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课程资源的整合

合集下载

整合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

整合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

整合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在大力推进课改的今天,我认为课改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总和。

在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教师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的整合和利用好各种资源。

让这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拓展教材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教材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

它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认知潜能,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和情感。

这样的教材为教师发挥教育机智,施展才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同时,为教师学习新知,与时俱进,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但是,教材在编排上考虑到普遍性和兼顾性,使其丰富的内涵不能一一呈现。

因此,教师要领会编者的意图,要理解教材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为学生创设即富有生活情趣又蕴含知识冲突的教学情境。

既能体现新课标中学生认知规律,又体现对教材的再创造过程。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后,这时教师可对教材进行有效拓展。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怎么计算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小组合作,集思广益,想出用分割法把它们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然后把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加在一起,求出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二,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这些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出现疑惑,会产生认知误区,更可贵的是会进发智慧的火花。

而各种各样的信息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会聆听,敏锐的捕捉信息资源,并巧妙地加以转化和有效运用,使其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例如,我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按照教材编排用“量”和“拼”这两个环节来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学生“量”或“拼”都存在着误差,这时,我就及时鼓励学生是否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大家跃跃欲试,通过知识迁移,大胆创新,把长方形的纸片从对角线对折,就得到直角三角形,从而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新课程下的学前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新课程下的学前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N 新 课程下的学前教 育课程资源 的整合与优化
鬻~
赵 秋 娥 鹤峰 县 走 马镇 中心 学校 ,湖北 鹤峰 4 50 48 1
学 前 教 育谍 程 资源 是 学 前教 育的源 泉 与 载 体 。 中小 在 学全 而实 施 新 课标 的语 境 下 , 化 配置 、 优 合理 开 发与 充 分利
础忖 课程配置有“ 小学化” 的人为拔高趋势 , 存在学前教育 “ 后化” 负担重 、 学 、 效率低的倾 向, 没有真正体现学前教育 的 础性特 点. 运用的是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资源 , 实施的是

说得通俗一点,它的作用就是让儿童 “ 近朱者 赤,近墨者 黑” “ ,跟好人, 学好人” 因此 , 。 在优化显性课程资源配置的 同时 , 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隐性课程资源优势, 为儿童营造
二 、 挥 隐性 课 程 资 源 优 势 发 顾 名 思义 , 隐性 课 程 即非 显性 课程 , 括在 学前 教 育 间 包 接地 发 挥着 影 响 作用 的潜 在 的 、 意识 的 、 正 式 的教 育 内 无 非 容 , 如儿 童 生 活 环境 、 习氛 围 、 童 关系 等 等 。在 学前 诸 学 师
用隐性课程 资源 , 构建适应基础 教育要求的学前教育课程
仆 系。


优 化 显 性 课程 资 源 配 置
首 先是 优 化 基 础性 课 程 资 源 配 置 。 当下 , 学前 教 育 基
教育过程 中, 发挥着潜移默化 的教育作用 。它 的存在形式
虽然 是 隐 性 的 , 其 功 能 却是 显 性 的 而且 是 极 为 明 显 的 。 但
课程中陶冶性情、 愉悦身心 、 发展智力 、 养成习惯 。 此外是优化创新性课程资源配置 。 创新是时代与 民族 的召唤, 未来社会 需要 的就是创 新型人才。在 当今倡导构 建创新性社会的大语境下, 通过配置创新性课程资源 , 培养 儿童创新性 的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 观察能力、 活动能力 , 应 该是学前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新课标背景下: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思路的实施关键与整体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思路的实施关键与整体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思路的实施关键与整体思考目前,对大单元教学的探索正在语文教学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

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正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

崔允漷教授认为大单元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并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

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一个学习单元由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等组成。

单元就是将这些要素按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

”①显然,崔允漷教授所说的单元与教材中的单元不同——教材中的单元通常由课文、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个板块构成,是内容单位,是资源单位。

结合初中学段语文教学的特点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应包括这样几个基本要素:①单元主旨分析;②单元内容分析;③单元教学文本价值分析;④学情分析;⑤单元目标确定;⑥课时、课型规划及课时目标确定;⑦创建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框架;⑧设计融合教学评价(以单元作业清单、单元作业等级评价清单为抓手)。

其中,规划课型时应当着重思考单元整合融通课所占比例及目标。

一、解读教材导语,确定单元主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体系。

七上第六单元的编写主题是“想象之翼”,并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要求。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上第六单元,选编的课文是《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写作实践为“发挥联想和想象”,名著导读是《西游记》,综合性学习是“文学部落”,所选课文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或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赞美人间真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文本,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等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22版新课标数学主要变化

22版新课标数学主要变化

22版新课标数学主要变化
2022年版的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相较于之前版本,主要变化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 课程理念的更新:强调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注重培养学生的
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的调整: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更加注重知
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减少了重复和冗余的内容,使得课程结构更
加清晰。

3. 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鼓励学
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

4.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
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以及数学
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5. 信息技术的应用:鼓励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软件、互联网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跨学科整合:提倡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数学与物理、化学、
生物等学科的交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7. 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教师和学校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包
括教材、教辅材料、网络资源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8.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终身学习,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这些变化旨在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学习任务群”与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及实例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学习任务群”与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及实例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学习任务群”与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及实例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本文以统编版四下第三单元为例浅谈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主题单元整合教学。

一、“学习任务群”与单元整合教学(一)单元整体设计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素要”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针对性的教学任务,而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围绕着此项教学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教学。

统编版教材不再是以单一文本为核心的课文教学,而是将单元视为一个整体,对单元内容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每一篇文章和助学系统都分别蕴含着不同的教学功能,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进行统筹教学。

(二)学习任务群整合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二、单元学习任务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我们可以直接用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作为学习任务群的主题——"轻扣诗歌大门",开展听说读写与探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情境可进一步分解为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包括8个学习活动。

走近诗歌活动1:了解诗调——知特点活动2:体会诗情——会赏析活动3:收集诗性——会积累走进诗歌活动4:培养诗心——会想象活动5:激发诗兴——会创作活动6:拓展诗蕴——会推荐走浸诗歌活动7:汇聚诗风——会创编活动8:弥散诗韵——会展示三、单元学习目标围绕大概念,将“轻叩诗歌大门”单元学习目标确定为:(一)知道1.记住生字、新词,理解词语,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读准多音字,正确规范书写并默写本单元的重点字词。

重新整合教材,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学目的

重新整合教材,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学目的

重新整合教材,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学目的一、重新整合教材,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的理解《新课标》指出: 教材既不是圣经,也不是普通的教学资源。

教材不仅提供教学材料,同时提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所以我们要走出“教材就是圣经”的误区。

重新整合,就是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重新整理组合,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逻辑性,条理性,教材的重新整合可以是一堂的内容,同一个主题的内容,同一个单元的内容,不同单元内容,甚至还可以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进行删减、补充、替换、改编、扩展、调整、组合等。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材的整合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实现把英语当成一种技能培养,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这一理论提出的依据1.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教学应当走出的几个误区》指出,教师不是教材的奴隶(slave), 而是教材的主人(master)。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能做到:1) 删减过于复杂的活动。

2)补充相关话题的适当内容。

3)替换过难或过偏的文章,对话或活动。

4)改编对不适宜或不完善的活动或内容。

5)扩展教材当中的一些活动。

6)调整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7)重组单元各个模块。

2. 在《仁爱版英语教材解析》中的第四点“转变思想观念, 科学使用教材”中提出“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并不意味着教材不合格或完全不适用。

即使再优秀的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有取舍和调整的余地。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调整并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评价成绩。

所以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performer),同时也是课程的研究者(researcher)和开发者(developer)。

不拘泥于教材并把握好中考命题原则,更好地发挥教材和教师自身的优势。

三、重新整合教材,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具体做法(一)一个课时内容的重新整合比如仁爱英语七年级上Unit 2 Topic 1 Section C.教材编排是这样的:1. Part 1a: Read and understandI am a boy. I'm thirteen years old. I come from England. I'm a student. I have a roundface, small eyes, a big nose and a small mout h. I have a sister. Her name is Amy…2. Part 1b: Work alone3. Part 1c: Work alone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mark T rue(T) OR false (F)(1) I have a big mouth and a small nose. ( )(2) Amy is ten. ( )…4. Part 2: Work aloneA. –Do you have a knife?-Yes, I do.B. –Do they have long legs?-No, they don’t. They have short legs.( )…5. Part 3: Group workWork in groups.A: Do you have a pencil?B: Yes, I do./No, I don’t.A: Does B have a pencil?…6. Part 4: Class activitiesLet’s chant. I see a round face, Just like mine…如果是按这样的顺序来完成教学任务不是很有条理,逻辑性不强,一堂课会显得是一个个的碎片组合而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分心,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新课标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标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教学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这场教学改革,并在实践中收获颇丰。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意义新课标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新课标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优化课程设置。

新课标教学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标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 强化评价改革。

新课标教学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教学改革实践体会1. 深入学习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深入学习新课标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明确了教学目标,了解了课程内容的变化,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语文课程时,我通过讲述故事、播放视频、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3.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数学课程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等方式,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注重实践教学。

例如,在教授物理课程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5. 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成长。

新课标下的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新课标下的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新课标下的教学资源有效利用1. 引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下的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和方法。

2. 教学资源概述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包括教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设施资源等。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新课标下的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策略3.1 合理选择教材新课标强调教材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材,并与其他教学资源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3.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丰富多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引入在线课程等方式,将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3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新课标强调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同事等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4 优化设施资源配置学校应合理配置教学设施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

同时,教师也应善于利用这些设施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

4. 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方法4.1 整合教学资源教师应将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教学资源体系。

例如,将教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等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4.2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4.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新课标强调因材施教。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

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5. 总结在新课标下,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和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英语教材的整合

新课标下英语教材的整合

新课标下英语教材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初中英语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相反,教材应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

英语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整合教材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且取得了一些成效。

我认为对于初中英语教材的整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研究教材,做好教材与教材之间的整合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适应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沟通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重组教材,整合教学”的英语学习,通过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课内外学习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

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的教学时,由于所教的学生学习水平稍高,大部分同学已经学过《新概念1》,新目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显然过于简单,很容易让学生由于学过同样的内容而失去兴趣,但学生的听说能力显然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备课组教师多次讨论协商,决定在学习《新目标》的同时,同步学习《展望未来》,通过补充学习资料,增补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扩大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展望未来》重视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采用辅导与练习结合的方式复习教材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基本语法结构,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同时《展望未来》和新目标的许多话题内容相似,对教材话题进行延伸,丰富了教材内容。

两套教材的同时使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教学实践反思总结(3篇)

新课标教学实践反思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线教师,我积极参与新课标的实践,努力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对我近期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以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学实践回顾1.课程设置与实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重新审视了课程设置,力求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与方法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评价方式改革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我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从传统的笔试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反思与总结1.课程设置与实施(1)优点: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不足:部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

2.教学方式与方法(1)优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不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3.评价方式改革(1)优点: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不足:评价方式改革过程中,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评价标准存在误解,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公正。

评价过程中,我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评价结果存在偏差。

四、改进措施1.优化课程设置,关注学生实际需求。

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

教研活动新课标详解

教研活动新课标详解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课标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本文将对教研活动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

二、新课标的核心理念1. 以学生为本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课程综合化新课标倡导课程综合化,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将学科知识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4. 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研活动新课标详解1. 教研活动的目标教研活动的目标应与新课标的核心理念相一致,主要包括:(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教研活动的内容教研活动的内容应围绕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课标解读与培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

(2)教学设计研讨: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教学设计研讨,探讨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融入教学实践。

(3)教学案例分享:组织教师分享教学案例,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研讨:探讨如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5)课程资源整合:研究如何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课程综合化,提高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课标关于课程资源方面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标关于课程资源方面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标关于课程资源方面的内容义务教育课标是指教育部制定的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内容和要求的准则,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

课程资源是指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辅材料、多媒体课件、网络教育资源等。

本文将从教材、教辅材料和多媒体课件三个方面来探讨义务教育课标关于课程资源方面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托,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义务教育课标明确规定了教材的选用原则和要求。

教材应根据国家文化传统和社会需求,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为目标。

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相联系,体现德育、智育和体育融合发展的理念。

同时,教材编写应科学合理,结构完整,布局清晰,知识点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材还应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教辅材料是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思路有着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课标要求教辅材料应与教材相适应,既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又要符合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教辅材料应立足于问题与实践,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辅材料还应结合学科的特点,突出重点、难点,提供充分的练习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多媒体课件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的教学资源,能够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课标要求多媒体课件应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注重简洁明了,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和难点。

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应便于教师操作和学生理解,提供丰富的例题和实例,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和链接,方便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索。

总之,义务教育课标关于课程资源方面的内容要求教材、教辅材料和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教学目标相适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这些资源应科学合理,内容丰富,适应时代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语文课程内容更加紧扣学生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文学文化的了解,教师们要做的就是把新标准下的内容灵活地运用,让学生从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收获。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结合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完善现有教材,充实课程资源,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资源的不断更新。

其次,要建立一个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框架,灵活运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非正规化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语文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把教学指导的知识点分成感知和操作层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此外,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建立多媒体学习环境,把虚拟现实、虚拟技术等新技术引入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形成更加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模式。

新课标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标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标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标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学生中心: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

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3. 注重过程评价:新课标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4. 整合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教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 创新教学方法:新课标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新课标初中生物课程资源整合

新课标初中生物课程资源整合

新课标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整合摘要:新形势下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整合学校、社区、生活经验、媒体资料等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关键词:生物课程资源;整合;利用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一、充分利用、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1.教材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将教材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材资源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以知识的获得和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综合实践课程侧重探究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获得体验,以学生的探究或实践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

目前我们使用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的结构由3个板块构成。

其中,问题解决板块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活动,主要有探究活动、调查活动、实验活动、讨论活动等共21个。

这些活动都能使学生将教材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如“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酸雨对种子萌芽的影响”等。

将这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在课外以小组形式进行实践探究。

2.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的整合利用课堂教学过程,将教学活动与学生动手制作、课外观察整合到课程资源中。

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学习“植物的开花与结果”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做花的结构模型,通过实践来获取对花结构的理解。

有的同学用橡皮泥,有的用彩纸,很多学生的选材、制作方式都超出教师的要求和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物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整合摘要:新课程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专业能力要求。

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利用的整合者,通过课程资源有目的、有组织的投放,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理解。

关健词:初中物理课程资源教师整合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一大不足就是教学内容偏旧,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

造成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枯燥无味和神秘难学之感。

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际,是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亲自动手收集资源;从感性材料的展示,相关资料的引入来完成知识的传授。

即使课堂形象生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留心生活的个性。

在新课程理论的引导下,物理教学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积极开展着。

不少地方编写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作为物理教师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在什么时机有效利用呢?一、课程资源整合的概述课程资源: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常把课程资源划分为以下五部分:1、自然资源:如自然风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等。

2、社会实践资源:如生活实践、家庭教育、社区人文、学校环境等。

3、课本资源:如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育方针、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视、网络等。

以上三种资源是最原始的课程资源。

4、学生资源:包括学生对原始资源的自我认识和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学习所获得的资源。

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

5、教师资源: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收集者,整合者,投放者,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

物理课程资源整合: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为建构学生的认知,采用教师对相联系的各种资源整合、投放,帮助学生做出主动的信息加工,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从而建立学生主体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与认知相联系的各种资源,经过教师的组合所形成的传媒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所运用的各种资源,把这些要素加以地重组或结合,使之相互融合并产生整体的教育合力。

这个过程称之为课程资源整合。

二、课程资源整合中对教师的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将给教师的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课程资源的扩展,使教师选择的余地加大,选择的机会增多。

这样的优势是能够满足教学的多种需要,但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

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挑战。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1、教师要加强学习。

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以外,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先进文化都要学习。

要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积累知识,这样,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2、教师要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罔”,教师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要善于分析问题和现象,继而做出科学的判断。

3、教师要勤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不足和缺点,检验我们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及时纠正我们错误的做法。

4、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

21世纪是一个加强合作的时代,不懂合作就无法取得成功。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

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许多教育资源稍纵即逝,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整合的技巧物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学校和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物理课程的实施所起的重要作用,将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但究竟哪些资源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多样的种类和存在方式,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丰富和灵活,从而教师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给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对课程资源的作用、配置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各学校都应该根据标准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配置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

通过合力配制和有效使用,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广大教师也应该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现有条件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验技能,提高物理学教学质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面:①文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除教科书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编写某些教学补充材料、校本课程。

学校图书馆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

科学教育不可能只通过课堂学习来进行,课外阅读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②利用与整合实验室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求大部分物理课在实验室中进行,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场所等的资源建设,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进行探究活动。

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廉价材料和器具,设计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

改变目前实验内容和器材全国同一的现状,有利于学生体会物理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

③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具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

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由于其交互性、智能性和仿真性的特点,可以丰富学生对于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

教师和教师可以学习和尝试制作CAI课件,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建立媒体资源库,通过校园网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

(2)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社会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丰富的科学教育场所和途径可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

社会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科技馆、展览会、少年宫、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

电视是一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电视中的科学教育栏目,要使学生养成习惯,关心电视中的科学节目,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养成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

科技馆、少年宫集中了许多有趣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教育资源。

参观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

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科学教育网站,对于扩大知识面很有好处。

一些诸如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网站(Web Quest),可以促进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

教师向学生介绍和加以引导,或者利用下载内容开展教学,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开发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系统。

例如初中物理对浮力的概念的教学中,学生由生活的感受对浮力有初步的认识,但对浮力的方向,任何物体浸入液体中受浮力的认识不足。

我们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出发,提出以下教学设想:1、给学生讲皮球掉进树洞的故事后,问:向树洞中倒入水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学生齐声回答:是浮力。

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浮力的例子,学生会举出如木块、轮船等在水中受浮力的例子,这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对浮力的认识。

这是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课程资源。

2、教师问:人在水中游泳时受不受浮力?你有什么感觉?从学生的讨论中总结出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3、教师很神秘地问: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都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那么沉入水中的石块受不受浮力?这时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设想,教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有同学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放入水中示数变小,说明石块也受到浮力。

4、师生共同概括出浮力的概念。

本例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动手操作的感受、教材是我们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整合者,通过课程资源的投放,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理解。

既实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和个体的和谐统一。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的存在的问题1、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滞后。

广大教师仍然受到教材的制约,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甚至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现象很普遍。

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专家和教材编写者的工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没有根据本地区、本校的情况开发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不足,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

观念的滞后不仅影响到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而且必将对新课程改革形成障碍。

2、教师缺乏课程资源的整合的技巧。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

特别是缺乏课程资源的整合技巧的学习和专家的指导。

3.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由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局限,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常涉及的是传统资源(如教学用书、实验室等),对社会实践资源,在网络平台下的资源等整合涉及较少。

参考文献: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2.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3.陈凯.基于探究教学的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9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