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曰欲颓.(tú)B.沉鳞竞.跃(jìng)
C.水中藻、荇.交横(xìng)D.何处去竹柏.(bǎi)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二、文言文阅读
4.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五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4)夕日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7.将原文补充完整。

8.解释加点的词。

(1)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濯:_____________(3)亭亭净植.植:_______________ (4)相与步.于庭中步:_____________ 9.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念无/与为乐者D.庭下/如积水空明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12.下面对乙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
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
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3.给文中划线句子点上标点符号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
美者与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观中秋之月,临水胜(____)⑵去人远者又胜也(____)
⑶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____)⑷尽却童隶而登焉(____)
15.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⑴安得皆临水?
⑵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16.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盖有之矣B.今余之游金沙滩……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D.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7.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18.展开联想与想像,将“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一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要写出事物的神韵。

提示:不要写成原文的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游虎丘小记
【明】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9.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20.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B.万钟于我何加焉
C.霜叶红于二月花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1.用斜线(/)为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23.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_______)(2)循山而东:(_______)
(3)折处辄为潭:(_______)(4)顾影颓然:(_______)
(5)不复甚寐:(_______)(6)书以付过:(_______)
24.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_______)
地点:(_______)
2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26.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只有掌握了汉字的正确读音,才能准确作答。

A 项“夕日欲颓”中的“颓”应读作“tuí”。

2.C
【解析】试题分析:C户:门。

与:参与,此指欣赏。

3.D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D项第一个“与”是参与的意思,这里指欣赏;第二个“与”是“和”的意思。

4.(1)交辉:交相辉映。

(2)歇:消散(3)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4)颓:坠落
【解析】试题分析:(1)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要记诵清楚背诵内容;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填写时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鳞”“颓”“坠”等字词的书写。

(2)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如“沉鳞”被陈述为“竞跃”,所以“沉鳞”就应该是“潜游在水中的鱼”的意思。

5.(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
“歇”“鳞”“念”“但”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6.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解析】试题分析:情景默写。

首先要选准写山或水的诗句。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闼”等字词的书写。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少洗涤竖立走
9.C
10.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

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11.托物言志壮志未酬的苦闷
12.B
【解析】
【分析】
7.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亵”等字词的书写。

8.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如“鲜”: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9.试题分析: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停顿不正确的一项:“C念无/与为乐者此题”,改为“念/无与为乐者”。

要注意把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

10.试题分析: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予”“空明”“交横”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盖竹、柏影也”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1.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一问,填“托物言志”。

《爱莲说》中作
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问,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表达出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12.试题分析:B作者自称“闲人”也包含了对自己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13.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14.(景色)美好距离;阴历每月十五;全,都
15.⑴哪里能全都靠近水?⑵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
16.C
17.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18.略,提示:不要写成原文的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解析】
【分析】
13.试题分析:选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添加标点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文意推断出所填标点符号。

此题要注意两个疑问语气词“也哉”“与”。

14.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胜”:美好。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安得”“远”“于是”等字的
翻译。

16.试题分析:题干与C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中“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B、项中“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D项中的“之”是代词,故选C。

17.试题分析:考查提取文言文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要求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从“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的语句中提取即可。

18.试题分析:先把文言文的语言转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
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19.D
20.A
21.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翻译:(我们)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22.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共同点:月色美好;幽静。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9.试题分析: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两句的“度”,前者“次”,后者“估计”。

A“门”。

B“比得上”。

C“听到”。

20.试题分析:A“相与步于中庭”与题干中的“于”都是“在”之意。

B“对”。

C“比”。

D“比”。

21.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翻译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如此题中的“复”“意”“对”等词语的翻译,
22.试题分析:一问,在月色的照耀下,庭院被照的分外明亮,院中的竹子和柏叶的影子照在院子里,好像是一池水中水草交错纵横,这就是承天寺的夜景。

这些夜景是通过比喻来描写的。

要答出手法。

二问,比较阅读。

找相似点。

两文都写了月色美好;都写了环境的幽静。

这要通过对描写的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3.它的源头沿着是看,看到睡写
24.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

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25.“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26.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解析】
23.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有的属于古今异义,如“书”:写。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有的词义与现代汉
语相同,要根据句意推断之。

24.试题分析: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

即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此题比较容易,文中的时间和地点都很明显。

找到答案区域即可解决问题。

总之得读懂原文。

25.试题分析:考查: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的能力。

可从以下句子中提取关键信息:“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从中找到描写了潭中水的词句即可。

26.试题分析:考查“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的原因。

往具体上讲,是回答“不复甚寐”的原因。

是什么让作者“不复甚寐”?是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

读懂文言文内容是作答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