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李清照词两首》优秀学案1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急病而亡。

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

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无奈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高二语文组2016.9.12【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风格,比较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异同。

学习难点: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词中“愁的内涵,反复吟咏,快速背诵【作者及背景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 易安体 ",词作有《玉漱词》。

她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醉花阴》写于词人生活的前期。

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

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李清照写了这首词给明诚,以寄相思。

《声声慢》写于词人生活的后期。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戚戚()乍暖还寒()()将息()有谁堪摘()憔悴()( )2、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领会《如梦令》中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惜春伤春的情怀
2、抓住“独”“满”体会《一剪梅》中作者的闲愁之深、相思之苦。

3、了解李清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婉约派特点。

二、学法指导: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3、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三、自主学习:
1、李清照,代著名女词人,号,有作品集。

是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风zhòu 玉簟()
3、借助工具书了解两首词的意思。

四、重难点探究:
1、《如梦令》中以平常之语出新奇之意,理解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这一精绝之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怎样理解《一剪梅》中的“闲愁”。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参考0603 155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体味两首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中凝聚的感情;3.反复诵读,背诵这两首词。

[学习方法]诵读、探究、质疑。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的词语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把酒(拿起杯子喝酒)莫道(不要说)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将息(调养、保养)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堪摘(能够、可以被摘下来)怎生(怎么、怎样)次第(光景、状况)了得(概括得了)2.摘录其他不懂的词语向身旁同学请教二.整体感知1.这两首词的中心句(词眼)分别是哪句?《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醉花阴》——孤独寂寞(轻);《声声慢》——凄惨悲凉(重)。

3.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三.局部探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首词作于什么时节?有哪些时令特点?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天气转凉(“半夜凉初透”),秋风渐起(“帘卷西风”),喝菊花酒(“东篱把酒”),观赏菊花(“人比黄花瘦”)2.除了“重阳”之外,词中还有三个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请找出来。

“永昼”;“半夜”;“黄昏”。

3.在这三个时间里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愁”——“凉”——“消魂”,程度不断加深;说明对丈夫的思念不断加深。

4.名句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拟人、夸张和衬托;用艺术的手法巧妙地表现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之深。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这是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揣摩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体味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难点:理解并积累词中的常见意象,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法设想】鉴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阅读,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将理解深入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想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两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1、简介作者(学生读课文题注)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

词集有《漱玉词》。

2、我们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复习)(读或背)《如梦令》和《武陵春》。

3、介绍李清照人生遭遇和前后不同风格上面这两首词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一首相对轻松、活泼,一首相对愁绪满怀,比较沉重。

)这是为什么?这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出生于官宦人家的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过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结婚后与嫁给赵明诚,与丈夫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但也开始有丈夫在外做官、自己独守空家的孤独和寂寞;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后来受过骗,坐过牢,没有子嗣,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三、学习新课,感受经典。

(一)学习《醉花阴》1、初读感知。

李清照教师用

李清照教师用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

达到背诵的目标。

2.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第一课时醉花阴【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巩固1.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2.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二、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释题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四、朗读体味,整体把握(一)朗读体味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注意停顿。

(二)整体把握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答:“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

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

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数量的。

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愁是有长度、宽度、深度;秦观的愁也是有数量、深度的。

3.词中哪些字能体现出来作者的愁的?明确: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领悟《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领悟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如梦令》,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声声慢》,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比较阅读(一)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词的异同。

(二)课堂讲解1.讲解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异同。

2.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词的异同。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强调两首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

五、作业布置1.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

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李清照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领悟其意境和情感,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最新-《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最新-《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是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3)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4)了解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资料链接-----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引导: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提示: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课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掌握意象的一般内涵。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

〔2〕有感情地诵读,在品读中体会和品味词的意境。

〔3〕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把握词的主旨。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词人的情感。

〔2〕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词中意象的深刻内涵。

〔2〕熟读成诵,在阅读中品味古典诗词的美感和词作中抒发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音乐好听吗?感觉怎样?有谁愿意说一说这首曲子吗?明确:这首曲子叫《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乐,瞎子阿炳用他如泣如诉的二胡声演绎了人世间的悲凉。

静静地听,人们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文字表达愁苦的经典。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她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李清照从小就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会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

赵明诚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清照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幸福美满。

公元1125年,金入侵宋朝。

两年后,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她一家被迫南迁避难。

两年后,其夫赵明诚在赴官上任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丧失殆尽等〕。

她的作品也分为前后期,前期多写闺中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

三、整体感知提问:《声声慢》和《醉花阴》,哪一篇的情感更能打动你?哪一篇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声声慢》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

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

李清照教学设计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1)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该词的情感;(2)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创作分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李清照创作分期和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我们先看一句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PPT展示),当然也有人进行过恶搞。

(PPT展示: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实际上,大明湖畔确实出现过一些美女和才女,这里有一幅对联为证: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

这就是郭沫若题李清照故居漱玉堂的对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李清照,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二、板块教学,整体感知1. 读一读。

向学生提出四维诵读要求。

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关键(愁:一个“愁”字开篇,反应的是作者浓浓的愁思,使全词都笼罩在凄迷、哀怨的氛围当中。

思考:李清照因何而愁?凉。

表面上:重阳节,天气转凉。

玉枕纱橱,难于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到孤独、凄凉。

)引申问题:本词写作的季节?时间?重阳节。

本应于家人团聚,而此时赵明诚在山东做官,李清照在青州老家居住,李清照清寂无聊,写了这首词给赵明诚,以寄相思。

“永昼”“半夜”“黄昏后”。

巧妙抓住了这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读出感觉2. 品一品。

品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作者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一才女”之称。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D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较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醉花阴教案学习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一导入新课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

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

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

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这是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1、诵读品悟2、情感体验3、探究学习4、对比阅读教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我们就学过她的《醉花阴》。

写的是重阳节,赵明诚在外地不能与她团聚,李清照借秋风黄花来表现彻骨的爱恋。

大家还能背这首词吗?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这是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在这道词的字里行间她又表现出怎样的心绪呢?二、鉴赏《声声慢》1、解题2、自由读词。

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看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今天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一)怎样入愁(叠词运用,音韵和谐,悲苦愁绝。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带着一个任务: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动作恍惚):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反复诵读两首词,比较鉴赏两首词中意象、意境、情感的异同。

3.比较鉴赏两首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学习重点难点】1.比较鉴赏两首词中意象、意境、情感的异同。

2.比较鉴赏两首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学习课时】1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

她的词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和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常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孀居之苦、流离之悲。

2.了解背景(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

爱情深笃的夫妻暂时分别,编写考订的书斋生活暂时中断。

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于是写了这首词给丈夫。

(2)《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

当时,她不仅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苦难,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薄.雾( bó)把.酒( bǎ)戚戚.( qi )憔悴..( qiáo )( cuì)乍.暖还.寒( zhà)( huán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永昼:漫长的白天。

(2)销魂:灵魂离开肉体。

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快乐。

(3)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4)乍暖还寒:忽暖忽热,气候变化无常。

(5)将息:调养、保养。

(6)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7)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

怎生,怎么、怎样。

(8)次第:光景、状况。

二、课堂流程(一)检查预习(二)知识回顾1.什么叫意象?什么叫意境?——意象:“意”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指的是物象、形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它是“意”与“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与表现。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一般地说,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3.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哪些?——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般分为四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现手法等。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为重点。

描写技巧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用典等。

(3)结构技巧:卒章显志、设置悬念、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4)表现手法:、渲染、衬托、对比、象征等。

(三)问题探究1.这两首词都是在写愁思,愁的内涵、愁的程度相同吗?请你研读两首词,将下面两句话填充完整。

从《醉花阴》中,我读出了一种愁;从《声声慢》中,我读出了一种愁。

——从《醉花阴》中读出了百无聊赖的闲愁、重阳独酌的清愁、相思之愁等;从《声声慢》中读出了国破家亡之愁、浓愁等。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两首词情感的把握,只要学生能回答出两首词的情感内涵、程度不同即可。

2.为什么同是写愁的两首词,愁的内涵却不相同呢?(提示:从“知人论世”角度思考)——写作背景不同,所抒之情不同。

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18岁时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提示:要想深度理解诗歌情感,需要提取意象,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词中的情境,进而理解诗歌情感。

同时我们要注意对意象进行描绘时选择的词语。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如果换成“青藤绿树新鸦”,两句话的意境相同吗?)(1)请你再次朗读两首词,分别找出两首词中的意象。

——《醉花阴》: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东篱、酒、西风、黄花《声声慢》: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2)两首词中都出现的意象有哪些?它们的意味相同吗?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

(提示:注意词人对意象进行描绘时所运用的词语。

)——酒:“把酒”“淡酒”滋味异自古言愁离不开酒,许多抒发愁苦心情的作品都有酒的身影。

李清照这样一位言愁高手,自然也会用酒来言愁。

《醉花阴》中,李清照何时喝酒?——重阳佳节之时,重阳节是亲友团聚,共同饮酒赏菊之时,把酒赏菊,是一种极富情趣的高雅活动,此处用“把酒”一词表现的是词人高雅脱俗的情怀,也说明词人此时是亲逸的。

紧接着下句说“有暗香盈袖”,这“香”会是什么的香味?——这香味中有花香,也有酒香,说明这酒是美酒、好酒。

能在重阳之时,饮上几杯美酒,赏赏绽放的黄花,说明此时的李清照生活境况不错,生活之中还是有几分惬意的。

所以,词人此时的“愁”只是因为丈夫离家在外,佳节之时无人陪伴自己饮酒赏花而起的相思愁、生离愁、是一种清愁闲愁。

《声声慢》中,词人何时喝酒?——乍暖还寒、晚来风急之时。

为何作者用“淡”字来形容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中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的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的那么大,让作者沉睡了好长时间。

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浓睡不消残酒”。

两相对比,作者这里用“淡酒”,不是因为她酒量大,也不是酒中掺了水,而是主观情绪上愁太浓,连这酒也消解不了啊!可见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第二种解释:“淡酒”说明此时饮的酒滋味很淡,和上首词中的美酒比较的话,不是上等的好酒,只是滋味淡薄的几杯酒。

作者为何喝酒?——要抵挡急风带来的寒意。

可是这滋味淡薄的酒又何能抵挡得了这傍晚的急所带来的彻骨寒意呢?由一个“淡”字可以想象到,作者此时的境况是凄惨的,身体渐衰,独自飘零,生活贫寒。

)风:西风急风感觉异——《醉花阴》中“帘卷西风”,看到帘被风吹动,才感到有风,可见风并不寒。

西风卷帘,也会让人产生幻觉:远道而来的夫君翩翩而入,给自己一份巨大的惊喜;也许想到曾经二人双双卷帘入室,笑语欢颜如在眼前;也许风解人意,催词人黄昏已晚,莫在夜凉中再作逗留……词人用画面轻轻说话,富有浪漫诗情。

《声声慢》中“晚来风急”,一个“急”字,体现了风猛烈强劲;词人此时需喝酒抵御急风,而一句“怎敌它”,说明风是寒冷彻骨的。

急风中,难存点滴暖意;急风中,记忆变成碎片,如落叶茫无寄处;急风中,难理愁绪,只好任由它纷如柳絮;急风中,最难将息,单薄此身流离无寄……这些都体现了词人心之凄冷悲凉。

黄花:一种“黄花”两种情味——《醉花阴》中有两处写到黄花:“有暗香盈袖”“人比黄花瘦”。

重阳赏菊自陶渊明之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词人能一边饮酒,一边赏花,还能嗅到菊花散发的幽香阵阵,一说明了她还有心情去关注美好的事物,生活有雅致的一面,二说明她此时的愁只是因为丈夫远游不能同她一起赏菊而起的闲愁。

“人比黄花瘦”——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销魂”两字可以看出,李清照内心的愁情因离别而起,“人比黄花瘦”形象地表现出因离别相思之苦而玉肌消瘦,花貌憔悴的清瘦之态。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已经凋残,如今再没有人欣赏它,采摘它。

这里的黄花其实是枯萎凋零的花瓣。

古人擅长用花来比喻女子的容貌,姿态。

比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弱柳扶风”等,此时黄花的枯萎凋零也孕含着词人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境况。

曾经的东篱把酒还有菊可赏,有相思可以诉说,而现如今孤身一人,形容憔悴,无人可思,无人可念,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地枯萎凋落,变成一地的哀愁、一地的凄凉、一地无可奈何的消亡。

菊花的枯萎凋零与人的形容憔悴是多么的一样啊。

这也是李清照孤苦飘零的凄楚晚境的真实写照。

(3)请赏析两首词中不同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

——《醉花阴》中,还出现了瑞脑、玉枕、纱厨等意象,这些都是美好的物。

作者眼中能看到这些美好事物,说明此时她的生活境况还是不错的,词中所表达的不是深重的愁情。

《声声慢》中,还出现了雁、梧桐、细雨等意象。

雁,在古典诗词中是思人、思乡的象征,古代有鱼雁传书的故事,这只旧时相识的大雁,也许过去曾经给丈夫传过书信。

如今呢?——物是人非。

李清照另一首写愁写大雁的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只旧时传递书信的大雁还在,但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是“雁过也,正伤心”。

也许这只大雁是从故乡飞来的大雁,曾经在家乡遇到过它,现在再次在异乡看到它,睹物思乡,而家乡已经被异族占领,悲愁之情顿时涌上心头。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看一些诗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

――欧阳修《一落索》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可堪疏雨梧桐,空阶络纬,背人处,偷弹泪珠。

――张元干《祝英台近》这些诗句都表明:梧桐细雨是“愁”的载体。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心中充满愁绪时,满目所及都是带有愁绪的东西。

将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表达的是各种愁情掺杂的深重之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