的分析,为他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对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探索,则直接导致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的诞生。
在维果茨基之前,关于涉及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观点主要有3种:教学与发展无关论,认为教学不参与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发展是一种纯粹外部过程;教学与发展同一论,认为任何教学皆有发展性,对二者不加区分,把发展归结为“各种习惯的积累”;折中论,认为教学与发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即教学可形成儿童新的行为方式,从而推动发展,而发展(成熟)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三: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三: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以学科结构发展儿童智力顾明远3.1背景与内容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产生的背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量急剧增长,知识物化的周期大大缩短,成为新的时代特征。
科技的发展,社会变革的加剧,要求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正如布鲁纳所说:“我们生活的社会变化速度之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培养年轻一代。
”对于美国人来说,1957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朝野上下一片震惊。
美国统治集团开始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在培养人才、发展尖端技术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苏联。
他们把主要原因归结为教育,认为是教育的落后直接导致了美国在竞争中的失利。
一位议员甚至惊呼:“俄国人的教室和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威胁可能比他们的氢弹还要厉害!”此后,美国的教育受到空前的关注,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以及美国进步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抨击。
美国人认为,正是这种“轻松”的教育破坏了美国的科学发展,指责这种教育太注重教学方法,而忽视了教育内容,太注重对儿童的个性照顾,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教学。
他们指责说,是美国低质量的普通教育拖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后腿,影响了科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导致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
改革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的现状应付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成为美国人的必然选择。
为此,美国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该法案的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加教育经费,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训练人才以对付“人造卫星的挑战”。
由此,拉开了美国战后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序幕。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的伍兹霍尔召开了中学教育课程改革会议。
35位科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参加了此次会议,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学科,特别是科学学科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智慧的人生从读书开始,且读且思,且思且行,这一路必将书香四溢,笑语满怀!下面是整理的《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欢迎阅读。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阅读《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我让书中浅显易懂的典型案例深深地吸引住了。
本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读后感受颇深。
数学家王梓坤曾说:“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趣,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在温馨的读书里,我谈谈我的读书收获。
《国际教育新理念》以我们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国际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具有全面性、启发性、解惑性,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读性。
全书包括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三部分,宏观教育理论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两大国际性教育潮流: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创新教育、合作教育、教师专业化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的案例更具可操作性,对我们教师日常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我认为具有深层意义的指导作用。
让我感兴趣的是创新教育和问题教学法。
这两个章节让我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必须提倡问题教学。
思考、创造从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才能思考、创造。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更重要。
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思维发现力、创造力的表现。
《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
《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
作者: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03期
入选理由梳理了深刻塑造21世纪教育图景的27個教育理念,深入浅出地解读各种理念的来龙去脉、意义内涵,通过真实案例,生动展示其学理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我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完善、凝练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要观点书中认为,《教育2030行动纲领》强调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是一种公共产品,教育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友谊与和平为目标。
未来教育应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引导。
为了对正规的学校教育进行补充和辅助,应该通过提供资源充足、机制健全的非正规学习途径,鼓励非正式学习。
其中包括,到2030年,确保所有女性和男性平等获得负担得起的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到2030年,大幅度增加拥有相关技能的青年人数量,这些技能包括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职业技能;到2030年,消除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确保残疾人、原住民和弱势儿童等弱势群体平等地获得各级教育和职业培训。
书中强调,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教育思潮。
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还需要政府、社会机构乃至个体付出一系列努力。
第一,要把整个教育体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更加注重非正规、非学历教育;第二,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建立社区教育的新体系;第三,社会各种单位和组织都要成为学习共同体;第四,提倡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二:掌握学习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二:掌握学习理论2.1背景与内容掌握学习理论的背景分析二战以后,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
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差生”问题便是困扰各国教育的问题之一。
而同一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美国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掌握尖端科学技术的精英人才,以应对来自苏联“人造卫星”的挑战,保持美国的霸主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布鲁纳学科结构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由于片面强调课程的深度和难度,致使教材深奥难懂,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因缺乏学习兴趣,厌学的情绪普遍存在。
这些改革措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学校大批“差生”的出现。
而这一后果却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背离的。
在新技术革命时期,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靠新的科技成果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和变化。
这种发展和变化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劳动力需要具有比过去更为复杂的技能。
这就需要扩大教育范围,只让少数人完成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教育,解决不了这一迫切需要。
因而,发达国家必须使更多的人接受,并且不是一般地接受,而是成功地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并且为之寻找到一条合理的途径。
“问题已不再是找到能够成功的少数人。
根本问题在于确定怎样才能使年龄组中最大部分的人有效地学会那些技能与学科内容——它们被认为是在复杂的社会中发展自身所必需具备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为了在新的条件下,维持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在全球的实力地位,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布卢姆提出了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的掌握学习理论。
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全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刚好通过;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但还算不上是“好学生”。
国际教育新理念
国际教育新理念1、终身教育——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郎《论终身教育》“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
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美国于己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己于1990年颁布了《关于终身学习振兴措施与推进体制等的整备法律》,简称《终身学习振兴法》。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内在的财富》“教育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通常把一生划分为几个不同时期的做法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未来的要求。
今天,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
……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人口问题,民主化的需求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终身教育提出了需求。
——《学习——内在的财富》:“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
”将学校教育定位于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具有基础性的组成部分。
郎格郎:终身学习是为了“努力建设更美好的新生活“”吸取一切有益的因素去帮助人们过一种和谐的与人性相一致的充实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作为肉体的、智力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
”使教育成为生活的工具,成为使人们成功地履行生活职责的工具。
——《学习——内在的财富》:“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的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根据对未来的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
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
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国际教育新理念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目录:1 宏观教育理念1.1 终生教育思潮1.2 学习化社会2 一般教育理念2.1 合作教育:塑造新型的师生人际关系2.2 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2.3 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2.4 范畴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2.5 多元智力理论: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2.6 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2.7 全民教育: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2.8 教师专业化:以高标准求高质量2.9 后现代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3 教与学的理念3.1 发展性教学理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2 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3.3 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以学科结构发展儿童智力3.4 范例教学:举一隅以三隅反3.5 交往教学:个性的“自我实现”3.6 情商说:对智力本质的追问3.7 认知学习:当代学习理论的主流3.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3.9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与成人的合作中发展3.10 教学过程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3.11 智力操作图式说:在活动中成长3.12 发现教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3.13 暗示教学:无意中的收获3.14 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国际教育新理念(摘要)1、终身教育——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郎《论终身教育》“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
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美国于己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己于1990年颁布了《关于终身学习振兴措施与推进体制等的整备法律》,简称《终身学习振兴法》。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内在的财富》“教育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通常把一生划分为几个不同时期的做法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未来的要求。
今天,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
国际教育新理念
国际教育新理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成为一个越来越受欢迎的教育领域。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教育新理念也随之涌现。
首先,国际教育新理念强调全球视野。
传统的教育往往只局限于
国内,而国际教育的新理念则强调全球视野,尤其是对不同文化和不
同国家的了解和尊重。
其次,国际教育新理念注重交流和合作。
国际教育提倡交换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推广跨国学术合作,以增进全球人民之间的了解和
友谊。
最后,国际教育新理念鼓励学生开拓视野和探索未知领域。
国际
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
实践和公共服务。
总之,国际教育新理念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强调全
球视野、交流合作和开拓创新,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胜
任力的人才。
教育创新与国际教育新理念学后感
《教育创新与国际教育新理念》学后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比较赞同多元智能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零点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加德纳首次提出了智能多元论,驳斥了智商决定一切的观念。
提出的八种智能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实质上,多元智能理论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理论诠释,它有助于我们正确、全面认识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事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靠单一的智商来论定,更主要的是智能类型的强弱不同。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谁在那一个领域、那一个方面更擅长的问题。
因此,教育必须走出片面地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误区,以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以及人格的完善为最终目的。
学生的智能强项是不尽相同的,教育的作用是应该“扬长”,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找到各自努力的方向,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材施教,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看问题方法,给我们很多启示:(一)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以传统的智力观念为基础的应试教育,强调统一要求、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考试,将教育的目标日益社会化与僵化,完全抹杀了人类个性与差异。
升学科目的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尺度。
多少学生因为一门功课甚至一分之差,被摈弃与重点学校之外,更有多少学生为了追求应试学科的高分而挤占了几乎所有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在这样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智能结构往往上一不健全的,一旦走上社会,往往表现为高分低能,尽管书面解题能力较强,但自己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创造性。
而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种更完备的智能,使人们在教育目标上展现出更广阔的视野。
既然人有八种智能,而每类智能有并非均衡发展、齐头并进的,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如何创设活动情景,提供表现机会,主动发现每个孩子潜能和不足,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鼓励尖子人才脱颖而出。
读《国际教育新理念》有感
读《国际教育新理念》有感曲指算来,毕业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回想下竟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阅读有关教育的书籍了,也许总是为自己找到种种借口说时间太忙,没有时间阅读。
也许是从事一项工作时间太久,觉得自己很熟练,操控起来得心应手,所以不断的忽视了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趁着这次机会,抽空阅读了一下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国际教育新理念》(作者顾明远),感触颇多,现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1、《国际教育新理念》(作者顾明远)基本介绍顾明远先生的《国际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包括三部分,首先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然后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最后介绍教与学的理念。
教育理念,是每一位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指导和支持。
而现实和理想总会有差距,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一定会有现实上的差距。
无论何种教育理念,都必须经过教育实践落应用到教育活动当中。
一些在书本上看貌似完美的教育理念,但实际操作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在条件、或者思维相对陈旧的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缺乏是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其教学条件大大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样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贯彻。
所以顾先生的书,并没有单纯的说教,很接地气。
这本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很理念,纯理论化,但阅读过程却不枯燥乏味,在书中总能找到,并提出一些跟平时的教学紧密联系教学案例。
并通过详实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流程,给出解决方法。
二、《国际教育新理念》(作者顾明远)经典理论分享一二顾先生的这本书,内容较多,个人就以他书中的几个感触较深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观点一:要有终生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概括而言,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它是人的一生的事业。
【由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不得不说,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可以说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出来,或许现在的知识,马上就会被新的知识覆盖,现在正确的知识,马上就会变的不正确,因此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要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从而让自己的教育理念、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大时代的迅速变化,适应新时代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国际教育新理念
国际教育新理念【推荐前言】学习,特别是教师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要有胸怀天下的国际大视野。
要做到这些,唯一的渠道就是读书、学习。
为了便于大家学习,这学期,学校教科室将陆续向大家推荐一些国内、国际教育教学理论性文章,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开学之初,李华东校长就提出我们的教师要做到——努力工作,快乐生活。
希望大家在在阅读中提升自己,同时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本学期之初,要求每个老师在学期末上交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通过教育理论学习,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国际教育新理念1、终身教育——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郎《论终身教育》:“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
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美国已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已于1990年颁布了《关于终身学习振兴措施与推进体制等的整备法律》,简称《终身学习振兴法》。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内在的财富》“教育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通常把一生划分为几个不同时期的做法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未来的要求。
今天,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
……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人口问题,民主化的需求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终身教育提出了需求。
——《学习——内在的财富》:“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
“将学校教育定位于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具有基础性的组成部分。
郎格郎:终身学习是为了“努力建设更美好的新生活”“吸取一切有益的因素去帮助人们过一种和谐的与人性相一致的充实生活。
学习国际教育新理念的体会
学习国际教育新理念的体会
五头一中赵保伟
俗话说:“学到老,学不了,越学越觉得知识少。
”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在学习进程中得出的结论。
学习国际教育新理念,使我发觉科学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
学习了国际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
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教学的底蕴。
知识是教师职业必备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方面。
扎实的文化基础是从事教育和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教师进一步自学、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把技能技巧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似乎教学生把握技能技巧就是教学的目的。
而国际教育新理念是让我们的目光看得更远一点,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审美能力作为我们的主要教学目的。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才是管好学生一辈子的大事。
创新精神是发展创造力的前提,是一个人勇于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勇于破旧立新,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因此在与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的教学目的。
教师担负着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好基础的重任。
我们教师应当加深对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不断地探索教学教法,为教改做出贡献,为培养祖国未来高素质人才奉献自已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等)读后感
毕业十年了,十年来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
一项工作从事久了会觉得有些自己已经得心应手,在不断的实践中忽略了理论学习。
2010年的12月,参加了国培计划后,和省内各地的同行们相互交流,逐渐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一些缺失,回来后将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取的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不久前阅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著作:《国际教育新理念》,这是由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
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
教育理念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
但正如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一样,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总有差距。
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要通过教育实践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
很多教育理念在书本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现实的教育资源缺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实际的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当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贯彻。
在阅读完《国际教育新理念》后,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终生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
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终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而且还包括职业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业。
对于教师来说,每位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将终身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
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如果教师的理念、知识无法得到更新,显然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了解终身教育对我们不断学习、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并且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
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尤其重要,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某种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学习型社会。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学习型社会表现在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全民化、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
平等性主要体现为在学习型社会中,人要进行终生学习,必须具有民主、
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话语权利。
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的实现,必须从空间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居于垄断地位的终极型教育形态,实现社会各部分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开放,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同时赋予各自以不同的职能和义务。
教育不仅是在学校中进行,而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氛围共同构成的大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学校教育。
把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将教育效果最大化。
可以整合社会各方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教育力量,对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会风气,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认识智能。
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
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
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
音、体、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
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
长期以来,我们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杆,这对一部分更擅长动手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其目标在于培养成功的人格。
不仅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更应该看到怎样去发展人的潜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应该投入到素质教育中来;素质教育不但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习惯的养成上!
在这一点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如何评价和激励传统意义上的“差生”。
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
所以在课堂上或其他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们的预期效果和学生实际反映出的结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异。
如何正确看待和缩小差异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