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源记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基本情节。这篇文章通过渔人的经历,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它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陶渊明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课文中所学的修辞手法,以提高写作水平。
(3)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的象征,学生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举例:课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具言”和“叹惋”,学生需要理解其分别代表详细说明和感叹的意思,从而把握作者对桃花源的赞美之情。
(4)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作者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举例:如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运用了排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源的美好景象。
2.教学难点
(1)古代词汇理解:课文中有许多古汉语词汇,如“俨然”、“属”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三是锻炼思维品质,分析课文结构和主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四是增强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古诗文的过程中,培养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五是培养人文情怀,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关注社会与人生。通过以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17壶口瀑布
梁衡
刚柔并济
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师生交流明确:是为了反衬黄河水柔中有刚、奋力抗争的精神。
4自由赏析文中的语言。
师生交流: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1、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
师生交流明确。
2、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师生交流明确。
第四阶段:小结,投影明确。
第五阶段:布置作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2.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播放壶口瀑布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壶口瀑布给你带来的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对壶口瀑布的感觉几乎是一致的:气势宏伟,声如震天,犹如万马奔腾,震撼人心。同学们看到这震撼人心的景观后,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生抢答。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写作 学写游记》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学写游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作指导课文。
游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通过记录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写作文体的知识,对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游记这种文体较为特殊,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观察和体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同时,学生可能对如何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表达存在一定的困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游记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会如何观察生活,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掌握游记的基本结构,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力,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游记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会如何观察生活,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将旅行中的感受和思考生动地表达出来。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旅行照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游记的写作技巧。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旅行照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旅行经历,激发学生对游记写作的兴趣。
2.讲解游记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基本结构,讲解如何观察生活,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表达。
3.实例分析:分析一篇优秀的游记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并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实践:学生根据自身的旅行经历,尝试写作一篇游记,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反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核舟记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核舟工艺的制作过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罔两在眉,挑剔在目”,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个与核舟工艺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核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工艺制作活动,如用硬纸板制作一个小型模型,体会工艺制作的乐趣和挑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核舟记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核舟记》:本节课主要学习魏学洢的《核舟记》,通过课文阅读,理解作者对核舟工艺的精细描绘和对民间艺人高超技艺的赞美。内容包括:1.词语解释,如“核舟”、“罔两”、“挑剔”等;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3.阅读理解,分析核舟的制作过程、特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领悟民间工艺的魅力,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审美情感:通过对核舟工艺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强调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举例解释:
-如文中“罔两在眉,挑剔在目”,通过具体的实物描写展现了核舟工艺的精细,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意义,体会古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表达,如“核舟”、“罔两”等,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详细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即席讲话》教案
《即席讲话》教案彭晓黎教学目标:1. 启发学生理解即席讲话的特点和要求。
2. 帮助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后面来了好多老师来听课。
我想请班级一位同学致辞欢迎辞。
刚才这位同学是在没有多少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讲话,这就是我们口语交际的内容——即席讲话。
二、即席讲话定义即席讲话,是指在特定的场合情景下,实现没有准备的临场说话的口语样式。
即席讲话,类似小型演讲,由于没有现成的稿子,也多半不能事先准备,需要临场发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席讲话比演讲更考验说话者的聪明才智。
在现代社会,口才更是通行证,我们生活工作的许多场合都需要大家即席讲话,比如招聘会,公司召开会议,记者采访等。
三、精彩的即席讲话是如何造就的。
如何才能拥有即席讲话的本领呢?他人成功的即席讲话的例子可以给我们启发。
1. 示例一:天津师范学院教授鲍昌先生事例。
启发:即便是优秀的演说家,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事前毫无准备,他们其实是在心里作了无数次从未发表的演说才有看似精彩绝伦的即席演讲。
如果能在事前对自己的讲话有所准备,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构思。
但如果在事前确实无法做到去准备,就应该在活动中随时保持即时讲话的心理准备,可以问自己:我到底要说什么,怎么说。
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板书)2. 场合选择和说话内容练习:因为,不同的场合,讲的话也要不一样。
, 试分析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欢送会、同学会、婚礼、丧礼上发言内容有何不同3、分析示例谈启发:一:李斌参加市里推广普通话研讨会,与会者大多是各区县负责推普工作的干部。
他在前六七人发言后,接口讲道:“方才几位的发言极好。
一位说她自1982 年起从事推普工作,屈指算来,至今已有18 个春秋了,可称之为‘老普',(听众大笑)。
这种坚持平凡工作的韧性很可贵。
另一位说她搞推普用‘挤进去'的态度,‘挤'得好呀!应当‘挤' (听众活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包含了《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桃花源记》、《短文两篇》四篇文章。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通过这些文章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的传统名篇,也有现代优秀作品,既有长篇也有短篇,难易程度适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难懂句子,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要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难点: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进行理解和感悟,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交流。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5.感悟人与自然: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走进生命之源感受壮美河山——《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游记的特点,体会文章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特征和巧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感受绘景状物情景交融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壮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创意说明]本课是一篇游记散文,是以平实、自由、随性的笔调,生动、精巧的描述,记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壮美之景和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途中的见闻感受。
针对文体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教学:一是勾画游踪路线,找立足点和观察视角,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特点。
二是品读“冰塔林”,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受“奇美”,体会作者情感。
三是总结写法,现场进行片段训练。
写作时,抓特点融想象,虚实结合,神形具绘。
[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即播放图片),快读课文,初识各拉丹冬播放一组长江源头的图片,营造情景。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图片,同学们猜猜这是哪里?(长江源头)长江源头在哪里呢?(“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峰西南侧)“各拉丹东”,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马丽华去长江的源头探险!(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情境,快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做铺垫。
)板块二:自主学习(即圈点勾画),默读课文,游走各拉丹东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作者的行踪以及她在不同立足点和观察角度下的所见,并旁批你感受到的各拉丹东的特点。
2.班级交流,理清作者的行踪,感受各拉丹东特点。
(1)请同学们根据屏幕提示,口头填写体现作者行踪的思维导图。
(空间转换顺序:草坝子营地——车停在冰河上——踏进冰雪世界——从砾石堆上——接近冰山——置身冰窟——重返冰塔林)(2)作者在这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它们有怎样的特点?预设:句子1: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梳理
第五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
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描写的是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各拉丹冬峰周围的自然景观奇特壮观。
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1869),记叙了作者旅游欧陆时的种种趣闻逸事。
从这篇文章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
在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立体的丽江图,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
二、单元字词汇总(一)字词解释17.壶口瀑布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推推搡sǎng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驰chí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之意。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霎,短时间;一会儿。
寒噤:寒战。
雾wù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的流动声音。
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或感受最深的景物来写,从不同角 修辞手法,着力表现瀑布
度、运用不同表现手法,写出其特 浊浪奔腾、前呼后拥的夺
有的、令人难忘的地方。
人气势,读来令人震撼。
方法技巧
讲解
作用或举例
寄情于景, 主题鲜明。
由景及情,由景触 情,把情感融入字 里行间,才会表达 出鲜明的主题,才 会打动读者。
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写冰塔林, 作者就融入了主观的情感,表现出人在自 然奇景面前的渺小,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 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 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提示: 1.先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按游览顺序拟出写作提纲。 2.回想游览时最深的印象及总体感受,据此确定材料取舍与叙述详略。 3.在记叙或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人文景观的介绍或引用他人的描写、评价等, 以丰富文章内容。
写法点拨
1. 抓住特征,突出写作重点。
2. 我们应善于从众多的景点中选取几个最能代表总体特征的“点”,仔细观察,具体描绘。
《游览北海公园》
游览北海公园 5月28日,我和爸妈一起去游览北海公园。 10点,我们到了公园门口,买票进去。 首先看到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湖,一些人在湖上划 船,湖边有很多游客。 我们沿湖行走,湖边有亭子,亭中有人休息。 我们登上了名为琼岛的小岛,看到了负有盛名的北 海白塔。
游览北海公园 5月28日,我和爸妈一起去游览 北海公园。 10点,我们到了公园门口,买票 进去。 首先看到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湖, 一些人在湖上划船,湖边有很多游客。 我们沿湖行走,湖边有亭子,亭 中有人休息。 我们登上了名为琼岛的小岛,看 到了负有盛名的北海白塔。
很快,进入了万佛洞,着实震惊,四周密密麻麻的小坑中,铺天盖地的小佛坐在其中。但仔细看 去,有好些石壁中是空的,只有浅浅的凹陷。心下不解,这是没来得及完成,还是……顾不上细想, 随着人流继续。向前走,佛崖上遍布大大小小的石窟,致使许多石窟中的佛都没有了头,有些甚至整 个不见了。心中觉得骇人,却也并未多问。游走间,并没有预期的激动,只觉得黯然失语,也许是因 为这里在我心中一直是个庄严肃穆的场所吧。
【统编版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第五单元统编版96阅 读第五单元17 壶口瀑布a梁 衡预 习◎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
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 细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的语句。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a 选自《梁衡文集》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五柳先生传》PPT课件说课教学
其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 其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中的)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揣测、 反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
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的忘样食子。)性
(有人) 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
(希望) 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
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 (使自己欢娱)
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
怀得失,以此自终。
附1
译文:一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 名和表字。因为住宅傍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 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 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 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 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 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个尽兴,希望一定 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 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 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 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 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 一生。
44..哪哪些些语语句句表表现现了了五五柳柳先先生生的的性性
格格生生活活和和志志趣趣??
1.文章采用先叙后议的结构(传文+赞语)
2."五柳先生"得名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 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 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会意旨,不在 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1717 壶口瀑布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其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等。
二、字音词义告诫jiè:警告劝诫。
推搡sǎng:推来推去。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驰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
寒噤jìn:寒战。
迂回yū:1.回旋,环绕。
2.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敌人)。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
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主题概述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等特点体现了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利、坚韧刚强的精神。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5):分述自己两次观壶口瀑布的经过。
第一次略写,第二次详写。
第二部分(6):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礼赞黄河精神。
五、鉴赏品读1.第2段开头引用别人的告诫,有什么作用?引用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之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在雨季时涛声震天、河面澎湃的凶象。
3.品析“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眼,心还在不住地跳”。
这句话是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照应上文的“最危险”,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第五单元复习课件(共2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 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比喻、拟人) ——《壶口瀑布》
品味语言
二、整散结合,富有诗意。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内容回顾
内容回顾
游 记
1 《壶口瀑布》梁衡 雄浑壮美
与古人“山水比德”的思想息息相通,也透露出作者对 所写景物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
2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 奇绝险远
传达出了敬畏自然、珍视自然的意识。
3 《登勃朗峰》马克˙吐温 威严瑰奇
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语言幽默风趣。
4 《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 纯净自然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从融化成形到汇入大江的过程, 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
探究游记
初识游记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是一种比较常 见的文学体裁。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
所至:作者的游踪
(骨骼)
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川景物、 (血肉) 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
等
(灵魂)
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无骨不立 无肉不丰 无魂不活
探究游记
壶口瀑布 梁衡
所至 雨季 在半山腰
(略写)下到滩里
枯水 走到河心 季节 倚在一块
(详写)大石头上
移 步 换 景
定 点 换 景
所见
涛
声 雾河气水 瀑布
波涛汹涌 震耳欲聋 气势磅礴 撼人心魄
俯视龙槽
奇 雄
仰观河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解读
八下第五单元教学解读一、解读游记文学样式——天人合一综合各种文献,我认为:学者马欣欣对游记散文的定义较为准确:“游记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写创作主体在现实旅行游览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记体文学样式。
”游记散文主要抒写的是作者在游览山水自然景观之时,对于自然山水的一种主观的、自我的感受以及此时此地的情感体验,还包括作者在游览山水时,对其经历的感悟思考,游记散文的文化价值正是将景观和情感二者相互融合统一。
即所谓“天人合一”。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重点把握1、山水之美感在哪?2、作者游踪记录和游览意图是什么?3、作者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是什么?二、洞悉教材选编特点——各有风骚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散文中的游记单元,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这四篇课文,体现一个教材编写主题:通过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同时,又呈现这样几个不同:风景风格迥异:《壶口瀑布》:雄浑壮美,气势磅礴;《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奇绝险远,雪域特色;《登勃朗峰》:威严瑰奇,云蒸霞蔚;《一滴水经过丽江》:纯净自然,奇幻之旅。
描绘笔法不一:《壶口瀑布》:定点换景,展现不同视角下的壮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摄影选景,镜头随着时空变换和心境变换;《登勃朗峰》:写景写人,自由切换镜头;《一滴水经过丽江》:文化图景,日常生活,瑰丽夜景,时空统一。
融情于景方法不同:《壶口瀑布》:注重观景体验,写景抒情议论自然;《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探险,拍摄,观景与自己的心路历程融为一体;《登勃朗峰》:审美风景,审视自然,写景叙事起伏有致,张弛有度;《一滴水经过丽江》:从时空维度展现自然,社会、风土人情。
三、明确单元教学意图——明确重点(一)了解游记文体特点,把握游记基本要素(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行文脉络(三)知晓游记不同写法,体会不同游记风格(四)学习游记写景方法,学习融情于景方法(五)形成文本自己体悟,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六)体会不同语言风格,感受大师语言风格(七)推敲赏析传神词句,能够发掘绝妙之处四、实施恰当教学策略——提质增效游记这种文体阅读,相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教学难度的。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17 壶口瀑布课题壶口瀑布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1.识记并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梁衡文集》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有改动。
瀑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历来受到文人画士的青睐,以之为歌咏的题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梁衡的《壶口瀑布》所歌颂的并不仅仅是壶口瀑布,而是整个黄河。
黄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作者笔下,“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的黄河,不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吗?读准字音告诫.(jiè)雾罩.(zhào)推搡..(tuī sǎnɡ)驰骋.(chěnɡ)旋涡.(wō)寒噤.(jìn)雾霭.(ǎi)出轧.(zhá)乘隙.(xì)迂.回(yū)汩汩..(ɡǔ)潺潺..(chán)震.耳欲聋(zhèn)恕不可遏.(è)辨清字形理解词语推搡:使劲推;推抢。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
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归纳
•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告诫 弛骋 弥漫 怒不可遏 • B.虔诚 豁然 懈怠 接踵而至 • C.俯瞰 穹顶 沟壑 轻歌慢舞 • D.驿道 蜿延 翡翠 目眩神迷 •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浮躁 颠簸 蔓延 名附其实 • B.妖媚 摄入 旷野 一如即往 • C.敞篷 宛如 顷刻 腾空而起 • D.饱览 变幻 陡峭 五彩斑澜
20 一滴水过丽江
驿道( yì) 草甸(diàn) 矗立( chù)
闸口( zhá) 徘徊( pái huái)翡翠( fěi )
掺入(chā ) 渠水( qnú )
砚池(yàn ) 擦拭( cā 状元成才路 shì)
咕咚(ɡū dōnɡ) 老柏树( bǎi ) 状元成才路
蘸到(zhàn)
硕大(shu ) ò
结构梳理
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雨季壶口瀑布粗野、雄壮的 景象
壶 口
两次看 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浩荡声
瀑 的瀑布 势
布
状元成才路
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
至柔至状元和成才路 、凝重猛烈
无坚不摧 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民族精神
• 《壶口瀑布》一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 黄河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形象,正 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相似,所以作者对黄河的礼赞, 正是对民族精神——勇往直前、坚强不屈精神的礼 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理清文章脉络
在 第一部分
长 江
(1~11): 第一层(1、2):交代了游览的 作者第一 时间、地点、感受。 天随摄制
源 组在各拉 第二层(3、4):描写草坝子上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壶口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游记散文,文章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分别描写壶口在雨季和枯水季的景象,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写法典型。
本单元为“游记单元”,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文主题,了解游记特点,把握作者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揣摩品味游记语言对景物细腻的描绘,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思和对祖国山水的独特感悟与理解。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了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初步具备了朗读体会、感知文本的能力,求知欲望、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较强。
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的数量并不多,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小石潭记》作为文言文,还属于游记的“早期形态”。
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等知识。
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导”少“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品味。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游记文体要素,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方法基础。
2.反复品读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语言运用、审美创造)3.领会黄河精神内涵和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本文宏阔细腻、畅达凝练的语言,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难点: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感受对黄河和民族精神内涵的悠远思考。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4沃白板5、粉笔、翻页笔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黄河壶口瀑布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朗诵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片段,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汹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共赏壶口【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1段):总结概括(引出下文,所至)(第2—5段):两次观瀑(详略结合,所见)(第6段):赞美黄河(议论抒情,所感)初步感知并概括文章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和段落结构之间的关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课件
陋室铭唐·刘禹锡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目录C O N T E N T S壹情境导入贰初读课文叁再读课文肆联系现实课堂作业伍第一节S e c t i o n I壹情境导入贰初读课文叁再读课文肆联系现实课堂作业伍古代的人总喜欢给自己的名字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漱芳斋、三味书屋、碎玉轩,本文诗人给自己的房子起了什么名字?作者给他的陋室写了一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1.重点句子的翻译。
2.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高洁的情操。
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第二节S e c t i o n I壹情境导入贰初读课文叁再读课文肆联系现实课堂作业伍惟吾德馨(déxīn)苔痕(tái hén)鸿儒(hón g rú)白丁(dīn g)案牍(àn dú)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有灵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长到;映入往来无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解释下列重点的词语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阅金经: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公事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用现代汉语解说下列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测试卷温馨提示: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6分)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②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③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④______________,子宁不来?(《诗经·子衿》)⑤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⑥《小石潭记》中表明小石潭不可以长时间停留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默写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分)满天的繁星在树梢头辉耀着;东面的一池水,在微风中把天上的星,皱作一缕缕的银波,反映出一些光辉来。
芦苇在风中摇yè的姿态,却隐约可以辩认。
这芦苇底下和四边的草丛,是萤火虫的发祥地。
最有趣的是这些萤火虫虽然乱窜,但也有一些追逐的形迹:有时一个飞在前面,亮了起来,另一个就会向它一直赶去,但前面一个忽然隐mò了,于是追逐者失去了目标,就迟疑地转换方向飞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摇yè( )乱窜.( )隐mò(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2分)(3)根据语境,“发祥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分)3.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4分)(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他还创作了另一部小说________________,但只完成了第一部。
(2分)(2)《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____________的书信,信中首先强调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八年级开展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分)(1)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整理的《安徽文物类别统计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格的信息。
(不得出现数字)(3分)(2)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有待我们去保护和研究。
请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保护文物”的宣传标语。
(3分)(3)活动中,潘迎纪同学写了一篇倡导保护文物的短文,下面是文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6分)【A】要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切实有效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B】要勇于同盗窃文物、走私文物、破坏文物等违章行为做斗争,积极协助公安部门侦破文物案件。
留住文物,【1】就是对先人和历史的尊重,【2】就是留住文化的血脉,【3】就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对话和沟通的桥梁。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精神家园,让华夏文明更加繁荣昌盛。
①画线句【A】成分残缺,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②画线句【B】用词不当,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2分)③句子【1】【2】【3】语序不合理,应该把________与________调换。
(只填序号)(2分)二、阅读理解(5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18分)汉字字体设计现状:燎原之火举步维艰①现代生活里手机、电脑都离不开电子显示的字体字库。
绝大多数人也许从来都没有想过它们是如何来的。
其实和电脑程序一样,字体也是由专业人士来设计和制作的。
汉字设计由于文字本身的特征,存在一些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特点,抑或说是难点。
②其一为“多”。
现今我们日常电脑使用的电子字体字库,其字数是基于1980年发布的中国国家标准GB2132而来的,总计6 763个字数,已经基本覆盖了中国大陆99.75%的汉字使用频率。
不过,数千年历史造就了中国数十万的庞大汉字群,虽然绝大多数不常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生僻字在古籍和辞书出版中被需求,国家于2000年发布了新的标准GB18030,它的编码允许更多的字数。
现在已有包含七万多汉字的超大字库!这是何等庞大的工作量啊。
③其二为“复杂”。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确立了汉字造型法之“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汉字结构分独体、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包围等结构方式,而字形外廓亦有扁平、三角、菱形、矩形等。
汉字笔画多寡悬殊,从最少的一画到复杂的数十画之多,这些复杂的因素所组合的汉字还是以上千至万记数的。
而在设计上,每个字都必须全部严格地限制在同样大小的方格内,也都必须保持结构有序且美观大方。
更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整体风格统一,尽量减少因笔画多寡而导致的密度不均。
④正因为汉字设计“多”和“复杂”特性的限制,汉字字体的开发数量和速度,远不及欧美国家动辄上万的字体数量。
据估计..。
不...中国现有的电子汉字字体也就200~300款左右过同为汉字使用国的邻国日本,目前至少拥有超过1 000款的字体!这是一个令人汗颜的数字。
这个数字比例真实地反映了中日两国字体设计水平的差距,甚至也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中日两国平面设计水平的差异。
⑤尽管从民国开始,中国的民族印刷业人士奋发努力,创造了一批优秀的铅活字字体。
新中国建立后也涌现出了像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厂、北京新华字模厂等一批专业从事字体设计和相关制作研究的机构,但在字体造型设计上,基本没有什么创新之举。
比如目前使用面最广的字体之一的黑体字,很遗憾的事实是,黑体并非原创于中国,各方研究表明我们的近邻日本于19世纪末首先设计使用了这一极具现代感的字体,然后才由商务印书馆反过来引入中国而得到普及的。
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电脑出版技术飞速发展,上述这些老牌字模设计制作机构完全没有踏正节拍,被外来新技术冲击得支离破碎。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厂设计字体的能力早就名存实亡。
偌大个上海,铅活字几近消亡,只有在门可罗雀的上海印刷博物馆一角,和不超过20平方米的上海字模一厂门市部尚能看到铅活字的孤单身影。
更可惜的是谁都说不清到底哪里还有能让这些残存的活.字真正...“.活.”起来的铅字印刷机。
经济和技术可以靠单纯的引进来提高速度,但文化是不可能的。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发扬汉字文化只能依靠我们自己。
5.选文第②③④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6.文章第④段“据估计..”中加点的“据...中国现有的电子汉字字体也就200~300款左右估计”和“左右”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4分)7.文章第④段主要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8.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中的两个“活”字所指的意思是否相同。
(6分)【二】(22分)麦与镰的季节屈绍龙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
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
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
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
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
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
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地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
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
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
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
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字闺中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
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
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
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
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养牛的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
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
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
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
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
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B11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9.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3分)10.请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4分)11.文中两处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6分)(1)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2)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
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12.第④段写麦子的成熟,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4分)1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