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温里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为素体血虚,寒凝经脉所致之证而设
【v 运辨证用要】点:四末不温,脉沉微细
v 临证加减:痛经加川芎、乌药、香附;兼血瘀加桃红 v 现代应用:多用于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
诺氏病等属血虚寒凝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主证】表虚受风之血痹
气血不足
卫表不固
风吴茱萸汤 《伤寒论》来自【主证】 中焦虚寒之呕吐
食谷欲吐,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苔滑, 脉沉弦
【方解】
君:吴茱萸9g-- 温胃散寒,降逆下气 臣:生姜18g--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人参9g-- 补中益气
温中补虚 一降胃气 一升脾气 升清降浊
佐使:大枣4枚-- ①调和脾胃 ②调药和中
【主证】
阳明寒呕 厥阴头痛 少阴吐利
不能温养四末:四肢厥逆,恶寒倦卧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
火不暖土:吐利,腹痛
阳气精则养神:神衰欲寐
舌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汗多亡阳者
【方解】
君:附子9g--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臣:干姜9g--温里散寒,回阳通脉
干姜附子汤 “附子无姜不热”
二药大辛大热,相须为用,通达周身,壮阳散寒, 以救垂危之阳,助阳有利于散寒,散寒有利于助阳。
桂枝9g--温中散寒
酸甘化阴 缓急止痛
辛甘养阳 温建中阳
桂芍相配,益阴扶阳,调和阴阳 佐:生姜9g、大枣4枚-- ⑴在饴糖作用下,温中补虚
⑵在桂芍作用下,调和阴阳
使:甘草6g--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v “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 v 于气血营卫不足取治于中,通过温建中气,资助营卫 化生,以养五脏,故名“建中”,甘温补中,调和阴阳

中医《方剂学》课件-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课件-温里剂
《金匮·妇人杂病》:“妇人腹中痛,小建中 汤主之。”
吴茱萸汤《伤寒论》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 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 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 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 迟。
病证解析: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
《伤寒论》102条:“伤寒阴脉涩,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
《伤寒论》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 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血痹虚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 建中汤主之。”
《金匮·黄疸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 以虚劳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伤寒论》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病证解析:
中 焦
腹中时痛,喜温喜按-- 中焦虚寒心中悸动,虚烦 气血生化不足,
虚不 寒足
, 肝
不宁,面色无华 无以奉心上荣
, 肝
脾 不 和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 脾
君 臣 佐 佐使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 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 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第六章 温里剂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 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方剂学5.温里剂课件

方剂学5.温里剂课件
【病机】 肝寒犯胃;或中虚胃寒,浊阴上逆
【治法】 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丁 香
· 吴茱萸汤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方解】
君:吴茱萸——温肝暖肾,降逆止呕 臣:生姜——温胃散寒,和中止呕

澄 茄
·吴茱萸配生姜:
温中有降
增强降浊阴
止呕吐之功
· 吴茱萸汤 ·
【运用】
1本方为“温补”剂,用于治疗虚寒呕吐证。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呕吐,或干呕吐涎沫,舌淡苔 滑, 脉细迟或弦细
3、本方亦主治: ·美尼尔综合征
八 角 茴 香
· 吴茱萸汤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4、临证加减:
·呕吐较甚:加半夏、砂仁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 芍药六两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用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主治】
1、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腹痛 2、虚劳心悸 3、虚劳发热
中焦虚寒
·阳气不足,脘腹失于温养:腹中时疼, 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缓
君:饴糖——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臣:桂枝——温运阳气
·桂、饴合用,辛甘化阳,以温建中阳
芍药——滋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芍、饴合用,酸甘化阴,以增养阴血,缓急 止痛之效
·芍药、桂枝共 为臣药,一散一 收,以调和阴阳, 化生气血
·小建中汤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佐:生姜、大枣——补益脾胃,增强温中脏之效 使:炙甘草———甘温益气,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

方剂学课件11温里剂

方剂学课件11温里剂

课件
15
吴茱萸汤 《伤寒论》
主治: 1、胃中虚寒证:症见食谷欲吐,吞酸呕吐,
胸膈满闷,胃脘疼痛,喜温喜按。 2、厥阴头痛:巅顶头痛,夜半转剧,天明渐 减,四肢欠温,并有头眩,痛时欲呕,干 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2019/解: 吴茱萸 生姜 人参 大枣
课件
29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一、方名:
二、主治:阴疽 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
鹤膝风
病机:本虚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
标实 寒凝痰滞痹阻于筋骨、血
脉、肌肉、关节、肌表。
症状:局部不红不热,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手足不温,口不渴畏寒,舌淡,脉沉
细。 2019/8/15
课件
30
三、方解:
1治法:
2019/8/15
课件
22
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肿加 茯苓、泽泻。
4、四逆汤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作用,可用 于心衰,休克,心肌梗塞。
3、注意:使用反佐法,热药冷服,或少加猪 胆汁;孕妇忌用;真热假寒禁用。
五、加减方:
2019/8/15
课件
23
参附汤
四逆加人 参汤
通脉四逆 汤
2019/8/15
课件
2
2、回阳救逆剂 主治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 常用药:附子、肉桂、干姜、人参。 配伍:温肾祛寒药与益气固脱药同施。 代表方:四逆汤
3、温经散寒剂 主治寒凝经脉之痹痛。 常用药:桂枝、细辛、当归、熟地。 配伍:辛温发散药与温补阴血药同用。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2019/8/15
2配伍:
熟地 大补阴血,益精填髓 温补肝肾 祛筋骨之

方剂学课件11温里剂

方剂学课件11温里剂

人参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补
甘草 补中气,调诸药
白术 燥湿土,健脾胃

2019/12/12
课件
8
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苦温以燥中焦之湿 运化健而中焦治
四、应用:
1、辨证要点: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
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使用要点。
2、加减:阳虚失血干姜易为炮姜。湿盛白术易为
苍术。
3、服药时饮热稀粥。
4、现代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019/12/12
课件
9
胃扩张,胃下垂。
小建中汤 《伤寒论》
2019/12/12
课件
10
一、组成:①桂枝汤变方②重用饴糖白芍
二、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和证。 1、病机:中焦虚寒,土虚木乘,阴阳失调。 2、主症:腹中挛痛时作,喜温按,舌淡
治法:温中去寒,补土抑木
用方:理中丸合痛泻要方加味
用药:党参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 白术10克,苍术10克,附子10克,陈皮10 克,防风15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水 煎服。
复诊:服止方三剂后,腹痛腹泻明显减轻,
进食后欲泻的程度亦明显好转,因此,进
食量倍增。又连服七剂后,诸症消失,追
1治法:
2配伍:
熟地 大补阴血,益精填髓 温补肝肾 祛筋骨之
鹿胶 温肾壮阳,补血益精 强壮筋骨 寒邪痰滞
肉桂 温经 入脾经,温煦肌肉
炮姜 散寒 祛血脉、肌肉之寒邪痰滞
白芥子 善走皮里膜外,祛关节寒邪痰滞
麻黄
祛肌表之寒邪痰滞
生甘草 解毒,调和诸药
2019/12/12
课件
31

常用方剂—温里剂(方剂学课件)

常用方剂—温里剂(方剂学课件)

舌淡苔白,脉微细
四逆汤
【方解】
君:附子——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臣:干姜——温中祛寒,
助附子回阳救逆 佐:炙甘草——益气温中;解毒;
缓姜、附峻烈之性
四逆汤
【配伍特点】
1.辛凉中配以少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 不背辛凉之旨
2.疏散风热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构 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
临床表现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当归四逆汤
【组成】
当归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细辛三两(9g) 通草二两(6g) ) 大枣二十五枚(8枚)
白芍三两(9g) 炙甘草二两(6g
当归四逆汤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
当归四逆汤
【主证病机】
血 手足厥寒
虚 舌淡苔白 寒 脉沉细
概述
【分类 】
① 温中祛寒剂:中焦虚寒 ② 回阳救逆剂:阴盛阳衰 ③ 温经散寒剂:寒在经脉
概述
【使用注意】
(1)辨清寒热的部位、真假; (2)素体阴虚,或失血病证,不可过剂,中病即 止,以免辛热之品劫阴动血
目 壹壹
录温
中 祛 寒
清 热
剂泻


贰 叁 肆伍
清清清 清 热热热 虚 燥凉解 热 湿血毒 药 药药药
【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中焦及脾胃阴虚内热者禁用
芦根 芦苇
目 贰壹
录回
阳 救 逆
清 热
剂泻


贰 叁 肆伍
清清清 清 热热热 虚 燥凉解 热 湿血毒 药 药药药
贰 回阳救逆剂
适应证 阴盛阳衰,阴盛格阳等急危重症
临床表现
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倦卧,呕吐腹痛,下利 清谷,甚或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方剂学温里剂-PPT课件

方剂学温里剂-PPT课件

小儿下肢麻痹。
三、方解: 干姜 人参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温 补
甘草
白术
补中气,调诸药
燥湿土,健脾胃 燥
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苦温以燥中焦之湿 运化健而中焦治
四、应用:
1、辨证要点: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
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使用要点。
2、加减:阳虚失血干姜易为炮姜。湿盛白术易为 苍术。 3、服药时饮热稀粥。 4、现代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扩张,胃下垂。
第六章
温里剂
要求:
1、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
用注意事项。
2、掌握:理中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温里剂概述
一、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作用,用治里寒证的
方剂,称为温里剂,
1 、组成:四大热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
肉桂。
2、功效: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
二、治法:回阳救逆
三、方解:
附子
干姜中阳,祛阴寒 益中气,缓和姜、附之辛 热伤阴,回阳之中寓护 阴之旨。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舌淡苔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
制附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
煎,只用汤剂,不入散剂,用量在
10~12克之间。
四、比较:
理中丸 温中补虚 吴茱萸汤 脾胃虚寒 小建中汤 祛寒燥湿力强,治中焦虚 寒泄泻。 温里降逆力强,治浊阴上 逆呕吐。 和里缓急力强,治虚劳里 急腹痛。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伤寒论》

《方剂学》PPT课件:06-温里剂

《方剂学》PPT课件:06-温里剂
喜温喜按,舌淡,脉沉弱或虚弦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①呕吐者,不宜用,甘能助呕。
②湿阻或气滞中满者,不宜用,甘能助湿生满。
③阴虚火旺者,忌用,本方属甘温之剂。
[类方鉴别]
理中丸 温、补、燥结合,方中配白术,长于健脾燥 湿,主治偏于中焦虚寒兼寒湿所致的满、痛、吐、利,并 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
5.使用注意事项
(1)辨清里寒证的真假,真热假寒证忌用。 (2)素体阴虚或失血者宜慎用。 (3)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调整温里剂的
剂量。 (4)阴寒太盛,服药出现拒药现象者,宜配伍
反佐。
[方药配伍]
理中丸
君:干 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
臣:人 参——补气健脾,强壮脾胃 佐:白 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
小建中汤 温、补、润结合,方中配伍白芍,温补阳 气之中兼能益阴血,且长于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兼 阴血不足之腹痛,心中悸烦,发热等。
四逆汤
[主治证病机]
四肢厥逆
肢体失于温养 恶寒踡卧 少
少 阴 病 火不生土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
腹痛,呕吐下利 虚
脾肾虚寒

证 阳虚则神衰——神衰欲寐
无力鼓励血脉——脉微细
四肢厥逆,精神萎靡 恶寒踡卧,下利清谷 甚或大汗淋漓,头晕 气短,脉微细或欲绝
以大辛大热之 品为主组方
亡阳虚脱者配 人参益气救脱
(3)温经散寒
阳虚血弱 寒凝经脉
手足厥寒 肢体疼痛 阴疽
4.组方配伍要点
温经散寒药配伍 温阳补血通脉药
温热药(祛寒)
配伍
因 为
温补阳气药(补虚)
寒为阴邪,易伤 阳气;阳虚则阴 盛,阴盛则生寒
里 阴寒之邪, 中焦虚寒证 阳衰阴盛证

温里剂(72)PPT课件

温里剂(72)PPT课件

温里剂在现代医学中应用案例分享
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温里剂 可通过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促 进胃黏膜修复等作用,缓解疼痛、
促进愈合。
妇科疾病
如痛经、月经不调等,温里剂可通 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改 善子宫及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风湿性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等,温里剂可通过抗炎、镇痛等作 用,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
使用方法与剂量调整策略
使用方法
温里剂多采用口服方式,也可根据病 情选择其他给药途径。在使用过程中, 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剂量调整策略
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反应等因 素,医生会对剂量进行适当调整。一般 来说,剂量调整应遵循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的原则,以确保安全有效。
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预防
辨明在气在血
温里剂的作用部位有在气分和血分之别。气分寒证多表现为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散寒为主;血分寒证多表现为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等症状,治疗以温经散寒为 主。因此,在应用温里剂时,还需辨明在气在血的不同。
针对不同证型选用合适温里剂策略
实寒证
对于实寒证患者,应选用具有温散作用的温里剂,如附子理中丸、良附丸等。这类药物能够温中散寒、行气 止痛,有效缓解患者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功效
温中散寒,健胃。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 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 症。
临床应用
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虚 寒者。
其他经典方剂介绍与比较
当归四逆汤
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 草、通草、大枣组成,具有温经 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与四逆 汤相比,更侧重于治疗血虚寒厥
证。
常见温里剂分类及适应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ppt
8
二、治法
虚补
寒 温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恶湿 燥
三、方解:
干姜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温
人参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补
甘草 补中气,调诸药
白术 燥湿土,健脾胃

精选课件ppt
9
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苦温以燥中焦之湿 运化健而中焦治
四、应用:
1、辨证要点: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
22
五、应用: 1、辨证要点:手足厥冷,舌淡,脉细欲绝。 2、加减:
腰腿疼痛加川断、牛膝、鸡血腾、木瓜; 兼有水饮呕逆加吴茱萸、生姜;妇女血虚 寒凝痛经加乌药、小茴香、香附、高良姜。 3、现代医学用于血栓性脉管炎,雷诺氏病, 小儿下肢麻痹。
精选课件ppt
23
3、温经散寒剂 主治寒凝经脉之痹痛。 常用药:桂枝、细辛、当归、熟地。 配伍:辛温发散药与温补阴血药同用。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精选课件ppt
4
三、注意事项: 1、 辨清寒证所在脏腑,加以施治。 2、辨清寒热真假。 3、阴寒太盛当少佐寒凉药或热药冷服。 4、 热药用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施。
精选课件ppt
5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精选课件ppt
6
干姜
人参
白术
精选课件ppt
甘 草
7
一、主治:中焦虚寒证 1、脾胃虚寒吐利证:自利呕吐,腹痛不渴, 喜温欲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便血崩漏,出血色淡,四肢不 温,脉沉迟细。 3、小儿慢惊风:手足抽搐,目晴上视。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胸满,心下痞。
精选课件ppt
14
二、治法:回阳救逆 三、方解:
附子 温元阳,散阴寒,回阳气 干姜 温中阳,祛阴寒 炙甘草 益中气,缓和姜、附之辛
热伤阴,回阳之中寓护 阴之旨。
精选课件ppt
15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舌淡苔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 制附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 煎,只用汤剂,不入散剂,用量在 10~12克之间。
精选课件ppt
2
脾胃虚寒 里寒证 阴盛阳衰
经脉寒凝
脾胃 但寒不热,喜暖蜷 肾 卧,口淡不渴,疼 肝 痛,小便清长
二、分类:
1、温中祛寒剂
主治中焦虚寒证
常用药物:干姜、吴茱萸、饴糖。
配伍:温中散寒药与益气健脾药同用
代表方: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
精选课件ppt
3
2、回阳救逆剂 主治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 常用药:附子、肉桂、干姜、人参。 配伍:温肾祛寒药与益气固脱药同施。 代表方:四逆汤
第六章
温里剂
要求: 1、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
用注意事项。 2、掌握:理中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精选课件ppt
1
温里剂概述
一、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作用,用治里寒证的 方剂,称为温里剂,
1、组成:四大热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 肉桂。
2、功效: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 3、适应证:里寒证。
和里缓急力强,治虚劳里
急腹痛。
精选课件ppt
11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伤寒论》
精选课件ppt
12
附 子





精选课件ppt
13
一、主治:肾阳衰微寒厥证 症见: 四肢厥逆,畏寒蜷卧,神疲欲 寐,面色苍白,下利清谷,呕吐不 渴,苔白滑,脉沉微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肾中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亡阳欲脱
精选课件ppt
16
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 肿加茯苓、泽泻。
4、四逆汤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作用, 可用于心衰,休克,心肌梗塞。
5、注意:使用反佐法,热药冷服,或少 加猪胆汁;孕妇忌用;真热假寒禁用。
精选课件ppt
17
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精选课件ppt
18
当归
4、寒疝腹痛。
三、治法:
肝血不足 补益肝血 通
寒凝经脉 温经散寒 脉
精选课件ppt
21
四、方解: 养血 当归、白芍 养血补肝 温经 桂枝、细辛 温经散寒 通脉 通草 通血脉利关节 防桂、辛温燥伤阴血 大枣、甘草 益气和中,助气血生化之源
配伍特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补血而不滞,散寒不伤阴。
精选课件ppt
芍药


细辛
甘 草
通草片
精选课件ppt
大枣
19
一、组成: 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 而成。
二、主治:血虚寒厥证 (肝血不足,寒邪客于经脉)
症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或脉细欲绝。
精选课件ppt
20
兼治:
1、四肢疼痛,足、腰、股疼痛。
2、痛经,闭经,经行量少,有血块。
3、冻疮,不论初期未溃或已溃。
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使用要点。
2、加减:阳虚失血干姜易为炮姜。湿盛白术易为
苍术。
3、服药时饮热稀粥。
4、现代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精选课件ppt
10
胃扩张,胃下垂。
四、比较:
理中丸
祛寒燥湿力强,治中焦虚
温中补虚 寒泄泻。
吴茱萸汤
温里降逆力强,治浊阴上

脾胃虚寒 逆呕吐。
小建中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