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药引子增强中成药疗效
服用中成药时需使用哪些药引子
服用中成药时需使用哪些药引子服用某些中药汤药时,医生常叮嘱病人注意放点药引子,以加强药效。
其实,服用某些中成药时,也需用药引子送服。
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的优点。
但其组方不像汤药那样能随症加减,而是一成不变。
所以服用中成药时,若能用药引子送服,则可引药归经,增强药效。
同时也可弥补中成药的不足,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现将服用中成药时应该常用的药引子介绍如下,供您选用:1.米汤:米汤能起到保护胃气,减少苦寒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
因此米汤常被当作补气健脾、利膈、利湿及滋补性等中成药的药引子。
如小米汤可作送服香连丸的药引子,大米汤可作送服八珍益母丸、人参养荣丸等的药引子。
2.藕汁:藕具有清热止血的作用。
藕汁可作为送服十灰丸、云南白药等的药引子。
一般每次用半杯藕汁(约100毫升左右)即可。
3.黄酒:黄酒具有舒筋活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它常被当做治疗腰腿痛、瘀血疼痛、跌打损伤及血瘀痛经、闭经等病症中成药的药引子。
一般每次用黄酒10—20毫升即可。
如可用黄酒送服腰痛宁胶囊、大小活络丸、云南白药、七厘散、木香丸等。
4.姜汤:姜有疏风解表,温中止呕,散寒止痛,开胃消食之功效。
它常被当作健脾和胃、散寒止痛及治疗腹痛腹泻等中成药的药引子。
如可用3—5片的生姜用水煎后取汁,送服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荆防败毒散、山楂丸等。
5.盐汤:盐汤有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清热凉血之功效。
可取2克盐,加开水溶化后作药引子送服地黄丸、金锁固精丸、七宝美髯丸、消炎散结丸、乳核散结片等。
6.茶汤:茶汤有清热利湿,提神醒脑,清心除烦之功效。
本品可当做药引子送服下列中成药:(1)治风热感冒的中成药。
如维C银翘片、辛芩颗粒、柴芩颗粒等。
(2)清热类中成药。
如万氏牛黄清心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等。
(3)利湿类中成药。
如三金片等。
7.葱白汤:葱白有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之功效。
可取2—3根葱白,用水煎后取汁作药引子送服风寒感冒冲剂、九味羌活丸、荆防败毒散等。
盘点中药常用药引用法
盘点中药常用药引用法
药引大多具有药源丰富、容易寻觅、质地新鲜等特点,可适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需要。
用量应遵医嘱,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常用的药引用法如下:
生姜:有散风寒、暖胃肠、止呕的作用。
治疗风寒外感、胃寒呕吐等症的多种中成药,以及健脾和胃的香砂六君丸等,可取生姜3~5片(9~15克),水煎取汤送服。
芦根:以鲜者为佳,有清热、生津、止渴、止呕的作用。
适于外感风热或痘疹初起者。
用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片、小儿回春丹效佳。
盐:能引药入肾,故补肾药(主要是滋补肾阴的药物)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宜用淡盐水送服。
一般用食盐两克,加250毫升水溶化即可。
米汤:能保护胃气,某些治疗肠胃疾患的苦寒性药物,如更衣丸,宜用大米汤送服,香连丸宜用小米汤送服。
用时取煮饭时之汤汁,不拘浓淡及用量。
红糖:具活血散寒补益的作用,治疗妇科虚寒、血虚诸症的中成药可用红糖水送服,每次用量为50克。
藕汁:能清热止血,如用鲜藕汁送服十灰散,止血效果更好。
取鲜藕洗净、切碎,加凉开水少许共捣烂,用纱布裹挤压取汁,每次用半杯(约100毫升)。
葱白:具有通阳散寒助发汗的作用。
治疗外感风寒,可取葱白2~3。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
更衣丸等。
生姜
• 味辛,性微温。 •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症的中成药使用。
大枣
• 性味甘,温。 • 具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脾胃虚弱的中成药使用。
不尽等症的中成药使用。如:百合固金片、五仁丸等。
Hale Waihona Puke 蜂蜜• 性味甘平 • 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肺燥咳嗽、阴虚久咳、习惯性便秘等症的中成药使用。
酒
• 性味甘、苦、辛,性温。 • 具有通血脉,行药势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腰腿肩臂疼痛等症的中成药
使用。
米汤
芦根
• 性味甘,寒。 • 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风热感冒或痘疹初起等症的中成药使用。如:银翘
解毒丸。
其他常见药引有:
薄荷、荆芥、苏叶、葱白、冰糖等。
药引使用时一般是用开水冲化或煎汤,送服中成药。
谢谢大家!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
药引子又称药引,药引即引经药,具有引药人经, 直达病所,提高药效,照顾兼证,扶助正气,调和药 性,降低毒性,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等作用。
食盐
• 性味咸寒 • 具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等功能。 • 可配合补肾、涩精等功能的中成药使用。如:左归丸、右归丸等。
红糖
• 性味甘甜、无毒 • 具有润心肺、补中益气、缓中止痛、补血止血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妇科血虚、血寒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产后恶露
中医“药引子”五十味
中医“药引子”五十味药引,也叫引子,是指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所开处方内药物性质和需要,加入药剂中同煎或另制成汤汁送服成药,是传统的好方法。
01、药引子的功能有:1. 增强疗效如服银翘解毒丸加鲜芦根两段送服,因原方中有芦根,若以干芦根合服,只增加药量,若以鲜品煎汤,疗效好,送服丸药,可提高疗效。
2. 引申用药范围,扩大治疗内容由于中成药处方固定不变,在相当程度上不能适应辨证施治的需要。
但灵活变化药引,可达到随证加减的目的。
3. 引经报使按照辨证论治原则引药入经,以促进疗效,尤其适用于送服某些中成药,既可协同成药提高疗效,又可引导成药直达病所,使之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做针对性的治疗。
如上部疾病用羌活,下肢不利用牛膝,入肝经用柴胡,走肺经选桔梗;又如祛风活络的再造丸,或活血化瘀的七厘散等,宜用温黄酒送下,取其温经通络或活血化瘀作用;如温中散寒的附子理中丸,或和中解表的蔻香正气丸等,宜用生姜煎汤送下,取其温散里寒或发散表寒和温中止呕作用;如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或固肾涩精的锁阳固精丸等,宜用淡盐汤送下,取其引药入肾。
4. 降低毒副作用某些中成药临床疗效虽然可靠,但由于毒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往往受到局限,如行气逐水药舟车丸虽疗效确切,但泻下作用峻烈,易伤人之正气,但若辅以大枣煎汤送服,即可扶正补脾,益气护胃,缓解峻药之毒,减少药后反应。
02、“药引子”我在这些年临证时,慢慢积累了一些资料,也是在受前人的启发,经过反复的实践,大致有以下的几种,也可以算为“药引子”吧。
1. 蚱蝉:每用3~5个,可以助听开窍,用于实聋,取其发音,亦以声达声之意。
2. 蝉蜕:每用1~2对,治音哑。
3. 蟋蟀:又名蛐蛐,每用1~2对。
可以解热,又能利尿,取其穿通,用于尿路点滴不通。
4. 鲜荷叶:每用1角(1/4张)~1张,可以清暑,民间服荷叶粥,取其清馨醒脑、沁人心脾、开胃进食。
5. 白扁豆:每用15克,健脾开胃,民间用为菜蔬,可以佐餐下饭。
老中医的药引子和配伍的方法
老中医的药引子和配伍的方法
老中医的药引子和配伍的方法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药引子和配伍方法:
1. 药引子:生姜
用量:3~5片。
适用情况:煎水取汤,可用于送服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银翘解毒片、通宣理肺丸等。
2. 药引子:淡盐水
用量:浓度约2%。
适用情况:送服补肾类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
3. 药引子:米汤
用量:小米或大米汤汁适量。
适用情况:治痢止泻的香莲丸、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
4. 药引子:藕汁
用量:每次约100毫升。
适用情况:清热止血,用于送服十灰散等。
5. 药引子:葱白汤
用量:取新鲜葱白2~3根切碎煎水。
适用情况: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用于送服风寒感冒冲剂、九味羌活丸、荆防败毒丸等。
6. 药引子:芦根汤
用量:取芦根10~15克煎汤。
适用情况:送服银翘解毒片、大小回春丹等。
7. 药引子:大枣汤
用量:适量。
适用情况:补脾胃、益气养血、和药,用于送服药片或冲剂。
配伍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
这些配伍方法旨在增强药物的效果、降低药物毒性或产生新的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药引子和配伍方法。
吃药常见药引子的用法
吃药常见药引子的用法常看中医的老人,对于拿生姜、大枣当药引子都不陌生了。
那么,中医为什么要用药引子,怎么正确使用药引子呢?药引子亦称引经药、引药,主要是指能引导处方中的诸药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的药物。
我们可以把药引子看成是药效的“放大器”,用药引子送服的药,所起的疗效更强。
药引子之所以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一般是通过归经来引导药效直达病所,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比如,咸味入肾经,用淡盐水送服补肾的药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药引子还兼有治疗相应疾病的功效,用其送服同样功效的药物,可以增强其疗效。
比如,生姜有疏风散寒的功效,用其熬汤,送服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可以增强发汗解表的功效。
再如,黄酒有舒筋活络的功效,包括治疗颈肩腰腿瘸、瘀血阻络、跌打损伤的中药,像大活络丸、七厘胶囊等,用黄酒作药引子,可以增强其舒筋活络的作用。
药引子除了引药归经,增强疗效外,还有别的作用。
一些药引子是为了减轻中药的苦味,使中药口感更好一些,如治疗小儿百日咳的鸡苦胆,用白糖或红糖为药引,可减少其苦涩味。
另外,有些中药苦寒败胃,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也要用药引子来保护一下胃肠道,如清热解毒的中药,对胃肠的刺激较大,可以用大枣熬汤送服,或者用粳米熬粥送服,这样能起到固护胃气的作用。
简单介绍几种药引子的用量用法如下:生姜汤常用于送服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病症的中成药(如通宣理瞵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或中药汤剂:一般用生姜3、5片。
水煎取汁,温热送服中药即可。
稀米汤主要指粳米汤或糯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损伤,常用于送服寒性较重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三黄泻心汤、牛黄清胃丸等)。
一般用粳米或糯米适量熬成稀粥,取上层汤汁,趁温热送服药物即可。
蜂蜜水常用于送服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中药(如百合固金丸、养阴清肺丸、麻仁润肠丸等),一般用枣花蜜或槐花蜜5~10毫升,冲入温水300毫升,送服药物即可。
中药常见的药引子有哪些?如何应用?
中药常见的药引子有哪些?如何应用?
中药的药引一般均具有引经作用、增强疗效作用、解毒作用、护胃作用、矫味作用。
那么,中药的药引有哪些?具体应该如何区别应用呢?
1、生姜水:取生姜3~5片(9~15克),水煎取汤送服成药。
多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的中成药,如九味羌活丸、理中丸等。
2、大枣水:取大枣3~5枚,去核,水煎取汤送服。
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
3、蜂蜜水:取蜂蜜1~2匙,用温水冲淡后送服。
多用于治疗大便秘结、肺燥咳嗽的中成药,如养阴清肺丸等。
4、芦根水:取芦根10~15克(鲜者更好) 水煎取汤送服,多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痘疹初期的中成药,如银翘解毒丸等。
5、黄酒:取黄酒25~50毫升(白酒酌减),温后送服。
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血寒经闭及跌打损伤的中成药,如活络丹、七厘散等。
6、盐水:取食盐2克,加水半杯,溶化后送服。
多用于治疗肾虚的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
7、红糖水:取红糖25~50克,用温开水冲淡后送服。
多用于治疗妇科血寒血虚的中成药,如八珍益母丸、艾附暖宫丸等。
8、葱白水:取葱白2~3茎,切碎煎汤送服。
多用于外感风寒的中成药,如清瘟解毒丸等,有助发汗解表之功。
7种中成药药引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7种中成药药引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药店在销售中成药的时候,营业员一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告诉顾客,并不是所有的中成药都用白开水送服,有些中成药服用的时候需要相应的药引子,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疗效。
那么常用的中成药药引子有哪些,哪些中成药在服用的时候需要药引子,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关于药引子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
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等作用。
药引子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制约、矫味等功效,与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中成药常用的药引子有黄酒、姜汤、蜂蜜水、淡盐水、稀米汤、芦根汤、清茶等。
01黄酒特点:性味苦、甘、辛热。
有温通经络,活血化淤、发散风寒之功。
作用:用于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病症,以行药势,引药归经。
常用送服中成药:活络丹、三七伤药片、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活络丸、追风丸、云南白药、乌金丸、独活寄生丸、腰痛宁胶囊等。
用法用量:用量因人而异,一般每次用温热的黄酒15~20毫升送服。
02姜汤特点:生姜性味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之效。
作用:增强散风寒,和脾胃,温中止呕的作用。
用于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所致的呕吐泄泻等。
常用送服中成药: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通宣理肺丸、香砂养胃丸等。
用法用量: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一般用3~5片生姜煎水取汤为引,以增强疗效。
03蜂蜜水特点:蜂蜜性味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
凡治疗肺燥咳嗽、阴虚久咳、习惯性便秘等病症的中成药,以蜂蜜水送服为佳。
作用:增强润肺止咳、治疗便秘的功效。
常用送服中成药:麻仁丸、百合固金丸等。
用法用量: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不建议用沸水冲蜂蜜,更不宜煎煮,以免破坏其中的有效成分。
04淡盐水特点:食盐性味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杀菌、解毒之效。
巧用药引,给中成药加力
中 成 药 是 以 中 药 材 为 膈 、 渴 、 尿 及 滋 补 性 中 木 瓜 丸 、 经 丸 、 女 养 血 止 利 通 妇
腰 送 服 补 气 、 脾 、 胃 、 药 , ( )活 络 丹 、 造 虚 弱 乏 力 、 阳 痿 遗 精 、 健 养 利 如 小 再
躲留 蜃 毋
2 1 年 9月 第 9 01 期
臻 l
痛 、 稀 者 的 中成 药 , 大 于 送 服 治 疗 肺 燥 咳 嗽 、 发 如 阴 等 功 效 , 适 用 于 送 服 治 疗 吐 补 阴 丸 、 味 地 黄 丸 、 宝 虚 久 咳 、 习 惯 性 便 秘 的 中 暑 湿 泄 泻 、 消 化 不 良 、 六 七 便 如 美 髯 丹 、 锁 固 精 丸 、 肾 成 药 , 蛤 蚧 定 喘 丸 、 合 血 、 血 等 症 的 中 成 药 , 金 安 如 百 藿 香 正 气 丸 、 丹 、 滞 丸 仁 化 丸 等 。 般 用 盐 2克 , 水 固 金 丸 、 麻 仁 丸 、 润 肠 丸 一 加 用 剪 等 。 用 时 取 蜂 蜜 1 2汤 等 。 时 取 鲜 荷 叶 1张 , ~ 碎 , 成 茶 即可 。 煎 注 意 : 血 压 、 功 能 不 全 匙 , 加 入 温 开 水 中 搅 匀 即 高 肾 可 。 十 四 、 荷 水 薄 者慎用 。 薄荷 味甘辛 , 凉 , 性 具 十 、 根 茶 芦 七 、 白 汤 葱 芦 根 味 甘 , 寒 , 清 有 发 汗 解 表 、 暑 化 湿 、 性 有 清 清 葱 白味 甘 辛 , 热 , 性 具
浓 汁 3  ̄5 0 0毫 升 。
7种中成药药引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7种中成药药引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原材料制成的,按照一定比例配伍,经过加工制备成为口服剂型的中药制剂。
中成药药引子是指能够增加药物口服效果、加强药物药力作用的一种辅助药物。
下面将介绍7种常见的中成药药引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麝香草引麝香草引主要是辅助补肾壮阳的中成药药引子,常用于治疗男性阳痿、早泄、腰膝酸软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口服,每次3-6颗,一日2次。
注意事项包括:孕妇、儿童及体虚者慎用。
二、麝香熊胆脂麝香熊胆脂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药引子,常用于降压、降脂、改善血流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口服,每次1-3片,一日2次。
注意事项包括:孕妇、哮喘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三、牛黄上清丸牛黄上清丸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症状的中成药药引子,常用于清热解毒、平肝降火等作用。
使用方法为口服,每次3-6颗,一日2-3次。
注意事项包括:孕妇、高血压患者及心脏病患者慎用。
四、羚羊感冒片羚羊感冒片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症状的中成药药引子,常用于解表散寒、祛风散热等作用。
使用方法为口服,每次2-4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包括:孕妇、高血压患者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五、五子衍宗丸五子衍宗丸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积不化等症状的中成药药引子,常用于健脾益胃、消食化积等作用。
使用方法为口服,每次6-9颗,一日2次。
注意事项包括:孕妇、胃炎患者及消化不良者慎用。
六、片仔癀片仔癀是一种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症状的中成药药引子,常用于清热解毒、润燥除烦等作用。
使用方法为口服,每次2-4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包括:孕妇、高血压患者及儿童慎用。
七、当归调经丸当归调经丸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的中成药药引子,常用于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
使用方法为口服,每次8-10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包括:孕妇、产后及月经期间慎用。
中医介绍如何使用药引子增强中成药疗效
中医介绍如何使用药引子增强中成药疗效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中医药治疗中,药引子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可以有效地增强中成药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使用药引子来提高中成药的疗效。
一、药引子的概念及作用药引子,顾名思义,是指在中药处方中起到引导、增强或修饰作用的药物。
药引子的运用可以改善中成药的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药引子具有以下作用:1. 增强药物的疗效:药引子可以增强中成药的药效,增加治疗效果。
2. 调和药物的作用:药引子可以调和多种中药的作用,达到协同治疗的效果。
3. 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药引子可以减轻中成药的毒副作用,增加治疗的安全性。
4. 促进药物吸收利用:药引子可以促进中成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和利用,提高生物利用度。
二、药引子的运用方法1. 同类药引子的搭配运用同类药引子,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药物相互搭配使用。
例如,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中采用了党参和黄芪两种药引子,它们具有促进气血的作用,相互协同,能够增强药效。
2. 异类药引子的搭配运用异类药引子,是指具有不同功能但能够相互协同增强药效的药物相互搭配使用。
例如,中成药“四环素甘露醇合剂”中采用了莪术(药引子)和甘露醇(主要药物),它们在降低血糖水平和改善糖尿病症状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3. 置换类药引子的运用置换类药引子,是指将某些不常用但具有特殊功效的药物替换成其他常用药物。
这种替换不仅可以减少药物使用的成本,还能增强中成药的疗效。
例如,中成药“二陈汤”中的法半夏可以替换成生姜,以增强理气和胃的功效。
4. 配套类药引子的运用配套类药引子,是指将中成药与某些外用药或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以增强治疗效果。
例如,中成药“八正合剂”治疗感冒时,可以结合外用药物盐酸氨溴索异丙唑酮鼻喷剂,以快速缓解鼻塞症状。
三、药引子的使用注意事项1. 根据病情选择药引子:药引子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而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药引应用
中药的药引应用药引,又叫“引药”,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民间也称作“药引子”,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从而达到增强疗效、解毒、矫味和保护胃肠道等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1大枣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调和药性。
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等证。
使用峻烈药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苈)时,常取大枣5~10枚缓和药性,以防止中毒。
服用中成药如人参健脾丸或理中丸时,可用大枣煎汤送服。
2生姜生姜,辛、微温,入肺、脾经,有解表止咳、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之功效。
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胃寒呕吐及风寒束肺咳嗽等。
常用生姜3~5片为引,以煎汤送服以增强疗效。
3大枣加生姜大枣加生姜,常同时用做药引,可补益脾胃、增进食欲、促进药物吸收,从而提高疗效。
4芦根芦根,有清热、生津、止渴、止呕的功效。
适用于外感风热、口渴咽干及小儿麻疹初起等。
一般用量10~30克,煎汤送服中成药。
如用芦根汤为药引送服羚翘解毒丸治疗风热感冒初起。
5葱白葱白,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发汗解表之功效。
治疗外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切碎煎汤送服。
6灯心草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火、利小便、除下焦湿热之功效。
适用于热淋、心火移热小肠所致的小便淋漓涩痛等。
一般用3~5克煎水送服。
7蜂蜜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肠经,有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之功效能。
常用于肺燥咳嗽、阴虚久咳、习惯性便秘等。
常用蜂蜜适量冲水送服。
8食醋食醋,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敛固涩、解毒杀虫之效。
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证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
9红糖红糖,有补血散寒、祛瘀之功效。
常用于妇科血虚、血寒、产后恶露不畅、乳汁稀少以及少腹冷痛病证等。
一般用15~30克,冲开水送服。
如治疗产后乳汁不下,可用红糖水送服下乳涌泉散。
10米汤米汤,有护胃气的功效,可防苦寒药伤胃。
中药一篇文章教你学会使用“药引子”
中药一篇文章教你学会使用“药引子”导读:药引,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着向导的作用;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
今日看孙瑾臣先生如何巧用药引治疗各类疾病!中医处方用药,配伍严谨,尤应重视“药引”。
生姜、大枣、葱白、茶叶、红糖等是常用的“药引”,已为人知。
孙老医生常云:“用药如用兵,善于用兵者,足智多谋,用兵如神,指挥打仗,方能节节取胜。
善于用药的医家,切中病机,用药如神,医治疾病,才能药到病除。
大黄能起沉疴,人参可杀人命,古有明训,如果辨证不明,泛泛用药,往往有害无益,用之得当,虽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亦成良药。
”因此,他处方严密,配伍精当,尤对“药引”的选用,更为讲究。
1药引和中医方剂的组成有关,其中并包涵着“归经”学说。
中医的归经学说,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基础的。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网络周身,通达表里,内连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筋骨皮毛,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不同的药物所发挥的作用,与各个脏腑和各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用药的理论根据,也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归宿。
如小儿发生咳嗽、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病变时,当用桔梗、杏仁、黄芩、桑白皮等入肺经的药物,来组成方剂,藉以更好地发挥方剂的止咳定喘的疗效。
因此,按经用药是中医治病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祖国医药学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
2“辨证按经用药,首先要针对病情,使用要讲究科学,既要知常,也要达变”。
常用的引经药,如木通、黄连入心经,黄柏则入小肠经,柴胡入肝经,青皮则入胆经,苍术入脾经,石膏则入胃经,桔梗、杏仁入肺经,白芷则入大肠经,肉桂入肾经,滑石则入膀胱经,钩藤入心包经,连翘则入三焦经。
木香入冲脉经,王不留行入任脉经,黑附子入督脉经,川断则入带脉经。
上肢用桂枝,下肢用牛膝,头面用川芎,腰部用桑寄生,命门用破故纸,丹田用砂仁,骨髓用熟地,尿道用甘草梢,胞宫用童便。
中医介绍如何使用药引子增强中成药疗效
中医介绍如何使用药引子增强中成药疗效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都知道在服用各种中成药时,用温度适中的白开水送服是最好的选择。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绝对的。
其实,在服用一些中成药的时候,使用一些不同的“汤”、“汁”、“水”来送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那些看似简单的“汤”、“汁”、“水”,其实就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中包涵的一种特有的服药方法,叫“药引子”。
正确使用“药引子”是可以补充某些中成药的不足,明显增强药效的,而那些“药引子”大多是生活中的常见药,有些还是食物:1,用白萝卜汁送服二陈丸二陈丸由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四味中药配伍组成,具有除湿化痰、调气和胃等功能,常用来治疗因痰湿困脾,所引起的胃气不舒、咳嗽痰盛、恶心呕吐等症。
而白萝卜具有降气止呕、化痰止咳、消积化滞、生津止渴、补中安脏等功效。
所以,用白萝卜汁送服治疗气郁头痛、肺热痰多、食积不化的中成药效果会更佳。
2,用芹菜汁送服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同时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而芹菜性寒、味甘,能平肝清热、祛风利湿、熄风降压。
所以,用芹菜汁送服治疗高血压以及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面红耳赤的中成药,可以起到协同作用。
3,用蜂蜜水送服麻仁丸麻仁丸是古今常用药性较为缓和的润下通便药,可以减少痔疮患者排便的痛苦,促进排便。
而蜂蜜性平、味甘,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
可以将水与蜜用100∶1的比例配成蜜水,送服用于治疗肺燥、肺虚、肠燥便秘等疾病的中成药,能增强其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还可矫正药味。
4,用米汤送服香砂养胃丸香砂养胃丸具有温中和胃的效果,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等症。
而米是味甘、性温的,有补气、养阴、益肠胃、健脾止泻的作用。
可以将米与水按1∶15比例熬成汤,以此汤送服补气、养肠胃的中成药,一能增效,二能减少对胃肠的刺激,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神秘的药引子——用对了服用中药效果加倍
神秘的药引子——用对了服用中药效果加倍今天这个话题小叔从没有聊过,小叔分享了很多方子,却很少说用什么药引子来送服这些方子,小叔也分享过很多中成药,其实中成药更适合用药引子送服。
药引子用对了,可以减少服药带来的副作用,比如上火,而且还可以让药性直达病灶,让药效翻倍哦。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对大家来说很重要的,建议大家收藏。
首先小叔想说一说调肝的药如何用药引子。
女人以肝为先天,再加上女人天性喜欢思虑,或多或少被情绪困扰,情绪最容易引发肝的病,所以女人通常是多肝病。
比如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子宫疾病,卵巢疾病等等,这些都要调肝。
在服用调肝的药比如逍遥丸、小柴胡颗粒、坤宝丸等等需要用什么药引子呢?要用淡醋水。
为什么要用醋来做调肝药的药引子呢?因为中医认为酸味入肝,酸味可以把药性引入到肝脏,肝喜欢酸味。
所以与肝相关的疾病需要服用中药时,不管是舒肝还是清肝还是补肝都可以用淡醋水送服。
什么是淡醋水呢?很简单啊,加点醋,加点水稀释,口感自己拿捏就可。
你看很多调肝的药材比如柴胡、香附都会有醋制的,就是为了引药入肝。
接下来小叔要说一说补肾的药该如何用药引子。
肾主藏精,男人以肾为先天,女人一生失血,男人一生失精,所以男人需要补肾。
补肾的时候用什么药引子呢?用淡盐水。
用淡盐水送服补肾的药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让药性直达肾里面,二是可以防止服用补肾的药带来的上火。
补肾的药通常比较滋腻,比较温补,容易上火。
为什么淡盐水可以让补肾的药效果更好呢?因为中医认为咸入肾,肾喜欢咸味,咸味可以把药性引到肾里面,盐就是咸的嘛。
所以下回男同胞在服用六味地黄丸或者金匮肾气丸或者龟龄集或者左归丸、右归丸等补肾的中成药时可以用淡盐水送服。
接下来小叔要说说服用风湿药或者活血化瘀的药时需要用什么做药引子最佳。
风湿药一般是温性的药,是辛散的药,如何让这些辛散的药效果更好更快呢?药引子自然也要辛散的,而且药性走而不守的,速度比较快的,这样才能把药性带到身体各个部位。
浅谈服用中成药时药引的临床应用
浅谈服用中成药时药引的临床应用
焦中军;孙冰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1(022)007
【摘要】目的:指导病人及患者在服用中成药治疗疾病时,合理的运用不同的药引送服其药,可以利用中药药性归经理论,促进其临床功效的发挥.方法:采用酒剂、醋汤、米汤、淡盐水、姜汤、蜂蜜水、大枣汤、葱白汤、鲜萝卜汁、茶水、竹沥水作为药引.结果:举例11种药引可按其本身的属性能够临证起到加强其:温经活血、补气健脾、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温散里寒、安胃止呕、补益和中、润肺止咳、补气养血、发汗解表等作用.提示:辨证灵活根据不同病证运用相应的药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页数】1页(P425)
【作者】焦中军;孙冰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医院,250013;山东省济南市医院,2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服用中成药也需用药引 [J], 徐友东
2.浅谈中成药服用的时间 [J], 连卫东
3.浅谈中成药引起不良反应及致药源性疾病 [J], 李燕;徐璐敏;汤宇华
4.服用中成药时,如何选用药引? [J], 焦中军;姜娟
5.浅谈怎样服用中成药 [J], 吴俊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服药时间、丹丸制法及药引子作用
服药时间、丹丸制法及药引子作用服药时间科学地掌握好服药时间,就能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患者可对照下述时间服药,自可受益。
清晨空腹服药:多为滋补类药物,如人参、蜂乳等,以利身体迅速吸收和充分利用。
两餐之间服药:多为驱虫药,如驱蛔灵等。
在两餐之间,半空腹时服药,便于药物迅速进入肠道内发挥作用,又不至于刺激胃肠道而引起恶心呕吐,防止因空腹服药,肠道吸收快而导致中毒。
早晨7时左右服药:多为抗结核类药(如雷米封)和糖皮质激素(强的松)等西药,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饭前片刻服药:多为助消化药,如多酶片、胃蛋白酶等,饭前片刻服能及时发挥助消化作用。
饭前30-60分钟服药:多为健胃药、收敛药、肠道消炎药、止痛药,如西咪替丁、胃仙U、健胃片等,饭前服能提高药效。
中成丸药也宜在饭前服,能较快通过胃肠,不被食物所阻。
饭后15-30分钟服药;有刺激性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索密痛等均应饭后服:四环素和抗生素药,饭后服可提高药效;中药也讲治上病应饭后服。
定时服药:指每隔一定时间服药。
多为吸收快、排泄快的抗菌消炎药,如先锋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
睡前15-30分钟服药:多为催眠药和泻药,如安定、鲁米那、朱砂安神丸等服后半小时后见效;泻药酚酞、双醋酚酊等服后8-10小时见效,次日凌晨可坐排便。
中药效果也相似。
必要时服药:多为解痉止痛药,如胃痛、心绞痛、头痛时服用去痛片等另有阴阳五行时辰脏腑运行对照服药,另当别论,不在上述内容中。
中药丹、丸的制作法中药制丸药,分为大丸、小丸。
大丸亦称“丹药”“丹丸”,每粒重10克左右;小丸每粒似梧桐籽大小,便于吞服,称“丸药”。
为了制作方便,有利粘合,可加入枣泥或山药粉,或蜂蜜。
所以制作分“水丸”“蜜丸”两种。
蜜丸口感好,有利服用;水丸有利消化吸收,但对于老人、儿童口感差,难服。
所以现在多用空胶囊装药粉后服,每粒装原药0.3-0.35克,所以要求药粉要细,必须过120目筛子才可用。
药引送药
药引送药,引经之妙药引,又称引药,主要起“引药归经、增强疗效”的作用,同时还兼具调和、制约或矫味等功效。
药引与中成药适当配合服用,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大枣汤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解药毒。
凡脾胃、产后等虚弱者,均宜以此为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
如治疗脾虚腹泻可用大枣汤送服人参健脾丸等。
生姜汤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之功。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阴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
一般用3~5片生姜水煎取汤,即为姜汤引,用以送服相应病症的中成药。
大枣生姜汤常同煮做药引,可补益脾胃、增加食欲,从而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
红糖水有补血散寒、祛瘀之功效。
常用于妇科血虚、血寒、产后恶露未净、乳汁稀少、口干呕吐、虚弱血痢等,可取红糖10~30克冲开水送服中成药即可。
藕汁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
用中成药治疗血热出血时常用藕汁为药引,以增强疗效。
用生藕捣汁,或藕节5~10个煎水即成。
黄酒酒性辛热,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
黄酒与寒性药同服,可缓其寒;与热性药同服,可舒经活络。
服用时,一般取黄酒15~50ml,温服,如用做祛风除湿、舒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活络丸;用做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七厘散。
米汤即浮于汤面上的稠油状液体。
脾胃虚弱及有肠道疾患者服用中成药时都宜以此为引。
米汤以小米汤为好。
葱白汤有发汗解表、解毒散结的功效。
适用于外感风寒及阴寒内盛证,一般用葱白2~3段,切碎煎汤即成。
盐汤因咸走肾,可引药入肾经,故宜用盐汤送服补肾类中成药。
此药引适用于肾阴亏损引起的肾脏病证,如虚弱乏力、阳痿遗精、腰痛发稀者。
蜂蜜水味甘平,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主要补虚,有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等功效。
治疗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证常以此为引。
醋味酸,可散瘀止痛、解毒、杀虫、矫味。
常用于妇人赤白带下、血崩便血等证。
用时取醋两汤匙左右,冲开水半杯即成。
中药药引种类较多,除上述外,还有芦根、薄荷、荆芥、苏叶、西瓜、梨、饴糖、冰糖等都可以作药引。
巧用“药引子”
巧用“药引子”药引溯源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治则治法上,《黄帝内经》高度概括为“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
方药的组成是依据君、臣、佐、使的原则,按照一定的剂量配伍应用于临床。
这一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药引在《内经》中也已现端倪。
汉代张仲景善用药引,《伤寒论》中112首方剂就有52首应用了药引,如生姜、大枣、粳米、胆汁、白蜜、酒、醋和童便等,占方剂总数的46%。
汉唐以后随着药物和方剂学的发展,药引理论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宋代以后,由于局方的推广,中成药盛行,明确提出药引的概念,使药引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不少方子都开列了引药。
许多君药、臣药也作为成方的引使应用,如人参、柴胡、黄芪、黄连、吴茱萸等均被列入“助使”之用。
金、元时期,张元素及其弟子李东垣第一次明确提出“引经药”的理论,称“引经报使”。
此后,医家习惯在煎好的汤药中加入药引,或用药引来煎煮中药。
吴鞠通《医医病书》云:“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何今人凡药铺中不售,须病家自备者,皆日引子”陈老对药引的认识陈老在总结历代医家医著及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药引的临床作用,认为若正确使用药引,不仅可以引药人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还可以照顾兼病兼症,发挥固护正气、降低毒性、矫除药物异味等作用。
1、引经药陈家礼认为药引等同于引经药,《资蒙医经》记载:“酒入药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即所谓引经报使,引导药物直接或间接到达经络、脏腑,或引邪外出、引火归元、引正固本,或载药上行,充分发挥药效。
如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可起到引药入肾的作用;青蒿芳香透络,可引少阳之邪热外出;清胃散中用升麻升散郁火,引上焦之邪热升散而外达;银花、连翘引营分邪热外走气分,取“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之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用药引子增强中成药疗效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都知道在服用各种中成药时,用温度适中的白开水送服是最好的选择。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绝对的。
其实,在服用一些中成药的时候,使用一些不同的“汤”、“汁”、“水”来送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那些看似简单的“汤”、“汁”、“水”,其实就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中包涵的一种特有的服药方法,叫“药引子”。
正确使用“药引子”是可以补充某些中成药的不足,明显增强药效的,而那些“药引子”大多是生活中的常见药,有些还是食物:
1,用白萝卜汁送服二陈丸
二陈丸由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四味中药配伍组成,具有除湿化痰、调气和胃等功能,常用来治疗因痰湿困脾,所引起的胃气不舒、咳嗽痰盛、恶心呕吐等症。
而白萝卜具有降气止呕、化痰止咳、消积化滞、生津止渴、补中安脏等功效。
所以,用白萝卜汁送服治疗气郁头痛、肺热痰多、食积不化的中成药效果会更佳。
2,用芹菜汁送服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同时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而芹菜性寒、味甘,能平肝清热、祛风利湿、熄风降压。
所以,用芹菜汁送服治疗高血压以及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面红耳赤的中成药,可以起到协同作用。
3,用蜂蜜水送服麻仁丸
麻仁丸是古今常用药性较为缓和的润下通便药,可以减少痔疮患者排便的痛苦,促进排便。
而蜂蜜性平、味甘,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
可以将水与蜜用100∶1的比例配成蜜水,送服用于治疗肺燥、肺虚、肠燥便秘等疾病的中成药,能增强其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还可矫正药味。
4,用米汤送服香砂养胃丸
香砂养胃丸具有温中和胃的效果,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等症。
而米是味甘、性温的,有补气、养阴、益肠胃、健脾止泻的作用。
可以将米与水按1∶15比例熬成汤,以此汤送服补气、养肠胃的中成药,一能增效,二能减少对胃肠的刺激,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5,用姜汤送服归脾丸。
归脾丸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适用于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心悸及各种出血等症。
而姜是辛温之物,可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药效的发散,从而在补血补气的同时,引导气血运行,并避免因一味补血而产生血液凝滞。
其他中成药的“药引子”简述如下:
1,风寒药配生姜汤
生姜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的功效。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隐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
一般用3―5片(约9-15克)生姜煎水取汤,可用于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银翘丸、银翘解毒片、通宣理肺丸等。
2,补肾药配淡盐水
因咸味可以入肾,所以适用盐水(盐2克溶于100毫升温水中)送服补肾类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
3,活络丸配黄酒
黄酒酒性辛温,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
与寒性药物同服,可缓解其寒性;与热性药同服,可疏经活络。
服用时,一般取黄酒15―50毫升,温服。
如用作祛寒除湿、疏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通经活络的活络丸等;用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伤科药七厘散等。
4,养胃药配大枣汤
大枣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药解毒。
脾胃、产后虚弱者均需以此为引,一般用红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如人参健脾丸。
5,止泻药配小米汤
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常用于送服补气、健脾、利膈、止渴、利尿和滋补性中成药,如用小米汤送服治痢止泻的香连丸;以大米汤送服八珍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用时可直接取煮饭时的米汤,不拘浓淡及用量。
名为“云南白药酊”的具体成分被列出有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酒精。
另一产品“云南白药膏”的成分被列出有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樟脑、薄荷以及其他六种成分。
云南白药酊的具体成分为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