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尼古拉斯篇观后感
![人生七年尼古拉斯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91b7b7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06.png)
人生七年尼古拉斯篇观后感尼古拉斯这小子啊,出身那可不像那些富家子弟那么耀眼。
一开始就像是在游戏里选了个困难模式开局。
但你看他,眼睛里就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在那个小乡村里,就像一颗默默发芽的种子,虽然周围环境没有大城市那么多机会,可他心里有一团火。
他努力学习的时候,我就感觉他像是在给自己打造一把通往不同世界的钥匙。
那图书馆的灯光,就像是他走向未来的灯塔。
而且他特别可爱的一点是,虽然生活有点苦哈哈的,但他还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善意。
后来他一路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那简直就像游戏里一路打怪升级成功了一样。
从乡村到大学,这个跨越可不容易。
他就像是一只飞出小窝的鸟儿,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人生真的不是一开始就被定好了结局的。
那些富家子弟一开始确实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尼古拉斯告诉我们,咱就算从地面开始爬,只要有毅力、有梦想,也能爬上自己的高峰。
他在爱情方面也特别令人羡慕。
他的家庭看起来就很温馨,和妻子之间的那种默契和爱意都快从屏幕里溢出来了。
这就像是他在努力拼搏的人生道路上,收获的一颗最甜的果实。
再看看他的职业生涯,虽然也有起起落落,但他始终都在积极应对。
就像在海上航行的船,遇到风浪了就调整帆的方向,继续朝着目标前进。
尼古拉斯的人生七年又七年,就像一部超级励志的小人物逆袭大电影。
他让我知道了,无论出身如何,都要握紧自己人生的方向盘,说不定在哪一个转角,就驶向了美好的未来。
而且啊,生活中的那些小确幸,像家庭的温暖、朋友的支持,都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宝藏,要好好珍惜。
这小子的故事可真是让我对人生又多了几分热爱和希望呢!。
《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三篇
![《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42870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a.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三篇《人生七年》观后感是我们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内心的感受所写成的文字,你知道怎么写出优秀的观后感吗?以下是职场和大家分享的《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三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送你的参阅。
《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1 会看这部纪录片起初是因为知乎上有人强烈推荐,恰巧微博上也有人写了篇文章介绍这部片子。
但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拍摄方式和内容,每七年一次拍摄,来记录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处在毕业之际,人生穿插口的阶段,难免有些困惑。
因此不顾一切想要寻求一些东西消除我的困惑,而这部片子就是其中之一。
但看完最新的《56 up》后,我的困惑仍然没有解除。
虽然这部片子没有什么直接的结论,但仅仅通过观察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对这部片子写些什么。
首先是几位纪录片主人公的一些言辞一直萦绕在我耳边。
“人们会误把我们当作代表,然后说他们就是这样的...”,"七年的光阴,却要通过镜头前的10分钟展示,这太片面了..."。
假设导演选了另外14个小孩拍了这部片子,这部片子又会变得怎么样呢?仅仅是14个人不同背景的人就能代表英国的阶级现状吗?他们的真实生活真的是镜头前所表现的那样吗?即使导演以最真实的手法来记录他们的生活,我还是不愿亲率地下定一些结论。
其次,假如不轻率地下定一些结论的话,那我只能从表达主人公的生活入手。
但纵观14位主人公从7岁到56岁的生活经历,我发现自己也很难写出什么。
当然我可以写Paul和他妻子卖了房子换了辆房车环游澳洲,也可以写Bruce孟加拉国支教,但主人公大局部的时间还是在生活,生活,生活。
结婚,生子,离婚,再婚,失业,换工作,亲人世,看着子女成家立业...对这部片子的很多阐述都集中在社会的阶级问题上,之前提到的微博上那篇文章就从这个角度写了很多。
除了Bruce,Nick,Neil比拟特殊外,其他11个孩子根本都延续了父辈的成长轨迹。
当拍到《56 up》时,他们的孩子也延续着他们类似的轨迹。
《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76bbd384b35eefdc8d333d2.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人生七年》观后感应该怎么写?《人生七年》由迈克尔·艾普特执导,Bruce Balden 、Jacqueline Bassett 、Symon Basterfield等出演的一部由ITV出品的纪录片。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人生七年》观后感,希望大家多多阅读!《人生七年》观后感1 暑假里花了两天不到的时间把这部记录片看完了。
看完真的感慨很多。
不得不说BBC的纪录片真是无人能出其右,更何况这个纪录片横跨了那么多年,这份用心让人感动。
1964年,十四个来自不同阶级的七岁的孩子的被挑选出来拍摄这部记录片,从7岁到56岁,每隔七年拍摄一次,意图展示XX年时英国的缩影。
这一系列纪录片的拍摄对当事人的影响是好是坏尚且不论,我们可以用很短的时间看完他们大半辈子的生活,感谢这些参与人。
我猜测有不少的观众和我一样,一开始会在心里预测这个或那个孩子的将来。
人家说三岁看到老,其实我们不必这么武断。
小时候开朗活泼的孩子长大了未必就是乐观向上的,小时候害羞自卑的孩子长大了却变得自信多了。
也许许多看过的观众会说这部片子里的孩子大多数没有脱离自己所在的阶层,我们这里不必去讨论阶级固化的残酷性还是什么。
我所看到的是平凡人的幸福。
片中年轻时迷茫焦虑的孩子们大多数在49岁56 岁的时候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古人诚不欺我。
我不想去评价别人的生活是成功还是失败,也不认为自己有资格说些什么。
只能说说从这部纪录片我收获了什么。
1、受教育受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论这教育是来自大学还是来自社会,我们都应该努力的去学习。
2、工作有一份自己可以长期为之努力而不厌倦的工作3、家庭生活在是否结婚生子上自己要慎重选择,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家庭负责。
不过不要对婚姻期望太高,因为婚姻没有那么多的浪漫。
4、记录看了这部纪录片第一时间产生了记录下自己每天生活的冲动。
生活匆匆,而我又是个健忘的人。
说来遗憾我小时候的照片大多遗失了。
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0b2a2c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4.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引言《人生七年》是一部由迈克尔·艾普特导演的纪录片系列,跟踪记录了一群英国孩子从七岁到最新时期的成长过程。
通过七年一次的采访,观众可以见证这些孩子成长的变化,同时也感受到人生中七年的时间对人性和社会状况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生七年》给观众带来的思考和触动。
人生轨迹的扭曲在观看《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时,我深刻感受到人生轨迹的扭曲。
在孩子们七岁时,他们的生活看起来都是平凡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孩子开始遭受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他们的生活轨迹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有的孩子从贫困家庭中走出来成为成功人士,有的则逐渐深陷贫困和犯罪之中。
这让我深思,一个人的人生受到了太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呢?家庭的重要性观看《人生七年》也让我意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的孩子来自稳定的家庭,父母给予他们良好的教养和关爱;而有的孩子则来自困难的家庭,父母经济拮据,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关心。
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受到了家庭环境的极大影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家庭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勇气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社会对个人的塑造除了家庭的影响外,社会也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看《人生七年》中的孩子们,我看到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塑造是如此之大。
从他们所在的社区,到学校和朋友圈,每一个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有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接受良好教育,有的孩子则在私立学校受到更好的资源和机会。
这些差异对他们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的不公平问题也在这里体现出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的机会平等性也在逐渐减少。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不禁会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环境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正的机会和待遇。
值得思考的人生意义《人生七年》给观众带来的最大触动之一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cdde67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2.png)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人生七年的观后感(通用7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观后感需要表达真实的情感,不能虚假刻意。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七年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1 五一假期共四天,都在观英国一部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记载片《人生七年》,开始观的时候仿佛观着局外人的故事,不动声色,偶尔感觉好笑偶尔又感觉故意思,还兴致勃勃的对家里同样七岁的小女儿和大姐家同样七岁的女儿,还有小弟家十一岁的儿子分手提问了许多类似的问题。
如果到了这里,似乎也没什么值得记录的,直到昨晚上,孩子八点多听完《手绘海洋动物》抱着我的手臂甜甜睡去,我拿出电量不多的手机,一路从28岁观到了56岁,每隔七年拍摄一集,五个七年的故事几百分钟就描述了这十几个人的一生,观完才体味出此中的残酷之处。
想了好久,突然有种庆幸,庆幸诞生在尚处于大厘革时期的中国!我无意交谈历史,也无意探寻政治,仅仅从内心深处最深刻的一声叹息出发,谈谈个人的一点儿感想感染吧!观完有一个习惯性的总结:记载片中的十三位主人公,无论是出身上流社会的,出身中产的照样出身工薪阶层的,划分阶层的一个基础点不是金钱,而是学历,不错,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顶尖的大学学历,基础上无论你后天如何尽力和奋斗,哪怕是买了西班牙度假别墅的托尼,也只能永远停留在工薪阶层且一生都在不绝尽力奋斗前半生为了本身后半生为了子孙,但好在本性乐看对生活有着无与伦比的满足感,而女儿考上一所大学考古系的保罗算是工薪阶层里后代前途最好的一个,但仍旧没有实现超过,但好在遇到一个好老婆,不绝勉励他,生活也十分稳定,这些工薪阶层的子女依然是工薪阶层。
中产阶层的布鲁斯算是一个范例的代表了,大学卒业于牛津数学系,卒业后出国支过教,返国后不停从事教书工作,伉俪都是教师,且生活稳定充裕,对后代教导也十分中规中矩,一生颇具善心。
最后是富人精英四人组,三男一女,男孩们卒业于一流名校,卒业后从事律师和bbc记载片编辑,婚姻稳定后代依旧延续他们的路线,固然进入二十一世纪竞争激烈,但对后代教导的看重始终如一,也基础都在正常轨道内运行,唯一的女孩虽并未进入大学学习但好在婚姻美满,基础上后半生的采访都可见笑容满面,可以说上一代留下来的财充裕以支撑衣食无忧的过好一生,后代也都是从小接收最好的教导,以确保更好的延续财富。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68cef084868762caaed58f.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人生七年》观后感(一)当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个长镜头慢慢地从老Tony 身上离开,那个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废的赌马场的新模样逐渐清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现在生活美满、子嗣绕膝的老头身上。
我体会到,这56年的时光映照在了这14个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
在1963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为BBC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他们挑选了来自伦敦的14个7岁的儿童,采用每7年跟踪拍摄的方式,通过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研究英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阶级凝固的问题。
到2012年,这个电影系列走过了56个年头,然而,导演达到目的了吗?的确,好像是达到了。
14个人之中,有4个人家境殷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同样留在了上流阶层(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师这一好像在英国不太赚钱的职业)。
10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了,Nicholas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其他的9个人依然生活在底层或中产。
然而他们都站在追求“幸福”的大厅里,而且他们幸福的“天花板”一样高。
John小的时候想要参政,14岁的时候他曾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酷无情的独裁。
然而42岁时,John没有成功参政,在成为一个律师之后,他喜欢上了园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调侃说:“如果我20岁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园艺,大家肯定以为我疯了。
”Neil大学辍学,21岁时他在伦敦建筑工地工作,28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经济金过活,在当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抖动的身体和涣散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他的精神问题。
然而后来,时间给了我们想不到的惊喜,56岁时,导演见到Neil,他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位议员,还应邀到澳大利亚发表演讲。
在21岁以后宣布离开这部纪录片的Peter被当时的报纸抨击为“撒切尔夫人时代英国的愤怒共产青年”,然而56岁时他回来了,而是以一个崭新的身份。
有意义的电视剧观后感
![有意义的电视剧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176372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e.png)
有意义的电视剧观后感《人生七年》:切身触动内心的成长故事《人生七年》是一部备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系列。
该剧通过跟踪一群孩子从7岁到成年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他们的成长、挫折、追求和磨砺。
这部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该剧通过真实且细腻的情节展示了人生的起起伏伏。
每个主人公在经历了七年的时间里都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变化。
有些人在经历了早年的困境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而有些人则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
这种生活的跌宕起伏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也让我明白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和奋斗。
其次,该剧揭示了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每个主人公都与他们的家庭、朋友和爱人之间建立了深入的联系,并从中获得了支持和鼓舞。
这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尊重和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此外,该剧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有些主人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利,却最终发现这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而那些能够从内心找到真正的热情和目标的人,却体验到了真正的成就和满足。
这让我意识到追求物质的背后,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该剧以真实的表演和精心构建的情节吸引了观众。
每个主人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的故事紧扣主题,引人入胜。
我被每个角色所打动,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内心矛盾都展示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通过这部剧,我不仅看到了他们的成长,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总的来说,《人生七年》这部电视剧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在观看过程中,我不仅被剧情所吸引,也被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所震撼。
这部剧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示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物质外表的同时注重内心的需要,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人生七年观后感四篇
![人生七年观后感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aca9e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a.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四篇人生七年是一部纪录片系列,由英国导演迈克·奥普斯科夫特执导,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拍摄。
该纪录片跟踪了14个英国家庭的成员,从他们7岁时开始,每7年进行一次采访和观察。
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和访谈,观众可以见证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第一篇观后感:成长的足迹在人生七年的第一部分中,我们见证了14个孩子从7岁到14岁的成长。
这一阶段,他们正在进入青春期,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一些孩子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华和领导能力,而另一些则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无论他们的经历如何,每一个孩子都在成长和寻找自己的身份。
通过观看这一部分,我意识到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和期望。
有些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关爱,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都表现出色。
然而,也有一些孩子身处困境,家庭条件不佳,他们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这让我深思,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观后感:梦想的追寻在人生七年的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从14岁到21岁的成长。
这一阶段,他们正在面临关键的决策,如选择职业、选择大学专业等。
一些孩子已经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另一些孩子则面临着迷茫和犹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通过观看这一部分,我认识到追求梦想并不容易。
有些孩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为之奋斗。
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和时间,去学习和积累经验。
然而,也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更为稳定和安全的道路。
这让我想到,每个人的梦想和选择都不同,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努力。
第三篇观后感:生活的变迁在人生七年的第三部分中,我们见证了孩子们从21岁到28岁的成长。
这一阶段,他们已经成年,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一些孩子已经开始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
![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a937cf8240c844768eaee27.png)
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下面XX收集了电影人生七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篇一: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整部纪录片分8集。
每隔七年采访一次,直到他们56岁。
节目组片头介绍,”七岁看老,20xx年的工人与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这是英国社会的一瞥”。
虽然他们大部人在56岁时概括此节目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个年龄段短短的一周生活剪辑,并不足以反映他们的全部感受。
但我们仍试图从中找出一点点生活的规律,借此反思自己。
每个小孩都天真无邪,那么可爱,共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本该享受一样的幸福快乐。
然而,他所在的阶层已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他父母现在的积累,就是他们成长的土壤。
这14位小孩的阶层主要根据他们就读学校,以及生活的区域划分,但因为我并不了解英国的背景,只能大概介绍一下。
6位私立学校:约翰,安德鲁,查尔斯,尼尔,彼特,布鲁斯(私立寄宿),4位公立学校:保罗和西蒙(公立寄宿)。
托尼(平民区),尼古拉斯(乡村)。
4位女孩:苏西(富裕家庭)杰基,琳恩,苏珊(平民区)。
PS英国的私立学校昂贵,教育资源好。
关于阶层:一切都大致如节目组预想的那样,他们父母是什么阶层,他们也大概是同一阶层,并且一代代传承。
只有2个例外,尼尔和尼古拉斯。
6个私立学校的男孩除了尼尔变落魄,除了查尔斯加入了BBC不再参加录制,其中的4个都毕业牛津大学,性格迥异,但都是中产阶层,家庭和谐,无离婚现象,普遍生育较晚,并且都是生育2个以内,子女都上了大学。
富裕家庭的女孩苏西,也仍然在此阶层。
4个公立学校的男孩和3个平民区女孩除了尼古拉斯突破了阶层进入中产,其它的仍然普通的平民阶层,无稳定的工作收入,工作可替代性强,生活拮据,家庭氛围因人而异。
总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说说生活关于普通人的”不幸”生活:3个寄宿学校的小朋友,从小就皱着眉头,得到的关爱很少,与父母的关系不亲密,这也导致他们自己的婚姻生活困难重重。
人生七年尼尔观后感
![人生七年尼尔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f15d1e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6.png)
人生七年尼尔观后感尼尔小时候那可是个机灵鬼,眼睛里透着机灵劲儿,感觉像是那种未来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娃。
可谁能想到呢,后来的生活就像被一个调皮的小鬼捣乱了一样。
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有点迷茫了,就像走进了一个大雾弥漫的森林,完全找不到方向。
你看他在镜头前,眼神里那种困惑和不安,就像一只迷失在城市里的小鹿。
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那些想法就像是在和这个世界的规则打架,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
尼尔毕业后的生活更是让人揪心。
他做着一份又一份不怎么满意的工作,感觉就像是在大海里随波逐流的小树叶,风一吹就被带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他心里有一团火,想要燃烧出不一样的东西,可是现实就像一盆盆冷水,不停地浇灭他的热情。
感情方面呢,也不是很顺利。
他好像总是在错过,就像在爱情的车站里,每次火车来的时候,他不是没赶上,就是上错了车。
他渴望温暖的家庭,渴望有个人能懂他,但是这个简单的愿望就像天上的星星,看着很近,实际上遥不可及。
不过呢,尼尔也有他让人佩服的地方。
尽管生活把他打得东倒西歪,他还是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就像一个倔强的小老头(虽然他还没那么老啦),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坚持着一些东西。
他会对社会的不公平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声音有时候有点微弱,就像在暴风雨中的小鸟叫声,但那也是他的反抗。
从尼尔的身上,我就感觉人生啊,真是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性。
你以为你拿着一张美好的蓝图,就能按照上面的样子建造自己的大厦,可实际上呢,各种地震、洪水、龙卷风就不停地来捣乱。
但是尼尔也让我明白,即使生活再糟糕,也不能完全丢掉自己的灵魂。
哪怕是在最黑暗的角落里,也要试着发出一点光来,哪怕那点光只能照亮自己脚下的一小片地方。
就像他一样,虽然过得磕磕绊绊,但始终还是那个有自己独特想法、不向生活完全低头的尼尔。
希望他在以后的人生里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就像在迷宫里终于找到出口一样。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157d14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a.png)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人生七年》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录片,该片通过跟踪一群英国儿童的成长,为观众展示了他们从7岁到56岁的人生轨迹。
这七年间的记录让我们有机会亲眼目睹他们从天真孩童逐渐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这部纪录片引人思考,不禁让人思索人生的意义、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社会背景对个体的塑造。
纪录片以七个儿童的生活为主线,每隔七年进行一次深入记录。
这种长期的观察手法非常独特,使得观众可以瞥见人生的瞬间变化和演变过程。
通过镜头,我们看到了他们从稚嫩的孩子到成熟的成年人的转变。
正是因为这七年的纪录,我们有幸见证了他们面对家庭、教育、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以及他们所做的选择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未来。
第一个观察对象是布鲁斯,一个生长在伦敦贫民窟的男孩。
从他的出生地和家庭环境来看,他面临着艰难的生活条件和有限的机会,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看到他从一个小混混成长为一个信守承诺的家庭人,他的成功证明了努力和选择对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和未来的重要性。
同时,该纪录片还展示了儿童教育对未来发展的巨大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案例是尼尔。
尼尔在童年时代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华和智慧,但他来自一个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
然而,幸而他得到了一位富有同理心和耐心的老师的关注和引导。
这对他的成长和自信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尔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这个案例再次印证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
另一个引人深思的层面是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七年的时间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面临的众多社会、政治和经济挑战都会对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上个世纪60年代,社会正值经济增长和文化变革的时期,信息传播和社会流动性也呈上升趋势。
然而,对于一些成长在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在这个时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难题。
纪录片中一个案例是苏兹,她来自一个低收入家庭,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为一名有成就的导演。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b39be1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0.png)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1】过去的一周,一直到2月22日晚,断断续续地,我和孩子爹一起看完了纪录片《人生七年 UP SERIES》。
看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做的。
孩子没有什么兴趣,我俩却很高兴地看了。
这部纪录片,从14个孩子的7岁时拍起,每七年一次。
目前为止,已经拍到了他们2012年也就是56岁。
时间跨度大,人生轨迹清楚。
本来导演的初衷,是想了解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可是,看这部片子,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人生是由多元因素造就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性格、追求、目标的设定、自我调适与改变、婚姻等等因素,都是造成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成分,他们的幸福与满足,他们的困惑与挣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
我谈谈自己的感受:1、社会阶层并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但是要有很大的跨度,却是不大可能的:下层可以上到中产,但很难到达上层;中产可以到上层,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沦到下层;但上层终究还是上层。
Nick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场主的儿子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下层的SUE从小就希望改变,通过努力,跻身中产;中产的NEIL却因为一个不算成熟的选择,从此生活无着落,一生相对境遇不好,等等。
上层社会的人,志向高远,见识广博,从小他们就接触不一样的教育,所以凤凰终归是凤凰。
当然,除非他们不努力,可能会沦落到中产的行列。
但是,一般来说,越是上层社会,他们对子女的管束越严格,孩子们也学习更加努力和刻苦,他们认为他们肩负着改变社会的责任,所以更加认真、执着。
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多关注这类人的生活,他们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对我们更有意义。
2、人们也许从来都想象不到,父母、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终生影响。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各类孩子不同时候的不同眼神: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放在带有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里,一生都带着无助,这种无助一直影响着他们;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送到国外,无论条件多么优越,她感觉到被抛弃,不开心;有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跟父母没有很多的交流,对那段感情相对陌生。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e581a0998fcc22bdd10d14.png)
《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4篇导演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儿童的生活,每隔7年,他会从参与者生活中取材制成记录片。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生七年》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人生七年》观后感(一)当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个长镜头慢慢地从老Tony身上离开,那个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废的赌马场的新模样逐渐清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现在生活美满、子嗣绕膝的老头身上。
我体会到,这56年的时光映照在了这14个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
在1963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为BBC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他们挑选了来自伦敦的14个7岁的儿童,采用每7年跟踪拍摄的方式,通过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研究英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阶级凝固的问题。
到2012年,这个电影系列走过了56个年头,然而,导演达到目的了吗?的确,好像是达到了。
14个人之中,有4个人家境殷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同样留在了上流阶层(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师这一好像在英国不太赚钱的职业)。
10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了,Nicholas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其他的9个人依然生活在底层或中产。
然而他们都站在追求“幸福”的大厅里,而且他们幸福的“天花板”一样高。
John小的时候想要参政,14岁的时候他曾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酷无情的独裁。
然而42岁时,John没有成功参政,在成为一个律师之后,他喜欢上了园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调侃说:“如果我20岁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园艺,大家肯定以为我疯了。
”Neil大学辍学,21岁时他在伦敦建筑工地工作,28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经济金过活,在当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抖动的身体和涣散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他的精神问题。
然而后来,时间给了我们想不到的惊喜,56岁时,导演见到Neil,他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位议员,还应邀到澳大利亚发表演讲。
《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f4526a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0.png)
《人生七年》(英文原名:Up Series)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系列纪录片,由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至今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这部作品通过对14位不同社会背景的孩子每七年进行一次访谈的形式,记录下他们从儿童到老年的成长历程,提供了对个体命运、社会变迁以及人生选择的深度洞察。
以下是观看《人生七年》后的几点观后感:1. **生命轨迹的独特性与共性**:影片揭示了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独特且不可复制的,但同时也在这些个体中寻找到了普遍的人性特征和生活模式。
尽管他们的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各异,但都面临相似的人生阶段挑战,如学业压力、职业选择、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以及晚年生活的思考等。
2. **社会阶层的影响**:《人生七年》直观展示了社会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轨迹和发展机会。
有些人在出生时就具备优势资源,而有些人则需不断努力以打破阶级壁垒。
这种现象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公平性的深入反思。
3. **时间的力量与生命的无常**:随着每隔七年的采访,观众见证了参与者们容貌的变化、观念的成熟,以及人生的起落沉浮。
岁月无情却又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它既是磨砺也是疗愈,让人感叹时光荏苒的同时,也体会到把握当下和珍惜生活的重要性。
4. **人性的坚韧与脆弱**: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们面对生活困境时展现出的韧性和乐观精神令人动容;同时,他们遭遇挫折或失落时表现出的无助和迷茫,又真实反映出人性的脆弱。
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复杂性,也鼓励我们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5. **个人选择与决定论的探讨**:该片在某种程度上提出了“人生是否为先天决定”的哲学命题,虽然许多人的生活似乎受到了早期环境的强烈影响,但也有一些人通过自我努力实现了逆袭。
这一过程引发人们对自由意志和个人奋斗价值的深思。
总之,《人生七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关怀和社会学意义的作品,它生动展现了生命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激励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生活、理解他人,同时也反思自身的存在与选择。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2ec8368336c1eb91a375dcc.png)
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人生七年观后感]人生七年是一部让人由衷赞叹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拍摄题材和视角,成为影像纪录史上的奇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七年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人生七年观后感篇一因为真实,所以残酷——观《人生七年》有感朱利叶斯·海尔说过这么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场,他集经理、演员、提词、编剧、换景、包厢侍者、看门人诸职于一身,此外还是观众” 看了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从1964年开始追拍的以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人为题材的纪录片《人生七年》,我终于懂了这句话的含义,原来每个人的一生真的犹如一场戏剧,你也不确定你会扮演哪个角色,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戏剧是没有彩排的,理想再丰满,终究也难敌现实的骨感。
片子一开始就提到《圣经》上的一句话,Give me the child until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跟中国的谚语“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非常类似,这也足以证明,任何的地域文化终究脱轨不了固定的人生宿命。
其实,影片一开始传达的主题并不是验证一个人7岁的时候展示出来的品行是不是能决定其一生,导演Michael Apted其实最想证实这样一个观点: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性,下流社会的人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打开通向上流社会的门。
然而,故事的发展似乎远远超过了导演的预料,因此,我们对于影片最多的定义无非就是真实的人生,残酷的现实。
从片子看,事实似乎确实是这样的,底层社会的Tony、Jackie、Simon等等,无一例外地早早辍学,结婚,养活一堆孩子。
而上层社会出身的Bruce、Andrew、John则顺理成章进入私立中学,上牛津、剑桥等名校,延续上流社会的地位。
当然也有一些异数,比如7岁时就打算探求月球秘密的nick,虽然出身乡村,但最终成为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
的确,对于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相对于出身,个人能力不过是大浪上的小水花,至少从统计状态上说是这样的。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7篇)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cad62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3.png)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优秀7篇〕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篇一当我看到《人生七年》的最后一幕,一个长镜头慢慢地从老Tony身上离开,那个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废的赌马场的新模样逐渐清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现在生活美满、子嗣绕膝的老头身上。
我体会到,这56年的时光映照在了这14个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
在1963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为BBC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他们挑选了来自伦敦的14个7岁的儿童,采用每7年跟踪拍摄的方式,通过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研究英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阶级凝固的问题。
到2023年,这个电影系列走过了56个年头,然而,导演到达目的了吗?确实,好似是到达了。
14个人之中,有4个人家境殷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同样留在了上流阶层〔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师这一好似在英国不太赚钱的职业〕。
10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了,Nicholas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其他的9个人依然生活在底层或中产。
然而他们都站在追求“幸福〞的大厅里,而且他们幸福的“天花板〞一样高。
John小的时候想要参政,14岁的时候他曾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酷无情的专制。
然而42岁时,John没有成功参政,在成为一个律师之后,他喜欢上了园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调侃说:“如果我20岁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园艺,大家肯定以为我疯了。
〞Neil大学辍学,21岁时他在伦敦建筑工地工作,28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经济金过活,在当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抖动的身体和松散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他的精神问题。
然而后来,时间给了我们想不到的惊喜,56岁时,导演见到Neil,他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位议员,还应邀到澳大利亚发表演讲。
在21岁以后宣布离开这部纪录片的Peter被当时的报纸抨击为“撒切尔夫人时代英国的愤怒共产青年〞,然而56岁时他回来了,而是以一个崭新的身份。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401cf46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9.png)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纪录片《人生七年》是一部由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斯顿操刀执导的系列纪录片。
该系列片在1964年开始制作,每隔七年更新一次,记录了一群英国人从7岁到63岁的成长、变化和人生轨迹。
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形式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经历,引发了我深度的思考与触动。
《人生七年》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以时间为轴线,通过每隔七年的记录,探寻人生的变化与趋势。
观影过程中,我逐渐看到了这些人物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思想成熟的成年人,再到步入中年,最终迎来人生的晚年。
这七年的周期,仿佛是一段人生旅程的缩影,使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片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命运。
有的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后依然坚强奋斗,有的则在悲喜交加中寻求生活的意义。
从他们的生活中,我看到了勇气和坚持,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深感震撼,也激发出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思考。
除了个人命运的变迁,纪录片还展示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从片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技术手段记录的方式,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和社会的发展,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这部纪录片的制作团队精心组织了大量的素材,通过对人物生活轨迹的记录和访谈,真实地展现出了英国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重叠。
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导演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敏锐洞察力。
从对话中,我可以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情绪,深入地理解了人的内心世界。
这让我对影像记录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产生了很多共鸣和思考。
人生是一段复杂而又多变的旅程,在短短的七年里,我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成长轨迹,而这些故事也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通过《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珍贵和无常,也更加珍视自己的每一个时刻。
总的来说,纪录片《人生七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真实的描绘,深刻地触动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人生七年苏西篇观后感
![人生七年苏西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b90b06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6.png)
人生七年苏西篇观后感
最开始看到小苏西的时候,就觉得这小姑娘浑身透着机灵劲儿。
那时候她住在富裕的家庭里,像个小公主似的。
不过呢,这小公主也有自己的小烦恼。
看着她在学校里的那些事儿,感觉就像是看到小时候班上那些有点小傲娇又有点小脆弱的女孩子一样。
然后随着年龄增长,苏西进入了青春期,我的天呐,那叛逆的小模样就跟我记忆中的自己或者身边那些青春期的小伙伴一模一样。
她开始和家里对着干,原本乖乖女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有点“小刺头”。
这时候我就在想,家庭环境再好,成长的烦恼也一个都不会少啊。
再往后看,苏西的人生起起伏伏。
她经历了感情上的波折,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在爱情里摸爬滚打一样。
有时候觉得找到了对的人,欢天喜地的,可没过多久就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分道扬镳。
她在这些挫折里迷茫过、痛苦过,可又一次次重新站起来,这一点真的很让人佩服。
苏西的故事也让我深深感觉到,不管你出身如何,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她虽然有着优渥的家庭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可以轻松地搞定一切。
钱买不来幸福,也买不来顺遂的人生道路。
而且她在不同阶段的改变也让我意识到,人是会成长和转变的。
小时候的苏西可能想不到自己长大后会经历这么多事,也想不到自己会变成后来的样子。
这就像我们自己啊,小时候的梦想可能和长大后的现实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总的来说,苏西的人生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成长中的磕磕绊绊,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那充满惊喜和意外的人生旅程。
这纪录片啊,真的是越看越有味道,就像品一杯老酒,每一口都能咂摸出不同的感觉来。
人生七年尼古拉斯篇观后感
![人生七年尼古拉斯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1b9f11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9.png)
人生七年尼古拉斯篇观后感一开始看到小尼古拉斯,就觉得这孩子眼睛里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他来自农村,那环境和城里的孩子比起来,确实艰苦不少。
但是呢,这小子就像是一颗顽强的小种子,虽然生长的土壤不那么肥沃,可他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你看他在学校里,那股子认真学习的劲头,真不是盖的。
就好像他知道,学习是他改变命运的魔法棒。
他努力读书,就像一个探险家在寻找宝藏一样,每一个知识都是他的宝贝。
而且他还特别有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
当别的孩子可能还在调皮捣蛋的时候,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规划蓝图了。
后来他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这就像是一场逆袭大作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励志传奇啊。
他就像一只从农村飞向广阔天地的小鸟,展开了新的旅程。
再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哇塞,这简直酷毙了。
从农村娃到大学教授,这跨度就像从山脚一下子登上了山峰。
他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一定充满了成就感吧。
他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出身并不能决定一切。
虽然起点低,但是只要有梦想,有努力,就像开了挂一样,能冲破重重阻碍。
尼古拉斯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肯定也有各种小烦恼、小挫折。
但是他就像一个打不倒的小强,每次都能拍拍灰尘重新出发。
这让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起起落落,关键是要有那种不放弃的精神。
总的来说,尼古拉斯的故事就像一碗超级浓郁的鸡汤,虽然有点老套的说法,但真的是给我满满的正能量。
它让我相信,不管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人生就有无限的可能。
我也要像尼古拉斯一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说不定哪一天我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呢。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70643b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8.png)
人生七年的观后感《人生七年》是一部由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创作和制作的纪录片系列。
该系列记录了一群英国儿童从7岁开始,每七年回顾一次他们的成长和生活。
这部纪录片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在观看完《人生七年》之后,我感到非常震撼和思考,下面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纪录片带给了我对时间和成长的深刻思考。
每七年记录一次,对比每个人当时的年龄和人生状态,能够清晰地看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化。
在每一期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逐渐长大、经历各种人生起伏。
从他们天真可爱的7岁,到17岁的青春期叛逆,再到28岁步入成年的迷茫,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人生戏剧。
这种连续的观察让我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人生的短暂。
我们要珍惜每一个阶段,因为它们都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纪录片中的人物塑造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人生七年》展现了真实的人生,没有任何刻意的美化或否定。
通过观察这些人物的成长,我看到了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他们的坚持和迷茫。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价值。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
纪录片中的人物塑造不仅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和他人更有包容和理解。
此外,纪录片也触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观看《人生七年》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不平等问题的存在。
一些孩子出生在贫困家庭,长大后仍然面临着贫困和社会歧视。
这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和人权的深思。
纪录片提醒我们,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命运,为他们争取权益。
通过观察这些孩子的生活,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录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家庭和人际关系。
在每一期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互动和变化。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亲人和朋友的陪伴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七年》观后感
看了《人生七年》,我深有感触,下面我将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浅谈看法。
我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偏下的家庭,自认为接触过各类阶级的人。
所谓的“贵族阶级”,实际上就是上层阶级的人,在我的朋友圈中并不多。
我有一个补课班认识的同学,家中挺有钱的,这点从他的穿衣打扮上就可以看出。
当然,我也是后来和他交流才确认了我的推测。
他有两副眼镜,都是名牌,换着戴只是取决于他眼睛舒不舒服;他每次上课身着潮牌,名贵且潮;他的兴趣爱好广泛,包括打网球;他学习刻苦,自律性强,因此他顺利从复旦附中毕业,进入了不太满意的复旦大学……
我也认识中等偏上阶级的人,他是我的表哥之一。
他们家住碧桂园,每天睁眼醒来就是三百多平米的别墅,父母都是高管,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我的这位表哥有钱且大气,懂敛财,更懂散财。
每次和他相处,都像是做了一场梦。
中等阶级的人可不少,但是中等阶级逆袭北大的可不多。
我的一位舅舅,就是这样的人。
毕业于大同中学的他,本是像你我一样普通的中产。
然而,他学习上有天赋,会学习,肯学习,终于从一众普通人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取北大核物理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年轻有为的他,学习先进的核物理技术,和几位朋友一起创立了公司,并进入了董事会。
然而,由于年轻时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年仅72岁的舅舅罹患胰腺癌,离开了人世……
中等阶级的人太多,可我是个典型。
父亲早年去日本打工留学,回来后因找不到工作闲居在家;母亲学习成绩优异,毕业于交大医学院的她,是最值得我骄傲的家庭成员。
毕业后,在某三甲医院工作,生活也算小康。
每个月,我们家就是靠着父亲的存款和母亲的工资度日。
父亲不是一个传统的事业有成的男人,母亲也不是传统的家庭妇女。
我时常开玩笑说,上帝把你们生错了身体。
底层阶级的人,我也遇到过。
高中的一位同班同学兼室友,令我肃然起敬。
他们家开服装店为生,就住在服装店楼上的小阁楼里,房子是租的,洗澡要到别处。
但他永远是那么的阳光,对人幽默而真诚,把苦闷都往心里憋。
我震撼于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于他的人品。
他虽然穷,但是有骨气,家庭教养也不错,和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关系处的都很好。
说实话,高中三年,我从没见过他生气的样子,每次别人欺负他,他临近爆发,会怒吼,完后把头深埋进胳膊,抬起头,又是一张笑脸。
他善跳舞,可生活总是不幸的:在一次篮球活动中,他因为抢篮板摔断了腿。
当时我很揪心,但无能为力。
我冷静而克制地打下了以上文字,只是为了说明:人生没有几个七年,酸甜苦辣,可都在里头。
人生百态,五味杂陈,相信你的朋友圈里,也会有或多或少,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级的人罢。
中国的阶级固化,不可谓不严重。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而在人情社会中,最重要的是人脉。
谁的人脉最广?往往是那些精英阶层的人们。
同时,在中国,几乎没有钱摆不平的事,因此人们的“功利心态”喧嚣至上,大行其道。
中国人对于物质需求的渴望往往超越了精神需求,成为了“金钱的奴隶”。
令人痛心的是,中国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甚至还在日益扩大,只怕是还没有实现小康,大部分穷人就早已在饥饿与疾病中挣扎至死。
这样的话,到2020年,想必中国的确是能实现全面小康的。
说句题外话,在看到英国的贫富差距也很大时,我内心竟有一种莫名的幸灾乐祸之感。
大概世界很小,人类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