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愚公移山》写作方法
初中语文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语文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1初中语文一、教学设想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点;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体会,将枯燥的寓言讲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那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味味;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判那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故情况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明白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3分钟学生活动:背今日名言、古诗。
一、教师总结学生活动情形导入。
-2分钟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5分钟方法指导:一人读,其他人认真听,把不认识的字要标上读音,读错的字词要做好标记。
师生评判朗读情形。
并让学生做达标检测能读会写练习。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10分钟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朗读停顿。
方法指导:句子的朗读停顿的划分一样是按照词语与词语间的关系的疏密程度、逻辑关系,句意层次来划分。
教师可范读第一段内容,读出山之大、山之高。
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
1把学生分3个小组分不揣摩朗读二、三、四段,并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朗读的停顿等。
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选出代表范读,其他学生评判。
3、检查朗读过关。
四、三读积存,展现成果-10分钟方法指导:让学生跳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出你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也能够联系往常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实行组内互助,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好、找得快、找得准。
学生展现积存成果,师生评判。
五、四读内容,熟读成诵-10分钟方法点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小注,翻译课文,翻译的方法应要遵循留、删、补、换、调等原那么。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对重点语句的明白得。
2021愚公移山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1愚公移山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创作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愚公的坚持不懈的“愚”与智叟的胆小怯懦的“智”的对比,表现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深化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语文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毛泽东论《愚公移山》
毛泽东论《愚公移山》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题为《愚公移山》。
文中说: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
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
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
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像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
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
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
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
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全国人民大众一起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生词、成语、句子结构及修辞手法进行圈画。接着,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学内容:课文朗读、生词解释、成语解析、句子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讲解、课文翻译。
(3)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比较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寓言故事的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圈出生词、成语,体会修辞手法。
2.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生词、成语、句子结构、修辞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寓意。
3.教学目的: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章节《愚公移山》的教学内容,特此布置以下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1.必做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加强文言文语感。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内容:词语填空、翻译句子、分析人物形象、作文训练等。
3.教学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写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体系。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词语填空、翻译句子、分析人物形象等,巩固课堂所学。
(3)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仿写一篇以“坚持不懈、克服困难”为主题的作文,不少于300字。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愚公移山》教案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 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如个别辅 导、学习计划制定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方便学生随 时随地学习,同时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导入新课
故事入
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引起 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
提问导入
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 生思考并回答,以此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 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的氛围。
课文讲解
01
02
03
04
讲解生字词
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
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所蕴含的 勤劳、勇敢、坚定不移的精神品质, 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 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 战,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 神。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寓言的智慧和思想 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 趣。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指导学生学法
反馈与调整
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文,培 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让他 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 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1.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会勇往直前。
●重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预习导学1.作家作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X国人,是战国前期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主X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给加点字注音。
荷.担(hè ) 箕畚..(jī )(běn ) 智叟.(sǒu )孀.妻(shuāng ) 惩山北之塞.(sè )3.解释词语。
(1)年且.九十: 将要(2)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3)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4)损.魁父之丘:削减(5)杂然..:长叹..相许.:纷纷;赞同(6)长息(7)虽.我之死:即便(8)穷匮..:穷尽(9)何苦.而不平:愁(10)二子负.二山: 背4.板书设计。
合作探究问题一:整体感知。
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某某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问题二:重点探究。
1.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
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努力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1)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将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愚公移山的故事。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他遇到了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愚公的精神品质。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在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时,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深入解读课文1. 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了解愚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
2. 深入解读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探讨愚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原因。
3.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山象征着困难,愚公象征着坚持和毅力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
《愚公移山》第一教时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对。
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
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
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
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齐生)一样!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
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
“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
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愚公移山的写作特色
艺术特色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
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
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
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300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
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
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愚公移山的作文范文(通用10篇)
愚公移山的作文愚公移山的作文范文(通用10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的作文范文(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愚公移山的作文1前几天我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带着子子孙孙去移山的情景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这个故事讲的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他每次去赶集、耕种都要爬这两座大山每次都很累。
于是他决定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他都带着全家老小来搬山他们一天搬走一点石头一天搬走一点石头……许多人看见都说愚公太笨了、太傻了:“我说老头就凭你这点力气能搬动这两座大山吗?”可是愚公说:“虽然我没有那么大力气可是我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搬下去难道还不能把这两座山搬走吗?”那些人就无话可说了。
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派神仙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想起了以前我学钢琴和英语的经过。
我本来对弹钢琴很感兴趣决定学弹钢琴可我学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要搞错乐谱上那像豆芽一样的音符。
于是我便把钢琴书丢在一边心里想:“这么难不学了!"结果我就没有学会弹钢琴现在回想起来还感到很后悔。
我学英语却不是这样的学英语也很苦很累英语书上的单词很多句型也很多碰到学得很困难的时候我也不想学了。
但是我又一想如果这样我也会像学弹钢琴一样半途而废的我应该像愚公那样坚持不懈于是我就用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学会一个单词就像搬走一点石头学会一个句型就像搬走一点石头……最后我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总有一天我一定能像愚公移山那样彻底搬走英语这座大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了我: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我今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愚公那样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愚公移山的作文2很多年之后,当我用形如枯槁的双手推开那扇松动的木板门,随着“吱”一声,寂寥无边的平原映入眼帘时,我一定会怀念那个遥远的、与父亲在一起的、满是落日余晖的下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愚公移山》教案 北师大版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知识与能力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 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2、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1、关于列子及寓言;、多媒体课件。
2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列子。
3、了解寓言。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字词积累。
(见课件)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积累重点词句。
(见课件)4、复述故事。
四、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5、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6、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7、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8、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9、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10、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11、小结。
《愚公移山》写作特色
一、写作特点1、故事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写法。
有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
开头写二山之高大,中间写路程之遥远,结尾写操蛇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有力的烘托了愚公。
3、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二、人物描写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惩,苦于。
这里是意动用法。
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
迂,绕远、曲折。
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
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
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
“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
这里的“指通”“达于”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
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
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
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
“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1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二)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三)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12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1、给加粗的字注音: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雍南(yōng)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3、辨析多义词:(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有子存焉(呢)(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3)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惧其不已(他,指愚公)4、翻译下列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3)其如土石何(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五)小组评价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愚公移山》的章法
素养•读写/真情写作77《愚公移山》的章法张云程(临泉县第二中学,安徽阜阳236400)摘要:对《愚公移山》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寓意的讲解上,还应该体现在写作的借鉴上。
从拟题到细节的选择,语言描写的运用及人物对比中的暗示,每一项都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媒介。
关键词:《愚公移山》;写作启示;例析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55(2021 )02-0077 -02《愚公移山》是一篇难得的用来学习写作知识的文本。
在此抛开阅读教学不谈,只就其文本的写作章法可见一斑。
拟题的精彩值得借鉴。
在半命题或话题作文流行的写作背景里,如何拟题就成了写作教学的学生对修辞是有很强的敏感性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修辞时,要抓住学生的学习诉求展开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自然进人到修辞学习环节,并在深人体悟中建立认知。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要求学生找出修辞方法案例,先在小组内进行鉴赏讨论,然后总结出修辞鉴赏方法,以学习成果的形式提交到班级。
学生对修辞鉴赏是比较熟悉的,但如何总结修辞鉴赏方法,还 存在一些迷茫。
教师深人到学习小组之中,对学生修辞讨论进行观察,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方法启示,确保修辞鉴赏顺利展开。
在课堂展示阶段,学生总结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精心筛选,最终为学生做出重点推介:确定修辞格一-联系上下文,揭示表达效果—关联主旨和作者情感,升华鉴赏认知。
教师对学生鉴赏方法的探索做最终推介,给 学生带来学法积累,能够形成有效触动,促使学生建立方法意识。
四、明确修辞教学多维价值修辞教学有多维价值,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和执行时,要注意做好渗透和融合,给学生传递难点。
在学生判定文题优劣的时候,他们的标准似乎出奇的一致。
凡是那些能够概括文章内容的标题都是较好的拟题。
这样的判定标准固然不错,但还是忽略了另外一点。
一篇文章的题目选择,还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明晰的信息。
修辞应用能够让学生提升表达层次,还能够培养其交流能力;修辞可以为习作提供丰富助力,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修辞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在经典片段探索中成长鉴赏能力。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愚公移山》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愚公移山》教案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愚公移山》必备知识点
【2020·阜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 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课文典例
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愚公有实现“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 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 “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项对比,一个伟大,一个平 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人物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的愚公命名 为“愚”,将鼠目寸光的智叟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 比色彩,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反面对比
类型
反物对比
★对比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 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如:
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思想
理为一体的先秦散文文风。
代表作品
《列子》中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 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
历史评价
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 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
以《愚公移山》课文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将课文改写为一篇现代记叙文
《愚公移山》改写为现代文
愚公是一个非常有毅力和决心的老人,他住在一个叫做山海关的地方。
这里的山非常高大,几乎挡住了他的房子的阳光。
愚公希望能把山移走,让他的家能得到更多的阳光。
他告诉自己,如果自己不能把山移走,谁也做不到。
于是他开始动手,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把山上的石头挖下来。
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帮忙,一起把石头运到山下。
尽管这件事看起来非常困难,但愚公坚持不懈。
他相信,只要他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
他的邻居们都觉得他疯了,但愚公并不在乎。
他只关心自己的目标,坚定地朝着它前进。
时间一天天过去,愚公的家庭也越来越大。
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变得越来越强壮。
他们一起努力,把山上的石头挖下来,一点一点地移动山。
慢慢地,山的高度开始下降。
愚公的儿子和孙子们也很有毅力,他们非常尊敬自己的父亲,并且相信他的决心。
他们也坚定地朝着愚公的目标前进,帮助他把山移走。
在愚公和他的家人的努力下,山逐渐变低。
最后,愚公成功地把山移走了!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成就,愚公和他的家人都感到非常高兴。
愚公的房子现在终于得到了充足的阳光,他的家人也可以在户外更多地活动。
愚公也终于可以安心地享受晚年,因为他知道自己把山移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坚持不懈,总会有一天会成功。
愚公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像他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北师大版七下愚公移山教案
从容说课《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文章寓意明显。
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授课时间:xx.04【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比照,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困难险阻,勇往直前。
1. 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3.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身心准备1、听歌:《愚公移山》2、听故事《愚公移山》.二、谈话引入、激趣。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三、了解作者及相关问题知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
《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
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
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写作方法
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
”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其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
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其他一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
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
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