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简答
生理学简答题(打印)
1、神经—肌肉接触的兴奋传递过程答: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到达末梢,末梢去极化,神经膜上钙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一部分Ca2+移入膜内,刺激小泡Ach释放,Ach通过接触间隙向肌细胞膜扩散,并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使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可允许Na+、K+甚至Ca2+通过,结果导致终膜处原有静息电位减少,出现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肉动作电位,导致肌纤维收缩。
2、神经—肌肉接触兴奋传递的特点答:(1)化学传递。
传递的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2)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肌纤维。
(3)有时间延搁。
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需要时间,比在同一细胞上传导要慢。
(4)接点易疲劳。
需要依赖胆碱酯酶消除,否则发生持续去极化。
(5)接点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影响。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可以分为四步答:(一)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内部(二)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三)Ca2+扩散到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区,和肌动蛋白微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收缩机制。
(四)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4.、血凝的基本过程答:血液凝固的生化过程,开始于血栓细胞的破裂,血栓细胞释放血小板凝血因子,使凝血致活酶原转变为凝血致活酶;凝血致活酶在Ca2+的协助下,使血液中的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促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并逐渐收缩,形成血凝块。
第一步凝血致活酶原→凝血致活酶(血小板凝血因子)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致活酶、Ca2+)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5、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答:1机械因素:血液和粗糙面接触,可使血小板迅速解体,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用木条搅拌,可使纤维蛋白附着于木条上,血液不会凝固。
2.温度因素:血凝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延缓。
3.化学因素:Ca2+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而柠檬酸钠、草酸钠、草酸钾则抑制凝血(除去血液中Ca2+);4.生物因素:肝素以及能刺激肝素产生的物质(如肾上腺素)都能使血凝延缓;抗凝血酶Ⅲ也是抑制凝血的因素。
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1.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各有何意义?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同。
(即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
意义:使某一生理功能迅速加强,直至完成。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即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作用)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2.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特点: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不灵敏3.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项目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生而有之(先天、种族)学而有之(后天、个体)刺激非条件~条件~反射弧简单、固定复杂、灵活多变,低位中枢可完成需高位中枢参与数量有限无限二者关系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控制非条件反射活动生理意义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能高度适应内外环境变化4.举例说明体内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即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作用)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举例:正常体温的调定点约为37度,当体温高于37度时,下丘脑内的温度感受器(检测装置)就会感受到体温的变化并发出传入冲动(反馈信息),从而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回降到37度;而当体温低于37度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使体温回升到37度,从而维持了体温的相对恒定。
1.简述Na+-K+泵的性质、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1) 钠泵的本质: 钠—钾依赖式ATP酶2)作用: 分解ATP供能,逆浓度差转运Na+、K+(泵入2个K+、泵出3个Na+)3)钠泵活动的意义(P13)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也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影响膜电位的数值。
(完整word版)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三)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内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作者:日期: 21. 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 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 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Na、K、(3)钙泵;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5. 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6. 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答:(1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答:胸内压等于肺内压减去肺回缩力,是一个负压。
吸气时,肺扩张,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更负;呼气时,肺缩小,肺的回缩力减小,胸内负压也相应削减。
2.胸腔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答:(1)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泡保持充盈气体的膨隆状态,不致于在呼气之末肺泡塌闭;(2)对胸腔内各组织器官有影响,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3)作用于全身,有利于呕吐反射。
3.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功能?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1)能动态地对肺泡容量起稳定作用。
吸气时,可避开因吸气而使肺容量过分增大;呼气时,可防止因呼气而使肺泡容量过小。
(2)防止肺泡积液,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
4.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1)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通透性的转变可明显影响生成原尿的量和成分。
(2)滤过压。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力气中,任一力气的转变都将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为什么增加?答: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削减,肾脏重汲取水分减弱,使多余水分以稀释尿形式排出,尿量增多。
6.简述肾脏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1)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生成尿液,将机体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2)对机体的渗透压、水和无机盐平衡调整起重要作用。
(3)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7.机体如何维持正常体温?答:畜禽正常体温的维持有赖于体内产热和散热两者保持平衡。
体内一切组织细胞活动时,都产生热,同时机体随时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散热,以保持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整,使两者在外界环境和机体代谢常常变化的状况下保持动态平衡,实现体温的相对稳定。
8.什么叫基础代谢?应在什么条件下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答:基础代谢是指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的条件是:(1)糊涂;(2)肌肉处于宁静状态:(3)相宜的外界环境温度;(4)消化道内食物空虚。
生理学简答题
1.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举例说明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内环境的生理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 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的破坏, 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导致疾病的发生, 甚至危及生命。
肾脏: 参与酸碱平衡, 水平衡, 电解质平衡等。
肺脏:通过呼吸, 维持机体的氧平衡和二氧化碳平衡。
血液: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等。
2.举例说明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神经调节的特点: 迅速, 精确而短暂。
如瞳孔对光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 持久而弥散。
如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
自身调节的特点:幅度小, 范围小。
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解。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各主要转运哪些物质?方式: 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有: O2.CO2等气体和水分子。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物质有: Na+、K+、Ca++等。
经载体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分子等。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 Na+泵、钙泵、质子泵等。
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 葡萄糖分子, 氨基酸分子等。
4.红细胞生成必须哪些原料?当它们不足时, 可能对红细胞生成产生哪些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必须原料: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氨基酸。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须的物质, 是合成DBA所需的重要辅酶。
缺铁时会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生理性止血包括哪些主要过程?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何作用?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血小板主要通过发挥以下生理特性来参与生理止血: (1)黏附: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 血小板即可黏附内皮下组织。
(2)聚集: 血小板聚集成团, 参与止血栓的形成。
生理学简答
生理学简答简答和论述1998年简答:1、简述循环系统运动训练的反应及适应。
答:(1)反应A、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运动时,由于肌肉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
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B、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
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液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和内脏的血流量减少。
C、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许多因素改变后的总的结果。
换句话说,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心输出量的增加和外周阻力的降低两者比例恰当,则动脉血压变化不大,否则动脉血压就会升高或降低。
(2)适应:A、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作用减弱的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是可逆的,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B、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时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反应。
运动性心脏肥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业性反应。
C、心血管机能改善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变化,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率增加,冠脉供血良好,是心肌收缩力增加。
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2、简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最大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
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凡是能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都能影响运动员的有氧耐力。
另外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生理学简答题
1反应、反射、反馈有何区别?2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前馈控制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4要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刺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6试述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7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8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9试述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10什么是原癌基因?11分析增加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对RP和AP有何影响?12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比较各有何特征?13试述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4兴奋是如何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的?15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与Ca2+有何关系?16横桥有何特性?其在肌丝滑行中有何作用?17试比较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的特点及意义。
18水分子的移动与渗透压有何关系?19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20贫血或缺氧时红细胞生成增加的机理是什么?21血小板有何生理功能?22比较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23从生理角度试述慢性肝病后期(如肝硬化等)伴有胆道阻塞的病人为何易于出血?24为什么输血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25为什么不能称O型血者为“万能输血者”?26O型女性与其他型(A、B、AB)男性结婚,以及Rh阴性女子与Rh阳性男子结婚是否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为什么?27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
为什么成人的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28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和肺内压是如何变化的?29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生理作用。
30简述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及效应。
31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换气效率高?32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对肺部气体交换有何影响?为什么在气体交换不足时,往往缺氧显著而二氧化碳潴留却不明显?33简述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及效应。
34呼吸节律产生的部位及形成机制。
35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如何变化?为什么?36分别给家兔静脉注射3%乳酸2ml,吸入含5% CO2的空气,吸入气中PO2下降时,呼吸运动有什么变化,其原因是什么?37健康人登上4000米高山时(大气压470mmHg),动脉血中PCO2和PO2如何变化,机制如何?38基本电节律39简述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及其与动作电位及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生理学简答题重点
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包括细胞、器官和系统、整体三个水平。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
正常机体,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相对稳定,即稳态。
4.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1)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在机体的所有调节方式中占主导地位。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肽类和细胞因子等),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3)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5.生理功能调节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原理来理解,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是较重要的概念。
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在受控部分的状态尚未发生改变之前,机体通过某种监测装置得到信息,以更快捷的方式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用以对抗干扰信号对受控部分稳态破坏,这种调控称为前馈控制。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各种物质的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通过细胞膜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水溶性小分子或离子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分两种:经载体易化扩散和经通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分两种: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出胞是指细胞内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是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生理学简答
简答和论述1998年简答:1、简述循环系统运动训练的反应及适应。
答:(1)反应A、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运动时,由于肌肉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
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B、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
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液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和内脏的血流量减少。
C、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许多因素改变后的总的结果。
换句话说,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心输出量的增加和外周阻力的降低两者比例恰当,则动脉血压变化不大,否则动脉血压就会升高或降低。
(2)适应:A、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作用减弱的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是可逆的,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B、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时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反应。
运动性心脏肥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业性反应。
C、心血管机能改善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变化,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 TP再合成速率增加,冠脉供血良好,是心肌收缩力增加。
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2、简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最大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
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凡是能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都能影响运动员的有氧耐力。
另外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 28道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3.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即细胞外液。
4.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
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5.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
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
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6.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7.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9.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属被动转运)10.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11.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12.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生理学简答
1、简述Na泵的作用及其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一种势能贮备,供细胞其他耗能过程利用④细胞产生生物电的基础⑤生电性钠泵可直接影响膜静息电位2、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特点?3、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其特点?过程:神经冲动传递到神经末梢,使Ca2+内流,导致囊泡与接触前膜融合,释放Ach,传递到接触后膜,与N型Ach受体结合,引起终板电位,进而引起骨骼肌的动作电位,使骨骼肌收缩。
特点: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一对一式传递3、比较完全强直收缩和不完全强直收缩的区别?1.力量大小不同:完全强直收缩比不完全强直收缩力量大。
2.曲线形状:完全强直收缩平滑状,不完全强直收缩锯齿状。
3.时期:完全强直收缩刺激落在前一刺激的收缩期,不完全强直收缩落在前一刺激的舒张期。
4、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1.动作电位通过横管传向肌细胞的深部2.终池膜上的钙通道激活,终池释放Ca2+,3.胞质内Ca2+浓度升高引发肌肉收缩4.肌质网膜上的钙泵激活,Ca2+回收,胞浆内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1、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搏出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2.心率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组成及产生机制?0期:Na+内流 3期:K+快速大量外流1期:K+外流 4期:Na+- K+泵、Na+-Ca2+ 交换体、Ca2+泵2期:Ca2+与Na+内流,K+外流3、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1.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量。
2.搏出量3.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
4.心率5.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
6.外周阻力7.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8.循环血量与循环系统容积的比值。
4、夹闭一侧颈总动脉血压有何变化?为什么?血压升高阻断颈总动脉血流→颈动脉窦血压下降→压力感受器冲动减少→心迷走中枢抑制→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4.自动节律性2.富有伸展性 5.对不同性质刺激的敏感性不同3.紧张性对电切割和烧灼刺激不敏感,但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2、简述消化期胃液分泌的特点?头期:分泌量大,占整个消化期胃液分泌量的30%,酸度高,胃蛋白酶原含量多胃期:分泌量大,占整个消化期胃液分泌量的60%,酸度高,胃蛋白酶原含量少肠期:分泌量少,胃蛋白酶原含量少3、胃的运动形式有哪些?作用?容受性舒张:有利于胃接收和贮存食物。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
生理学简答题
1.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①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
③Ach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
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布有N受体。
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而大剂量的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
2.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
说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
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3.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性调节。
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到达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生理学简答78题
生理简答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可将 3 个移出胞外,同时将 2 个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和膜外高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 (1)单纯扩散: O2 、2 、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2+ 、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泵、钙泵;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2+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生理简答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结合配体的结构域位于质膜的外表面,而面向胞质的结构域则具有酶活性,或者能与膜内侧其它酶分子直接结合,调控后者的功能而完成信号传导。
7.局部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区别何在?答: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8.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而神经干的复合电位幅度却因刺激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什么?答: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虽然其中每一条纤维的动作电位都是“全或无”的,但由于它们的兴奋性不同,因而阈刺激的强度也不同。
当电刺激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能引起少数神经兴奋时,可记录较低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兴奋的纤维数增多,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变大;当刺激强度增加到可使全部神经纤维兴奋时,复合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再增加刺激强度时,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再增加了。
11.试述细胞在兴奋和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和基本原理?答:特点: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一系列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原理: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时期,所以锋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并且细胞产生锋电位的最高频率也受到绝对不应期的限制;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大约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则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12.试述神经纤维传导和突触传导的主要区别?答:①神经纤维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而突出传导是“电-化学-电”的过程;②神经纤维传导是双向的,而突出传导是单向的;③神经纤维传导是相对不易疲劳的,而突出传导易疲劳,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④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而突触传导有时间延搁;⑤神经纤维传导是“全或无”的,而突出传导属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
13.简述慢反应自律细胞跨膜电位机制?答: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典型代表为窦房结细胞,其跨膜电位机理如下:①去极化过程:0期时相是由慢Ca2+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去极化过程。
因此其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时程较大,去极化速度缓慢;②复极化过程:无明显的1期和2期,0期去极化后直接进入3期,3期是由于Ca2+内流的逐渐减少和K+外流的逐渐增多引起的复极化过程;③自动去极化过程:4期自动去极化是由于K+外流的减少和Na+内流与少量Ca2+内流的增加所导致的。
14.心肌在一次兴奋中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答:(1)有效不应期:期间不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①0期到3期复极至-55mV:绝对不应期,这时期膜的兴奋性完全丧失;②3期电位从-55mV至-60mV:局部反应期,这时期肌膜受足够强度刺激可产生局部的去极化反应,但仍不产生动作电位;(2)相对不应期:3期电位从-60mV至-80mV,这时期膜若受一个阈上刺激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膜的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3)超常期:3期电位从-80mV至-90mV:这时期若受一个阈下刺激便能产生新动作电位,膜的兴奋性高于正常。
15.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期的例子基础?答:(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Na+内流(2)复极化过程: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速度都很快,形成锋电位。
K+外流②2期(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K+外流、Ca2+内流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 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
K+外流(3)静息期:4期,是指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
Na+、Ca2+外流、K+内流19.试述正常心脏兴奋的传导途径、特点、及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答:传导途径: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是经过某些部位的心房肌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传导,即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蒲肯野纤维心室肌传导特点:①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m/s,“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快(1.0~1.2m/s)②房室交界传导性较低,0.02m/s。
因此,在这里产生延搁。
③末梢蒲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4m/s,高于心室肌(1m/s)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兴奋通过房室交界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可使心室的收缩必定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因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在时间上不会发生重叠,这对心室的充盈和射血是十分重要的。
20.简单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和特点?答: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射血分数:= 搏出量*100%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心指数:指以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特点:心输出量与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相适应,可因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每搏功:指心室一次收缩射血所做的功(2)心脏的做功量=搏击量×射血压+血流功能每分功:指心室每分钟收缩射血所做的功特点:用心脏做功量来评定心脏泵血功能比单纯用心输出量评定更为全面。
22.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答:形成: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影响因素: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②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
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
25.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
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影响因素: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26.何谓减压反射,反射的范围及生理意义?答:减压反射是通过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引起的。
减压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且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减压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改变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减压反射主要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尤其在动脉血压降低时的缓冲作用更为重要。
生理意义:对动脉血压进行负反馈调节,起缓冲作用。
27.简述心交感和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调节作用?答:(1)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心脏神经丛。
轴突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加快,房室交界兴奋传导加快,心房和心室收缩力量加强。
这些作用分别叫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2)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减慢。
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以上作用分别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28.在实验动物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有什么变化?其机制如何?答: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升高。
心脏射血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到达颈动脉窦。
当血压升高时,引起降压反射,使血压降低。
当窦内压降低,降压反射减弱,血压升高。
当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窦内压降低,降压反射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强,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强,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33.什么是生理无效腔?当无效腔显著增大时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
无效腔增大,可导致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通气量减少,肺泡通气量减少,有效的气体交换量减少,使肺泡内气体更新率降低,不利于肺换气,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34.通气/血流比值的意义?增大、减小时的意义?答:V A/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正常V A/Q≈0.84。
这一比值的维持依赖于气体泵和血液泵的协调配合。
(1)V A/Q增大时,就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
(2)V A/Q减小时,就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血的气体不能得到充分更新,犹如发生了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35.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功能的意义有何不同?答(1)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
但对于个体有较大的差异,不能充分反映肺通气功能的状况;用力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通畅程度。
(2)肺泡通气量与肺通气量相比,计算时排除了未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通气量,更能表明真正有效的气体交换量。
36.CO2解离曲线与氧气有何区别?答:①CO2解离曲线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 CO2关系的曲线;氧解离曲线表示血液中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②CO2解离曲线接近线性,且无饱和点;O2解离曲线呈S型,有饱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