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由政府、权力机关通过政治程序而制定的政策法规。

公共政策社会本质: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4.公共政策分配利益的过程具有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2.公共性和偏好性 3.稳定性与适应性
4.特定性与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分类:①形式上:横向: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
纵向: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②内容上: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③具体功能:分配型政策、再分配型政策、规制型政策
④调整的社会内容: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法律政策、科学与
技术政策
⑤内容的性质: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管制功能、导向功能、分配功能、调控功能、稳定功能、公平正义功能、促进社会革新功能
公共政策的历史沿革:
西方政策类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50—60年代:形成时期
以美国政策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和丹尼尔·儒勒于1951年合著的《政策科学》为标志。

拉斯韦尔是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

美国政治学的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传统主义时期,着重于国有制度和国家观念的研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权力主义”时期,着重于权力关系和权力集团关系的研究。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行为主义”时期,运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着重研究个人或团体的政治行为。

④70年代以来的后行为主义时期,提倡用“政治系统”的概念取代“国家”的概念,着重研究政治系统和政治环境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

2、70年代:发展时期
政策科学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
①“趋前倾向”,主要表现为6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政策咨询潮流。

②“趋后倾向”主要表现为7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策周期化研究。

3、80年代:比较研究时期
特点:
①政策研究机构普遍、多样;
②学科建设日益成熟;
③政策研究专业化。

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
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包括:官方的政策活动者、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
政策客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成员(目标团体)
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政治和法治环境因素、社会和文化环境因素、国
际环境因素
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经济环境因素:首先,经济环境因素是制定、实施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其次,经济环境因素是公共政策过程运行的必要条件。

第三,经济环境因素会影响公共政策的经济目标和方向。

政治环境因素:首先,政治环境因素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政治性。

其次,政治环境因素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

第三,政治环境因素决定着公共政策合法化程度。

第四,政治体制和制度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首先,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决定公共政策运行的智力条件。

其次,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公共政策运行的伦理、心理条件。

国际环境因素:首先,它影响着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其次,它影响着公共政策的目标选择。

第三,它影响着公共政策的途径选择。

社会问题与现象的区分: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的问题。

影响因素:主观认识、思想信仰、生活态度(价值因素)
类型:过失性社会问题(具体环境具体分析)、(各种不平等现象/价值观变化)结构性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内涵:客观事实、问题的察觉、现实与利益期望冲突、团体与组织活动、政府的必要政策行动
基本特征:关联性、公共性、主观性和人为性、历史性与动态性
政策问题的确认:察觉—界定(分类—判断:差距在哪?原因在哪?)—描述
影响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主要因素:政治领袖、利益集团、危机或者特殊事件、抗议活动、大众的传播媒介
公共政策问题确认的主体:政府部门、政治领袖、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问题构建—议程建立—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
公共政策议程: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类型:系统议程(公众议程、非正式议程)与政府议程(正式议程);(重要程度)实质性与象征性议程
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和类型: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公共社会问题明朗且严重(问题本身的作用);政治权威或学者等的预测性发动;正常、民主、开放的觉察机制
问题本身;公民个人;利益集团;政治领袖;大众传媒;政府机制
政府政策议程建立的三种模型:
①外在创始型:非个人、政府团体创始,经扩散至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
②政府动员型:主要由政府领导人及机构创始,扩散至政府议程
③内在创始型:主要由政府机构及人员创始,扩散至认同团体,向决策者施加
压力
政府政策议程四阶段:创始说明扩散进入
公共政策规划的含义: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政策规划的特征:
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
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科学方法:听证制度。

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的制度。

公共政策规划流程:
问题界定
目标确立(指导标准激励)
原则:客观原则预测原则系统原则明确具体符合伦理
方案设计
原则:紧扣政策目标规划多重方案方案彼此独立方案要有创新方案切实可行
后果预测
方案抉择
标准:符合国家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服务于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政策风险和成本尽可能低,效益尽可能大;对环境没有恶劣的影响和破坏;政策的标的人口能不反抗政策,不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政策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伦理和社会等可行性
公共政策合法化概念与内涵:
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这一概念实际上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即: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内涵: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国家政权机关;政策合法化的客体不仅包括政策也包括法律;政策合法化是一系列有着特定程序的活动;政策合法化是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必由之路
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模型:
1.过程模式:史密斯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第一,理想化的政策;第二,执行机构;第三,目标群体;第四,环境因素。

2. 互动模式(互适模式):这一理论模式的提倡者是麦克拉夫林,他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作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

3.博弈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博弈”的概念观察执行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就政策目标的达成所作的谈判、评价与妥协的互动情形。

博弈论认为,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每一参加者都寻求得到最大的收获,并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美国公共政策学者尤金·巴达克是用“博弈”概念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代表。

巴达克认为,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各方参加者的“战略”选择,是一个互动博弈过程。

4.组织理论模式: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政策执行是有组织的活动系统,组织问题是关键问题;要研究政策执行,必须研究政策执行组织;
5.系统模式:这是米德和霍恩提出的模型。

米德和霍恩提供了一个系统模型说明执行过程
中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目标与标准;(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5)经济与政治环境;(6)执行人员的意向。

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
过程:政策宣传(统一思想)政策分解(制定计划)物质准备(财力物力)组织准备(机构人员制度)政策实验(验证反馈)全面实施(严格执行)协调监控(贯穿全程)手段: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诱导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政策本身政策资源政策对象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的变迁:政策变迁是指一项或多项当前的政策被其它政策所替代的现象,意味着旧政策的修改与新政策的采纳。

一般主要的包括政策调整与政策终结。

政策调整: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国家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修改、调整)
原因:(1)政策环境的变化(2)政策资源的变化(3)政策缺陷的暴露(4)政策负面作用加大(5)主观认识的变化认识上的深化(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环境等)
内容:(1)政策目标的调整(人口政策)(2)政策方案的调整(停车收费)(3)执行措施的调整(环境治理)(4)政策关系的调整(中央地方)(5)政策主体和作用对象的调整(公众参与)方式:政策的修正、政策的删减、政策的更新、政策的撤换
原则:(1)信息反馈原则(2)预设性原则(3)程序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
渐进调整路线的原因:(1)利益刚性的限制(2)现行政策的制约(3)公共意志的趋中(4)变革成本的约束(5)人类理性的局限(6)社会稳定的需要
政策的终结: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作用:节省资源;提高绩效;避免僵化;促进优化(政策人员的优化和政策组织的优化“是公共政策优化的核心内容”。

障碍:相关者(受益/制定/执行者)的心理抵触;现存机构的持续性;行政机关的联盟;利益集团的阻碍;程序上的复杂性;社会舆论的压力;高昂的成本
政策转换:指原政策的基本目标未变,但内容在批判原政策的基础上作了重大的改变。

特点:原政策的总目标未变;原政策的内容作重大改变;新政策与原政策有一定的衔接或连续性
程序:“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
注意的问题:注意收集和加工新的政策信息;注意政策转换的时效:政策原有的缺陷、扩大政策效益的需要;注意政策转换的社会心理效应;重视发挥政策研究机构和政策专家的作用
政策的废除:政策废除又称政策终止、政策终结或政策废止,指的是宣告原政策终结而失效。

情况:原政策违背某些准则受强烈抵制而废除;发现原政策与法律或更高政策相悖而宣告废除;原政策目标已实现而废除;原政策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而被废除
障碍:心理的抵触、组织的惯性、认知的局限、法律程序的延迟、政策废除的代价:沉淀的成本和相关人员的补偿
对策:1、重视交流与沟通2、注重师范效应与权威者的表态3、强制力与折中妥协两手并用4、处理好政策废除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关系。

5、旧政策废除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