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与《大学》

合集下载

王阳明《大学古本旁注》:心学解《大学》

王阳明《大学古本旁注》:心学解《大学》

王阳明《大学古本旁注》:心学解《大学》
对于《大学》,在文本上,王阳明认同东汉郑玄传下来的《大学》“古本”;在义理上,他对《大学》的理解早期以“诚意”为本,后来转向以“致知”为宗。

不管是以“诚意”为本,还是以“致知”为宗,以“诚意”为核心,王阳明对《大学》的解读,都具有整体的内向性特点。

阳明先生训“格”为正,训“物”为事,而且是“意之所在”之事,这样就把“格物”转变成为“格心之不正”,在“心体上用功”。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

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

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

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

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

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

格物以诚意,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复而体正,体正而无不善之动矣!是之谓止至善。

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辞。

阳明心学视阈下的《大学》“三句教”及其人学精神

阳明心学视阈下的《大学》“三句教”及其人学精神

阳明心学视阈下的《大学》“三句教”及其人学精神作者:朱小明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8年第04期摘要:《大学》的成德之教及其“三纲”“八条目”的工夫图式从根本上而言是以人之心性为逻辑前提的,以心性之学来解读《大学》是理解《大学》文本的重要突破路径。

本文结合阳明心学来阐释《大学》文本,详细解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句教的思想内涵,从心学的角度来深入论述《大学》三句教中所蕴含的人学思想及其道德精神,并结合时代精神总结指出《大学》精神在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大学》三句教人学道德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4-26-32《大學》作为传统儒学的经典哲学著作,向来被称为初学者入德之门。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自宋以来,在程朱的推崇下,《大学》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其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成为与“五经”并列的传统经典,也是后世读书人必须诵习的重要文本,对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何为大学?大学乃是大人之学,追求的是成人成德之学,致力于人的自我完善和心性修养。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大学》就是关于人的学说,《大学》所体现的正是传统儒学所蕴含的人学思想和道德精神,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智慧和内在本质。

《大学》以人学为内核,对传统儒学的道德学问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创造性地提炼出“三纲领”“八条目”的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开篇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这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称为“八条目”,“三纲领”与“八条目”之间是本末关系,“三纲领”是总纲、主旨,“八条目”则是路径、条目,二者均以成德为精神宗旨,以精微的哲学思维和严谨的逻辑语言构建起了一个士人君子的宏观而系统的人生图式,体现出传统儒学的内圣外王与知行合一之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世儒者的人格型塑与道德践行,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王阳明《大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王阳明《大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王阳明《大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对于《大学》的作者、版本以及其中的义理,很多学者都对此展开过讨论,陈来《<大学>的作者、文本争论与思想诠释》(2020)认为“《大学》义理精要,篇幅不长,但从文本到思想,相关讨论非常多,在宋以后的儒学发展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宋明理学的很多根本性命题、核心话题以及重要争论都来源于此。

”[1]并且关于阳明心学的理论溯源,陈来曾说“整个阳明哲学的概念和结构都与《大学》有密切的联系”[2]。

可见,《大学》在阳明心学的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阳明《大学》诠释的历程有助于厘清阳明思想的发展变化,增强对阳明心学的认知。

一、“龙场悟道”思想之转折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阳明心学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纵观王阳明哲学的发展历程,可见他对朱熹的《大学》改本和相关诠释,经历了前期忠实信奉,中期怀疑茫然,最终彻底推翻、立己之学的过程。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也记载了王阳明思想的演化历程和阳明对朱子《大学》阐释的态度的转变,他将其概括为:先生之说,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

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3]王阳明早期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深信不疑,他仔细研读朱熹的著作,学习圣贤之道,但是在亭前格竹,七天无所获后,他开始对格物之说产生怀疑,直至龙场,他才明白了格物的根本意思,才知道天下的事物本来就没什么好格的,格物只需要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上下功夫就好了。

至此,他实现了思想上的大转变,对程朱理学进入到彻底怀疑的阶段。

在这之后他开始批判朱熹改本的《大学章句》,在《传习录》中,阳明在回复罗整庵的书信中就强调了古本《大学》本就简易直接、明白通顺,因而对朱熹作的改补提出质疑:“《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

论王阳明对《大学》的重解

论王阳明对《大学》的重解

论王阳明对《大学》的重解王阳明(12231290)是中国南宋思想家,他的著作《大学》深受人们的赞誉,也成为中国儒家学说的经典。

王阳明把《大学》解读为儒家学说,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使人们理解了《大学》真正的思想内涵。

而王阳明的新解释,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鉴赏《大学》的角度。

首先,王阳明以《大学》的新论著作,将《大学》引入儒家学说,深入分析和阐释了《大学》的真正精神内涵。

在书中,王阳明指出,孟子的《大学》实际上是一部儒家著作,并强调了“谦卑行事”的重要性。

而且,他不仅专注于“谦卑行事”的讨论,还分析了“孝”的理解,以及《大学》对中国儒家文化的作用,从而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大学》的思想内涵。

其次,王阳明把《大学》解读为中国儒家学说,认为《大学》是儒家伦理学的总结和人格培育的基础,他提出,《大学》具有自上而下的传统礼和义的意义,以及谦虚行事的思想,也就是“仁”的理念,这是《大学》的核心思想。

通过《大学》,王阳明进一步把儒家伦理学的理念一一提出,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大学》的仁义精神,也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鉴赏和理解《大学》。

最后,王阳明从《大学》中提出了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强调《大学》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的作用,并认为经常涉及《大学》精神的人,可以有助于改善国家的格局,也可以促进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因此,王阳明通过他的著作《大学》强调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唤起人们对《大学》的关注和重视,也启发了人们对儒家文化的反思。

总之,王阳明以他的著作《大学》,将《大学》重新解读为儒家学说,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强调《大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儒家文化的贡献,从而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鉴赏和理解《大学》的视角,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大学》的真正精神。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王阳明心学与《大学》□毕宝魁《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到北宋时逐渐被重视,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将其和《中庸》从《礼记》中独立出来,再将其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之为“四书”。

又为之作注解,这便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当时官学和私学的教材,从此成为显学。

其后一直到取消科举,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都是必考的内容之一,是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能够背诵的篇章。

对“大学”这一概念的阐释主要有三种,一是“大人之学”,与“儿童之学”相对应。

和今天“大学”的概念倒有点相近之处。

是指学生年龄但主要是学习层次而言的。

另外一种是精深博大的学问,与重视文字训诂的“小学”对应,两者有交叉。

明代学者王阳明通过不断学习思索并进行过格物的实践,最后悟出自己的心得,将精华注入《大学》之中,形成一套思想体系,对于他身后的中国学术界、思想界乃至于政治界都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这便是王阳明的心学。

他对于大学的解释则是“大人”之学,这个大人不是年龄的范畴,而是和小人相对的大人,实际是君子之学,是圣人之学。

《大学》的三纲八目《大学》的核心内容,很多学者将其归结为“三纲八目”,“三纲八目”出自开始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便是所谓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便是所谓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1472-1528),名王守仁,今浙江人,世称王阳明,他不仅仅是思想家,而且是实际政治家。

他年轻时曾热诚地信奉程朱理学,为实行朱熹的教导,还曾下决心要格物致知,首先要从竹子寻找突破口,于是专心致志去“格”竹子的理。

论王阳明《传习录》中对朱熹解读《大学》的质疑

论王阳明《传习录》中对朱熹解读《大学》的质疑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论王阳明《传习录》中对朱熹解读《大学》的质疑何珊(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09)摘要:朱熹注《大学》一直被学者所认同,但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朱熹注解的《大学》产生质疑。

他的质疑主要体现在对于朱熹改动《大学》行文次序,将“格物致知”作为《大学》的核心以及朱熹对“亲民”的改动。

王阳明对朱熹的《大学章句》的质疑与他的思想体系分不开,王阳明在重新诠释《大学》的基础之上建构了其心学的理论结构,他对于《大学》的质疑之中体现了他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关键词:王阳明;朱熹;《传习录》;《大学》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1-0007-02一、前言《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早期的中国思想家并没有认识到《大学》的重要性。

到了宋代,儒者开始重视和推崇《大学》,二程开启了改定《大学》文本的先河。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大学》进行了文本顺序上的改动,并对《大学》依据“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做了注释。

之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方考试的教科书,朱熹对于《大学》的注释一直被人们所认同。

早年的王阳明也是朱熹理学的拥护者,但是经过七日格竹的失败,以及龙场悟道事件,他对于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在《传习录》中对朱熹《大学》中的很多注解提出不同的见解。

二、对于朱熹改动《大学》文本的质疑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之上对于《大学》原有的内容和次序进行了改动。

首先,朱熹分经别传,将《大学》分为右经一章和右传十章。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到,经只有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而曾子述之。

传文一共有十章,则是曾子的意思而他的弟子们记录的。

朱熹认为第一章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条目。

其次,朱熹认为《大学》提出了一整套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学进德之序,所以将之后的章节按照解释右经的内容重新编排次序。

论王阳明对《大学》的重解

论王阳明对《大学》的重解

论王阳明对《大学》的重解
《大学》是儒家学说中的一部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篇经典。

它的思想受到了众多思想家的持久关注。

其中最有名的一位思想家便是王阳明。

王阳明对《大学》的解读与诠释尤为独特,为广大思想家所肯定。

本文着重从王阳明对《大学》的重解入手,对王阳明对《大学》的独特解读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王阳明对《大学》的独特解读
1、本物论
王阳明认为,学者应该执行本物论,关注自然规律,而不是追求名誉和道德高尚。

他认为,学者应关注自身的行为,用自身的表现来展现自身的信仰。

只有追求本质,才能在学术上有贡献。

2、仁政论
王阳明认为,仁政就是以维护民众的利益为本,以君子政治理念为基础的统治模式。

他认为,仁政的核心是政治文明,不同的政治制度都应以此为基础。

他认为,政治文明的核心在于崇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3、信仰论
王阳明认为,人应该以坚定的信念为准则,努力实现实践来完善自己的信仰。

他认为,信仰可以维系人与自然的联系,也能指导人的行为,促进人们追求智慧。

三、结论
从前述王阳明对《大学》的独特解读来看,他的经典解读是崇尚
理性、仁慈、信仰和智慧的。

他崇尚理性,反对佛教和儒教,并以理性为基础,为人类提出了一种实践信仰;他以仁慈为准则,主张以维护民众利益为本,以君子政治理念为基础;他以信仰为基础,强调以坚定的信念为准则,用实践来完善自己的信仰;他以智慧为目标,依靠智慧来满足人的要求。

《大学》第一句详解(结合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深入浅出,人人可读!)

《大学》第一句详解(结合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深入浅出,人人可读!)

《大学》第一句详解(结合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深入浅出,人人可读!)《大学》第一句,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亲爱民,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之道,即大学的宗旨、道理。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

前一个明是动词,即“使什么彰明”之意,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是形容词,是光明崇高的意思。

明德就是光明崇高的德行品质。

“明明德”就是使自己内心深处本来就存在的光明崇高的德行彰显出来,不再让外物私欲蒙蔽。

古人说,“人人都是尧舜”,人人都有颗圣贤的心,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有“明德”,只是被私欲一时蒙蔽了而已。

所以圣人想引导我们普通人“明明德”,也就是怎么“去人欲,存天理”。

“去人欲”并不是说什么欲望都不能有,而是去除不该有的私欲。

正常的叫“需求”,过分了叫“私欲”。

“过犹不及”,凡事过度了,就更加可怕。

“明明德”就像擦拭一块布满尘垢的明镜。

“明镜”本来是能实实在在反映出眼前的一切的,不会有任何虚假做作。

可是被“尘垢”蒙蔽了之后,就失去了“真我”,就不能完全看清楚眼前的一切了。

古人当官都要挂一块牌匾,写着“明镜高悬”,就是这个道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私欲蒙蔽,要时刻擦拭。

“明德”就是良知,王阳明的“致良知”和“明明德”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内心深处自有“明德良知”,不需要从外面去寻找。

《大学》之道与科学之道[青年王守仁(阳明先生)的困惑]

《大学》之道与科学之道[青年王守仁(阳明先生)的困惑]

《大学》之道与科学之道——青年王守仁(阳明先生)的困惑在说王守仁(阳明先生)心路历程之前,还是要先把儒家的经典启蒙功课介绍一下。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大约有些像月亮。

月亮好像大家都很熟悉,有时候就挂在树梢上,似乎触手可及。

但即使你爬到山颠上,月亮还是够不着;并且初一、十五看上去还不一样。

但事实上它本身是一样的,只是你在不同的时候看,因心态、境遇和理解力的不同,从而有了不同的表象、感触和收获。

数学界通常把陈景润的《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研究,表述为为“1+2”。

大家觉得很明了,但一些人有了新的疑惑:这样简单的算术,还要这么厉害的一个数学家研究一辈子?我家小孩都懂嘛!所以一些带有哲学性的话题,在茶余饭后闲聊,大可哈哈一笑;但真要琢磨了,可能就要有些基础准备。

就像直接跟一个小学生说微积分,他就有些不明白,继而不耐烦。

大道固然至简,但你一旦学进去,又会有高山仰止的感觉。

学习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离不开儒家经典。

儒家诸多经典中,最核心的或者说最基本的,就是《四书》;而《四书》则首推《大学》。

这是儒家入门级课本,而又是可品味无穷的经典。

在贵州龙场,王阳明在他自己纷繁浩瀚的知识库中返璞归真,回到了他儿时就会背的《大学》,悟道了。

后来王阳明写了一本书,叫做《大学问》。

并不是他觉得自己学问大了,就给自己的书起名“大学问”,而是指“大学之问”,就是针对弟子们关于《大学》的疑问,进行答疑解惑,进而授业传道。

《大学》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大学》如果展开来讲的话,那就太多了。

引用这一段,就是让大家知道“心”和“知”在儒家学说里的重要位置。

《大学》反复强调的就是通过“知”的提高,从而把“心”修炼到超凡入圣的境界,由内而外修“身”,这才有基础实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马晓英:明代心学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诠释——以王阳明为中心

马晓英:明代心学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诠释——以王阳明为中心

马晓英:明代心学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诠释——以王阳明为中心“宋明理学”专题明代心学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诠释——以王阳明为中心文 | 马晓英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18年春之卷。

提要阳明心学将宋明理学在心性领域的探讨推进到精微的地步。

王阳明的理论建构,基本上是围绕其对《大学》的诠释进行的。

阳明以对朱子《大学》新改本及其“格物说”的批评为起点,逐步建立起其以良知为本体,以致良知为工夫,以心性合一、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和本体工夫合一为导向的心学思想体系。

而阳明心学思想的顶点及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

通过对阳明的《大学》诠释和其思想建构脉络的梳理,我们得以理解以《大学》为核心的四书诠释如何影响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进程,以及宋明经学与理学互动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大学》诠释、王阳明、良知、万物一体宋明理学发展到明代,在心性价值、做圣工夫等问题上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阳明心学兴起后,更是将心性论领域各种议题的探讨推进到精微深透的地步。

清初大儒黄宗羲曾评价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

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见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页。

)这种深透研几、“发先儒所未发”的深度,我们从王阳明和阳明后学学者的四书诠释尤其是《大学》诠释中可见一斑。

以王阳明为例,他通过对《大学》文本、主旨的讨论和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诸条目的辨析,向朱子学以格物穷理入手的做圣工夫路向发起了挑战,建立起自己以良知为本体,以致良知为工夫,以心性合一、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和本体工夫合一为导向的心学思想体系。

阳明心学的传播风行颠覆了明代朱子学的话语霸权和统治地位,成为明中后期最具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思想形态。

然而王阳明的《大学》诠释在开辟明代心学主要以“尊德性”而非“道问学”方式达至万物一体境界之路向的同时,也导致了其后学中只谈良知本体现成自然而轻忽读书或道德践履的倾向,从而激起后来学者对整个阳明学的批评与反思,最终导致心学的没落和理学的衰微。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PPT精选文档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PPT精选文档

格物致知(物来顺应)
• “‘
‘ 理 ’ 之 发 见 处 用 功 。
要 此 心 纯 是 天 理 , 须 就
是 要 此 心 纯 是 一 个 天 理 。
只 是 一 物 。 ‘ 约 礼 ’ 只
不 可 见 者 谓 之 ‘ 理 ’ ,
‘ 文 ’ 。 ‘ 文 ’ 之 隐 微
理 之 发 见 可 见 者 谓 之
礼 ’ 字 即 是 ‘ 理 ’ 字 。
15
• •
主一之功
天一乎在在先 可接如陆 理也?好好生 以客读澄 。。是货色曰 为则书问 ”主所上上: 主一则:
一谓,,“ 一心一“ 是逐可好好 乎在心主 专物以货色 ?接在一 主,为则则 ”客读之 一非主一一 上书功 个主一心心 ,上,
只 只 学‘ 外 某 言听 君 物 于之 , 是
是 是 》不 之 说 、、 便 ; 事所 意 心
个 个 明诚 物 无 动言 是 意 亲在 之 ,
格 诚 明无 。 心 便、 一 在 ,便 本 心

外是动物于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之

,;
11
格物致知(胜私复理)

知以即致能可‘更知井见然正心君 格
致充心知无胜充无不自兄会。之心 物
则塞之格私用其私假然自知知不’ ,
意流良物意矣恻意外知然:是正之 如
诚行知之障’隐障求恻知见心,‘ 《
。,更功碍。之碍。隐悌父之以格 孟 ”便无胜,然心,若,,自本全’ 子
是障私所在,即良此见然体其,》

致碍复以常而所知便孺知,本是大
其,理须人仁谓之是子孝心体去人
知得。用不不 发良入,自之其格


12
善 , 却 是

•“

王阳明与《大学》

王阳明与《大学》

王阳明与《大学》对《大学》的重新解读与阐释,是王阳明(1472—1528)创构心学思想的基础。

其《大学古本旁释》和《大学问》,充分表现了他的基本思想,也代表了朱熹(1130—1200)《大学章句》、《大学或问》之后,对《大学》的一个新的重要诠释方向。

任何一个新兴的学科、学派或组织,必将借着占取该“场域”(field)中具高权的位置,改变“场域”内部的权力结构以确立本身的权力和地位,在占取位势的同时,必然引发与旧有势力间的冲突竞争,这竞争更是无止尽地持续进行的。

[1]王阳明《大学》阐释的心学化,挑战了朱子的权威,“至其与朱子抵牾处,总在《大学》一书”,[2]一方面引起了激烈的批评,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思想解放。

“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3]天下之学,不再“出于一”,而是“出于二”,阳明学大兴。

[4]王阳明及其心学的流传与影响,使得十六七世纪知识界中,朱子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5]本文先将对王阳明的《大学》说做一简单综述,重点证实在十六七世纪的知识界里,王阳明对《大学》的重新诠释,备受关注,影响广泛,一度开启重新讨论《大学》之门。

希望透过对这一时期《大学》文本研究多元局面的述析,反映王阳明的广泛影响,感受当时社会以及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看到经典阐释的内在特质及其普遍意义。

一、阳明对《大学》的新诠释《大学》原系《礼记》普通的一章,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将其抽出,加以表彰,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后定为朝廷功令,朱熹的《大学章句》也成为士子必读之书,地位突显。

朱子认为《大学》有“阙文”,在文本上,对《大学》“移文补传”。

将《大学》分为经、传,为其“补格物致知传”,又把传文中对“诚意”的解释后移,置于解释“正心”之前,形成“三纲”、“八目”、“三纲释文”、“八目释文”的完整文本结构。

在义理上,《大学章句》中的“格物论”,是朱子学体系的重要理论特征。

朱子以“格”为穷,以“物”为物之理,“格物”即是穷理。

论王阳明《传习录》中对朱熹解读《大学》的质疑

论王阳明《传习录》中对朱熹解读《大学》的质疑

论王阳明《传习录》中对朱熹解读《大学》的质疑作者:何珊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朱熹注《大学》-直被学者所认同,但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朱熹注解的《大学》产生质疑。

他的质疑主要体现在对于朱熹改动《大学》行文次序,将“格物致知”作为<大学》的核心以及朱熹对“亲民”的改动。

王阳明对朱熹的《大学章句》的质疑与他的思想体系分不开,王阳明在重新诠释《大学》的基础之上建构了其心学的理论结构,他对于《大学》的质疑之中体现了他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关键词:王阳明;朱熹;《传习录》;《大学》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007-02一、前言《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早期的中国思想家并没有认识到《大学》的重要性。

到了宋代,儒者开始重视和推崇《大学》,二程开启了改定《大学》文本的先河。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大学》进行了文本顺序上的改动,并对《大学》依据“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做了注释。

之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方考试的教科书,朱熹对于《大学》的注释一直被人们所认同。

早年的王阳明也是朱熹理学的拥护者,但是经过七日格竹的失败,以及龙场悟道事件,他对于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在《传习录》中对朱熹《大学》中的很多注解提出不同的见解。

二、对于朱熹改动《大学》文本的质疑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之上对于《大学》原有的内容和次序进行了改动。

首先,朱熹分经别传,将《大学》分为右经一章和右传十章。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到,经只有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而曾子述之。

传文一共有十章,则是曾子的意思而他的弟子们记录的。

朱熹认为第一章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条目。

其次,朱熹认为《大学》提出了一整套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学进德之序,所以将之后的章节按照解释右经的内容重新编排次序。

王阳明心学之思——以《大学》为之方法

王阳明心学之思——以《大学》为之方法

2020年3月第33卷第2期Mar.,2020Vol.33No.2保定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D01:10.13747/ki.bdxyxb.2020.02.003王阳明心学之思——以《大学》为之方法李殿玉(中共韶关市委党校,广东韶关512026)摘要:《大学》作为成圣的方法,在宋明时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王阳明早年实践朱熹的“格物”方法,不得其解,之后坚定了儒学的立场,主张“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却无具体方法。

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开启了回归自我身心的学术路向,因朱子学者的困扰,故主张以“诚意”解读《大学》,刊刻《大学》古本。

他提出“致良知”,一方面强调“良知”乃人人皆有,另一方面又强调“事上磨炼”,实则是“仁者万物一体”与“格物”在现实世界的统一。

关键词:《大学》;格物;“龙场悟道”;诚意;致良知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20)02-0016-07《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在韩愈提倡之后,其影响逐渐扩大,在宋儒的大力提倡下,成为读书成圣的重要方法。

胡适在《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文中,曾指出,“当印度系的哲学盛行之后,中国系的哲学复兴之初,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方法论,就是一种逻辑。

……直到后来宋儒把《礼记》里面一篇一千七百五十个字的《大学》提出来,方才算是寻得了中国近世哲学的方法论。

自此以后,直到明代和清代,这篇一千七百五十个字的小书仍旧是各家哲学争论的焦点”叫正如胡适所言,《大学》在宋代是以方法论的面目出现的,其作为成圣的方法对宋明儒的影响是巨大的。

王阳明将成圣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其学术发展深受《大学》的影响,其早年亲身实践“格物”的方法;在“龙场悟道”之后,以“诚意”作为解读《大学》的中心;在平“宸濠之乱”后,提出的“致良知”理念等都是对《大学》中具体方法的实践。

对此,有学者指出:“因为在阳明时代,朱子所诠释的《大学》就代表着儒家圣贤之学的标准进路,所以即使阳明不认同于朱子的诠释,但他却同样不得不借助对《大学》的重新诠释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王阳明的《大学》古本之复以及其不得不以自己的致良知扭转《大学》之致知说的根本原因。

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第三段的论述思路

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第三段的论述思路

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第三段的论述思路先从做学问方面来说,我们要注意他那致知力学的精神。

阳明先生学说的精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在哲学上他是宋儒传统的说法之修正者,所以有人称他集心学之大成,这层姑置不说。

所谓知行合一,他的意思是“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

所以必须说个知。

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

所以必须说个行。

原来只是一个功夫”。

故“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所以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把知行打成一片,不容学者稍存苟且偷惰之心。

其鞭辟近里,极有功于后学。

先生五十岁在江西以后,始明白揭出“致良知”之教,正是前说之扩大。

其所谓“致”,要义是“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我们做学问,理论上重在求真功夫,实用上则求在能行;正合先生之教。

目前一般知识分子往往只顾利害,不顾是非,这完全与阳明先生的“致知”的精神相背谬。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PPT共40页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PPT共40页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PPT文档40页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PPT文档40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

好 色 属 知 , 好 好 色 属 行
色 , 如 恶 恶 臭
’ 。 见
只 是 未 知 。 ‘ 如 好 好
知 而 不 行 者 。 知 而 不 行
是 知 行 的
本 体 了 。
未 有
此 已 被 私 欲 隔 断 , 不

,。


知行合一(意念流动便是行)
者历后险即路必已后味意后夫 邪而知夷是,有先知之,知人 ?已,,行欲欲知,美即食必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
王阳明简介

大 儒 。 真 三
中 国 历 史

而 且 能 够

通 儒 家 、

学 之 集 大 成
文 学 家 、

学 家 、 文

明 。 中 国

阳 明 先 生 ,
伯 安 , 号

汉 族 , 浙

王 守 仁 (
1472-1529
不罕军家者人家代故明余
朽见征、,。、最又子姚
!的战道非陆军著称,人
乎 天 理 而
无 人
圣 人 之 所 以 为 圣 , 只
人皆可以为尧舜

天人 迹钻徒故 知能圣识是 耳 不 舜故
理欲 上研弊不 识,人才纯 。 过 ’曰
愈愈比 蔽滋拟 。,。 ”才知
力识 愈愈 多广 而而
,精 名竭 物力 上, 考从 索册 ,子 形上
务才 去能 天逐 理一 上理 着会 工始 夫得
我 须 是 将 圣 人 许 多


• •
人情事变旨在致中和
‘和情事贫听乐变先 上澄 谨’里变贱、,,生 做尝 独,,也、言非则曰 工问 ’‘其。患、人无: 夫象 。致要事难动情事“ 之山 ”中只变、以乎矣除 说在

王阳明说“诚意”是《大学》之要,“诚意”究竟是个啥东西

王阳明说“诚意”是《大学》之要,“诚意”究竟是个啥东西

王阳明说“诚意”是《大学》之要,“诚意”究竟是个啥东西大家好,下面还是继续讲《大学》。

《大学》非常重要,它在咱们传统的四书五经知识体系中是处于第1位。

那么宋朝的儒家之所以把大大学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是讲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总结。

而学习在咱们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处于一个核心地位。

三字经就讲人“不学不知义”,宋明以后所谓的心性修炼、修身养性,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大学》的核心就是在8条目,8条目中最重要的就是前四条,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那么在4条中,王阳明认为诚意又是最重要,他就讲“《大学》之要诚意而已”,那么我们今天就着重讲一下“诚意”。

首先来看一下这4条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他是什么意思?首先这4条他是讲的同一件事,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去讲,他不是讲了4件事,或者说他有一个阶段、次第,这是没有的,是同时发生的同时进行的,这点首先大家要知道。

格物的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是实践的,应该是通过具体的做事、具体的实践,去和外物发生接触,这就是格物,传统上会把物说成事,格物就是做事。

那么古人他没有现代这种客观的物体、客观世界这个概念,将物说成事,是在强调物一定是和人发生关系的,处于一个人物互动关系之中。

物是在事件中存在,也是与人密切联系的存在。

格物是处于一个一定的场景之中,具体的场景之中。

致知是说,当人和外物发生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是非的判断,好恶的情感,这些判断和这些情感就是“知”。

那么王阳明加了一个良字,就是“致良知”,意在强调这种致知的能力,它是一个内在的,是人所天生具备的。

“知”是本于心的,不是本于物的。

这个致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外物的刺激来体认我自己的内心。

对这个过程,古人也经常用种子来比喻。

一粒种子,它具备长成一棵大树的潜在能力。

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去刺激它、孕育它,它也不可能会发芽成长。

“良知”是孟子讲的,其意思不仅包括善良,更是指本有的,即“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
□ 毕宝魁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到北宋时逐渐被重视,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将其和《中庸》从《礼记》中独立出来,再将其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之为“四书”。

又为之作注解,这便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当时官学和私学的教材,从此成为显学。

其后一直到取消科举,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都是必考的内容之一,是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能够背诵的篇章。

对“大学”这一概念的阐释主要有三种,一是“大人之学”,与“儿童之学”相对应。

和今天“大学”的概念倒有点相近之处。

是指学生年龄但主要是学习层次而言的。

另外一种是精深博大的学问,与重视文字训诂的“小学”对应,两者有交叉。

明代学者王阳明通过不断学习思索并进行过格物的实践,最后悟出自己的心得,将精华注入《大学》之中,形成一套思想体系,对于他身后的中国学术界、思想界乃至于政治界都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这便是王阳明的心学。

他对于大学的解释则是“大人”之学,这个大人不是年龄的范畴,而是和小人相对的大人,实际是君子之学,是圣人之学。

《大学》的三纲八目
《大学》的核心内容,很多学者将其归结为“三纲八目”,“三纲八目”出自开始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便是所谓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便是所谓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1472-1528),名王守仁,今浙江人,世称王阳明,他不仅仅是思想家,而且是实际政治家。

他年轻时曾热诚地信奉程朱理学,为实行朱熹的教导,还曾下决心要格物致知,首先要从竹子寻找突破口,于是专心致志去“格”竹子的理。

结果是格了七天七夜,冥思苦想,人都累病了,什么理也没有发现,他很失望。

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西南山区近似于原始生活的环境中,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大彻大悟,对于《大学》的核心内容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内在逻辑也十分清晰严密,于是他把这种认识完全贯注到《大学》中,成为他心学的核心。

王阳明对于《大学》的三纲都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

下面我们便依照三纲的顺序进行简明的解说,窥察其心学的最核心内容。

关于“明明德”
王阳明认为,修养高的人和宇宙精神本来就是一体而不分彼此的。

他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分尔我者,小人矣。

大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

彼顾自小之耳。

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是其仁与孺子为一体也。

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而与鸟兽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而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是故苟无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大人的精神境界和天地万物是融为一体的。

那么就会“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如果一分彼此你我就是小人了。

这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不是有意为之的,而是人心的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人的根本就是这样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

然后他举例说明,如果看见小孩要掉井里,无论什么人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种心是
与生俱来的,是天性。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而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这句是结论,大意说:这是植根于天命的人性,是自然神灵鲜明而不暗淡的,因此就叫做明德。

这种天性如果不被遮蔽不被扭曲就是“明明德”。

“德”字的本字是上下结构的“直心”,“直心”就是纯洁直白的心灵,保持这种纯洁直白的心便是明德。

关于“亲民”
“亲民”在以前传统解释中都是“新民”,意思是使民“新”,教诲百姓不断进步的意思。

王阳明则完全颠覆这种解释。

他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神鬼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也,以达吾一体之仁。

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王阳明没有把“亲”字解释为“新”,而是直接用本字来阐释经文,实有高明之处。

因为当时有“新”字,如此关键的地方,何必不使用本字而用通假字呢?而把“明明德”解释为“体”,把“亲民”解释为用,也很有见地。

这样,“明明德”便是人性本来和宇宙万物是相通的,一致的,而把这种人性广泛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才会
发生作用。

体用相互发生关系,体是用的根,用是体的花果。

关于“止于至善”
对于“止于至善”的阐释,是王阳明学说最有情味也最有价值的部分,值得我们深思。

他说:“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现,是乃明德之本体,而所谓良知者也。

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有天然之中。

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拟议增损于其间也。

少有拟议增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
“至善”是明德运用到亲民方面的极致,即最高表现。

而人天性本来是至善的,这种至善天性便是明德之本体,是存在于每个人性命之中的,其实就是良知。

至善的发现,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本来是十分准确清晰的。

是非,对错,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有天然之中”,对于事物如果有偏私增损,便是有私心,是小智慧,就不是至善了。

那么,至善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至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随时随地都可以表现出至善,一言一行,一草一木都可以表现出至善之品性。

二是至善的境界是客观公正,是“忠诚”,不允许有偏私。

而人有对于一切事物进行准确认识和判断的天赋,这种天赋便是良
知,良知便是我们内心本有的光明,所以把这种良知发挥出来,便是“明明德”,便是“止于至善”了。

有一生动的故事,王阳明的门人在家里捉到一贼,门人便对贼讲良知的道理。

贼大笑。

于是门人启发说:“天太热,你把上衣脱了吧!”贼脱掉上衣。

门人又说:“把裤子也脱了吧!”贼犹豫说:“这样不好吧!”门人大声说:“这就是你的良知!”这就是说,人们早知道是非对错,只是没有依照自己的良知去做。

贼既然知道脱掉裤子是错的,他当然知道偷别人东西是错的,故人在许多情况下是明知故犯。

从此事推广开来,一切沽名钓誉,巧取豪夺都是明知故犯,都是被功名利禄遮蔽了良知。

所以王阳明在晚年讲学或教导弟子时,主要就强调“致良知”三个字。

“致良知”便是“明明德”,便是“亲民”,便是“止于至善”,便是《大学》体现的核心思想和具体的运用。

当然,这只是王阳明学说解释的《大学》,《大学》还有另外的阐释,需另外撰文介绍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