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5044a52bb68a98270fefa54.png)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作者:石碧兰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0期摘要: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由于创作年代相近,作品有很大的相似处,因此一直受到后人的追捧。
比较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在创作年代、作者、写作手法与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文化,以及六朝和盛唐时期等中国其他朝代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相异相似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赋物,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序》言:“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故是炎汉之治。
”李善《文选》卷二十九注:“五言,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
”释皎然《诗式》曰:“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条中有“《十九首》词精意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盖东汉之文体。
”胡应麟《诗·内编》中有:“古诗短体如《十九首》,长体如《孔雀东南飞》,皆不假雕琢,工极天然,百代而下,当无继者。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讨论的热情从来没有冷却过,可见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一、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不同之处“古诗和乐府除了在音乐意义上有所区别外,实际是二而一的东西。
现在乐府古词中,假如哪一篇失去了当时合乐的标题,无所归类,则我们也不得不泛称之为古诗;同样,现存古诗中,假如某一篇被我们发现了原来和乐的标题,则它马上又会变成乐府歌词了”。
[1]由此可见,有无合乐的标题是古诗和乐府诗的区别之一。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其中汉乐府的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中,“相和曲”有“丝竹更相和”之意,是流行于北方的民歌;“鼓吹曲”是当时北方的乐曲,主要用于军乐。
“绕歌十八曲”一部分歌词为西汉民歌,也就是说“音乐是汉乐府的灵魂”。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400ae2be700abb68a982fb4e.png)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古诗十九首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汉乐府](https://img.taocdn.com/s3/m/fdad5a9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0.png)
古诗十九首汉乐府1、《同声歌》两汉·张衡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
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
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希所见,天老教轩皇。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2、《春日行》南北朝·鲍照献岁发,吾将行。
春山茂,春日明。
园中鸟,多嘉声。
梅始发,柳始青。
泛舟舻,齐棹惊。
奏《采菱》,歌《鹿鸣》。
风微起,波微生。
弦亦发,酒亦倾。
入莲池,折桂枝。
芳袖动,芬叶披。
两相思,两不知。
3、《游侠篇》魏晋·张华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明。
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
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豪英。
游说朝夕至,辩士自纵横。
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兵。
赵胜南诅楚,乃与毛遂行。
黄歇北适秦,太子还入荆。
美哉游侠士,何以尚四卿。
我则异于是,好古师老、彭。
4、《秦女卷衣》唐代·李白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
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
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
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
5、《游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悲歌》两汉·佚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7、《羽林郎》两汉·辛延年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6dc686deefdc8d377ee3254.png)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作者:单朝辉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9期摘要: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均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光彩熠熠的女性形象,形成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世界,成为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必须涉及的领域。
两个别样的女性世界。
有着共同时代的世态人情、社会价值、文学观念在她们身上的投影,也有诸多细微的差异。
她们生活的世界是建筑在民间尘世中的有着人生种种苦乐酸甜的现实社会。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比较两个女性形象的相同和差异,揭示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审美底蕴。
关键词: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女性形象诗歌发展到汉代,出现了汉乐府诗歌和《古诗十九首》两朵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
两汉乐府诗歌体现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是《诗经》、《楚辞》之后的叉一文学瑰宝。
这些诗歌大部分来自民间(少数文人创作和贵族创作),反映了普遍民众的生活和情感。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产生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顺帝到献帝年间),作者主要是社会上无所归依的下层知识分子。
它以关注人生、情真意切影响了文人诗的方向,代表了文学观念的转变,突破了儒家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传统,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深刻地再现了汉末文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过程,为我们保留了一段深切感人的精神历史。
刘勰誉之“委婉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称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两个女性世界,固然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下的一些共同特征,但是无疑,两个女性世界尽管时代接近甚至交叉,但又有各自的特质。
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分别从女性人物的类型,女性形象的展现方式,以及女性形象的深层审美底蕴和主题意涵三方面来审视女性形象的不同。
一、女性人物类型比较总的说来,汉乐府的女性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女性,是丰富多彩的;《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是思亲情感中的女性,是思妇,类型上较为单纯,却极为感人。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阅读资料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阅读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f27be6d915f804d2a16c12e.png)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成都市玉林中学高2019级语文备课组)汉乐府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01.《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02.《妇病行》此诗通过一个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汉代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挣扎于死亡边缘的生活惨象。
全诗细致地刻画了托孤、买饵和索母等几个细节,表现了妻死儿幼的惨状,诗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动态心态,皆如一出情节生动的短剧。
作者不着一字说明,而人物个性毕现,悲剧主题自生,真切动人。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译文】被病魔拖累的妻子,把丈夫叫到跟前,有一句应当说的话,还没有说珠泪就不断地流了下来。
她说:“我把几个孩子就托付给你了,不要叫孩子饿着冻着,有了过错不要打他们。
我就要死了,你要常常想着我的话。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07327e0828ea81c759f57891.png)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 ,“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https://img.taocdn.com/s3/m/b909c339eefdc8d376ee323d.png)
一、汉乐府的含义
• 1、音乐机关的名称
• 职能:组织文人创作诗歌,广泛收集民歌。
2、诗歌体裁的名称
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魏晋以后,人们 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 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 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最完备 的一部总集。
• 考:老也。 • 寿考:犹言老寿。 • 奄忽:急遽。 • 随物化:指死亡。
• 荣名:指荣禄和声名。
• 一说为“美好的名声”。
这首诗从百草的更新,联想到人生寿命的短暂, 因而发出“立身苦不早”的失意慨叹。
小结
• 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它 标志着四言诗的衰微和五言诗的兴起,《孔 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 着汉乐府的最高成就;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在艺 术上的成熟。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 • • • • •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 • • • • •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思考题:
1、简述“乐府”含义的演变。
2、什么叫“汉乐府”
3、汉乐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 点?代表汉乐府最高艺术成就的是哪篇作品?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https://img.taocdn.com/s3/m/de1b34aff90f76c660371a2f.png)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汉乐府民歌及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及古诗十九首](https://img.taocdn.com/s3/m/92ef1a1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d.png)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羽林郎】 (杂曲歌辞)辛延年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孤儿行】(相和歌辞)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复,助我者少,啗瓜者多。
原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
当与较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相和歌辞)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平陵东】(相和歌辞)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刦义公。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61c455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7.png)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1、内容
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表现追求享受与及时为乐的生活观;
除以上共同内容外,《汉乐府民歌》中还有抨击社会不公,诉说人民苦难,表达其反抗情绪以及歌颂爱情、抗议礼教束缚之作品;而《古诗十九首》则有大量反映中下层知识分子伤时失意,叹息人生短促,知音难遇,要求建功立业的作品。
2、形式
(1)语言:口语的直白与文人诗语的精炼
《汉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直白,清新自然,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精炼准确。
谢榛《四溟诗话》:“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
(2)技法:叙事与抒情
《汉乐府民歌》最显著之特征即是其叙事性。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诗进入渐趋成熟的阶段。
《古诗十九首》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增加了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的悲叹。
(3)诗体:多样化与单一化
汉乐府民歌形式多变,自由灵活,具有一种飞动之势和流动之美。
《古诗十九首》全是五言,这是文人们受乐府诗的影响并向乐府诗学习的结果。
他们在民歌五言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得这种诗体既有民歌的活泼与清新自然,又有文人诗的工致与精美,从而树立起五言诗的新典范。
(4)风格:明朗与含蓄
乐府诗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饱含着自己的血泪或洋溢着自己的欢乐,感情基调是明朗的。
《古诗十九首》却情思深沉,抒写蕴藉委婉。
汉乐府1
![汉乐府1](https://img.taocdn.com/s3/m/78add99951e79b89680226de.png)
内容剖析
病妇嘱咐遗言托孤 男主人公彷徨无计 朴 素 而 忠 实 的 写 照
无
艺术特色
※ 真实具体的描写
※ 语语含情
作品赏析
十 五 从 军 征
十 五 从 军 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萧统 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之名, 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 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 一般认为,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 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东汉末年中下 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 游子思妇之辞 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 现实. 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 情诗的成熟 的成熟. 情诗的成熟.
※ 《江南》 赏析(三种说法)
"劳动愉悦说" (朱东润本) "爱情隐喻说" --"鱼戏莲"图
① "鱼"为情爱的隐语,以鱼的多子象征 配偶的繁殖功能,可见古人对生殖的崇拜. "民歌中,隐语的例子很多,以鱼代替 配偶或情侣的隐语,不过是其中之一".(闻 一多《说鱼》) "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 于说男与女戏."(同上)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7cbddec08bd63186bcebbc7b.png)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c2e5561331126edb6e1a100b.png)
《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 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无论贤愚贵贱, 在死神催促下,都将葬身荒野,魂归黄泉,聚集 于另一世界,谁能摆脱死神的安排久留于人世间? 写死亡之不可避免,基调是凄惨的。 据崔豹《古今注》,《薤露》、《蒿里》为汉代流 行的丧歌,一般在送葬时让挽柩者歌之,亦谓之 《挽歌》。
《病妇行》
诗题已先引人入悲,诗则更让人有悲恸欲绝之感,集 中于三哭的场景:病妇的“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 一何翩翩”之泣,丈夫的“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对交啼泣,泪不可止”之泣,孤儿的“啼索其母抱” 之泣,从始至终贯穿篇中,沉痛凄楚,清人顾茂伦称 其“言迄有呜咽声”(《乐府英华》卷五)。 朱乾《乐府正义》:读《饮马长城窟行》,则夫妻不 能相保矣;读《妇病行》,则父子不能相保矣;读 《上留田行》、《孤儿行》,则兄弟不能相保矣。亡 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第一章 两汉乐府
一、汉乐府诗歌的保存与分类
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 有的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像司马相如这样的文 人也曾参与创作。 《汉书•艺文志》 著录西汉歌诗28家,314篇,基本都 是乐府诗。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有《大风 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 歌》18首,以及另外为数不多的几首民歌,其他乐府 诗都作于东汉。 后代的保存及其分类:一是南朝梁沈约编纂的《宋书• 乐志》。在先前的收录乐府古辞的总集佚失的情况下, 沈约此史志便弥足珍贵,它无疑是现存较早较多保存
《有所思》《白头吟》
三.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示。 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部分作品偏重于人生问题 的思考,其中或慨叹生命短促,或吟咏及时行 乐,或幻想求仙长生,或总结人生经验,从各 个角度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生死存亡问题的关注 与重视。《薤露》和《蒿里》(“相和歌辞”) 抒写了对人生无常的悲哀。《薤露》:“薤上 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 归!”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https://img.taocdn.com/s3/m/ffb4a44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6.png)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
艺术风格,被刘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https://img.taocdn.com/s3/m/1d05c75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1.png)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1、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
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3、《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e6981cb8cf84b9d529ea7a76.png)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 “又古诗佳丽, 或称枚叔, 其《孤竹》一篇, 则傅毅之词, 比采而推, 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 直而不野, 婉转赋物, 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序》言: “古诗眇邈, 人世难详, 推其文体, 故是炎汉之治。
”李善《文选》卷二十九注: “五言, 并云古诗, 盖不知作者, 或云枚乘, 疑不能明也。
”释皎然《诗式》曰: “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条中有“《十九首》词精意炳婉而成章, 始见作用之功, 盖东汉之文体。
” 胡应麟《诗?内编》中有: “古诗短体如《十九首》, 长体如《孔雀东南飞》, 皆不假雕琢, 工极天然, 百代而下, 当无继者。
”从古至今, 人们对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讨论的热情从来没有冷却过, 可见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一、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不同之处“古诗和乐府除了在音乐意义上有所区别外, 实际是二而一的东西。
现在乐府古词中, 假如哪一篇失去了当时合乐的标题, 无所归类, 则我们也不得不泛称之为古诗; 同样, 现存古诗中, 假如某一篇被我们发现了原来和乐的标题, 则它马上又会变成乐府歌词了”。
[1] 由此可见, 有无合乐的标题是古诗和乐府诗的区别之一。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 类, 其中汉乐府的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中, “相和曲”有“丝竹更相和”之意,是流行于北方的民歌; “鼓吹曲”是当时北方的乐曲, 主要用于军乐。
“绕歌十八曲”一部分歌词为西汉民歌, 也就是说“音乐是汉乐府的灵魂”。
[2] 虽然如此,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因此两者除了在有无合乐的标题上有区别外, 还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一)创作主体不同《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者大都是充满羁旅情怀的游子。
关于其作者,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证, 首先是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分析。
汉大赋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史记》
![汉大赋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史记》](https://img.taocdn.com/s3/m/f18e45c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f.png)
汉⼤赋汉乐府《古诗⼗九⾸》建安风⾻《史记》汉⼤赋汉⼤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
汉⼤赋⽤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铺陈渲染了⼤汉帝国⽆可⽐拟的⽓魄与声威。
⼤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多采⽤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以“润⾊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的,兼有讽喻劝谏。
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铺张扬厉的⼿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汉⼤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次⼤汇集,不同《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通俗的语⾔构造贴近⽣活的作品,由杂⾔渐趋向五⾔,采⽤叙事写法,刻画⼈物细致⼊微,创造⼈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诗体发展的⼀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学史上有极⾼的地位,于与诗经,楚辞可⿍⾜⽽⽴。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代的叙事诗,在体裁分类上,⼀般都归附于乐府体。
许多名篇,直接以“歌”、“⾏”为名。
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体和五⾔体.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创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诗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形式.《古诗⼗九⾸》——东汉末⽂⼈五⾔诗的代表作。
最早见于《昭明⽂选》,南朝萧统编这部书时,将东汉末年⼀些⽆名⽒作家的作品⼗九⾸选编在⼀起,称为《古诗⼗九⾸》。
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下层⽂⼈彷徨失意、感时伤世的苦闷,充斥着⼀股忧郁感伤的情调。
《古诗⼗九⾸》艺术成就很⾼,叙事、写景、抒情达到⽔乳交融的境地,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阶段.建安风⾻——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时期⽂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和⼥诗⼈蔡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考:老也。 • 寿考:犹言老寿。 • 奄忽:急遽。 • 随物化:指死亡。
• 荣名:指荣禄和声名。
• 一说为“美好的名声”。
这首诗从百草的更新,联想到人生寿命的短暂, 因而发出“立身苦不早”的失意慨叹。
小结
• 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它 标志着四言诗的衰微和五言诗的兴起,《孔 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 着汉乐府的最高成就;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在艺 术上的成熟。
一、汉乐府的含义
• 1、音乐机关的名称
• 职能:组织文人创作诗歌,广泛收集民歌。
2、诗歌体裁的名称
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魏晋以后,人们 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 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 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最完备 的一部总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描写一个服役65年 的老卒,退伍回到 家中看到的家破人 亡的凄凉景象和所 遭受的穷老无依、 孤苦伶仃的悲惨命 运,控诉了汉代统 治者的穷兵黩武以 及不合理的兵役制 度。
• 特色:巧妙的剪裁,完整的情节,将环境 描写和心理刻划、自述和对话和谐交融, 使简短的篇幅中包含丰富的内容。 • 全诗以老卒的行动为线索,由远而近、 由外到内,通过三个具有丰富深刻内涵的 画面突现主题。即:松柏下座座坟茔,家 中荒芜破败,做好饭无人同吃。
•
• • • • • • • • •
《上 邪》
二、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1、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 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2、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3、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并善于运用戏剧性的 对话和独白。 。 4、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5、以杂言诗为主,渐趋于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的 兴起。
青青河畔草
• • • •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
本诗写法上以春景起兴,用春景衬春情, 以倡女与荡子相对,最后以心理独白作结, 表现出一位饱受情感压抑的妙龄女子春日 孤独寂寞,思念“荡子”丈夫的抑郁之情。 语言朴实直率、大胆煽情,为以后的文人 诗所罕见。
三、作品选析
• 《东门行》写了一个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 走向绝路的场面: •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 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 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 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 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十五从军征》
思考题:
1、简述“乐府”含义的演变。
2、什么叫“汉乐府”
3、汉乐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 点?代表汉乐府最高艺术成就的是哪篇作品?
4、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5、被刘勰赞为“五言之冠冕”的是哪部作品?它 是如何得名的?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什 么特色? 6、名词解释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7、阅读作品:《上 邪》、《十五从军征》、 《青青河畔草》、《行行重行行》、
•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回车驾言迈》
• 回:转。东风:春风。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
• •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抒写一位思妇对游子的
思念。前六句极写离别之
悲,紧扣“远”着笔,突 出“生离”的苦衷。后十 句尽抒相思之苦,其中先 写路远难会的怅惘,再写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 • • • • •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 • • • • •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 • 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和仕途失意的痛苦。 三、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 • 1、长于抒情,巧用比兴,含蓄委婉。 • 2、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直而不野
• 刘勰《文心雕龙》:“五言之冠冕。” • 钟嵘《诗品》:“精心动魄,可谓几乎一 字千金。” • 王世懋《艺圃撷余》:“五言之《诗经》。”
• •
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 《木兰诗》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 称为“乐府三绝”。 • 又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 兰诗》称为“乐府双璧”。
一、《古诗十九首》的由来
• 是东汉末年一些下层失意文人创作的 五言诗,作者佚名。因它们风格相近, 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纂《文选》时,将其 编为一组,题名《古诗十九首》,从此 成为专称。其高度的艺术成就表明,我 国的五言诗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相思过度而消瘦的痛苦,
最后以勉强的自我宽慰作 结,深婉曲折,十分贴近
思妇心理。
•
–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