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初中数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许芬英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
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
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
“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篇一:数学课程标准十大核心理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概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10个核心概念,揭示了课程具体内容与基本数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对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加以充分的关注。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一个结论具有一般性。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的形式。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力,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 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 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下面我们就2011修订版与2001版课标 相比较所体现出的变化具体的进行解读。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和实施建议,并有附录。把其中的“内容标 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 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 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 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 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月,基本 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1.提纲挈领,领悟课标。 (1)理解课标理念 (2)明确“四基”要求 (3)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4)掌握四个领域内容调整 (5)提高“四个问题”能力( (6)领悟10个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2.依据课标,找出差距。 (1)改变教学中的“十多十少“现象 ●课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实比较少; ●关注教学情景多,创设有效情景少; ●关注教学形式多,关注教学实效少; ●操作实践活动多,有效探究活动少; ●师生互动废话多,启发引导语言少; ●课堂无效活动多,学生必要练习少; ●教学设计拼凑多,个性创新设计少; ●现代媒体运用多,优化整合运用少; ●关注表面知识多,领悟思想方法少; ●学生参与活动多,积累活动经验少。 (2)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满堂” ●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 (3)避免教学中的“四个虚假“ ●虚假地自主学习 ●虚假地合作交流 ●虚假地自主探究 ●虚假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一: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到底对我们的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准确把握标准变化特点、以案例为载体形成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关注广义教材是三个核心环节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从单一思维到复合思维、增加多个核心词”的变化特点。
修订后的课标对实验稿课标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我学习了修订后的课标,觉得以下三点变化最为深刻。
调试数学观,明确新的数学课程观。
实验稿课标认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而修订后的标准将其调整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的,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
与此同时,将原有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观,修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表述方式,保留了实验稿课标所界定的数学课程观的精髓。
明确提出“四基”、“四能”和复合思维的要求。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增加了针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具体要求,更加凸显数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特殊作用,将实验稿标准提出而尚未显性化的有关理念显性化,这是对10年改革成功经验的提纯和升华。
对于能力培养的问题,不仅直接提出能力培养,而且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
这种变化,不仅充分延续实验稿对于创新精神关注,而且有了显著发展。
在继续关注归纳、猜测等思维形式的基础上,修订后的课标明确提出“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并举的具体要求。
在核心词上,增加了“几何直观”,将“符号感”修改为“符号意识”,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并对“数感”、“空间观念”的内涵作了修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史宁中、孔凡哲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孔凡哲史宁中*福建教育(A)2012年第6期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动因,一方面在于,使得基础教育能够真正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另一方面则在于,实现每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国家利益、学生需要是改革的根本动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正是基于这两个基本动因,根据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根据2001年9月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本着实事求是、严谨科学、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的态度,通过充分的研究与认真的讨论,最终形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文详细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特点、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
一、从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看课程标准的特点问: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总是将其与以往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较。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答: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不同作用和不同关注点等方面加以细致分析:首先,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文件之一,教学大纲关心的是应当教哪些内容?应当教到什么程度。
而作为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文件之一,课程标准关心的是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教材如何编写、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在此基础上,教学大纲的考核关注规定的内容是否教了、学生的掌握是否达到了要求。
其次,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维,即着眼于知识、技能,亦即“双基”。
而课程标准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在实践能力、数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也就说,课程标准考核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其课程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的十个核心概念中提出要重视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几何直观呢?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用最通俗的话说几何直观,就是看图想事,看图说理。
下面我就自己的理解,谈谈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首先,图形可以帮助刻画和描述问题。
一旦用图形把一个问题描述清楚,就有可能使这个问题变得直观、简单。
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页上有一道题:有两个货架,第一个有4层,每层放了7个热水瓶。
第二个货架上层放了4个热水瓶,下层放了7个。
两个货架上各有多少个热水瓶?这里就用了两幅图直观地让学生弄懂题意,数形结合,使问题简单化。
其次,图形可以帮助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已知五年级有100人,六年级的人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20人,六年级有多少?和五年级有100人,比六年级的2倍少20人,六年级有多少人?解决此类问题时,常用的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理解后,画出线段图,理解后就能准确地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另外,图形可以帮助表述一些结果,可以帮助记忆一些结果。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第一、要充分的发挥图形给带来的好处,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对图形的认识,像书上所说采用学生喜爱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实际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制作和实验,把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协同起来,强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的内化,从而使学生掌握图形特征,形成空间观念。
,第二、要重视对学生识图、作图能力培养。
在讲授作图时亲自示范,强调图形名称及细节和注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动手去作图,让孩子养成一个画图的好习惯。
第三、重视变换,让图形动起来,把握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多进行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等三种语言的互译。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解读新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解读新课标大英县实验学校:吴长琼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课程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着很大的不同,新课程标准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目标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理解新课标基本理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先看《大纲》,教学大纲反映国家对教学工作做出的规定,主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要求,使教师较为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近年的教学大纲已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个性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其出发点主要是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再看《标准》,新课标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整体在数学教育上有良好的发展,又要适应个性,让个体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求我们在打好学生数学基础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手段营造良好的数学教育氛围,在“三维”上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取他应该得到的发展。
《大纲》的课程目标是在它的教学目的中体现的,即以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将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大纲也越来越重视对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唯物辩证观点等方面的培养.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课程要反映社会需要,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贴近学生生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计算、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活动需是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的共同发展过程。
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要求我们必须精准的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分散难点,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也能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一.《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十个核心概念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十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一个结论具有一般性。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的形式。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力,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专题讲座《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话题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
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
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
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
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
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
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3000006000 三十亿零六千
读出数感!
30600, 30060, 30006
三万零六百 三万零六十 三万零六
“多样化”旨在“各取所需”, 乙湖
()
适应不同学生!
水深 60米
海平面0米 甲湖 水深 20米
20 米
甲湖水面高度记作0米,甲湖水底高度记作( -20)米;乙湖是堰
塞湖,水底高度记作( +20)米,水面高度记作( +80)米。
2.你知道全校做早操,操场上有多少人吗? 大约1000人,
想一想,( )个这样学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约一万人.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附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 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 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 的基础。
2/3小时行6km 即3份中的2份是6 3份是9
1小时行
小学数学历来重视数感培养,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一、数感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数感
●
●
1080稍大于1000;
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 有一些是保持了原有名称,基本保持了原有内 涵: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
• 有一些是新增加的: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 何直观、创新意识。
核心概念的分析
• 第一层,主要体现在某一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数感、 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主要体现在数与代数领域,空间观 念主要体现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数据分析观念主要体现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
小学阶段的“模型”
•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操场上有18人,又来了一些人(3排,每排4人), 现在有多少人?
• 路程、速度和时间,总价、单价和数量
数学思想
• 处于“数学的基本思想”下一层次的数学思想, 还有很多。
• 数形结合、函数、方程、分类、转化等
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场” • 启发学生思考的最好的办法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一
• 这也体现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理念。
案例(平方差公式)
– 如何让学生思考 a2 - b2。
归纳教学的例子:尝试。 为得到公式 a2 – b2 = (a-b)(a+b)
首先进行化简,令 b=1。变化 a 可以得到: 22 – 1 = 4 - 1 = 3 32 – 1 = 9 - 1 = 8 42 – 1 = 16 - 1 = 15 52 – 1 = 25 - 1 = 24 62 – 1 = 36 - 1 = 35
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实际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数 学经验
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由纯粹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
活动经验包括什么(张奠宙等)
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实际情景意境的沟通, 借助 想象体验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本质 这类数学活动经验, 不是直接产生于某种实际活动, 而是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提出了培养学生“四个问题”能 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关于课程目标 的变化 “双基”变“四基”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 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 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 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月,基本 完成了修订任务。
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并且用较大的篇幅阐述案例,让老师领会 课程标准的思想是什么,领会提出知识点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螺旋式上升,不一定是知识点本身,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 析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 年级,可以有这样的问题,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不断地 出现,但是,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随着视野的增加,对问题 分析的深度不断增加。
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
(3)统计与概率 统计内容的主要变化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 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 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 二学段)。
六、新的主要关键词(10个核心关键词)
2001版: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 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2011版:数感、符号意识(修改)、运算能力 (增加)、模型思想(增加)、空间观念、几 何直观(增加)、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增加)、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
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 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 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 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 在的联系。同时,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这 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 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 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个学期 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也可以在课外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段
内容安排强 。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 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 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 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 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 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 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适当加强基础。 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
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 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现行 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 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 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 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 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 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此,《标准》在重新审 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 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 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编写提纲前言(绪论): 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史宁中,马云鹏0.5万)含对《标准》的功能定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第一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10年回顾第一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刘晓玫,1万)第一节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3千)第二节《标准(实验稿)》的制定(3千)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2、尊重学生差异的数学3、使学生感兴趣的数学二、《标准(实验稿)》的制定的方法与过程1、多方参与的专家团队2、集体审议的研究模式3、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第三节《标准(实验稿)》的结构与内容(3千)1. 理念与目标2. 内容结构3. 实施建议第二章《标准(实验稿)》的实施与讨论(马云鹏 1.5万)第一节《标准(实验稿)》的实施过程1、实验的几个阶段2、实施状况的调研与分析3、影响实验的有关因素第二节《标准》实施的成效1. 对数学课程的认同感2. 教师观念的转变3. 教学方式的转变4. 评价方式的转变第三节《标准》实施中的问题1、有关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2、有关数学课程的适切性3、有关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4、有关数学的教学方式第三章《标准(修订稿)》的研制(马云鹏 1.5万)第一节修订的组织与基本原则第二节修订的基本过程与方法1、组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2、开展全面认真的修改研讨3、采取多种形式征求意见第三节修订的主要内容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2、基本理念与目标的修改3、具体内容的调整4、实施建议的修改第二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第四章数学与数学课程第一节正确认识数学(3千)一、数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二、从多角度认识数学)三、现代社会与数学四、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对数学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第二节如何正确认识数学课程(3千5)(黄)一、制约数学课程的三个重要因素1. 社会需求与数学课程2. 数学发展与数学课程3.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课程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具有的基本属性1.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2. 数学课程在此阶段学生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着眼于数学的基本特征和学生思维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立足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第五章数学课程基本理念(黄翔2万)第一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观的核心理念1.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2.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 关注数学中的“人人”和“不同的人”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千5)(黄)一、对数学课程内容的正确认识(依据、内涵、选取原则)二、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需处理好几个关系(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第四节如何认识数学教学(3千5)(黄)一、对数学教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二、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激发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三、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四、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发挥第五节如何认识学习评价(3千)(黄)一、评价是“筛子”还是“泵”二、评价目标的多元性三、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第六节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2千)(黄)一、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与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二、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三、信息技术运用要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七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3千5)(黄)一、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作整体性、贯通式的设计1. 学段安排的必要性与合理性2. 数学课程实施如何适应课程结构的这一变化二、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的设计1. 反映在《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总目标、具体表述的四个方面、学段目标)2. 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3. 数学课程目标在实质上反映的是三维一体的新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三、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1. 数学课程内容所包括的范围2. 处理好课程内容四板块之间的关系第六章设计思路与核心概念(史宁中-统稿,黄翔,1.5万)第一节设计思路第二节《标准》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意义“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八、内容标准的变化
调整的内容和要求: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 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 2x-x=3)”。 ❖降低要求: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 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 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珠海新世纪学校
四、设计思路的变化
❖学段划分保持不变;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 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 作更明确的阐释。
珠海新世纪学校
五、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珠海新世纪学校
六、核心概念的变化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 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 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 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七、目标的变化
活动经验: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 验,包括操作的经验,思考的经验,探究的经验, 复合的经验。
七、目标的变化
2 、“两能”变“四能” ❖“两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
3、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具体阐述。学 段表述目标有所变化。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最近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
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课标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现简述如下:(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
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
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
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
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在任何国家,数学教育都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的一个学科,一般在很多国家都把它叫做核心课程,或者说它在某种意义上,和语文、外语等成为一个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
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保证人人都得到发展。
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基本教育水平。
不是有人可以学数学,有人可以不学数学,而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接受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
2.关于直观与抽象
波利亚:“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 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
21
充分利用图形所具有的几何直观
将复杂的数学对象简明化 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
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
.
22
通过直观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
以获得数学猜想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
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化
.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 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
28
3.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 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 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 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良好的数学学习过程
.
29
例:《孝义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
30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情境导入
自然、新颖、简洁,用多元化手段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做好新旧知识与方法的衔接。
自主 学习
教师层面: 1.设计好90%能通过自学解决的具有层次性、思维性,突出重点的问题。 2.向学生说明自学的目标、方法、流程与要求。 3、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自主学习结束时及时点评,并出示自学问题的答案。 学生层面: 1.专心致志、独立思考、严谨认真、规范书写、动作敏捷,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完成自学任务。 2.养成爱动脑、勤动手、善发现等良好学习习惯。 3.组长先完成学习任务,并督促本组成员圆满完成自学任务,协助老师完成自学情况的检查工作。 4、组员主动接受组长对自学情况的检查,认真纠正自学中出现的问题。
教
教师层面:
学
1. 围绕学习重、难点,适时提出必要的合作学习任务及问题,明确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及要求,合理调控合作
过
时间,营造宽松和生动的学习氛围。
程 教 学
合作 探究
1. 及时、全面了解各小组学习进度和遇到的困惑,并针对性地进行思维点拨和学法指导;以激励为主,理性评 价小组及组员的表现,根据合作内容遴选班内展示的对象,培养小组乐于合作的精神。 学生层面:
了解
激励
例:综合与实践
.
39
一.数学学习评价的含义及功能
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 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以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的整体要求
了解
激励
改进
.
40
二.评价目标多元和评价方法多样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 关注学生学习的人结人果都,能也获要得重良视好学的习数的学过教程育;,既要关注学生数学 学习的水平,不也同要的重人视在学数生学在上数得学到活不动同中的所发表展现。出来的情感与态 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建立信心。”
有教无类 学有所教
.
5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 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数学教育
基
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关注与帮助
本
给予所有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
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 求
23
3.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普遍观点:学生的数学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构建起来的。
间接经 验
联系生 活
数学活 动
理解
积累
意义
经验
.
2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 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 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统一
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
学
.
36
良
1.对教学活动本质的基本看法
好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
数
3.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4.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发挥
学 教
育
.
37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 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
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
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
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
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
16
一。对内容及选择的正确认识
.
33
合作者
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相互交往的 数学学习共同体
.
34
②面向全体,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 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立足“人人”和“不同的人”
.
35
③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教
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
算理往往是隐性的,算法往往是显性的。
.
18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迁移类推,理法沟通
发现规律,形成技能
.
19
二。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关于过程和结果
例: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27+36时,前面的不进位加法的学习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在列竖式计算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结 果,教给学生满十进一,学生也就会计算了。但是学生理解不了为 什么要进位,因此,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进位的缘由,我们借助小棒, 利用摆小棒的形式加深理解,27就是2捆零7根,36就是3捆零6根, 7根加6根就是13根,而13根可以看作是一捆和3根,很明显加起来 是6捆零3根,这样借助学具再来教学列竖式中的进位,学生理解起 来更加容易些。
它表明重视课程内容中的直接经验也是 课程内容改革的目标。
.
25
三。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层次性和多样性”
体现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26
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假设有5%的孩子能够跳过一米八,95%的孩
子只能跳过一米二,如果标杆一定要固定
在一米五不许改变,那么很多孩子因跳不
过去而丧失了信心,少数有天赋的孩子因
无法继续提高而丧失了成为运动健将的可
能。
.
12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就是希望数学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 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 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样性 的弹性发展空间。
.
13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集合在一个 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 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 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 有一个样子的。
林清玄《考7至17名的孩子最有出息》
1.衡量内容取舍的原则 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 课程内容要反应数学的特点 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17
2.学习过程是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 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小树有多少棵》
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的计算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式,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3. 3、非展示、点评的同学认真倾听、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质疑、补充。
31
4.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发挥 ①处理好教师主导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 组织者 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环境
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目标导向下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组织学生经历那些特定的教学环节
.
32
引导者
通过恰当的手段 引发学生做有益的数学思考
.
14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 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15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
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解读
山西省孝义市教研室: 张孝萍
.
1
课程内容
课程总论 教学方式
学习评价
信息技术
.
2
课程总论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 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