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省优获奖课件3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3a3e34168884868762d675.png)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
•3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自读课文,根据自己以前所学知 识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 理解的词句。(同桌互译)
.
•4
解释重点词语
• 1.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句式:
我从
中,读出了作者
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 心情的寂寞;宽广豁达的胸襟。
.
•12
寄语苏东坡:
苏轼,我想对您说:
——————————
示例: 我欣赏您,您在政治上 不畏强权,敢说实话, 坚持自己,可敬可叹!
评价标准:
1、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来说(写)启示。
2、字数30字左右。
.
什么样的美妙意境?
赏析方法:明确写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 效果,给人什么感受。
评价标准: 1)结合具体词句,展开想象,描述月色之美。
.
•7
三读课文——赏庭中月色
链接中考: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评价标准:结合具体词句从句子形式、意境等任选一角 度来说明理由。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
•6
三读课文——赏庭中月色
画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重点诵读本句,说出月光或竹柏倒影的特点?渲染出一个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
•3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自读课文,根据自己以前所学知 识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 理解的词句。(同桌互译)
.
•4
解释重点词语
• 1.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句式:
我从
中,读出了作者
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 心情的寂寞;宽广豁达的胸襟。
.
•12
寄语苏东坡:
苏轼,我想对您说:
——————————
示例: 我欣赏您,您在政治上 不畏强权,敢说实话, 坚持自己,可敬可叹!
评价标准:
1、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来说(写)启示。
2、字数30字左右。
.
什么样的美妙意境?
赏析方法:明确写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 效果,给人什么感受。
评价标准: 1)结合具体词句,展开想象,描述月色之美。
.
•7
三读课文——赏庭中月色
链接中考: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评价标准:结合具体词句从句子形式、意境等任选一角 度来说明理由。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
•6
三读课文——赏庭中月色
画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重点诵读本句,说出月光或竹柏倒影的特点?渲染出一个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f227f8c281e53a5902ff8c.png)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一扇曰户,两扇曰门。
,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欣:(斤,代表古代男子体力 劳动)+(欠,歌吟),造字 本义:欢快地哼唱着劳动号子。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
“至”是“到”的本字。 《説文解字》:至,鳥飛从 高下至地也。
念:(今,“吟”)+ (心,表示惦记), 表示口吟心忆。本义: 心中有所忆,口中有 所吟。 思:(囟,脑)+ (心),本义:用头 脑考虑、用心灵感受。
•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 法,被政敌投进监狱,审讯历时五个月,险些被砍头。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之后,元丰三 年(1080)正月初一,苏轼惶惶若丧家之犬,拖男带 女十余人离开京城,前往黄州贬所,充黄州团练副使( 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 署公文,没有薪俸。经此一狱,朋友背叛,几乎无人理 睬,他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并在坡边自 筑茅屋,号“东坡居士”。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 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 年刈yì草盖雪堂,日炙zhì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 生为口忙”之句。
空閒,清閒,悠閒
志同道合
他们二人赏到怎么月夜美景呢?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 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品析:这写月光的传神之笔,妙在何处? 赏析提示:角度+内容+效果
【角度: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象征、正侧、 烘托、对比、动静、联想与想象、感觉……)】
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安閒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PPT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a00ba2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4.png)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 的人。者:……的人。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课/件
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 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 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课文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 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 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 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 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课文注释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 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分析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99afd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7.png)
与学生的互动
提问与回答
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
小组讨论
教师能够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提高课堂互动水平 。
个性化指导
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04
学生反馈与效果
学生参与度
1 2
课堂氛围
课件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和互动环节,营造了积 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角色扮 演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 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03
教师素质与表现
教师基本素质
专业知识
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 ,能够准确、全面地传授 知识。
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现
教学设计合理
课件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 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表达清晰
教师表达清晰,能够准确传递知识,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展现出良好的教学应变能力。
良好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反馈
课堂氛围融洽
教师注重与学生互动,课堂氛围融洽,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件注重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了学
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自主学习
03
课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
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评价与反馈
问卷调查
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件的满意度和反馈意见,为改进 课件提供了依据。
个别访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d3c04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4.png)
只是。
大约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人。
第8页
初读感知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 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能够交谈取乐人,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藻、荇交织 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呢?只是缺乏像我们两个这么清闲人罢了。
第9页
初读感知
2、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试着找出来。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第10页
初读感知 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第11页
精读品味
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 试着从前面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
感激各位聆听
第16页
1.因乌台诗案被贬。 2.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我们能够探寻到苏轼超越孤独旷达情怀。
第13页
小结
本文经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月下美景描绘,创造了一个清 幽宁静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 然美景以排遣忧郁旷达胸襟。
第14页
板书设计
第15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含义。(重点) 2.品味文章画面精美、语言精练及布局匠心,提升初步观赏文学作品能 力。(难点) 3.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执着情怀, 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从容心态。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 省优获奖课件3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 省优获奖课件3](https://img.taocdn.com/s3/m/a28f6312b90d6c85ec3ac6c4.png)
等闲
开颜
逶迤
3.译读,感悟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品味诗歌画面
创设问题情境: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 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 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 容。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度金沙江、飞夺泸定河、 交流评价 。 喜踏岷山雪)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 喜欢 。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 “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 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为什么?
悟一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
情语。”苏轼和张怀民漫步在
这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月色之 下,他们当时的心境如何呢?请划
出相关语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说
出你的理解。
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 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 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 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 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 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 山河的伟大诗篇。
wēiyí
pá ngbó
1.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n ) 崖( yá ) 岷山( mí
)
磅礴( )
云
2.再读, 解释词义
细浪 云崖 磅礴
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 主义错误路线在党中 央占统治地位,抛弃 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 使红军处处挨打。
王明
整体感知
1.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 3.朗诵全诗 。 4.自主质疑,合作释疑 。 5.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 6.试读 。
这首诗写于1935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4fe49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f.png)
7/13
背景链接
张怀民:
元丰六年( 1083年)被贬谪 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 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 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 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人。
——文意摘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8/13
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
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把苏轼投 进监狱。后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 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论 事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 签署公文,没有薪俸。
11/13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1隧道, 一起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 夜晚,面对天上那轮明月苏轼会说 什么。你想对苏轼说什么。
9/13
与苏轼对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有些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么评价: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 一字不在写“月”。那么作者是怎 样来描写月光“空明”?
10/13
苏• 轼在传贬奇至一密生州,与弟长久分离,写下了
“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祝福;初 贬黄州,可怜白发生,留下了“谁道人生 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之豪言。年法国《世界报》这么评论苏轼: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 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心无名利 杂念,遂有闲心领会江山风月,写下了无 数传世杰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背景链接
张怀民:
元丰六年( 1083年)被贬谪 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 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 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 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人。
——文意摘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8/13
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
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把苏轼投 进监狱。后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 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论 事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 签署公文,没有薪俸。
11/13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1隧道, 一起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 夜晚,面对天上那轮明月苏轼会说 什么。你想对苏轼说什么。
9/13
与苏轼对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有些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么评价: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 一字不在写“月”。那么作者是怎 样来描写月光“空明”?
10/13
苏• 轼在传贬奇至一密生州,与弟长久分离,写下了
“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祝福;初 贬黄州,可怜白发生,留下了“谁道人生 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之豪言。年法国《世界报》这么评论苏轼: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 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心无名利 杂念,遂有闲心领会江山风月,写下了无 数传世杰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记承天寺夜游》 省优获奖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 省优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94f513af45b307e971972a.png)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 的门,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 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 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认识长征
•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 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1.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2.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3.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wēiyí
pá ngbó
1.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n ) 崖( yá ) 岷山( mí
磅礴( )
云
2.再读, 解释词义 等闲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逶迤
3.译读,感悟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业:
2.抄写并背诵《记承天 寺夜游》;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再 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 ———— ,————————,盖竹柏 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