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书法:永字八法精解
永字八法 讲义
![永字八法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7d492d95022aaea998f0f6f.png)
讲义一、永字八法:即“永”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的基本笔画,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点为侧。
2,横为勒。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提为策。
6,撇为掠。
7,短撇为啄。
8,捺为磔《笔阵图》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横如千里之阵云,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弩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二、点画的分类与详解1,点1.1点的分类:(1)方点,(2)圆点。
圆点又分为左向点、右向点、直点、提点、长点等。
1.2点的写法:(1)方点:左上逆锋,右上轻提,右下顿,左下行,左上回笔调锋,正下行,提锋收笔(2)右向点:左上逆锋(笔锋渐提)右下顿笔(有圆收之势),左上提锋收笔(3)左向点:与右向点相反(4)直点:露锋入笔,行笔铺毫,提锋正上收笔(5)提点:露锋入笔,铺毫右下行,提笔回锋,调整笔锋准备右上行笔,右上露锋出尖笔(6)长点:同反捺。
2,横画2.1横的分类:(1)长横,(2)短横2.2横的写法:(1)长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笔,右上提笔,调锋,右向行笔(渐提至中部,后渐按),右上轻提,右下顿(有圆转之势),左上回锋收笔(2)短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右上行笔,提锋右下轻收笔。
3,竖画3.1竖的分类:(1)悬针竖,(2)垂露竖3.2竖的写法:(1)悬针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最后露锋出笔。
(2)垂露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收笔时笔锋偏左行,转右下行,最后,右上回锋收笔4,撇画4.1撇的分类:(1)平撇,(2)竖撇,(3)斜撇,(4)柳叶撇4.2撇的写法:(1)平撇的写法:右上逆风,右下顿笔,左上收笔,调锋往左下,露锋平出尖(2)竖撇的写法:起笔以及行笔的前段与竖画相同,至中间,行笔方向渐往左下,渐渐变细,露锋出尖。
(注意线条的弧度与弹性,不能出现弧度过大或者线条疲软)(3)斜撇,起笔同右向点,行笔直接往左下,稍有弧度,不能过大,露锋出尖(斜撇的特点是较为劲挺、凌厉)(4)柳叶撇:露锋入笔,渐行渐铺毫,中断最粗,过中断后渐渐提笔,最后露锋出尖(注意行笔过程中的弧度与线条的挺拔,线条不能太平)5,捺画5.1捺的分类:(1)斜捺、(2)平捺、(3)反捺5.2捺的写法:(1)斜捺:左上轻逆锋,右下行笔,铺毫,越铺越厚,至最厚处,停驻,慢慢提笔右行,渐行渐提,露锋出尖。
永字八方的注解和解释
![永字八方的注解和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2390c7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f.png)
永字八方的注解和解释嘿,你知道“永字八法”不?这可真是书法里超级重要的东西啊!“永”字那简简单单的八个笔画,就像是隐藏着书法世界的密码。
你瞧啊,点就像那天空中突然滴落的一滴雨,“啪嗒”一下,开启了整个字的篇章。
横呢,就像是一条稳稳的道路,平平直直地伸向远方。
竖呢,好似一根挺拔的柱子,给整个字撑起了骨架。
咱再来说说钩,它就像一个小钩子,把字里的力量都给勾住了。
撇呢,像是一阵风,轻盈地吹过。
捺呢,如同波浪一般,有起有伏。
提就像是轻轻一提,让字有了向上的动感。
而最后的折呢,不就是道路上的一个拐弯嘛!就像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线条和转折。
有时候是平平顺顺的横,有时候是需要坚定支撑的竖,偶尔也会遇到那勾起回忆的钩。
老师常跟我说,把“永”字写好了,书法就入门一大半啦!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呀。
你想想,一个“永”字包含了那么多种笔画类型,把它搞明白了,其他字不也就有谱了嘛!我记得有一次,我和书法班的小伙伴一起练习“永字八法”,我怎么都写不好那个钩,急得我呀,直跺脚。
小伙伴就笑着说:“别着急呀,你看我怎么写的。
”然后他一笔一划地给我示范,嘿,还真让我找到了点感觉。
所以啊,“永字八法”真的是书法的宝贝,是我们打开书法大门的钥匙。
我们可得好好研究它,好好练习它。
别小看这简单的八个笔画,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它就像是指引我们在书法海洋中航行的灯塔,让我们不至于迷失方向。
你说是不是呀?我的观点就是:“永字八法”是书法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我们要重视它,通过不断练习去领悟其中的奥秘。
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
![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ba2d56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8.png)
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中国古代以墨宝文字系统为基础,在绘制图案文字时,都是以“八字”的原理进行构筑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字八法的传播。
永字八法,以一个完整的八字调和而成,在构筑字形时,能够较快地建立出一个完整的构筑字体,更加统一文字风格,也使字体更加易于书写,以及更加精致美观。
永字八法分为横法和竖法。
横法又分为四类:平横、中横、小横、立横;竖法又分为四类:大竖、小竖、撇、点。
其中,横以一横两竖为构筑原则,竖以两横一竖为绘制原则。
永字八法的横法1、平横:横两端对齐,外形为一条竖直的长线,中间均匀弯曲,使字体看起来挺拔、精致、大气。
2、中横:横两端平行,长度有些短,并且弯曲角度比平横略小,使字体看起来更加精致、活泼、大气。
3、小横:横两端平行,长度比中横要更短,多用于构筑词素中的横字;4、立横:横两端对齐,短而细,多用于词素中的横字,以及构筑拓印专用字体。
永字八法的竖法1、大竖:竖两端垂挂,粗而短,多用于构筑元音字和多音字;2、小竖:竖两端垂挂,细而短,多用于构筑辅音字;3、撇:斜线,两端均为斜向下,或者下斜右斜,多用于构筑拼音字;4、点:横短竖长,一般用于构筑元音字、多音字和辅音字的末端。
永字八法通过调节横竖的结构、角度、长度等,来获得各类字形,从而构筑完整的文字结构。
在古代,永字八法在构筑字节形式上效果明显,被称为最完美的字形构筑原则,并且直至今天,它仍然是绘制中国文字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记载,永字八法是由尧时期的大书法家骑士卿发明的。
他通过观察汉字的字形结构,提出了基于横竖结构、轮廓线、曲线以及圆角等基本原则,以一个完整的八字调和而成,用以构筑完整的字形,形成了永字八法的雏形。
随后,永字八法在不断的演变历史中,书法家再次提出了新的构筑原则,更新改变永字八法的本质,并且不断调整构筑元素来更好的适合新的书法文化。
今天,永字八法仍然是文字书写的重要原则,且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字中的细节,也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是一种有益的基础知识。
学书法必备之《永字八法》精解
![学书法必备之《永字八法》精解](https://img.taocdn.com/s3/m/7b07707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0.png)
学书法必备之《永字八法》精解“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
具体写法: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
第一,强调笔势。
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
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
第二,强调体势。
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
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顾盼指的是笔势,向背指的是体势。
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
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揿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
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横)“横”的笔画较长,具体写法为,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
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缰,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
“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
硬笔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
![硬笔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7ee086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6.png)
硬笔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硬笔永字八法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基本书写技法。
其练习方法和字形特点都与永字有关,故得名为硬笔永字八法。
以下为详细讲解:1. 开头式:先从上方开始用笔来回画一直线,然后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直线,然后将笔的方向转到右下方,画出一个右上斜线,再顺着这个方向画出一个阴性弯曲的弧线,最后回到起点将其闭合。
2. 摆脱式:先画出一条竖直线,再从竖线右侧的上方开始,往左下画出一个右上斜线,然后再往下画一个左上斜线,最后再跟上竖线闭合即可。
3. 缠丝式:先画出一条竖直线,再从竖线右侧顶端开始,往下画出一个左上斜线,再从这个斜线的最低端竖着画一条直线,然后再往上画一个左下斜线,最后从斜线右侧顶端连上竖线。
4. 翘舌式: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直线,然后从竖线的左下方开始往右上画一个右上斜线,接下来画一条下面的左下斜线,并在最后一段反弯处加上弯曲的线条。
5. 人字形式:先画出一条竖直线,然后从上方左侧开始画一条右斜线,再从下方左侧开始画一条左斜线,最后从竖线右侧连上两条线条。
6. 披肝式:先画出一条竖线,然后从竖线上方左侧开始往右上画一个右上斜线,再往下画一个左上斜线,接下来是一个字形的弯曲线条,最后从竖线右侧连上弯曲线条。
7. 削肩式: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线,然后从竖线的左侧开始往右上画一个斜线,在斜线位置高处往左画出一条短线,再顺着下方的左斜线以阴性曲线连接即可。
8. 长勾式: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线,然后从竖线右侧的上方开始往左下画出一条右上斜线,接下来是一个小弯曲,最后从竖线右侧顶端连上小弯曲即可。
上述八种硬笔永字八法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笔画轻重,以及遵循正确的笔顺和书写规范。
通过反复练习和熟练掌握这八种书写技法,便可以更好地掌握书法的基本美感和技法要素。
“永字八法”是啥意思?
![“永字八法”是啥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7fac9ad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b.png)
“永字八法”是啥意思?“永字八法”,似乎家喻户晓。
但我今天说的“永字八法”,99%的人没听过,也没思考过。
因为很有价值,所以分享。
永字八法的历史以及影响力就不说了,自己百度去。
我不说百度上有的。
我说这八个字的深刻含义。
古代大书法家所写的“永”,看上去形态各异,但内在的用笔逻辑是一致的,这就是“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并不是八种不同的笔画,而是以古汉语中的某种动作去类比用笔的状态。
1,侧原意:不用正面,而是用侧面对着运动的方向,比如,侧着身子从拥挤的车厢中挤到车门口。
用笔:入笔后,直接下压,笔锋偏于一侧,笔画的厚度靠笔肚来完成。
2,勒原意: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作为动词,表示收束,由松向紧。
用笔:由轻快过渡到重缓。
3,努原意:尽其力。
用笔:万毫齐力,铺毫沉着前行。
4,趯(音“跃”,同“跃”)原意:凭借支撑,向上跳。
用笔:调锋肯定后,向上一纵且收笔。
5,策原意:赶马的小竹鞭,引申为扬起鞭子,故作姿态地抽打。
懂马性的人都知道,马怕抽打,驱动它只需要吓唬吓唬,实际落在马身上很轻。
用笔:重起轻落。
6,掠原意:拂过物体表面,轻快且随物体之形,比如燕子掠过水面,绝不是一个猛子扎到水里。
用笔:轻快自然、有弹性,线路较长。
7,啄原意:鸟之啄食。
用笔:行笔快速,笔锋峻利,疾走急停。
8,磔原意: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云:文凡言磔者,開也,張也。
刳其胸腹而張之,令其乾枯不收。
用笔:铺毫,尽力向下侵入展平再收回。
综上所述,永字八法并非今天理解的八种笔画形态,而是用八种不同的动作来类比用笔的方法。
这种类比,古人用得特别多。
这很好,但也不好,因为我们现代人已经远远脱离古人的生活状态,所以不太容易理解。
但你不得不折服,古人的类比多么传神,多么精妙。
书法永字八法口诀
![书法永字八法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af3d7a1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9.png)
书法永字八法口诀
书法永字八法,要有结构,要有节奏,要有力度,要有穿透力,要有韵味,要有感受,要有自然流畅。
先说结构,结构要明确,确立好结构后,再来谈节奏。
节奏是文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最好的节奏是读者读起来会产生奇妙的感觉。
力度不仅仅是笔画粗细的问题,还有字形的饱满程度,字形的爆发力。
穿透力是指笔画的骨气,笔画要狠,把力气发挥到极致,以至于纸张有被爆破的感觉。
韵味是字带有神韵的感觉,是字的形态产生的美感。
感受是深刻的自我领悟,书写出的永字要给人一种感性的、有共鸣的体验。
自然流畅是把以上所有要素融合在一起,让永字看起来自然而然,无拘无束。
以上是书法永字八法口诀,需要练习多次才能娴熟掌握。
《砚渍堂画语》——永字八法解析
![《砚渍堂画语》——永字八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8e11e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1.png)
《砚渍堂画语》——永字八法解析永字八法,是书法的结晶。
中国书法,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孥(如张弓之力)(4)钩为趯(如跳跃之状)(5)提为策(如策马之策起之状)(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笔锋铺张)。
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收笔需要勒住笔锋。
像牵着马缰绳的感觉,要有向回的力量。
竖,也就是“弩”。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的感觉,略有弧度,要有弹性。
钩,笔画形状像古代的戈。
与竖画衔接自然,有力度。
有突然跳跃之势。
提,斜横,书写时,像马鞭策在马身的感觉,要快,干净利落,策于马身弹起之势。
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书写时像梳蓖在头上掠过,自然舒展。
啄,短撇。
笔画像鸟啄物的感觉,清脆。
锐而快速之势。
捺。
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毫尽力铺散永字八法,不是简单的永字的书写方法。
是对书法用笔的阐释。
能够帮助大家理解中国画的用笔;使中国画更具欣赏性;也让中国画有了自己特殊的印记。
用笔的书写性,把我们带入了一多彩的国画世界。
刘金保(又名刘金宝),别署砚渍堂主,民族:汉,1968年12月生于天津。
现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印社社员。
师从张牧石,曹福泉,韩文来,刘新华,贾广健诸先生。
著有《画蝶图谱》,《荷花画稿》,《蝴蝶花卉画法》等书。
作品[多梦时节]参加1997年文化部举办[中国工笔画展]并获三等奖。
作品[暖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秋烟]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作品[香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3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作品[霜月]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4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作品[秋雨]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6年[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展]作品[初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8年[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展]。
永字八法是哪八法?如何理解、书写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哪八法?如何理解、书写永字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6087ae3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7.png)
永字八法是哪八法?如何理解、书写永字八法?入门初学书法的人一定会听说过永字八法。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学习书法都提倡从永字八法开始学起。
尤其是楷书,更为如此,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潜在的传统规范。
那么,为什么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从“永字八法”入手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道理可言呢?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书圣王羲之;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永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书法地位。
第一种说法之所以要和王羲之扯上关系,原因就在于王羲之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第一个字就是这个“永”字。
因为后世学习王羲之行书的人很多,所以大家都在钻研这个字,因此逐渐形成一门学问。
当然也有传闻说是因为王羲之研究这个字超过了15年,所以这个字里面大有学问。
关于“王羲之研究永字十五年”这一说法,见于《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但是这个记载并未有任何相关说明和证据,到底是当时编书的人随便乱说的,还是确有其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法书苑》的编撰者是明代的王世贞,非魏晋时期的人物,所以说法可疑。
但是这句话后半部分却点出了“永字八法”的优势所在,即它“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实际上我们从笔画的角度去分析“永”这个字,也能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永字拆开来看,总共是有五个笔画,即:右点、横折钩、横折撇、短撇、捺。
八法就是在这五个笔画中分解出来的。
但是从上面五个笔画的种类上我们可以看到,永字的笔画种种不同,几乎囊括了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几种笔画形态。
这一点,清代冯武在他的《书法正传》中的《书法三昧》里面这样说: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意思基本上是说,只要学好了这一个字,那么其他字也就差不多了。
但它的代表性还不光在笔画这方面,从结构方位的布局上来看,永字这几个笔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结构上来讲,也是具有学习价值的。
但是,如果我们考察“永”这一个字的字体演变,就会很清楚的知道,“永字八法”所适用的对象仅在于楷书之中。
名词解释永字八法
![名词解释永字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f36b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0.png)
永字八法:从“永”字解读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一、引言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通过解析“永”字的各种笔画形态,来揭示书法用笔的基本法则。
这一理论最早见于唐代书法家张旭的《笔法诀》,后经由孙过庭、米芾等书法家的进一步阐释,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适用于楷书,同样也适用于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
二、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在永字八法中,“点”被形容为“如鸟之翻然侧下”,形象地表达了点画的一种动态美。
在中国书法中,点并不仅仅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富有动态、具有生命力的笔画。
其书写时需借助腕部之力,迅速而自然地完成,呈现出一种既稳定又灵动的态势。
三、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被形容为“如勒马之用缰”,意味着在书写横画时,需要像控制烈马一般,掌握好力度与节奏。
横画讲究平直与力度的均衡,其起笔与收笔需沉着有力,中间运笔则需轻盈流畅,如勒马缰绳,既紧又活。
四、竖为弩(用力也)“竖”被形容为“如弩之用力”,强调了竖画所需的力量感。
在书写竖画时,需借助腕力,自上而下,贯注笔端,犹如拉弓射箭一般,凝神聚气,一气呵成。
这种力量的表达,不仅体现在笔画的外形上,更在于笔画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五、钩为趯(跳貌,与跃同)“钩”的笔画形态被形容为“如趯若跃”,象征着一种动态的美感。
趯是跳跃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钩画的起笔动作。
在书写钩画时,需借助腕力,迅速翻转笔锋,形成锐利的钩状。
同时要注意力量内敛,避免出现过于张扬的外形。
六、提为策(言如策之提物也)“提”的笔画被比喻为“如策之提物”,强调了在书写过程中对轻重的控制。
在书写提画时,应将力量自下而上逐渐减轻,如策马扬鞭,轻盈而不失力度。
这种轻重的调节,能够使笔画显得更加自然流畅。
七、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撇”的笔画形态被形容为“如用篦之掠发”,形象地表达了撇画的流畅与优美。
在书写撇画时,需借助腕力,顺势而下,一掠而过,如梳子梳理头发一般。
“永字八法”解读
![“永字八法”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2f7a426647d27284b735188.png)
“永字八法”解读作者:潘飞翔“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
具体写法: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
第一,强调笔势。
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
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
第二,强调体势。
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
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顾盼指的是笔势,向背指的是体势。
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
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揿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
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横)“横”的笔画较长,具体写法为,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
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缰,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
“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e6ce9e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b.png)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是一种常见的笔法原理,用于书写汉字中的“永”字。
它是由八个笔画组成,每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顺序和方向,确保书写的字形美观、规范。
1. 橫撇(一横一撇):从左到右横画一笔,再从上到下的方向撇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首笔,也是最长的一笔。
2. 橫钩(一横一撇一钩):在橫撇的基础上,从左往右略微下倾,再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横撇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3. 竖弯(一竖一折):从上到下画一条竖线,再向左上方弯曲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第三笔,连接橫钩与下方部分。
4. 竖钩(一竖一折一钩):在竖弯的基础上,向右延伸一点并稍微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竖弯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5. 横折(一横一竖一折一钩):从左到右画一条横线,然后向下延伸一点,最后往左上方画一笔,形成一个折状。
6. 横斜钩(一横一竖一竖一折一钩):在横折的基础上,从左到右稍微向上倾斜,然后画一笔向上勾的钩。
7. 撇(一撇):从上到下向右画一笔,连接横斜钩。
8. 点:在“永”字的左下方画一个小圆点,表示该字的收尾。
这八个笔画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连写,可以确保“永”字的结构和比例合理,字形整体美观流畅。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掌握永字八法的笔画原理是提高字形书写质量的重要基础。
永字八法详解
![永字八法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dfab23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3.png)
永字八法详解书法口诀1、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
(田白回向)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2、划斜体不斜,整体要端正。
(五古直质)斜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3、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
(喜吾娄安)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4、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
(会合金命)下部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5、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
(天父文支)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6、本来字端正,横笔斜上行。
(主王生正)倘要平或下,反倒减美容。
7、有字无正笔,划撇偏斜行。
(易母力乃)偏者要稍正,整体美容生。
8、上划不要长,下划是主功。
(丕互立并)整体两划间,排列宜适中。
9、左右有竖者,左短宜瘦形。
(页自因固)右竖粗又壮,主笔浑圆成。
10、有横又有竖,横短要记清。
(木米朱未)竖长不得减,撇捺展长风。
11、有字笔划多,横长竖短行。
(染粟架桑)撇捺要收缩,以点补其空。
12、乙字本偏斜,弯度是硬功。
(乙已包乞)宜活不宜死,划少亦生风。
13、划少本单薄,粗壮不减容。
(卜了月土)该字不宜长,免去瘦弱病。
14、上下都有点,上点向内行。
(兼煎兴羔)下点应向外,扎根各西东。
15、以点为字边,上下要照应。
(冷次洪海)上点俯其下,下点望星空。
16、点多宜收偃,不要展外生。
(亦赤然点)方向宜相背,碎石铺仙宫。
16、马齿最难写,斜中要有正。
(马鸟焉为)上部为基点,下部对正中。
17、左直且要短,让位于右方。
(伊侈使便)左右形相顾,右撇宜奔放。
18、左撇右直者,左缩右应展。
(川升卯邦)为使中不空,左右相顾盼。
19、天覆天要大,覆盖宜于严。
(审官富宫)万象包在内,不准露其边。
20、地载地要广,托住万宝藏。
(至皇孟盖)疏密要适宜,轴线在中央。
21、两字并其一,左高右要低。
(斯部红即)左部占要位,右部让分厘。
22、左右合一起,右部为主体。
(读蝶塘)右部高左部,右占广天地。
23、竖多分长短,不是争高低。
(册再用甫)全为字形美,参差而不齐。
24、横多宜匀布,长短有距离。
(三羊量书)重者不可多,字形美无比。
永字八法: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八种笔画写法
![永字八法: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八种笔画写法](https://img.taocdn.com/s3/m/521f311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3.png)
永字八法: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八种笔画写法《楷书行书》书法作品欣赏永字八法,包括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八种笔画。
但是稍微了解过一些书法知识的人便会知道,永字八法的每一种笔画,都有一个与现在并不相同的名称,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名称呢?这些名称又有什么样的涵义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点画乃是所有笔画的根源,与数学中的点一样,点生线,线生面,面生三维体,书法中所有的笔画,开端必有点画的“侧”的动作,以这个动作起,方能准确无误地确定笔画的走向。
点为侧,由字面意义来讲,“侧”的含义是“旁边”“侧面”。
诸宗元《中国书学浅说》中讲,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像鸟从高处飞快俯冲那样。
横,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即像骑在马上要停止时,向后拉拽缰绳的动作。
此解释应是讲其行笔之法,即在行笔之时,要有如勒马一样的阻力,不可浮滑。
此法在楷书和行书中均可有体现。
竖,竖为努,用力也。
即写竖笔时需要使用较大的力量,当然这里说的较大的力量,并不是真正要像大力士那样,如果有力量便可写好字,那么就如苏轼说的,“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善书也”。
也是说竖画的整体形态要有力量(即需要中锋用笔,笔画需要完全竖直,或像弯弓一样呈一条平滑的曲线但是整体重心竖直。
)钩,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即写钩时,应当像跳跃那样,果断灵敏而不可迟钝。
本人以为,此处所说的跳跃,用于钩上,应当理解为由起跳到跳起即结束,因为像钩挑撇捺这些出锋的笔画,均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像是数学中所讲的射线,端点与方向固定而可以无限延长。
至于跳起至落下的部分,应当理解为与下一笔的意连之处。
提,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意为提画应当像用马鞭打马一样,书写感觉应与钩类似。
用鞭策马,打完后仍有滑起之意,像钩一样有意犹未尽之势。
当然,在永字中,提与撇相交联,无尽之势便无从说起了。
撇,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永字八法精解
![永字八法精解](https://img.taocdn.com/s3/m/c4248a61ddccda38376baf0c.png)
永字八法精解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
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
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
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
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
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
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
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
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
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
行笔快速,笔锋峻利。
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
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
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
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
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
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
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
![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https://img.taocdn.com/s3/m/c8c6fb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c.png)
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永字八法是汉字书法的基本笔画之一,又称为八法永字。
是汉字书法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对于练习写字和研习书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
第一笔是横。
横是永字八法中最基本的一笔,也是最普遍的一种笔画。
横起笔笔画通顶,形成一道平直的线条。
永字中的横有两个,位于字的最上面和最下面。
横的书写要求清晰、直线,长度要一致。
第二笔是竖。
竖是永字八法中的另一基本笔画。
竖的起笔方向是从上至下,与横相垂直。
在永字中,竖有两个,分别位于字的两侧。
竖的书写要求直线,长度一致,并与横呈现一定的对称。
第三笔是撇。
撇是一种起笔从上向下、向右偏斜的笔画。
在永字中,撇位于字的左上方。
撇的书写要求结构开阔,绵密有力,有一个向右偏移的弧度。
第四笔是捺。
捺与撇正好相反,是一种起笔从上向下、向左偏斜的笔画。
在永字中,捺位于字的右上方。
捺的书写要求线条清晰,形成一个向左偏移的弧度。
第五笔是提。
提是由一笔横和一笔竖相交而成,起笔方向是从左至右。
在永字中,提位于横的中间。
提的书写要求平直、一致,提的长度和位置要与横相互配合。
第六笔是丿。
丿是一种从上向下、向左偏斜的笔画,起笔方向和捺相同。
在永字中,丿位于提的下面。
丿的书写要求自然流畅、线条匀称,形成一个向左边平移的曲线。
第七笔是点。
点是最简单的一种笔画,书写时起笔和落笔都在同一个位置。
在永字中,点位于竖的中间。
点的书写要求清晰、准确,大小和位置要与竖相适应。
第八笔是折。
折是由两笔竖相交而成的笔画。
在永字中,折位于字的底部。
折的书写要求线条清晰、形态准确,折的角度和长度要与竖相互配合。
永字八法是汉字书法的基本笔画之一,掌握好这八种笔画对于练习写字和研习书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理解,可以提高写字的技巧和美感。
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汉字,体现了汉字书法的规范和美学特点。
练习永字八法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对形态、结构和美感的敏感度,提高整体的书法水平。
关于永字八法的详细讲解
![关于永字八法的详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c76be6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c.png)
关于永字八法的详细讲解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1、右点:右点是许多点的写法的基础,很多的点画都是在右点的基础上衍化的。
右点有时与左点或其他点画联合使用,有时则是单独使用,相对于其他点画而言,右点的作用更为重要。
写法:起笔时露锋轻入,按笔试时使其笔毫铺开,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行笔到位后,轻抬笔毫,使其呈“三角一肚”状。
要求一笔而成,不得向左或向右回锋,不得勾描。
(以下所有图片,均可点击放大!)2、左点:左点往往与右点配合使用,把握好左点与右点的协调关系,在书法实践中至关重要。
写法:起笔时入笔轻落,左行重按,下行到位后,向右上回笔,出锋与否视情况而定。
3、撇点:即把右点写成一小撇,是右点的变化。
写法:起笔时略向右顿笔,随后迅疾向左下方撇出,收笔时,末端出锋,但不可以出现虚尖,要肥瘦适当、挺拔有力。
4、挑点:多用于“凌(两点水)”、“江(三点水)”、“将”等处,注意起笔顿笔的笔法和提笔出锋的指向。
写法:起笔时要稍重入笔,顿笔时要注意把最下面的“角”写出来,角的指向应该向下,收笔时向右上方挑出,注意不可露出虚尖。
5、仰点:仰点是左点或右点的变化,一般用于“以”、“心”、“必”等字中。
写法:起笔时以写左点或右点的笔法入笔,但下笔不要太重,然后向右上方挑笔出锋,其锋尖应指向下一笔,和下一笔成为呼应之势。
在笔法上要注意顿笔勿重,出锋勿远。
6、竖点:分为上竖点和下竖点两种,上竖点用于字的上方,下竖点用于字的下方。
写法:类似于竖画的写法。
上竖点落笔可以露锋,但不可过于尖锐,取侧锋横切笔法,然后中锋下行,略向左斜,收笔时不可露锋,要上粗下细,遒劲有力。
下竖点写法:落笔要轻,要虚笔露锋,上细下粗,收笔时顿笔勿重。
7、横点就是横写的点,这是一种为了突出楷味、变化点的情趣、并使其有一种端庄、严肃而又神采不凡的技术手法。
写法:横点起笔露锋、虚入,前部多成为尖状;收笔时顿笔不重,要轻盈、干净、利落。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
“永”字八法精讲,硬笔和毛笔几乎一样!
![“永”字八法精讲,硬笔和毛笔几乎一样!](https://img.taocdn.com/s3/m/de82fb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8.png)
“永”字八法精讲,硬笔和毛笔几乎一样!今天强哥给大家精讲一下“永”字八法,虽然“永”字不能把所有笔法都能讲到,但是这个字却包含了八种笔法,下面我一一的把这八个笔法给大家讲解一下。
第一法:侧法。
永字的第一点画,就是侧法。
这个点,不能写正,要偏侧斜势,下笔要快,行笔要慢一些。
如果把这个点写的很正,那么就失去了法则。
第二法:勒法。
就是第二笔“横”,写这个笔画的时候,就是悬崖勒马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横画不能写太长,要擒住这个笔画,不能越轨。
写这个横从起笔到收笔,要勒的住笔锋,要有力量,不要太随意!第三法:努(弩)法。
古人这两个字通用的,这个笔法就是这个竖笔,这个竖笔一定要努力的写,而且要有力量,要写的直,不要写歪了,一旦这个竖笔写歪那就失败了!另外,这个笔画不要写的太快,要循序渐进的写,如果速度快了,那就歪了。
第四法:趯(ti四声)法。
钩画,就是用翘起来的脚尖向后踢。
也就是说写这个钩的时候,不要写的太长,要写的短一些。
第五法:策法。
这个笔法也叫挑笔,就是横画下面这个笔画。
写这个笔画时,起笔要重,收笔要轻,重笔写完以后就轻轻一挑的感觉。
这里面的策是鞭策和鼓励的意思。
第六法:掠法。
就是左面的撇笔画,就好像小鸟点水一样,飞掠而过的感觉。
这个撇起笔要慢,行笔也要慢。
最后收笔速度要快。
而且这个撇的弧度要适中,不要太直也不要太大。
第七法:啄法。
右侧短撇。
这个啄字,就好像啄木鸟在树木里面啄虫子一样,慢慢的抬头,下嘴速度要快。
所以写这个笔画起笔要慢,行笔要快。
第八法:磔法。
最后这个捺笔。
这个磔字在古代是种酷刑,把腰截成三段。
这个捺笔一定要写出一波三折的感觉,行笔速度越来越慢就对了。
以上是强哥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
“永”字八法详解图
![“永”字八法详解图](https://img.taocdn.com/s3/m/ec87abe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68.png)
“永”字八法详解图——“永”字八法自古以来,初学写字的人如何用笔,往往都从“永”字八法学起。
相传,晋代书圣王羲之极力推行“永”字八法,并且颇有研究。
隋朝初年,他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又把王家历代相传的八法有过更深的研究和传播推广。
直至近代,在历代书学史上有众多的名家书圣对“永”字八法都做过论述和解释。
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就是“永”字中的八笔,分别代表八种笔法。
(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这八种笔画的笔法是:侧:是“永”字的第一笔——点画,写点时不是中锋直落,而是侧势斜落笔,势足收锋,所以称为“侧”。
勒:即“永”字的第二笔——横画,把它引申为长横。
逆锋起笔,缓行急收。
写横的笔意就像勒住奔马口中横铁两端拴住的缰绳,右行笔取迟涩,所以称为“勒”。
努:是“永”字的第三笔——竖画,写竖画时要劲挺而有姿态。
不要过于僵直,过直反而显得无力。
其姿态胸腰挺起,直中见曲,向下行笔时,笔管逆向上,笔尖也逆向上,所以称竖画为“努”。
趯:是“永”字的第四笔——钩画。
写钩时要驻锋回上较快地趯起向左出锋,笔力要集中在锋尖上,好像用脚踢球一样,迅速有力地一脚踢出,所以称为“趯”。
策:是“永”字的第五笔——挑画,行笔稍向右上方爽快地挑出。
好像用马鞭子策马之势,果断而有力。
一鞭子抽下去,立刻收起来,所以称为“策”。
掠:是“永”字的第六笔——撇画,写撇画要笔锋向左斜下,力送撇尾,如“燕子掠水”之势,故称为“掠”。
啄:是“永”字的第七笔——短撇画,其笔势和形态如鸟啄物之势,所以称之为“啄”。
磔:是“永”字的第八笔——捺画,写捺时由左向右下渐行渐按,铺毫运行。
笔势要一波三折、气势开张,好像一把大刀向下切物。
“永”字八法之所以成为历代学书用笔的楷模,据说“永”字的结体概括了一般字所具有的笔画。
只要掌握了这几种笔画的用笔,就可以贯通一切笔法。
初学写字的儿童,在学楷书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钩、挑、折时,可借助于比喻形象的“永”字八笔的笔势,对于练习书写是有启发的。
“永”字八法要点和笔画病笔分析
![“永”字八法要点和笔画病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fb123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e.png)
“永”字八法要点和笔画病笔分析
“永字八法",流传了几千年的点画运笔方法,至今仍是我们学习书法入门时要掌握的,
我们现代人学习书法最好先从楷书学起,要把楷书写好必须先把点画写好。
王羲之对点画的重要性曾作过一个比喻“倘或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可见,掌握好点画的基本功是学习楷书的第一关。
“永字八法”概括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在篆、隶、楷、草四种字体中,楷书的点画写法是最多的,点就有很多种,横又分为长横、短横、腰细横等多种写法。
只要这八笔写法弄通了,再举一反三,则一切笔法也就贯通了。
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也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评论,谈谈您的看法。
点法:
永字第一笔是点,也叫“侧”。
“永字八法”的点姿态不直也不平,以侧取势,就像鸟儿侧立在树上的模样,要“侧锋峻落,回锋收笔”,运笔的特点是向中心紧抱,写出来的点坚实精彩。
就是所谓眯要“紧而重”,点有很多种,所谓“万点异类”
点法的病笔分析:
“凹腹“:落笔时笔锋偏向上兜,着重于先解决背部,没有沿中线向两边铺毫。
“牛头”:笔法不明,把模糊当深厚,疙疙瘩瘩,形同牛头。
“葱头”笔锋入纸太轻,铺毫不足;
“拖尾”下半部缺少回锋之笔,出锋不够轻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儿书法:永字八法精解
一、永字八法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二、永字八法精解
(一)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
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
”“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
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
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
有八法。
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
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
隶字即今之真书。
”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