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的构造与性质(极力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 量。
表示。两相为不同物质时,该值不能测
(c)电化学位差,定义为
(对i粒子而言)。
决定了粒子i在两相之间的移动状态。
其值为0时,粒子i在两相之间的移动达到平衡
状态,即没有宏观的净移动。大于0时,由α相向β
相移动;小于0时则相反。即:粒子总是从电化学位 高的相向电化学位低的相移动。由此不难推出,对
3.2 相间电位与电极电位
3.2.1 “孤立相”的几种电位 3.2.2 相间电位差 3.2.3 电池电动势 3.2.4 电极电位 3.2.5 电极的极化
3.2.1“孤立相”的几种电位
静电学对真空中任一点的电位定义为:将一个 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电位的参考零点)移至该 点时对抗电场力所做的功。这时完全不考虑非库仑 力的作用。
例题:
当电极反应达到平衡时:
电极反应的平衡条件通式为:
从上式可以看到,电极系统中的电极材料- sol值, 可以反映电极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未达到平衡时电极 反应进行的方向。因此,该式具有重要意义!
Biblioteka Baidu
3.2.3 原电池的电动势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的电动势:通常我们将用电势差计测量 得到的原电池两极间的电位差称为该原电池的 电动势。
综上所述,孤立相的“电位”可有各 种不同的定义,其中, , 为静电学中电位, 其数值与试验电荷无关。而μi, ,-Wiα则 与粒子i的特性(包括其化学性质)有关。
3.2.2 相间电位差
(1) 相间电位差的种类 两相之间出现“相间电位差”的原因只可能
是界面层中带电粒子或偶极子的非均匀分布,并 形成了界面荷电层。
上述3种均只决定于孤立相α所带的净电荷及表面电荷的 分布情况,而与试验电荷及组成孤立相物质的化学本质无 关。
(4)电化学位( )
化学位的定义:
当将带有电荷的物质加入相α中时,需要作两种功: ①克服物质i同相α内原有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力而做的化学 功W3,等于 。 ②一种是克服物质M所带电荷与相α的电作用力而做的电功, W1+W2。
界面两侧之间的电荷转移-离子双电层
(2)离子特性吸附(非库仑力产生),形成分布于溶液一 侧的荷电层。 (3)偶极子的定向排列,例如水偶极分子形成溶液一侧的 荷电层,原子或分子在界面的极化也能导致电荷分离。例如 当偶极子在电极表面定向排列时,由于偶极子的诱导,使金 属表面中的原子或分子发生极化,产生分布于界面两侧的次 级荷电层。
正极:电位较高的电极; 发生还原反应,为阴极;
对电化学体系中用到的“实物相”,在将试验电 荷从无穷远处移至实物相内一点的过程中,还应考 虑实物相和试验电荷间非库仑力所做的化学功。
作为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暂时假设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由 良导电体构成的球,球体所带的电荷完全均匀地分布在球面 上,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各种电位。 (1)外电位(α)
将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距球面约10-410-5厘米处。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认为球体与试验电荷之间的短程力尚未开 始作用。根据电位的定义,此时所做的功(W1)为:
根据以上关于孤立相电位的讨论不难推想, 所谓α、β两相之间的电位差也因此可能有各种不 同的定义,其中较常用的有下面三种:
(a)外电位差,又称“伏打(Volta)电位差”,定 义为α- β。直接接触的两相间的外电位差,用 表示。两相均为金属时,为金属接触电位差,可直 接测量。
(b)内电位差,又称“伽伐尼(Galvani)电位差”, 定义为α- β。直接接触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
3.1 界面荷电层的形成
界面荷电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按形成 机理主要有下面几种: (1)界面两侧之间的电荷转移
这是由于电子或离子等荷电粒子在两相中具 有不同的化学位所致。例如: (i)两种金属界面上 的电子转移;(ii)两种溶液界面上的离子转移; (iii)金属、溶液界面上荷电粒子(离子或电子) 的转移。
于任何电极反应的平衡条件为:
(2)电极系统中的相间电位差
在电极系统中,两相界面上由于荷电层的形成, 必然存在电位差。这个电位差的本质就是两相内电 位的差(电极材料- sol),即伽伐尼电位。
电极系统中的这个相间电位差可以作为判断界面 上的电极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电极反应进行的方向 的判据,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则:
试验电荷电量
球体α的外部电位
(2)表面电位(α) 任一表面层中,由于界面上的短程力场(范德华力,共
价键力等),引起原子或分子偶极化并定向排列,使表面成 为一层偶极子层。电荷穿越该层所做的功(W2)为:
球体α的表面电位
(3)内电位() 不破坏球体内的电荷与偶极分布情况下,在球体内部创
立一个“空穴”,则将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这种“空穴” 中所涉及的全部能量变化仅为W1+W2,与此相应的电势称 为带电体的“内部电位”: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的 构造与性质
3.1 界面荷电层的形成 3.2 相间电位与电极电位 3.3 “电极/溶液” 界面参数的设定 3.4 “电极/溶液” 界面构造的静电模型 3.5 “电极/溶液” 界面上的吸附现象
3.1 界面荷电层的形成
当两种不同物体接触时,由于两相界面上的种 种界面作用(包括界面上发生电荷转移反应,带 电粒子、偶极子的吸附等),导致在界面两侧出 现电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使每一相的电中 性遭到破坏,形成与充电的电容器相似的荷电层。
将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球体内部时全部能量变化 定义为该试验电荷在球体α内部的“电化学位”。
根据前面的公式有:
当试验电荷从相内逸出到相外时,这一过程所 涉及的能量变化(-Wiα)相当于试验电荷从该相逸 出而必须摆脱与该相物质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及越 过表面时对表面电势所做的功。这部分功称为试验 电荷在α相的“逸出功”,显然应满足下列的关系式:
离子特性吸附 吸附双电层
水偶极分子吸附 偶极子的诱导 偶极双电层
界面荷电层现象不仅在电子导体/离子导体的界 面上存在,也同样能出现在离子导体/离子导体、 电子导体/电子导体界面,甚至在导电体/绝缘体之间 的界面上,也可以通过电子发射或静电诱导作用形 成某种形式的界面荷电层。这里主要讨论金属电极 与电解质溶液界面上形成的荷电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