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文章作者乔治·伽莫夫及其在科学界的地位。
2. 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子会被压扁?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乔治·伽莫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科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疑问和期待。
3. 教师板书课题《被压扁的沙子》,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沙子的秘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子的组成和特性。
2. 引导学生探究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沙子的组成:主要是二氧化硅(SiO2)。
2. 讲解沙子的特性:小颗粒、无粘性、流动性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沙子在特定条件下为何会被压扁?【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沙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沙子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沙子被压扁原因的猜想。
3. 教师总结并讲解沙子被压扁的科学原理。
第三章:微观世界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2. 引导学生探究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和分子的基本结构。
2. 讲解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如何影响沙子的形态?【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原子和分子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结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原子和分子作用的认识。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实验探索【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沙子被压扁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内容】1. 教师演示实验:用显微镜观察被压扁的沙子。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沙子的形态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这是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第1篇这篇课文选自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新疆域》,他是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中作者以"被压扁的沙子"作论据,猜测恐龙灭绝是某个星体撞击地球造成的。
但又不急于对所要阐明的主旨进行论证,而是先引入“问题”: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还是“火山”?摆出问题之后,才来探讨“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
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
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由此,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并非由于“火山”。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大致脉络。
同学们认真阅读这篇课文以后,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些练习来检验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潮xī()天衣无fèng()追sù()yǔn()石jié()难yǎn()射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4.阅读课文,回答(1)-(4)题。
(1)用“‖”给这几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2)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及依据有两种,各是什么?① 原因是()依据是()② 原因是()依据是()(3)这几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4)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5.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的。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假说。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科学术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科学证据进行推理和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证明恐龙灭绝原因中的作用。
(2)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推理过程。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术语。
(2)体会作者科学思维的严谨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科学概念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检查预习(1)请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字词读音。
(2)提问学生对作者阿西莫夫的了解。
3、整体感知(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4、精读课文(1)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明确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2)重点讲解“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5、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的观点是否有说服力?为什么?(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6、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说,如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
(2)让学生思考这些假说与本文观点的异同。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科学知识。
(2)强调科学探索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不断的创新。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概念,理解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形成原因、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关注“被压扁的沙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展示“被压扁的沙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其价值。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被压扁的沙子”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被压扁的沙子”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一科学概念,掌握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 “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 地球历史的演变与“被压扁的沙子”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地球历史的演变与“被压扁的沙子”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历史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演变过程。
2. 新课导入:介绍“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被压扁的沙子”在地球历史演变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地球历史演变的相关图片、视频、PPT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教学卡片等。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七、教学步骤:1. 回顾导入:通过展示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历史的演变。
2. 案例分析:展示地球历史中的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被压扁的沙子”的作用。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并分享讨论成果。
4.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1.3 教学步骤:1.3.1 播放与文章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视频,创造氛围。
1.3.2 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1.3.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1.3.4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第二章:文章内容梳理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培养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和归纳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2.3 教学步骤:2.3.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注意重要信息和论点。
2.3.4 教师通过图表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2.3.5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第三章:深入解析文章论点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论点,并能够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文章的论点和相关的证据。
3.3 教学步骤:3.3.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论点和相关的证据。
3.3.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论点的合理性和相关证据的力度。
3.3.3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3.3.4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3.3.5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分析和解读论点及其证据。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将文章的论点应用到实际案例中。
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2 教学内容:实际案例和与文章论点的关联。
4.3 教学步骤:4.3.1 教师介绍与文章论点相关的实际案例。
4.3.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与文章论点的关联。
4.3.3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4.3.4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思考。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如地质学家阿莫迪诺夫妇的研究成果。
2.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 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写作练习。
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文章内容、作者介绍、科学知识等相关资料。
2.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如阿莫迪诺夫妇的研究论文,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3. 准备写作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阿西莫夫,以及他的科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被压扁的沙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 科学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如地质学家阿莫迪诺夫妇的研究成果。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设计《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铱(yī)”等。
明确“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概念在文中的含义以及它与恐龙灭绝原因之间的联系。
2.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包括说明顺序(如本文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并能在文中准确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例如能够从文中提炼出支持“撞击说”和“火山说”的证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圈点批注重点语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2.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将《被压扁的沙子》与同单元的其他科普文章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加深对科普说明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例如,通过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逻辑顺序,从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分析问题(两种假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再到解决问题(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支持“撞击说”)。
2.掌握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例如,文中在说明“撞击说”时举了斯石英的例子,要让学生理解这样举例的目的是为了更直观地解释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原理。
(二)教学难点体会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如准确性和严密性。
例如,文中“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中的“似乎”“应该”等词,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在表达上的严谨性,既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推测性,又不失科学性。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案:被压扁的沙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子在压力下的变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2.探究压力对沙子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原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准备:1.准备一小部分沙子;2.准备两面压力平衡器;3.准备两张透明胶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小部分沙子,并问学生:如果把这些沙子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
2.实验部分(15分钟)a.实验1:将沙子放在压力平衡器上,让学生用手按下压力平衡器,观察沙子的变形情况。
b.实验2:将透明胶布贴在压力平衡器的两面,确保平衡器上下的压力相等,再将沙子放在上面,让学生观察沙子的变形情况。
3.讨论与归纳(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归纳出沙子在压力下的变形特征。
学生可以提出沙子变扁、变短等观察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形情况。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了解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4.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准备一些沙子和压力平衡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压力对沙子变形的其他因素,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
小组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同时也是巩固他们对压力和变形的理解。
5.总结(5分钟)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强调压力对物体的影响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更多有关压力和变形的实验,深入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2.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变形现象,如弹簧、气球等,思考其中的原理。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观察是否细致等;2.听取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评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3.通过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
(2)理解文章阐述的科学原理。
2、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恐龙灭绝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被压扁的沙子》。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思考: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探讨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2、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明确:作者先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然后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得出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而非火山爆发的结论。
(四)精读课文1、分析说明顺序(1)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明确:逻辑顺序。
文章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2)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明确:使文章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2、体会语言特点(1)找出文中体现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例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句中的“并不是所有”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表明还有部分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
(2)小组讨论: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五)探究主旨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明确:作者通过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讨,向读者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强调了科学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验证。
2、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关于恐龙灭绝的其他观点。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以自学为主,把握《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内容,理清逻辑思路,巩固学习效果。
2.体会本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语言特点。
一、作业展示,导入新课1.作业展示展示学生作业,归纳其中所举事例,分析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2.导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阿西莫夫提出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中提出观点后,又用另一个例子印证了这一观点,这就是《被压扁的沙子》。
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自主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作业展示,督促学生主动探索,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深入理解本文材料与观点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自主阅读,运用知识1.明确学习任务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明确学习任务。
(师生一起讨论归纳后,明确任务)自读任务:(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3)深入阅读,分析文章涉及了哪些领域,是如何关联的。
阅读方法:圈点勾画,做好批注,归纳总结。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总结。
(2)学生交流方法和结论,教师指导。
(3)每个自读任务指名2—3人展示阅读成果,示范性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预设《被压扁的沙子》内容梳理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们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7段):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7—10段):讲述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第11—13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子的特性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 让学生掌握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及其在地质学上的意义。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沙子的特性:沙子的组成、大小、形状等。
2. 沙子的分布:全球沙子的分布情况及我国沙化土地的现状。
3. 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地质作用、气候变化等。
4. 沙子在地质学上的意义:沉积岩的形成、地层的判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沙子的特性、分布以及被压扁的原因。
难点:沙子在地质学上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沙子的特性、分布、被压扁的原因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沙子被压扁的情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沙子在地质学上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沙子的分布情况,引发学生对沙子的兴趣。
2. 讲解沙子的特性:介绍沙子的组成、大小、形状等基本特征。
3. 讲解沙子的分布:讲解全球沙子的分布情况,重点介绍我国沙化土地的现状。
4. 讲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讲解地质作用、气候变化等导致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5. 分析实际案例:展示沙子被压扁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现象。
6. 讲解沙子在地质学上的意义:介绍沙子在沉积岩的形成、地层的判断等方面的作用。
7.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沙子在地质学上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沙子的特性和在地质学上的意义。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沙子特性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沙子分布的认识,通过问题解答和地图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对沙子被压扁原因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参与度进行评估。
4. 评价学生对沙子在地质学上意义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学科领域:自然科学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形成和沙子的特性。
2. 使学生掌握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2. 沙子被压扁后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沙子被压扁的原理。
2. 实际操作沙子压扁实验。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漠的形成和沙子的特性。
2. 探究沙子的特性: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沙子的特点,如流动性、磨蚀性等。
3. 讲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岩石压缩等导致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4.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沙子压扁实验,解释实验原理。
5.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沙子压扁实验,观察沙子的变化。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沙子被压扁的实际应用。
2. 讲解沙子被压扁的影响:介绍沙子被压扁对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沙漠治理、工程建设等,探讨沙子被压扁的实际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沙子被压扁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5. 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沙子被压扁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兴趣。
三、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身边的沙子应用实例,了解沙子被压扁的实用性。
3.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沙子被压扁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沙子压扁实验中的操作技能。
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和地质变迁。
教学内容:1. 介绍文章作者和出处。
2. 简述文章主要内容及其科学价值。
教学步骤:1.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演化史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视频中所展示的地质变迁现象。
3. 简介《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并提出探究问题。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2. 评估学生对文章背景和内容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沙子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沙子的形成和成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沙子的形成过程。
2. 沙子的主要成分及其特性。
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沙子的特征。
2. 讲解沙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沙子形成的影响。
3. 分析沙子的成分,引导学生探究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沙子形成和成分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生命的奇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联。
2. 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提出探究问题。
2. 通过图文资料,讲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
3. 讨论沙子在生命演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奇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阐述。
2. 评估学生对沙子与生命起源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地质变迁与生命演化1. 让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地质变迁的概念及其类型。
2. 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教学步骤:1. 讲解地质变迁的概念及其类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人教版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理解“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o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
o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斯石英的图片和性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o通过逻辑推理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理性的科学态度。
o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日常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o分析文章中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
2.教学难点:o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斯石英性质与具体的地质现象相结合。
o培养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沙子在极端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回答)o展示斯石英的图片和性质,激发学生兴趣。
o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沙子有关的科普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o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o教师讲解生字词,如“斯石英”“撞击”“褶皱”等。
o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斯石英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它在地质学中有什么应用?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o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文可以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斯石英的性质、发现过程以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o学习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提问:斯石英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斯石英是一种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具有极高的密度和硬度,能够在极端条件下保存下来)▪提问:斯石英在地质学中有什么应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斯石英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以及地球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陨石撞击等)o分析“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的关系:▪提问:课文中的“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的是在陨石撞击地球时,由于高温高压而形成的斯石英)▪提问: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的形成与陨石撞击地球有关,而陨石撞击可能导致了恐龙的灭绝)4.课堂小结o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以及“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的关系。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课,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岛屿形成的过程;学习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探究,让学生学会珍惜和爱护地球,学会如何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岛屿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了解海平面上升和降低的影响。
2、学习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激发学生对环保的意识和行动。
四、教学方法:1、案例探究法。
2、合作探究法。
3、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热身:可以在教室中挑选一些容器,放入不同口径的沙子,并让学生之间比较沙子之间的差异。
可以问问学生,为什么这些沙子的差异如此明显。
2、任务导入:通过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将课题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比如:为什么有一些地方有岛屿?岛屿是怎么来的?3、探究过程:(1) 让学生利用参考书籍和互联网,探究岛屿形成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2) 让学生组成小组,对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尤其是对地形的影响进行探究,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是如何影响地形的?可以让学生用海绵沙子做成立体模型,展示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3) 引导学生对地球上的一些岛屿进行分析和当地的环保情况的分析。
通过分析海洋垃圾污染和温室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力量,加入到珍爱环境的行列中。
4、思考总结:让学生向全班展示他探究发现的成果,并总结出一个结论:地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时一地的自然变化都会对整个地球环境产生影响,岛屿的产生也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我们应该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5、反思交流: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同组同学一起评价对方的探究成果和表现。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
(2)把握本文说明的事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恐龙图片)同学们,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一时,但在大约6500 万年前,它们却突然灭绝了。
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提出了种种假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西莫夫的一篇科普短文《被压扁的沙子》,看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揭示恐龙灭绝之谜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梳理。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对立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然后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论证“撞击说”的合理性,最后得出结论。
文章采用的是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教师示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这句话中的“并不是所有”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学生自主寻找文中语言准确、严密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3、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一、教案概述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概念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1. “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及其特点。
2. 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被压扁的沙子”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材《被压扁的沙子》。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4. 相关实践活动资料。
学生准备:1. 预习教材《被压扁的沙子》。
2. 搜集与“被压扁的沙子”相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沙子,提问:你们知道沙子是怎么形成的吗?2. 学生分享沙子形成的过程。
3. 引出“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及其特点。
2. 介绍“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
2. 各组分享实践活动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2. 介绍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被压扁的沙子”的知识。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应用原理。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被压扁的沙子》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相关知识: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地球演化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被压扁的沙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文中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被压扁的沙子》2. 相关知识资料: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准备:1. 课前让学生预习《被压扁的沙子》,了解文章大意。
2. 准备相关知识资料,包括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PPT slides。
3.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评价标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动画,介绍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实例,引发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被压扁的沙子》,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5. 汇报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请几名同学展示]
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三)顺意品言
同学们对逻辑顺序有了基本认识,可是将深奥的事理由浅入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需要缜密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语言这个有效的交流工具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品味文章语言特点也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一项基本能力
1、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
抵达地球,是导致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客观事实,还是根据现象推出的结论?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得出结论如果去掉“也许”,句子意思就成了一个科学的判断,与客观事实不符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去掉“也许”,句意过于绝对化,与客观事实不符)
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应用,却足以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和严密的特点了
2、请看这两句话:
(1)如果在850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2)如果在大约10000C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像(2)一样,把表示温度和时间的词换成不确定的大约数字,行不行?
(不行因为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温度和时间是推测出来的,还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数字必须采用经过科学验证后确定的数字,数字的运用同样可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3、(学以致用)你在文中还能找出与前两个事例相似、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句子吗?尝试分析这些句子
4、小结: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四)悟意会言能力尝试
阿西莫夫除了这篇文章提到恐龙灭绝的问题,他的另一篇文章《恐龙无处不在》也与恐龙灭绝有关,《恐龙无处不在》跟《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异同点?
请大家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就两文异同点互相交流
(若时间充足,请大家齐读《恐龙无处不在》的第一句话,提示他们:生活中一些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存在着内在联系,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你肯定会有独到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