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比较毕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西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如《西宁府新志》所言:万山环抱,三山重围,紅崖峙左,青海潴右,四川内控,一径内通,三水环城,万峰排闼。地理位置的特殊,使其自古就成为了一片无法让人忽视的区域,他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大批的商人和游民曾在这里定居。他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移民城市。
不同民族居住在一起,语言成为了互相交流的一大障碍。人们需要统一的语言来进行交际,混合语应运而生。
历来学者对于语言的研究多集中于语音和语法,对于词汇的研究相对较少。当然,这和语言本身的特性,以及国内外语言研究的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得不说的是,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本身与音节文字是有很大差别的。汉语言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于语音和语法:两种语言相互碰撞,最先发生变化的是词汇。词汇对于我们研究土汉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他是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而产生的混合语,其载体汉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其次,他继承了大部分普通话的音节,只是声调有所变化。最后,他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除了个别语序和虚词有所变化外基本一致。
类似于混合语的土汉语,其最具特色的是词汇。诸多因素的叠加,使西宁土汉语的词汇与普通话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研究土汉语,既是对西宁土汉语这种过渡式的混合语进行跟踪记录的过程,又是对土汉语词汇的精华部分进行记录与保留的过程。我们不能阻止语言的统一,但就单纯的语言学角度来说,任何语言的消亡对于语言的研究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而记录这种曾经存在或快要消失的语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西宁土汉语及其构成理论概述
1.1什么是土汉语
要了解什么是土汉语,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混合语。混合语又称克里奥尔语,是一种混血式的语言。他的前身是洋泾浜,是语言接触而产生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适用范围较窄,其结局也不外乎两个:消亡或继续发展成为混合语。混合语的一大主要特点是被当作母语来学习。传统意义上的混合语是指一种语言在异域作为特殊语言使用,或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土汉语较之于传统意义上的混合语又有新的特点;他并没有被当成西宁各族人民的母语,是应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临时性语言,具有不稳定性,但其性质与混合语是相当的。
叶蜚声先生与徐通锵先生所著的《语言学纲要》是这样定义土汉语的:我国从宁夏经陇东、、川西到云南、,是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一个集中地区,人们称之为“语言走廊”。在这条走廊中有不少土汉语式的混合语。各族人民由于自己母语的干扰,他们
所掌握的汉语与汉语的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区别,形成一种“似汉非汉”的土汉语。①土汉语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别不大,语音差异主要体现在声调和个别韵母上。词汇差异较大,与日常汉语有着质的区别,但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这种差异正在逐渐减小。不过,我们在使用土汉语的地区人民的日常对话中还是能寻到具有地域特色词汇的踪迹。
西宁土汉语本身就是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与西宁方言相互融合而横生的产物,它是西宁方言汉化的产物,它的最终归宿就是成为普通话。
1.2西宁土汉语的发展轨迹
西宁隶属于黄河水系的河湟分支,河湟地区分布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秦汉以前的羌族部落,到秦汉时期的小月氏族、鲜卑族、吐谷浑、吐蕃族,再到元清时期的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其中一些更是成为了现在西宁的原住居民,多民族混居,语言的统一自然是各民族和谐相相处的基础。自古代开始时至今日,这里的通用语便深深的刻有混合语的印记,普通话的普及让这些印记愈发清晰。西宁作为老牌的移民城市,西宁土汉语在不断的接受着新的语言、融合着新的语言。
1.3土汉语探析的理论依据
1.3.1汉语方言学依据
我们可以把西宁方言划分到七大方言区的北方方言中,其实它和北方方言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西宁方言的某些特征与境内阿尔泰诸语言的影响关系密切。这种划分只是大致将西宁方言归类却并不精确。
方言学是这样定义方言的:方言是同一个民族语言里的地域分支。②语言的这种差异自古有之,西汉杨雄所著的《方言》是传统方言学的第一部专著,它详尽地描述了西汉时各地的方言。我国对方言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我们在现代研究方言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方言,顾名思义是一方之言。只是这方言也会受外界因素,诸如战乱、贸易的影响,其语言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的变迁而时刻改变着的。这与混合语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同宗同源。
方言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及成果,是完全可以拿来为土汉语分析所使用、借鉴的。
1.3.2 社会语言学依据
语言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脱离了社会的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语言的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语言变体实际上就是语义的反映和体现,他与语言使用者的使用有关。语言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社会功能,即维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土汉语作为多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变化与社会环境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1.3.3 语言学依据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20世纪初提出了普通语言学理论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他对语言做出了“共时”和“历时”的区分。③深刻的道出了语言不仅是静止的也是演变的这一真理。
语言是动态的,是相互接触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征服等,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贾晞儒认为:所谓语言接触是指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或短期的频繁交际而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种语言现象。④西宁各族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是一种地缘接壤性的接触,西宁各族方言产生的共同语与普通话是一种跨地缘文化的交流性接触。可见,西宁土汉语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3.4民俗文化学依据
民俗文化与方言是浑然天成的一体,缺少了以方言为依托的民俗文化,犹如无源之水。一地有一地的风貌,我们去不同的城市见到不同的民族,总有不同的感受。并不是因为衣着或建筑的差异,而是语言,就像安徽的“黄梅戏”,上海的“昆曲”,西安的“秦腔”,西宁的“花儿”我们不一定能听出这些曲子的内容,但只要一听到有人唱便能马上分辨出这是哪一地的。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方言的魅力。方言与民俗总是密不可分。土汉语混合了多民族的精粹。他与民俗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深远。
二土汉语词汇的来源浅析
2.1土汉语词汇中的古语词
如果细心不难发现,土汉语词汇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日常用语都来自古语词。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词语在现行西宁土汉语中更为常见。
2.1.1先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古语词
在普通话中以消失踪迹的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古语词,在土汉语中沿用至今。
(1)绌出自《史记·赵世家》: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娱之国也。绌是缝制的意思。
土汉语例句:衣服上有个洞,我给你绌上。
(2)触出自《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触是碰到,磕到的意思土汉语例句:刚才不小心触到桌子上,膝盖都青了。
(3)囋出自《荀子·劝学》: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告二谓之囋。囋是多言,说大话的意思。
土汉语例句:你悄悄一会儿,在甭囋了。
(4)拙出自《老子》:大巧若拙,大辩若呐。拙:笨。
土汉语例句:这个尕娃脑拙着不成,不是学习的料。
(5)寻出自《列子·周穆王》:按所梦而寻得之。寻:找到。
土汉语例句:你好好寻,刚买上的东西阿门能找不见。
2.1.2 南北朝至宋朝之间的古语词
南北朝至宋朝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段高峰期,在这段时间里,唐诗、宋词、小调等诸多题材中的词汇都对土汉语产生过影响直至今天。
(6)干出自敦煌变文《无常经讲经文》:干竭血肉,徒丧生命。干:白白地。土汉语将干与淡连用,意为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