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模板5篇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模板5篇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模板5篇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模板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最精良的资源往往是收费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1.认真学习山东省《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注意研究山东省与生物高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取得一定的课外知识量。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综合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和思维容量的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知识的再现。

4.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生物复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生物复习过程中都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作为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二、学科目标1.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提高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抓好一轮复习,研究考试说明,捕捉高考信息。

训练高考试题,争取在年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

三、具体教学措施1.继续认真钻研教材、考纲和《考试说明》,及时了解和收集各类高考的信息,认真分析研讨近几年生物考试试题,以便把握教学的有的放矢地进行生物学科的复习,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认真开展备课组活动,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重点落实备课常规和课堂教学常规,课和上课质量,备课组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考试。

3.近一步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二召开一次备课组教师会议,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有专人发言,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全组教师凝结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实现智慧共享。

4.为了进一步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积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采用“组内备课,组内评议,改进教案,再行教学,不断完善”的连动式备课、上课方式,及时总结,反思问题,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提高。

高中生物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教案
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区别
名称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分泌腺
作用器官
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
肝脏
生理作用
①促进糖原的合成
②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
③促进血糖转变为脂肪
④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①促使肝糖原分解
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作用方向及结果
①增加血糖去路
②减少血糖来源
增加血糖来源
血糖
血糖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实验假设:
这种实验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实验过程:
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注入狗静脉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结论:稀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分泌。
C、雄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D、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 )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所作用的器官分别是
A、性腺、甲状腺、肾上腺 B、垂体、甲状腺、肾上腺
C、垂体、垂体、垂体 D、垂体、垂体、肾上腺
( )5.当人体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含量多少的调节和控制。
2.看图回答问题:
3.现有相同容积的玻璃缸几只,利用自然的清水、同龄且发育状态相同的小蝌蚪60只、饲喂蝌蚪的饲料、未经处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并把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放在50℃的温水中处理10 min。根据这些现有的条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经过处理以后,是否还有生物活性。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每一节课都是我们领略知识海洋的机会,也是我们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智力水平的契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1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

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学后记: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

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篇1: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2、实验步骤及现象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以下。

(结合教材P80图讲解)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生物必修3教案6篇

生物必修3教案6篇

生物必修3教案6篇为了能给孩子们呈现精彩的课堂,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准备适合自己的教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都要制定教案,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生物必修3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3教案篇1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

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

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

(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

最全面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最全面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目的要求】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 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 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PH稳定的。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NaOH(盛于滴瓶中)、4 副防护手套、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 2.5ml 自来水倒入50ml 烧杯中2、用PH计成PH 试纸测试5:1 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 (盛于滴瓶中)、0.1mol/L 50ml 烧杯1 个、50ml 量筒1 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并作记录,加入 5 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一次加一滴0.1mol/L 记入表中。

4、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6、充分冲洗烧杯,三、现象观察HCl,然后30 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并向其中倒入25ml 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的NaOH,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 1 至步骤4,记录结果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 1 至4 记录结果。

不同实验材料PH 变化记录表加入0.1mol/L HCl 加入0.1mol/L NaO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0510 15 20 25 30 0510 15 20 25 30 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 1生物材料 2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情况。

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优秀教案

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优秀教案

课题必修三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型新授课[来源:学科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1〕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 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向光生长的植物问题:图片中植物生长特点?[来源]提示:植物会向着光源生长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说出向光性对植物生长的意义?过渡:向光性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许多科学家就是通过对植物生长向光性的研究发现了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激素——生长素,它也是第一种被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下面我们就重温科学家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所做的一些实验。

(二)新课讲授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的实验:材料:金丝雀虉草〔背景介绍〕胚芽鞘图片胚芽鞘: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装物叫做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

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图片:实验示意图〔四组,见教材P46〕解释锡箔纸,不透光问题:描述各步操作的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提示:①胚芽鞘在黑暗中向上生长②完整的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尖端下方朝向光源弯曲③去掉尖端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不生长④锡箔〔不透光〕罩住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⑤锡箔罩住尖端下方,尖端下方朝向光源弯曲问题:〔1〕比拟图①和②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比拟②和③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比拟④和⑤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4〕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提示:〔1〕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向光生长;〔2〕胚芽鞘的向光性弯曲与尖端有关;〔3〕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4〕该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因而出现向光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第4节免疫调节 (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必修三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必修三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必修三学科:生物年级:高中三年级课时:一节课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和意义;3. 能够解释DNA和RNA的关系;4. 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1. DNA的结构与功能;2. DNA复制的过程;3. 基因突变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讲义;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从DNA的复制对生物遗传的意义开始,引发学生对DNA 结构和功能的思考。

二、教学主体(30分钟)1. DNA的结构与功能(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规律,以及DNA在细胞内的作用。

2. DNA复制的过程(10分钟)教师讲解DNA复制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DNA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机制和意义。

3. RNA与DNA的关系(5分钟)教师解释RNA与DNA的关系,让学生了解RNA在转录和翻译中的作用,并理解RNA与DNA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基因突变的影响(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对遗传变异和进化的重要性。

三、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DNA的重要性和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拓展相关知识。

四、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DNA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并结合实例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理解DNA复制的过程和意义,解释DNA和RNA的关系,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

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希望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不断提升自我。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引言:单细胞的草履虫生活在水中,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人除了表皮细胞等少数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绝大多数细胞都不与外界直接接触,这类细胞是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阅读课本P2—3完成下列问题: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________,统称为体液.2.内环境的概念: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组织液〕过渡: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有何关系呢?1.让学生认清各部分名称与内环境有哪几部分组成2.让学生在阅读下面一段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也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思考:血浆与血液有何区别?〔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中所含成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内含的血红蛋白也不属于血浆成分.〕练习:写出下列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例1: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 B 〕 A.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C.淋巴生成速率降低D.淋巴循环受阻例2: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C 〕 A.血浆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归纳与整理①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②正常内环境中必定有活细胞存在.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 ④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⑤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液提出的. ⑥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二、内环境的组成成分1.血浆的成分:〔学生阅读,明确血浆的主要成分〕2.组织液、血浆、淋巴成分的异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蛋白质含量很少.〕 例3:内环境中不含〔 C 〕A.胰岛素、氨基酸、尿素B.酶、甘油、维生素C.麦芽糖、淀粉、乳糖D.无机盐、葡萄糖、性激素 例4: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A 〕 A.血红蛋白B.抗体 C.胰岛素D.尿素例5: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B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B.氧气进入肺泡C.肌肉注射胰岛素D.牛奶被喝进胃中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学生阅读教材P5相关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三个主要方面:、、. 1.溶液渗透压:⑴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其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即溶液的浓度越,对水的吸引力越,溶液的渗透压越.⑵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⑶37℃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的渗透压,相当于浓度为的氯化钠溶液.2.酸碱度⑴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 H为.⑵血浆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原理: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 ==== H2CO3H2CO3 ==== H2O+CO2↑〔从肺部排出〕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OH-+H2CO3 ==== HCO3-+H2O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与其作用.2.说明内环境稳态与其生理意义.3.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内环境稳态与其生理意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导课:请同学们根据调查给予的表格---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学生回答:-------------------〔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X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教学过程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学生根据总结以与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说明内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中.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X围内.〔3〕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教师提问:除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外,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又是如何变化的呢?〔突出和深化概念〕让学生结合课本P7"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X围,这说明什么?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解释:关于稳态定义的深化:1.内环境稳态不仅仅指温度,PH和酸碱度处于动态平衡.2.同样机体内的各种成分的理化性质都动态保持在一定的较小X围内,处于动态平衡.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机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作用实现内环境的稳态的呢?下面我们以血浆PH的调节为例来分析.〔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得出结论: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发生作用的结果.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让学生看课本P8相关内容,总结出稳态调节机制发展历程: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过渡: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思考与讨论: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2.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请你从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解释:学生举例: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还有,1.当肾功能衰竭时,尿毒症2.高山缺氧反应3.严重腹泻4.酸碱中毒等5.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6.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孩子出现佝偻病;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实验并讨论〕生看或做实验,思考,师提示.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与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关于人体血液pH值缓冲作用原理] 人体血液不会因为进入少量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结合有关生化知识对H2C03/NaHCO3在维持血液pH值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它们的电离如下:H2C03→H+ + HC03- <1> <双向,可逆>;NaHC03→Na++ HC03- <2>;由于<2>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03- 存在,对<1>式电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C03-和H+ 结合成H2C03 ,也就是说<2>式的结果抑制了<1>式H2C03的电离,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浓度很小.当血液中进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时,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进入的酸中的H+结合成电离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显降低.当血液中进入少量碱时,此时血液中的H+与进入碱中的OH- 结合成难电离的H20,当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时,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电离出H+来补充血液中减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显升高.正是因为H2C03和HC03-的大量存在才会使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少量碱、酸的进入而造成明显升降.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与单向传递的原因2.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3.概述人脑的组成与各部分的功能,说出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能力目标1.阐明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2.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知晓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2.关注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3.认同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阐明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学过程][复习]①反射的结构基础?②静息电位的电位表现和产生机理?动作电位电位的电位表现和产生机理?③画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和局部电流示意图?〔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存在于:突触小泡内释放方式:胞吐,穿过0 层膜,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2.神经递质作用效果: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种类〔本质〕:有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递质〔如单胺类物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传递过程〔图2-4〕探究1.讨论交流:尝试概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并说明信号变化过程.突触上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化学信号→电信号4.特点:〔1〕单向传递A.具体表现: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探究2.尝试写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途径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也可写成:轴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轴突→突触→树突→细胞体B.单向的原因: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2〕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探究3.分析交流:突触延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兴奋在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思考: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相对较慢,传递速度与突触的数目有关〔3〕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可用药物加强或阻断传递探究4.肉毒杆菌毒素能选择性地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则该毒素在兴奋传递中起什么作用?〔使兴奋的传递中断,从而使突触后膜不兴奋〕思考:临床上用药物进行局麻的机理是什么?可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与突触处的化学递质作用,干扰神经传导注意:释放到突触间隙的递质与受体蛋白结合发挥作用后,很快被相应的酶灭活〔只发生一次作用〕,以保证突触传递的灵敏性思考:胆碱酯酶能使乙酰胆碱很快分解,在此过程中胆碱酯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若某种药物能阻止乙酰胆碱的分解,则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又是什么?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使突触后膜持续地兴奋5.在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形式:神经递质〔或化学信号〕的方式传递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2.各级神经中枢的关系①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②一般说来,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最高级中枢2.高级功能:〔1〕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S区受损: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H区受损: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W区受损: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V区受损: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思考:盲人识字需要哪些神经中枢的参与?〔躯体运动、躯体感觉、语言中枢〕〔2〕学习和记忆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②学习和记忆涉与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与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活动与神经元之间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应增加有意注意,对所学知识要与时复习、巩固〔重复〕,以达到永久记忆,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2.2 通过激素的调节〖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师提示.〖提示〗反馈调节有正负反馈之分,其中负反馈在日常生活与人体的生理活动中都很常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冰箱、空调等的调温系统都是根据负反馈原理来设计的,机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如绝大多数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等都是负反馈调节的最好例子.正反馈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也是存在的,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等.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正反馈的实例,如某位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与社会的联系〗生思考师提示.提示: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紧X、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与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与淀粉类食物.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过程与方法: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二、教学中难点1.教学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2.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好!在本章的前两节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面让我们先来看图片问题探讨:1既然知道做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会加速呢?2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那些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板书〗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板书〗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师:体液调节除了通过激素的调节外,还包括通过CO2等化学物质的调节.激素、CO2和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都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来调节机体的机能,这些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要解释"过山车现象〞,我们先要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做个比较.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师:先简单复习一下前两节的相关内容.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3、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生1: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生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的.前者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后者要稍慢一些.生3:激素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师:由此,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生:它们的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途径是体液的运输.生:它们的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生:它们的作用X围不同,神经调节X围局限,体液调节X围广泛.生: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板书〗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师:这里我们用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方法引导〗师: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生: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人体内的酶促反应就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师: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生:物体的温度高低取决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的温度.而人的体温高低和环境温度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它取决于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人体向环境中散失的热量之间的比例.师: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生:人体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热量,主要通过体表热辐射散失热量.师:体温的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人体安静时以肝脏放能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热量的三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图:体液调节图解师: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生:寒冷环境中作为产热结构的肌肉和肝脏代谢旺盛,产热多;作为散热结构的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炎热环境中,肌肉和肝脏代谢减弱,产热少,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X,散热增多.师:在上一节课上我们曾经接触过一种激素,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调节机体产热增加,是什么激素?生:甲状腺激素.师: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生: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体温变化的刺激被下丘脑感受到后,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产生相应反射,同时体液中如甲状腺激素等能调节体温的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师: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生:在这个实例中,首先起作用的是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它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泌相关激素的内分泌腺就相当于效应器.所以,这个实例中体液体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产热和散热的控制.师: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生:人体的体温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的.当环境温度持续长时间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就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增减衣物、转移到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物理降温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师:请根据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生:极地工作人员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脏细胞代谢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细血管收缩.而在高温车间工作的人则正好相反.因为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极地工作的人员要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温水,作室内加热等措施.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多喝盐开水补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盐分,室内要通风,准备风扇、室内降温等措施.〖合作探究〗师: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排尿.关于尿液的形成,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这里大家来重温这个知识.师:尿液形成过程中直接影响尿量多少和回到内环境中水盐的量的是在哪里进行的什么过程?生:是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完成的水分和盐分的重吸收过程.师:关于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我们在第2节练习的题目中接触过了,还记得它的作用吗?生: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师:很好.水盐调节的机制非常复杂,涉与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下面仅以抗利尿激素与相关神经调节为例,来探讨水盐平衡的维持.图: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师:大家根据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展开分析讨论,然后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说明当饮水不足和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生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增加.这属于体液调节.生2: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减少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另外也会使尿量减少.师:在这个实例中,下丘脑与参与了神经调节,又作为内分泌腺参与了体液调节.请同学比较分析实例一和实例二,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生:……师: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图: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师:反过来,体液调节对神经系统就没有作用了吗?请举例说明.生:有的.比如说甲状腺激素的几个功能中有一个就涉与到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师:是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促胰液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阐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3、通过讨论领悟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XXX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二)难点:1、胃、小肠、胰腺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各自的消化作用2、推测促胰液素的分泌机制3、尝试设计证明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调节的实验方案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现象教师活动1850年,法国实验生理学家XXX(ClaudeXXX)发现酸性食糜进入小肠会引起胰液分泌。

但当时XXX的发现似乎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

直到1894年才被俄国巴甫洛夫实验室的生理学家道林斯基(Dolinski)重新发现。

促使胰腺分泌胰液的信息是通过什么途径送达到胰腺的?二)19天下学术界的观点:神经调节假说一)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体系调治的。

在“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治的?”这一问题上,人们认为,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如果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尝试写出这个反射弧的完整反射路径。

当时XXX学派也特别“神经论”思想。

他们认为,盐酸引起胰腺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

1896年,XXX夫的另一个学生帕皮尔斯基(Popielski)发现,切除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和控制该反射所有可能的神经中枢,盐酸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思考1溶液仍能引起胰液分泌。

因而XXX基于1901年提出假设,认为这是一个“局部短反射”。

三)演绎、推理,实验验1901-1902年,法国学者XXX(Wertherimer)也独自进行了同样的机制分析: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证推翻假说一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再向小肠中注入稀盐酸,胰腺仍然能够分泌胰液。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3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3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3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3)说明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相互关联和协调一致。

(4)概述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2、技能目标:(1)尝试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2)进行资料分析,提高思维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体验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过程。

(3)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三、教学方法本节根据建构学习理论,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

以问题引发兴趣,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细胞图片。

出示细胞核结构示意图的投影片,新闻中常播:那么在细胞这个国度中,谁是核心呢?是什么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呢?比如:科学家们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动必定有某个蓝图,这个蓝图在哪里呢?很自然,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细胞中的细胞核。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都是以真核细胞为例的,不考虑原核细胞。

那是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 那么,细胞核是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就是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部分,并展示在屏幕上。

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参考多利羊)核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颜色?可看出,美西螈的皮肤颜色由什么决定?2、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

结果?当分裂到16到32个细胞时,如果有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一半,结果?结论?3、变形虫的切割实验4、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这4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细胞核有什么功能?细胞核有这样重要的功能,必定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结构。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必修三稳定与环境教学案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必修三稳定与环境教学案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生物必修三牢固与环境教教课设计高中生物必修③《稳态与环境》教教课设计江苏省阜宁中学伏书俊[ 课题 ]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3课时实验生物体保持pH牢固的体系[ 本节聚焦 ]1 、生物体为什么能使pH 牢固在必然范围内?2 、依照实验结果,说明不同样实验资料pH 变化有什么特点?[ 自主学习 ]1、实验原理① 会产生好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② 食品中有时会含有一些③ 或④物质,这些⑤ 或⑥ 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⑦ 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由于血液中⑧的调治作用,机体能使 pH 牢固在○9。

2、目的要求经过比较1○0、1○1(如 Na 2 HPO 4、KH 2 PO4等的溶液,在加入1○2或○时,能使○ 的变化减弱)和生物质料在加入○ 后○ 的变1 3 1 4 1 516化,推测17○。

3、资料用具1○8 防范手套,50mL1○9 1万用pH 试纸,镊子1 把,自来水匀浆、23○、用水5:1稀释的个, 50mL20○ 1 个,0.1mol/LnaOH(22○24○、黄瓜匀浆),pH=721○,pH计或),生物质料(肝的2○5。

4 、方法步骤①将 25mL②用 pH 26○倒入计或 pH50mL烧杯中。

试纸测试2○7,并做记录。

③一次加一滴○ ,尔后轻轻摇动。

加入 5 滴后再测○ 。

重复这2 829一步骤直到加入了○为止。

将 pH 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3 0加入 0.1mol/LHCl加入 0.1mol/LNaOH加入不同样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样数量液滴后的pH051015202530051015202530自来水缓冲液生物质料 1生物质料 2④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 。

测定并记录初步的○ 。

再3 132如步骤 3,一滴一滴地加入○,测定并记录 pH 。

3 3⑤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 ,重复步骤 1 至 4 ,记录结果。

3 4⑥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质料分别代替○,重复步骤1至4,3 5记录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2.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

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1单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1单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高三生物实践活动教案

高三生物实践活动教案

高三生物实践活动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三生物实践活动教案高三生物实践活动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要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

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

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往往更喜欢于找免费的教案资源网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必修二以遗传为主线,按章节来划分为七章,分别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理论。

而实际上,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模块应当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六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来,本模块作者设计时所考虑的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还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具体的内容标准等。

必修三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

传统的生物学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框架来整理和概括生物科学事实,这样虽然容易被理解,但是科学事实本身和若干科学事实的简单堆砌毕竟还不等于科学。

因此新教材调整了编写思路,依据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思想,其核心是追求课程内容结构化,而生物学科的内容包括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的理论体系,及其隐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因此,生物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根据知识理论体系建构,也可以根据学科思想和方法建构,两者各有其合理性。

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各个模块都兼顾了知识理论体系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由于现在浙江省采用的是新高考,学校也没有统一的参加选考时间,因此导致其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在上半年的四月份已经进行了一次选考,但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要在这个学期的十月份参加第一次选考,因此在同一班级里却存在不同的需求,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只好以整体复习为主,其中穿插综合复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2)建立知识框架体系,能够宏观地、全面系统地分析题目;(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并回答有关题目。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实验一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酸)教案1、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K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再加入酸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图表l)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答:生物材料加入酸性溶液HCl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

答:当加入少量HCl时, Na2HPO4溶液呈碱性,对HCl起了缓冲的作用。

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 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答: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相当于实验中的缓冲剂。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水对酸性物质(如HCl)不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因而再加入酸性溶液后,pH值变化的最大。

缓冲液在加入酸性溶液后,pH变化十分平缓。

而两种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性溶液后pH值变化较平稳,说明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因此我们得出在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液,能维持pH相对平衡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教案【实验原理】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的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肺汤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

生物体中依靠这种作用的激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

【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激素应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

增强学生交流和判断思考能力。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15张“糖卡”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元”,2张胰岛素卡2张胰高血糖素。

二、方法步骤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上升,此时由乙拿出2张胰岛素卡使甲的2张“糖卡”由背面翻到正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2、模拟运动时的反应甲从桌子上拿走了1张正面朝下的“糖卡”,使血糖浓度下降,此时由丙拿出 1张胰高血糖素卡,使甲的1张“糖卡”由背面翻到正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三、实验结论当生物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

因此,生物体中血糖浓度能维持平衡。

四、实验评价与其他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相互借鉴,并就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误区警示】1、应选用不同颜色的纸做“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

2、卡上字应醒目,方便活动操作。

3、各组应对此活动进行交流。

【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结果怎样?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下降;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

二、探究创新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会导致糖尿病的产生实验三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教案【目的要求】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理解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

4、通过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用效果不同,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二.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 NAA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根。

三.设计实验: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

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

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

二.方法步骤: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3-7cm 。

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对照,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10cm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大与培养液的接触面积;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生长情况一致。

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10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进行实验:设置 10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 25℃。

三.观察现象:定期观察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状况,并记录结果。

(浓度:mg/ml;时间:天)植物来说,促进插条生根的这种生长素类似物 NAA的最适浓度是 0.9g/ml。

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误区警示】在本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与其促进根生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在本实验中,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不能生出不定根,请分析可能的原因?【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你们小组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了吗?预实验的作用有哪些?你们小组认为在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创新:就此次探究活动,你们小组还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吗?你有没有一些改进此探究活动的措施?实验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目的要求】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

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器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三、现象观察四、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五、实验评价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解释。

【误区警示】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

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竞争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_震荡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_左上两边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

【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适当稀释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二、探究创新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六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教案一.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2.能对土壤中部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3.学会设计表格进行观察和统计。

二.实验原理:(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三、丰富度调查方法:取样器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四.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2.制定计划:3.实施计划:本研究包括五个操作环节: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1)准备:①制作取样器;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P76)(2)取样:可以在野外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缺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3)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

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

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4)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

(P76)(5)统计和分析:“统计和分析”,要求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

五、注意事项: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许多土壤动物(如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的昆虫)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此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实验七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案【目的要求】1.设计和进行对照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2.分析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情况。

3.学会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方法,并根据现象作出合理判断和解释。

【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1.有分解作用?2.如果往淀粉溶液中加入土壤浸出液,淀粉会被分解吗?如何去检测?二、猜想假设三、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鲜土壤、蒸馏水、淀粉糊、碘液、斐林试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