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史部概述《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春秋”《隋书·经籍志》“史部”《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纪传体纪传体的特点:1、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述史,首创于司马迁《史记》;2、体大思精,包容百科知识。

《汉书》概说1、《汉书》的成书过程《史记后传》(班彪,65篇)《汉书》(班固,《世祖本纪》+28篇列传、载记)《汉书》八表、天文志(班昭、马续)2、《汉书》的体例、内容卷数、体例: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凡100卷。

·时间:汉高祖元年(前206)——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

3、《汉书》史料来源(1)武帝以前:多抄录《史记》原文,只是文字略有精简,如有的新列传,《张骞传》;增加史实,《韩信传》、《萧何传》、《卫青传》等;增加文章,《贾谊传》中增《治安策》等。

(2)武帝以后:一是班彪的《史记后传》;二是各家对《史记》的续作;三是汉人的诗赋、议奏以及诸子百家、天文历法之书等。

4、《汉书》的史学贡献(1)开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

(2)《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又有所变更、发展。

书——>志、本纪——>纪、列传、世家——>传。

(3)开拓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都是《汉书》新创的。

(4)求实致用的史学观点。

(5)《汉书》是一部文史结合的作品5、《汉书》的不足(1)内容增入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如《五行志》。

(2)是非爱憎观不如司马迁明显,明哲保身的思想比较浓厚。

(3)喜用古字,古奥难解。

(三)注释、研究1、唐颜师古2、清王先谦3、杨树达《汉书窥管》,对王注有补证;4、陈直《汉书新证》,运用考古材料。

5、张汉生,《汉书著述目录考》,收录东汉至近世考校班固《汉书》的专著215种,其中现存72种,已佚96种,未见者48种。

编年体概说1、编年体特点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

2、代表著作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3、编年体的优缺点优点: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记载。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

1别史概念:“凡不能列入正史,而又关系一朝大事的史书。

(4)相关著述:①《逸周书》②《东观汉记》③《东都事略》④《路史》⑤《古史》⑧《竹书纪年2.杂史概念:《四库总目提要》:“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

要期遗文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

①《国语》:②《战国策》:③《越绝书》:④《吴越春秋》:⑦《贞观政要》4.别史、杂史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⑴数量繁多,蔚然可观。

《四库全书》两类包括存目,收书257部,3950卷。

⑵史料价值较高。

其一,珍贵先秦史料:《逸周书》、《国语》、《战国策》其二,晋人撰写国史有晋史十八家之说:此类典籍成为后出正史史料之渊薮和体制之张本。

其三,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采据别史、杂史凡110左右,充分说明此类典籍的史料价值。

⑶别史、杂史的编撰情况,体现古代史学发展的规模和气势。

普遍性、连续性、多样性。

⑷史体创新的生力军。

典志体、纪事本末体、史评体、年谱体、图录体、学案体等。

⑸不断推动古代史学研究方法的向前发展。

运用考据方法,厘正旧闻,整齐故事,推动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

二、选读练习:(一)《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周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社会背景:周厉王(?-前828年),姬姓,名胡,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作“害夫”。

为周夷王之子,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16年(前857-前842年在位)厉王重用奸佞荣夷公,不听周公、召穆公等劝阻,实行“专利”暴政,奴役百姓,不让他们有言论自由,来往行人道路以目。

西周国势日衰,朝政腐败。

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于是在前842年国人聚众起义,冲进王宫,试图杀掉厉王,史称“国人暴动”。

厉王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山西霍县)。

后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周公及召公立厉王子静,是为宣王。

.关键字词:(1)弭:止、息、灭也。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一、名词解释1.《国语》:作者迄今尚无定论,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共21卷,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67年),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公元前453年),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

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原作者不详。

体例为国别体。

今传本30卷33篇。

其记事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楚汉之际,秦二世继位为止,其间240余年史实。

西汉末刘向综合整理《国策》、《国事》、等数种史料而编定为33篇,其多载战国游士之策谋,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非所谓“正史”、“国史”,而为“杂史”,不免道听途说、夸张虚构,有不完全与史实相符之处。

3.《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引书多到430余种。

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

因此,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水经注》的史学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4.《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著,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伽蓝,意为众园,众沙门修行的处所,即佛寺。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以佛寺的盛衰而揭露社会现实,以警示后人。

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5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原名《世说》,北宋时晏殊加以删拼,遂为今之流行本,为3卷。

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许多名人学士的遗闻琐事。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轶闻趣事1200余则。

其历史价值在于材料丰富生动,可与正史互补,使笔记体例完善成熟.6.《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选⼀、填空1、《汉书》是中国第⼀部纪传体断代史。

(把《史记》中的“本纪”省称“纪”,“书”改称“志”,不⽤“世家”,“列传”简称“传”。

)2、《艺⽂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录,《隋书》是第⼆部。

3、《三国志》分载三国史事,共六⼗五卷。

其中《魏书》三⼗卷,《蜀书》⼗五卷,《吴书》⼆⼗卷。

4、南朝宋⼈裴松之(372-451),为《三国志》做了详细的注解与补充。

从补缺、备异、纠谬、论辩等四个⽅⾯为之做注。

5、《晋书》由唐房⽞龄等⼈撰写,因唐太宗撰写了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卷末的“论”,故旧本亦题“唐太宗⽂皇帝御撰”。

参撰⼈除了房⽞龄、诸遂良等⼆⼗余⼈奉敕编撰外,参撰⼈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均是当时的⼀流⼈选。

《晋书》在唐代所修的⼋部“正史”(《梁书》、《陈书》、《南史》、《北史》、《晋书》、《隋书》、《北齐书》、《周书》)中占重要地位,是官修史书的⼀部典型范例。

5)南朝梁刘孝标曾为《世说新语》作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最好的。

6)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与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经注》并称优秀注本。

7)《隋书》的⼗志,原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作,称“五代史志”。

(《隋书》⼗志包括:《仪礼志》7卷,《⾳乐志》、《律历志》、《天⽂志》各3卷,《五⾏志》2卷,《百官志》、《地理志》各3卷,《⾷货志》、《刑法志》各1卷,《经籍志》4卷。

)8)《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第⼆部史志⽬录。

按经、史、⼦、集四部四⼗类著录,后附佛、道⼆录。

9)《隋书?经籍志》继承四部分类体系,并在历史上第⼀次以经、史、⼦、集类⽬名称,概括各部所包括图书的内容性质。

对后来公、私家⽬录的修撰产⽣重⼤影响。

10)三通:《通志》、《通典》、《⽂献通考》11)⼗通:《通典》、《通志》、《⽂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献通考》、《清朝续⽂献通考》12)《通典》是我国第⼀部典章制度的通史,这部书绝不仅仅是⼀部制度史。

中国历史大全精编完整版

中国历史大全精编完整版

中国历史大全精编完整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有着灿烂的文明。

中国历史大全是对这段历史的全面总结和编纂,记录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史、中古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四个时期来探讨中国历史的发展。

古代史古代中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政权的出现。

随后,商朝和西周相继建立。

西周时期,国家治理逐渐形成,并建立了世袭制的封建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社会风起云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古史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618年,中国进入了中古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相互争霸,最终被晋朝所统一。

随后,南北朝时期出现,北方为北魏朝廷,南方则分裂为多个王朝。

经过长期动荡,隋朝在公元581年崛起,统一了北方。

继之而来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然而,唐朝后期由于内忧外患,逐渐衰落。

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北方最终由宋朝统一。

近代史近代中国历史从公元960年的宋朝开始,这一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南宋和金朝的激烈斗争,最终导致南宋灭亡。

第二阶段是由元朝建立,由蒙古族统治。

元朝统治期间,蒙古人对中国进行了许多政治、农业和文化的改革。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元朝时期的结束,明朝朝廷致力于恢复传统的汉族文化和制度。

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导致了国家的削弱,1644年,明朝被满清政权所取代。

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社会动乱。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然而,内战和外患使得国家的前途陷入不确定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时代。

中国历史大全精编完整版

中国历史大全精编完整版

下载原文可修改文字颜色查看原文中国历史一、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这是指中国大地上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至秦统一前的历史。

这段历史时期,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一)原始社会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1OO多万年。

按生产力和考古学的划分,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按古人类学家的划分,则分为猿人、智人两个阶段;按社会组织则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众多的原始社会遗址表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多元的。

(二)夏、商、周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它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和奴隶攻人王宫,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人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甲骨文和金文,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

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埋藏。

先后起来争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二、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秦驻时期是封建制度得到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一)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下)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下)

《三国志》1.记载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史学、文学名著。

共65卷,西晋陈寿著。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2.分《魏书》正统30卷(设本纪、列传,前4卷帝纪,其后是后妃、大臣等各类人物和匈奴)《蜀书》15卷《吴书》20卷。

作者从天下三分角度修史,分国记事,又合为一史,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3.以汉末黄巾大起义为开端,从汉末军阀割据到归晋近百年历史写成系统全面的史书。

文笔简洁,议论渊雅。

(所传人物照顾面很广,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人物;受时代风气影响,作者还注重品评人物,大都从大处着手,褒贬有据,颇有见地。

)4.其他书目:①裴松之《三国志注》(《上三国志注表》)历史主义态度:不以成败论英雄,全面观点评价人物,主“近实”反“虚妄”)编撰学、史料学成就:注重史源、分析史料、探寻史法史例、频频史识高下、追求史料完备、注重采访资料,熟悉史实、考证娴熟不足:直笔、反对神秘主义、简洁行文的不彻底性②卢弼《三国志集解》《世说新语·任诞(任性放纵)》1.本名《世说》,唐朝改为《世说新书》,北宋改为《世说新语》。

是一部笔记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南朝宋刘义庆撰。

刘义庆(403-444),彭城人,南朝刘宋王朝宗室。

2.《世说新书》全书以人物为中心,分类叙事。

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一千两百多则。

体现了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习惯和特性。

3.内容反映当时社会的许多层面,包括帝王将相、士庶僧道的生活情趣、思想状态。

还记录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上起秦末陈婴,下至南朝宋谢灵运及孔淳之,而以东汉末至刘宋初为主。

4.价值:①保存了东汉末至刘宋时期门阀士族制度②展现了清谈、饮酒、服药等魏晋风度,是研究魏晋名士风流、历史脉络的珍贵史料。

③记载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状态,对玄学思想及儒释道思想都有所表现。

5.注解:①南朝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四大名注”之一(《三国志注》《水经注》《资治通鉴注》))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6.思考题:1、“竹林七贤”是个怎样的团体?他们价值观念的异同有哪些2、任诞的行为表现有哪些类型?其本质是什么3、俭啬的行为与任诞行为有关系吗?俭啬的本质是什么?4、谈谈酒在魏晋士人生活中的作用5、谈谈对“语体”文献的感觉6、谈谈对魏晋文化的特征、原因和影响的认识《文心雕龙·史传》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专著,作者南朝齐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刘勰(约465-532),字彦和)。

中国历史文选pdf

中国历史文选pdf

中国历史文选pdf中国历史文选一、“诗经”——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宝库,大概形成于周战国时期,继承了先秦时期印楔文和六书五经的文学传统,汇集各种文学生长水平,是汉语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诗经涵盖了各种题材,如怀古、写景、田园情怀、官吏赞美、御曲诗歌等等,阐述了人类的伟大、遗憾、悬念和愉悦的情感,表达了许多文学家的审美情趣与宗教观念。

二、《易经》——古代经典思想作品《易经》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思想作品,出现于盘古元年,被后世推崇为天下圣经,是体现中国哲学传统的宝库,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重要文学作品。

《易经》把哲学思维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开创了“六十四卦”的行,塑造了一种复杂的宇宙观念,反映出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奥思考。

三、“楚辞”——楚汉文学的生长花园“楚辞”是战国至汉代时期的楚汉文学传统的象征,它汇聚了古代湖北楚籍政治家、文人与儒家学者们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后世称之为古代王朝文学的生长花园。

它以“屈原”为代表,抒发了古代政治家、文人和学者对祖国的热切爱国主义情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孟子》——唯物主义的先驱《孟子》是儒家经典,被称作“孔子家书”,全书分为七篇,记录着孔子、孟子及子弟的教育思想,作者孟子的经典思想被认为是唯物主义的先驱,他的思想“天命论”、“望闻论”和“应天论”等,都为后世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地位。

五、“西汉曲”——中国古代戏曲革新先驱“西汉曲”是战国至汉初时期最重要的古代戏曲革新先驱,是古代戏曲发展史上规模最宏大,形式最具多样性的古典作品,有“六家”之称。

西汉曲里有流传至今的“中国百叶窗”,汉元帝时期要与礼乐相结合,表演曲艺的典籍《礼记》,以及宋元以来服装道具发展的最大贡献者《五代史》的地位,无论从学问角度还是艺术角度而言,西汉曲都是一部重要的古典艺术作品。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1)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

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

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

终于使文种去吴国议和。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

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

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

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依水而居的人习惯于住在水旁。

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

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

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

"太宰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了。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中国历史文选(上)

中国历史文选(上)

体大,是指纪、世家、表、书、列传五体形式,能容纳最大量的历史内容; 思精,是指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4
(1)价值:①纪传体是各个王朝史实的较早记载,保存了最丰富的原始资料。 ②认真总结各史成书的经过,可以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是极其丰富。
1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单元 纪传体
一、通论(一):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
1、正史:(1)记事起黄帝迄于清末
(2)正史之名始见于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清乾隆年间敕修《四库全书》,确定
以历代纪传史为正史。
(3 ②记录军国大事 ③由皇帝诏定 ▲二十六史史志目录分合、异同:P48~50 表一、表二、表三
3、纪传体的结构和特点:
纪传体是司马迁创造的,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旨:完成一部以人事为中心的包容百科全书知识的通史。 ........
(1)结构:①“本纪”:以序帝王 ②“世家”:以记侯国 ③“表”:以系时事 ④“书”:以详制度 ⑤“列传”:以志人物 (2)特点:体大思精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宋成公因为其父襄公当年善待过晋文公,与文公有旧交,遂"叛楚即晋"。

宋公:宋成公,襄公之子。

宋成公,宋襄公之子,本名王臣。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令尹子玉讨伐宋国,宋成公向晋国求救。

晋文公攻伐曹、卫以解宋围,与楚战于城濮,楚兵去,晋称霸。

在位十七年,卒谥成。

成公弟御杀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

而自立为君。

宋人共杀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

国归父,生卒年不详。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谥庄子。

齐昭公元年(前632年),国归父与崔夭率领齐国军队作为晋国盟军参加了城濮之战。

次年,国归父代表齐国与周王子虎及晋、宋、陈、秦等国大臣会盟于翟泉,谋划讨伐郑国。

齐昭公六年(前637年),国归父奉命聘鲁,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鲁国能够继续朝于齐,维护了齐国的大国地位。

崔夭:为齐国大夫。

崔夭,姜姓,崔氏,齐丁公的儿子季子的后裔,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

前632年,夏四月戊辰,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国归父、崔夭和秦国小子慭率军与楚国进行城濮之战。

崔夭之子崔杼。

[
秦小子懿(yin):秦穆公之子。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一、经部1、《尚书》:先秦称《书》,入汉始称《尚书》,又称《经书》,尚通“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

相传为孔子所删定,按虞夏商周四代,以典、谟、训、诰、誓、命等形式,记录上起尧舜禹,中经夏商周,下至春秋秦穆公时期的部分事情。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整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6世纪】。

称诗或者诗三百、诗三百篇,汉武帝定五经时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大部分为民间歌谣,小部分为贵族作品;《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为民间歌谣,《大雅》全为贵族作品。

《颂》:周国、鲁国等国家的颂,大多是统治者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作品主要形式是四言。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直抒其情)、比(借物言志)、兴(托物兴辞),反应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3、《礼记》亦称《小戴礼记》。

西汉刘向编订《礼记》一百三十篇,戴德删其繁重称《大戴礼记》,戴圣从《大戴礼记》选定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称为战国至西汉初期各种理论著作选集。

《礼记》:内容大致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技术礼、社会制度、音乐、治国思想、气候措施。

孔子(公元前551~到公元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4、《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上至周宣王二十三年(公元前805),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

共二百五十九年。

现在一般学者认为春秋末期左丘明草创,后人整理,写于战国中期以前。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山东肥城)。

《左传》主要记载春去湿气各诸侯国的史事及其相互关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各方面代表人物,取材广。

5、《论语》:(语录体、叙事体)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到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思想,以教育为主,逐渐成为封建士大夫治国的思想指导,思想核心是“仁”、中庸思想。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 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卷五二《張昭傳》)
黃武四年,迎母於吳。既至,權臨賀之,親拜其母於庭, 公卿大臣畢會,後太子又往慶焉。(同卷《顧雍傳》)
因為肅畫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 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卷五四《呂蒙傳》)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
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 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 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 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 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 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 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 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 帝之業也。” 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術以為督軍中郎將,與孫賁共討樊能、于麋於橫江,又 擊笮融、薛禮於秣陵。時策被創牛渚,降賊複反,景攻 討,盡禽之。《吴夫人传附吴景传》)
堅薨,隨孫策討樊能、于麋等於橫江,擊張英於當利口。 (《徐夫人传附徐琨传》)
卿還鎮丹楊
術謂策曰:“孤始用貴舅為丹楊太守,賢從伯陽為都尉, 彼精兵之地,可還依召募。”策遂詣丹楊依舅,得數百 人。(《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可燒而走也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 引軍還。
【裴注】《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 華容道步歸……(《武帝纪》)
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传》)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
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 (《吴主传》) 《英雄記》曰: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 船乘簰,……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餘艘,艘有五十人施 棹,人持炬火,持火者數千人,立於船上,以萃於簰。 至乃放火,火燃即回船走去。須臾,燒數千簰箄火起, 火光照天,操乃夜去。(《太平御览》卷868火部一)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一、刘知几在《史通》中表达了怎样的史学思想?他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而三者中,犹注意史实,他强调史学家要有史德、要正直不阿。

二、杜佑《通典》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二百卷,唐杜佑撰。

1、《通典》以《食货》为首,而食货又以《田制》为先。

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历代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这是杜佑的首创。

2、《通典》对有史以来的赋役制度、官僚制度、封建礼乐、兵制、刑法、政治地理、对外关系等,都能每事以类相从、分门析目,原始叙终;对于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代表人物的议论得失,也无不备载。

三、仿照《通典》所编撰的典制体专书有哪些,列举3部。

宋代宋白的《续通典》、魏了翁的《国朝(宋)通典》、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宋郑樵《通志》中的“十二略”等。

四、《文献通考》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1、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意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2、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定,以致名流之燕谈,俾官之记录。

3、凡一话一言,可以定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

4、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为当者,研精勤思,悠然有得,则著己意,附其后焉。

五、比较《通典》与《通考》间的异同优劣。

1、异同:《通考》中的《田赋》等十九门,仿照《通典》成规,详加增补;但是《通考》分二十四门且作者又自创《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可《通典》只分八门。

2、二者优劣:《通考》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即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而且从史料价值而言,则应该说《通考》超过了《通志》,而且超过了《通典》;《通典》记礼(特别是魏、晋、六朝议礼文字),多存古训,有益于治经;文章又简明扼要,首尾一贯。

武丁卜辞精编版

武丁卜辞精编版

武丁卜辞大学《中国历史文选》武丁卜辞是较早期的商朝甲骨文。

第一则卜辞展示了较完整的程式(一片完整的卜辞通常由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构成),其内容反映了武丁时期商朝的方国状况。

第二则卜辞的程式不完整,缺少验辞,其内容反映了商王朝组织民众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

武丁卜辞(一)癸巳卜◎贞[1],旬亡祸[2]?王占曰[3]:有祟[4],其有来戚[5]。

乞至五日丁酉[6],允有来戚自西[7],沚△告曰[8]:土方征于我东啚[9],在二邑[10],邛方亦牧我西啚田[11]。

【注释】[1]癸巳卜◎贞:癸巳,即癸巳日,属干支纪日。

所谓干支,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构成六十个干支组合,俗称“六十甲子”。

中国古代纪年、纪日,都常用干支来标识。

卜,灼龟见兆,也就是卜者钻灼龟甲或兽骨后所呈现的裂纹,观察它来判断所问事件的吉凶。

◎,此字尚不能识读,但可判断为卜人之名。

贞,卜问吉凶。

以上在卜辞中称为“前辞”,记录卜问鬼神的日期和占卜官的名字。

[2]旬亡祸:旬,十天为一旬。

亡,音wú,通“无”。

谓以后十天有没有灾祸?以上称为“命辞”,即命龟之辞,也就是由卜人通过甲骨向鬼神请示某事。

[3]王占曰:占,视兆而问吉凶。

谓商王观察卜兆来判断吉凶。

[4]有祟:祟,神祸。

谓鬼神要降祸。

[5]其有来戚:其,表示推测的语气助词。

戚,忧戚、祸患。

谓似有祸患就要来临。

以上称为“占辞”,即根据卜兆而判定的吉凶。

【注释】[6]乞至五日丁酉:乞,同“迄”。

五日,由卜日起的第五天,即丁酉日。

[7]允有来戚自西:允,信然、果真。

谓果真有祸事来自西边。

[8]沚△告曰:沚,商都西北的方国。

△,此字尚不能识读,但可判断为沚国诸侯之名。

告,报告。

谓沚国诸侯△向商王报告。

[9]土方征于我东啚:土方,商都西北的方国,约在今内蒙古包头附近,其西边与沚国相邻。

征,征伐、攻打,这里意指入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十通”是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10、郑樵:字渔仲,宋代人,人称夹漈先生,撰《通志》《尔雅注》等书;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虫鱼草木各方面都有研究。

11、《资治通鉴》:是我国着名的古代编年史,北宋司马光编,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又一部优秀的通史巨着,它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很大影响,其最大特色是“通”。

12、《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焘撰,是继《资治通鉴》而写作的一部着名编年史,记载了北宋年间的历史,今本定为五百二十卷。

本书为南宋首出的现代史,深受学者推崇。

1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完整的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14、《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着作,本书条理完整,能以事件为中心,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其作用,依年代加以贯穿,显现于具体而生动的史实中,对于初学历史和阅读《资治通鉴》者很有帮助。

15、《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依冯琦遗稿增订而成,共一百零九卷。

本书实际包括宋、金和元初四朝史实,陈氏在撰辑时,分条记事,编次颇有条理,给初学者带来颇大便利。

16、袁枢:字机仲,南宋人。

时人叹其“无愧古良史”,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着作《通鉴纪事本末》为他所作,曾分修《宋史》列传。

17、《明实录》:共二千九百二十五卷,明胡广等历朝史臣撰修;它和历代实录一样,是编年史的“长编”,年经月纬,将重要事情分别归属,内容异常繁重,其中虽多曲笔,但史料价值仍较一般记载为高。

18、《明儒学案》:明末清初黄宗羲撰,共六十二卷,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本书系统清楚,结构严密,不仅介绍正统派名儒,而且很注意下层社会的思想家,成为后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籍。

19、“学案体”:是记述学术源流的史书体裁,始创于明末清初;学案体史书实为学术思想史专着,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即为学案体代表作。

20、《日知录》:三十二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是我国中世纪后期着名的读书笔记,也可说本书主要是一部史学着作,主要讨论了从明朝中叶到清朝初期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1、《读通鉴论》:三十卷,明末清初王夫之撰,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史论名着,本书着重明了历史的得失成败,以为认识和改造现实的借鉴。

22、黄宗羲:字太冲,号梨州,又号南雷,明末清初着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撰写了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明儒学案》和一部分《宋元学案》。

23、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又称亭林先生,和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撰写了我国中世纪后期着名的读书笔记《日知录》。

24、王夫之:字而农,号姜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撰写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史论名着《读通鉴论》。

25、《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明末清初顾祖禹撰,是清初的历史沿革地理名着,由于本书总结了历代军事行动胜负得失的经验教训,因此它不仅是历史沿革地理的名着,也是军事地理史的巨制。

26、《文史通义》:《章氏遗书》本编为九卷,清章学诚撰,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继《史通》以后的有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它探讨了古今学术源流的演变,并提出对史学一整套的看法。

27、章学诚:字实斋,号少严,清代史学家,撰写了《史籍考》《文史通义》等书,但其余皆有散佚,仅《文史通义》尚属完整。

28、《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清朝赵翼撰,本书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朝中叶的考史名着。

29、《新史学》:近人梁启超撰,是用进化论观点批判旧史学,主张重新研究全部中国历史的早期论着,虽然它存在不承认正统等弊病,但它却把旧史学的种种弊病都露出来了,具有进步意义。

30、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冰室主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家、政论家和史学家,他是近代中国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新史学》为他所撰。

二、简答题1、简述刘知几的“史家三长”理论“史家三长”指的是“史才”、“史学”和“史实”这“三长”,其中“史才”指的是对历史研究能力和文字的表述技巧,“史学”指的是历史知识储备最重要,“史实”指的是个人的历史见解,其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2、简述“编年体”与“纪传体”二者的优缺点“编年体”:优点:便于表现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便于表明历史事件的关系,避免许是重复啰嗦;缺点: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全部情况,难于记载年月不明的历史事件,偏重于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事件;“纪传体”:优点: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史籍,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历史,便于广泛记载历史人物;缺点:不能集中记录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易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用。

3、简述郑樵的史学思想A、会通诸史,总辑一书的思想,认为注史不仅要通,而且要博B、反对作者议论褒贬,史家写史应如实记载历史事实,不必妄加议论,不能玩弄辞藻C、研究学术必须进行实际的考察,不可以空谈义理D、反对用灾异迷信附会人事变化4、《资治通鉴》的体例与史料价值是我国着名的古代编年史,也可以说是为帝王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北宋司马光编,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又一部优秀的通史巨着,它对许多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于某些战争过程的描写,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它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很大影响。

5、《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体例和史料价值南宋李焘撰,是继《资治通鉴》而写作的一部着名编年史,记载了北宋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辑撰九百八十卷,外加其他,共一千零六十三卷,今本定为五百二十卷。

本书为南宋首出的现代史,深受学者推崇,虽有虚实并存等缺陷,但仍是研究宋史的重要资料。

6、简述纪事本末体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是以历史事件为主,完整的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代表作有《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7、《明儒学案》的体例和史料价值明末清初黄宗羲撰,共六十二卷,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本书系统清楚,结构严密,逻辑十分清晰,而且不仅介绍正统派名儒,还很注意社会下层的思想家,因此成为后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籍。

8、章学诚的思学思想A、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和历史实际,反对脱离实际的考据学和空洞说教的理学B、认为六经只是先王施政的历史记录C、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史学也是不断发展的D、竭力赞美通史而贬抑断代史E、强调“撰述”和“记注”的分别,并由此引申出“着述”和“比类”的分别F、进一步发挥刘知几的“史学三才”观点,尤重史识,同时强调史德,不能违背名教G、在史学实践上,他致力于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9、《廿二史札记》的体例和史料价值三十六卷,清朝赵翼撰,本书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朝中叶的考史名着。

本书注意总贯诸史,评其得失,尤其详于关于一代兴衰变革的重大问题,但它对于一些问题存在曲笔、不实事求是等情况,给本书带来一定损害,使用时必须审慎辨识。

10、简述梁启超关于中国之旧史的主要观点A、他认为中国旧史只有政治史,而没有“国民发达史”,这种旧史学无济于探索历史规则,促进社会进化B、认为过去的史学家,最荒谬的莫过于争正统、言书法,反对正统说C、批判专讲一字褒贬的所谓书法,要讲书法,只能是研究怎样把历史写的对读者有鼓舞和借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