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帅婷婷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
学号:20141013017
摘要: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回顾和及协调论的阐述,解释人地系统的内涵和实质以及人地系统的演变和人地系统的演化和调控,并对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加以综述。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系统
1主要的人地关系论
1.1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丁顿,澳大利亚的泰勒,法国的德莫林斯等人相继发展、推进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从其成型开始便遭到了强烈批评。但是,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①环境决定论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权统治”,人地关系研究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并加强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推动了地理学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环境决定论的一般概念下统一起来,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开创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化探讨,在地理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⑧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现实、潜在或未来)的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对环境的关心而导致环境意识和环境策略的兴起,从而奠定了当代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发展的基础;④绝大部分环境决定论者都不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决定论者,并没有否定人的力量和作用。
1.2或然论
维达尔﹒白兰士根据拉采尔所著地学第二卷的论述形成了或然论,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白兰士的学生白吕纳进一步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有联带关系,其关系并非自然环境单方面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也有选择的自由和活动的余地。法国历史及地理学者费玻尔在所著的历史学的地理学导论一书中称这种观点为或然论。或然论强调了人类的选择力和创造力倡导并发挥了人力足以改变自然的具体概念,与决定论一样或然论也存在自身的不足。或然论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无法提出具体的模式和适当可行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人地问题。或然论缺乏决定论那样的研究深度,对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环境改变后的环境又如何作用于人类的研究尚无实质性推进,而这一研究本是或然论可望取得理论进展的最佳方向。
1.3适应论
适应论是英国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他认为,认为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他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这种适应,即意味这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向,一是人群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4生态论
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地理学中,认为地理学的论题应规定为完全论述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人类普遍关心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有初步的认识,于是生态学的观点再度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人地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方向。生态论的要义可概括为:生态学概念的引入,使人类活动、生物作用、自然营力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加以整合,既避免了决定论和或然论各持一端之嫌,又打破了自然和人文的二无论观点;生态学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套
新的研究方法模式,如结构与功能、营养层次与连锁反馈、生态平衡等观点,以及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测度方法,使其研究更科学化。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联姻有助于加强环境观点和生态观点的结合,地理学综合分析方法与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的结合,空间地域的研究与物质流、能量流的研究相结合,并可望取得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突破。然而,生态学的研究并不能涵盖地理学和人地关系的所有内涵,也不能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无限制的应用与扩展。
1.5环境感知论
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他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受其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之为环境感知。,他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有。人们一旦形成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客观现实环境。这样,人群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要了解某一接团在该环境中为何会产生这种不全面的误差,就必然从文化集团所产生的环境感知入手。对环境感知方面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环境感知现象在移民身上反映也是比较明显的。由于人对环境的感知随着环境的变化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他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又影响着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所以,环境感知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6“天人合一”论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二为一[2]。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起源很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后经儒、道诸家的共同补充和发展,形成了我国较早的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该思想对我国文化形成影响极大。这其中,比较有名的代表人物有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北宋哲学家张载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物我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充分认识“天道”的规律性。这样,这里所说的顺应、改造也都是适应当时环境条件的顺应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