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兵车行 杜甫律诗五首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
“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
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
“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
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
杜甫《兵车行》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杜甫《兵车行》原文|译文|作者简介《兵车行》是一首叙事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首诗作者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兵车行》原文唐代: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译文及注释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兵车行(杜甫)原文及赏析

兵车行(杜甫)原文及赏析
兵车行(杜甫)
原文:
晚岁暮云封霞色,中庭没马嘶箜篌。
报君黄粱夜蛾女,明朝帘幕卷西风。
赏析:
杜甫的《兵车行》是一首五言绝句,以深沉的笔触展现了战争带来
的残酷和痛苦。
该诗写景凄凉,通过描绘战场上的残酷场面,表达了
对战乱的深切关注与忧虑。
首句“晚岁暮云封霞色”,以夕阳将落的时刻来描述兵车行进的场景,晚霞渐渐消失,正如国家逐渐沉沦于战乱之中。
接下来的两句“中庭没马嘶箜篌”,通过声音的缺失来强调战场上的
沉寂与凄凉。
形容战场上无马嘶声,没有箜篌音乐的欢快,反衬出战
争的残酷。
最后两句“报君黄粱夜蛾女,明朝帘幕卷西风”,以对居住在帝王身
边的女性的关怀来表达对战乱中无辜民众的同情和援助之心。
晚上吃
黄粱美梦,但现实中女性却被迫追随着战车,夜晚并不安宁。
反观明
天的清晨,暗示着更加剧烈的战事即将到来。
整首诗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心和担忧,写实的
描写手法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和残酷。
通过描述动静对比和
情景描写,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更增加了读者对战争的反思与思考。
总之,杜甫的《兵车行》以简洁凄美的文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通过战场上的景象和对宫廷生活的对比描写,使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无辜民众的同情,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这种饱含情感的创作方式,让人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深伤痛和对社会和平的珍惜。
《兵车行》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兵车行》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兵车行》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
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兵车行》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作品原文兵车行作者: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品注解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
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南)一役,死数万人。
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
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
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
这是一首乐府诗。
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
《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奔跑。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冲。
10.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杜甫——《兵车行》

杜甫——《兵车行》杜甫——《兵车行》《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
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兵车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题解:玄宗天宝十(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伐南诏,结果大败,侍御史杨国忠掩盖真相,反说他有功,再募兵补充军力。
百姓不肯应募,杨国忠下令捕人从军,造成妻离子散、哭声震天的凄惨情景。
妻子:妻和子女。
干:犯,冲。
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里正:即里长。
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
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
这里暗喻唐玄宗。
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
这里举其成数。
县官:指官府。
赏析: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篇1杜甫《兵车行》【原文赏析】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解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
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
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
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韵译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
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
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
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兵车行》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原文翻译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去的时候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唐诗赏析-杜甫《兵车行》原文及赏析

杜甫《兵车行》原文及赏析'《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
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兵车行》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去从军出征时尚未成丁,还要里长替裹头巾,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兵车行杜甫最有名的诗

《兵车行》作者: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注解】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
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南)一役,死数万人。
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
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
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
这是一首乐府诗。
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
《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奔跑。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冲。
10.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11.但云:只说12.点行(xí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13.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14.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
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兵车行》杜甫

《兵车行》杜甫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
“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
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
[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兵车行 杜甫赏析
![[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兵车行 杜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42563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4.png)
[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兵车行杜甫赏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
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兵车行》作者: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解】: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兵车行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
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
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
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
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韵译】: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高考语文必背名篇名句:杜甫《兵车行》

高考语文必背名篇名句:杜甫《兵车行》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常常会出现名篇名句的选读与解析题目。
而杜甫的《兵车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高考必背之作。
本文将从背景、内容和名句解析三个方面分别对杜甫的《兵车行》进行阐述。
背景《兵车行》是杜甫的一首乐府大曲,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时值安史之乱,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危险时期,整个社会的生活和生产都被战争带来的破坏所影响,百姓们生活艰苦,流离失所,生活十分艰辛。
此时杜甫踏着战争的脚步,深入战场,亲眼看到了士兵们饥饿、疲惫、流离失所的惨状。
此时的他深受战争的冲击,无法平复内心的痛苦。
因此,他写下了《兵车行》,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深挖战争的根源,表达了自己的反战思想与人道主义思想,是一首抒发哀怨、倡导和平、批判战争的诗篇。
内容《兵车行》开篇即道出了对战争的厌恶:“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全诗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生民的苦难,以及战争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破坏。
其中,杜甫以抒情的语言表现了自己返乡时的无奈;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战场上的种种悲惨景象;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战争背后的荒唐和虚伪。
在《兵车行》中,杜甫塑造了一个现实的残酷和惨淡的生活世界,但这并不是一味的煽情,它是从杜甫笔下的生命中所见所闻中展现出来的。
他看到了生活在战火中的百姓的流离失所,看到了士兵们饱经艰苦,也看到了战争背后的国家危机和社会矛盾。
名句解析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这是《兵车行》的开头,诗中所展现出呈现了士兵们饥饿、疲惫、流离失所的惨状,也折射出战争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破坏。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话在《兵车行》中出现的时候,让读者倍感惊讶。
杜甫此时用一种非常顺畅,风趣而颇有思想性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驾驭和时机的把握的考虑。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应该要享受生命,在适当的时候,好好庆祝一下。
3.“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句话流畅自然,通过表达对春庭月美好的感受,来表达对家园的眷恋和深深的思念。
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优秀

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优秀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优秀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优秀1题解《兵车行》是杜诗名篇。
诗人以满腔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露了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寄寓着对苦难的强烈同情,充满非战色彩。
它的写作时间,有天宝七载(748)、八载、九载、十载、十一载等多种说法。
其实唐朝战争十分频繁,抽丁拉夫、生离死别的情形并不少见。
因此,这首诗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不一定为某一具体历史事实所局限。
清代浦起龙的《读杜心解》编入天宝五载至十三载,其间杜甫都在长安。
句解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战车隆隆地响过,战马不停地嘶鸣;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挂在了腰上。
诗一开篇即展现了兵车队伍出征时的情形,场面真实,语言流畅,声韵铿锵有力。
“辚辚”,车行的轧压声。
“萧萧”,战马嘶鸣声。
“行人”,指兵士。
相对于下文的“役夫”(从军多年的征戍军人)而言,这里是指行经咸阳桥的新征军士。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四句写军队开拔时送行的悲惨场面,从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中,集中表现了当时众多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爹娘、妻子和儿女跑着为被征的亲人送行,踏起来的尘土遮住了咸阳桥。
他们有的扯住亲人衣裳,有的因情绪激动而以脚跺地,拦堵着京郊大道放声哭嚎,哭声一直冲上了九重云霄。
这样一个行军相送的场面,古今皆有,但如此仓促、混乱、悲惨,说明战争正在进行,社会处于混乱动荡之中,百姓正在遭受苦难。
父母送儿、妻子送夫、儿女送爹,说明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只剩下老弱妇幼。
“走”,奔跑之意,既说明不忍分别,又点出行军之急。
这一走,凶多吉少,谁知道是死是活?因而家人追奔呼号,这样的生死离别,怎不使人悲痛欲绝!“耶娘”,同“爷娘”,指父母。
“咸阳桥”,在西安西北的渭河上,又称西渭桥,是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要道。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道旁有个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这情景的起因。
杜甫《兵车行》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兵车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注释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
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
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
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
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
这是一首乐府诗。
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辚(lín)辚:车轮声。
《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
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干(gān):冲。
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但云:只说点行(háng)频:此句中“行”的读音颇存争议,也有的读作“xíng”。
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可见“点行”中的“行”的意义应与“军队”有关。
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96页对“行”的注音解释中,读“xíng”音的14种义项里边没有与“军队”相关的解释而当“行”读“háng”音时,其八种解释中的第二项这样注解的:“古代军制,二十五人为行。
杜甫《兵车行》赏析

杜甫《兵车行》赏析杜甫《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题解:玄宗天宝十(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伐南诏,结果大败,侍御史杨国忠掩盖真相,反说他有功,再募兵补充军力。
百姓不肯应募,杨国忠下令捕人从军,造成妻离子散、哭声震天的凄惨情景。
妻子:妻和子女。
干:犯,冲。
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里正:即里长。
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
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以开疆拓土著称。
这里暗喻唐玄宗。
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
这里举其成数。
县官:指官府。
赏析: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⒌那榭觥H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高三语文新课 第16课 兵车行 第17课 李杜诗五首 人教版

高三语文新课第16课兵车行第17课李杜诗五首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16课《兵车行》第17课《李杜诗五首》第16课《兵车行》(一)就第一段提问:这一类出征属于什么性质?人民为什么如此怨气冲天?人民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态度是不同的。
就唐代来说,在反抗异族入侵的战争中,边防将士曾发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的誓言;在平定国内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也出现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杜甫《新婚别》)那种妻子勉励丈夫努力作战的动人情景。
但对于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扩边战争,人民是反对的,所以出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惨情景。
(二)讲析第二段1. 通过“行人”之口,申述了人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怨恨。
2. 经得起苦战本是关中的征夫戍子的优点,但在频繁的扩边战争中却更累了他们自己,使他们像鸡犬一样地被驱使、被奴役。
3. “或从十五”以下四句互体见义,一与三,二与四句各自呼应,诗义互见。
四句意谓十五岁尚得里正为之裹头的时候,就被征北防河,归来后虽年至四十,满头白发,仍被征西去营田戍兵。
(三)本文特色1. 思想感情:站在人民一边,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人民性)。
2. 表现手法:借助于客观叙事中寓感情,铺叙为主,抒情为辅。
3. 构思特点:通过旁观者和役夫的对话(代言体)来表现。
第17课《李杜诗五首》《客至》诗中的情致理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
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
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奥秘:原来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
这其实正是为下句作铺垫,因为下句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
杜甫:兵车行

杜甫:兵车行【兵车行】作者: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陽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陰雨湿声啾啾。
注释: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
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
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着称。
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
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译文: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陽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
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
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
你没听说吗?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
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杜甫律诗五首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粗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辚辚(lín lín)荆杞(qǐ)比邻(bì)虎贲(bēn)
B.盘飱(sūn)旧醅(pēi)青冢(zhǒng)景(yǐng)
C.阏氏(yān zhī)万壑(hè)(jì)识(xǐng)
D.崔旰(gàn)郭英义(yì)坼(ché)轩(xuān)
2.下列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云宵烦怨环佩寒霄寂寥
B.憔悴眉黛戎马乾坤琵琶
C.危樯盘飱樽酒裹头戊边
D.啾啾霓裳紫冥伸恨陇亩
3.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陇亩无东西(不分东西,指行列不整齐)
②耶娘妻子走相送(跑着的意思)
③长者虽有问(指年长的人)
④县官急索租(本指朝廷,诗中引申为官府)
⑤秦兵耐苦战(秦地兵,即敌方的士兵)
⑥点行频(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⑦画图省识春风面(约略看出)
⑧花径不曾缘客扫(因为)
⑨群山万壑赴荆门(奔赴)
A.①⑤⑥⑨B.②④⑥⑧C.③⑥⑧⑨D.④⑥⑦⑧4.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
③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5.对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兵车行》是一首乐府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这首诗在广阔的背景上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并深刻地揭示了人民苦难的根源。
作者杜甫。
B.《咏怀古迹》(其三)是选自《咏怀古诗》五首中的一首,是歌咏王昭君的。
C.读《蜀道难》一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不断出现在面前,那阔大的意境和逼人的气势,让人叹为观止。
D.《旅夜书怀》是诗人在从成都到渝州、忠州的途中写的。
旅夜,旅途之夜。
6.默写各句。
(6分)
(1)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
(3)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分明怨恨曲中论。
(5)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二、阅读部分(32分)
7.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三十四》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8分)
古风·其三十四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
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填空。
(6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诗中“思归客”“一腐儒”指的是何人?(1分)
(2)颔联表面是写“片云”“孤月”,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表现手法上,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2分)
(3)把握全诗,简析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9.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6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中表现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是哪两句?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第三联从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刻画了孤雁的鲜明个性,而结尾用了________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10.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①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②。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③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太白:这里指太白星。
②天关:星名。
诗里指想象中的天界门户。
③武功:这里指武功山。
太白山“南连武功山”。
(1)这首诗写出了太白山的高峻雄伟,诗中是怎么写的?(用自己的话回答)这里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2)李白登太白峰,幻想神游天界,这是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说诗中最后一段的含义,并具体说说这一联表现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试结合词中的具体意象略作说明。
(4分)(2)这首词如何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试任选相连的两句诗,略作说明。
(2分)
参考答案
一、1.D2.B3.D
4.(1)夸张(2)夸张(3)拟人(4)比喻
5.B
6.①蓬门今始为君开②星垂平野阔③乾坤日夜浮④千载琵琶作胡语⑤三峡星河影动摇⑥群山万壑赴荆门
二、7.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着墨,极力渲染胡兵的猖獗,灾祸惨重,直接抒发诗人对无辜者的同情;杜诗写安史之乱的根源、后果。
从结构上看,李诗靠感情的流动来组织材料,杜诗采用层层递进,章法严密。
从语言上看,李诗语言鲜明生动,音韵和谐优美,真率自然,豪放,杜诗语言苍劲,凝练,准确,有力。
8.(1)杜甫
(2)远在天边,忠心象孤月一样皎洁的诗人自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诗人长期飘零,历尽艰辛,至老仍身如浮云,不得定居,顿生感慨。
然而诗人并没有因年老多病、环境恶劣而意志消沉,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奋发精神。
9.(1)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渴望骨肉团聚,梦想知友重逢的思念之情。
(2)心理反衬爱憎
10.从西面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
(1)表现太白山的雄峻高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2)运用了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
诗人登上太白山,与太白星对话,并为“我”打开了通向天界的大门,表现出太白山的高耸入云的雄姿。
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3)表现了诗人因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内心苦闷,想远离人世,但又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复杂心理。
11.(1)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
意象:“江水、青山、鹧鸪声”等。
意境抑郁苍凉、寄托对明天的期待和信念。
(2)略(提示:1、2两句,有抑郁孤愤之义;3、4两句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之悲溢于言表;5、6两句表抗金决心,收复失地的企盼;7、8两句衬托自己忧国忧民的愁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