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的构造与性质(极力推荐)
电极溶液界面的构造与性质
作为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暂时假设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由 良导电体构成的球,球体所带的电荷完全均匀地分布在球面 上,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各种电位。 (1)外电位(α)
将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距球面约10-410-5厘米处。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认为球体与试验电荷之间的短程力尚未开 始作用。根据电位的定义,此时所做的功(W1)为:
将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球体内部时全部能量变化 定义为该试验电荷在球体α内部的“电化学位”。
根据前面的公式有:
当试验电荷从相内逸出到相外时,这一过程所涉 及的能量变化(-Wiα)相当于试验电荷从该相逸出 而必须摆脱与该相物质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及越过 表面时对表面电势所做的功。这部分功称为试验电 荷在α相的“逸出功”,显然应满足下列的关系式:
这是由于电子或离子等荷电粒子在两相中具 有不同的化学位所致。例如: (i)两种金属界面上 的电子转移;(ii)两种溶液界面上的离子转移; (iii)金属、溶液界面上荷电粒子(离子或电子) 的转移。
界面两侧之间的电荷转移-离子双电层
(2)离子特性吸附(非库仑力产生),形成分布于溶液一 侧的荷电层。 (3)偶极子的定向排列,例如水偶极分子形成溶液一侧的 荷电层,原子或分子在界面的极化也能导致电荷分离。例如 当偶极子在电极表面定向排列时,由于偶极子的诱导,使金 属表面中的原子或分子发生极化,产生分部于界面两侧的次 级荷电层。
上述3种均只决定于孤立相α所带的净电荷及表面电荷的 分布情况,而与试验电荷及组成孤立相物质的化学本质无 关。
(4)电化学位
化学位的定义:
当将带有电荷的物质加入相α中时,需要作两种功: ①克服物质i同相α内原有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力而作的化学 功W3,等于 。 ②一种是克服物质M所带电荷与相α的电作用力而作的电功, W1+W2。
电化学原理-吴金平-2012第三章304-1-wu
OHP
水化程度高, 冲出水化膜、 钻进水偶极 层难! 水偶极层 水化阳离子层
外紧密层结构示意图
b.内紧密层结构(q>0)
特性吸附:内紧密层的离 子吸附称为特性吸附 紧密层厚度:仅为一个 阴离子半径,d=r-
IHP
0 r
x1
1 1 1 = C紧 C水 C 0 r
x2
x1 x2 1 = C紧 0 H2O 0
H2O
x1 1 C紧 0 H 2O
实验结果证明:在荷负电的电极上, 紧密层的
电容与组成双电层的水化阳离子的种类基本无关.
x1 1 C紧 0 H2O
紧密层是带有剩余电荷的两相之间的界面层,厚度不 超过几个埃;而分散层是液相中具有剩余离子电荷及 电位梯度的表面层,稀溶液中及表面电荷密度很小时 分散层厚度可达几百埃。 浓溶液中及表面电荷密度不太小时几乎可以忽视分散 层的存在,即可近似认为分散层中的剩余电荷均集中 在界面层的外表面上。
§3.5 零电荷电位
例:已知某电极的 求此时对应的零标电位
思考:零标电位能否用于热力学计算中的电位标度?
p162
课堂练习:
某电极的微分电容曲线如图2所示,试画出图中1和 2 电位下的双电层结构示意图及电位分布图。
四、
的作用
判断电极表面剩余电荷q的符号和数量
1、可以通过
规律:
例:已知汞在稀的KCl溶液中
2 . 通过零电荷电位可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许 多重要性质:
双电层电位分布、界面电容、界面张力、 离子的 界面吸附行为、气体在金属表面的附着、溶液对金属 电极的润湿性、电动现象和光电现象等 . 零电荷电位下的极值现象: 界面张力
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
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各类电极反应都发生在电极/溶液的界面上,因而界面的结构和性质对电极反应有很大影响。
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界面电场对电极反应速度的影响界面电场是由电极/溶液相间存在的双电层所引起的。
而双电层中符号相反的两个电荷层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因而能给出巨大的场强。
特别有意义的是,电极电位可以被人为地、连续地加以改变,因而可以通过控制电极电位来有效地、连续地改变电极反应速度。
这正是电极反应区别于其他化学反应的一大特点。
2.电解液性质和电极材料及其表面状态的影响电解质溶液的的组成和浓度,电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表面状态均能影响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对电极反应的性质和速度有明显的作用。
所以,要深入了解电极过程的动力学规律,就必须了解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
对界面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达到有效地控制电极反应性质和反应速度的目的。
一、电极/溶液界面的基本结构在电极/溶液界面存在着两种相间相互作用:一种是电极与溶液两相中的剩余电荷所引起的静电作用;另一种是电极和溶液中各种粒子之间的短程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决定着界面的结构和性质。
我们在物理化学中已学过,某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在界面富集或贫乏的现象称为吸附。
按照吸附作用力的性质,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当电极表面带有剩余电荷时,会在静电作用下使荷相反符号电荷的离子聚集到界面区,这种现象可称为静电吸附。
除此之外,溶液中的各种粒子还可能因非静电作用力而发生吸附,则称为特性吸附。
本节只讨论特性吸附现象。
凡是能在电极/溶液界面发生吸附而使界面张力降低的物质,就叫做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物质在界面的特性吸附行为取决于电极与表面活性粒子之间、电极与溶剂分子之间、表面活性粒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不同的物质发生特性吸附的能力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电极体系中的吸附行为也不相同。
如前所述,绝大多数阳离子地表面活性都很小,可作为非表面活性物质处理。
3、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
Page 29
微分电容法。
3、3 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求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用微分电容法
Cd
Cd
dq d
q Cd d 积分常数
由 0 时,q 0 代入
q
0
得:
q Cd d
0
Page 30
(3.30)
3、3 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ln
i ~
,
i
Page 21
离子表面剩余量随电极电位的变化
汞电极离子表面剩余 电荷密度随电极电位 qs 变化的规律。(反映 电极表面带电的正、 负对溶液中正、负离 子吸附的影响) qs 基本不变 小竖线为零电荷电位。
Page 25
3、3 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二、微分电容的测量 方法:交流电桥法 载波扫描法
恒电流方波法
恒电位方波法 得出不同电极电位下的微分电容值 即微分电容曲线
Cd
Cd ~
通过微分电容曲线可获得有关界面结构和界面 特性的信息。
Page 26
3、3 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三. 微分电容曲线
Page 17
3、2 电毛细现象
当电极表面剩余电荷等于零,即无离子双电层存 在时:
q 0, 0
定义:表面电荷密度q等于零时的电极电位,也
就是与界面张力最大值相对应的电极电位称为零
电荷电位 (zero charge potential)。
或者说它是当离子双层电位差为零时的 电极电位,既然双电层电位差都是零了, 怎么还存在电位呢?
Page 16
电毛细曲线微分方程 ( Lippmann方程 )
电化学原理简答题
电化学原理简答题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1.为什么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溶液界面存在双电层,剩余电荷无论带正电还是负电,同性电荷间相互排斥,使界面扩大,而界面张力力图使界面缩小,两者作用效果相反,因此带电界面的张力比不带电时小,且电荷密度越大,界面张力越小,因此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
2.标准氢电极的表面剩余电荷是否为零?不一定,标准氢电极电位为0指的是氢标电位,是人为规定的,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为0时的电位指的是零电荷电位,其数值并不一定为0;因为形成相间电位差的原因除了离子双电层外,还有吸附双电层\偶极子双电层\金属表面电位。
3.影响双电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静电作用和热运动。
静电作用使符号相反的剩余电荷相互靠近,贴于电极表面排列,热运动使荷电粒子外散,在这两种作用下界面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组成。
4.什么叫Ψ1电位?能否说Ψ1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 Ψ1电位的符号是否总是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一致?为什么?距离电极表面d处的电位叫Ψ1电位。
不能,因为不同的紧密层d的大小不同,而紧密层的厚度显然与电解质本性有关,所以不能说Ψ1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
当发生超载吸附时Ψ1电位的符号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不一致。
5.简要概括电极/溶液界面发展的四个阶段、优缺点及其主要内容。
①亥姆赫兹紧密双电层模型:主要内容:将双电层比作是平行板电容器优点:a能够解释界面张力随电极电位变化b能够解释微分电容曲线上所出现的平台区域缺点:a解释不了界面电容随电极电位和溶液总浓度的变化规律b解释不了在稀溶液中,零电荷电位下微分电容最小等实验事实②Gouy和Chapman分散层模型:主要内容:溶液中的离子在静电作用和热运动作用下,按位能场中粒子的波尔兹曼分配律分布,完全忽略紧密层,只考虑分散层。
优点:a能较好解释微分电容最小值的出现b能较好解释电容随电极电位的变化规律缺点:a理论计算微分电容值与实验事实相差太大b解释不了微分电容曲线上的“平台区”的出现③Stern模型(双电层静电模型):主要内容:双电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分组成。
第3章 电极-溶液界面结构
离子双层的结构模型3 离子双层的结构模型
讨论2 讨论
• 若电极表面所带电荷下降为零(零电荷点,以后 若电极表面所带电荷下降为零(零电荷点, 讨论),则达到了极度的分散, ),则达到了极度的分散 讨论),则达到了极度的分散,离子双层随之消 失。 • 温度升高时,质点热运动加强,分散层厚度增大, 温度升高时,质点热运动加强,分散层厚度增大, 电位亦增大。 ψl电位亦增大。 • 当溶液浓度与温度相同时,双电层的分散性随电 当溶液浓度与温度相同时, 解质离子价数的增加而减小。 解质离子价数的增加而减小。
• 电极的催化作用
在同样的电极电位下,氢在铂电极上的析出速度远大于在汞电极 在同样的电极电位下, 上的析出速度 电极表面被某些物质吸附或出现氧化物层后, 电极表面被某些物质吸附或出现氧化物层后,电极反应速度大大 降低 由于电极材料的不同或表面状况的差异所引起
• 界面间存在电场所引起的特殊效应
同一电极表面、同一电极反应, 同一电极表面、同一电极反应,速度可以随着电极电位的改变发 生很大的变化
第3章 电极-溶液界面结构与性质 章 电极 溶液界面结构与性质
主要内容
电极与溶液间的界面电位差 电毛细现象 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零电荷电位 活性粒子在溶液与电极界面上的吸附
2
3.1 电极与溶液界面间的电位差
电极反应发生在电极与溶液界面之间, 电极反应发生在电极与溶液界面之间,界面的性质 显然会影响电极反应的速度。 显然会影响电极反应的速度。
3.2 电毛细现象
电毛细曲线是一种研究双电层结构的经典方 法。 本世纪初由于古依(Gouy)和弗鲁姆金 (Frumkin)等人的工作达到了很高的精度。
1 σ = rρ2
13
电极电位的变化,对应着电极表面剩余电荷的变化。当电极表 电极电位的变化,对应着电极表面剩余电荷的变化。 面出现剩余电荷(无论是正或负) 由于同性电荷的排斥, 面出现剩余电荷(无论是正或负)时,由于同性电荷的排斥, 会使界面面积有增大的趋向,因而界面张力将减小。 会使界面面积有增大的趋向,因而界面张力将减小。表面剩余 电荷愈多,界面张力愈小,当表面剩余电荷为零时, 电荷愈多,界面张力愈小,当表面剩余电荷为零时,界面张力 最大。因此,可以通过各种电位下界面张力的测定, 最大。因此,可以通过各种电位下界面张力的测定,来研究电 极表面带电状况,进一步探讨双电层的结构。 极表面带电状况,进一步探讨双电层的结构。测量出不同的电 极电位。 极电位。
电化学基础-第3-4章
1、何为电极/溶液界面
(静电、特性吸附、水偶极分子定向排布)
电极/溶液界面:当电极与溶液接触时,在各种界面 因素的作用下,电极和溶液相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结构 和性质上与本体溶液不同的过渡相。
“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
在Cu-Zn原电池中,电流从Cu极流向Zn极,说明Cu极电势 比Zn极高。为什么电势不等?电势是如何产生的?
采用理想极化电极(Ideal polarized electrode) 理想极化电极:不发生任何电极反应的电极体系。
完全的理想极化电极并不存在,但在一定电势范 围内,可以找到此类电极。如干净的Hg电极/KCl水 溶液(除氧):
测量界面参数的实验方法:
电毛细曲线法和微分电容法
电毛细曲பைடு நூலகம்法
电毛细曲线—电极电势与界面张力的关系曲线
把金属浸入其盐溶液时,会出现两种 倾向:金属溶解进入溶液,或金属离子 沉积在金属表面。则在金属表面形成双 电层,形成电势差。
M(s)
Mn+ + ne-
把金属M与其盐Mn+溶液接触面之间 的电势差,称为该金属的电极电势,记 为:E (Mn+/M)
• 金属表面带正电还是带负电,与金属的晶格能和水化 能的相对大小有关。
y1
d
x
界面荷电层中离子浓度的分布: 遵循Bolizmann分布
4、测定电极/溶液界面参数的实验方法
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基本思路:实验测量反映界面性质的 参数(如界面张力,微分电容,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等) 与电极电势的关系,根据结果给出理论模型。
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时,希望全部流向界面的电荷均用于改变电极界 面构造而不发生电极反应,方便于将电极电势极化到不同电位。
电化学原理第三章__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
M
Gouy—Chapman模型合理之处: 能较好地解释微分电容最小值的出现; 能解释电容随电极电位的变化。 不足: 完全忽视了紧密层地存在 ; 解释不了微分电容曲线“平台区”地出 现。
Stern模型
该模型认为由于静 电作用和粒子热运 动这两种矛盾作用 对立统一的结果, 使电极/溶液界面的 双电层将由紧密层 和分散层两部分组 成。
OHP
M
d x1 x2
x1 x2
IHP
有离子特性吸附 : IHP:阴离子电荷 中心所在的液层称 为内紧密层平面或 内Helmheltz平 面。
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紧密层模型的实验验证
按紧密层模型有:C dOHP
1 C dIHP 2
阳离子双电层的 C d紧 与离子种类无关 ; 阳离子双电层可以表示为下面的电路:
Rf
Rl
a
Cd
b
对理想极化电极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Cd
Rl
a
双电层电容 溶液电阻
b
三. 微分电容曲线
KCl
1 — 0.0001m ol KCl L 2 — 0.001m ol KCl L
3 — 0.01m ol KCl L 4 — 0.1 m ol KCl L
微分电容曲线的应用
利用 0 判断q正负 ; 研究界面吸附 ; 比电毛细曲线精确 求 q:
三.电毛细曲线法的主要应用
判断电极表面带电状况(符号);
求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 ; 求离子表面剩余量 i 。
第三节 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一. 微分电容与积分电容 微分电容(differential capacity):引 起电位微小变化时所需引入电极表面的 电量,也表征了界面在电极电位发生微 小变化时所具备的贮存电荷的能力。
电化学原理简答题
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1.为什么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溶液界面存在双电层,剩余电荷无论带正电还是负电,同性电荷间相互排斥,使界面扩大,而界面张力力图使界面缩小,两者作用效果相反,因此带电界面的张力比不带电时小,且电荷密度越大,界面张力越小,因此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
2.标准氢电极的表面剩余电荷是否为零?不一定,标准氢电极电位为0指的是氢标电位,是人为规定的,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为0时的电位指的是零电荷电位,其数值并不一定为0;因为形成相间电位差的原因除了离子双电层外,还有吸附双电层\偶极子双电层\金属表面电位。
3.影响双电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静电作用和热运动。
静电作用使符号相反的剩余电荷相互靠近,贴于电极表面排列,热运动使荷电粒子外散,在这两种作用下界面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组成。
4.什么叫Ψ1电位?能否说Ψ1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 Ψ1电位的符号是否总是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一致?为什么?距离电极表面d处的电位叫Ψ1电位。
不能,因为不同的紧密层d的大小不同,而紧密层的厚度显然与电解质本性有关,所以不能说Ψ1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
当发生超载吸附时Ψ1电位的符号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不一致。
5.简要概括电极/溶液界面发展的四个阶段、优缺点及其主要内容。
①亥姆赫兹紧密双电层模型:主要内容:将双电层比作是平行板电容器优点:a能够解释界面张力随电极电位变化b能够解释微分电容曲线上所出现的平台区域缺点:a解释不了界面电容随电极电位和溶液总浓度的变化规律b解释不了在稀溶液中,零电荷电位下微分电容最小等实验事实②Gouy和Chapman分散层模型:主要内容:溶液中的离子在静电作用和热运动作用下,按位能场中粒子的波尔兹曼分配律分布,完全忽略紧密层,只考虑分散层。
优点:a能较好解释微分电容最小值的出现b能较好解释电容随电极电位的变化规律缺点:a理论计算微分电容值与实验事实相差太大b解释不了微分电容曲线上的“平台区”的出现③Stern模型(双电层静电模型):主要内容:双电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分组成。
第三章_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
二、研究的意义
1、电极反应发生在电极/溶液界面,其结构与 性质影响电极反应。 • 界面电场对电极反应速度产生很大影响
双电层间距10-8cm
1V的电位差引起电场强度可达108V/cm
• 通过改变电极电位可改变电极反应速度
2、电解液性质影响电极反应速度
• 电解液溶液的组成和浓度的影响
例如:水中加入苯并三氮唑可抑制铜的腐蚀。 3、电极材料及其表面状态影响电极反应速度
• 溶液浓度较低,离子热运 动增大。
2、Stern模型的界面双电层结构
a --整个双电层的电位差。
1
--分散层电位,距离电极表 面一个水化离子半径处的平 均电位。
或离子电荷能接近电极表面 最小距离处的平均电位。
分散层 紧密层
或紧密层与分散层交界处的 平均电位。
a 1
--紧密层电位。
2、Stern模型的界面双电层结构
Cd
dq Cd d
q Cd d 积分常数
q
0
q 由 0 时, 0 代入 得:
q Cd d
0
(3.30)
求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用电毛细曲线法
由Lippman方程:
q
q
• 上述两种方法均为研究 界面结构和界面性质的 重要实验方法。 • 微分电容法适合固相及 液相电极,但零电荷电 位需用电毛细曲线测量。
• 电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例如:析氢反应
2H 2e H 2 在铂电极上的反应速度比在汞电极上大107倍。
所以:了解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
是为了了解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
是有效控制电极反应性质
和电极反应速度的基础。
第三章(1)__电极溶液界面结构与性质解析
二. 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基本方法
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思路: 通过使用一些可测的界面参数来研究电
极/溶液界面;
根据一定的界面结构模型来推算界面参 数 ,根据实验测量数据来检验模型。
基本方法: 充电曲线法 微分电容曲线法 电毛细曲线法
Ideal polarized electrode
C
理想极化电极等效电路
理想极化电极上没有电极反应发生。当理想极
化电极的电位改变时,由于电荷不能穿过其界 面,形成双电层,所以电极/溶液界面的行为就 类似于电容器。
常用的理想极化电极——滴汞电极 dropping mercury electrode (DME)
电量,也表征了界面在电极电位发生微
小变化时所具备的贮存电荷的能力。
Cd
dq
d
积分电容:从φ0到某一电位φ之间的平均电容
称为积分电容 Ci
。
q
Ci 与Cd 的关系:
q
∵
q
dq
0
0 Cd d
∴
q
q
Ci o
1
0
0 Cd d
二. 微分电容曲线
微分电容随电位变化的曲线称为微分电容曲线。
第三章 第一节 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
与性质
重点要求
研究双电层结构的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 优缺点和用途;
界面结构的物理图像(模型); 特性吸附对双电层结构、性质的影响; 相关概念
3.1.1 概述
一. 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的意义 界面电场对电极反应速度的影响
电解液性质和电极材料及其表面状态的 影响
研究电极/溶液界面对研究电极的要求
2009-01-15--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结构与性质(3.4-双电层的结构和零电荷电位2学时)
一、电极/溶液界面的基本结构
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如图所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结构与性质(3.4 双电层的结构和 3.5 零电荷电位2学时)
电极/溶液界面剩余电荷分布和电位分布如图3.14所示。
常数
2RT F
ln a
RT F
ln
c
Ψl<0时
1
常数
2RT F
ln( a)
RT F
ln
c
式中,“常数”为:
2RT ln 1 F C紧
2 RT 0 r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结构与性质(3.4 双电层的结构和 3.5 零电荷电位2学时)
RT
)
返回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结构与性质(3.4 双电层的结构和 3.5 零电荷电位2学时)
当
1和x=时,
x
=0和
x
=0
利用数学关系式
2
x2
1 ( )2
2 x x
从x=d到x=∞积分
(
x
)2 x=d
2cRT
0 r
exp(
1F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结构与性质(3.4 双电层的结构和 3.5 零电荷电位2学时)
双电层电位差由紧密层电位差与分散层电位差两部分 组成,可以利用下列式计算双电层电容:
1 da d (a 1) d1 1 1
电化学-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的构造与性质(极力推荐)
将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球体内部时全部能量变化 定义为该试验电荷在球体α内部的“电化学位”。
根据前面的公式有:
当试验电荷从相内逸出到相外时,这一过程所 涉及的能量变化(-Wiα)相当于试验电荷从该相逸 出而必须摆脱与该相物质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及越 过表面时对表面电势所做的功。这部分功称为试验 电荷在α相的“逸出功”,显然应满足下列的关系 式:
电粒子、偶极子的吸附等),导致在界面两侧出
现电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使每一相的电中 性遭到破坏,形成与充电的电容器相似的荷电层。
3.1 界面荷电层的形成
界面荷电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按形
成机理主要有下面几种:
(1)界面两侧之间的电荷转移
这是由于电子或离子等荷电粒子在两相中具
有不同的化学位所致。例如: (i)两种金属界面上
关于电极电位的小结
(1)绝对电极电位无法得到,通常所指的电极电位 为相对电极电位。 (2)电极电位值的本质为“电动势”。 (3)通过电极电位可以判断电极反应的状态及反应 进行的方向。 (4)通过能斯特方程可以计算平衡状态下的电极电 位。
3.2.5 电极的极化
在有限的电流通过时,电极系统的电极电位偏离 其平衡电极电位值的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现象。 过电位(η=|E-E平衡|): 在一定的外电流密度下,电极电位与平衡电极电 位的差值的绝对值。 阳极极化(E>E平衡, ηa=E-E平衡 )
综上所述,孤立相的“电位”可有各 种不同的定义,其中, , 为静电学中电位, 其数值与试验电荷无关。而μi, ,-Wiα则
与粒子i的特性(包括其化学性质)有关。
3.2.2 相间电位差
(1) 相间电位差的种类
两相之间出现“相间电位差”的原因只可能
第3章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
R T
ln
电化学原理 3、具体求解离子表面剩余量的步骤
(1)测量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的 电毛细曲线,如图3-5所示。
(2)从各条电毛细曲线上取同一相
对电位下的σ值,作出σ~㏑α± 关系曲线。
(3)根据σ~㏑α±关系曲线,求出某一浓度下的斜率
ln
即可通过式(3-21)或式(3-22)求得该浓度下的离子表面剩余量Γi。
电化学原理 4、离子表面剩余量随电极电位变化曲线
ziF
斜率小
斜率大,有特性吸附 发生
电化学原理
3.3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3.3.1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一个电极体系中,界面剩余电荷的变化将引起界面双电层电位 差的改变,因而电极/溶液界面具有贮存电荷的能力,即具有电容 的特性。理想极化电极上没有电极反应发生,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容 性元件。把理想极化电极作为平行板电容器处理,就是把电极/溶 液界面的两个剩余电荷层比拟成电容器的两个平行板。其电容为:
电化学原理
3.2.3离子表面剩余量
电极/溶液界面存在着离子双电层时,金属一侧的剩余电荷来 源于电子的过剩或不足。双电层溶液一侧的剩余电荷则由正、负离 子在界面层的浓度变化所造成,即各种离子在界面层中的浓度不同 于溶液内部的主体浓度,发生了吸附现象(图3-4)。
浓
度
C正离子
c
C0主体
C负离子
图3.4界面层离子浓度变化
电化学原理 ⑵电解液性质和电极材料及其表面状态的影响
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和浓度,电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表 面状态均能影响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对电极反应性 质和速度有明显的作用。溶液中表面活性物质或络合物的存在也能 改变电极反应速度。
所以,要深入了解电极过程的动力学规律,就必须了解电极/溶 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对界面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达到有效地控 制电极反应性质和反应速度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
试验电荷电量
球体α的外部电位
(2)表面电位(α) 任一表面层中,由于界面上的短程力场(范德华力,共
价键力等),引起原子或分子偶极化并定向排列,使表面成 为一层偶极子层。电荷穿越该层所做的功(W2)电荷与偶极分布情况下,在球体内部创
立一个“空穴”,则将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这种“空穴” 中所涉及的全部能量变化仅为W1+W2,与此相应的电势称 为带电体的“内部电位”:
综上所述,孤立相的“电位”可有各 种不同的定义,其中, , 为静电学中电位, 其数值与试验电荷无关。而μi, ,-Wiα则 与粒子i的特性(包括其化学性质)有关。
3.2.2 相间电位差
(1) 相间电位差的种类 两相之间出现“相间电位差”的原因只可能
是界面层中带电粒子或偶极子的非均匀分布,并 形成了界面荷电层。
正极:电位较高的电极; 发生还原反应,为阴极;
上述3种均只决定于孤立相α所带的净电荷及表面电荷的 分布情况,而与试验电荷及组成孤立相物质的化学本质无 关。
(4)电化学位( )
化学位的定义:
当将带有电荷的物质加入相α中时,需要作两种功: ①克服物质i同相α内原有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力而做的化学 功W3,等于 。 ②一种是克服物质M所带电荷与相α的电作用力而做的电功, W1+W2。
3.1 界面荷电层的形成
界面荷电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按形成 机理主要有下面几种: (1)界面两侧之间的电荷转移
这是由于电子或离子等荷电粒子在两相中具 有不同的化学位所致。例如: (i)两种金属界面上 的电子转移;(ii)两种溶液界面上的离子转移; (iii)金属、溶液界面上荷电粒子(离子或电子) 的转移。
例题:
当电极反应达到平衡时:
电极反应的平衡条件通式为:
从上式可以看到,电极系统中的电极材料- sol值, 可以反映电极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未达到平衡时电极 反应进行的方向。因此,该式具有重要意义!
3.2.3 原电池的电动势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的电动势:通常我们将用电势差计测量 得到的原电池两极间的电位差称为该原电池的 电动势。
用 量。
表示。两相为不同物质时,该值不能测
(c)电化学位差,定义为
(对i粒子而言)。
决定了粒子i在两相之间的移动状态。
其值为0时,粒子i在两相之间的移动达到平衡
状态,即没有宏观的净移动。大于0时,由α相向β
相移动;小于0时则相反。即:粒子总是从电化学位 高的相向电化学位低的相移动。由此不难推出,对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的 构造与性质
3.1 界面荷电层的形成 3.2 相间电位与电极电位 3.3 “电极/溶液” 界面参数的设定 3.4 “电极/溶液” 界面构造的静电模型 3.5 “电极/溶液” 界面上的吸附现象
3.1 界面荷电层的形成
当两种不同物体接触时,由于两相界面上的种 种界面作用(包括界面上发生电荷转移反应,带 电粒子、偶极子的吸附等),导致在界面两侧出 现电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使每一相的电中 性遭到破坏,形成与充电的电容器相似的荷电层。
3.2 相间电位与电极电位
3.2.1 “孤立相”的几种电位 3.2.2 相间电位差 3.2.3 电池电动势 3.2.4 电极电位 3.2.5 电极的极化
3.2.1“孤立相”的几种电位
静电学对真空中任一点的电位定义为:将一个 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电位的参考零点)移至该 点时对抗电场力所做的功。这时完全不考虑非库仑 力的作用。
对电化学体系中用到的“实物相”,在将试验电 荷从无穷远处移至实物相内一点的过程中,还应考 虑实物相和试验电荷间非库仑力所做的化学功。
作为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暂时假设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由 良导电体构成的球,球体所带的电荷完全均匀地分布在球面 上,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各种电位。 (1)外电位(α)
将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距球面约10-410-5厘米处。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认为球体与试验电荷之间的短程力尚未开 始作用。根据电位的定义,此时所做的功(W1)为:
将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球体内部时全部能量变化 定义为该试验电荷在球体α内部的“电化学位”。
根据前面的公式有:
当试验电荷从相内逸出到相外时,这一过程所 涉及的能量变化(-Wiα)相当于试验电荷从该相逸 出而必须摆脱与该相物质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及越 过表面时对表面电势所做的功。这部分功称为试验 电荷在α相的“逸出功”,显然应满足下列的关系式:
界面两侧之间的电荷转移-离子双电层
(2)离子特性吸附(非库仑力产生),形成分布于溶液一 侧的荷电层。 (3)偶极子的定向排列,例如水偶极分子形成溶液一侧的 荷电层,原子或分子在界面的极化也能导致电荷分离。例如 当偶极子在电极表面定向排列时,由于偶极子的诱导,使金 属表面中的原子或分子发生极化,产生分布于界面两侧的次 级荷电层。
根据以上关于孤立相电位的讨论不难推想, 所谓α、β两相之间的电位差也因此可能有各种不 同的定义,其中较常用的有下面三种:
(a)外电位差,又称“伏打(Volta)电位差”,定 义为α- β。直接接触的两相间的外电位差,用 表示。两相均为金属时,为金属接触电位差,可直 接测量。
(b)内电位差,又称“伽伐尼(Galvani)电位差”, 定义为α- β。直接接触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
于任何电极反应的平衡条件为:
(2)电极系统中的相间电位差
在电极系统中,两相界面上由于荷电层的形成, 必然存在电位差。这个电位差的本质就是两相内电 位的差(电极材料- sol),即伽伐尼电位。
电极系统中的这个相间电位差可以作为判断界面 上的电极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电极反应进行的方向 的判据,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离子特性吸附 吸附双电层
水偶极分子吸附 偶极子的诱导 偶极双电层
界面荷电层现象不仅在电子导体/离子导体的界 面上存在,也同样能出现在离子导体/离子导体、 电子导体/电子导体界面,甚至在导电体/绝缘体之间 的界面上,也可以通过电子发射或静电诱导作用形 成某种形式的界面荷电层。这里主要讨论金属电极 与电解质溶液界面上形成的荷电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