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冷漠成因及其改进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47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冷漠成因及其改进措施

柳依依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道德冷漠是社会转型时期过渡性的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普遍反映形式。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同样面临着道德形态转变的问题。道德冷漠与道德拯救问题更是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关注,各行各业都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当下中国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针对我国近几年道德冷漠事件频发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提出相应改善措施。

关键词:道德冷漠;成因分析;改善措施

作者简介:柳依依,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047-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道德修养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大家给予“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等人的“最美”评价就真实体现了人们对高尚情操的诉求和对美好品德的褒奖。可与此同时,在团结友爱的“正能量”大环境下,依然有不和谐的道德冷漠画面出现。笔者针对当下我国社会道德冷漠现象形成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提出相关对策。 一、道德冷漠问题研究缘起 “李刚门”和“药家鑫案”虽已成往事,但作为社会道德失衡的标志性事件,其中无视道德责任、任意践踏社会道德的行为值得我们深思。两个肇事者撞人后均没有寻求补救措施挽救受害者生命,更没有反省自身过错,而是试图逃脱惩罚。前者以权力威胁别人,后者用暴力消灭证据,两位肇事者对生命的无视和对道德的冷漠令人唏嘘;之后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以一个小女孩的生命为代价,测试了这个社会的道德感,可惜结果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路人的“视而不见”直观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群体道德意识淡漠现象的严重,这种严重性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埋下了隐患,急需要我们对其加以分析与控制。 道德冷漠是社会转型时期过渡性的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普遍反映形式。处在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均需要优化,这种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例外,我们的社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的种种变化让我们的社会转型更加复杂:生产力的变化、经济制度的变化、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变化等等,道德冷漠现象正是基于以上转型时期的变化产生的。因此,积极进行历史反思,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对道德冷漠现象追根溯源,努力探究其深层根源,这于新时期道德重建而言是极其必要的。 二、道德冷漠现象成因窥探 伴随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人们有了更好的生活享受:精细分工给我们带来了更高的工作效率、市场经济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流通、信息传播多媒体化让我们获取信息更便捷,可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当今社会道德层面的滑坡。 (一)精细分工对道德的钝化 如今,精细分工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虽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对我们的社会道德形态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精细分工包括责任分工与权利分工。由于每个人必须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细化的责任分工使得孤立的个体主观意愿上只想关心自己。当工作中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了保证自己任务的完成,他人的利益便不会得

到重视;细化后的权利分工使得个体客观能力上只能关注于自己,由于他人的成果与自己无关,他人的行为方式自己无权干涉,使得人们在提供帮助时表现出顾虑。

其次,细化的分工使人们的荣誉感、负罪感淡化。一个事情的成败由大家的合力决定,成果被十几个人分享,个体的荣誉感不如“一人独当一面”来得深刻,不易在合作中表现出工作热情;失败后的责任也由十几个人共同分担,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不过是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发挥的作用很小,不易有负罪感。总之,精细分工使得个人行为与事情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遥远、间接,个人容易丧失荣誉感和负罪感,从而导致个人荣辱观念淡化,削弱了道德的自我约束力。

最后,精细分工导致现代人人性的丧失。精细化分工使得人类如零件般被机器化,否定了一个人作为人的独特性和价值感,当我们仅作为“工具”,作为没有独特性、没有价值存在感的“物体”,我们只需要服从于“拥有”(雇佣)我们的“人”(即社会分工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的人性和社会角色分离,在社会角色为掩体的背后,我们为了表现专业性必须隐藏我们的人性,“讲道德”意味着“不专业”的潜规则悄然而生。

(二)市场经济的去道德化

上世纪70年代末,社会因市场经济政策的实施而变

得繁荣。同时,国人也不再回避“个人利益”这个词,价值观念的功利主义日益膨胀,尽管笼统地说国人道德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堕落有失公允,但不得不承认,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社会道德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1776年,亚当•斯密凭借《国富论》一举成名,论证出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当时

的英国手工业正向机械化过渡,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058.html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48

着残余的封建思想和商业体系限制政策的束缚,英国人为了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迫切需要一个自由的经济理论为其开道,亚当斯密的“大手”便顺理成章地登上历史舞台。从此,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代名词成为资本周转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市场经济的本能就是唯利是图和去道德化,因为只有在“去道德”的谋利思维下人们才能使得资本最大化。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到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乃至之后为了掠夺市场而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无不“血淋淋”地创造了极大的财富。 改革开放初期,急需发展生产力却毫无经验的中国与当时的英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因此,为了繁荣经济,为了提高综合实力,为了积累通向共产主义道路的财富,我们不再墨守陈规坚持计划经济,而是转向市场经济。在“摸着石头过河”建立自己市场经济制度时,因经验不足,抱着学习先进生产力的态度参考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国家政策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但不可避免的,平头百姓们还是会或多或少受西方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影响。在以金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市场经济社会里,道德因其不构成任何直接经济成本而被大众忽视。 (三)大众传媒对道德的虚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已不能满足个人生活的信息量。电视媒体、纸质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既方便了大众的社会交往和意见表达,也带来了一些伦理道德的问题,其中“苦难饱和”、“娱乐至上”的媒体现状对社会道德的虚化影响不容忽视。 第一,大众“苦难饱和”的心理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技术深入到了千家万户。世界上的各种灾难和不幸只要你打开电脑或者电视就可以随时走进你的生活,苦难因此有了日常性。苦难的日常化使我们以为苦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出现了同情的疲劳和道德感的麻木,为了激起已经麻木的情绪,大众传媒必须加大刺激的强度,暴露更多、更露骨的苦难,以至于形成一个变本加厉的“苦难循环”。于是,我们被那些曾经带来震撼和引起义愤的影像所淹没,善良、同情、怜悯等人类美好的道德感被忽视、遗忘。 第二,“娱乐至上”的媒体风气。如今传媒大量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媒体空间,将“娱乐”这个词极度扩张和放大并赋予其正义性,百无禁忌地让一切娱乐化,而人生价值取向、社会的正义与良知、道德与尊严等则被置之身后,这体现了在价值观发生巨大嬗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利益驱动下急功近利的电视媒介道德底线的沦丧和社会良知的缺失。同时,与之相对应的,主流电视媒体的公信力越来越缺乏,一些权威媒体由于长期板着脸孔生硬说教,在“全民娱乐化”的风气感染下显得假大空泛,媒体形象逐渐负面化,常常沦为网民讥讽、嘲笑和宣泄愤怒的对象,捎带也使得大众对其宣传的主流价值观不以为意。 三、道德冷漠解决途径 针对上述道德冷漠现象形成原因,笔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提出几点对策:从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层做起,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实践锻炼法,“以人为本”地对待员工;从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做起,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熏陶感染法教导市场经济工作者诚实守信;从个人提高道德水准做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自我教育的作用。以上几点综合而治,将有利于化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道德的尴尬关系。 从企业角度说,我们可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实践锻炼的方法。所谓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公司企业或是事业单位可以以教育者的身份,定期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创建文明办公室、文明部门”或是“关爱退休职工、帮助困难员工”等活动,使员工作为受教育者,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工作过程中,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荣辱观,体会自身作为“人”的价值感,并把这种社会主人翁的精神带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去。 从市场经济角度说,我们可以尝试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熏陶感染法。所谓熏陶感染法是指利用社会环境因素所创设的教育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并使之得以升华和提高的方法。政府除了需要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这些“硬件”以外,还可以用人格“软”化,即树立先进模范,以模范自身的人格、思想、作风和对大众深切的期望态度来感化人们,使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并将这种价值观逐渐作为一种“商业潜规则”人人效仿,最终端正市场风气。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应鼓励个体尝试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自我教育法。所谓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检、自我控制来排斥不文明不符合伦理的事物,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对于媒体报道的社会阴暗面,个体多做自我评价、自我检查的自我剖析,有利于督促个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自我教育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免疫力”,帮助个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抵制不良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高德胜.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论道德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的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30-37. [3]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 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M].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5]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罗 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