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历程

闫俊岗

中国科技大学空间与地球物理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地震事业的发展、机构设置的形成过程以及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系统介绍了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为科技人员了解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参考。

关键词:地球物理;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地震事业

一、“三剑客”开创了我国地震事业

谈到中国的地震事业,首先要谈到中国的地球物理事业。新中国成立前后,三位元老级先生开拓了我国的地球物理事业,他们分别是从事金属矿产勘探的顾功叙、因地震波理论闻名遐迩的傅承义和石油勘探专家翁文波。他们被人们尊称为中国地球物理界的“三剑客”。从此,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球物理事业。

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等领域,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地震后,傅承义、顾功叙和翁文波又义不容辞地走上用地球物理来抗击地震灾害的前线,分别致力于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傅承义提出地震发生的“红肿成因理论”。顾功叙发展的“以震报震、以磁报震”等监测预报地震的方法,使中国的地震预测预报和科研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翁文波则致力于天然地震的预测研究,后来又将其扩展到洪涝、干旱等灾害远期预测,在预测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表1 中国地球物理界“三剑客”情况介绍

姓名简历

顾功叙1934年留学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学习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36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从事科研工作。抗日战

争爆发不久,毅然中断在美国的研究,返回祖国,为开创我国的地球物

理勘探事业和推进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中国地震机构的建立

新中国建立后,面临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十分困难,政府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仍于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新中国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研究内容包括了气象、地震、地磁和地球物理勘探四个部分。其中的地震部分即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从事地震研究的科学机构。

为了迅速提高地震烈度的研究水平,保证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协助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指导和组织开展地震烈度鉴定工作,于1953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

1956年3月,国务院召开了12年(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会议。地震工作纳入国家科学发展长远规划,是中国地震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67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局和国家科委京津地区地震办公室合并,建立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统一管理全国地震和抗震科研工作,并直接领导管理原地球物理局所属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地质研究所(北京)、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和中南大地构造室(长沙)等8个研究机构。

1971年,全国一些主要地震活动区已经建立了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地震监测台网和群众业余测报点也随之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这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学科、多方法、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科研体系基本形成。1969年7月8日渤海发生7.4级地震。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成立中央地震工作小组,下设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简称中央地办)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的地震工作。1971年8月,国务院发出[1971]国发5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和成立国家地震局的通知》,正式撤销中央地办,成立国家地震局作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办事机构,统管全国地震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代管。至1972年3月,在国家地震局统一部署下,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了地震工作机构和地震队伍,专业队伍达9000余人。

国家地震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地震工作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个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国家地震局担负起了组织全国地震工作的职责。从1975年起,国家财政部门开始对国家地震局单独拨款。为了更好的开展和组织全国的地震工作,1977年,决定撤销地震大队建制;1978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地震局协商并经国务院批准,对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将其中不从事地震工作的科研力量规划中国科学院,而将调整后的研究所一并更名为国家地震局的直属研究单位。

随着国务院各直属单位机构的变动,国家地震局于1998年10月19日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三、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的建立[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震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我国地震事业的起步阶段,建立了最初的全国地震台网和地磁台网,编制了中国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地震监测预报和研究工作,1976年唐山地震后,转入了总结经验、清理攻关的阶段,对10多种观测手段和各种方法工作,进行了清理和评价;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加强了地震应急的探索,形成了“四个环节”(即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紧急救援和重建)的综合防御的局面;2000年“三大体系”的提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和地震科技得到更强劲的发展。防震减灾工作三大体系是指“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紧急救援”。

(一)监测预报

地震监测预报是地震系统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初步建成了地下、地面、空中立体化的地震和地壳运动的观测网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科学体系,提出了多个地震孕育的理论、模型及地震预报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减灾实效的预报成果。

(二)震灾预防

制定了系列化抗震设计规范,编制了4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制定了抗震设防法规和标准,为城乡抗震规划、各类工程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法规依据,并在工程和城乡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广泛开展防震科普教育,社会公众防震意识和科学素质明显增强。建成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1个,区域强震动台网部3个,数字固定观测台1160个,地震动强度速报网5个,强震动专用台阵12个,专用软件9套。

图1 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分布图

(三)应急救援

建立了科学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灾害评估技术系统及抗震救灾指挥技术体系,大大提升了各级政府对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和救灾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武装起来的一专多能的地震灾害救援队,在多次国内外地震灾害救援中显示出力量。有组织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在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已实行,但在2000年以前,地震应急工作一般都是临时性的,应急工作完成后相应的各种队伍、组织均回归原建制,没有形成一套针对地震应急特点的指挥-救援体系和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