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导论讲义

合集下载

课程讲义编写范例及说明《管理学》课程讲义

课程讲义编写范例及说明《管理学》课程讲义

《管理学》课程讲义(黑体小三加粗居中)(空一行)第1章管理与组织导论(宋体五号加粗居中)1.1管理者为什么很重要?(宋体五号顶格按照教材上的节序号编写如一、1、或1.1等根据教材)1.在这个复杂、混乱和不确定的时代,组织比以往更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和能力。

2.管理技能和能力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3.员工-管理者关系的质量是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的最重要变量。

1.2.1谁是管理者?管理者是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员。

基层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

(主管、区域经理、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中层管理者:对基层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人员。

(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事业部主任)高层管理者:负责为整个组织制定决策、计划和目标并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管理人员。

(执行副总裁、总裁、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1.2.2管理者在哪里工作?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目的。

(这个目的是个体无法单独实现的。

)组织的共同特征: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目标)②是由人员组成的③有一种精心设计的结构1.3管理者做什么?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其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通常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通常指“做正确的事”。

1.3.1管理职能计划:设定目标,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并且制定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种活动。

组织:安排各项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同他人合作并通过他人去实现目标。

控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比较和纠正。

1.3.2管理角色管理角色指的是管理者按照人们的预期在实践中展示的具体行为或表现。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角色可以被组合成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1.3.3管理者需要的技能1.技术技能: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

《管理学基础》教案

《管理学基础》教案

《管理学基础》教案教学内容(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管理概述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学习《管理学基础》的重要性、《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定位、本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教学与考核方法;2、明确第一章的总体目标要求;3、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职能及管理系统的构成,了解管理的属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管理的重要性;2.管理的定义;3.管理系统的五要素;4.管理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1、对管理定义的多种理解;2、对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理解.教学过程:思考与训练:1、你觉得管理重要吗?你对学好管理学充满了信心吗?2、你是怎样认识管理定义的?能给管理下个定义吗?3、结合实际或案例分析管理系统的构成;4、为什么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5、分析一个管理成功的案例,谈谈自己对管理的理解。

主要内容:作为实现新世纪“中华腾飞”理想的年轻一代,无疑应该插上管理的翅膀。

我们应该知晓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理解公司的经营方略。

即使从“小处"看,在人生悠悠的岁月里,也需要管理好你自己。

需要管理好你的事业、人生目标、行为、时间、精力和财富。

管理的能力成为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走进管理】案例导入【案例0.1】海尔的腾飞崛起与发展:从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知名的跨国企业。

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

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

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管理基础-宋联可博士-学员讲义(课前版,中英文版)-140529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管理基础-宋联可博士-学员讲义(课前版,中英文版)-140529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Organizing组织
Arranging work to accomplish organizational goals. 安排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
Leading领导
Working with and through people to accomplish goals. 同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去完成组织目标。
宋联可博客:/songlianke
Frank and Lillian Gilbreth 吉尔布雷思夫 妇
Focused on increasing worker productivity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wasted motion通 过减少多余的行动来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Developed the microchronometerto time worker motions and optimize performance.发明测微计时表记时工人动作 以最大化工作绩效。
宋联可博客:/songlianke
1)Scientific Management科学管理
Fredrick Winslow Taylor费雷德里克〃W〃泰罗
The “father”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科学管理之父 Published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1911)出版了 《科学管理原理》
Have a distinct purpose (goal)明确的目的 Composed of people由人员组成 Have a deliberate structure有精细的结构
1–8
宋联可博客:/songlianke
管理的昨天与今天
宋联可博客:/songlianke

行政管理学基础精讲1-第1~2章

行政管理学基础精讲1-第1~2章

作业-多选
14.20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论学派包括【 】
A.官僚组织理论学派 B.科学管理理论学派
C.行为科学学派
D.决策理论学派
E.系统理论学派
21.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 A.规范方法 B.经验方法 C.案例方法 D.比较方法 E.系统方法
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三阶段
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威尔逊、古德诺、法约尔、韦伯、泰罗。 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提出管理过程理论。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代表:梅奥、马斯洛。决策理论代表:西蒙、 林德布洛姆。系统学派代表:贝塔朗菲、里格斯、卡 斯特。
新公共管理 撒切尔夫人、政府要放松规制、提供个性化公共服务
补充知识点
第二节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重点问题: 行政管理的主体有哪些? 行政管理的理论有哪些?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P1
概念: 特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综合应用学科。
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P7
泰罗 西蒙
管理科学
《行政行为:行政组织中 决策程序的研究》
里格斯 行政生态理论
卡斯特 权变理论
地位 指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最突出 最显著的部分。
行政是国家意志的实现。
第一次建立系统的行政管理学理论 体系。 功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控制。
为传统行政组织理论奠定基础。
工作方法标准化。
开创了行政决策理论研究的先河。
第二节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行政管理学的产生 P9

管理学基础(第一讲课程)

管理学基础(第一讲课程)


徐冠巨 传化集团董事长 人格、品德、智慧、意志
虞峰 Focus Media 分众传媒





1986年,获得复旦大学哲学学士学位,毕业 后在上海教育学院任教; 1991年,获得复旦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3年,出任上海中旅免税品进出口公司总 经理; 1999年,进入中欧管理学院念EMBA; 2000年,创办了上海电洋数字传媒科技有限 公司; 2003年初,进军楼宇视频行业,成立聚众传 媒; 2006年1月,分众与聚众合并。
可想而知,这条裤子再也没法穿了。
想一想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什么道理呢?
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管理。如果没有管理来协调活动,即便再简单的活动,也会因缺乏沟通而 失误;即使目标一致,也会由于没有整体配合,实现不了最终目标。
点睛
管理是掌与握之术。掌以求拓展,握以求合力; 创新权变,张弛有度;目标执掌,成功在握。
26
总体战略计划和目标
计划和目标
计划和目标
明确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制定政策、程序+为控制提供标准,评定组织效率,保证组织 目标的实现。
三、管理的职能(2组织)
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 根据组织目标,在任务分工的基础上设置组织部门; 根据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管理要求,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 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为各岗位配备人员 组织是管理的基础 组织部门、人员构成+管理信息指令传递+有效组织设计和组织行为实现组织目标
按 管 理 者 层 次 分 类
高层 管理者
经营策略层,具财务及行销背景者多, 如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
中层管理者
战术阶层,如生产经理、营销经理、 人事经理、分公司经理

《管理学》教案完整版

《管理学》教案完整版

管理学》配套课件教案XX 编XX年XX月目录绪论............................................................... 3 .. 第一章管理导论.................................................... 6...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9..第三章决策与决策过程.............................................. 1..3第四章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 1..6第五章决策的实施与调整............................................ 2..0第六章组织设计.................................................................... 2..3 .第七章人员配备.................................................................... 2..6 .第八章组织文化.................................................................... 2..9 .第九章领导的一般理论.............................................. 3..1第十章激励.................................................................... 3..7 .第十一章沟通.................................................................... 4..2 .第十二章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4..6第十三章控制的方法与技术.......................................... 4..9第十四章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 5..2第十五章创新管理.................................................................... 5..5 .第十六章组织创新.................................................................... 5..8 .结语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展望......................................... 6..1绪论一、教学目的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 054019A 课程学时: 72 学分: 4适用专业: 经济类及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课时间: 二年级一开课单位: 管理系大纲执笔人: 胡高喜大纲审定人: 周旭一、课程性质、任务《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直接为培养本科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管理类各相关专业后续的各个相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讲述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全球的管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与管理相关的文化、社会责任、道德以及全球化等问题进行探讨,使学员了解管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对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真正领悟管理的真谛。

本课程既注意了工业经济时代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又注意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知识经济等条件下的组织创新。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科学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提升科学的管理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沿革,并通过管理职能这条主线,掌握基本管理职能的内涵和内容;2、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使学生能够利用管理学知识对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进行简单分析,将管理学的思想以及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渗透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之中二、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共3.5学分,总课时为60学时。

.具体分配如下:1)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导论 11、管理与管理者 31.1 为什么需要管理了解1.2 什么是管理理解1.3 管理者做什么掌握2、管理思想的演进 6 2.1 早期的管理思想了解2.2 古典管理理论理解2.3 行为管理理论理解2.4 现代管理学派掌握2.5 当代管理思想了解3、管理环境 4 3.1 管理环境的定义与分类了解3.2 管理的外部环境掌握3.3 全球化环境中的管理理解4、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4 4.1管理者的管理道德了解4.2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了解4.3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掌握5、计划概述6 5.1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5.2 计划的表现形式与类型掌握5.3 计划编制过程与方法掌握6、目标与目标管理4 6.1 组织目标了解6.2 目标管理掌握7、战略性计划 4 7.1 战略的概念、作用及层次掌握7.2战略性计划的制定理解8、组织设计 6 8.1 组织结构了解8.2 职权关系掌握8.3 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掌握8.4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9、人力资源管理 4 9.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了解9.2人员招聘与录用掌握9.3培训与考评了解9.4 薪酬管理了解10 组织文化 4 10.1 组织文化的概念及特征掌握10.2 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了解10.3 组织文化的功能掌握10.4 组织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掌握11 领导 6 11.1 领导的性质和作用及领导者素质了解11.2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理解11.3 领导的决策及权力掌握12、激励612.1 激励原理与内容型激励掌握12.2 过程型激励理论理解12.3 状态型激励理论理解12.4 综合型激励与激励方法理解13、沟通 413.1 沟通及其作用了解13.2人际沟通方式了解13.3 组织沟通掌握13.4 有效沟通的实现了解14、控制814.1 控制的内涵及作用了解14.2 控制过程掌握14.3控制类型掌握14.4控制方法掌握14.5信息化管理了解15、21世纪的管理理解2总学时:72学时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突出对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研究,目的是打下学习管理学的基础(2)对管理各项职能的教学,详细讲授每一项职能的内涵、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

管理学基础重点

管理学基础重点

管理学基础重点注意:红色字为必背部分,黑字或绿字为次重点部分有些得背,有些得理解,由于管理学基础里面有部分知识点是以前有学过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记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P4,一、管理的两重性•一管理的自然属性•1、管理由人类活动产生,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2、管理是由社会分工所产生的一项特殊职能.•3、管理也是生产力.•以上特点,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二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特殊职能活动,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而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一认真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在管理活动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实现科学管理•二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三结合实际,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P9,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管理学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生产力2、生产关系3、上层建筑•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P15,管理的必要性•1、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资源;•2、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专业化的社会分工,需要有效的管理活动;•4、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需全体人员共同努力.P21,最早对经济管理思想系统论述的学者,首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亚当·斯密在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基础上,提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人的观点.P23,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1856-1915,他认为,光凭经验进行管理,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他主张:•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有的经验管理;•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在精神和思想上进行彻底变革.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管理和劳动分离,前者称为计划职能,后者称为执行职能.•这些今天看似平常的东西,在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泰罗的评价•推广过程中的阻力:•A、资本家•认为提高工人工资,管理人员分离出来,增加了非生产人员开支;•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方法,影响资本家权威.•B、工人•工会认为,科学管理对劳工是威胁,把工作执行与工作计划分开,损害了劳动者的权利;•劳动分工过细,工人的工作,易被他人取代;•计件工资制,失去了工人在谈判中的整体性.•我们今天对泰罗及其泰罗制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1、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2、提高劳动效率,推动生产发展;•3、分离管理职能及执行职能,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发展,有了实践基础;•4、泰罗把工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把人看作纯粹的“经济人”,忽视企业员工的情感需求及精神需求,掩盖了对工人剥削的实质.P27,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主要由法国的法约尔加以补充,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等也作过贡献,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亨利·法约尔1841-1925的研究与泰罗的不同在于:•泰勒的研究是从工厂管理的一端——“车床前的工人”开始实施,从中归纳出科学的一般结论,重点关注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而法约尔则是从总经理的办公桌旁,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职能:•1、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2、经营职能:即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职能:即硬实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4、安全职能:即保证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5、会计职能:限成本统计;•6、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项.•法约尔的贡献,在于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以及管理的原则诸多方面,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P3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有明确职能的机构,这种组织对于个人有强制性.•非正式组织:人群关系论者认为,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非正式组织”对于工人的行为影响很大,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本质上不同,正式组织以效率和成本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则以感情为纽带,要求成员遵守人群关系中形成的非正式、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一般说来,感情在工人中,比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1959年,赫茨伯格出版工作与激励一书,提出激励的双因素理论:•1保健因素•2激励因素•前者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后者以工作为中心,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是否有成就感为中心.•P34,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归纳有六种:1、工作上的成就感;2、受到重视;3、提升;4、工作本身的性质;5、个人发展的可能性;6、责任P34,X、Y、Z理论•1X理论和Y理论•1957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1906-1964 首次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并于1960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人的方面,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X-Y理论是两种相对的人性假设,围绕“人的本性”,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人到底是创造价值的机器,还是可以根据需要削减的成本2超Y理论美国的乔伊·洛尔施和约翰·莫尔斯在麦格雷戈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提出了超Y理•超Y理论的内容:•1、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2、工作性质、员工的素质也影响到管理理论的选择,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3、管理理论的是否有效,取决于管理的对象、环境和管理者自身的条件.•3Z理论•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在研究分析了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之后,提出了Z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二者的积极性,可以融为一体:•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3、实行个人负责制;•4、上下级之间,关系融洽;•5、对职工进行全面培训;•6、对职工进行长期而全面的考察;•7、控制机制要含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第三章管理者P52,管理者群体结构的合理性•一管理者群体结构的基本标准重要•1、稳定性2、高效性3、自成适应性•二合理组织管理者群体结构需要注意的问题•1、根据不同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特性,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2、注意团结P57,为什么管理创新是必要的•没有创新,企业就缺乏活力,走向没落.•一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如下特征已越来越明显:重要•1、科技创新日益重要;•2、信息和通信技术处于中心地位;•3、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4、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推动力的先决条件.•以上四个特征,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劳动生产力已不是创造更多价值的关键,关键在于知识生产力,即生产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术,以及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尤其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它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二竞争的特征和竞争的焦点已经变化•1、人力资源;•2、全球化策略;•3、知识产权;•4、信息技术.•三坚持创新,才能缩短差距•P63,管理者的业务能力一创新能力二决策能力三组织能力四指挥和控制能力五协调和激励能力第四章管理方法P66,管理方法的概念管理方法,指各种能够实现管理职能、管理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途径和措施的总和,是管理活动主体作用于管理活动客体的途径.P68,法律和法律方法的实质•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2、法律方法,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法律方法的内容:具体的法规和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它与具体的各种法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方法的实质: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其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统一的管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方法要反映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动和促进各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国家的强大和发展.P69,法律方法的特点和作用•特点: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作用: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从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P78,权变管理法•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其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美国学者卢桑斯,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概括权变管理理论.•总之,权变管理理论的最大特点:•1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2把一个组织看做是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P80,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特别是参与管理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它可以使组织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这种管理方法在美国广泛应用,特别适合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因而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目标管理法特点:•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权力下放,有助于解决集权与分权的矛盾;•4、注重成果,通过目标及其评价体系的制定,对员工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目标管理的局限:•1、目标难以确定;2、目标一般是短期的;3、不灵活.•第五章管理环境分析P89,企业管理的外部环境一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P90,企业经营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重要研究企业经营环境的目的:一是弄清行业中成功的关键因素和行业特征;二是研究行业面临或将要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三是弄清竟争对手的实力及其发展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企业经营环境主要包括:1行业结构,即行业的力量结构.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在研究行业力量结构后需作出如下决策:是否留在或新进入某一行业;留在或进入某一行业后,在该行业中的定位;制定竞争策略.2行业因素,主要包括行业概况和竞争结构.行业概况分析,主要对以下因素进行分析:行业销售增长率、行业生产能力、所需资源的可得性、相关技术的变化.3行业特征.评价行业特征,主要是评价行业的竞争特征、需求特征、技术特征、增长特征、赢利特征,使企业对所在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采取合理的管理策略.P92,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是企业拥有的各种管理资源,由三大要素组成,即资源要素;管理要素;能力要素.1企业资源要素:资源泛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人、财、物、技术以及企业通过长期努力,创造的商标、商誉等.企业在其资源分析中,一是要对企业现有资源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二是要对未来发展中应增加的资源进行预测,并重点预测稀缺资源.2企业管理要素:包括计划、组织、控制、人事与激励及企业文化等要素.通过计划和组织将企业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控制资源的运用,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整体.3企业能力要素: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竞争性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供应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等.企业依靠这些能力求生存、求发展.企业内部条件的好坏,直接表现为能力高低.P112,市场结构的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每家厂商都认为它们的行为,对市场价格不产生任何影响.•垄断市场:市场上不存在竞争,只有一个厂商,它供给整个市场,这是最极端的一种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有几个厂商,每个厂商都意识到其销售量取决于他们索取的价格以及所采取的广告之类的策略.它又包含两种特殊情况即寡头和垄断竞争.P113,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企业管理行为•一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几乎未在现实世界出现过,但它为其他市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比较的理想模型.完全竞争市场基于如下7点假设:•同质产品;完全信息;价格接受;无交易成本;无外部性;自由进出;产品完全可分.•在这样一个市场中,厂商所面临的决策问题:•一是如何使利润最大化;•二是在什么时候需要扩大生产或停产.•二垄断市场•如果某个厂家是某种没有近似替代品的产品的惟一供给者,它就是垄断卖主即垄断者.垄断者决定价格,而不必惧怕对手压价.垄断者使其利润最大化.它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并能把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之上,从而获得更高利润.其行为主要有:•利润最大化;随时间调整的垄断行为;建立与保持垄断.•三寡头市场•任何市场中的厂商,都有协调生产与定价活动的动机,通过限制市场产出与抬高市场价格,增加集体利润和个体利润.由同意公开协调活动的厂商结成的联盟叫卡特尔.包括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卡特尔实际上构成垄断,成员厂商分享垄断利润.•卡特尔的组建,有三个主要因素:•1提高行业价格的能力.2较低预期的严厉惩罚.3较低的组织成本.•卡特尔协议的执行:卡特尔要成功地维持下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欺骗容易被觉察.2或者没有欺骗动机.3有效地防止欺骗的方法.四垄断竞争市场在许多市场中,厂商从事的是垄断竞争.在这样的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企业,它们进入市场不受限制,生产具有一定差别、互为相近替代品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由于产品存在差异性,厂商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其垄断力的大小与产品差别程度正相关,由于产品具有替代性,厂商不得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其他厂商展开激烈竞争,但没有一个厂商能控制整个市场.马克斯·韦伯则认为,贪得无厌,绝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无可抑制的拜金欲,在当时,甚或如今,在市民的资本主义圈外,较之资本主义特有领域内,来得更微弱.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精神’之区别,并不在这点上.”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P32,页面中间部分第六章组织工作基础P125,全部第二节内容.•特别是P127,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表明了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模式.组织结构是组织的“框架”,是管理工作得以进行的载体.P127,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可以参考教材P128,图6-3,较为直观.•特点:•⑴按组织职能,划分部门和设置机构,实行专业分工,加强专业管理,实行统一指挥.•⑵该结构把组织管理结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部门和人员,一类是参谋部门和人员.•⑶这种组织结构实行高度集权.优点:每组主管都有相应的职能结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因而能够对本部门进行有效管理,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而细致的特点,每个部门都是由直线人员统一指挥,满足了现代组织活动统一指挥和落实责任的要求.缺点:下级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部门间相互沟通较少,不能集思广益地作出决策;各参谋部门和直线指挥部门目标不统一,易产生矛盾;难于从组织内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员;整个系统的适应性较差,因循守旧,对新情况不能及时反应.这种组织结构适应于中小规模的组织,对规模较大,决策时需要考虑因素复杂的组织则不太适用.P131-136,整个第三节都重要.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产生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为了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而担当有明确职能的机构,这种组织对个人有强制性.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人们之间产生共同的感情,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非正式组织对于组织成员的行为影响很大,是组织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式组织是组织设计的结果,非正式组织是伴随正式组织的运行而产生的.正式组织的维系,依赖的是理性原则;非正式组织的维系,主要依赖接受与欢迎、鼓励与排斥等情感因素.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人们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领导者”,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典型的非正式组织,如单位内的同乡、同学、球友、棋友、牌友等形成的小圈子.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一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1、可以满足组织成员的某些心理需要.•2、有助于成员间产生和强化合作精神.•3、非正式组织对其成员工作状况的重视,有助于正式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4、被外部环境认同的需要,常常使非正式组织自觉或自发地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从而使正式组织的运行更加有效.•二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1、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一旦与正式组织目标相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保持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3、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惰性.•三、积极发展非正式组织的作用•1、允许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其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努力使其与正式组织相吻合.•2、通过建立和宣传科学的组织文化影响非正式组织行为规范的形成,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第七章组织结构设计与运行P139,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任何组织,都需要解决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大小的问题,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是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有效的管理幅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一工作内容:•1、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3、计划的完善程度;4、非管理事物的多少.•二工作能力.•三工作条件•1、助手的配备情况;2、信息手段的完善情况;3、工作地点的相似性.•四工作环境.P142,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为此,组织设计者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⑴职务设计与分析.⑵部门划分.⑶结构的形成.P144,组织设计的四个依据•一组织战略•不同的战略所需要的业务是不一样的,因而需要的管理职务也就不一样;战略重点的转变,会引起组织工作重点的变化,各部门与职务组织中的重要程度也因此发生改变,由此,要求各管理职务及各部门之间应作出相应调整.•二组织环境重点•组织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上:•1、对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影响;•2、对各部门关系的影响;•3、对组织结构总体特征的影响.外部环境是否稳定,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也不一样.•三技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最明显的可能是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四组织规模与组织所处发挥阶段•组织的规模往往与组织的发展阶段相对应,组织在发展初期,往往规模较小,组织的内容也较为简单,随着组织的发展,其规模会不断扩大,活动的内容也日趋复杂,组织的结构因此需要作出相应调整.P157,职权的类型•职权,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赋予某一职位的一种权力.同职权共存的是职责,职责是某项职位应该完成的某项任务的责任.•一直接职权: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二参谋职权: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权力.•三职能职权: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原属于直线主管的那部分权力,大部分是由业务或参谋部门的负责人来行使P164,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集权,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则是指决策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一定程度的分散.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绝对的集权,也不存在绝对的分权,只可能是双方情状的此消彼长.P164,组织中的集权倾向•一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1、组织的历史;2、领导的个性;3、政策统一性与行政效率.•二过分集权的弊端•1、降低决策的质量;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上述种种弊端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对组织造成致命的危害.同时由于集权是一种较为方便的行为,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应重点研究的是:非集权化或权力的分散第八章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P17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一人力资源,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1、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口总量及其再生产状况;第二,年龄结构;第三,人口迁移.•2、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遗传和其他先天因素;第二,营养因素;第三,教育因素.•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制度、政策、组织和科学的教育形式,对人力资源进行培养、训练、配置和利用,使人力资源与其他必要的资源保持最佳比例,充分发挥人力的作用和创造性,使各尽所能,人尽其才,达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P180,管理人员的来源•1、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优点:•1被聘人员具有外来优势;•2有利于平息组织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局限性:•1外聘人员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也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因此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2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3外聘人员的最大局限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打击.•2、内部提升:是指组织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优点:•1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第一章生产与运作管理导论讲义

第一章生产与运作管理导论讲义
3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日益成熟,产品这一概念的内涵进一步 扩大,它应该包括所有能使消费者感到满意的功能,是产品功能、质量、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 及信誉等的总和。
(四)增值 转换过程中发生价值增值反映了投入成本与产出价值或价格之间存在的差异。产出的价值由顾 客愿意为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所支付的价格来衡量,其增值部分越大,说明其生产运作效率越高。 在生产运作系统中,一般包含四个流: 一是物质流,它是由企业的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废品等在生产运作系统的各环节中流动 而形成的,是一个实物的流动过程; 二是资金流,它是伴随物质流而发生的各项资金的流动; 三是工作流,是指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如:企业销售产品时所进行的发货、登记、开票、 收款等流程; 四是信息流,它是伴随上述各种流的流动而流动,它既是上述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是控制、 掌握、指挥其他流运行的软资源,如企业的统计数据、财务报告、生产计划等。上述四种流紧密结 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生产运作系统。
四、生产运作系统的分类
(一)生产运作系统的分类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生产运作系统进行分类。如果从管理的角度,可以将生产运作系统分成两大 类: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生产。 1. 制造性生产 制造性生产(Manufacturing Production)是通过物理和(或)化学作用将有形输入转化为有形输 出的过程。例如,通过锯、切削加工、装配、焊接、弯曲、裂解、合成等物理或化学过程,将有形 原材料转化为有形产品的过程,属于制造性生产。具体又可以按不同的生产特点进行分类。
第一章 生产运作管理导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职能和内容、生产运作系统
的基本模型,了解生产运作系统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产运作管理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 势。

管理学(罗宾斯)考研讲义

管理学(罗宾斯)考研讲义
图 1-3 不同层次挂历人员执行不同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时间 2.管理角色 (1)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 亨利·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做什么都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 10种不同但高度 相关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管理角色,即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这 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 为三类,具体如图表 1-4所示。 ①人际关系角色。指涉及人与人(下级和组织外的人)的关系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职责
2.强调管理的过程和方式
{ 1.指“做正确的事”
{ 效果
2.强调结果和方向
计划
组织
管理职能
Hale Waihona Puke 领导控制


1.挂名首脑

{ 人际关系 2.领导者



3.联络者




4.监听者
{ 管理角色(亨利·明茨伯格,十种管理行为)信息传递
5.传播者 6.发言人 7.企业家
第 I篇 绪 论
第一章 管理与组织导论
【考情分析】
本章为管理学罗宾斯版本的开篇之章,起到总论的作用,在考研中,本章占分的比例不多,属于一
般为名选择,词解释和简答。少部分也会涉及到材料分析等。大概分值在 5~15分之内。
【章节概述】
1.1谁是管理者(一般考点)
1.2什么是管理(次要考点) 1.3管理者做什么(重要考点) 1.4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一般考点)
(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 两种方式都描述了管理的工作,职能方式将管理者职责概念化,提供了清晰的和分离的对管理者 所从事的大量活动进行分类的方法;而明茨伯格的角色分类清晰地给出了一种对管理者所从事的工 作的理解,其角色可以大体上归类在一个或多个职能中。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授课计划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授课计划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必修计划学时:48计划学分:3先修课程:无选用教材:《管理学基础》,何海军,齐绍琼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适用专业:本课程可作为普通高职管理学基础及相关课程,也可用于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系统培训,还可供有提升管理能力需求的人员自学使用。

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管理技能与满足新时代管理要求为目标,首先从工作场景中的管理入手介绍管理的基础知识,介绍古典与现代的管理思想,然后对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四大基本职能进行系统的介绍。

三、课程教学要求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或"1”。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六、学生学习建议(-)学习方法建议1 .依据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岗位技能职业标准,通过案例展开学习,将每个项目分成多个任务,系统化地学习。

2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增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等等。

(二)学生课外阅读叁考资料《管理学基础》,何海军,齐绍琼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1 .产教融合,立足实践,将管理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2 .注重应用,兼顾基础,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相结合。

3 .创新结构,优化内容,满足新时代对管理知识的新要求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

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

教学日历。

管理学 第三章 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

管理学 第三章 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

六、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即是管理必须 保持充分的弹性,及时适 应客观事物可能发生的变 化,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 •
• •
要理解弹性原理的重要性,必须首先理解管 理的四大特性: ⑴管理所碰的问题,从来不是单因素的也不 是少量因素的,总是众多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对管理发生作用的。 ⑵管理永远处于活生生的普遍联系之中,正 面反面都要看到,“左邻右舍”不可忘记,它不 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只抓住主要因素,可以忽 略细节,科学的管理必须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 在综合平衡中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⑶管理在运动中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⑷管理是行动的科学,它有后果问题。
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一)系统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个可以相 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 的要素所组成,处于一定的环境 之中,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 有机集合体。
1.系统的分类
⑴按系统的自然属性分,可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
系统。 ⑵按系统的运动属性分,可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 系统 。 ⑶按系统的物质属性分,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 系统。 ⑷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 闭系统。 ⑸按系统的反馈属性分,可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 系统。
信息论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 究所的数学家 申农。
(三)控制论的产生
概括起来说,控制论的产生、 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1942年以前 酝酿阶段 1943—1948 形成阶段 1948年以后 发展阶段
控制论的发展方向
一是向人类知识的最高层次渗透,形成理论控制 论并丰富哲学和哲学方法; 二是在科学方法论层次上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经 典控制论、现代控制论、大系统控制论三个阶段; 三是向各门具体学科渗透,与其结合形成具体科 学方法。了解比较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有代表性 的比较管理模型及跨文化研究。

管理学基础教案

管理学基础教案

管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管理学的定义、概念和发展历程;2. 理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3. 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模型;4.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管理学的定义、概念和发展历程(1)定义: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和管理者行为的学科,旨在提高组织效能并实现组织目标。

(2)概念:管理是指协调和指导他人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发展历程:管理学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组织活动,经历了经验阶段、理论阶段、科学阶段和应用阶段的发展。

2.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1)研究对象: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组织、管理者、组织环境和管理过程等。

(2)特点:管理学研究的特点有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

3.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模型(1)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如目标原理、效能原理、控制原理、协调原理和适应原理等。

(2)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决策理论等。

(3)管理学的基本模型:如组织结构模型、决策模型、领导模型和人际关系模型等。

4.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和团队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通过团队项目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协商和解决冲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定义、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个人观点,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模拟实践: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实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管理学理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出勤率:通过统计学生的出勤率,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管理学基础 张云河教案

管理学基础 张云河教案

管理学基础张云河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理解管理学的重要性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
3. 掌握管理学的一些基本模型和方法
教学内容:
1. 管理学概念的介绍
2. 组织结构与管理
3. 决策与沟通
4. 领导与激励
5. 物质资源管理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案例或故事引入管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组织结构、决策模型、领导理论等内容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管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管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5. 知识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或案例分析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方式:
1. 教师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2. 学生讨论与分享
3. 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相结合
教学资源:
1. 《管理学导论》教材
2. 经典管理学案例
3. 管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实际案例分析: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拓展活动:
1. 参观企业或组织,了解管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 开展管理学领域的小组研究项目,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邀请企业管理者或管理学专家来校讲座,增进学生对管理学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章 管理导论(完整版)

第一章 管理导论(完整版)

第一章管理导论(一) 判断题1.管理的本质就是领导。

2.管理的科学性是以理性分析为基础的。

3.在组织中具体执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经营等管理活动的人是管理的接受者,是管理客体,而不是管理主体。

4.当工作结果与目标要求存在偏差时,需要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偏差产生后对目标活动的影响程度。

5.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管理者要尽量把简单的沟通关系演化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以后的工作发展打下基础。

7.作为管理者,只依靠权力管理员工,效果就会微乎其微。

8.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影响就会是持续的、普遍的,而且是高成本的。

(二)填空题1.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了()、()、()、()系列工作。

2.管理的本质是()。

3.效益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与()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4.根据管理的层次,管理方法可分为()、()以及()。

5.全球化,(),()以及人性化是现代组织管理活动必须考虑的时代背景。

6.在组织和协调群体活动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依循人本原理,(),效益原理及()等基本原理。

7.管理者在选择组织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通常以()为基础,或者以()为依据。

8.国际化经营的进人方式主要有:()、非股权安排和国际直接投资。

(三) 选择题1.管理的载体是()B.管理活动C.管理对象D.组织2,管理人员与一般管理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C.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D.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员责3. ()职能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A.创新B.组织C.领导D.控制4.管理者影响人的行为的手段无非两类,一类与权力有关,另一类与()有关。

A.组织文化B.企业宗旨C.组织目标D.经济利益5.管理者在组织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必须依循的基本规律不包括()A.人本原理B.系统原理C.效益原理D.权变原理6.为了成为有效的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备一些关键的知识与能力,以下不属于这些知识与能力的是()A.文化适应能力B.观察能力D.国际商务知识7.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划分为一般环境与任务环境,下列不属于全球化的一般环境的是()A.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B.竞争对手C.社会基础设施D.文化环境8,根据战略规划,我国信息化涉及的应用领域不包括()A.经济领域B.社会领域C.外交领域D.文化领域(四)论述题1.如何正确理解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2.论述管理者在选择组织管理活动过程中采取的管理方法。

斯蒂芬_P_罗宾斯第九版《管理学》讲义.pdf

斯蒂芬_P_罗宾斯第九版《管理学》讲义.pdf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定义:(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

(方法)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

(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导论 管理的概念

导论 管理的概念

管理者是组织中的角色
一个人在组织中是不是管理者,关键取 决于他是否有直接下属。
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的主要工作是指挥 他人工作。
为此,他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 制等职能。
有管理者头衔,却没有下 属的人是否是管理者?
班长是不是 管理者?
管理者是组织中的角色
组织中之所以需要管理者,首先是为了 通过分工协作更好地发挥群体的力量, 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最终实现组织 中每一个人的个人目标。
管理者是在一个组织指挥他人开展工作 并对此负责的人。
一个人在组织中是不是管理者,关键取 决于他是否有直接下属。
二、管理者的职责
一个组织中通 常存在着多个 管理者,他们 各自在一个组 织中具体做什 么,则取决于 该管理者在该 组织中的定位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
其技行人财业 他术政事务务
手段:通过分工,充分发挥各人特长; 通过协作,形成集团力量。
组织成员能力互补
组织成员志同道合
机制:组织成员双向选择、自由组合
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目标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 现个人目标是一个人 之所以愿意留在一个 组织中的根本原因。
组织目标
个人 个人目标的实现程度
取决于通过群体努力
群体努力
而得到的组织目标的 实现程度。
这是一个学习管理学,想要了解组织运作机制或准备走上管理岗 位的人必须清楚的首要问题。
本节内容
管理者及其产生
管理者的特征
组织的产生
管理者的诞生
管理者的职责
管理者的分类
管理者的权力
管理者的职责
管理者与环境
管理无能论
管理万能论
管理者的作用
[讨论题]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基础导论讲义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案第一部分说明一、管理学基础课程定位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旅游与饭店管理等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

管理学基础作为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管理专业后续的各个职能管理课程奠定基础。

管理学基础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

管理学基础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

主要表现为:把握管理基础知识,用现代管理思想武装,掌握四大关键能力。

二、教学内容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

“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

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的班组长、工段长、领班、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

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

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过为主线进行设计。

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

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

这是课程第一、二章的内容。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

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

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

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

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本课程的第三、四、五、六章分别研究与培养这四大关键能力。

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㈠改革教学方法的原则与体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

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

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

㈡教学方案体系教学方案是贯彻教育理念,服务培养目标,体现高职特色,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蓝本,是反映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的最系统的文本,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控制、课程改革与质量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通过改革与建设,要构建一个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体化的、多元结构的教学方案。

通过设计明晰的多元化的结构,增强教学过程的计划性,保证学生的参与,落实交互式教学,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教案共分32个单元,每两小节课(每小节50分钟)为一单元.每一单元的教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单元的整体设计与要求,包括章节、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思考与训练、下一节的预习内容与要求;第二部分是教学内容与方法。

通过参与式、交互式教学,增强课堂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有些是尝试过的经验,有些是全新的探索。

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教学目标】。

每章开头设置该章的教学目标。

为充分体现高职特点,教学目标明确区分为知识点与技能点两类。

【回顾与说明】。

每个教学单元授课的最开始,由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简要说明本次课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本节点睛】。

由教师引证几句名家有关这个单元内容的名言。

名家名言对这一部分内容的高度浓缩概括或是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印象。

【走进管理】。

每个单元开始,都向学生提供一个与该单元相关的简短案例,使学生们进入某种管理情境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管理的角度认识与学习管理知识与技能。

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动手的兴趣,激活课堂。

【讲授与训练】。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的各种形式的参与与训练。

在所讲授的内容相对应的位置标出讲授方法及时间分配。

教师对于教材正文的内容应尽可能精讲。

对重点内容,可详讲,必要时还可补充一些内容;而非重点的内容略讲,有的可交给学生阅读。

同时,吸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讨论。

教师少讲,以便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留下足够的空间。

一般教师讲授最好控制在课堂时间三分之二以内,保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由学生讨论或训练。

【管理幽默】。

为调解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课的过程中适时地插入一些短小精悍的管理小幽默。

【阅读资料】。

为理解与拓展所讲的内容,可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资料。

【与企业家对话】。

本课程由于实行与企业共建的方式,在课程上专门安排了学生与企业家直接对话的形式,使学生与企业家直接沟通。

当然,由于企业家工作繁忙,更多的采取录像的方式。

【自我评估】。

课程内容结束后,可在课尾或课下,由学生进行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自我测试或评估。

自我评估(心理测试)是针对所学内容列出几条选择项,供学生自我评估检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管理游戏】。

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景下学会一个技巧。

【单元小结】。

在课程结束前,由教师对本单元所讲的内容作简要归纳,以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实践训练】。

这是指结合本单元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活动。

可随堂进行;可课下进行;也可根据需要安排专门的单元进行系统的实践训练。

通常每章结束后都要进行专门单元的实践训练。

㈢主要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参与式、交互式、模拟教学和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

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下列方法:头脑风暴法。

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的重点案例采取录像播放方式,以增强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管理学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

本教案所选案例,均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

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

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

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角色扮演。

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情景剧。

由师生共同选择案例,并编写脚本;由学生们进行演出,演出分为两部分:一是所要解决的管理关系与矛盾的展示,二是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演出结束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议,分析各扮演者处理是否得当,并提出更好的建议。

可以分组进行,有关角色也可以轮流扮演。

这种方法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仿真环境,并且使学生对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管理问题进行动态的分析与决策,对于训练学生的管理意识与实际管理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项目决策与管理。

即设定一定管理情景与任务,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相关技能,对该项目设计管理方案或对其进行模拟决策与管理。

这是大量采用的基本形式。

调查与访问。

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组织学生与企业家对话活动。

管理岗位见习。

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的生产现场担任主力,在管理者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管理工作。

计算机模拟。

对于一些可以运用计算机处理的管理问题,借助有关程序,由学生操作计算机实现对管理的模拟过程。

网络冲浪。

现代教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对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特殊的接触实际的窗口。

根据教学进度需要,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了解现实企业状况,搜集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管理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管理问题。

校园体验。

通过所学的管理知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用管理知识参加以分析与解决。

管理沙龙。

这是针对管理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管理问题,事先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然后,由学生们集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畅谈,相互启发,也可以争论,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并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

㈣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课程教学方式的生命线,而以应用性、权变性为特征的管理课程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更是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行校企共建。

选择一家有先进管理理念、企业绩效显着的知名企业作为共同建设本门课程的共建伙伴。

请企业管理者指导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聘请企业的主要领导人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直接参与教学过程。

建设课程实践基地,以基地企业的实际管理作为系列案例贯通课程教学全过程。

将上述选定的课程共建伙伴作为课程建设与学生实践实习的基地。

并根据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过程的需要,选取该企业的实际管理案例,组成系列案例,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接收系统知识的同时,直观地建立起一个现实管理系统的完整印象。

对于按照管理者职能体系设置课程体系的本门课程来说,这一点极为必要与可行。

通过参与式、交互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践教学体系。

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

这是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在教案结构中已充分体现。

通过模拟教学形式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模拟教学,或称模拟实践教学,是高校管理课程中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

因为学校教育受时空的限制,再加上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不可能以社会实习实践为主要形式。

首先,组织一贯到底的模拟实践系列活动。

结合着课程的进程,经过组建模拟公司、制定企业规范与计划、组织实施专题活动、控制与总结等阶段,模拟企业的一个管理循环。

其次,包括课上课下的角色扮演、情景剧,及其他实践训练方式。

通过基地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构建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采取:与企业家对话、深入企业调研、到企业基层管理岗位轮流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改革与制定规范等工作的方式。

四、教学媒体㈠教材1.本课程使用的主教材为由单凤儒的编着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管理学基础(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