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概念

土地资源概念

土地资源概念土地资源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地球表面上,可以用于人类生产和生存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资源的组成1. 自然要素自然要素包括土壤、水源、气候等。

其中,土壤是构成土地的基本要素,也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水源则是支撑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气候则决定了某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可行性。

2. 社会经济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包括人口、技术、资本等。

其中,人口是决定土地利用方式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技术则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资本则可以促进土地开发和利用。

二、土地资源的特点1. 有限性相比其他自然资源,如空气、太阳能等,土地资源属于有限性资源。

因为它受到自然条件、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随意增加。

2. 不可移动性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是指它不能像资本、技术等要素那样自由流动。

一旦某个区域的土地被占用,就不能轻易地转移到其他地方。

3. 多功能性土地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工业建设、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多个领域。

因此,在土地利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分配。

三、土地资源的分类1. 按照利用方式分类按照利用方式可以将土地资源分为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和特殊用途土地等。

2. 按照所有权分类按照所有权可以将土地资源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制土地两种。

3. 按照特征分类按照特征可以将土地资源分为平原、山区、草原等不同类型。

四、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土地利用行为,保护好每一寸宝贵的土壤资源。

2. 促进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在城乡建设中应该坚持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占用土地资源。

3. 加强土地资源监管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管,严格执法,防止违规开发和占用。

4. 倡导节约用地倡导节约用地,推广高效利用技术,减少浪费。

五、结语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保护好每一寸宝贵的土壤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分析气候资源包括光、温、降水、气等,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高度在赤道地区16-18km,两极地区7-9km,平均10-12km。

尔格=达因*厘米;(属于厘米克秒等单位制...)焦耳=牛顿*米;(属于米千克秒、SI等单位制...)因为 1牛顿=100000达因;所以 1焦耳=10^7尔格1卡=4.18焦耳 1千卡=4.18千焦1勒克斯=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1流明=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的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一、一、光照资源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光照指标等(一)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部分地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吸收变为长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太阳辐射能量是巨大的,计算资料表明,一年内地球受太阳辐射量为7.03×1024kJ,约为2000亿t煤燃烧所产生的能量。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的平行光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称为太阳直接辐射;另一是大气中经过短波散射(天空光)和微粒(水汽、尘埃)散射形成的散射光而投向地面,此称为散射辐射。

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但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其直接辐射。

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多在502.0kJ/cm2以上。

由于它受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影响,低纬度区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我国西北高原地区一般585.8 ~ 669.4kJ/cm2,东部平原区为502.0~544.0kJ/cm2,西藏高原可达585.8~836.8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4 kJ/cm2。

太阳总辐射量不仅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而且有清晰的时间变化。

太阳辐射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来源,是其物质迁移与转化的动力,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照和热量。

因此,太阳的辐射强度越大,生物生产量就越高。

(二).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二、地下水
1.主要是地下水的水质和矿化度 水质:理化性质,温度、气味、导电性和放射性、 化学成分 矿化度: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总量,用1L水中含 有可溶性盐的克数来表示 < 1g/L为淡水 饮用和灌溉 1-3g/L 勉强饮用和灌溉 > 3g/L,不易农用和饮用 2.掌握其质、量、分布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合 理利用,避免盲目开采
第三节
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文资源和地下水文地质;地球化学 分析主要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 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水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特征, 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 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会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 人类的健康,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
6.土壤pH值 7为中性,良好;6.0-7.0偏酸性,多发生在降水量大 土壤淋溶强烈的地区;7.0-8.0微碱性,多数作物不 受影响;8.0-9.0弱碱性,部分蔬菜和经济作物受影 响;9.0以上,强碱性,作物难以生长。 7.土壤石灰质 1)影响pH值,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程度,如石灰质高 时,易与磷酸根结合形成磷酸钙,导致磷肥失效 2)胶结形成结核或硬盘,阻碍根系发育,成为障碍层 次
重要粮食和水产品基 地 降水丰沛,脱盐好, 肥力较高
二、地质条件分析
主要体现在地表的岩性及其矿物组成以及风化母质的性 状等方面。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 化性质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 及其生产力。另外,地表的岩性、矿物组成及其风化 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存储条件以及水质,从 而制约土地资源的利用。
特殊意义的≥10℃积温等值线(东部季风气候区) ℃积温等值线(东部季风气候区)
积温指标 <1700℃ 17003500℃ ℃ 35004500℃ ℃ 45006500℃ ℃ 65008000℃ ℃ 地理界线 大兴安岭北麓以北 大兴安岭北麓—长 城 长城—秦岭淮河 秦岭淮河—南岭 气候 带 寒温 带 中温 带 暖温 带 北、 中亚 热带 南亚 热带 农业土地利用 极早熟,一 一 一 一,春小 麦 二 三,冬小 麦 一 二或一三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图2-8 人工气候室的模拟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七·八月
七月、八月华北、东北地区
伏旱
图2-4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概略示意图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九月
九月南撤到南部沿海地区
图2-5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概略示意图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长的要求,可将作物划分为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 等夏作物)与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等秋作物)。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1光照资源
③ 光照质量 ➢ 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
分的比例。其比例随纬度、海拔高度、地区大气干燥 度以及季节变化而有所变化。 ➢ 光照质量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和产品质量。光照质量好, 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1光照资源
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其光照指标等。
(1)太阳辐射
➢ 概念: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部分地穿
透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 影响因素: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
地区冬春几乎无降水。 南方年降水变化率较小,一般为10%-15%,最高可达
1-2倍;北方一般为20%-30%,最高可达10倍。 由于降水的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旱涝灾害。

徐州市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特征分析

徐州市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特征分析

徐州市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徐州的气候类型:徐州位于北纬34度15'48.37",东经117度11'16.35"。

徐州市坐落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东西狭长,受海洋影响程度有差异,东部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西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

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

徐州在气候区划上属暖温带的鲁淮区,具有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过渡的气候特点,而略近于黄河流域。

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较为丰沛,雨量适中,雨热同期。

1. 日照: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9.4千卡/平方厘米。

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

2 .气温:全年平均气温14 C。

3.降水: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

,年降水量东部多于西部,930—800毫米不等,且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都较大。

地学要素(一)地形地貌:我国古代城市一般都依托有利的自然条件,建在依山、傍原、临河之处,或者处于山涧、河谷之中,这样有利于城市地位的巩固和安全的保障。

徐州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依赖于山水环绕这一地理环境特征。

徐州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属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

1. 丘陵:海拔一般在100 —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

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贾汪区中部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

.2. 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 ,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海拨一般在30 —50米之间。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2.2.2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分析
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主要体现在地 表的岩性及其矿物质组成以及风化物质 的性状等方面。地表的岩性、矿物质组 成及其风化母质的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 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 此外,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储存条件及水 质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
1.岩性及矿物质 组成
2.4 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 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 史自然题。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 性质及生产能力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 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
其生产力的高低。
1)土壤剖面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土体中的物质不 断发生移动和淀积,引起土体内部物质的 分异,逐渐形成了发生层次,不同的发生 层次组合便构成了土壤剖面。
2.1.3 降水
③地形与降水
在降水中一般可以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和地 形雨等三种类型。锋面雨与对流雨往往与大区气 候有关,但地形雨则不然。
地形雨在我国这个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的条 件下往往具有重要意义。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资源的地学特征分析主 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 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 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 的影响。
(2)潜水在其分布范围内都可以接受大 气降水的补给
(3)承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的入渗补给,有时也可获得相邻含水层 的越层补给。
2.3.2 地下水
3.地下水的水质与矿化度
地下水的水质主要是指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在区域的土地资源评价中对地下水的物理 性质考虑的较少,一般仅是温度、气温、 导向性和放射性等,而重点是分析其化学 成分。
地下水矿化度系指地下水中含有各种阴阳离子的 总量。常用1升水中含有可溶性盐的克数来表示, 其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与地表水一致,地下咸水主 要分布于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为例)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为例)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气候要素特征分析1.太阳辐射:(1)光照强度:日照平均1700hr以上(2)光照长度:7h左右(3)光照质量:太阳辐射中红外线和可见光比例较高,相比北方及高纬度地带光照质量不好2.热量资源:(1)温度:日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以上。

(2)积温:(>=10摄氏度)变化于7500~8000℃之间(3)无霜期:在360d以上3.降水(1)空间分布:处于湿润区(2)时间分布:每年4—9月是汛期,全年80%以上的降水出现在这段时间里,前汛期雨量与后汛期雨量大致持平,年雨日最多的年份有200天。

年降水量2020.8mm地学要素分析1.地形地貌(1)海拔高度:全区平均海拔28.8m(2)地面坡度:平均坡度<3°,属于极缓坡,最高坡度不超过15°(3)地貌类型:山地和冲积平原占大多数面积2.地质条件(1)岩性:沉积岩中的石灰岩较多,部分是砂岩(2)不同母质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属于冲积三角洲水文要素分析1.地表水(1)地表水类型:河流和湖泊众多(2)地表水数量和质量:新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之20.63%。

西江干流位于新会东部,全长18公里,从大鳌镇百顷乡张字围进入新会境内,干流在此一分为二,统称“磨刀门水道”。

东干流为新会、中山界河;西干流向南流至睦洲再向南分一支流为劳劳溪注入虎跳门水道;从虎跳门流入南海。

东、西干流在大鳌尾怡兴围重新汇合,出境流入中山及斗门。

潭江新会段长37.7公里。

水矿化度低,硬度小,平均为30mg/L2.地下水:种类较多,其中土壤水十分丰富土壤要素分析1.土壤类型:砖红壤2.土壤质量:土壤肥力较低,水分充足,满足碱性作物及水稻的生长生物要素分析1.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结合2.植被(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植被生产力:种植香蕉,甘蔗产量大社会经济特征分析1.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1)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2)土地使用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区位特征(1)自然区位:新会位处在珠江三角洲中部,北屏圭峰,南临南海(2)经济区位:是全国纺织业中心,是广东省造纸、制糖业中心(3)交通区位:毗邻西江,控制粤西物流运输。

湖南长沙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湖南长沙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湖南长沙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一自然要素
1.气候要素
①太阳辐射量(光照)
全国各地太阳能总辐射量与年平均日照当量
由上表可见,湖南属于四类地区,光照资源较差。

②热量 A温度带:亚热带
B温度;夏季:日平均气温≥20摄氏度
冬季; 日平均气温≤10摄氏度
C积温;4500-5300摄氏度
D无霜期:250—300d
E极端低温值:—4°C——6°C
③降水:A空间分布:位于湿润地区
B时间分布:每年4—9月份,暴雨集中于7月份
C由于夏季风不稳定性造成水旱灾害严重,近年犹以洪涝灾害为重。

2.地学要素
①地形地貌A海拔高度:多在200—500m之间
B 地面坡度: 8°—15°属于中坡,适宜农业,但需采用工程水
保措施。

C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则多为湖积平原。

②地质 A岩性红壤成分较复杂,紫色页岩与紫色砂岩
B不同母质风化壳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湖积物。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地貌要素
地形、地貌对气候、土壤、水文等自 然要素有明显的再分配作用,形成不 同的土地资源类型。
土壤要素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类型、性质、肥力等直接影响土地资 源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力。
水文要素
水资源分布、水文条件对土地资源的 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如灌溉、排 水、防洪等。
社会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地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生态价值
土地资源及其上的植被具有维护生态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 水源等生态功能。
国内外土地资源现状
国内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且优质耕地资源不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 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分类
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可将其分为农用地、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其中,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 产,建设用地用于城乡建设和发展,未利用地则指尚未被开 发利用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为人类 提供食物和原材料,同时也是工业、 交通、通讯等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构成要 素分析
目录
• 土地资源概述 •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 • 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要素 •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相互作用 •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优化与调控
01
土地资源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或经过开发、整治后利用的 各类自然及其衍生要素的总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 域等。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 展,人地关系日益紧张, 土地利用面临越来越大 的压力。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对城市:降雨对排水措施与设施的影响; 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四、风力资源
空气的流通形成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 均是风的起因。
风对农业的影响:作物呼吸、土壤呼吸、 作物的光合作用等方面;对田间热量的 传播、作物散热、花粉传播等;
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防风、通风、工 程的抗风设计;风向、风速、风向频率 均是重要的气候指标;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3. 光照质量:指太阳幅射中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随纬度、海拔、季节、大气干燥度等不同而变化; 光照质量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植物体总干 物质的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光照质量高,农业垦殖海拔高度较高; 光照质量对居住也有影响;房屋的采光条件,是 房地产评估的影响因素之一;
地表水
1. 河流:水文分:常年性河流、间歇性河流;
河床类型:下切性河流、地上性河流、半地上、半 地下河流; 河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型、地下水补给性; 2. 湖泊:水质分:淡水湖、咸水湖、盐湖;
分布地带分:高原湖泊、平原湖泊; 3. 冰川: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自行呈固体移动的水体。
分布于西南西北的高山地带;是西部内陆干旱区河 流的主要水源; 4、沼泽:潜育沼泽、泥炭沼泽。
地下水
地下水:包气带水、潜水、承 压水
地下水与土地资源利用:水质、 水量、分布规律
§2、4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物多样性: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生物多样性 不断变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的环境、 生物群落、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有46个土类;163个亚类; 三个土壤群系:海洋性土壤群系、大
陆性土壤群系、垂直性土壤群系; 地带性分布特性:纬度地带性、经度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 水质季节变化明显, 随时空变化差异大, 东南沿海向西北大陆, 水的矿化度逐渐提高, 硬度增加。
• 冰雪融水矿化度低、 硬度小,是西北干旱 各业用水的优质水源
25
2.3.2 地下水
• 地下水对农业的影响从水量、水质和埋 深几个方面评价
潜水和承压水区别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
型, 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 之上的潜水和埋藏
2.降水对工业的影响不如农业显著,但对某些 露天作业的部门例如采矿、晒盐等的作用明显。
14
2.1.4 风
15
风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 1. 风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主要在于保证作物呼 吸、土壤呼吸,对作物的光合效率,主要是 CO2供给方面有一定影响;(干热风的危害)
• 2.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 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对城市用地的 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的配置,也有影响;影 响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物风洞的形状)
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26
•潜水水位
• 高潜水位:﹤0.5m,水稻,水产养殖 • 中等潜水位0.5~2m,蔬菜种植 • 低潜水位﹥3.0m,旱地
•潜水水质
• 淡水:﹤1g/l, 饮用及灌溉 • 微淡水:1-3g/l, 勉强饮用及阶段性灌溉 • 咸水:3-10g/l, 无特殊措施不宜灌溉 • 盐水:10-50g/l, 不宜农用,工业可用
4
• 2.光照长度:日照长 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 其中基本可分长日照 作物与短日照作物。 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 变化着。
5
3 .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 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它随纬度、 地区大气干燥度及其季节而有所变异。 纬度较高的干旱地区,光照质量优于低 纬度湿润区。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地利⽤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四⼤要素在⼤的⽓候规律控制下进⾏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产⽣了不同的⼟地资源类型和⼟地利⽤⽅式。

1、地形地貌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在很⼤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

与⼟地资源特性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度、坡度、地貌类型等⼏个⽅⾯。

A)海拔⾼度表现在⽔热条件的再分布⽅⾯:⽓温随海拔升⾼⽽降低;在⼀定范围内,降⽔量随海拔升⾼⽽增多,到极⼤值后,则随海拔升⾼⽽降低。

导致不同海拔⾼度⽣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对⼈类活动的制约⽅⾯,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类活动必然减少。

>3000m不宜⼈类居住;1000-3000m⼈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多数⼈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B)、地⾯坡度地⾯坡度对农业⽣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壤侵蚀、农⽥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需修梯⽥,超过17°不宜机耕。

地表起伏越⼤,坡度越陡,⼟地侵蚀作⽤越强,⽔⼟流失量在⼀点条件下增多。

地形起伏越⼩,对于农⽥⽔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

对建设⽤地的影响:地⾯平坦,排⽔良好,⼯程⼟⽅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

C)、地貌类型定义: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地、丘陵、⾼原和盆地五⼤类。

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影响⼟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

②、丘陵:⼭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度在200⽶(全国100)以下。

③、平原指平坦稍有起伏的⼴阔地⾯,⾼差在20⽶(全国10 )以内。

④、⼭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区⼟地资源的垂直分布、⽔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地资源特征及利⽤⑤、平原与农业⽣产⼭前平原(农业⽣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和⽔产品⽣产基地)、滨海平原(南⽅:良好的农垦区,北⽅:农业开发利⽤受限)。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分析

(3)我国土壤的分布
纬度地带性: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东 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 变化的规律。我国从南到北,砖红壤—— 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 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
(3)我国土壤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南 北)方向延伸,按经度(东西)方向逐渐 变化的规律。我国温度地区:暗棕壤—— 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 素分析
⑥土壤pH值: pH=7,作物生长良好; pH=5.0-7.0,多发生于南方淋溶较强的地方; pH=7.0-8.0,多数作物不受影响; pH=8.0-9.0, 有些蔬菜和经济作物受一定影响; pH>9.0, 一般作物难以生长。酸性(碱性)指示植物。 ⑦土壤石灰质:>15%以上,成为障碍层次。
(2)土壤的的含量和组
合。 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排 泄与补给 土壤的适宜性
(3)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和垂直地带性。在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由于受地 方性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 响而呈一定的规律的分异,称为土壤地域分异规律。
(3)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垂直地带性:垂直方向上,土壤类 型随海拔上升(降低)而变化的规律。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形成了山地不同 高度的土地资源和立体农业的优势。
第五节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 要素
(1)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
①土壤剖面:A、B、C层。 ②土壤层度与有效土层厚度(多指耕作层):对大 多数作物:最佳土层>100cm,临界土层>50cm,农作物 最佳的耕作层厚度>20-25cm。 ③土壤质地:(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 壤土、粘土 )。农业上以壤土较好。 ④土壤有机质:肥力水平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⑤可溶性盐类:Na+、Mg2+、Ca2+、 CO2-、 HCO-、 SO42-、Cl-

土地政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土地政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土地政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土地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土地政策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影响因素,来阐述土地政策的重要性和内容。

一、土地政策的概念土地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针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原则、目标、措施的总称。

其目的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土地政策因国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在整体上,它旨在解决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收益与分配、土地市场与监管等问题,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土地政策的构成要素1.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定土地在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用途,包括农业、工业、居住、生态保护等。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2. 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制度是农村土地政策的核心内容,它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基础。

土地承包制度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权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同时,土地承包制度也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3. 土地征收与补偿:土地征收与补偿是土地政策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土地权益的平衡和保护。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进行公平合理的补偿,并确保补偿措施的有效实施,以保障农民的利益。

三、土地政策的影响因素1. 经济发展需求: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支撑。

因此,土地政策的制定应当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的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2. 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政策应当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确立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社会公平与稳定:土地政策的制定还应当注重社会公平和稳定,关注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发展差异,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总之,土地政策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主要内容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指地 球表面至10-12km的对流层,即与地球表面产生 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 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 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光(太阳辐射)、温(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降水)三个 方面。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1.3光照质量 ➢ 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
的比例。其比例随纬度、海拔高度、地区大气干燥度以 及季节变化而有所变化。 ➢ 光照质量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和产品质量。光照质量好, 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 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义重大,光 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 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亚热带(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热带 (边缘热带 中热带 赤道热带) ➢ 不同温度带有着相应不同的自然景观、土地类型以 及土地利用特征。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2.2农业热量指标的土地利用意义 ➢ ≥0℃与≥10℃的温度及其积温
≥0℃的温度,一般代表冬小麦、莜麦、马铃薯等 耐寒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之间的无霜天数。 无霜期小于100d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
130d的地区,可种植喜凉作物(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 原)。到黄淮海平原地区,无霜期可达180-200d,洞庭湖 平原可达250-300d,南岭以南可大于300d,西双版纳、 广东沿海、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质地貌组成要素
对建设用地的作用 坡度对于建设用地作用也很显著,地势平坦,排水 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反之,则投 资增大。
土地类型 低平地 平地 平坡地 缓坡地 中坡地 陡坡地 坡度 <0.3° 0.3° -2° 2° -5° 5° -10° 10° -25° 25° -50°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应措施 地势低,排水不良,需采取机械提升措施排水 是城镇建设的理想坡度,各项建筑、道路可自由布置 铁路需要有坡降,工厂及大型公共建筑可布置,但需适当平整土地 建筑群及主要道路沿等高线布置,次要道路不受影响,不需设人行梯道 建筑群受限,宜阶梯状布置,车道不宜垂直等高线,需设人行梯道 除供园林绿化外,不宜作建筑用地,道路与等高线锐角斜交布置,设人 行梯道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5.3.2土壤“体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壤厚度 土壤厚度也称为土体厚度或有效土层厚度。对于土 壤向农作物提供水、肥、气、热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有 效土层,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 多年植物:厚度100cm以上
中国大于0°C积温空间格局
中国大于10°C积温空间格局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 ≥0℃的积温 (℃) 2500-3000 4500 4700-4800 4500-5500 ≥10℃的积温 (℃) 2800 4000 4200 5000 种植制度及适宜的作物 一年一熟:春麦、莜麦、杏子、马铃薯等 三年两熟:冬麦--玉米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花生、甘薯 一年两熟:小麦—水稻
土地类型的海拔高度分布
2.2 土地资源的地质地貌组成要素
2.2.2.2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 土流失、农田水利化和机械化以及城镇建设与交通运输 的布局上。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摘要】土地资源构成元素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土壤、植被、水文、地形等要素。

这些元素对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利用产生直接影响。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决定了土地的适宜性和可利用性,对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导致土地资源特征和利用的差异。

合理配置和优化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未来的研究还需深入挖掘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机制,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方式,以提升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这将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土地资源特征、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变化、优化配置、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其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作为土地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定义和分类,可以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的内在组成,为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和作用奠定基础。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变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一项重要课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其趋势,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研究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和利用方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对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形成和特点,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具有差异性,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影响机制,可以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

3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3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内容提要土地资源,是针对人类可以利用而言,因此,土地资源也包含了人类利用、改造的社会经济属性。

在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下,土地资源利用结果因社会经济属性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结构、利用现状和投入产出结果等。

本章主要介绍人地关系及其发展、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等内容。

第一节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分析一、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

人类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求为基础,但是必须放在由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层次统筹考虑与配置。

1.狩猪、采集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早期的狩猎者和采集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和其他资源,至此,源于自然界的人类开始了与自然界分离。

由于人数不多,用以改变环境的力量有限,并大有自由迁移的余地,故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很小而且是局部的。

后期的狩猎者和采集者对土地资源环境产生了稍大的影响。

人类能够使用火改变环境,但仍需适应自然求得生存。

2.农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大约10000年前,人类开始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人类通过刀耕火种,只能小规模种植,对环境的影响仍然相对较小。

大约7000年前,随着兽力的使用、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和水利灌溉技术的掌握,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类越来越多开始定居、开垦土地,进而出现了村庄、城镇,开始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改造以满足人类需求。

3.工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17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农业机械,以不可更新资源为原料的化肥,以及新的植物育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但同时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相继产生,对人类生态安全形成威胁。

二、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随人类对土地资源环境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发展而发展,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自然、社会、经济2.1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分析2.1.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1、太阳辐射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1003kJ/cm2以上,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

低纬度地区略大于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我国西北高原区586-670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 kJ/cm2。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

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气候要素。

光照对土地而言,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用hr表示)。

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由南→北,低→高(2)光照长度(日长)——它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随季节、纬度不同变化着,这与作物引种关系密切。

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3)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对工农业均有影响。

(4)光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

a)太阳每年投射到地球表面的总辐射能(按左大康经验公式计算):式中:R---太阳总辐射能(kcal/cm2/year);Q----直接辐射能(kcal/cm2/year);q----间接辐射能(kcal/cm2/year)a=0.248;b=0.752; a+b=1; n---太阳实际照射的时数;N---太阳辐射总时数。

(5)光合有效辐射能(Qq) :即能够直接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波段的能量,主要在0.38-0.71nm之间,大致相当于蓝绿-黄红波段。

光合有效辐射能占总辐射能的5%。

由光热能指标大约可以推算出植物生产量(公斤/亩)。

YT----潜能积累量(产量)(公斤/公顷)T -----温度系数(当t≤0℃时, T=0;当0℃≤t <30℃时,T =t /30;当t ≥30℃时,T =1)f----光能利用率(一般按3%计,高的按5%计,极限按10%计)。

Qq-----光合有效辐射能(kcal/cm2/a)(约为总辐射能的5% );2、热量资源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候带:寒带、温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冬小麦。

≥5℃、≥10℃、≥15℃(2)积温:农业常用≥10℃积温。

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玉米、棉花。

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

我国平均为1600-9000 ℃。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光、热、水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1)降水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①空间变化400mm等降水线: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800mm等雨量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②时间变化A、一年内变化:4-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南方年降水变化率较小(10-15%),北方20-30%。

B、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水旱等灾害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在其它类型中,旱灾占62%,涝灾占24%。

(2)湿润系数K(3)干燥度(D):各地区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

ΣTx---≥x℃的积温D值愈小,表示该地区湿润;反之,愈干燥。

2.1.2 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1、地形地貌A)海拔高度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到极大值后,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生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活动必然减少。

>3000m 不宜人类居住;1000-3000m人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大多数人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B)、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

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

C)、地貌类型定义: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②、丘陵: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高度在200米(全国100)以下。

低丘20--50米(浅丘) 窄谷20--50米缓丘<20米狭谷小于20米③、平原指平坦稍有起伏的广阔地面,高差在20米(全国10 )以内。

平原类型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低平原<200m <20m高平原200--600m <20m高原>600m <200m丘原>200m山原<20m洼地<0m④山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水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⑤平原与农业生产山前平原(农业生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滨海平原(南方:良好的农垦区,北方:农业开发利用受限)。

D)、我国五种地貌类型比较类型构造外力作用特征地面特征平原沉降沉积平坦,偶有浅丘,孤山盆地上升>下降内:沉积为主外:沉积或侵蚀内:地势平坦外:分割为丘陵2、地质(1)岩性及矿物组成岩性及矿物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它是土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都有一定的作用。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石灰岩、紫色岩、黄土)(2)不同母质的土地资源特点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海积物2.1.3 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特征分析1、地表水①地表水类型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

②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我国河川径流总量2.7×104亿m3;冰川总储量3.0×104亿m3;天然湖泊8万km2;沼泽11万km2。

水质从东南到西北,水矿化度逐渐增大。

冰川融雪水矿化度低,是西北重要各类用水水源。

③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2、地下水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要考虑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性质、供水、排水、水质和影响区域土地质量的相关因素。

①地下水类型:滞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

②地下水的排泄与供给:滞水与大气降水和蒸发作用密切;潜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层间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③地下水的水质(理化性质:多种阴阳离子)和矿化度(>3 g/L不能农用及饮用)。

④地下水与水土资源利用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

3、区域地球化学条件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地说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

①地理因素影响主要地带性气候和地形地貌方面。

影响地下水化学类型、风化壳类型、土壤盐渍化、地方性病害(如斑釉病)等。

②地质因素影响影响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如缺硒引起的克山病);不同的岩性山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与其岩石矿物质元素的的种类有关。

4、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土壤肥力(土性)有利也有害。

地表水:有利面是补给土壤用水的主要途径;不利面,若地表水过多,易产生湿害,养分也会随之淋失。

地下水:有利面为补给土壤用水,供植物叫收作用,地下水位过高,水田会形成冷浸烂泥田,旱地会产生湿害,自然土会产生沼泽化;地下水的矿化度过大,会使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破坏土性,影响作物生长。

地下水的类型:根据对土壤的影响:南方考虑次生沼泽化,北方考虑次生盐渍化。

程度不同分为:2.1.4 土壤要素特征分析1、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①土壤剖面:A、B、C层。

②土壤层度与有效土层厚度(多指耕作层):对大多数作物:最佳土层>100cm,临界土层>50cm,农作物最佳的耕作层厚度>20-25cm。

③土壤质地:(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

农业上以壤土较好。

④土壤有机质:肥力水平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⑤可溶性盐类:Na+、Mg2+、Ca2+、 CO2-、 HCO-、SO42-、Cl-⑥土壤pH值: pH=7,作物生长良好;pH=5.0-7.0,多发生于南方淋溶较强的地方;pH=7.0-8.0,多数作物不受影响;pH=8.0-9.0,有些蔬菜和经济作物受一定影响;pH>9.0,一般作物难以生长。

酸性(碱性)指示植物。

⑦土壤石灰质:>15%以上,成为障碍层次。

2、土壤的综合性状合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的含量和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