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然地理核心考点汇总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25、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26、人口问题的空间差异及其对策; 27、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 28、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9、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0、城市区位、等级、功能分区; 31、城市化标志及动力机制; 32、世界城市化进程、地区差异、产生的问题; 33、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4、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五种导向型工业; 35、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工业地域。 36、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7、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8、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39、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
13、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其影响; 1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5、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和风的形成; 16、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7、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18、气候的形成因子; 19、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典型区; 20、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特征; 21、河流补给类型及其特点、水循环的分类; 22、洋流的分布及影响; 2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非地带性); 24、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考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5、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6、晨昏线及其基本特征; 7、地方时、区时、日界线; 8、日出方位、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 9、昼夜长短的变化; 10、地壳物质循环、地质作用与地貌; 1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2、外力作用与地貌;
40、不同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 4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 响;
4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43、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44、自然资源的开发背景、问题及综合开发; 45、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生产条 件、生产结构、专业化、综合开发);

高三自然地理知识重点总结

高三自然地理知识重点总结

高三自然地理知识重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1 地球形状、结构及运动•地球形状:略呈扁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公转产生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1.2 地图阅读与制作•地图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阅读:掌握比例尺、经纬网、图例、注记等要素。

•地图制作:学会用画图软件或手工制作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等。

二、自然地理要素2.1 气候•气候类型: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温带海洋、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人类活动。

•气候现象:全球气压带、风带、气候带。

2.2 地形•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山脉阻挡冷空气和暖空气,形成地形雨;高原山地气候高寒。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坡度、流向、水能。

2.3 水文•地表水:河流、湖泊、冰川。

•地下水:地下径流、地下水位、地下水质。

•水文过程:降水、蒸发、径流。

2.4 生物•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湿地、沙漠。

•生物因素:光照、水分、温度、土壤、人类活动。

•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5 土壤•土壤类型:黑土、黄土、红土、紫色土等。

•土壤形成:母质、气候、生物、地形。

•土壤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

三、人文地理要素3.1 人口•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人口分布:纬度、海陆、地形、经济、交通。

•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人口负担。

3.2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类型: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枢纽。

•城市化进程:起步、发展、成熟。

•城市化问题:城市病、城乡差距。

3.3 农业•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

•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

3.4 工业•工业类型: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高三自然地理重点概要总结

高三自然地理重点概要总结

高三自然地理重点概要总结自然地理是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高三自然地理重点概要总结如下:一、地球与地图1.1 地球形状、结构与运动•地球形状: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1.2 地图投影与坐标系•地图投影:墨卡托、高斯-克吕格、瓦利斯等。

•坐标系:经纬度、平面直角坐标系。

1.3 地理信息系统(GIS)•概念:集成了地理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空间分析功能的计算机技术。

•应用:城市规划、环境管理、资源评估等。

二、气候2.1 气候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

2.2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地中海、高原、沙漠、季风等。

2.3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湿度、风。

2.4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拉尼娜、厄尔尼诺等。

三、水文与水资源3.1 水资源分布•地球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3.2 水资源类型•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

3.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库、引水、南水北调、节水、水资源保护。

四、土壤与植被4.1 土壤类型与分布•水稻土、黑土、黄土、红土等。

4.2 土壤肥力与改良•有机质、养分、酸碱度、盐碱化。

4.3 植被类型与分布•草原、森林、荒漠、湿地。

4.4 植被与人类活动•林业、农业、生态保护。

五、地貌5.1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

5.2 内外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剥蚀、沉积作用。

5.3 地貌与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

六、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6.1 自然资源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6.2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节约利用、替代能源。

6.3 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生物多样性丧失。

6.4 环境保护与治理•法律法规、防治措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七、人文地理7.1 人口与城市•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城市化、城市规划。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是高考地理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自然地理知识点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自然地理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球运动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赤道略大于两极,直径约为12756.274km。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发生的基础。

自转产生昼夜变化,公转引起季节变化。

3. 地球的倾斜与地区气候地球赤道与黄道面之间的倾角引起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是其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比最大。

2. 大气层大气层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各层之间具有不同的温度和气压特点。

3. 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表现为风,垂直运动表现为对流和垂直气旋。

4. 天气与天气变化天气是指地球上一定时期内的气候状态,其变化受到热带气旋、锋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部分:水资源与水循环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下渗等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水在不同形态循环流动。

3. 水循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会影响水循环的过程,湿润气候条件下水资源丰富,干旱气候条件下水资源匮乏。

第四部分:地表水与地下水1. 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地表水主要来自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其分布受地形、降水和地下水位等因素影响。

2. 地表水的利用与污染地表水的利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等,然而,过度开发和污染对地表水造成威胁。

3.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主要来自降水的入渗和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的分布具有多样性。

4.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被广泛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自然地理部分。

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地球的普通性(在太阳系中,与其他行星相比,质量、体积等方面的相似性)和特殊性(存在生命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等);太阳活动(黑子、耀斑等)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等)。

2.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各圈层的特点。

例如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等。

-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等)。

3.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例如,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明显。

-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进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 大气运动。

-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地球表面均匀,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分布、成因和季节移动规律。

2023届高考自然地理必会核心知识点

2023届高考自然地理必会核心知识点

一、地球运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多为有利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多为不利的影响。

(1)地球的自转①自转及其意义:地球自西向东以1个恒星日为周期不停地绕地轴自转,形成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②时间计算:明确求哪类时间(地方时、区时),明确所求地点的位置,算出已知时间的地点和要求时间的地点的经度差或时区差,运用“东加西减”原理得解。

③日期范围确定:全球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即0时所在经线,一条是人为确定的日界线,即国际日界线(大致为180°经线)。

0时所在经线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导致全球日期范围也在随之变化。

(2)地球的公转①公转及其意义:地球自西向东以1个恒星年为周期沿椭圆轨道绕日公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

直射纬线上任意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任意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纬度差。

其分布规律如下:空间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时间变化: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之日达到最大值,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二、大气运动(1)理想大陆气候及其影响因素(2)气候类型判读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A 、从气温上看,可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五种:(3)全球气候分布图(1)锋面系统: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三类,锋面过境是否产生降水取决于暖气团中水汽的含量,降水都降在冷气团一侧。

一般锋面过境都会产生较大的风、云、雨等天气现象。

雨区窄,在锋后雨区宽,在锋前过境时天气云层加厚、大风、多雨雪天气云层加厚、多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特征的缩略表示。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

4.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识别图例,了解地图所表达的信息。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类型与分布:寒流、暖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4.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

- 气象灾害:洪水、干旱、台风。

- 灾害预防与减灾措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

- 交通运输地理:交通网络、物流分布。

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生态破坏。

- 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功能与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与在地理中的应用。

五、地理实践1. 地理实验:- 气象观测、土壤分析等。

2. 地理调查:- 社区调查、环境评估等。

3. 地理研究:- 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与解释。

六、地理学科思想方法1. 地理空间思维:- 空间分析、地理模式识别。

2. 地理综合分析:- 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考量。

3. 地理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

高考地理考前必背自然地理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考前必背自然地理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考前必背自然地理核心考点#01等值线的判读注:①走势包括整体的走势,也包括局部的走势,例如局部的弯曲。

②特殊是指:“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表格简称大、小)#02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变化的描述1.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的空间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等(1)分布的描述点状地理事物一般比例尺较小。

描述时应从大范围考虑:点的大小代表的含义,反映的地理原理。

【描述角度】点的疏密,沿什么线(面)密集,沿什么线(面)稀疏;点组成的形状反映疏密规律。

(2)变化的描述要关注点的数量变化,位置是否变动以及变动的方向,有时还要关注点的规模大小是否己改变。

【描述角度】 数量变化、位置变化、等级(大小)变化等2. 线状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河流、交通线、山脉等(1)分布的描述读图时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沿途的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间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

(2)变化的描述线状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大多可以几类,常见的是某一地理要素随时间或距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描述角度】 线状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角度:趋势、分段(阶段)、变化快慢(速度)。

3.面状地理事物:一般表示地形区、物(1)分布的描述规律判读类型举例等高线(地貌)等压线(大气)等潜水位线数值知类型地形类型、地形部位高低压中心,脊、槽知海拔高低走势知分布地势走向、山谷和山脊高压流向低压知水流方向疏密知变化程度坡度陡缓风力大小水流快慢闭合知特殊大:山丘;小:洼地大大:地势低洼,地下水出露或大水漫灌小:过度抽取地下水面状分布相对而言其比例尺较大,在描述中,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或该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对其面积大小、形状加以注意。

(2)变化的描述面状地理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对于这类描述,要关注面积大小的变化,变化的方向以及变化的速度。

【描述角度】 面积大小的变化(集中、碎片化);变化方向,变化速度。

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答题模板(自然地理部分)

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答题模板(自然地理部分)

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答题模板(自然地理部分)自然地理:包括宇宙环境、地球运动、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方面。

(一)影响温度的因素(11个)1.纬度:(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纬度越低,温度越高;2.地形:海拔越低,温度越高(经常用于谷地);3.山脉阻挡:冬季北侧有山脉阻挡冷空气,温度高;4.洋流:暖流増温,寒流减温;5.锋面:冷锋后最冷,暖锋后最暖;6.下垫面:城市>郊区(城市热岛效应);荒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含水越多,温差越小)7.海陆位置: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内陆;8.天气情况:白天晴天>阴天(原因是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阴天>晴天(原因是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强),整体来看,晴天多温度更高;9.海陆风:冬季海风増强海洋性,増温(如盛行西风);10.山地阴阳坡:北半球南阳北阴,南半球北阳南阴;11.下沉气流:谷地下沉气流可以増温,也可以降温,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増温(导致雪崩)(二)影响降水或水分的因素(12个)1.风:吹海风多雨(如盛行西风、东南季风),吹陆风少;2.雨:如信风、西北季风;3.气压:低压上升气流多雨,高压下沉气流少雨;4.洋流:暖流増湿,寒流减湿;5.锋面:冷锋峰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6.下垫面:湖泊降水>森林>荒地,城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7.海陆位置:临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8.山地迎背风坡: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焚风效应少雨9.谷地上升与下沉气流:下沉増加蒸发,降低湿度;上升气流遇冷凝结多降水10.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中国少雨旱灾,拉尼娜洪灾11.蒸发: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纬度低温度高蒸发强12.下渗(土质疏松、西北沙土、西南喀斯特地貌易下渗,东北青藏冻土、城市地面硬化不易下渗)(三)影响气候的因素(4个)1.纬度:决定太阳辐射强度,影响温度和季节变化;2.气压与风带:控制降水分布及气候类型,如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形成降雨,高压系统则常伴晴热干燥天气;3.洋流:调节沿岸气温湿度,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4.地形:改变风向、风速,影响气温、降水分布,如山脉阻挡或抬升气流导致降雨差异,海拔高度直接影响气温。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主要考点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主要考点

高中地理一自然地理主要考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一银河系〔河外星系〕一太阳系一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平安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间隔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限一晨昏线〔圈〕一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一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一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1.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和水圈。

解释:地球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地球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过程。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具有极高的温度和压力。

地幔位于地核之上,由硅、镁和氧等元素组成的岩石构成。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也是人类居住的区域。

大气圈和水圈则环绕在地球表面,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

解释: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周期为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周期为36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这两种运动方式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如日夜交替、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

3.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解释:当地球自转时,不同地区的朝向太阳或背对太阳,形成白天和夜晚。

由于地球的自转是连续的,因此白天和夜晚的交替也是连续的。

这个现象不仅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还影响着地球上的许多其他生物的活动节律。

4. 四季变化: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

解释: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的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当太阳直射点在某一地区时,该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也最高,反之则温度最低。

这种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5. 地貌形成:各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解释: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自然力量,如风、水、冰、重力等。

这些力量通过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塑造了各种地貌形态,如山脉、河流、峡谷、平原和沙漠等。

6. 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释:气候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纬度、地形、洋流、大气环流和地表状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速等。

了解气候的形成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

7. 水循环:水通过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不断循环的过程。

高考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是高考地理科目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同学感到困难的地方。

想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熟悉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外,还需要掌握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点。

以下是我对自然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同学们备考有所帮助。

1. 大气环流大气是地球外部和内部交界处的层状气体,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混合组成。

地球的大气层在平衡状态下,是处于动态平衡的。

大气环流是指在地球上空发生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动。

大气环流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大尺度环流、大尺度垂直循环和小尺度环流。

其中大尺度环流是指在地球上不同经纬度之间形成的环流系统,具体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西风带、极地高压带等。

大尺度垂直循环是指同时在赤道和极地区域上发生的垂直运动,包括升温和降温两个环节。

小尺度环流则是指在大尺度环流中形成的不规则气旋运动。

2. 水循环水循环也是自然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它指的是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输送、沉淀等环节。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1)蒸发和蒸散:从地表、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表面,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形成水蒸气。

(2)降水:当水蒸气遇冷空气时,将形成水滴或冰晶子,沉降到地面成为降水。

(3)输送:水从形成的降水下降到地面上,并流入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库中。

(4)沉淀:地面水及地下水中的水进入土壤,同时被根系吸收和地表蒸发,或渗透进地下,形成地下水储存。

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由各种自然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地物形状、物质组成和分布的总体概念,是地表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地形地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高原:指地势较为平坦、海拔较高的地貌类型,高原与平原不同的是,高原平均高度较高,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上。

(2)山地:指海拔在海平面以上1000米,坡度大于25度的地貌类型,其形成往往是因为地震和地壳运动。

(3)丘陵:相对于山地,海拔比较低,坡度也比较平缓的地貌类型,常见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区域。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点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点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来说,地理知识点繁多且广泛。

为了帮助同学们有效地备考,下面将对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地球与地球静止的原因: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

2.地球的形状与尺度:地球是近乎扁球体,赤道略大于两极。

3.地球不同自然景观的特点与分布规律:包括高山、平原、河流等,要理解其形成的原因与分布规律。

4.气候带的划分原则与特点:主要根据纬度、海陆分布以及地形而进行划分,不同气候带有不同的特点。

5.地球表层影响地理环境的因素:包括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因素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机制和特点。

6.全球性地理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要了解其原因和对应的应对措施。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城市化等,要对人口与城市发展的规律进行了解。

2.经济地理:要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与产业布局,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

3.交通与运输:要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地理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4.资源与环境:要对不同资源的分布特点与利用状况进行了解,同时要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文化地理: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与传统习俗,对于地理条件对文化的影响也要有所了解。

三、地理技巧与方法1.图件解读与制作:要能够准确解读地图、图表、图片等,并具备制作地图、图表的能力。

2.地图测量与定位:要掌握地图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进行地理位置的确定。

3.地理名词解释与使用:要具备解释与运用地理名词的能力,灵活运用地理名词进行描述和解答。

4.地理实地调查与实验:要有实地调查和实验的经验,能够利用实地观察和实验数据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这些归纳的知识点只是高考地理中的一部分,通过系统地学习以上内容,考生们可以更全面地掌握高考地理的知识点。

同时,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实践和练习,多做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并且,要养成整理、总结的习惯,将学过的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地理必考知识点高考

地理必考知识点高考

地理必考知识点高考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高考考生而言,掌握地理的必考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地理必考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与地球坐标:了解地球的分布情况,包括纬度、经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概念。

2. 大洲与洲际水体:掌握地球上的主要大洲,并了解洲际水体如大西洋、太平洋等的位置与特点。

3. 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部分的组成与特点。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了解世界人口总量及其分布情况,注意重点区域的人口分布特点。

2. 城市与城市化:掌握主要城市的位置与特点,了解城市化的过程、原因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3. 经济地理:重点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主要产业、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等。

三、地理地貌与气候知识点1. 地貌类型与特征:掌握不同地球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2. 气候与气候带:了解不同气候带的分布情况,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气候、寒地气候等,并了解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四、资源与环境知识点1. 能源资源:了解各种能源资源的类型、分布以及利用方式,如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2. 水资源与水环境:关注全球水资源分布情况、水的循环以及对水质和水环境的保护。

3. 城市污染与环境保护:了解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五、地理实践与技能1. 地图阅读与制图:学习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及其符号含义,能够灵活运用地图分析问题。

2. 田野调查与数据收集: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真实的地理数据,并能够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3. 组织地理实验操作:具备基本的地理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实验并得出合理结论。

这些地理必考知识点覆盖了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希望考生可以系统学习、复习和巩固这些知识点,以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把握,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考试,取得好成绩。

高考地理必考总结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考总结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考总结知识点地理是高考科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考生在备考期间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 自然地理知识点1.1 地球与地理网格- 地球的形状与尺度:地球近似为椭球体,分为两极、赤道和中纬度区。

- 经纬度系统:经度是东西方向上的线,纬度是南北方向上的线;经纬度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1.2 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等。

- 气候与季风:气候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地球上形成的不同气候与季风有关。

1.3 水资源与水循环- 水资源与分布: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较少,其分布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 水循环与水的变化: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水体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等。

1.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与分布:不同地区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污染和合理利用资源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人文地理知识点2.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数量和分布受到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差异很大。

- 城市化与城市系统: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系统是指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2.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与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其农业类型和区域差异较大。

- 工业类型与布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类型各不相同,工业布局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2.3 交通与通信- 交通网络与发展:交通发展促进了区域的联系和经济的繁荣,不同地域的交通网络发展水平不同。

- 通信技术与信息社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2.4 区域合作与全球化- 区域合作组织与合作模式:为应对全球化挑战,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组建区域合作组织实现互利共赢。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是重要的一门学科,而地理作为城乡规划、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行业的必要基础学科,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考中,地理占有很重要的分值,也是很多学生面对的难点。

考生需要了解高考地理的必考知识点,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下面将对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地球的成因及地球的结构:地球是由天体物质云团逐渐凝缩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

2、气候与气象:气候指的是长时间范围内大气水平上的表现,涉及到亚洲季风、欧洲大陆性气候等;气象指的是短时间范围内大气物理过程,如暴雨、龙卷风、沙尘暴等。

3、地球环境变化及其成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都会引起地球环境变化,对地球生态的破坏必将使生态系统失衡。

4、地震、火山的形成及活动规律: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其大小和规律是必考知识点;火山则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向外侵出,也是必考知识点之一。

5、岩石、矿物资源与地质灾害:岩石、矿物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考生需要熟悉各种矿物的特点和应用;地质灾害则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加强预防和应对。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人口与人口变化:人口变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人口流动、老龄化等等。

2、农业与农村:农业与农村对我国经济至关重要,农村经济对于城市生活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是当代社会进程中的关键词汇,需要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变化。

4、工业与工业布局:工业布局的合理性对于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需要了解各地的工业布局以及其所处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5、交通与交通网络:交通是城市联通、地域互通条件的主体,也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考生需要了解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三、地理基础知识1、地理坐标和地图制图:地质坐标和地图制图是地理学的基础,考生需要了解坐标的基本概念和地图制图的方法。

(高考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考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考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

【高中地理】高考自然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高考自然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高考自然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高中自然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减小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减小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就是缴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成正比。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推论:度数向北减小为北纬,向南减小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推论:劣弧定律(比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认:通常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存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命令南北方向,纬线命令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凹陷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凹陷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凹陷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负面永远都是朝著地球,也存有昼夜更迭。

(2)并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小,陨石坑多,并无声音、并无风,(3)月球表面存有山脉、平原(即为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地理高考复习自然地理要点梳理

地理高考复习自然地理要点梳理

地理高考复习自然地理要点梳理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门重要领域,它关注着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在地理高考中,自然地理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对于自然地理的要点进行梳理与复习,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自然地理的主要要点展开,为高考考生提供复习备考的参考。

一、地球与地理基础概念1. 地球的构造与内部特征2. 地球的外部特征与地表形态3.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二、地球的气候与气象1. 气候与气候因素2. 气候类型与分布3.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4. 气象要素与天气形成5. 气象学的应用与气候预测三、地球的水文与水资源1. 地球的水圈与水循环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4. 水污染与水环境治理四、地球的岩石与地质1. 地壳的组成与结构2. 岩石的类型与分类3. 地震与地壳运动4. 灾害性地质现象与防灾减灾五、地球的生态与生物资源1.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2. 生态平衡与人类活动的影响3. 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4.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六、地球的陆地与海洋资源1. 陆地资源与分布特点2. 农业资源与农业发展3. 矿产资源与矿产开发七、地球的人口与城市1. 人口与人口分布2.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3. 城市与城市化4.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以上是地理高考复习自然地理要点的梳理,通过对这些要点的理解与掌握,可以使考生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自然地理相关的题目。

然而,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地理知识本身,还应注意归纳总结,整理笔记,理清思路,加强练习,提高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要点能够对考生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地理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必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到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高考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占据了相当的分值比重。

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我们需要系统地总结、理解和掌握地理的核心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以各个方面为话题,对高考必考的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球形及其证据: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其证据主要有航海记录、地球仪、遥感技术等。

2. 地球的层构造: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是地球的四个主要层,它们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各不相同。

3.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其两个基本运动,它们给地球带来了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4.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而气象则是指短期的天气现象。

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变化规律对理解地理现象非常重要。

5. 水文地理:了解各种水体的特点和分布,如海洋、河流、湖泊等。

同时还要熟悉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了解人口的分布、规模、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对世界格局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2. 农业与农村: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如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并了解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

3. 工业与城市:认识到工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不同产业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4. 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了解其对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5. 旅游与文化: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对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特点有积极作用。

三、地理方法知识点1. 地图的使用:了解地图的种类、制图技术和使用方法,能够准确读取和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熟悉GIS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能够利用GIS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 遥感技术: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能够通过卫星图像等获取地理信息。

4. 统计方法:了解统计学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能够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自然地理核心考点汇总一、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1.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计较,分秒必算。

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2.区时的计算特别提示:(1)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①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②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2)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

如下图所示:3.与行程(运动)有关的时间计算例如: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到达B地,求飞机降落到B地的时间。

可以用两种公式计算:(1)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2)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行程时间(m)±时差。

三、明确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方法一: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

方法二: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点。

四、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及计算1.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③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四周出现极昼(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四周出现极昼(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南、北极点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

2.昼夜长短计算(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2)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即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15°,就是白昼的小时数。

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①文字描述: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②图形描述:③特别说明:a.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对称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及分布特点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到47°),赤道上为23.5°,回归线上为47°。

②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③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到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

④某一地点,太阳高度还有时间的变化,正午时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早上和傍晚最小。

5.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一般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一般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

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5)确定楼间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方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

最小楼间距=前楼高度×tanH/1(H为当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线与受热板成直角。

倾角α+正午太阳高度角h=90°。

六、太阳视运动1.太阳周日视运动①若正东日出、正西日落,说明太阳直射赤道。

此时,北半球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南方的天空,南半球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北方的天空。

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南方的天空,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北方的天空。

②若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行的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的时间,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反之,说明处于夏半年。

③根据已知太阳直射点位置和当地纬度位置,来确定太阳视运动图中的方向;或已知不同节气某地纬度的正午太阳位置来确定图中方向。

原理如下:不同点观测正午太阳的位置2.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北半球)3.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①在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②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③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七、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八、逆温及其影响1.逆温的类型和成因九、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判读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注意:①风向右偏为北半球,风向左偏为南半球②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十一、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2.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1)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

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

(5)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6)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十二、气候的影响因素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