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比较毕业论文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银川方言四字格词语续释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银川方言四字格词语续释银川方言四字格词语续释银川方言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与标准汉语有着一些差异和特色。
作为中文系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对方言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并记忆方言中的词语,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地的文化和传统。
本篇论文将续释一些银川方言中的四字格词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词语。
1. 描红金边这个四字格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物品或事物非常华丽和精美。
其中,“描红”是指用红色勾勒物体的形状和轮廓,使其显得更加鲜明;“金边”则表示物品的边缘或边框覆盖了金色的装饰。
描红金边常常用来形容珍贵的艺术品、高质量的工艺品或者华丽的装饰。
在银川方言中,这个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貌或着装非常华丽和大方。
2. 天上人间这个四字格词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非常美丽、宜人或者说是乐土。
在银川方言中,“天上”意为天堂或者上帝的居所,“人间”则表示人类所居住的地方。
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则表示一个美丽而宜人的地方,仿佛是人们向往的天堂般。
常常用来形容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享有盛誉的场所。
3. 手舞足蹈这个四字格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高兴、兴奋或者激动。
在银川方言中,“手舞”指手部的动作,表示喜悦或者兴奋时手舞足蹈的动作,“足蹈”则指脚的动作,表示兴奋、跳跃或者热情洋溢的状态。
将这两个动作连在一起,则形容一个人在非常开心和兴奋的情况下做出的动作。
这个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表演者在舞台上充满激情地表演,给观众带来欢乐。
4. 四通八达这个四字格词语用来形容交通非常发达和方便。
在银川方言中,“四通”意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通达,没有阻碍或者障碍,“八达”则表示八个方向都通畅,贯通各处。
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形容了一个地方的交通非常发达,各个方向都连接畅通无阻,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物流的运输。
5. 合家欢乐这个四字格词语用来形容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的快乐和幸福。
在银川方言中,“合家”指家庭的所有成员,不论老少,男女,亲戚还是朋友,“欢乐”则表示高兴、开心和幸福的状态。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襄阳方言走字句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襄阳方言走字句襄阳方言走字句1. 绪论在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中,探讨方言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而襄阳方言作为湖北省方言的一支,因为其独特的特点备受学界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襄阳方言中的走字句进行研究,探究其语言特点及其在语言学上的价值。
2. 走字句的概念及特点走字句是指在方言中,某些字在特定语境下读音发生变化的现象。
襄阳方言的走字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变调走字句在襄阳方言中,一些字在特定语境下读音会发生变化,并且常常伴有声调的变化。
例如,“蜜”字在襄阳方言中读作“瞇”,而“它”字读作“谂”。
这种走字句的特点是在特定情况下,字的发音和声调发生了改变。
2.2 省字走字句在襄阳方言中,一些字会被简化成另外的字,这被称为省字走字句。
例如,“洗”字在襄阳方言中读作“咸”,而“洗手间”就变成了“咸手间”。
这种走字句的特点是对字的简化和替换,使得方言更具有地方特色。
2.3 含糊走字句在襄阳方言中,还存在一些字读音模糊不清的情况,这被称为含糊走字句。
例如,“告”字在襄阳方言中读作“哥”,而“牛肉”就变成了“糊彪”。
这种走字句的特点是读音含糊不清,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具体字义。
3. 走字句的语言学价值襄阳方言中的走字句不仅是地方方言的表现形式,也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
3.1 文化传承走字句作为襄阳方言的一部分,体现了襄阳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
通过研究走字句,可以了解襄阳方言的发展演变及其与当地文化的关系,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襄阳地区的文化遗产。
3.2 语音变化研究走字句的存在意味着襄阳方言中的一些音频变化。
通过研究走字句,可以深入探讨方言的语音演变规律及其与标准普通话的差异,对语音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3 方言保护与振兴走字句是襄阳方言的独特表现形式,对于保护和振兴襄阳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走字句的研究,可以促进襄阳方言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方言的生命力和魅力。
4. 结论襄阳方言作为湖北省的一支方言,其走字句是其独特的语言现象。
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差异的论文
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差异的论文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差异的论文论文摘要: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声调是贯穿于整个音节的,指音节在发音时声音上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
邢台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
论文关键词:声调;调值;调类河北方言,指的是河北省现行辖区以内分布的现代汉语方言。
河北省围绕着北京,河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最接近标准音。
河北方言分为四个方言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晋语区。
比较起来,北京官话区最接近普通话,冀鲁官话区次之,中原官话区又次之,晋语区因为有入声,同普通话差异最大。
冀鲁官话区下分沧景片和石邢片,邢台大部分属于石邢片。
邢台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华北平原西部边缘。
邢台方言大部分属北方方言中华北、东北次方言中的冀鲁官话区,个别县市属于晋语。
具体分布是:临西、威县、清河、南宫、新河、宁晋、柏乡、隆尧、巨鹿、广宗、平乡、南和、任县、内邱、临城15个县市属于冀南官话区,沙河市以及南和县部分乡镇,邢台县西部山区,属于晋语区,因为这些地区方言中保留了古入声字。
尽管河北环抱着首都北京,邢台距离北京只有几小时车程,但与普通话还是有很大差异,本文仅从声调方面将普通话与邢台方言做一比较。
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邢台绝大多数县市也是这样。
但二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可以从调类和调值两方面看出。
(一)调类的多寡。
由于在沙河全境、邢台西部山区、南和南部、隆尧城关一带存在着入声,在这几个区域多出一个入声调类,因此邢台方言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无关调类。
(二)调值的不同。
尽管邢台大多数县市的调类与普通话相同,但具体读音却有很大差别。
普通话中该平等它升,该升的它降,该曲的它平。
可以说没有一个地方的调值与普通话的调值完全相同。
下面具体谈谈邢台方言调值的特点。
一、阴平调值的差异普通话阴平是高平调,调值是55度。
邢台方言中只有邢台市区及邢台县部分地区的调值和普通话一样是55度,其它各县市有念平调的,但调值低,有的念成了升调。
探析重庆方言特征及其成因-毕业论文
探析重庆方言特征及其成因-毕业论文xxxxxxxxxxx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文题目:探析重庆方言特征及其成因外文题目: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Chongqing dialect院系xxxxxxxxxxxxxxxx专业对外汉语年级xxxx级学号xxxxxxxxxxxx学生xxxxxx指导教师xxxxxxx结稿日期xxxx年xx月xx日xxxxx学院xxxxxxxxxxx教务处制2012年4月30日填探析重庆方言特征及其成因摘要:重庆方言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特色。
文章结合地域特征理论、汉语特征词理论、语言与民俗理论等探析重庆方言特征及其成因。
具体分析了重庆方言的形成,揭示了重庆方言的词汇特点、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发掘重庆方言与重庆地理环境、民俗、人物性格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了一批生动活泼的重庆方言新词语。
关键词:重庆方言;民俗;普通话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ChongqingdialectAbstract:The Chongqing dialect has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the Chongqing dialect through combining with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heor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ord theory, language and folklore theory. Analysis of the Chongqing dialect form specific, revealing the lexical features of the Chongqing dialect, Chongqing dialect and Mandarin relationship, explore Chongqing dialect and Chongq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stoms, character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isplay of a number of be lively and vivid;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of Chongqing dialect.Key words: The Chongqing dialect;folklore;Mandarin致谢论文得以顺利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
方言词汇调查研究毕业论文
市话词汇调查学号:90213039 班级:09外汉本一鲍会娜指导老师:邱斌(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343009)[摘要]本文以话为调查对象,详细列举话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制作了话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
调查发现话词汇的一些特点:从音节数量看,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的同义对应词语在音节数量上对应不整齐;从构词语素看,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中的同义对应词语的语素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话;词汇;对比引言县地处黄河故道,属市,交通便利,四周分别是县,县,睢县,市,离省会168公里。
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10个乡,分别是:城关街道办事处,龙塘镇、北关镇、人和镇、程庄镇、王庄寨镇、六镇、白云寺镇,花园乡、双塔乡、顺河乡、褚庙乡、野岗乡、老颜集乡、胡集回族乡、王桥乡、林七乡、伯党回族乡。
通行于的语言除程庄镇以外的各乡镇基本一样,其在语音某些方面方面区别于普通话,如:1.部分sh发f音——如“说”(fo),“水”(fei),主要流行于程庄镇与其方言辐射区。
2.部分词有“子”字的后缀,并发“dei”音——豆芽子(dei),面条子(dei),大嫂子(dei)。
3.与大部分河南地方方言一样的“的/得/地”发“lei”音——“好得(lei)很”,“热得(lei)很”。
4.部分“ao”和“ue”的音发为“uo”,有时甚至会引发声母的变化——如“脚”(jiuo),“雪”(suo),“药”(yuo),“略”(luo)。
5.阴平(一声)和上声(三声)的发音大约与普通话相反。
县地方方言部略有差异,表现为程庄镇的地方话颇有特色,在方言区形成了一个孤岛,比如下面的这段话:“一个老汉,上会买了只小菊。
回家,小菊不欺席。
喂它玉吁吁,险噎,它还不欺。
锯锯,它还不欺。
”这是程庄镇地方话发音的谐音字组成的一个小笑话,其实他的普通话表达方式是:“一位老汉,上会买了头小猪。
回家,小猪不吃食。
喂它玉秫秫,嫌噎,它还不吃。
煮煮,它还不吃。
”用最为准确的国际音标标注的话,其中猪、吃食、秫秫、煮煮等字词的发音分别为[t揶y24]、[t揶‘i24][揶i42]、[揶y42·揶y]、[揶y55·揶y]。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皖北方言的时间表达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浅谈皖北方言的时间表达浅谈皖北方言的时间表达作为中文系专业的毕业论文,本文将就皖北方言的时间表达进行探讨和分析。
皖北方言是中国安徽省北部的一种方言,其时间表达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形式。
通过对皖北方言中的时间词、时间短语和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方言在时间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一、时间词的特点在皖北方言中,时间词的使用和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别。
一般来说,皖北方言对于时间的划分比较粗略,常常使用一些模糊词来表达时间。
比如,在表示早上的时间时,普通话通常使用“早晨”或者“上午”,而皖北方言则经常使用“天亮”或者“天明”来表达这个时间段。
类似地,在表示晚上的时间时,普通话用“傍晚”或者“晚上”,而皖北方言则常用“天黑”或者“晚”来表示。
二、时间短语的运用除了时间词之外,时间短语在皖北方言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普通话相比,皖北方言中的时间短语更为简洁明了。
例如,普通话中表示“一个月之后”的时间短语为“一个月之后”,而在皖北方言中可以简化为“过一月”。
不仅如此,皖北方言中的时间短语还常常使用方位词来表示。
比如,在表示“过去的时间”时,普通话可以使用“以前”或者“过去”,而皖北方言则通常用“前头”或者“那边”来表示。
这种使用方位词的方式,使得时间表达更具有特色和独特性。
三、语法结构的特色皖北方言在时间表达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独特的语法结构。
与普通话相比,皖北方言中时间状语的位置较为灵活,不受限制。
在普通话中,时间状语通常放在句首或句尾,而在皖北方言中,时间状语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这样不仅增加了时间表达的灵活性,也为方言使用者提供了更多表达的方式和选择。
此外,皖北方言还有一些独特的时间表达结构。
比如,在表示过去的动作时,普通话通常使用“过去式”来表示,而皖北方言则经常使用“曾经+动词”的结构来表示。
例如,“我去过那边”在普通话中为“我去过那里”,而在皖北方言中则为“我曾经去那边”。
四、总结通过对皖北方言的时间表达进行浅谈,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形式。
论南通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
论文题目:论南通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写作批次:原创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6年4月1日目录目录 (II)摘要 (III)Abstract (IV)一、言的概念 (1)二、普通话概念 (1)三、南通方言特点(以如东县为例) (2)(一)南通如东县方言语音上的特点1 生母方面 (2)2 韵母方面 (2)3 声调方面 (3)(二)南通如东县方言词汇上的特点1 从词性分化方面 (3)2从词项标注方向 (4)(三)南通如东县方言语法上的特点1从人称代词方面 (4)2从语气词方向 (5)四、普通话的特点 (5)(一)普通话语音上的特点 (6)1声母方面 (6)2韵母方面 (6)3声调方面 (6)(二)普通话词汇上的特点 (6)1从词性分化方面 (6)2从词项标注方向 (6)(三)普通话语法上的特点 (6)1从人称代词方面 (6)2从语气词方向 (6)五、南通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7)(一)与普通话的相同之处 (7)(二)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 (7)六、结语 (8)参考文献 (10)摘要普通话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我们每个人都被要求学习普通话。
而方言,则是家乡的象征,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方言,56个民族的方言各不相同,各个地区的方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有些方言你发现与普通话没有什么区别,而有些则差别很大。
本文主要研究南通方言与普通话方言的比较。
文章以南通市如东县为例,主要从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面来对南通如东县方言与的普通话进行比较。
由此来分析出南通方言与普通话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让大家更了解南通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关键字:南通方言;普通话;如东县;区别;相同之处IAbstractMandarin is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China, each of us are required to learn Mandarin and dialect. It is the hometown of the symbol, and every area of each dialect area, 56 ethnic dialects vary in various regions of the dialect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ome dialects have you noticed what difference with Mandarin, while others are quite differen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Nantong dialect and Mandarin dialect. Taking Rudong County of Nantong city as an example, mainly from the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of this three years of Nantong County of Rudong dialect and Mandarin were compared. Th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ialect and Mandarin. Let them know more abou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Nantong dialect and Mandarin.Key words:Nantong dialectRudong CountymandarindifferenceSame place一、方言的概念方言,是语言的变体。
浅谈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浅谈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辽宁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浅谈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入学年度 2012学习地点(函授站)铁岭学生姓名刘春迪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前言 (3)一、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4)(一)平翘舌不分 (4)(二)改换r声母 (4)(三)多加声母 n (5)(四)个别字声母变换 (5)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5)(一)以e代o的现象 (6)(二)以iɑo代üe的现象 (6)(三)多加鼻韵母n g 的现象 (6)(四)个别字韵母变换 (7)三、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8)(一)调值不到位 (8)(二)字调不一致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摘要: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
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等表演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等艺术形式,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
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关键词:普通话东北方言语音特点Abstract: The dialect of the offshoots of ancestral could on the border areas of northeast china who spoke mandarin, with modern chinese dialect other the general can understand it, in recent years the Northeast ofdialec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spread on theobjective the same time, the dialect, not putonghua "limited", has its own voice, straight in the ., to his wit and humor, and Zhao benshan, Gao xiumin, waiting for the performing artist Fan wei by the NortheastErrenzhuan, plays and movies for the work of artcreation, the dialect with a new art and formed a "the Northeast dialect Hot".To existing information byreading and in the vernacular of searching self-analysis, the trial with modern chinese mandarincontrast, from initial and final, the tone of the three main ways to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 speech and the northeast of modern chinese mandarin help. pertaining to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unity of opposites dialect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is a "market", but it cannever replace han nationality specific position.Keywords: M andarin The Northeast dialect Phonological features引言:如果对当今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川方言论文
四川方言论文第一篇:四川方言论文四川方言论文四川方言,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是四川,特别是四川盆地一带,包括重庆地区当地人的日常主流话语。
与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因特有的地域、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四川方言与当地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影响的作用。
一: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人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迁徙导致地方方言与外来方言的融合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①是中国移民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被移民地区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交融,进而影响原有蜀方言,逐渐形成了“新”的四川方言。
通过日后的语料研究发现,至今仍活在四川人口中的,多数并非移民前的蜀方言,而是随移民而来的各地方言,其中又以楚方言居多。
同时,在当时就已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和重庆的方言也对当时四川其他地方语言影响极大。
在语言融合过程中,这两地的方言基本上作为了基础方言。
因此,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四川方言变化为以湖北、成都和重庆方言为主,湖南长沙、永州、宝庆方言为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基本格局。
由此可见,移民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语音最为明显。
例如,在清朝前期的诸多移民中以湖南移民数量最多,因而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湘方言为基本口音并糅杂其他语音的方言,如把“布(bu)”说成“博(bo)”、把“木(mu)”说成“磨(mo)”、“六(liu)”说成“落(luo)”、“辣(la)”说成“勒(le)”等。
再例如川东地区,早期迁徙入达州②的移民主要是江西人士,到了移民运动的中后期,江西移民更是蜂涌而来,在这一移民群体中商人以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导致江西方言最终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
至今仍能在达州方言中发现,诸如:将你/泥(ni)说成(yi)、女(nv)说成(yu)、尿(niao)说成(yao)、年(nian)说成(yan)、牛/扭(niu)说成(you)等江西方言的影子。
普通话与方言论文
我家方言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汉语、华语,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
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又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
汉语方言复杂,东南沿海各省尤甚。
温州是个多方言地区,种类之多,差异之大,可称全国之最,更是世界之最。
温州话难懂,闻名全省全国,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
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
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
温州方言中的单字很奇特,现有普通话用法文字都可用方言讲出外,其中相当一部分单字为冷僻字,异音异型字,一般字典查不到的字,或其音其义与现有普通话文字用法大相径庭的字。
单字发音有的与普通话一致,有的仅声母一致,有的仅韵母一致,有的声韵母都不一致。
这在查找,对比,整理,考证,分类与研究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相当费时费力。
但对于一方方言来说是很正常及平常之事。
世界文明文化举中国为例,中国语言文字为例:中国语言文字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化,文字发展演化形式的数量不下几十万种之多,发音亦然。
但随着时间,历史发展,现今留存文字仅数万个,常用字仅三四千个,伴随文字的发音也一样。
语言无好坏与正野之分,其实也无普通话与方言之分。
普通话(官方语言)也是由方言而来,方言也是一方的普通话。
若以大中华文化圈为一整体,以中国普通话为官方语言,那么日语便是地方方言;反之,中国普通话为地方方言;一国语言亦然。
方言论文
温岭方言生物1201 颜琪 1210200130 W26温岭属于全国非官话地区,其方言属吴语中的台州片。
与同片地区的语言特色不同,甚至不同于吴侬软语的柔软,温岭方言语气强硬,吐字果断、清晰。
有部分来自北方的居民,来到温岭都表示温岭方言是“南方方言中的北方方言”,可见一斑。
另外因温岭拥有港口,与福建、台湾广东等省份交流密切,故在温岭也有使用外来方言的居民,但因这部分人长期定居于此,将个人的方言特色加入了温岭方言,使温岭方言的使用平台百花竞放,更具魅力。
温岭方言中有许多叠音,说起来不仅生动,而且十分有趣。
叠音,又叫重言、复字、叠字、复叠,是将相同的字或单音词用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手法。
这些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叠音,大大丰富了温岭方言的词汇,增强了温岭方言的表现力,增添了温岭方言的音韵美,是温岭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岭方言的叠音现象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前叠法,即两个相同的表示动态的字后通常以一个“动”或“相”字来修饰。
比如称一个人因赌气而发泄的行为或样子叫“闹闹动”;眼珠子乱转是“碌碌动”;嘴巴或其他物事一张一合,叫“钳钳动”;称人坐立不稳或作风漂浮是“挈挈动”;“蹿蹿动”与上蹿下跳的意思相近;而“望望相”、“用用相”、“吃吃相”、“听听相”等都带有一定的“试试看”的成分。
在前叠法里有时会出现象声词用一个“声”字来修饰的现象。
比如“唧唧声”、“叽叽声”、“笃笃声”、等等。
有时还会出现假象声词用一个“声”字来修饰的现象,比如大声讲话是“呀呀声”;与人争执是“唁唁声”;发牢骚是“呱呱声”。
前叠法能生动地表现声音、形态、动作、神情,使表意更细致丰富。
第二种是后叠法,即形容词后面加一个只有声音而毫无实际意义的重叠音节。
比如,形容事态不明朗或液体黏稠是“糊得得”;形容物体稀稀拉拉是“朗哈哈”(音),物体空洞是“空漏漏”;形容捕风捉影是“白晃晃”或“白影影”;形容粗略地估计是“毛估估”;形容气氛冷清是“冷棚棚”。
汉语方言趣谈论文1
汉语方言趣谈论文1我的母语我的家乡在重庆市,是它范围内很小的一个县——荣昌县。
不用说,我的母语就是重庆话,也就是重庆方言。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是汉语方言中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广的方言,它的人口占整个官话人口的1/3,并且相当于湘语、粤语、闽语人口的总合。
同时,西南官话的语音系统即使在官话中也是最简单的,除了浊音清化这一官话的共同特点外,西南官话不分平舌音翘舌音,不分f和h,不分n和l,韵母没有-m,同时不分ing和in、eng和en,没有入声,但入声字绝大多数派入阳平调,分类简单,不似北京官话入派三声般复杂而混乱。
重庆方言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
现代重庆话产生于清代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
各地来到四川等地的百姓通过交流,逐渐地形成了一种以湖广话为主的四川话。
经过历史的发展,在清代和民国初期,这种四川话逐渐地受到了北方话的影响,成为了一种官话。
在抗日战争和“三线”建设时期,大量的江浙移民又把自己的方言带入了重庆话,丰富了重庆方言。
重庆话又称重庆言子。
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
展言子在重庆民间有悠久的历史。
老百姓们工作劳动之余,常以幽默诙谐的展言子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
有些内容形式都很精彩的言子经过一代代口头流传,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长盛不衰。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许多言子也被不断修改着,新的言子也不断被创造出来。
重庆言子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日常琐事无所不涉。
重庆言子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
展言子习惯上叫歇后语、半截话,实际就是隐语。
前半句是譬语或引子,后半句是解语或注语,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
这种语言形式类似“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手法”。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只说出前半句,而将后半句隐去不表,听话人常会心领神会,十分默契,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
方言论文小结
方言论文小结方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特殊语言形式。
它包含了人们在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单独使用的一种语言,是地域文化与语言的结合体。
在现代社会,方言的存在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对方言的定义、特点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
首先,方言的定义和特点。
方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种,它是在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方言通常与一定的地区或社群联系紧密,并被与之相连的人们作为交流和表达的工具。
方言在词汇、语法和语音等方面与标准语言存在差异,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的传承。
其次,方言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地域壁垒被逐渐打破,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
因此,方言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困难。
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方言,而是逐渐转向使用标准语言。
方言的使用者逐渐减少,也导致了许多方言词汇和语法的流失。
此外,方言的安全面临巨大的压力。
一些方言正遭受着标准语言的侵蚀,以致于在某些地区,方言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方言的消失将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语言形式的消失,更可能会导致地域文化的丧失。
方言是地域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思维方式。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也是一个社区的象征和认同。
方言的消失将导致人们对自身文化和身份的认同感减弱,对社区凝聚力的影响也将非常严重。
为了保护和传承方言,我们需要付出共同的努力。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方言的传承和教学。
学校可以组织方言课程,培养学生对方言的兴趣和热爱。
政府可以加大对方言研究和保护的支持力度,鼓励学者和学科专家参与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
此外,社区组织和家庭也要重视方言的传承。
家长可以向孩子传授方言,社区组织可以组织方言交流活动,让人们重新认识方言的重要性。
总之,方言是地域文化和语言的结合体,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方言,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政府、社区组织和家庭都应该加强对方言的关注和支持,让方言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
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关于方言的议论文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熟悉的旋律歌唱的就是我的家乡美丽的冰城哈尔滨,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
在我们这里不光有美丽的冰雪世界,特色的东北美食,以后再和大家分享。
今天我要和大家说说东北方言。
在我们家里,经常讲东北的家乡话,比如说:有一种直爽叫敞亮,有一种喜欢叫稀罕,有一种愤怒叫急眼,有一种数量叫老鼻子了。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弟玩,无意间我说了句:小弟,姐姐可稀罕你了。
弟弟开心地说:姐姐,谢谢你。
你们猜猜他听明白了吗?还有一次,爸爸去超市买了很多水果回来我和弟弟都没看见。
我问爸爸你买水果了吗?爸爸说:买了,我买老鼻子。
我和弟弟都纳闷了,不是买水吗?怎么变成鼻子了?再说哪有卖鼻子的啊,嘿嘿。
后来爸爸告诉我们,老鼻子是方言,就是很多的意思。
你们说,我们的方言有趣吗?美丽的哈尔滨是一座旅游城市,夏天有哈洽会,冬天有冰雪节,会有很多祖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旅游,我们接待游客用方言,大家都听不懂,有时还会闹出笑话。
所以我们要学好普通话,用标准的普通话将美丽的哈尔滨介绍给大家。
方言每个地方都有,大家都用自己的方言讲话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所以大家都学好、说好普通话,让我们沟通更方便。
关于方言的议论文2重庆城依山而建,人谓“山城”;冬春雨轻雾重,又号“雾都”。
但若抛开这些称号,方言则成了重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重庆方言以直白易懂,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而着称。
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
“掐没得。
”一阵熟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我回头一瞧,原来是表弟,我连忙回答:“摸掐,屋头来客老,喊我买酒。
不忙摆老,我还会切嘞。
”咚咚咚,一阵短促的敲门声。
“开起累,你个傻娃,我忙得很,莫添乱老。
”妈妈像开枪打子弹一般说到。
我敢忙进屋,把酒放在了桌上,只见小姑她们都在为这顿团圆饭忙活着。
我趁着大家都在忙活,偷偷躲在阳台吃薯片,可真是浮生偷得半日闲。
方言论文——精选推荐
方言论文导言中国幅员广大,各地使用的汉语各有口音的不同。
正如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所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变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致。
”汉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众多的人口分布在广阔的地域,导致了汉语在历史上形成了多样复杂的方言。
赣方言作为中国七大方言区之一,其主要是集中于江西鄱阳湖临区。
鄱阳,因在鄱水之东而名为鄱阳,“秦始置番县,后称番易,汉时为豫章鄱阳县,唐时称为饶州,称至清朝,明国时期又改称为鄱阳。
”鄱阳湖是赣东北水运枢纽,是江西省六大港口之一,同时也是赣江流域中心地带,带动着这里的经济发展,也牵引着这里的文化去向。
鄱阳方言,是鄱阳人民在自己区域内交流的主题语言,反映着鄱阳的历史演变,也是该地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该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因为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内蕴。
那么历史文化的“风俗化石”则是方言俗语了。
鄱阳方言俗语,是鄱阳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它反映着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表达了鄱阳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是鄱阳人民自身所特有的文化气息。
它包括很多种类的内容,数量多,表达力极强,有反映渔村生活气息的,表现封建迷信色彩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的,也有提炼了人们生产生活、谐喻事理的。
在这里,笔者只选用了部分种类用以展示其魅力。
一、渔村文化气息许多的方言俗语,是可以问我们折射出当地的民俗文化的。
如果我们以这些方言俗语为例,并以此类方言俗语来源为出发点,相信鄱阳方言俗语它们的来源是可帮助我们找到鄱阳湖泮民众的渔村生活气息的。
如:停窗角:旧时渔船上对于偷盗张网具或渔获产品的一种惩罚方式。
后专为“受惩罚”解。
插蜡烛:一般的词典里解释为车船等出现故障而不能行使,就像是蜡烛似的牢牢地卯在原地不能有丝毫的动弹。
因为鄱阳湖边的船只尤其是渔船多,而过去,船舶技术较为落后,渔船经常“插蜡烛”,所以,这一俗语极为常用耳熟能详的,且极少使用于车类。
做搭头:旧时是指在渔船上做短工的,后转为“短工”解。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
引言XX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正如《XX府新志》所言:万山环抱,三山重围,紅崖峙左,XX潴右,XX内控,一径内通,三水环城,万峰排闼。
地理位置的特殊,使其自古就成为了一片无法让人忽视的区域,他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大批的商人和游民曾在这里定居。
他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移民城市。
不同民族居住在一起,语言成为了互相交流的一大障碍。
人们需要统一的语言来进行交际,混合语应运而生。
历来学者对于语言的研究多集中于语音和语法,对于词汇的研究相对较少。
当然,这和语言本身的特性,以及国内外语言研究的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不得不说的是,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本身与音节文字是有很大差别的。
汉语言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于语音和语法:两种语言相互碰撞,最先发生变化的是词汇。
词汇对于我们研究土汉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他是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而产生的混合语,其载体汉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其次,他继承了大部分普通话的音节,只是声调有所变化。
最后,他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除了个别语序和虚词有所变化外基本一致。
类似于混合语的土汉语,其最具特色的是词汇。
诸多因素的叠加,使XX土汉语的词汇与普通话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研究土汉语,既是对XX土汉语这种过渡式的混合语进行跟踪记录的过程,又是对土汉语词汇的精华部分进行记录与保留的过程。
我们不能阻止语言的统一,但就单纯的语言学角度来说,任何语言的消亡对于语言的研究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而记录这种曾经存在或快要消失的语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XX土汉语及其构成理论概述1.1什么是土汉语要了解什么是土汉语,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混合语。
混合语又称克里奥尔语,是一种混血式的语言。
他的前身是洋泾浜,是语言接触而产生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适用范围较窄,其结局也不外乎两个:消亡或继续发展成为混合语。
混合语的一大主要特点是被当作母语来学习。
传统意义上的混合语是指一种语言在异域作为特殊语言使用,或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桂林方言浅谈议论文
桂林方言浅谈议论文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
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面桂林话算是最温柔的,它不同于桂南地区难懂的北话,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基本上各族人民都能听懂,所以它历来是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故有“南方官话”之称。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
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
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1/3以上。
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
比如:把“kenakai”(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han”,这像广东话。
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
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
如把鞋(xie)子叫做“hai”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
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桂林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
“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
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
这又是为什么呢?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
比广东人也不逊色。
同时也爱好吃狗肉。
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标题: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
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
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
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1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
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
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方言(福州话)选修结业论文
方言选修课结业论文——福州话经过一学期的对福州方言的学习,我对福州话的表达更加准确,对福州本地文化也有了更多地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相互往来与交流也日益频繁,作为人类交际与信息传递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也逐渐突显其重要性。
普通话是当之无愧的全民语言,不管在城镇还是乡村,山区或者平原,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学习普通话,并习惯在日常用普通话交流,普通话的地位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方言却渐渐被人遗忘。
在沿海的诸多城市,就比如我们所在的福州地区,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移入,现象尤为突出,并且越年轻一代越为明显,从不会说,到听不懂。
方言正正是一个人的母语,更能充分地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方言同样蕴含着地方文化与特色,也是我们作为地方人的一种象征,对于学习而言,这也算是一门语言课程。
因此,作为福州人,作为生长在福州这片温润土地上的我们,更应该主张维护福州话的生存,甚至维护福州话的纯洁性。
福州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划代表性方言。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
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
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近代普通话中的新词更是大量地进入福州话,甚至外国语如日语、英语等也都进入福州话,共同构成这一方言。
近300年来,福州话无论是在语音的声韵母、音变规律、字音的变读方面,还是在词汇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这种变化又是极其缓慢的。
正因为如此,福州话具有自己的特色。
从音类来说,古时同一个音类的字在福州话中常有多种读法,这些不同读法往往反映不同时代的语音特点。
从字音来说,一个字有几种读法现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见的,其中有的属于文白读,有的是因为在不同时代构词分别读为不同层次的音,有的是为区别字义而变读。
从语言结构来说,由于语音系统自身条件及词汇语法的制约,福州话的语音包含着一系列的语流音变,包括变声、变韵、变调、轻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西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正如《西宁府新志》所言:万山环抱,三山重围,紅崖峙左,青海潴右,四川内控,一径内通,三水环城,万峰排闼。
地理位置的特殊,使其自古就成为了一片无法让人忽视的区域,他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大批的商人和游民曾在这里定居。
他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移民城市。
不同民族居住在一起,语言成为了互相交流的一大障碍。
人们需要统一的语言来进行交际,混合语应运而生。
历来学者对于语言的研究多集中于语音和语法,对于词汇的研究相对较少。
当然,这和语言本身的特性,以及国内外语言研究的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不得不说的是,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本身与音节文字是有很大差别的。
汉语言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于语音和语法:两种语言相互碰撞,最先发生变化的是词汇。
词汇对于我们研究土汉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他是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而产生的混合语,其载体汉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其次,他继承了大部分普通话的音节,只是声调有所变化。
最后,他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除了个别语序和虚词有所变化外基本一致。
类似于混合语的土汉语,其最具特色的是词汇。
诸多因素的叠加,使西宁土汉语的词汇与普通话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研究土汉语,既是对西宁土汉语这种过渡式的混合语进行跟踪记录的过程,又是对土汉语词汇的精华部分进行记录与保留的过程。
我们不能阻止语言的统一,但就单纯的语言学角度来说,任何语言的消亡对于语言的研究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而记录这种曾经存在或快要消失的语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西宁土汉语及其构成理论概述1.1什么是土汉语要了解什么是土汉语,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混合语。
混合语又称克里奥尔语,是一种混血式的语言。
他的前身是洋泾浜,是语言接触而产生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适用范围较窄,其结局也不外乎两个:消亡或继续发展成为混合语。
混合语的一大主要特点是被当作母语来学习。
传统意义上的混合语是指一种语言在异域作为特殊语言使用,或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土汉语较之于传统意义上的混合语又有新的特点;他并没有被当成西宁各族人民的母语,是应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临时性语言,具有不稳定性,但其性质与混合语是相当的。
叶蜚声先生与徐通锵先生所著的《语言学纲要》是这样定义土汉语的:我国从宁夏经陇东、、川西到云南、,是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一个集中地区,人们称之为“语言走廊”。
在这条走廊中有不少土汉语式的混合语。
各族人民由于自己母语的干扰,他们所掌握的汉语与汉语的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区别,形成一种“似汉非汉”的土汉语。
①土汉语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别不大,语音差异主要体现在声调和个别韵母上。
词汇差异较大,与日常汉语有着质的区别,但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这种差异正在逐渐减小。
不过,我们在使用土汉语的地区人民的日常对话中还是能寻到具有地域特色词汇的踪迹。
西宁土汉语本身就是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与西宁方言相互融合而横生的产物,它是西宁方言汉化的产物,它的最终归宿就是成为普通话。
1.2西宁土汉语的发展轨迹西宁隶属于黄河水系的河湟分支,河湟地区分布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从秦汉以前的羌族部落,到秦汉时期的小月氏族、鲜卑族、吐谷浑、吐蕃族,再到元清时期的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其中一些更是成为了现在西宁的原住居民,多民族混居,语言的统一自然是各民族和谐相相处的基础。
自古代开始时至今日,这里的通用语便深深的刻有混合语的印记,普通话的普及让这些印记愈发清晰。
西宁作为老牌的移民城市,西宁土汉语在不断的接受着新的语言、融合着新的语言。
1.3土汉语探析的理论依据1.3.1汉语方言学依据我们可以把西宁方言划分到七大方言区的北方方言中,其实它和北方方言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西宁方言的某些特征与境内阿尔泰诸语言的影响关系密切。
这种划分只是大致将西宁方言归类却并不精确。
方言学是这样定义方言的:方言是同一个民族语言里的地域分支。
②语言的这种差异自古有之,西汉杨雄所著的《方言》是传统方言学的第一部专著,它详尽地描述了西汉时各地的方言。
我国对方言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我们在现代研究方言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方言,顾名思义是一方之言。
只是这方言也会受外界因素,诸如战乱、贸易的影响,其语言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的变迁而时刻改变着的。
这与混合语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同宗同源。
方言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及成果,是完全可以拿来为土汉语分析所使用、借鉴的。
1.3.2 社会语言学依据语言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脱离了社会的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
语言的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语言变体实际上就是语义的反映和体现,他与语言使用者的使用有关。
语言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社会功能,即维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土汉语作为多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变化与社会环境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1.3.3 语言学依据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20世纪初提出了普通语言学理论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他对语言做出了“共时”和“历时”的区分。
③深刻的道出了语言不仅是静止的也是演变的这一真理。
语言是动态的,是相互接触的。
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征服等,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贾晞儒认为:所谓语言接触是指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或短期的频繁交际而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种语言现象。
④西宁各族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是一种地缘接壤性的接触,西宁各族方言产生的共同语与普通话是一种跨地缘文化的交流性接触。
可见,西宁土汉语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3.4民俗文化学依据民俗文化与方言是浑然天成的一体,缺少了以方言为依托的民俗文化,犹如无源之水。
一地有一地的风貌,我们去不同的城市见到不同的民族,总有不同的感受。
并不是因为衣着或建筑的差异,而是语言,就像安徽的“黄梅戏”,上海的“昆曲”,西安的“秦腔”,西宁的“花儿”我们不一定能听出这些曲子的内容,但只要一听到有人唱便能马上分辨出这是哪一地的。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方言的魅力。
方言与民俗总是密不可分。
土汉语混合了多民族的精粹。
他与民俗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深远。
二土汉语词汇的来源浅析2.1土汉语词汇中的古语词如果细心不难发现,土汉语词汇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日常用语都来自古语词。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词语在现行西宁土汉语中更为常见。
2.1.1先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古语词在普通话中以消失踪迹的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古语词,在土汉语中沿用至今。
(1)绌出自《史记·赵世家》: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娱之国也。
绌是缝制的意思。
土汉语例句:衣服上有个洞,我给你绌上。
(2)触出自《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触是碰到,磕到的意思土汉语例句:刚才不小心触到桌子上,膝盖都青了。
(3)囋出自《荀子·劝学》: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告二谓之囋。
囋是多言,说大话的意思。
土汉语例句:你悄悄一会儿,在甭囋了。
(4)拙出自《老子》:大巧若拙,大辩若呐。
拙:笨。
土汉语例句:这个尕娃脑拙着不成,不是学习的料。
(5)寻出自《列子·周穆王》:按所梦而寻得之。
寻:找到。
土汉语例句:你好好寻,刚买上的东西阿门能找不见。
2.1.2 南北朝至宋朝之间的古语词南北朝至宋朝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段高峰期,在这段时间里,唐诗、宋词、小调等诸多题材中的词汇都对土汉语产生过影响直至今天。
(6)干出自敦煌变文《无常经讲经文》:干竭血肉,徒丧生命。
干:白白地。
土汉语将干与淡连用,意为白搭。
土汉语例句: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啥想法都是干淡。
(7)喉出自《南齐书·夷夏论》: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喉。
喉:咆哮。
土汉语例句:你别动不动就喉下,先听我把话说完。
(8)消停出自《江城子·席上赋》:且消停,莫摧行。
只恨夕阳虽好近黄昏。
消停:停留,等待。
土汉语例句:你消停一会儿行不,咋呼个啥。
(9)阿门出自《敦煌杂录·劝善文》:煞命始得他肉吃,思量阿门有慈悲。
阿门也可念作“阿莽”:怎样、怎么。
土汉语例句:你阿门这么跟父母说话,没大没小。
(10)得济出自《宋史·向宗四传》:出知蔡州…岁饥,发廪兴力役,饥者得济。
得济:救济、得到好处。
土汉语例句:这个娃娃孝顺呀,把爸爸妈妈得济坏了。
(11)浪荡出自姜燮《契丹歌》:一春浪荡不回家,自有穹庐障风雨。
浪荡:放荡、流浪。
土汉语例句:一天到晚就知道在外面浪荡,冇干过一指头的正事。
(12)一向出自李煜《浪淘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向贪欢。
一向:一段时间、这段时间。
土汉语例句:这一向不知道阿门回事,总觉得乏得很。
2.1.3 明清时期的借用词自明朝开始,统治者意识到了语言的统一对国家统一的影响,通过科举考试的号召力,大力推行官话,官话是今普通话的前身,除去文白异读的影响与今天的普通话出入不大。
官话对土汉语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现今普通话也无法比拟的。
他对流行至今的西宁地区的一些习俗也有很好的解释。
(13)打醋檀:这是将醋淋在烧热的柏香上面用产生的气体来驱除虫蚁,预防疾病的一种风俗。
在《醒世姻缘转》里提到过这样一段话:“四乡百姓,恨晁达尹如蛇蝎一般,恨不得去了打个醋檀的光景。
”可见这个习俗不仅自古就有,而且在北方很常见,只是时至今日,大概只有西宁还在坚持这一习俗。
(14)撒拉溜侈:是指吊耳啷当,不正经的态度。
西宁土汉语念作“耍达溜失”。
《醒世姻缘转》中有一句话是:年前两次跟着师生们到了省城,听他做的茶饭撒拉溜侈,不知淘了他多少的气。
土汉语例句:你就这么耍达溜失着,阿妈把你不打了好。
(15)主腰:棉袄。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纽。
土汉语例句:我卫奶奶给我做了一件新主腰,好看得很呐。
(16)亏杀:幸亏。
《水浒传》第四回有句话是:亏杀了他,就与老汉女儿做媒。
土汉语例句:亏杀回来得早,外面下开雪了。
(17)胡三:挥霍、乱花钱。
也念作“胡散”。
《儒林外史》第九回:在店里时,也只是看书,凭着这伙计胡三。
土汉语例句:小张存不住钱,工资拿上就胡散俩。
2.2 西宁土汉语中的民族借用词混合语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西宁土汉语的发展时间较短,其词汇系统中的绝大多数词都是继承了西宁方言的。
而西宁方言是西宁地区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经过长期交流而产生的语言变体,其词汇必然保留了这些民族词汇的痕迹。
2.2.1从回语中借用的词(18)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这是从阿拉伯语中借用来的。
(19)阿訇:对伊斯兰牧师的尊称,是从波斯语中借用来的。
(20)乃玛孜:礼拜,是从波斯语中借用来的。
2.2.2 从蒙古语中借用的词(21)格尔木:河流众多或密集的地方。
(22)德令哈:广阔的金色的原野。
(23)恰不恰: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