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选种育种技术详解
食用菌生产技术 实验一 孢子分离杂交育种
3.子实体表面消毒及环境用具无菌处理 子实体表面消毒及环境用具无菌处理 4.在一适宜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条 在一适宜温度. 在一适宜温度 湿度. 件下收集孢子, 件下收集孢子,将消毒后的菇体置于孢 子收集器中, 让其产生孢子, 子收集器中,24—48h让其产生孢子, 让其产生孢子 并收集.保藏备用. 并收集.保藏备用.
孢子分离育种( 实验一 孢子分离育种(一)
一、目的:掌握孢子收集.分离方 目的: 法及育种技术
二、原理
大型真菌子实体可散发大量孢子(担孢子 和子囊孢子).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孢子 雾或孢子印.收集其孢子,可进行杂交 育种选育优良菌种.
大型子实体的生活史:
大型子实体→孢子→单核菌丝→双核菌 丝→大型子实体
附:平板培养基制备;普通土豆培养基 滴加80—100单位庆大霉素.配制1000ml, 每组包装灭菌10个平皿(合计40个)及10 支试管斜面(合计40支),另包7支试管扎成 1把,作稀释备用.每组包装移液管10ml、 5ml各1支.
思考题: 思考题
1.孢子分离育种的原理是什么? 2.孢子分离的条件有那些? (答:①新鲜子实体 ②无菌条件 ③在 一定温度.湿度. 一定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供应条件 下)
三.材料及器皿
新鲜子实体(菇体 耳体 耳体) 新鲜子实体(菇体,耳体) 无菌孢子收 集器 孢子萌发培养基 无菌水 消毒剂 显微镜 超净工作台或无菌室
四.主要操作步骤: 主要操作步骤:
1.采集新鲜子实体:选择生长旺盛, 采集新鲜子实体:选择生长旺盛, 菌龄适中, 菌龄适中,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2.无菌孢子采集器的准备及孢子收集 无菌器具的准备:大钟罩或漏斗. 无菌器具的准备:大钟罩或漏斗.无 菌湿纱布的消毒灭菌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食用菌是指人类食用的真菌。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菌种选育成为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1.优良菌株的筛选:优良的菌株是选育高产、高品质、耐逆性强的食用菌的基础。
通过野生菌株、采集菌种或现有优良株系的筛选,选取菌株具有高产、耐逆性强、抗病能力强等特点。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点的菌株进行人工杂交,以增加变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不同特征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新的优良菌株。
例如,将高产菌株与抗病菌株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既高产又抗病的优良品种。
3.辅助选择和基因工程:辅助选择是通过生理和生化方法,利用菌株的形态、生长特性、营养需求、代谢产物等性状进行选择。
同时,基因工程技术也可以应用于食用菌菌种选育。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目标基因导入到菌株中,增加其产量、抗病性等性状。
4.连续培养和选育:通过连续培养和选育,可以选出适应培养条件和生产要求的菌株。
在不断培养的过程中,逐渐降低菌株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提高其适应性和稳定性。
5.精细筛选和扩繁:通过对菌株进行精细筛选,选取具有理想特征的菌株,如高产、高品质、耐逆等。
同时,通过菌种的扩繁,可以使优良菌株得到大规模繁育。
6.田间试验和品种选育:选育出的菌株需要在田间进行试验,观察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如产量、品质以及抗病性等。
根据试验结果,进一步筛选和培育适应不同地区和需求的优良品种。
7.基因资源的开发和保存:基因资源的开发和保存是食用菌菌种选育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食用菌的生态环境、野生资源及优良株系的研究,收集并保存多样的基因资源,为菌种选育提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
总之,食用菌菌种的选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进行。
选育出优良的食用菌菌种,既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也可以改善其抗病能力和适应性,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食用菌种植步骤
食用菌种植步骤食用菌种植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它是指通过合理的操作和管理,利用适宜的环境和培养基条件,促进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实现食用菌的高效产量和质量。
下面是食用菌种植的一般步骤:1. 选取菌种:选择优质的食用菌菌种是种植成功的基础。
常见的食用菌包括香菇、蘑菇、平菇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宜的菌种。
2. 制作菌种培养基:菌种培养基是供食用菌菌丝生长和繁殖的基质,可以使用稻草、麦麸、玉米秸秆等材料制作。
制作菌种培养基的方法一般包括原料的消毒处理、混合搅拌、装入菌种瓶中等步骤。
3. 菌种接种: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中。
接种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细菌和其他菌种的污染。
4. 菌丝生长:菌种接种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促进菌丝的生长。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对不同的食用菌种类有不同的要求。
5. 菌种繁殖: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进行菌种的繁殖。
常见的方法有剥离菌种、涂抹菌种等。
6. 制作菌棒或菌袋:菌种繁殖后,将菌丝接种到菌棒或菌袋中。
菌棒通常是用锯末、秸秆等有机材料制成,菌袋则是用塑料薄膜制成。
7. 培养环境的控制:将接种好的菌棒或菌袋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线等条件,促进食用菌子实体的生长和发育。
8. 及时采摘: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应及时采摘,避免过度生长导致质量下降。
9. 清洁消毒:采摘后,要及时进行场地的清洁和菌棒或菌袋的消毒,以防止病虫害和其他菌种的侵入。
10. 循环使用:在一定周期后,可将已经收获的菌棒或菌袋重新接种繁殖,循环利用。
以上是食用菌种植的一般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种植食用菌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且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操作和管理。
同时,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在具体种植时要根据不同的菌种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简介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简介原生质体(protoplast)这个术语最早是由Hanstein 在1880年提出来的。
确切地说,食用菌原生质体是指细胞壁完全消除后余下的那部分包裹的裸露的细胞结构。
原生质体虽然失去了细胞壁存在时的原有细胞形态,变成了圆球体,但它仍然具有原生质膜和整体基因组,是一个具有生理功能的单位。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fusion)是指通脱壁后的不同遗传类型的食用菌菌株原生质体,在融合剂的诱导下进行融合,最终达到部分或者整套基因组(核基因、线粒体基、胞质基因)的交换和重组,生产出新的食用菌品种和类型,也就是说,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上是一种不通过有性生活史(sexualcycle)而达到遗传重组或有性杂交的育种手段。
近日,在佛山科技学院召开的“草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成果鉴定会上获悉,该院农学系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成功地选育出草菇新品种Vp—2、Vp—3。
专家们实地考察后认为,该研究成果数据可靠,技术新颖,品种表现良好,种性稳定,菌丝生长健壮,爬料速度快,抗杂能力强,子实体结实,基部紧凑,个体适中,兼备双亲优良性状,生物特性明显优于目前生产使用的当家品种。
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据项目鉴定委员会主任、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丘元盛介绍,该项目成果具有技术的前瞻性和研究的独创性:采用超声波处理结合溶壁酶酶解,很好地解决了草菇细胞壁裂解的难题,为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提供了大量原生质体,完善了草菇原生质体制备和融合技术;创造性地利用不同草菇品种间存在拮抗作用进行融合子初筛,利用不同草菇种间分解脱脂牛奶、可溶性淀粉、聚半乳糖醛酸等物质的能力差异性,定量检测融合子与亲本间的酶分解能力,通过DNA随机多态性差异检测进而确定融合子,技术操作新颖,为食用菌育种开辟新途径;开创性采用液氮研磨与溶壁酶酶解相结合提取草菇菌丝DNA技术,获得高纯度遗传物质,圆满解决草菇等真菌DNA提取过程中破壁困难和纯度不高等技术难题,实现现代分子生物学水平格测融合子的技术性飞跃。
食用菌生产技术 遗传育种概述2讲
三、食用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1.核酸 核酸是食用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核酸有两种, 即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而绝 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NA由四种核苷酸组成,每个核苷酸分子有 三种组分: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这四种核苷 酸的差异仅在含氮碱基种类上的不同,碱基分别 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 啶(C)。
白灵菇
鸡腿菇
再
见 !
对于某个物种来说,DNA分子却具有 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由此而保证了物种 的稳定性。当生物体受到内外界因素的影 响,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时,便会引起 遗传信息的改变,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 就是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四、食用菌遗传物质的传递
1.细胞分裂 食用菌在营养菌丝内进行有丝分裂,在担 子内进行减数分裂。分裂间期都要进行DNA 的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结束后,每条染 色体都由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组成。 (1)有丝分裂 随着纺缍丝的牵引,着丝点一分为二,形 成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 极,实现核分裂,接着进行细胞质分裂形成两 个细胞。确保子细胞与母细胞遗传物质完全相 同。
一、无性繁殖
• 不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 亲代直接产和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 无性繁殖,食用菌的无性繁殖主要 有以下几种形式: • 1.可以菌丝断裂的方式繁殖: • 2.以产和无性孢子的方式繁殖:如 香菇产生节孢子,双孢蘑菇产生次 生孢子,草菇产生厚垣孢子,黑木 耳产生钩状分生孢子等。
二、有性繁殖 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 式,叫有性繁殖。
灰树花 杏鲍菇 榆黄蘑
茶 茶薪菇 薪
双孢菇
猴头菌
菌中皇后—竹荪
二、食用菌的变异
4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
二、选择育种
又称自然选种 又称自然选种,是指利用自然界现有的变 自然选种, 经过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异,经过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包括以下步骤: 1、品种资源的收集 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 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纬 不同基物上生长的野生菌。 度、不同基物上生长的野生菌。并记录采 集时间、地点、海拔、坡向、土质、 集时间、地点、海拔、坡向、土质、阴蔽 基物等。 度、基物等。 2、纯种分离
杏鲍菇同工酶酶谱
电泳
白6, 8, 11, 13, 19, 29, 野平,杏5
三、诱变育种
概念: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使DNA分子发生变异, 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使DNA分子发生变异,
从中加以选择和利用。
原理: 诱发突变
物理诱变:采用高能量辐照引起DNA受损伤,人为地改变碱基组 物理诱变:采用高能量辐照引起DNA受损伤,人为地改变碱基组 DNA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第二节 食用菌的交配系统 第三节 食用菌育种技术
第一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一、 概念----食用菌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 概念----食用菌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 初生菌丝经过质配形成次生菌丝,然后扭结 形成子实体,成熟子实体产生新一代孢子的 过程。 二、 典型生活史 三、常见食用菌的生活史
化学诱变:采用化学物质引起DNA改变,引起突变, 化学诱变:采用化学物质引起DNA改变,引起突变,
创造可实用的基因的可能。 诱变因素:根据诱变因素的化学性质或作用方式,可分为3 诱变因素:根据诱变因素的化学性质或作用方式,可分为3 大类:第1类不能在立体条件下进行。后2 大类:第1类不能在立体条件下进行。后2者可离体进行。 碱基类似物:有时掺入DNA分子中,导致原碱基对在空间 碱基类似物:有时掺入DNA分子中,导致原碱基对在空间 位置上的讹误,使遗传基因突变。有5 位置上的讹误,使遗传基因突变。有5-溴脱氧尿苷、 5-溴 尿嘧啶、a 尿嘧啶、a-氨基嘌呤。 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能和1 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能和1个或多个碱基发生化学反 应,从而导致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即A 应,从而导致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即A-T与G-C的转换, 引起突变。有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亚硝 基胍。 码阻移动诱变剂:能插入DNA分子的碱基对之间,使DNA 码阻移动诱变剂:能插入DNA分子的碱基对之间,使DNA 的结构变形,从而导致DNA复制时发生突变。包括丫啶类 的结构变形,从而导致DNA复制时发生突变。包括丫啶类 类、吡啶类、多环烃、含氮杂环致癌物、真菌毒素、抗生 素,研究最多的是丫啶类化合物。
食用菌育种方法
食用菌育种方法食用菌栽培是一系列复杂操作的工作程序,包括种菇选择、母种选育与保存、菌种制备、出菇管理及市场销售等,每个程序都有至关重要的细节操作。
但育种是这些工作中首要的一项工作,没有优良的菌种,不管其他工作程序准备及管理得多么好,都会造成减产或失败。
一、自然选育自然选育是最古老、最简便、应用最广的选种方法。
它是先分离和收集各地的有关菌株,然后通过生产试验比较各菌株的生产性能,选留最优者。
为提高产量,要将引进的多个菌株,进行系统的栽培比较,特别是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对环境的抵抗力,出菇早晚,产量高低,菇形大小,香味浓淡,苦味程度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比,最后评选出优良品种。
只要我们经常注意菌种的选育,不断淘汰劣等菌株,选留优秀菌株,就能使生产丰收,质量稳定。
二、诱变育种诱变育种能大幅度地增加菌种的变异量,从而人们能从诱变后的群体中筛选优良菌株。
常采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来动摇菌种的遗传性,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核酸物质,能强烈地引起菌种的变异。
诱变育种的诱变剂很多,常用的有紫外线、X光线、Y射线及硫酸二乙醋(DFS)、5-溴尿嘧啶(5-BU)、氮芥(Nm)、N“广甲基N”亚硝基胍(NTG)等。
诱变育种方法有三个步骤:一是准备孢子悬浮液,将新鲜的食用菌无菌孢子移入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或磷酸缓冲液中,摇匀后即成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的浓度以每毫升含孢子106~109个为宜。
二是诱变处理,用诱变剂处理如紫外线处理,诱变处理应在暗箱内进行,箱内装15瓦紫外灯1支,悬挂于30厘米高处,诱变处理时应先开灯20分钟,使波长稳定,然后将悬浮液倒入直径为6厘米的无菌培养皿中,打开皿盖,照射0.5~1分钟。
照射后的孢子悬浮液每毫升所含的活抱子数约在105~108个。
因此要得到单个菌落,必需先用无菌水将照射后的孢子悬浮液稀释1000~10万倍。
然后取释释液0.2毫升涂布于装有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在25℃下培养5~10天,这时就能在每个平板上得到数十个单菌落。
食用菌良种选育的方法
食用菌良种选育的方法1、人工选择(1)品种资源的收集尽可能收集足够数量的有代表性的野生及栽培菌株。
(2)纯种分离采到菇(耳)后,应尽快以组织分离、菇(耳)木分离、单孢分离等方式获得纯种。
(3)生理性能测定对香菇等不同菌株间能产生拮抗反应的食用菌,可以通过在平板上进行拮抗试验,淘汰完全融合(基因型相同)的重复菌株。
同时在平板上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对温度的反应等加以测定,以便对其生理特性有初步了解。
(4)品比试验为了比较各野生菌株的优劣,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瓶栽、压块或段木栽培等方式比较各菌株的生产能力。
品比试验除应严格单收单记各菌株的产量外,还应对菇形、温性、干鲜比、始菇期等形态、生理和栽培特性进行详细记载,便于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2、食用菌的育种方法食用菌的育种方法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
(1)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细胞群体,促使其中少数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其遗传变异,然后从群体中选出少数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为:菌株→制备孢子悬液(活菌计数)→诱变处理(活菌计数并求出成活率)→涂布培养皿(观察形态变异的菌落并计算突变率)→排菌移植(初筛)→斜面传代(复筛)→试验、示范、推广。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一种遗传物质的细胞水平上的重组过程。
由于食用菌能产生有性孢子、因此原则上都可以像高等植物那样,通过有性杂交进行育种,从而获得综合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的一般步骤为:亲本菌株→分离单孢(用单孢分离器或平板稀释等方法获得单孢)→配对杂交(将各单个担孢子萌发生成的单核菌丝在平板上分别两两配对)→杂种鉴定(通过标记、回交等方法鉴别杂种)→初筛(通过小型栽培试验淘汰多数表现一般的菌株)→复筛→扩大试验→示范、推广。
(3)现代生物技术育种①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即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
它是用人工方法把人们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切割后,把它和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某一受体细胞中,让外来的遗传物质在被导入的细胞内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符合人们预先设计的工程蓝图要求的新的品种或物种。
人工选育食用菌菌种有哪些方法?
人工选育食用菌菌种有哪些方法?食用菌的遗传性相对是稳定的,但是食用菌的变异又是非常普遍的。
食用菌的变异是环境条件,如营养、光照、水分、温度等引起的,而这些变异往往是暂时的,只有通过基因的突变才能获得永久的、可遗传的变异。
人们致力寻找食用菌中自然发生的或经人工诱变而产生的有益于人类的变异,并想办法把这些变异稳定下来,就能得到新菌种。
人工选育良种有如下方法。
一、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有目的地选择并累积自发的、有益的、变异的过程。
首先,要确定选种目标,扩大采集范围,尽可能收集足够的、有代表性的菌株。
食用菌的菇(或耳)采到后,尽快进行组织分离或单孢分离取得纯种。
得到的纯种要进行生理性能测定。
把选出的菌株进行品比试验,再进行扩大试验,然后才能推广使用。
二、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细胞群体,激发其中少数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从中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紫外线、X射线等都是常用的诱变剂,还有常用的化学剂如氯芥、2―氨基嘌呤等。
育种时选用在生产中应用过而发生了自然变异的菌株,选用生长快速、营养要求低、出菇早、适应性强等性状的菌株,选用对诱变剂敏感菌株等能收到较好效果。
三、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一种遗传物质在细胞水平上的重组过程。
因为食用菌能产生有性孢子所以能通过有性杂交育种,从而获得具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中通常通过单核菌丝配对的方式产生新的子代,也有单核与双核菌丝配对的。
杂交后得到的杂合异核菌丝体要经过是否真正双核菌丝体或具锁状联合菌丝体来鉴定。
四、遗传工程:用人工方法把人的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进行切割后,把它和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某一受体细胞,从而获得所要求的新物种。
食用菌栽培技术(全)
食用菌栽培技术(全)食用菌一直被视为一种健康、富有营养的食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用菌的种植和采摘。
食用菌是仓小宇等的一类真菌,也被称为蘑菇。
随着人们对食用菌普及的需求增加,食用菌的种植技术也被不断改进和提高。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食用菌栽培技术。
一、选择适合种植的菌种首先,选择适合的食用菌菌种对于成功的栽培很重要。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仓小宇、松茸、平菇等各种菌种的特点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每种菌种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都有不同的要求。
在选择菌种时,还要考虑到本地气候和其他条件。
二、预备种植基质和菌种虽然市面上有现成的食用菌培养环境可以购买,但是自己制作培养基是更经济实惠的选择。
培养基一般由木屑、麦麸、草粉、大豆粉、玉米面等混合物制成。
基质要注意消毒,可用常见的方法如高温蒸汽消毒和化学消毒。
也可以选择将培养基与现成的培育材料混合使用。
此外,要选择高质量的菌种,例如用于种植的孢子、菌丝和母菌等。
一般来说,菌种可以在稻壳、玉米培养基、蛋白胨等中培养,培育的菌丝形成后可用来接种种植基质。
三、制作种植环境接下来,制作种植环境,显示出种植基质制成的菌丝。
种植环境需要注意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等要素。
在制作种植环境时,应注意环境的相对湿度和基质的温度。
在种植盒、棚屋或其他种植措施中播种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
四、种植除了正确地准备环境和材料之外,种植方法也至关重要。
在种植过程中,应确保环境稳定,防止杂菌、过度干燥和过度湿润等。
种植时要遵循严格的卫生标准,以防止污染。
五、管理和维护种植后,要定期对环境进行监测和维护。
为促进菌种的生长和产量,要在种植过程中掌握监测和控制基质水分、酸碱度和温度的相关技术。
同时,还要定期进行空气流通和干湿度调节等管理措施,以保证生长环境的适宜性和卫生清洁性。
六、收获和后处理食用菌的收获和后处理非常重要。
通常在适当的时候采摘食用菌,并立即对其进行处理。
处理方法包括洗涤、烤干、腌制和炒制等,以确保蘑菇的质地、美味和营养成分的原汁原味。
食用菌菌种管理技术解析
食用菌菌种管理技术解析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食用菌种质资源,规范食用菌品种选育及食用菌菌种(以下简称菌种)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农业部制定了《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从技术层面上主要应明确以下几点:品种选育按照食用菌品种选育技术规范,选育1个优良品种,一般需要至少3年,多数种类需要5~7年,需要高科技、高智慧、高投入。
也正因为如此,植物新品种才成为国际承认的知识产权形式。
多年来,我国广大食用菌育种科学工作者选育出了相当数量的食用菌优良品种,但仍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调查表明,很多单位和个人所谓的“育种”多停留在互相引种,常规试验比较筛选水平,经济性状优良的品种自行冠名,导致大量的同物异名,育种者利益得不到保证,生产使用菌种混乱。
为了澄清菌种混乱,《管理办法》要求境外引进菌种要送至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存;选育的新品种可依法申请植物新品种权;鼓励育种者申请品种认定;品种要有适当的名称,具体的命名规范,将由农业部通过正式颁布《食用菌品种选育技术规范》标准来规范。
其中明确规定了名称除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外,还要体现食用菌的物种、表意清楚真实,不可夸大事实,不可引起歧义,总之品种名称要体现品种的特性特点。
品种认定品种认定是对品种经济性状的鉴定,对其利用价值的评价。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农作物品种实行审(认)定制度,这一制度有效推进了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良种化进程。
按照《种子法》和《管理办法》,我国食用菌新品种实行自愿认定,为此成立了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设立了办公室(设在全国农技中心),起草了食用菌认定的相关系列文件,相关认定工作开始启动。
食用菌品种认定的程序为:申报→指定机构的特异性和经济性状测试→认定委员会认定→登记公告。
食用菌品种认定工作的开展,必将有力促进我国食用菌菌种良种选育工作,促进菌种质量的提高,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食用菌栽培技术(全).
食用菌栽培技术(全).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食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优质、安全、健康的食用菌产品。
本文将从食用菌的栽培方式、菌棒制作、培养基的制备、环境调节以及病虫害的预防等方面详细介绍食用菌栽培技术。
一、食用菌的栽培方式1. 菌种培养法菌种培养法是指将选好的食用菌菌种在试管或各种培养瓶中培养、增殖,然后通过接种固体或液体基质进行培养。
2. 菌粒种培养法菌粒种培养法是将菌种接种到菌粒中,使其在稻壳、麦麸等物质上生长,达到大量繁殖的目的。
3. 菌棒种植法菌棒种植法是将菌株培养好后,包裹在纸屑或木屑中,制成压缩成型的菌棒,再将菌棒悬挂在菌房内进行培养。
二、菌棒制作菌棒制作是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
以野生银耳为例,采取木芹皮、沙土、水洒、砖头、石灰等基质材料,经过高温蒸煮、喷水、冷却,制成菌棒。
其中,木芹皮以其不易被打垮、有机质适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在制作木芹皮菌棒时,首先将木芹皮手工粉碎成一定大小的茎节,在专用菌棒成型机上逐层压缩,制成直径为6cm,长度为65cm,重量为750g的木芹皮菌棒。
最后将菌棒用真菌接种液接种后,悬挂于菌房内进行培养。
三、培养基的制备菌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基质,基质的配比受到地区、季节、食用菌种类和诸多因素的影响。
精细、科学的配方是菌棒成长的重要保证。
一般采用玉米粉、黑豆粉、黄豆粉、大豆饼粉等碳源和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铵等氮、磷、钾肥来配制基质。
基质配比得当,可提高菌棒成长速度,并产生丰富的香味和口感。
四、环境调节环境调节是栽培食用菌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
1. 调节温度食用菌生长的温度范围因菌种不同而异。
以金针菇为例,其适宜温度为20-28℃,白灵菇适宜温度为5-20℃,香菇适宜温度为15-25℃。
在紫菇的栽培过程中,需要按照孟诚和张芳树所提出的温度调控法,将温度从最初的15-18℃逐步升至22-25℃,使菌棒在不同生长阶段得到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状态。
单孢子杂交:育出优质食用菌品种
单孢子杂交:育出优质食用菌品种
农作物育种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杂交育种,像玉米、水稻等都是通过杂交手段选育出了新的优良品种,无论是在种植业,还是养殖业上杂交育种的优势十分明显,同样,杂交优势在食用菌育种上也能得到体现,金杂19就是典型的通过杂交方式选育出的金针菇品种,食用菌杂交育种主要的方式是单孢子杂交,单孢子杂交需要一定的设备技术才能实现。
食用菌单孢子杂交育种操作步骤:
1、获取单核菌丝
要想获取单核菌丝首先要获取单孢子,准备10支装有灭菌水的试管,将取得的孢子接入第1支试管,摇匀,然后用灭菌后的吸管吸取1滴,滴入第2支试管,然后重复,直到第10支后镜检,确定视野里只有零星单个孢子存在。
然后,将第10支试管的孢子溶液,在无菌状态下接种到平皿上,在22℃下恒温培养,菌丝萌发后,镜检确定没有锁状联合,即获得了单核菌丝。
用同样方法,获得同一品种两个品系的单核菌丝,为保证成功率,每个品系尽量取得多个单核菌丝。
2、杂交亲和
将获得的两个不同品系的单核菌丝接入同一平皿培养基上,当菌丝交汇后观察,如果产生对峙现象,说明两个品系不可亲和,否则说明是可亲和的,取交汇后的菌丝镜检,如果存在锁状联合,说明杂技成功,选取交汇处菌丝进行扩
繁。
3、验证
将杂交成功的菌丝和用来杂交的两个亲本同时接到一个平皿上,如果产生对峙,证明杂交成功。
4、出菇试验
杂交产生的新品种,可以同时遗传两个亲本的优点,也有可能遗传两个亲本的缺点,因此只有大量的重复试验工作才有可能获得需要的优良品种。
食用菌制种工艺流程图
食用菌制种工艺流程图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菌种需要量随之增加,而现有菌种生产单位明显偏少,许多菇农不得不向外引种。
长途购运菌种不仅花费大,成本高而且菌种因破瓶而易引起杂菌污染,从而严重影响栽培食用菌的经济效益。
菇农若能掌握菌种生产程序和制种技术,自行制种,逐步发展成制种专业户,也是一项很好的致富门路。
菌种生产程序,通常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级、二级、三级菌种。
其中母种的分离选育技术性强,要求精化;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则比较简单。
下面介绍各级菌种的制作技术:一、母种的分离选育:母种主要采用人工选择、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原生质融合等手段获得。
作为一般制种专业户,可以采用人工选择方式分离培育母种,具体步骤与操作方法如下。
1、采集种源从野生成人工栽培群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优良菇体作为种源。
种菇的标准是:八成熟,朵形圆正、肉质肥厚,无病虫害。
采集1--2朵符合上述标准的种菇编上号码,作为分离母种的材料。
从栽培室采集的应标有原菌株代号。
2、培养基配制琼脂培养基又叫PDA培养基,常用配方为:马铃薯200--250克,琼脂15--20克,葡萄糖20--25克,清水1000毫升。
也可以加硫酸镁1--1.5克,维生素B1微量,磷酸二氢钾2--3克。
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挖去芽眼,切成薄片,置于铝锅内加水煮沸30分钟,捞起后用4层纱布过滤,取汁。
然后将琼脂加入汁内,边加热边搅拌,让琼脂充分溶化;再将葡萄糖等加入,稍煮几分钟后,同样用4层纱布过滤,取其汁液。
将汁液趁热装入玻璃试管内。
装至管长的1/5,管口用棉花塞紧,或将汁液装入玻璃三角瓶内,装量20毫升。
然后置于高压锅内,在98--108千帕/厘米的压力下灭菌30分钟左右。
灭菌后及时取出,趁热将试管斜排于桌面上,冷却后即成为固体斜面培养基。
3、母种分离方法有孢子弹射分离、组织分离和基内分离3种方法。
(1)孢子弹射法。
将种菇表面消毒,吸干水分后,将菇体悬挂于装有琼脂培养基的三角瓶内,让菇体内的袍子自然散落在培养基上萌发菌丝。
食用菌遗传育种学
食用菌遗传育种学食用菌遗传育种学是一门研究食用菌遗传育种的学科,它是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通过育种来改良食用菌的性状,以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
食用菌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食用菌的遗传学研究,食用菌的育种技术,食用菌的种质资源,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食用菌的生物技术等。
食用菌遗传育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遗传学研究,育种技术,种质资源,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等。
食用菌遗传育种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改良食用菌的品质,提高食用菌的产量,改善食用菌的抗病性,改良食用菌的耐贮性,改善食用菌的口感等。
食用菌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对于改善食用菌的品质,提高食用菌的产量,改善食用菌的抗病性,改良食用菌的耐贮性,改善食用菌的口感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食用菌遗传育种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对于改善食用菌的品质,提高食用菌的产量,改善食用菌的抗病性,改良食用菌的耐贮性,改善食用菌的口感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Genetic breeding of edible fungi i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genetic breeding of edible fungi. It uses genetic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ible fungi to meet people's needs for edible fungi.The research content of genetic breeding of edible fungi mainly includes: genetic research of edible fungi, breeding technology of edible fungi, germplasm resources of edible fungi, pest control of edible fungi, biotechnology of edible fungi, etc.The research methods of genetic breeding of edible fungi mainly include: genetic research, breeding technology, germplasm resources, pest control, biotechnology, etc.The research results of genetic breeding of edible fungi mainly includ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ible fungi, increasing the yield of edible fungi, improving the disease resistance of edible fungi, improving the storage resistance of edible fungi, improving the taste of edible fungi, etc.In short, genetic breeding of edible fungi i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and its research results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ible fungi, increasing the yield of edible fungi, improving the disease resistance of edible fungi, improving the storage resistance of edible fungi, and improving the taste of edible fungi.。
食用菌杂交育种及诱变育种步骤
食用菌杂交育种及诱变育种步骤食用菌杂交育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和步骤:一是选择亲本。
选择具有目的遗传性状并且孢子成熟的子实体。
二是弹射单孢子,将选择好的两个亲本的单孢子分别弹射到无菌滤纸上。
三是培养单孢子。
首先对两个亲本的单孢子进行连续稀释,然后进行培养,长成菌株后,对被污染的菌株及非单孢萌发的菌株进行淘汰。
四是交配试验。
将两个亲本所得到的单核菌丝进行组合配对试验,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要进行,而后仔细观察交配后的反应。
五是在进行交配菌株的接触区两侧分别挑取一小块包括菌丝的培养基,然后接种到其他管内,并编号培养,然后鉴定双核菌丝真伪。
六是将所有产生锁状联合的杂交菌株进行扩大培养,制成原种、栽培种,通过段木栽培、瓶栽和袋栽,更进一步观察杂交菌株的各种性状,包括生产性状、抗逆性等。
七是将初步筛选出的杂交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生产试验,包括区域性试验,从而更加确定杂交菌株的各种性状,预估出杂交菌株的生产价值和推广价值,对于各项性状都理想的菌株要保留,并及时进行推广。
通过一系列的区域性试验和综合试验,确定杂交菌株的生产价值,淘汰不良菌株,保存理想菌株,及时推广应用。
杂交育种虽费工、费时,需要较好的实验设备和工作条件,成本比较高,但仍是目前最有效的育种方法。
食用菌诱变育种的优势是可以产生大量的变异,从而使人们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选择优良的菌株。
诱变方法主要分为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
诱变剂也有很多种,例如:X光线、紫外线、氮芥等等。
诱变育种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第一步制作食用菌孢子悬浮液。
制作方法:将食用菌无菌孢子放入磷酸缓冲溶液或者生理盐水中,摇匀即可,浓度一般控制在每毫升溶液含有106~109个孢子为宜;第二步诱变处理,根据食用菌品种及条件选择适宜的诱变方法即可;第三步挑选优良菌株,该步骤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工作量比较大的一个步骤,需要高度重视。
因为诱变处理后,只是扩大了变异的范围和变异量,而并不能说明所有的变异都是需要的,因此,要从大量的变异菌株挑选。
食用菌育种
一、蕈菌:指具有较复杂的组织结构及用眼可辨、用手可摘的子实体的大型真菌。
分类:使用蕈菌、要用蕈菌、毒蕈菌、其他蕈菌营养方式(养料的两个来源):活的生物体;死的生物体的有机物残体生长方式:寄生(非转性)、共生(菌根蕈菌)、腐生1、蕈菌的遗传学任务:研究蕈菌遗传与变异的现象,规律及内在机理与实际应用。
蕈菌的研究内容:蕈菌的生活史、蕈菌的繁殖体制和交配型系统,有性生殖中基因重组的遗传分析,细胞质遗传,杂种优势及其机理,原生质体融合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蕈菌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2、蕈菌育种学的任务:探究蕈菌育种的原理,确定适于蕈菌特点的技术路线和育种方法,以不断提高育种水平,更好地满足蕈菌产业的实际需求。
二、遗传:生物体通过各种繁殖方式将其性状传递给子代,使上下代之间在性状上保持稳定,这种现象称为~。
变异:任何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同一后代的不同个体间在性状上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现象称为~。
三、担子菌有性繁殖的阶段:1、原生质融合(锁状联合)2、细胞核融合3、减数分裂担子菌的三个重要特征:从细胞形态、分化发育、遗传相结合的方面看:锁状联合、单核单倍体的担孢子、棍棒状的担子是担子菌的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有性繁殖的类型:1、同总结合(可自孕):指同一担孢子萌发的菌丝能够通过自身结合而产生子代的一种生殖方式。
可分为初级(单核)和次级(异核双核)同宗结合。
2、异宗结合(不可自孕):指一个担孢子萌发所形成的单核菌丝需要和另一特殊类型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相结合,才能产生能形成子实体的双核菌丝的蕈菌。
可分为二极性和四极性异宗结合。
二极性异宗结合:一个担子产生的担孢子是两性的,它们之间的亲核性决定于一对等位基因,只有含着相同基因的菌丝才有亲核性,才能相互结合,产生能形成子实体的双核菌丝的蕈菌。
种类有:滑菇、大菇、黑木耳四极性异宗结合:这类蕈菌的担孢子或初生菌丝有4种不同性,它们的亲核性决定于两对遗传基因,只有两类不同性菌丝能配合成具有这对遗传基因型的菌丝体时,它们才能相互结合,形成能结菇的双核菌丝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特特殊的组织分离
1.
生
2.
菌
3. 子 实 层
长
点 分 离
索
分 离
分
离
3.木腐菌基内菌丝分离
①把分离用菇木的部分或全部的表面在火焰上轻燎。 ②取小刀在火焰上灭菌,对准菇木上菇柄(耳基)的着生 位置切成两半。 ③确定欲分离菌丝在菇木上的位置,再次用火焰灭菌过的 小刀,在欲分离部位刻划数个井字。 ④用火焰灭过菌的接种钩,钩取一小块木屑(绿豆大小或 更小)移接于斜面培养基。 ⑤接种后将试管置于25—27℃下培养,促使其恢复。近风 干的种木内菌丝常处于休眠状态。接种后,种木吸湿,菌 丝逐渐恢复生长。如果短期时间内分离物未曾发,则可保 留至4周后,再断定分离是否成功。
一、无性繁殖 不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亲代直接产和新个体的生殖方
式叫无性繁殖,食用菌的无性繁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可以菌丝断裂的方式繁殖:
2.以产和无性孢子的方式繁殖:如香菇产生节孢子,双孢蘑菇产
生次生孢子,草菇产生厚垣孢子,黑木耳产生钩状分生孢子等。 3.以出芽方式繁殖:
二、有性繁殖 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 式,叫有性繁殖。
⑤计算子实体的产量
。
7.小面积栽培试验: 将复筛菌株置于不同地域的栽培区进行栽培,以 考察其适应性与性状的稳定性,并做相关的详细 记录。
8.大面各示范推广: 逐步扩大栽培面积,进行示范性的推广,将种性 优良、优质高产的菌株逐渐定为当家菌株。 9.为确定保留下来的杂交新品种正式定名,并申 请有关部门批准。
食用菌自然选育的基本流程: 收集品种资源
生理性能测.方法 ①品种资源的收集.
尽可能的收集有足够代表性的野生菌株。确定采
种的目标,采集点的地理条件,并做好详细的采 集记录。
②生理性能测定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采用多种分离方法获取菌株,随后,
立即用平板做拮抗试验(即分离的菌株菌丝两两配对接入
第六章
食用菌选种育种技术
第一节 第二节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 食用菌的生活史
第三节
第四节
选种技术
育种技术
教学目标:掌握常规菌种筛选技术;掌握孢
子分离技术;基本掌握诱变育种和细胞质融
合育种技术。 教学重点: 组织分离技术、孢子分离技术
第一节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共有三种,即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和准性繁殖。
二、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 一是质配后开始的异核双核阶段,即异核双核期。具有 产生子实体的能力。 二是核配后开始的短暂的双倍核期。 三是核配马上进行减数分裂,每个细胞中都有 4 个单倍 体核,称为单核期,此期亦短暂。
第三节
一、选种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
选种技术
食用菌的种性是通过菌丝体的繁衍逐代传递的,所以自 然选择就侧重于在不同菌株之间进行,而不是在同一菌株 的后代中进行。
相应的培养基。
②种菇的预处理 种菇采摘后,若种菇水分太高,菇盖沾粘,可适
当风干后再进行分离。胶质耳只能用无菌水多次
冲洗,无菌滤纸吸干,然后让耳片子实层上重新 产生成熟的孢子供分离,这样可降低污染率。
2、组织分离 ①伞菌组织分离法
组织分离时,用75%酒精棉球擦拭双手及接种工具。点燃酒精灯, 将尖头镊子烧灼灭菌;随后将种菇纵向撕成两半,于菌柄、菌肉
(二)异宗结合
异宗结合是一种“雌雄不同株”自身不孕的有性生殖方
式。在担子菌亚门中,异宗结合占90% ,主要有两种形式。
1.二极性异宗结合
一部分食用菌的单核菌丝有“雌”、“雄”之分,通常
用“+”、“-”表示。唯有两条性别不同的菌丝进行交
配产生的双核菌丝,才具有结实性。
2.四极性异宗结合 由同一子实体所产生的担孢子萌发的菌丝间
2.次级同宗结合 减数分裂后 4 个子核,“雌雄”两两相配分别通过孢子 梗(小梗)进入孢子,形成 2 个含有异核的孢子。这种担 孢子一旦萌发,初期为多核,随之产生隔膜,将每一个细 胞分隔成只含有 2 个核的细胞。顶端细胞核又不断再进行 分裂,到一定程度又再被横隔成每一细胞内只含有 2 个核 的菌丝,周而复始。这种双核菌丝具有结实性,称之为次 级同宗结合。
细胞工程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
细胞工程重点研究和开发的是细胞融合技术和细胞 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是人们按照需要,使两个 不同遗传特性的细胞,融合成一个新的杂种细胞, 从而人工构建新型细胞,这个细胞兼有两个亲代细
胞的遗传特性。
交界处切取火柴头大小的组织块,迅速抖落到试管中,烧灼管口
及棉塞,塞上棉塞。这些操作都是在酒精灯火焰无菌区域进行的。
②胶质菌类组织分离法
一种方法是将耳片反复用无菌水冲洗,切成0.5cm
小块移入培养基,于28℃下进行培养;
另一种方法是剖取尚未展开耳片的耳基团内的组织
块进行分离。
③菌核的组织分离法
一些药用菌如茯苓、猪苓、雷丸都有菌核。进行组织 分离时,采用含浆汁多的菌核。在无菌的条件之下, 将菌核剖开,于菌核的附近,剖取蚕豆大小的菌核组 织块移入斜面培养基上,在26-30℃下培养。
同一平板培养基内),适温培养,经十余日,不同菌株的 菌落内是否出现拮抗线,同时还可在平板或生长测定管上
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及对温度的反应。
③菌株比较 比较各菌株的优劣,详细记录各菌株的产量、菇形、温
性、干鲜比、始菇期、菇潮间隔、形态等。为了试验的准
确性,要保证菌种的质量,培养基配方,接种,管理措施
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尽可能使之一致。试验还应按生
将其转移到试管斜面上培养获得单孢培养物。
第四节 育种技术
一、杂交育种的原理 食、药用菌的杂交是指不同种或种内不同株系之
间的交配,后者则理重要。
二、杂交育种的方法 1.选择亲本: 2.单孢子分离 3.单孢子杂交配对
4.转管繁殖
将可亲和的组合移入新的斜面保存备用。
四极性的异宗结合的食用菌,由于自交不育,经配 对后,凡出现双核菌丝的组合,并能正常结实者,即证 明杂交成功。 次级同宗结合食用菌(如双孢蘑菇),首先经过单孢
核菌丝可见锁状联合,
一、伞菌的生活史 5.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双核菌丝体组织化,开成各种 食用菌所特有的子实体。 6.来自两个亲本的一对交配型不同的单倍体核在担子中
融合,进行核配,形成一个双倍体核。
7.双倍体核进行减数分裂,结果产生四个单倍体核,原
担子变成担子。
至此,一个完整的生活史结束了。
8.各个单倍体核分别移支担子小梗的顶端,形成担孢子。
4.孢子分离技术 孢子分离主要是指利用子实体上产生的成熟 有性孢子分离培养获得纯菌种的方法。分为多孢 分离与单孢分离两种。
(一)多孢分离
1. 种 菇 孢 子 弹 射 法
2. 帖褶法 3.褶上涂抹法: 4.空中孢子捕捉法: 5.钩悬法
6.试管插割法
此法方便快捷,成功率高,是多数菌种孢子分离
的主要方法。适合于大型子实体的孢子分离。
具体操作方法是: 无菌操作迅速用无菌试管取下组织块。 用接种镐将组织块推至距斜面培养基 1cm处,塞好棉塞。于25-28℃条件下
见光竖立培养至12小时左右,在无菌
操作条件下用尖头镊子取出组织块。 继续暗光培养,2-3天后,萌发成星芒 状的单孢子菌落。
(二)单孢分离
所谓单孢分离即从收集到的多孢子中将单
大面积栽培后表现出高产、稳产的菌株中选择。
留种种菇要求菇形理想,长势健壮,无虫无病的
子实体。
②成熟度的选择 组织分离一般选择幼菇,即器官分化尚未结束时
采摘。此时菇体正在生长。从最旺盛的“生长点”
挑取组织,其菌丝萌发快,长势好,而且操作时,
组织块纤维化程度低,容易挑取。
(二)菌种分离 菌种分离可以分为孢子分离、组织分离和基内菌 丝分离三种。 1.分离前的准备 ①培养基的选择 通常使用 PDA 培养基。特殊分离培养时,常采用
(一)种子资源的获得 种子资源的获得有野外采集和栽培场所采集两种
途径。野外标本的采集,主要适用于食用菌的野
生种驯化、遗传育种、生理生态以及各种研究用
的一级种的分离。而在食用菌栽培上的一级种的
分离,其种菇的来源主要是从栽培场中经留种获
得的。
①种菇(耳)的选择 分离对象应从当地当家品种,或从外地引进并经
物统计原理进行安排。
④扩大试验 上述的品种评比结果仅是个阶段性的成果,还应和当地
的当家菌株同时进行栽培,证实它是更优良的菌株。
⑤示范推广
经扩大试验后,将选出的优良品种放到有代表性的试验
点进行示范性生产,待试验结果进一步确定之后,再由点 到面推广。
二、菌种分离
什么是菌种的分离呢? 将有价值的子实体的局部组织、孢子或基内菌丝 移接到斜面试管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菌丝的操 作称为菌种分离。
子分离、培养,获取不孕菌丝。随后进行不孕性菌丝间的
配对。
5.初次筛选
经过初步筛选,淘汰大部分表现一般的菌株。
经初筛后再做出菇试验比较,选出优良菌株。
6.复筛
通过栽培比较,选出少数性能优良的菌株。出菇鉴定包
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菌丝生长速度: ②出菇菌块(袋)的表型特征: ③子实体表型特征:
④测定其最适生长温度、湿度等。
孢子核基因的不同就决定了其所萌发成的单核菌丝的 不同性别。有性繁殖根据进行质配的单核菌丝的性别,又 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同宗结合: 1.初级同宗结合 由单个孢子萌发而形成的菌丝全,无需亲和性,很快发 展成双核菌比体,并通过锁状联合增殖。每个细胞内的两 个核没有遗传上的差别,均能形成子实体。
个孢子分离出来,分别培养,作为育种的材料。
1.涂抹法:用已沾湿无菌水的接种针,从孢子印 上沾取孢子,在无菌条件下,插入盛用无菌水的
小试管内振荡稀释成适宜浓度的孢子悬浊液。随
后无菌条件下划线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