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思想主张《学习方面的》

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又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荀子强调学习,是偏重于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的。

荀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端而言,儒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主张学习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荀子认为,古代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后来人们学习圣贤之道只是装样子给人看,取悦于人。对于后人这种脱离思想品德修养的学习态度,荀子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是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其次才是学习礼法条文。荀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

由此可见,《劝学》的主旨并不是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着重阐发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问题。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做一个思想品格高尚的人。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荀子认为,学习不学习先王之道,关系着培养什么样人的重大问题。地处东南的吴越与地处北方的夷貉,他们的孩子落地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呱呱啼哭,长大以后语言和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受到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可见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因此,荀子接着援引《诗经》的话,勉励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而要克尽职守,向正直的贤人学习看齐,这样神明会审察一切,赐给你大福的。荀子说:“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意思说,最高的智慧就是按先王之道来立身行事,最大的福分,就是没有灾祸。这就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聪明起来,免灾远祸。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谓“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学习罢了。

谈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荀子说”兰槐之根称为芷,芷本来是君子所爱佩带的饰物,可是如果芷浸泡在臭水之中,君子就不会接近它,连老百性也不愿佩带它。这个比喻告诫人们,不可不注意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荀子最后概括说,人们应当选择环境好的居处,应当选择贤士交游,这样才能防止受到邪恶小人的影响,才能受到正直君子的感化熏陶。

在劝学中,荀子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注意品德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蒙受耻辱和灾祸。

荀子还讲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他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圣心备焉。”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一个人不断行善,就会形成美德,就会得到高度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思想道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排比句,更生动地说明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在前面解说的基础上,还应当说明以下一些问题。

荀子的生平

荀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但史书对荀子的生平经历记述不多。在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荀子的记述只有220字。在荀子的《儒效》《议兵》《强国》等几篇文章中,反映了荀子劝谏齐相、论政于秦,议兵于赵的一些事实。但都对荀子的祖籍、经历和生卒年没有明确记载。而在后来研究荀子的一些书籍中众说不一。我在编辑《苍山名人》时,对荀子这个名人进行了认真负责地考证和研究。

一,荀子的祖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荀卿,赵人。”1999年版《辞海》记:“荀子,赵国人”。都没有注明具体的属地。但是人们公认荀子是今山西人,可是在什么县却说法不一。有的说在今临漪县的,有的说在今安泽县的。然而,从近年来出版的《临漪县志》和《安泽县志》中,却找不到荀子的名字,而在1997年11月出版发行的《新绛县志》人物卷第一节人物传中,列有42名古今人物,第2位即是荀子。传中对荀子的祖籍,作了这样的记述。

荀子祖籍古荀国,现今新绛县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战国时三家分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

但因秦、赵、魏之间连年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和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许多传说。

再据1999年版《辞海》记:“郇,古国名。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此。在今山西临漪。春秋时为晋地。”又记:“荀,古国名。姬姓,春秋时为晋所灭。在今山西新绛”。这就充分证明,郇国的都城在今山西临漪。晋武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吞并了郇邑,不许郇侯的子孙称公孙氏。于是郇侯的后裔就按宣帝以来的旧传统以“荀氏”行世了。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荀氏迁徙到距临漪东北约80公里的新绛另立荀国。春秋后期,荀氏又在地主阶级的武装割据中失败,被晋所灭,荀邑属绛州,荀氏家族部分成员逃离晋国,依附赵氏。赵、魏、韩三家分晋后,荀邑绛州属魏地,但也曾属赵国。

因此,可以认定,荀子的祖籍为今山西省新绛县,较为确切。

至于有的出版物上,把荀子说成是赵国邯郸人,则属附会之说。

二、荀子的经历

在荀子的经历中,争议的焦点,就是荀子的始游齐年龄。但主要有二说。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年五十始游学于齐。”二是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荀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以后的一些书籍中,凡涉及荀子始游齐年龄,均引自这二说。但这两种说法,都与荀子的生平和经历坐标不相贴合。据史书记载,齐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将领乐毅率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先后攻下70多城,齐湣王逃到莒城,又被楚将淖齿杀掉,齐国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于是稷下学宫的学士纷纷离散,荀子也投奔楚国最有权势的大家族之一黄歇的门下。

又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襄王时期是在公元前283—前265年,但他真正由莒国入临淄而听政是公元前278年,也就是齐襄王六年。史书记载齐襄王六年(公元前278年),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诱使燕惠王罢乐毅,以骑劫为将。接着,田单借燕军麻痹之时,用火牛阵向燕军发动猛攻,一举收复齐国70多城的失地。随后,田单亲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

齐襄王复国后,希望恢复霸业,重振齐国雄风。同时,齐襄王还承继先祖遗风,重整稷下学宫,并四处诏集亡散的学士。荀子是在这时由楚返回齐国的。由此,可以说明,荀子是在公元前284年前后始来齐国稷下游学的。这时,荀子在30岁上下。“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这句话,是荀子在齐国游学的重要根据,也是荀子经历的第一个时间坐标。

荀子经历的第二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这个时间,是公元前255年。史书记载,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正当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时,楚国乘机兼并了鲁国。楚国为了控制北部边防,始设兰陵县,楚相春申君黄歇聘用荀子为第一任兰陵县令。这一年,荀子为59岁。

荀子经历的第三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春申君相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春申君也于同日被李园所杀。因此,荀子受到牵连,兰陵令被废除了。这一年,荀子已经76岁了。于是,荀子因家兰陵,专心著书讲学,教化百姓。兰陵故城西北角的“学子汪”,曾是荀子讲学的地方。古文诗学的开创者毛亨,秦汉时著名儒生浮丘伯,《易》学大师缪和,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陆贾,汉历算家张苍等,都是在这个时间里慕名来到兰陵从师荀子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还记载,荀子“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所以,我把荀子的卒年界定为约公元前230年,就是依据这个时间坐标进行推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