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时间》读书心得范文
《二手时间》读后感
《二手时间》读后感《二手时间》是我阅读的第一部俄罗斯著作,这部口述史以独特的“复调式”写作手法,展现了时代交替背景下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
阅读此书,犹如置身于俄罗斯的历史长河,感受着那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一、俄罗斯的记忆与味道书中所描绘的俄罗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肠在俄罗斯饮食中的重要地位,让我不禁想起哈尔滨红肠;人们对战争、荣誉、爱情、酗酒、家暴、香肠、土豆、鲱鱼、酸黄瓜、政治笑话等词语的频繁提及,仿佛这些词汇构成了俄罗斯的时代密码。
在时代的交替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和看法,这些记忆和看法共同构成了俄罗斯的历史。
二、时代交替与价值观的破灭时代的交替往往伴随着价值观的重构,无数人为了价值观而付出了生命。
明末清初的柳如是在国破、夫亡的背景下选择自缢而亡;清朝末年的王国维,在经历了世变后投河而亡。
而从破碎的苏联走进俄罗斯时代的人们,也陷入了某种自杀的旋涡。
这种死亡是时代选择的结果,但每个故事读起来依旧沉痛。
苏联的解体,让俄罗斯人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他们不得不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
与俄罗斯相比,我国在相同的历史时期选择了坚持自己的红色政权,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这一选择让我国创造了令俄罗斯人羡慕的现代经济体。
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凝聚人心,持续发展。
这些访谈录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历史选择的意义。
三、时代苦难与个人抗争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时代的影响,书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普通人在时代苦难中的抗争与无奈。
他们像尘土一样遗留在大地上,然后一点一点幻灭。
在苦难的节点,人们选择记载历史,让后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一部史书,那些隐蔽的角落,只有在特定的时刻才会被揭开。
通过阅读《二手时间》,我对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我们可以选择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创造美好,也可以选择逃避现实,沉浸在痛苦之中。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言归正传,我首次接触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是关于“切尔诺贝利”的。
在不了解作者资料的情况下,仅通过阅读文章,我就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坚定的意志。
这里的意志是指作者挖掘“真实”的决心。
这本书共有三十余万字,分为两个时期,记录了二十个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或多或少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反映了苏联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仅从这两点来看,这本书就非常值得一读。
书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一群人在呼唤苏联的回归。
根据文章的描述,苏联时期的问题已经无法掩盖,再加上许多秘密被揭开,各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因素。
然而,为什么还会有人呼吁苏联的回归呢?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文章中提到这些想法的人物,多数都曾在 D 组织工作,换句话说,他们在苏联解体前都有“铁饭碗”。
但苏联解体后,他们原本以为可以继续“享受便利”,却没想到立刻被俄罗斯抛弃,甚至曾经引以为傲的会员身份也遭到了鄙视和杀戮。
这些人不仅失去了铁饭碗,还被现实狠狠地教育了一番。
正如文中所说,有些人通过“公转私”达到了目的,有些人通过“拼搏”实现了目标。
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心理层面上。
因此,这些呼唤苏联回归的人希望斯大林复活,把该“办”的事情办完,再回去。
这样看来,每个人的心里都清楚斯大林的作用是什么。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做了很多笔记,但是真正要落笔时,却感到不知从何写起。
总觉得写了又好像缺了点什么。
这本书的两部分内容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车臣与俄罗斯的问题,在今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曾经的矛盾和最近宣布的出兵瓦格纳事件,其真假难辨。
是合并一处,还是拿起武器捍卫普大帝?让我们拭目以待。
仅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不禁让人好奇一个问题,这本书中所记载的事情,是否会让俄罗斯各族的后代产生另一种想法?就像购买了烂尾楼的居民,如果“外星人”来攻打地球,这些购买了烂尾楼的人是否会拿起武器来保卫“国家”的土地呢?。
《二手时间》读后感
作文一
《〈二手时间〉读后感》
我读了《二手时间》这本书,心里有好多感受。
书里讲了很多人的故事,他们的生活有快乐,也有悲伤。
我好像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些事情。
有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一个小朋友家里很穷,但是他很努力学习,最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明白,不管条件多不好,只要努力,就能变得更好。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人们之间要互相帮助,这样大家都会更开心。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不容易,但也有很多美好。
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也要多帮助别人。
作文二
《〈二手时间〉读后感》
读了《二手时间》,我觉得这本书很特别。
里面的故事有的让我想哭,有的让我想笑。
比如说,有个阿姨失去了工作,但是她没有放弃,重新找到了新的方向,这真的很厉害。
还有个叔叔,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可最后还是实现了。
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小星星,照亮了我的心。
我明白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不能轻易放弃。
我希望以后能多读这样的好书,让自己懂得更多的道理。
《二手时间》读后感
《二手时间》读后感《二手时间》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手时间》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手时间》读后感1苏联时代的战争俄罗斯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看得很揪心,脑袋里闪现着那些血淋淋肮脏不堪的画面,内心的感受犹如看纪录片《二十二》,同情怜悯愤恨…也许每个时代有属于每个时代的印记,欣慰庆幸自己所处的这个和平温暖的时代…历史是一种鞭策与警醒,该从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书中未修饰的20余个故事,读每一个故事时幻想自己是里面的主角该分分钟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不愿遭受这般折磨与苦难存活于世…现如今的我们生活得安逸内心的承受力与面对生活磨难的勇气远远不足,对生与死未看透但却看得轻,不知生死之贵重…书的作者总结自己三十年的创作“以前我更感兴趣的,对我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思想,是人类无法支配的天然力量;今天,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
”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好奇。
怎么去理解书名“二手时间”——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
《二手时间》读后感2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第二本书,很庆幸读了她的书,如果不了解他们经历过的伤痛,则永远无法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历史不再是纸上的几行字,而是被填充了故事、情绪、人性。
被采访人中,有怀念的,有唾弃的,有无法适应变化者,亦有在新时代如鱼得水者,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思想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但无论过去与现在优劣如何,一切已经成为过眼云烟。
现在在俄罗斯,有很多人对中国人友好以待,也有人依然留存着昔日的高傲。
遇到过理智分析过往,不透露个人情绪的老人,她以前会是党员吗?也遇到过明明是没经历过的小年轻,却疯狂褒赞、渴望回到苏联,他真的了解历史吗?宿舍大衣柜顶上藏着列宁小半身像,站到椅子上才能找到,也许二十八年前住在这里的大学生是个思想坚定的人?推荐一部纪录片:《生于苏联》,记录了苏联时期各个独联体不同家庭不同阶层的小孩子,每七年拍摄一次。
二手时间读后感
二手时间读后感《二手时间》读后感。
《二手时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一部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学的著作,它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在《二手时间》中,作者通过采访和观察,展现了俄罗斯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是在社会变革中失去了方向感的普通人,有的是在政治斗争中受到伤害的政治异见者,还有的是在经济浪潮中被边缘化的底层群体。
这些人物形象的生动呈现,使读者对俄罗斯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这些人物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以及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的生存态度。
在阅读《二手时间》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关怀和对于人性的洞察。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困苦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和心态。
有的人选择逃避现实,有的人选择积极面对,有的人选择沉默和忍耐。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关怀,让我对于人类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除了对于人性的关怀和洞察,作者在《二手时间》中还对于社会变迁和历史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通过对于俄罗斯社会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社会变迁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他指出了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生存态度。
这种对于社会变迁和历史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让我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二手时间》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社会思考的作品,它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俄罗斯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二手时间》读书心得范文.doc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在阅读《二手时间》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口述采访的现场,得以倾听那些独特的声音。
这些声音来自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经历与感受构成了时代的画卷,展现了社会变革在人们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
书中描绘的自由观念,如同一个个形形色色的帽子,挂在每个人的心头。
我看到了家人、朋友、不同辈之间的观念碰撞,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各异,甚至相互对立。
然而,真相就蕴含在这些对话中,等待我们去聆听。
正如卡夫卡所言:“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真相,但每个人都能成为真相。
”我们无需评判,只需用心感受。
阅读此书时,我不禁联想起我们国家曾经的历程,以及那些仍处于冲突中的国家。
书中所呈现的迫害、掠杀、抢夺等场景,让人深感恐惧。
这些场景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世界中。
我们的社会并非完美无缺,金钱至上的观念侵蚀了人们的心灵,尊严和友爱在现实中逐渐消逝。
小说中描绘的俄国式、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悲剧,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
但书中所展现的现实悲剧,却让人难以接受。
人们在憎恶斯大林的同时,却又在醉酒后怀念那个时代;他们热衷于苏联电影,因为其中的苦难能够慰藉他们的灵魂;不同代际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代沟横亘难以逾越;为国家出征作战的人回国后却成为了杀人者,而真正的凶手却备受崇拜。
这世界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让人无法理解。
然而,生活仍在继续,正如纪录片拍摄结束后,故事仍在上演。
书籍的终结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们不能忘记书中的故事,不能麻木不仁,不能任人宰割,不能在威胁面前保持沉默,不能在侮辱面前忍气吞声,不能在同伴遇难时袖手旁观,不能对坏事保持沉默,不能对错误的想法视而不见,更不能迷失自我。
正如冯骥才先生在《一百个人的十年》中所言:“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二手时间》与《一百个人的十年》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记录了时代转折时期人们的真实心声。
史学家关注的是转折的原因和结果,而普通百姓的灵魂呐喊同样值得倾听。
通过他们的叙述,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的复杂性,体会善良、正义与法制的珍贵。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这本书与《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相似,作者记录了普通人在苏联解体后,即 1991 年至 2012 年间的生活经历。
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从生活的碎片中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俄罗斯图景,了解到社会的变革对他们的生活和思维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并重塑了他们的生活。
在苏联时期,人们不能谈论金钱,苏联文明包含了关于爱情、嫉妒、童年、老年、音乐、舞蹈、文学、发型等成千上万个细节,而金钱被视为耻辱,也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然而,资本主义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贫困变成了耻辱,不健身也会让人感到羞耻,不成功更是一种耻辱。
这种转变如此突兀,国家在一夜间被瓜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许多人开始倒卖商品。
原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的人们,突然换乘了另一列驶向资本主义的列车,那些赶不上车的人则不知所措地留在原地。
无论是留在原地的人还是赶上时代列车的人,都在承受着伤痛,苦难似乎成为了俄罗斯民族的墓志铭。
他们经历了斯大林时期、集中营、战争和无数次的改革,同时也经历了价值观的撕裂。
在政权更迭的背景下,“父与子”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代际差异导致三代人无法心平气和地交流内心的想法。
奶奶怀念着过去共产主义生活的辉煌,妈妈回忆着集中营的残酷和对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憎恶,而孩子却对祖辈们亲身经历的“古拉格群岛”嗤之以鼻,追逐着当下最新鲜的事物,并顺便嘲笑那些没有赶上时代快车而致富的父母。
我突然意识到,这种心理在改革开放后的我们身上或许也能找到相似的影子。
改革开放时期,或许也弥漫着金钱至上的氛围,但我们的出生距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很久,一切都已经变得司空见惯。
我们接受了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带来的红利,并追逐着它们。
对于祖辈们过去的生活,我们选择不去了解、感受,甚至遗忘。
然而,现在仍有爷爷奶奶拉着手风琴,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一百年过去了,未来再次未能如期而至,我们进入了一个“二手时代”。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二手时间》终于读完了。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书中写道:“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所以说是二手时间。
”读完这本书,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现在的俄罗斯就像一锅大杂烩,融合了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多种元素,套娃、红旗、党证等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这个国家,均值等于不值,信仰在下,金钱在上。
苏联曾经是一个矛盾、浪漫而又分裂的国家,在均质或平等的语境下追求共产主义。
人们的思想被心甘情愿地钳制,个人臣服于党,人权臣服于党权。
虽然物质生活单调,但人们的梦想却十分宏大,饿着肚子也要读书。
他们面瘦如刀刻,眼亮似灯燃,是一群革命者。
列宁像和格瓦拉头像印在画上,让人感受到革命之火永不灭的气息。
苏联是伟大的,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土,是人类史上第一次登月的国家,也是二战中的重要力量,还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军事力量超强。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里,必然有一位铁血领袖。
斯大林在任期间,人民对他赞美、神话和敬仰,男性想成为他,女性想嫁给他。
尽管当时国内管制森严,人人自危,但人们对党的忠诚和对领袖的敬仰让他们甘愿臣服。
然而,大清洗运动中对党内人士的残忍杀伐令人发指。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党内进行了名额化杀人,同时跪舔斯大林。
一段时间后,玉米领袖上台,斯大林遭到了无情的鞭尸。
领袖的行为让人难以捉摸,斯大林时而被捧上天,时而被踩在土里。
赫鲁晓夫反杀斯大林,而勃列日涅夫则延续了斯大林的铁血政策,并为他正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逐渐降低,虽然大部分人仍然是忠诚的共产主义者,但有些事情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苏联解体的日子越来越近。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陷入了混乱和通货膨胀之中,阶级鸿沟也逐渐拉大。
投机倒把分子趁机发家致富,从占领石油天然气到倒卖牛仔裤、收音机,生活比戏剧还要戏剧化。
这场零和博弈中,有人赚得盆满钵满,而普通人的财富却被强行缩水。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在阅读《二手时间》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口述采访的现场,得以倾听那些独特的声音。
这些声音来自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经历与感受构成了时代的画卷,展现了社会变革在人们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
书中描绘的自由观念,如同一个个形形色色的帽子,挂在每个人的心头。
我看到了家人、朋友、不同辈之间的观念碰撞,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各异,甚至相互对立。
然而,真相就蕴含在这些对话中,等待我们去聆听。
正如卡夫卡所言:“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真相,但每个人都能成为真相。
”我们无需评判,只需用心感受。
阅读此书时,我不禁联想起我们国家曾经的历程,以及那些仍处于冲突中的国家。
书中所呈现的迫害、掠杀、抢夺等场景,让人深感恐惧。
这些场景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世界中。
我们的社会并非完美无缺,金钱至上的观念侵蚀了人们的心灵,尊严和友爱在现实中逐渐消逝。
小说中描绘的俄国式、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悲剧,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
但书中所展现的现实悲剧,却让人难以接受。
人们在憎恶斯大林的同时,却又在醉酒后怀念那个时代;他们热衷于苏联电影,因为其中的苦难能够慰藉他们的灵魂;不同代际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代沟横亘难以逾越;为国家出征作战的人回国后却成为了杀人者,而真正的凶手却备受崇拜。
这世界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让人无法理解。
然而,生活仍在继续,正如纪录片拍摄结束后,故事仍在上演。
书籍的终结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们不能忘记书中的故事,不能麻木不仁,不能任人宰割,不能在威胁面前保持沉默,不能在侮辱面前忍气吞声,不能在同伴遇难时袖手旁观,不能对坏事保持沉默,不能对错误的想法视而不见,更不能迷失自我。
正如冯骥才先生在《一百个人的十年》中所言:“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二手时间》与《一百个人的十年》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记录了时代转折时期人们的真实心声。
史学家关注的是转折的原因和结果,而普通百姓的灵魂呐喊同样值得倾听。
通过他们的叙述,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的复杂性,体会善良、正义与法制的珍贵。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有些书读起来是这样的,感觉自己是同谋也是旁观者,钻入书里的世界之后还能清醒地跳出来审视。
或者叫做可以轻松驾驭。
而这本《二手时间》,明显不属于这类书。
在一片烟波浩瀚的海面,漂浮着每个人的残存的记忆:哭声、枪炮声、鲜血、自由、孤独、迷惘、伏特加、伟大、革命、灵魂、信仰、斯大林、共产主义、暴动、布尔什维克、沙皇、石油、钱、倒爷......被各种情绪带着走,一路疲惫,迷失了方向。
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会有革命?为什么所见皆是人性之恶?什么是信仰?为什么是苏联?历史在我面前依旧是一团迷雾。
1991 年苏联解体。
“本来在奔向社会主义火车上的人们,忽然间换乘了另一列开往资本主义的列车。
”国家从顶层开始崩溃,摇摇欲坠的大国轰然倒塌,随之坍塌的是人民的信仰。
共产主义信仰的丧失、对资本主义实质认识的不明确、对前苏联的全盘否定、西方各种思想和思潮的涌入,在当时的俄罗斯人民头脑中造成极大的混乱。
解体后,物资短缺,物价上涨,对金钱的极端狂热,社会阶级分化差距巨大,少数人拥有石油和天然气的股份变成巨富,他们撕碎了俄罗斯,分了大蛋糕。
解体后原苏各国边境上发生的事情,我是第一次听说。
简单两字概括就是“杀戮”。
亚美尼亚人和塔吉克人,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不同民族之间原本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人。
从讲述者的视角中,他们曾经是和蔼可亲的阿姨和叔叔,然后他们变成的告密者,他们来你家里抢走家具和一切,他们甚至端起刀和枪。
读到这里,我很震撼,虽然整本书都在震撼,但是这种曾经虚假的和平让我很困惑。
这是民族主义的狭隘表现吗?或者是属于普通民众的无知和不坚定?人性之恶,有了暴动、差异、仇恨这样的借口,从各个断砖残瓦的缝隙中飘曳出来。
“你怎么能够绕过命运呢?”这本书里数量最多的人除了被杀害就是自杀了。
自焚的萨拉,自杀的年轻人……等等。
有高干也有平民。
曾经信仰的主义说没就没,曾经崇拜的领导人说变就变。
俄罗斯人是很容易着迷的人。
对“十月革命”,对布尔什维克,对斯大林的信仰,已经深入灵魂。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这本书早一些读或许能有更深刻的感受,我认为应该在阅读过《耳语者》和《寡头》之后再读它。
有些乱,是我彼时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书里一会儿是这种视角,一会儿又是另一种视角,确实让人感到困惑。
有人为苏联解体、共产主义信仰崩塌以及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贫富差距过大、社会思想文化混乱而感到痛苦。
也有人当初曾天真地认为资本主义改革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于是热情地拥抱新的变革,想借此改变贫困的生活、摆脱政治的压抑、逃离克格勃的监视、告别两面人的政治生活以及其他真实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痛苦。
但最终,他们成功了吗?这是否只是一场空梦,新的生活是否又带来了新的痛苦?在西方作者的笔下,对资本主义民主或更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的本能。
他们更多地关注苏联的弊病,这很难被视为意识形态的偏见,而只是源于一个人长期生活的立场。
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却展现了两种声音,她听到了苏联存在时那些痛苦的声音,也听到了苏联解体后那些破碎的生活和破碎的心。
或许是因为白俄曾是苏联的一部分,所以她对苏联时代的精神和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因此她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充满温情。
帝国的崩塌总是带有一种悲壮感。
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中,有多少人是真正有信仰的呢?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最后的自杀,是因为无法面对理想的破碎,还是因为对新政权的恐惧?我更愿意相信,是他理想的破灭让他选择了这样的结局。
苏联的解体,牵动了多少人的命运,失落的苏联人,失落的共产主义信徒,还有中亚那些失去共同体的人们?然而,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他们忍受着物资匮乏的生活、与家人的分离、繁重的劳动,甚至可能面临劳改营的生活。
对于那些在土地上辛苦劳作却可能最终饿死的农民,对于那些因为阶级出身不好而可能失去前途的人,他们真的有理想吗?还是只是顺从地过着日子?如果可以选择,是生活在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呢?是物质生活的丰富更重要,还是社会理想和信仰更重要?这似乎是一个将两者对立的问题。
但马克思的理论并不认为它们是对立的,然而,苏联从资本主义发展不完备的农业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确实存在着这个矛盾。
《二手时间》读后感
《二手时间》读后感当我翻开《二手时间》这本书时,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段充满思考和启示的阅读之旅。
然而,令我未曾预料到的是,它竟让我数次鼻酸,情感的波澜在字里行间跌宕起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感慨万分。
曾经,我会为了《同桌的你》中的情节泪流满面,而前些日子观看《恋爱中的犀牛》时,却屡次忍不住笑场。
我原以为自己的泪点已经提升了一个层次,但《二手时间》却再次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触动。
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派,我向来对集体无意识的生存状态嗤之以鼻。
在我看来,体制内生活的人们往往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
记得有一次,我曾有机会前往昆明一家备受赞誉的英语培训机构任教。
然而,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机会,原因无他,只因这个机构擅长通过打鸡血和洗脑的方式,让孩子们毫无批判性地热爱英语,并进行疯狂的练习。
而这两点,恰恰是我所深恶痛绝的。
但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我开始对体制内的人们持有一份尊重,尽管曾经的我对他们持有嘲笑的态度。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唯有亲自阅读过书中的故事,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无奈和执着。
我开始理解他们,将他们视为我的父辈。
我的爷爷在临终前,将身上仅有的微薄现金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付;我的父亲在面临更好的企业选择时,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那家摇摇欲坠的军工企业,只因国企曾出资培养过他。
时至今日,父亲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排斥着当下的主流处世观念,坚信个人能力和技术的重要性,而不屑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尽管最终他在国企的人际纠葛中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从未有过怨言。
后来,父亲又将大半辈子的积蓄投入到当时风靡一时的房地产私募中。
当我试图阻止他时,我提醒他这是没有正规合同的投资,不受法律保护。
然而,父亲却回应道:“那么多老百姓都在投资,出了事政府难道会不管吗?那些房地产商难道会选择不经营而跑路吗?”我顿时哑口无言。
在我所居住的二线小城,政府确实对这些投资者的遭遇视若无睹,房地产商们也宁愿卷款跑路或破产,而不愿继续经营。
《二手时间》读后感
《二手时间》读后感苏联,这个在 20 世纪独领风骚的庞大帝国,在经历了 74 年的风雨后,于 1991 年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然而,它的离去并非只是一地鸡毛,而是给整个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91 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份,帝国的大厦在短短三天内訇然倒塌。
曾经被人们深信不疑的政府、领袖和主义,在瞬间土崩瓦解。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对社会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和困惑。
变革之初,人们怀揣着对自由的憧憬和渴望,期待着一个全新的社会。
但很快,他们发现,社会主义之后的社会,充斥着金钱至上的观念,寡头们凭借着权力和财富迅速崛起,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叶利钦承诺的“大饼”让一小部分人成为了巨富,而绝大多数人却面临着生活水平的大幅下降,甚至退休的老人不得不以乞讨为生。
人们对苏联时代的感情是复杂的。
有人对苏联充满了热爱,因为在那个体制下,人民有着坚定的信仰,国家和领袖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他们愿意为了国家和领袖的号召付出一切,这种纯朴的情感甚至超越了人性的界限。
然而,正是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限制了人民的自由,无论是思想、流动还是言论。
人们在看似和谐的表面下,压抑着自己的个性和真实情感。
1991 年的“自由”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幸福,反而让很多人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经济的滑坡、生活水平的倒退、社会的动荡等问题接踵而至,无情地摧毁了人们的梦想。
从最初的充满希望和憧憬,到随后的失望和痛苦,再到最终的绝望,人们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法阻挡它的前进。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没人知道这辆列车将驶向何方。
全书以若干不同人物的口述故事为基础,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给人们带来的烙印(创伤)。
作者并未主观地评判苏联时代及改朝换代对人民的影响,因为事实本身就存在着多种解读。
即使人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也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因为总有相反的例证摆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自己时间的主宰者,然而,作者为何将此书命名为“二手时间”呢?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书中提到:“今天的所有想法和语言,都仿佛是别人昨天穿过的衣服。
二手时间读后感
二手时间读后感《二手时间》读后感。
《二手时间》是一部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克西耶维奇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部作品以俄罗斯社会的变迁和个体命运为主线,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揭示了人类在历史和现实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在阅读完《二手时间》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首先,我被作者所展现的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所震撼。
在《二手时间》中,作者通过对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采访和观察,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社会画面。
在这个画面中,我们看到了种种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的悲欢离合,以及这些问题和悲欢离合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种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其次,我被作者对于时间和记忆的深刻探讨所感动。
在《二手时间》中,作者通过对于时间和记忆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人类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对于历史的渴望和回避,以及对于现实的接受和否定。
这种对于时间和记忆的深刻探讨,让我对于人类的心灵世界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被作者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揭示所震撼。
在《二手时间》中,作者通过对于不同人群和个体的生活和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历史和现实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在这些挑战和困境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对于命运的抗争和顺从,以及对于人性的扭曲和坚守。
这种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揭示,让我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阅读完《二手时间》之后,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时间和记忆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对于人性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对于人类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这篇读后感,与更多的读者分享我的感悟和思考,共同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以及时间和记忆、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意义。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二手时间》是作者对苏联解体后一些人的访谈实录,通过这些真实而生动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变迁下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而复杂,既有对政治和人生荒谬的描写,也有对人性坚韧的展现。
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书中人物的痛苦与挣扎,也看到了他们在苦难中的希望。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
曾经伟大的苏联在积重难返的困境中逐渐走向解体。
普通人、军人、官员、学生等各个阶层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都经历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
他们失去了工作、财产、亲人,失去了理想、希望和信仰。
有人因此而悲痛,有人感到后悔,有人潦倒落魄,当然也有人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大发横财。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人们对苏联的看法充满了矛盾。
有人推崇戈尔巴乔夫,认为他结束了古拉格的恐怖,带来了自由;也有人咒骂他,认为他导致了权力的腐败和社会的混乱。
有人庆幸再也没有古拉格,有人哀叹失去了曾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岁月。
人们对苏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情感。
书中的描述让我不禁思考起中国与苏联的关系。
中国可以从苏联的历史中学到很多。
苏联的解体给中国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认识到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书中还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不仅是我妈妈一个人,她所有的朋友,苏联第一代知识分子们,都是读着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和涅克拉索夫成长起来的,是读着马克思长大的……要是想让妈妈坐下来缝纫绣花,特别是要她装点我们的家居,在房间里装饰瓷花瓶和各种珍品……她就会说你们要干什么啊!是浪费时间,庸俗的小市民!最重要的是灵魂工作,是读书……她一件衣服可以穿二十年,两件外套穿一辈子,但是如果没有普希金,没有高尔基全集,就活不下去。
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感觉是在参与一场宏伟的构思,宏伟的设计……”苏联时代的人们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崇尚读书和思考。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历史对于未曾经历过的人来说,或许只是一个故事;而对于亲身经历过的人来说,历史便是他们的人生。
在阅读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谢夫的《二手时间》时,我仿佛被带入了那个时代的苏联,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与变迁。
本书通过对苏联各个阶层人士的采访,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内核苏联人”,他们曾是苏维埃的坚定信仰者,甚至为之奋斗了一生,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他们的信仰瞬间崩塌。
他们见证了曾经伟大的国家逐渐衰落,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无奈。
“那是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将来再也不会生活在那样强大的国家中了。
”一位老兵的话语让我热泪盈眶,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的执着令人动容。
然而,他们的坚持和信念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如此脆弱,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另一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个人主义者”,他们在这个被伏特加和战争浸泡的国家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生存之道。
艺术、科学、知识分子或普通人,在时代的重压下,他们或蝇营狗苟,或选择逃离。
个体的悲喜在时代的背景下被无限放大,爱国与个人主义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交织在一起。
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了我巨大的震撼,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体在历史巨轮下的渺小与无奈。
我们无法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但通过阅读《二手时间》,我们可以从书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痛苦与挣扎。
周轶君曾说:“世界观的匮乏是由于地理知识的匮乏。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应该去看真实的世界,去亲身感受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理解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历史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和多样的选择。
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从中汲取教训,不断反思和进步。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或许不会再面临苏联那样的巨变,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我们可以从苏联的历史中汲取经验,珍惜当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
《二手时间》阅读感想阅读《二手时间》这本书的过程,实在是一种痛苦的体验。
它就像是一部讲述一个世代的人经历各种痛苦的故事集,每一个故事都力透纸背,每一种痛苦都压得读者喘不过气来。
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痛苦,我还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产生了怀疑,对世界的真伪产生了怀疑,对曾经已经在脑海里盖棺定论的想法和信念产生了怀疑。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痛苦,它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信仰。
这些故事以苏联解体为节点,被分成了两部分。
前半部分延伸到了一战、二战时期,往后一直到了书出版的 2012 年。
故事以受访者口述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涵盖的主题包括:爱情、爱情的丧失、信仰、信仰的崩塌、拥护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崩溃、混乱、战争、种族对立等。
上半部的每个故事看下来,我不禁想问,这真的是同一国家、同一时代吗?知识分子们惶恐如惊鸟,一些中产家庭的孩子是如此地坚定、如此幸福,而贫困的农村孩子却处在永恒的迷惘中。
他们毫无预兆地就来到了历史的同一个悬崖边。
下半部里,很多人都说“我爱苏联这个国家”,有的人在解体之前热烈地拥护资本主义的到来。
然而,随着牛仔裤和香肠的到来,是窃国的寡头,人们并没有越过越好,反而生活天翻地覆。
有两个学位的博士去做体力活,几十年的养老金只够买几顿面包和鸡蛋,个人的财产被肆意侵占,本来融合无间的民族之间开始刀剑相向,偌大的疆土裂成一块块。
昨日我们还是同胞,明天去一趟首都也要签证。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解体之后,一个俄罗斯人去了美国生活。
美国人非常友好又热情,对他说:“虽然是我们美国人打赢了二战,但是你们俄罗斯人也很不错哦。
”一个巨人的陨落过程是如此触目惊心。
正常的生活、美好的希望,连同民族的尊严,统统被摧毁。
我不想从历史批判的角度来剖析谁对谁错,但是这些故事足以让我们普通读者进行反思。
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对的吗?我们的思考真的是源自本心而不是受人操控吗?我们的想法到底是正义还是偏见?上升到更高一点的层面,小人物的普遍痛苦必然伴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社会的混乱。
《二手时间》读后感
《二手时间》读后感在前苏联,极权主义、个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盛行,人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无法决定自己未来的社会里。
“肃反运动”、“古拉格”等事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创伤。
然而,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笔下,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一些不同。
一些人仍然对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他们相信苏联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另一些人则对社会的变化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随着苏联的解体,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社会分配不公、生活的浮华空虚以及民族关系的破裂等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人开始怀念过去的社会主义时代,认为那时的生活更加公平和美好。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过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在前苏联的改革过程中,一些人认为,西方式民主自由下的俄罗斯,普通民众的生活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失望了。
俄罗斯在解体后的通胀率保持在惊人的高位,失业率也居高不下。
一些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
此外,内部恐怖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也在不断蔓延,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和困扰。
在《二手时间》中,我们可以看到,前苏联民众在经历了社会变革后,面临着价值观的崩塌、失业人口和不稳定分子的迅速增长、社会完全失序等问题。
他们曾经拥有的精神层面的坚定信仰也已经倒下,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他们就像生活在一个二手的时代,所感受到的是一个完全来自别人带来的时代,根植于心的民族记忆荡然无存,属于一代人的时间被偷走了。
自由主义之下,我们该如何存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前苏联的改革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自由主义的弊端。
由于政府的介入失败,导致物价飞涨,民族主义泛滥,社会动荡,民众痛苦不堪。
这让我们意识到,自由主义并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政府的介入和调整。
在自由主义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如何避免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由主义并不是最终的答案。
它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追求自由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手时间》读书心得范文
《二手时间》里,后帝国时代的老一代和年轻一代、政变和改革时代的欢呼年轻将军们,面对帝国的崩溃和伪二手时间的到来,充满着浪漫主义式的追忆、痛苦的悼念与怀想。
这些细节令人感动,唤起了人们对大苏联时代的复杂情感共鸣。
所以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看来,20世纪下半叶的苏俄历史并不是一个过渡时期。
这是西方世界对线性时间观。
时间观的背后是进化论的绝对价值伦理,它否定了众多普通俄罗斯民众对“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消失所产生的真正的痛苦感受,否定了他们对“俄罗斯资本主义时代”的犹疑和反抗的合理性。
从苏联到俄罗斯,不是从旧到新。
无数普通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和命运在这场变革中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迷失了,困惑了,看不到未来,也无法回到过去。
《二手时间》总是直面历史的痛苦,不相信任何的宏大叙事和官方叙事,而试图打捞这个国度中失语者们的影像与声音,通过一种采访者的存在感近乎为零的采访与记录方式,避免任何非必要的干扰,让当事人们讲述所亲历的关于时代、关于历史、关于革命的经验与回忆。
《二手时间》就像《切尔诺贝利的回忆》一样,是一部个人口述的历史,充满了苦难的复调性影像,包含了不同背景的人们对苦难的记忆,充满了多重的声音。
我相信,在这个意义上,诺贝尔文学奖的
评委们称其为“她的复调写作,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二手时间》带来的空间感是一个喧嚣的、声泪俱下、涕泗横流的采访大厅。
再过二十年、五十年,一切又都将成为过眼云烟,好像这些人从来没有存在过,只会有两行字留在历史教科书上。
未来的时间里,这些教科书也只会躺在书架上,落满灰尘,人们从旁走过,不留一丝余光。
至少在此刻,我这样的读者,还能将他们讲述的故事用微薄的文字来怀念一番。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请按实际情况需要自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